机电一体化知识点演示教学
第一章-机电一体化基础知识
![第一章-机电一体化基础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a89647b50029bd64783e2c5e.png)
纺织机电一体化技术基础⏹本章知识点➢了解机电一体化概念➢了解机电一体化相关技术➢了解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开发步骤➢第一节机电一体化概述➢第二节机电一体化相关技术第一节机电一体化概述一机电一体化的概念➢机电一体化技术(Mechatronics )又称机械电子技术,是机械技术、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有机结合的产物。
➢利用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主要包括通信技术、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等技术)使机械设备实现柔性化和智能化的技术。
机电一体化涵盖“技术”和“产品”两个方面。
机械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电子技术信息技术二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构成执行元件控制信息控制单元部分动力源检测传感部分机械机构参数变化信息驱动力能量检测参数位置,速度检测单元电机机械部件位置,速度反馈CNC 单元数控机床伺服系统组成机械本体动力部件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五大要素结构功能运转功能检测功能控制功能驱动功能五大功能机械部件(身躯)动力(内脏)传感(五官)驱动(肌、筋)控制(大脑)机电一体化系统的组成要素及其相应功能三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80年代,为蓬勃发展的阶段。
➢第二阶段特征:人们自觉地、主动地利用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通信技术的成果创造新的机电一体化产品。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阶段➢第三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
➢第三阶段特征:人工智能技术及网络技术等领域取得的巨大进步,使机电一体化技术向智能化新阶段迈进。
➢第一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前,也可称为萌芽阶段。
➢第一阶段特征:在这一阶段,由于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利用电子技术的初步成果来完善机械产品的性能。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趋势➢智能化➢网络化➢模块化➢微型化➢绿色化➢人性化➢自带能源化四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分类⏹生产过程的机电一体化➢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柔性制造系统➢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机电产品的机电一体化➢机、电、仪一体化产品➢机、电、液一体化产品➢光、机、电一体化产品➢功能增强➢提高系统精度➢简化系统结构➢提高可靠性➢方便操作➢提高系统柔性第二节机电一体化相关技术➢机械技术➢传感与检测技术➢计算机与信息处理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执行与驱动技术➢系统总体技术一机械技术➢机械技术是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基础,机电一体化产品中的主功能和构造功能往往是以机械技术为主实现的。
机电一体化专项知识讲座
![机电一体化专项知识讲座](https://img.taocdn.com/s3/m/788cb43a195f312b3069a579.png)
三.步进电动机的运行特性与性能指标
(3)动态特性 动态特性参数:主要指动态稳定区、启动转矩、矩-频特性、惯-频特性等。
动态稳定区:在步进电机从A相转换为B(或AB)相通电,不产生丢步时的稳定工 作区域θr。从图中可以得出,步进电机工作的拍数越多,稳定工作区域θr越接近静 态稳定工作区域θe,越不容易丢步。
特点:在这种细分电路中, 功率晶体管工作在放大状态, 功耗大,电源利用率低,但 所用器件少。
机电一体化专项知识讲座
iw w
阶梯波控制信号的产生与放大方法
先放大后叠加 先叠加后放大
律变化 功率放大器:将脉冲电流放大,驱动电动机运转
变 频 信 号 方 向 信 号分 脉 配 冲 器
功 率 放 大 器
机电一体化专项知识讲座
(1)环形脉冲分配器
步进电机的各绕组必须按一定的顺序通电变化才能正 常工作。完成这种通电顺序变化规律的部件称为环形 脉冲分配器。实现脉冲环形分配的方法主要有三种:
1-定子 2-转子 3-绕组
机电一体化专项知识讲座
按转子构成分类
混合型(HB)步进电机
是永磁型和可变磁阻型相结合的一种形式,故称为混合型步进电动机。 特点:具有VR型步进电动机步距角小、响应频率高的优点,而且还具有 PM型步进电动机励磁功率小、效率高的优点。
机电一体化专项知识讲座
(2)步进电动机的种类
步进电动机的输出角位移与输入脉冲成正比 θ= Nα
转速 步进电动机的转速与输入脉冲频率成正比 n = (α/360º)* 60f = αf/6
方向 步进电动机的转向由通电顺序决定
机电一体化专项知识讲座
三.步进电动机的运行特性与性能指标
(1)分辨率 在一个电脉冲作用下(即一拍),电动机转子转
《机电一体化技术》PPT课件
![《机电一体化技术》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b39ca691a37f111f0855b23.png)
编辑ppt
10
式中:
线性时变系统的状态空间表达式 线性系统状态空间表达式的一般形式为:
开始 前页 后页 结束 10.011.02.0021.12021
编辑ppt
11
开始 前页 后页 结束 10.011.02.0021.12021
编辑ppt
12
线性定常系统的状态空间表达式 当线性系统的参数恒定时, 由式 (5-10) 则可得线性定常系统的状态空间表达式为:
3.系统最佳化。
4.系统仿真。
开始 前页 后页 结束 10.011.02.0021.12021
编辑ppt
6
5.2系统数学模型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在控制系统的研究中有 着相当重要的地位,要对系统进行仿真处理, 首先应当知道系统的数学模型,然后才可以 对系统进行模拟。
数学模型是描述元素之间、子系统之间、层 次之间相互作用以及系统与环境相互作用的 数学表达式。它是根据系统的动态特性,即 通过决定系统特征的物理学定律,如机械﹑ 电气﹑热力﹑液压﹑气动等方面的基本定律 而写成的。
A 称为系统的状态矩阵; B 称为控制矩阵 ( 或输入矩阵 ) ; C 称为输出矩 阵; D 称为前馈矩阵。
开始 前页 后页 结束 10.011.02.0021.12021
编辑ppt
13
由以上分析可知,状态空间表达式具有以下 特点:
(1) 状态空间表达式是一种对系统的完全描 述,其核心是状态方程。
开始 前页 后页 结束 10.011.02.0021.12021
编辑ppt
3
5.1.2控制系统的分类 一.按输入量的特征分类
恒值控制系统 程序控制系统 随动系统(伺服系统)
二.按系统中传递信号的性质分类
机电一体化第一讲ppt课件
![机电一体化第一讲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fafa5b402d276a200292ed7.png)
3.课程主要教学内容和目的
本课程在机电学院是新大纲的一门新学科,开设该课 程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一定的机电一体化设计的观点 和思路,在电气自动化学习中不至于忽略掉机械的作用, 同时了解一些现实的一体化设计,使之前所学的课程融会 贯通。
另外,总体来说,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该使同学们 具备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设计和维修能力。
4.教学计划简介
5.机电一体化的构成和要素 (1)机械本体
主要了解机械设备的机械构成、传动机构、液压组成 等,目前应该已经学习了机械设计课程。
(2)动力部分
主要为机电一体化系统提供能量和动力,目前已经学 习了电机课程。
自动售货机等。其特点为执行机构是机械和电子装置的结合。
4.电液伺服类 主要产品为机电一体化的伺服装置。其特点为执行机构
是液压驱动的机械装置,控制机构是接受电信号的液压伺服 阀。
5.信息控制类 主要产品为电报机、传真机、磁盘存储器、复印机和办
公自动化设备等。其特点是执行机构的动作完全由所接受的 信息来控制。
三、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分类
1.数控设备类 主要产品为数控机床、机器人、发动机控制系统和自动
洗衣机等。其特点是执行机构为机械装置。
2.电子设备类 主要产品为电火花加工机床、线切割加工机、超声波缝
纫机和激光测量仪等。其特点是执行机构为电子装置。
3.机电结合类 主要产品为自动探伤机、形状识别装置和CT扫描诊断仪、
2.本课程现状简介
国内高校主要通过讲授相关课程来完成机电一体化教 学,例如:机械技术、电子技术、传感器、控制技术、计 算机控制、接口技术等课程。目前我们这些课程基本都学 过了。另外机电一体化在几年前,主要针对设备的维护和 维修,因此有些参考书籍称为《机电一体化维修》。而专 门的机电一体化教学,多是以实践课程来完成,比如现在 的机电一体化实训设备。
机电一体化-第一章-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基础知识PPT课件
![机电一体化-第一章-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基础知识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b284f86f01dc281e43af0cc.png)
1. 传感器技术是机电一体化的关键性技术。机电一体化系统或产品的柔
性化、功能化和智能化都与传感器的品种多少,性能好坏,结构尺寸 密切相关。传感器技术自身就是一门多学科、知识密集的应用技术。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2. 信息处理技术包括信息的输入、识别、变换、运算、存储及输出技术。
1. (1) 设计目的与需求分析。 (2) ① 根据设计的机电一体化系统(或产品)分解成子系统具体阐述本
② ③ ④ (3) 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预测。 从本项目设计研究的应用和市场需求量,进行价值评估或经济效益预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4) 机电系统设计实施途径。 根据所设计的机电一体化系统(或产品)的内容,分解为单元系统说
2. (1) (2) 设计机电系统依据的文件名称;批准文件的部门名称及批准日期;
(3) (4) 设计中必须进行的科研和其他工作的论证要求。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5) ① ② ③ 对产品寿命、可靠性、准确度、稳定性和维护方便性方面的要求;
④ 对生产和使用的工艺性要求。根据这些工艺性要求,产品的制造、 使用和维修有可能以短时间、低消耗、高效率达到所要求的质量指标;
2. (1) 整体性原则。也就是说要把机电系统当作一个整体,应具有整体
大于它的各部分的总和的思想,这就准确地反映了整体性原则的本质。 (2) 综合性原则。任何机电系统都具有多方面的特性,涉及多方面的
技术知识 。 (3) 科学性原则。在处理设计问题时应按照科学的顺序和步骤进行,
环环相扣,并不断通过信息反馈加以分析检查改进,且尽量使用定量 方法。
6. 在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中,无论采用何种现代化的设计方法,选择最
先进的高科技系统单元,对于任何一种机电产品既可能产生机械故障, 又可能产生电子故障,计算机软件问题。
机电一体化系统教程
![机电一体化系统教程](https://img.taocdn.com/s3/m/0f6c5a17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d79795d.png)
二、传感器组成 传感器一般由敏感元件、传感元件和测量转换电路三部分组成
三、传感器的分类 1、按被测物理量分类 按被测物理量,可分为温度、压力、流 量、物位、位移、加速度、磁场、光通量等传感器。 2、按传感器工作原理分类 按工作原理,可分为电阻传感器、 热敏传感器、光敏传感器、电容传感器、自感 传感器、磁电传感器 等 3、按传感器转换能量供给形式分类 按转换能量供给形式,分 为能量变换型(发电型)和能量控制型(参量型)两种 。 4、按传感器工作机理分类 按工作机理,可分为结构型传感器 和物性型传感器。 习惯上常把工作原理和用途结合起来命名传感器,如电容式压力传 感器、电感式位移传感器等。
构成机电一体化系统的五大组成要素之间必须遵循结构耦合、运动传 递、信息控制与能量转换四大原则。
其涉及的技术 领域有:
1 机械技术 2 计算机与信息技术 3 系统技术 4 自动控制技术 5 传感检测技术 6 伺服传动技术
六)、发展方向:
复合化;小型化和轻型化;高速化和精确化;智能化;系统化;绿色化和网络 化
二)、主要特征: 1、多项技术的合成 2、一个系统中不同子系统在空间上的集成 3、柔性化、智能化和自动化 4、内部运行是隐蔽的 5、由于有微处理器,所以其潜在功能可以扩大 三)、研究的重要意义 1、产品加工精度、质量提高;柔性增加 2、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 3、简化结构、节约能源 4、提高现代制造业的装备水平(如机器人、数控机床等)
学习任务二:学习常用传感器
一、电阻应变片式传感器 电阻应变式传感器主要由电阻应变片及 测量转换电路等组成。
悬臂梁测量的应变片的机械变形
图3.12 各式箔式电阻应变片
图3.11 金属丝电阻应变片的结构
—半导体敏感条;2—基底;3—引线;4—引线联接片;5—内引线 图3.13 半导体应变片
《机电一体化》课件
![《机电一体化》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8e47679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3b.png)
认识机电一体化与工业自动化的关系 与人工智能、大数 据和云计算等技术相结合,推动 智能制造的发展。
自动化仓储
机电一体化在仓储和物流领域的 应用将实现更高效的货物管理和 分发。
智能城市
机电一体化将在智能城市建设中 发挥重要作用,提供高效的能源 管理和智能化的城市基础设施。
课程总结和收获
了解机电一体化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掌握机电一体化的优势和应用领域 拓宽视野,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做好准备
2
第二阶段:集成时代
20世纪8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机电一体化进入了集成时代,涉及更 多领域的应用。
3
第三阶段:智能化时代
21世纪初,随着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和物联网等技术的发展,机电一体化进入 了智能化时代。
机电一体化与工业自动化的关系
互为基石
机电一体化和工业自动化相互依存,共同构建了现代工业生产的基础。
紧密合作
机电一体化技术为工业自动化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和效率。
相辅相成
工业自动化推动了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而机电一体化则为工业自动化带来了更高的标准。
机电一体化的优势和应用领域
优势
• 提高生产效率 • 降低人工成本 • 优化产品质量
应用领域
• 制造业 • 能源行业 • 交通运输 • 农业和食品加工
机电一体化的未来发展趋势
2 提升生产效率
3 推动创新与发展
通过整合不同领域的技术, 机电一体化能够提高生产 效率、降低成本并改善产 品质量。
机电一体化在工业领域的 广泛应用推动了技术和工 程领域的创新与发展。
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历程
1
第一阶段:起步时期
20世纪60年代初,机电一体化开始萌芽,主要应用于机床、车床和自动化生产 线。
机电一体化知识点教学内容
![机电一体化知识点教学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24458e7e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34.png)
机电一体化知识点教学内容
一、机电一体化的概念
机电一体化是指将机械与电气技术有机结合在一起,以便使机械系统
的控制、自动化、节能和安全性有效地提高。
机电一体化通过计算机技术、传感器技术、通信技术和电控技术,将机械装备、电气设备和现场控制等
技术相结合,实现实时监控、计算机控制及高效使用资源等功能,从而提
高工作效率、减少能耗、提升安全性等。
二、机电一体化的应用
1、机电一体化在智能制造方面的应用
2、机电一体化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机电一体化不仅可以用于智能制造,还可以应用于许多其他领域,如
汽车制造、医疗器械、机器人技术等。
它可以提高汽车的安全性、节能性
和智能性,帮助研发自动驾驶和减少能耗的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可以帮
助医疗器械生产商改变传统手工操作方式,实现更加高效的生产程序;机
器人技术可以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来实现自动化控制,满足其动作、感知
和控制的需要。
机电一体化PPT课件
![机电一体化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a15d8ffed630b1c58eeb5d4.png)
-
20
为了机床运止机床突然断电,各轴都安装断电制动器。
电磁失电制动器广泛应用于冶金、建筑、化工、食品、 机床、印刷、包装等机械中,及在断电时(防险)制动等 场合。
-
22
THANKS
-
23
机电一体化课程汇报
汇报人:
2018/4/1 8
-
1
此次主要设计的是一款三轴数控铣床
-
2
该机床主要由如图所示的 几部分组成
-
3
主要采用步进电动机+滚珠丝杠+滚动导轨的驱动方式
计算机 数控
位置,速 度反馈
电机
位置,速度 检测单元
数控机床伺服系统组成
机械部件
-
4
机床XY轴组成结构
-
5
采用PID进行位移控制与速度控制
-
13
HCTL-20XX系列集成电路细分原理图
-
14
直流伺服电机,它包括定子、转子铁芯、电机转轴、伺服电机绕组换 向器、伺服电机绕组、测速电机绕组、测速电机换向器,所述的转子 铁芯由矽钢冲片叠压固定在电机转轴上构成。
-
15
(一)PWM的的基本原理
电压的平均值Uav为
Uav
Ton T
U
S
U S
-
19
7.Discharge(引脚 7):振荡器放电端。该端与引脚 5 之 间外接一只放电电阻, 构成放电回路。8.Soft-Start(引 脚 8):软启动电容接入端。该端通常接一只 5 的软启 动电容。pensation(引脚 9):PWM 比较器补偿 信号输入端。在该端与引脚 2 之间接 入不同类型的反
式中 =ton/T,称为占空比;T开关周期,ton为一个 周期内开关接通时间。改变脉冲的占空比,电机两
机电一体化培训课件
![机电一体化培训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fd13e80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94ac064.png)
特点
03
04
05
智能化:机电一体化设 备具有智能化特点,能 够根据预设程序或传感 器反馈信息自动进行操 作和控制。
自动化:机电一体化设 备在运行过程中,能够 实现自动控制、自动检 测、自动调节等功能, 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 量。
高效化:机电一体化技 术的应用可以使机械设 备具有更高的工作效率 和性能,提高生产效益 。
介绍自动化生产线的日常维护和优 化方法,以确保生产线的稳定性和 效率。
智能家居
智能家居的定义
智能家居的体系架构
阐述智能家居的基本概念和特点,以及与传 统家居的区别。
介绍智能家居的体系架构,包括物联网、大 数据、云计算等关键技术。
智能家居的应用场景
智能家居的挑战与对策
以具体的案例介绍智能家居在各个领域的应 用,如智能照明、智能安防、智能家电等。
人工智能技术还可以通过优化算法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能耗 ,提高产品质量。例如,智能传感器能够实时监测生产过程 ,并通过人工智能算法对数据进行分析,以实现生产过程的 优化。
物联网与工业互联网的融合
物联网技术使得设备之间能够进行实时通信和数据交换。 在机电一体化中,物联网技术可用于实现设备之间的信息 共享和协同工作。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新能源领域的应用,为新能源的发展提供了技 术支持和推动力。
保障能源安全
机电一体化技术为能源领域提供了更安全、可靠的设备和系统, 保障了能源安全。
对医疗健康领域的影响
提升医疗设备的性能和可靠性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医疗设备领域的应用,能够提高医疗设备的性能和可靠性。
推动医疗行业的数字化转型
职业发展前景广阔
随着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不断创新,工程师的职业发展前景也更加广阔,可以从事多种不同 类型的工作。
机电一体化 完整ppt课件
![机电一体化 完整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ae09cf4647d27284a73514d.png)
2
3
1
图7-27 带锥度齿轮的消除间隙结构 1、2-齿轮 3-垫片
精选PPT课件
31
2. 斜齿轮传动
图7-29是垫片错齿调整法,薄片齿轮由平 键和轴连接,互相不能相对回转。斜齿轮 1和2的齿形拼装在一起加工。装配时,将 垫片厚度增加或减少Δt,然后再用螺母拧 紧。这时两齿轮的螺旋线就产生了错位, 其左右两齿面分别与宽齿轮的齿面贴紧, 从而消除了间隙。
被测量(包括物理量、化学量和生物量等)转换
为与之成比例的电量;二是研究对转换的电信号
的加工处理,如放大、补偿、标度变换等。
6.
机电一体化系统要求传感检测装置能快速、
准确、可靠的获取信息
精选PPT课件
15
3 信息处理技术
实现信息处理的主要工具是计算机,计算机技术包括计算机的软件技术、硬件 技术、网络与通讯技术和数据技术。机电一体化系统中主要采用工业控制机(包 括可编程控制器,单、多回路调节器,单片微控制器,总线式工业控制机,分布 式计算机测控系统)进行信息处理。信息处理的发展方向是提高信息处理的速度、 可靠性和智能化程度。人工智能技术、专家系统技术、神经网络技术等都属于计 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范畴。
精选PPT课件
16
三、学科构成
精选PPT课件
17
四、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方法
1. 取代法 取代法就是用电气控制取代原系统中
的机械控制机构。该方法是改造旧产品、 开发新产品或对原系统进行技术改造常 用的方法,也是改造传统机械产品的常用 方法。
精选PPT课件
18
2. 整体设计法
整体设计法主要用于新产品的开发设计。在设 计时完全从系统的整体目标出发,考虑各子系统的 设计。
机电一体化技术ppt课件(完整版)
![机电一体化技术ppt课件(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3c5fe360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1e.png)
1. 4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设计
1 .4.5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设计流程 各种机电一体化系统的研究、开发、生产
及销售的过程各有其自身特点,归纳其基本规 律,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设计流程如图1-6所示。
目录
第1章概论 1. 1机电一体化的定义 1. 2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基本构成 1. 3机电一体化相关技术 1.4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设计 1.5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历程和发展趋势
下一页
第2章机械技术 2.1概述 2.2机械传动 2.3支承部件 2.4导轨副
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目录
第3章自动化控制技术 3. 1自动控制技术概述 3. 2 PID控制技术 3 .3模糊控制理沦 3 .4计算机控制系统 3. 5先进控制方法简介
取代法就是用电气控制取代原系统中机械 控制机构。这种方法就是改造旧产品开发新产 品或对原系统进行技术改造常用的方法。如用 电气调速控制系统取代机械式变速机构,用可 编程序控制器取代机械凸轮控制机构、中间继 电器等。这不但大大简化了机械结构和电气控 制,而且提高了系统的性能和质量。这种方法 是改造传统机械产品的常用方法。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1. 4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设计
1 .4. 2机电一体化系统开发的类型 1.开发性设计 开发性设计是一种独创性的设计方式,在 没有参考样板的情况下,通过抽象思维和理沦 分析,依据产品性能和质量要求设计出系统原 理和制造工艺。开发性设计属于产品发明专利 范畴。最初的电视机和录像机、中国的“神舟 一七号”航天飞机都属于开发性设计。 2.适应性设计 适应性设计是在参考同类产品上一的页基下础一上页 ,返回 主要原理和设计方案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通过
1. 4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设计
1 .4. 4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 所谓的系统设计,就是用系统思维综合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电一体化知识点1、机电一体化的概念:机电一体化又称机械电子学,它是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将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等在系统工程的基础上有机地加以综合,实现整个机械系统最优化而建立起来的一门的科学技术。
机电一体化包括机电一体化技术和机电一体化系统两方面的内容。
典型的机电一体化系统有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汽车等。
2、机和电的关系: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机”指机械部分,包括结构、执行机构、传感器机构等。
“电”指电子部分,包括控制电路和电气连线等。
二者关系是,“机”是基础,“电”是核心。
机电系统在电的控制下,协调各机械部件(传感器、电机、结构等)完成各种指令及功能。
3、机电一体化的范畴:凡是由各种现代高新技术与机械和电子技术相互结合而形成的各种技术、产品以及系统都属于机电一体化的范畴4、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趋势:1)性能上,向高精度、高效率、高性能、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2)功能上,向小型化、轻型化、多功能化方向发展。
3)层次上,向系统化、复合集成化的方向发展。
系统结构采用采用开放式和模式化的总线结构,并具有强大的通讯功能,如RS232、RS485、CAN等。
4)机电一体化单元向模块化方向发展,利用标准模块解决系统集成中的不匹配、不兼容问题。
5)机电一体化产品向网络化方向发展,基于网络的各种远程控制和监视意义重大。
6、机电一体技术的主要特征1)整体结构最优化。
在设计机电一体化系统时,综合运用机械、电子、硬件、软件等各种知识和理论,实现系统优化。
2)系统控制智能化。
机电一体化系统具有自动控制、自动检测、自动信息处理、自动诊断、自动记录、自动显示等功能。
3)操作性能柔性化。
通过软件和程序实现对系统机构的控制和协调。
操作流程通过软件设定,灵活、方便。
7、机电一体化的目的功能:任何一种机电一体化产品或系统都是为满足人们某种需要而开发生产的,都具有相应的目的功能。
概括起来必须具有三大目的功能:1)变换(加工、处理)功能;2)传递(移动、输送)功能;3)存储(保存、记录)功能。
17、机电一体化系统开发工程路线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可行性论证、初步设计、详细设计、实施和测试、运行和维护。
39、电平检测电路概述功能:实现对两个输入模拟量进行比较,并输出逻辑电平,根据逻辑电平可以指示两输入模拟量的大小关系。
组成:电压比较器、二极管、逻辑器件等。
应用:温度、液位等上下限检测等。
10、可变磁阻式自感型电感传感器工作原理1)可变磁阻式自感型电感传感器由线圈、铁芯、衔铁、气隙组成。
2)传感器磁路的自感L由公式确定。
式中:W为线圈的匝数、μ0 为空气导磁率。
公式表明,自感L与气隙σ的大小成反比,与气隙的导磁截面积S0成正比。
3)当固定S0不变而改变σ时,L与σ呈非线性关系。
通过测量自感的变化,我们就可以得到气隙间距的变化,这就是该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56、信号的滤波电路概述1、滤波器的分类滤波器是具有频率选择作用的电路或运算处理系统,具有滤除噪声和分离各种不同信号的功能。
简单理解就是,有用频率信号通过,无用频率信号被抑制的电路。
按传递函数的微分方程阶数分:零阶、一阶、二阶、高阶滤波器。
按滤波器的选频作用分:低通、高通、带通和带阻滤波器。
带通滤波器可由高通滤波器和低通滤波器串联组成。
带阻滤波器可由高通滤波器和低通滤波器并联组成。
根据构成滤波器的元件类型分:RC、LC或晶体谐振滤波器。
根据构成滤波器的电路性质分:有源滤波器和无源滤波器。
有源滤波器采用RC网络和运算放大器组成,其中运算放大器具有极间隔离和信号放大的作用,RC网络通常作为运算放大器的负反馈网络根据滤波器所处理的信号性质分:模拟滤波器与数字滤波器。
2、滤波器的基本参数滤波器的主要参数有截止频率、带宽、品质因数(Q值)和倍频程选择性等。
(1)截止频率:增益下降到通频带增益除以根号2时,所对应的频率称为滤波器的截止频率。
公式为,其中K为通频带增益。
用分贝表示就是-3dB。
(2)带宽B:上下两截止频率之间的频率范围称为滤波器带宽,即B =f2-f1,单位为Hz。
带宽决定了滤波器的频率分辨力,带宽越小,分辨力越高。
(3)品质因数Q:中心频率f和带宽之比称为滤波器的品质因数Q。
(4)倍频程选择性:是指在上截止频率f2与2f2之间或在下截止频率f1与f1/2之间增益的衰减量,即频率变化一个倍频程时的衰减量,以dB为单位。
它决定了滤波器对带宽外频率成分的衰阻能力。
滤波器的阶数越高、衰减越快,选择性越好。
26、信号放大电路概述1、信号放大电路的作用:信号放大电路亦称放大器,用于将传感器或经基本转换电路输出的微弱信号不失真地加以放大,以便于进一步加工和处理。
2、信号放大电路的要求:传感器输出信号较弱,最小的达0.1μV,动态范围较宽,往往有很大的共模干扰电压。
测量放大电路的目的是检测叠加在高共摸电压上的微弱信号,因此要求测量放大电路具有高输入阻抗、共模抑制能力强、失调及漂移小、噪声低、闭环增益稳定性高等性能。
现在使用最多的工业控制微机主要集中在PC总线工控机、STD总线工控机、单片机或单板机组成的微机系统和可编程控制器等几大类10、单片机概念单片机全称是单片微型计算机,英文为Single Chip Microcomputer。
就是在一个集成电路上集成了微型计算机的全部基本资源,包括中央处理器(CPU)、只读存储器(ROM)、随机存储器(RAM)、定时器/计数器、串行通信及中断系统和各种输入输出接口等多种资源。
11、单片机的特点(1)体积小、重量轻、功耗低、功能强、性价比高。
(2)数据大都在单片机内部传送,运行速度快,抗干扰能力强,可靠性高。
(3)结构灵活,易于组成各种微机应用系统。
(4)应用广泛,既可用于过程控制、机电一体化产品等场合,又可用于测量仪器、医疗仪器、家用电器、计算机网络及通讯等领域。
此外在航空、航天等军工领域,单片机应用也十分广泛。
当今社会,单片机的应用无所不在。
12、单片机最小系统,或者称为最小应用系统,是指用最少的元件组成的单片机可以工作的系统。
对51系列单片机来说,最小系统一般应该包括:单片机、晶振电路、复位电路和供电电源。
3、人机交互接口是操作者与机电一体化系统(主要是计算机控制器)之间进行信息交换的接口。
按信息的传递方向,人机接口可以分为两大类:输入接口与输出接口。
人机交互接口具有专用性、低速性、高性价比等特点,设计时需要予以考虑。
4、人机交互接口的作用:操作者通过输入接口向计算机控制器输入各种控制命令,对系统运行进行控制,实现系统要求完成的各项功能及任务;同时计算机控制器通过输出接口向操作者显示系统的各种状态、运行参数及结果等信息。
4、常用的输入设备:按钮、开关、拨码盘、键盘、触摸屏等。
5、常用的输出设备:状态指示灯、扬声器、数码管显示器、LCD显示器等。
7、结合简单开关输入电路原理图,说明电路功能及如何选择上拉电阻的大小。
P277电路功能:1)实现开关状态向逻辑电平的转换,供单片机采样;2)当开关断开时,高电平5V送给单片机采样;3)当开关闭合时,低电平0V送给单片机采样。
电阻选择:1)阻值不能过大,阻值过大会降低传输的高电平值;2)阻值不能过小,阻值过小会增大电路功耗;3)上拉电阻应全面考虑开关的触点电流和整个电路的功耗再确定,通常10K 左右。
18、点亮LED数码管有静态和动态两种方法。
所谓静态显示就是数码管显示某一字符时,相应的发光二极管恒定的导通或截止。
静态显示时,较小的电流能得到较高的亮度,所以可以由单片机IO口直接驱动,静态显示方法适合与显示位数少的情况。
当位数较多时,用静态显示需要占用太多的IO口,所以,一般采用动态显示的方法。
所谓动态显示就是一位一位地轮流点亮各位数码管,即扫描点亮。
数码管的亮度既与导通电流有关,也与点亮时间和扫描间隔时间有关。
通过调整电流和时间参数,可以实现高亮度、高稳定的显示。
动态显示需要电流较大,一般需要在单片机和数码管之间增加驱动电路。
机械有触点开关常用的三种变换方式:控制系统自带电源方式、外接电源方式、恒流源方式。
29、A/D转换器的主要技术指标:1)转换时间和转换速度。
转换时间是A/D完成一次转换所需要的时间。
转换时间的倒数即为转换速率。
2)分辨率。
A/D转换器的分辨率习惯上用输出二进制位数或BCD码位数表示。
12位AD的分辨率为1/2^12。
3)A/D转换精度。
A/D转换精度定义为一个实际A/D转换器与一个理想A/D转换器在量化值上的差值,可用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表示。
控制系统检测的信号概括起来有三种:开关信号(如限位开关、时间继电器等)、模拟信号(如热敏电阻、应变片等)、频率信号(如霍尔速度传感器、超声波无损探伤等)。
1、检测系统的定义:检测系统是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用于检测有关外界环境及自身状态的各种物理量(如力、温度、距离、变形、位置、功率等)及其变化,并将这些信号转换成电信号,然后再通过相应的变换、放大、调制与解调、滤波、运算等电路将所需要的信号检测出来,反馈给控制装置并显示。
实现上述功能的传感器及其信号处理电路就构成了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检测系统。
检测系统由于使用的传感器不同分为模拟式传感器检测系统和数字式传感器检测系统。
2、模拟式传感器检测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1)系统组成:模拟传感器、基本转换电路、量程切换电路、放大电路、调制解调电路、滤波电路、运算电路、模数转换电路、计算中心、显示执行机构、电源等。
2)各部分的作用:模拟传感器负责将被测的位移、温度等非电物理量转换成电阻、电容、电感等电参量或直接转换成电压、电流等模拟信号。
基本转换电路负责将电阻、电容、电感等电参量转换成电压、电流等模拟信号。
量程切换电路:根据信号的不同测量范围,切换量程,实现高精度测量。
模数转换电路负责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供CPU处理振荡器实现信号的调制与解调。
3、数字式传感器检测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1)系统组成:数字传感器、放大电路、整形电路、分频电路、辩向电路、计数电路、寄存电路、计算机和显示执行机构组成。
2)各部分的作用:数字传感器负责将检测的物理量转换成数字式的脉冲信号,脉冲频率表示物理量的大小。
放大电路和整形电路负责将不规则的脉冲信号调整成标准的数字脉冲信号,幅度和上升下降沿适合后续测量。
分频电路也叫细分电路,目的是提高计数精度。
辩向电路识别信号是增大还是减小。
计数器负责脉冲计数。
计算机根据计数结果控制和显示。
4、机电一体化对检测系统在性能方面的要求:精度、灵敏度和分辨率高;线性、稳定性和重复性好;抗干扰能力强,静、动态特性好。
此外,某些系统对传感器及其检测系统提出了一些特殊要求,如体积小、重量轻、价格便宜、便于安装与维修、耐环境性能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