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诵读教学研究
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现状及教学建议研究
![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现状及教学建议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483dff24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1c.png)
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现状及教学建议研究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语文教学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课文默写和填空题,而是更加注重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的培养。
而语文朗读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表达能力和语感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文朗读教学仍存在不少问题和不足,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和改进。
本文将探讨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现状及相应的教学建议,以期为教学实践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一、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现状分析1. 学生朗读兴趣不高在现实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很多学生对语文朗读缺乏兴趣,甚至对朗读课文抱有排斥心理。
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对语文朗读理解不深,对传统文言文朗读难以产生共鸣,同时也因为朗读教学形式单一,缺乏趣味性和挑战性。
2. 学生朗读表达能力弱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许多学校的语文教学偏重知识传授,而忽视了学生朗读表达能力的培养。
学生缺乏与人交流、表达自己的机会,导致他们的朗读表达能力相对较弱。
3. 缺乏科学的朗读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上,一些教师只是让学生机械地重复课文,缺乏相应的朗读技巧指导;另一些教师则只着眼于学生的朗读声音、语调等方面,而忽视了内容的理解和情感表达。
而且,很多学校缺乏朗读教学的专门课程和教师培训。
以上种种问题说明,目前初中语文朗读教学存在一定的滞后和不足之处,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反思和创新。
1. 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在语文朗读教学中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倡导情感倾诉和情感传递。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课文或文章进行朗读,让他们在朗读时能把自己的情感融入从而更好地理解文本和表达自己。
2. 丰富朗读教学的形式在传统的朗读教学方法外,可以结合一些现代科技手段,如录音、视频等,让学生在朗读时可以进行自我录音、自我评价,从而更好地对自己的朗读进行反思和提高。
可以利用朗读比赛、朗诵会等形式,让学生在展示自己的也能增强朗读的趣味性和挑战性。
在朗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帮助他们理解作者的用词用句、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并通过朗读来表达出来。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朗读教学策略的研究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朗读教学策略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8252ee62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55cc361.png)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朗读教学策略的研究一、引言语文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朗读作为语文阅读的一种重要形式,对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教学的策略和方法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
本文将通过文献分析和实证调查,探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的朗读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阅读水平。
二、朗读教学的意义和价值1. 朗读是语文学习的基础朗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功,也是培养学生语感和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方式。
通过朗读,学生可以模仿和学习优秀的语言表达方式,培养自己良好的语音语调和语言感知能力,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度。
2. 朗读是阅读理解的重要环节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朗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加深对文章内容和情感的理解,提高阅读的逼真度和感染力。
朗读是阅读理解的重要环节,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准确度。
3. 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文兴趣的有效途径通过朗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增强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朗读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文学作品的魅力,培养对文学的情感和审美情趣。
1. 培养学生的语言基础能力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语言基础能力,包括音韵意识、语音语调、语法和词汇量。
只有掌握了基础的语言能力,学生才能够进行准确、流畅的朗读。
2. 引导学生进行模仿朗读模仿朗读是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有效方法。
老师可以选择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或者散文诗歌,进行模仿朗读,让学生模仿作者的语音语调和语言表达方式,逐步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3. 注重情感表达与语音语调在朗读过程中,要注重情感表达与语音语调的结合。
通过朗读,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表达文章中的情感,增强朗读的感染力和艺术效果。
4. 创设多种形式的朗读环境在教学中,要创设多种形式的朗读环境,包括课堂朗读、小组朗读、角色扮演朗读等。
初中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策略的优化研究
![初中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策略的优化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276ab9257fd5360cbb1adb1a.png)
初中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策略的优化研究作者:张秀君来源:《中国校外教育·基教(中旬)》2014年第07期朗读是中国语文教学中的一种传统教学方法,读书声被视为一种美妙的声音。
随着新课程的开展,现代的语文教学对中学的朗读教学高度关注,并强调是学生的素质全面提升的课堂行为。
本文以初中语文为研究对象,探究朗读教学的内涵和有效开展朗读教学的策略。
朗读教学初中语文策略一、朗读教学的内涵和意义朗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朗读教学的开展主要包括四个环节。
第一,注重朗读教学中字音的准确。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纠正学生的字音来指导学生对生字词的学习,对新的词语进行积累;第二,在朗读读教学中领略文化的中心思想和主要内涵。
文章的段略大意和中心思想,课堂讲解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方法,但是在朗读中通过引导学生充满感情的朗读读,可以促进学生对文章中心思想的感情认识;第三,在阅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情感是一种隐性的课堂文化,这是通过知识的学习不能完全达到的,朗读法可以引导学生对感情的认同和心灵的共鸣;第四,在理解文章大意和体会作者感情的基础上,通过背景音乐的配合,来体会文章的美,体会朗读的美。
在朗读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做到四到。
第一,眼到。
即看清字形,用分解法辨别字的结构和偏旁部首;第二,口到。
即读准字音,把握句子中的生字,读出句子的感情;第三,心到。
即理解生词的含义和句子、段落、文章的中心内涵和核心意思;第四,手到。
即在朗读的过程中对重点词汇、中心句和优美句子进行标注和注释。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朗读教学的有效策略1.加强对学生朗读基本技能的训练朗读是体验和感受语文语言美的重要工具,学生通过朗读的抑扬顿挫,通过重音轻读来表达作者的中心思想,是一种重要的外化知识方法。
但这些情感的体会是建立在普通话的普及和字词读音准确等基本技能的训练上。
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加强学生的基础练习,对学生的方言读音予以纠正,并交给学生相应的朗读技巧。
初中语文诵读教学研究
![初中语文诵读教学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8a808c0c90c69ec3d5bb7543.png)
纵观我 国古代 语文 教育 的历史 ,诵 读法 始终
引导上 的失误 。总 的来说 ,一些教 师在教 学 中存
・
8 ・ 2
第 1 期
陈 文莉 :初 中语 文诵读 教学 研究 ( )培养 学生 的语感 四 吕叔 湘先生认 为语 文教 学 的首要任 务是培养 学 生各 方 面的语感 能力 。语感 是对 言语 的敏锐感
无 法 产生应 有 的成效 ,甚 至泯 灭 了学生 诵读 的兴 趣 。那么 ,在 今 天 的课 堂 上 还 需 不 需 要 诵 读 教
理学 的角 度来 看 ,诵 读 教学可 以促进 中学生视 觉 器 官 、发 音器 官 、听觉 器官 的发育 ,提 高他们 的
学 习效率 。而且 ,从 心理 学 的层 面来 说 ,诵读 是
一
鲁迅说 过 :“ 言 有三 美 :意美 以感 心 ,一 语
也 ;音 美 以 感 官 , 二 也 ; 形 美 以 感 目, 三 也 。 l 诵 读时 能使 文 本文 字 外 化 为 有声 语 言 , ”2
学?答 案是 肯定 的 。
二 、诵读 教学的作用
丹纳在 《 艺术哲学》 中这样说 :“ 的喜怒 人
哀 乐 ,一切骚 扰不 宁 ,起伏 不定 的情绪 ,连 最微 妙 的波 动 ,最 隐蔽 的心情 ,都 能 由声音 直接 表达 出来 ,而 表 达 的 有 力 ,细 致 ,正 确 ,都 无 与 伦
方式 ,诵读 教学 的现状 还是不 尽如人 意 ,低 水平
其 四 ,时空 上 ,用 时不 足 ,拓展 不力 ,缺乏 具 体 的指 导 ,无 法使学 生对诵 读 的喜 好提升 成有 效 兴趣 ,进而维 持成 为定力 ,养成诵 读 习惯 。
诵读教学在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有效应用研究
![诵读教学在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有效应用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5a5abbb1524de518964b7dd1.png)
诵读教学在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有效应用研究作者:赖群娣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7年第04期摘要:《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对初中语文诵读教学必须认真重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对民族文化有认同感。
有些中学对诵读教学方法落实不到位导致诵读教学出现良莠不齐的现象。
本文分析了诵读教学在初中阶段的重要性,以及怎样把诵读教学变成深受学生喜爱的课程,改变不同地区诵读教学的差异性。
关键词:诵读;教学;语文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2-0053一、前言我国文学教育从古代开始就注重诵读教育,学堂传来朗朗读书声。
在朗读声中揣摩文章的精髓。
由于历史的局限性,慢慢地淡化了诵读的重要。
我们要如何传承诵读的精华,让诵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育中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这是值得我们研究的。
二、诵读的现状和误区随着时间的推移,诵读教学慢慢演变成语文教学,作为一种美妙的语言艺术渐渐被淡忘。
诵读教学的现状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乐观。
教育水平的高低、地区之间教育资源的差距,诵读教学质量慢慢下降。
有学生不够重视、不感兴趣的原因,也有教师的原因。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 不深入了解诵读的意义,为了应付考试死记硬背,急功近利;2. 目标不明确,把诵读教学当作语文教育的附属品草草了事,完成教学任务;3. 方法简单低下无序,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4. 由于不够重视,投入的时间不足,无法有效地指导学生。
三、诵读教学的作用语言表达体现了人类的喜怒哀乐,诵读教学从生理上可以让学生的发声器官、听觉器官得到很好的锻炼。
心理上让学生自信心增强。
人们发现,在教学实践中诵读具有以下作用:1. 提高语言表达水平语言是人类发明的产物,也传承文明的重要载体,语言在人们交流中产生,也是人们在交流过程中重要的工具。
语言的表达有很强的韵律感和节奏感,这就是语言美丽的一面。
比如唐诗宋词,只有在诵读中,在流畅的声音里才能更好地感觉出那种抑扬顿挫的节奏,才能更好地感觉语言表达的准确、生动、贴切入心。
初中文言文朗读教学优化策略探究
![初中文言文朗读教学优化策略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64edce69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4bbdb5f.png)
初中文言文朗读教学优化策略探究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文言文是了解我国传统文化、增长个人知识的重要方法。
而文言文与白话文有很大的不同,对于初中生而言,理解文言文并不简单。
因此,在课堂上进行朗读教学非常重要,它能够有效帮助学生体会文言文的内容与主旨。
标签:初中语文文言文朗读教学优化策略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策略。
这一教学策略在文言文的教学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运用,基于这一视角,本文对朗读教学中的具体问题进行剖析,并给出了一些优化策略。
一、初中文言文朗读教学中存在的常见问题(一)重讲轻读,朗读教学形式化朗读对于学生理解文言文的作用巨大,目前朗读这一教学策略在文言文教学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运用。
但是对于初中课堂教学而言,很多教师的教学思想仍然非常老旧,他们只是将学生作为传授知识的客体。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当中,大多数教师将知识一股脑地全部灌输给学生,朗读逐渐被边缘化。
另外,受升学影响,朗读这一教学策略的作用很难直接体现在学生分数的提高上,因此朗读教学也就不被教师们所重视。
实际上,现在的老师大多只是针对课程标准中所要求背诵的文言文篇目进行朗读教学。
在语文课堂上,用于朗读的时间很短,而主要的时间都是用来对关键字词进行讲解,学生能够得到的朗读机会非常少,朗读形式化的问题非常严重。
(二)教师疏于范读,朗读技能不强教师在文言文的朗读教学当中,很多时候只是单纯要求学生读课文,他们的目的往往只是确认学生能够认识文言文中的每一个字,朗读的作用大打折扣。
教师缺乏范读,文言文的教学没有亲和力与感染力,教师、学生、文言文三者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与情感共鸣。
另外,教师如果不进行范读,学生就没有办法把握文言文的断句、重音,缺乏范读的朗读教学最终也无法有效提升学生的朗读技巧。
(三)朗读形式单一一般来说,在文言文的朗读中,教师会选择挑一个学生读或者让全班学生齐读的方式。
而这种传统朗读方式的症结非常明显:一些学生只是稍微动动嘴皮子,朗读声音非常小,朗读过程中没有进行有效思考,实际效果不佳。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朗读教学策略的研究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朗读教学策略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128c80a0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9118c5c.png)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朗读教学策略的研究【摘要】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教学策略的研究表明,朗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具有重要性。
影响初中生朗读效果的因素包括语音语调准确性、情感表达和语速控制等。
有效的朗读教学策略有语音训练、情感表达指导和节奏感培养等。
朗读教学与阅读能力提升的关系密切,通过朗读可以增强语文理解和表达能力。
初中语文教师在朗读教学中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应该注重指导学生改善朗读技巧。
初中语文教师应该重视朗读教学的重要性,朗读教学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倡导在语文课堂中注重朗读教学的实施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朗读、教学策略、阅读能力、语文教师、重要性、提升、实施。
1. 引言1.1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朗读教学策略的研究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通过朗读,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文章意义、感受语言的韵律和节奏,提高阅读效果。
研究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有效朗读教学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朗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朗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发音和语调,还可以增强对语言的感觉和理解力。
通过朗读,学生能够更好地体会到文章中的情感色彩,提升阅读的乐趣和效果。
影响初中生朗读效果的因素有很多,比如读音准确性、语速控制、情感表达等。
为了提高朗读效果,教师需要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问题进行ge,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
有效的朗读教学策略包括多种形式,比如听读练习、朗读比赛、角色扮演等。
这些策略旨在激励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使其在阅读中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文章,把握作者的用词和表达技巧。
初中语文教师在朗读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应该重视朗读教学的重要性,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朗读习惯,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倡导在语文课堂中注重朗读教学的实施,将会使教学更加生动有趣,更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 正文2.1 探讨朗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朗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知。
初中语文诵读教学的行动研究
![初中语文诵读教学的行动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e05b631f6edb6f1aff001f73.png)
、
诵 读 教 学 的 研 究 方 案
1 . 研 究 目 标
我 f f J 以 实袍诵 读 教 学 为突破 口 , 全 面 提 高 初 I f l 生 艾 读 效 果 学 习 质 量 , 促 进 ¥ 3 - 逻教 师 专 、 I 成 k 通 过诵 读教学 行 动研 究 . 总 结 归 纳 出 一 食适 J } j 、 仃 效 的 义诵 读 教 学 策 略 。
2. 研 究 内容
教师通过 观察 、 访 谈 和 考诵 读方法 、 诵 读 效 果 等 方 面 的提 高 状 况 。
二 、 诵 读 教 学 行 动 研 究 的 实 施
敦帅绀 建学 习小组 , 开展 课堂诵 渎活动 , 开 展 仃关 诵 读 技 工 。、记 忆 方 法 的 示 范 与 指 导 , 并 从 重 音 、 停 顿 、 语 速 、 语 调 、 节 奏 等 方 面 对 学 生 进 行 针 对
性训 练和 引导 , 如: 适 时范读 , 指 导学生 诵读 I / J 、 组
1 . 组 建 语 文 课 堂 诵 读 小 组
本 文 系 闻 家 社 会科 学 基 金 “卜 一五”规划 2 0 1 0年 度 教 育 学 一 般课 题 “ 大 班 额 学 习 共 同 体 构 建 与教 学 方 式 变 革 研 究 ” ( 课题编 号:
论 确 定 如 下规 则 : 个 体 诵读 时 , 组 员 各 自诵 读 , 不 得 打 扰 别人 ; 轮 渎 、 对读 或 交 流 时 。 其他 组 员 必须 认 真 倾 听 . 他 人 诵 读 或 发 言 完 毕 方 可 补 充 或 纠
“ 阴 … 怒 … 浊 ”- - 2 字 渲 染 了悲 怆 的 哀 景 , 极 富 感 染 力 “ 怒 号 ” 运刚 l 『拟 人 4 : - 法 , 似 乎 存 为 迁 客 骚 人
初中文言文诵读教学策略优化研究与分析
![初中文言文诵读教学策略优化研究与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898eb490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e19bc7e.png)
初中文言文诵读教学策略优化研究与分析一、引言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体,经过千百年的沉淀和发展,已经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的教学一直都是一个比较困难的问题,尤其是文言文的诵读教学更是如此。
如何能够有效地提高初中生文言文的诵读能力,一直是教师们所关注和探索的问题。
本文旨在研究初中文言文诵读教学策略的优化,并对其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初中文言文诵读教学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建议。
二、问题阐述在当前的初中文言文诵读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1. 学生对文言文的诵读兴趣不高,认为文言文过于古老、晦涩难懂,难以引起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学生的诵读能力较弱,对文言文的语音、语调和停顿等方面掌握不到位,影响了文言文的理解和表达。
3. 教师在文言文诵读教学方面缺乏具体的有效策略,无法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诵读训练。
如何优化初中文言文诵读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诵读兴趣和能力,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优化研究1.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为了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可以采取一些策略:(1)选择生动有趣的文言文课文,例如《孟子》中的“鱼我所欲也”、“舜予于爾”等段落,这些段落内容生动有趣,能够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2)通过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利用图像、音频等多元化手段来呈现文言文的课文内容,使学生对文言文有更加生动丰富的认识。
(3)开展一些与古代文化相关的教育活动,例如组织学生进行古代服饰秀、文言文朗诵比赛等,以增加学生对文言文的了解和兴趣。
2. 加强诵读训练(1)对文言文的语音、语调和停顿等方面进行专门的训练,教师可以为学生进行示范诵读,指导学生模仿并进行反复训练。
(2)通过朗读比赛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加学生的练习机会,提高学生的诵读能力。
(3)利用诵读APP等现代科技手段,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诵读练习资源,帮助学生进行自主、个性化的诵读训练。
3. 教学策略优化(1)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在课文内容中找到共鸣点,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背后的意义和价值。
诵读在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运用的研究
![诵读在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运用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e1693112a76e58fafab00398.png)
诵读在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运用的研究一、问题的提出(一)研究背景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铸就了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也留下了独具特色的教育传统,诵读作为一种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是在历代语文教育的演进中积淀和流传下来的教育成果,蕴含着我国传统语文教育的精华,散发着民族传统教育的经久魅力。
在漫长的语文教育史上,诵读教学可谓源远流长,从春秋战国开始,到后来的蒙学教育、经学教育,都非常重视诵读,诵读也成就了历代文人学者非凡的建树。
新课程改革以来,诵读教学再一次受到了关注。
新颁发的《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都强调了语文教学应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语感的培养,要发展思维,提高语文素养。
诵读就是积累知识和习得语感的一个重要途径。
(二)选题缘由纵观今天的语文教育,诵读教学被忽视的状况普遍存在,而造成这种尴尬局面的原因也是很复杂的。
为什么古代语文教育在没有分科的情况下教学效率很高,现代语文教学在科学教育理论的规范和指导下效率反而下降了呢?其原因在于我们对诵读的本质认识不够,对诵读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不透。
这就要求我们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回到语文教学的本位上来,加强诵读教学。
但是现代的诵读又不可盲从古训,而要弄清诵读的本质和作用,找到有效的实施策略,在真正意义上发挥诵读教学的重要作用。
本文紧扣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通过问卷调查、文献研究、访谈和比较分析等方法,探究了诵读与现代初中语文教育的密切联系,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改进措施,希望能对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率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课题的界定诵读教学,古称‚讽诵‛,最早见于《周礼》,有着悠久的历史,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备受人们推崇。
朱自清先生就曾说:‚诵读是一种教学过程,目的在培养学生的了解和写作的能力。
‛所以说,诵读就是一种目视其文,口发其音,耳闻其声,心通其情,意会其理的一种综合性阅读活动,它通过对文本的眼观口诵耳听心惟,熟读精思成诵,从而达到对文本的全面理解。
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实践及体会
![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实践及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63695a0f6c175f0e7dd13706.png)
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实践及体会摘要:朗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它不仅是“读”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它能促进初中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笔者在朗读教学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
关键词:初中;语文;朗读教学;实践;体会读,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而朗读则是阅读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方式。
通过朗读,学生“品味”“体验”了词语的意义、色彩,受到熏陶感染,还锻炼了用语音描绘事物、表情达意的能力。
通过朗读,教师不仅可以检查学生对课文词句篇章的理解程度、感情倾向和认识水平,还可以检查学生语文的实际运用能力。
教师搞好了朗读,课会上得轻松愉快;同时,还会给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有关研究表明,人的各种器官可以相互沟通,相互作用。
在学习过程中,人体器官调动得越多,大脑得到的信息就越多,它的效率就越高。
也就是说,当我们只用眼睛去“读”书时,大脑获得的信息比较单一,甚至还会遗漏;当我们不止用眼睛看,还开口诵读的时候,不仅调动了口腔器官,而且读出来的声音又作用于耳朵。
当语感信息输入人的视觉、听觉器官时,大脑的感受几乎是同时进行的,时间差大大缩小,准确率大大提高,理解和感悟的效率成倍提高。
可见朗读确实是学习中事半功倍的好方法。
我在二十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深深体会到搞好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重要性。
在教学中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一、教师自身要能示范朗读并精于指导在教学中,我认为,每一篇课文,不是都能找到专家的录音磁带,教师就要具备范读的基本功。
教师范读的好,不仅对学生有示范作用,而且对学生有激励作用。
我以为,教师具有个性特点的朗读,会对学生有着难以估计的良好影响。
如文言文,学生尽管大多普通话比较准确,但能读出一点味道来的实在很少。
而教师的范读,能够体现朗读的某一方面特定要求,却能让学生从中感受到一点文言文的味道和气息。
再者,我认为初中学生更需要老师的范读,他们形象思维强,善于模仿,记忆力好。
只要老师范读得好,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他们就会朗读得“有滋有味”,朗读出“成果”来。
初中语文国学诵读教案
![初中语文国学诵读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b62d289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ed.png)
初中语文国学经典诵读教案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其中国学经典无疑是最为精深的一部分。
其中《中庸》、《道德经》、《论语》等经典蕴含着深厚的思想精髓和文化底蕴,而初中语文学习阶段正是学生从认知、认识到认同的一个重要发展时期,应该把国学经典的诵读作为必修课程,以达到培养学生道德品质、提升语文素养、传承中华文化的目标。
在初中教育中,我们可以通过制定国学经典诵读教案,引导学生全面、系统地学习国学经典,激发初中生对中华文化自信的情感认同,从而在这个过程中达到不一样的自我体验。
一、国学经典入课堂对于初中语文老师而言,如何将国学经典融入授课中,强化学生对中华文化、历史和人文精神的认识是至关重要的。
建议初中语文教学尝试将国学经典融入课堂讲解,通过亲身接触,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这些古文经典的价值所在;同时,选取多种不同类型的经典文献和相应的注释,帮助学生掌握关键的表达方式和思想特点,实现理解梳理。
1. 融入古文阅读课国学经典大多是古文经典,将经典与古文阅读课程结合起来讲解,有助于学生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熟悉惯用语,掌握文意,加深对词汇、语法、语气、修辞等方面的认识。
不同的文献选材,老师可以依据学生的年龄、学科等条件进行,比如:《论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要把这种经典文言语言转化为日常生活中的意思,需要通过课堂解释或者补充引导,让学生真正理解其表达方式的并表现出来;《大学》“格物致知”。
引导学生去思考并解读:"格物"指的是为了求知而对客观事实进行探究,"致知"是通过探究来获得知识。
体现出“博闻达志,辩证思考”的精神。
古文阅读课能够优化学习方式,提升学生对文献的认识和理解力,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国学经典中的语言、思想和智慧。
2. 制定国学诵读计划除了在古文阅读课中融入国学经典的内容之外,初中语文教师还可以制定一个国学诵读计划,按照一定的时间节点,带领学生逐步掌握经典中的主旨、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
初中语文古诗词诵读教学研究
![初中语文古诗词诵读教学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ba737782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8e.png)
初中语文古诗词诵读教学研究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之一。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的诵读教学一直被视为重要环节。
古诗词诵读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汉语语言的感悟和理解,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情感认知能力。
本文将通过对初中语文古诗词诵读教学的研究,探讨如何更好地进行古诗词诵读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和人文素养。
一、古诗词诵读教学的意义1. 增强语感。
古诗词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意境,有助于学生对汉语语言的感悟和把握。
通过古诗词诵读,学生可以更好地感受到中国古代的语言之美,增强语感和语言表达能力。
2. 增进人文素养。
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通过古诗词的诵读,有助于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提高学生的人文情怀和人文素养。
3. 培养审美情感。
古诗词的音乐性和意境深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引导学生赏析古诗词的美学价值和文学价值。
1. 注重情感体验。
在古诗词诵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让学生在情感上体验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感,通过导入、解说和朗诵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的意境和情感内涵。
2. 细致解读语言。
古诗词的语言优美且深奥,教师要对古诗词的语言、修辞手法、意象等进行细致解读,让学生了解古诗词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意义。
3. 多角度赏析。
在古诗词诵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赏析古诗词,包括音乐性、意境、文学价值等,让学生体验古诗词的多重美感。
4. 创设情境。
教师可以通过音乐、绘画、戏曲等形式,为学生创设一个充满情感和意境的诗词世界,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古诗词的魅力。
5. 诵读实践。
在古诗词诵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诵读实践,让学生通过多次诵读和朗诵,提高语音语调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1. 运用多媒体手段。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古诗词音乐、音乐剧、戏曲等形式的古诗词表演,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共鸣。
2. 联系实际生活。
在古诗词诵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将古诗词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古诗词的魅力,增强情感体验。
初中语文经典古诗文教学诵读教学策略实践课题研究
![初中语文经典古诗文教学诵读教学策略实践课题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659d7115647d27284b735156.png)
《初中语文经典古诗文诵读有效教学研究》开题报告郾城区龙城镇第一中学语文教研组一、课题名称初中语文经典古诗文诵读有效教学研究二、课题提出的背景(一)国内外现状经典美文是一颗璀璨的明珠。
它不仅映射着中国文化的文学之美,而且蕴含着中华民族的胸怀、风骨、智慧、情趣。
一个优秀的民族传统要求新一代具备优秀的人文素养,经典古诗文是培养人文素养的重要精神资源。
近年来,世界各国都把提升诵读读能力列为教育改革的重点,纷纷发起了诵读运动。
1994年,台、港地区开风气之先,把诵读经典的教育重新推向社会。
目前我国很多学校和教师也在加大学生的诗文诵读量,丰富学生的诵读实践等方面,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二)学校研究现状1.“诵经典,打造书香校园”诵读实验,我校已开展多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2.2010年9月,由我校制定并实施“名著阅读的实验与研究”区级课题实验,为班级、校园、阅读文化的构建提供了较好的实践基础。
3.“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成为学校校园文化的重要形式,并规定每年的十月为学校的读书活动月。
4.2012年11月,学校开展了“晨诵经典、、暮读名著、”的诵读实验,每周安排2课时阅读时间,全面实施经典诵读活动,对美文诵读、名著阅读进行了有效的探索;(三)问题与不足:虽然学校在书香校园建设中作出了很多努力,但还不够深入,表现在:1.学校虽有一定量的藏书,但仍满足不了教学的需求;2.教师层次不一,教师内在素养与教学水平仍待提高;3.受应试教育影响,部分家长对阅读重视不够,间接削弱了学生阅读的兴趣;4.部分诵读书目偏于艰涩难懂,应适当加以调整,更加适应学生的年龄特点,增强诵读的趣味性。
5.学生本身的心理及行为方面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缺少恒心、被动诵读、动机不明等。
以上诸多因素制约了学生诵读的兴趣、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高。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与价值书籍就是力量-----培根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学校必须教学生读书,使他们在诵读中认识自己,受到教育。
初中语文经典诵读教学研究
![初中语文经典诵读教学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369f04e2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dd14358.png)
课程建设初中语文经典诵读教学研究□熊昕怡摘要:推行经典诵读教育是素质教育中极其重要的一环,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但在实际教学中,经典诵读常常流于形式,教师未能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文化经典的内涵,文章就初中语文经典诵读教学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相关对策。
关键词:经典诵读;素质教育;中学语文作者简介:熊昕怡,陕西省西安市经开第一中学教师。
(陕西西安710018)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20)31-0035-02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0S I D):中学生如同民族之朝阳,对其进行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的传承教育显得颇为重要。
实践证明,利用经典诵读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将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气质和修养。
一、经典诵读的意义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素质教育的内涵 几经升华,但它的核心指向始终未变,即追求学 习的目的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德国哲学家、教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在其著作《什么是教育》中说道,“教育是一棵树摇另一棵树,是一朵云推 动另一朵云,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个灵魂”。
教育 是缓慢的,是耕耘土壤,让土壤具备自己长出花 草的能力,经典诵读在学生的素质教育中所扮演 的角色便是如此。
所谓经典,常常经过了历史长河的考验。
从 周代始采民风到孔子修订而得《诗经》,孔子作为 中国古代文化的集大成者和传承者,为其后士大 夫阶层的文学创作奠定了最基本的审美基调,即是韶乐美善皆尺,武乐独有美,却失味于善。
因此,古代文人在文学创作时绝大多数遵循着不能 丧失尽善尽美的人文精神内核,流传下来的经典 自然有其在善与美之上的追求。
所谓善,指的便 是人之善,是对人道德层面的要求;所谓美,是 指事与物之美,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朴素价值 观的进一步继承,二者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反而紧 密联系在一起,从而构成中华文明中关于人生、天地,乃至宇宙万物相互依存的基础。
经典诵读教学,便是要引导学生理解我国传统文化中一脉相承的对于真善美的追求。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之诵读策略研究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之诵读策略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47fa4d0f0740be1e640e9a0d.png)
轻重 , 但古诗词教学的现状却令人堪忧。 首先 ,
因为古诗词创作 的时 间距离 学生生活的时代 过于遥远 , 初 中学生又缺乏古典文化的积 累,
只恐 双溪 舴艋舟 ,载不 的积淀。它以优美工整的形式 ,和谐动 听的 的诵读 ,并在诵读 中揣摩怎样划分节奏最具 之繁杂 ,才能明 白 “
韵律 ,丰满凝 练的语言,深沉真挚 的感情 ,
审美价值 。新课标 对 7 - 9年级 学生有明确要
音乐美 。做这个 工作 ,教师要舍得花时间 , 合作探究 找到最准确的节奏划分。最后 ,师
效学习方式之一。 将诵读运用于古诗词学习,
是打开感知、领悟古诗词所表达的丰富情感 和思想内涵的一个人 口。
一
诗词 的意韵 。 比如 , 学习李清照的 《 武陵春 》 ,
若对词人不甚 了解 ,则有可能把词 中的 “ 愁”
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传承古典文化 ,
提 升文化素养。
往为 “ 二二三”或 “ 二二二一”或 “ 二二一二”
如在教学齐 己的 《 早梅 》时 ,多媒体投 深雪 , 就在这冰天雪地之中, 一枝梅花绽放 ,
还有 4分的课外古诗 赏析题。所以 ,古诗词 面 / 场圃 ,把酒 , 话, 桑麻 。”七言诗词则往 射一 幅早梅傲雪 图,图上 山村野外一片 皑皑 节奏。如 “ 人生 , 自 古, 谁无死 ,留取 / 丹 心 早梅那不畏严寒 、 傲然独立的个重古诗词在 中考卷上的分值 ,
初 中教材中的古诗词多为情景交融之作,
此外,教师还要充分利用 网络视频 ,挑
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44731f43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68.png)
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一、现状分析
1、语文名著导读教学存在不完善的问题。
部分语文老师在实施语文名著导读教学中缺乏教学目标的明确,没有分析材料的充分挖掘和教学内容的细化,教学的重心也没有偏向于文本理解,更加不能将教学活动贯穿到学生的学习行为中,让同学们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能够从阅读中获得更多的收获。
2、名著导读教学的不受重视。
当前有许多中学在进行名著导读教学时,学校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缺乏有效的投入,由于教室的安排、课表的安排、老师的安排等原因,名著导读教学的实施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二、对策研究
1、加强语文名著导读教学设计的完善。
对语文老师来说,要加强名著导读教学的设计,明确教学目标,重点放在文本理解上,将教学活动贯穿到学生的学习行为中,让学生学会从阅读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2、加强对语文名著导读教学的重视。
学校应该加强名著导读教学的重视,合理安排教室、课表,派遣优秀的老师专门实施名著导读教学,有效的投入将会促进语文名著导读教学的发展。
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策略研究
![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策略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2cf1223a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09.png)
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策略研究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初中语文教学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朗读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采取有效的朗读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一、注重朗读内容的选取
朗读教学的内容应该选取文质兼美、适合学生阅读水平的小说、散文、诗歌等。
同时,所选内容应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和文化内涵,能够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加强朗读技巧的指导
朗读教学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朗读技巧的指导,包括语音、语调、语速、停顿、重读等方面的指导。
教师可以通过示范朗读、播放朗读录音、组织学生互评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技巧。
三、创设朗读情境
朗读教学需要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作品的情感和意义。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音乐、图片、视频等手段,为学生营造朗读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
四、组织朗读活动
朗读教学需要组织朗读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展示自己的朗读才华。
教师可以组织朗诵比赛、诗歌创作比赛、文学社团等活动,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初中语文古诗词诵读教学研究
![初中语文古诗词诵读教学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221033da76eeaeaad1f330f2.png)
口
…
.J u
科 教 研 究 Chla E Nhomakorabeaca i n n du t o
初 中语 文古 诗 词诵 读 教 学研 究
章 颖 菊 ( 苏州 中学立达学校 江苏苏州 2 0 2 1 0 ) 5
摘 要: 本文从理论 和实务 两个方 面对初 中语 文古诗词诵读教 学的琨状进行 了研 完, 古诗词诵读是初 中语 文教 学 中一嘎重要 的基 础教 学 工作, 了依 幸一 线教 师辛勤耕耘 , 除 不断探索教 学方法外 , 教育 决策层应 当对 初 中语文古诗词教 学给 予更 多的重视和 支持 ,出台加强和提 高 初 中语 文 古 诗 词 诵 读 最 学 的 政 策 和 措 施 。 关 键 词 : 诗 词 诵 读 曩 学 理 论 研 究 实 务探 讨 古 中图分类号 : 20 G4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章编 号 : 6 3 7 5 2 0 ) 0c一0 5 一0 1 7 -9 9 ( 0 9 1 () 0 l 2
诵读 教学 展开 研 究 。
第二 步 , 读 积累 。 谓精 读 , 是 要求 精 所 就
行深读 、 细读 。 同时 , 启发 学 生 尽情 投 入 , 带
形 意 使静 态教 学产 生 动 态 的 学生 围绕 古 诗词 的 句 子 、 内容 , 着 问题 进 带 的 内 容 , 古 诗 词 诵 读 却 被 排 斥 在 中考 之 声 、 、 的结 合 , 但 着 感情 大 声 诵读 , 出感 情 、 读 引发 感 悟 。 在 精 读 中 , 善 于 抓 住 古 诗 词 中 的 精 彩 词 句 要 我 在 初 中 语 文 古 诗 词 教 学 中 , 备 课 反 复 诵 读 , 过 诵读 , 到 “ 和 通 达 滚瓜 烂 熟 ” 的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诵读教学研究本课题从2018年4月份开始准备申报,经过有关部门的审查、鉴定,于2018年4月底被确定为2018年市教育规划个人课题。
在半年多的课题研究中,我按照既定计划,边研究边实践边思考,已顺利完成课题研究实验,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现将课题研究的相关工作总结如下:一、内容提要本课题探索了新课改理念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关于诵读的有效教学策略方法等。
文中先从几方面列举了教授现代文时教师就不太注重学生诵读的现象:教授“长文”,“朗读”被忽略;教授“短文”,“诵读”走过场;诵读形式机械单一,学生兴趣不浓;诵读评价浅尝辄止,缺乏针对性。
然后主要采取以下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和个案研究法,通过学习、实践、分析,依据理论,聚焦课堂,提出了有效诵读的教学策略:明确诵读目的;注重多样诵读;指导评价恰当。
近一年的研究实践,取得了初步的成果,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促进了师生的和谐发展。
有效诵读注重了学生培养的语感;促进对文本的理解;极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同时教师也提高了自身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形成了以科研促教研的教学思路,课题研究期间研究者有多篇论文和教学案例分别在区、省内的论文评比中获奖,并开设了两节公开课,为今后更好地进行有效诵读教学提供了一些理论和实践经验。
二、课题的界定1.“诵读教学”:是为了着重培养理解书面语言的能力而进行的一系列语文训练。
它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着重引导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2.“有效诵读”:诵读是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为有声语言的过程,是一种眼、口、耳、脑协同作用的创造性阅读活动。
有效朗读,指学生通过朗读和文本及文本作者(也可能包括教材编者)对话,能感受作品中的生活气息,唤起他们的情感体验,进而准确探求隐藏在文本中的内涵,诵读目的是为了更准确有效地理解文本。
3.“教学策略”:指教学策略有一定的目标,是在特定教学情境下,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而产生的,包括教学活动中方法的选择等。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诵读教学策略的研究”:指初中语文课堂中教师为培养学生理解书面语言的能力而进行的一系列训练过程中,引导学生将眼、口、耳、脑协同作用和文本及文本作者对话,对话时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选择一定的方法进行引导,能让学生感受作品中的生活气息,唤起他们的情感体验,进而准确探求隐藏在文本中的内涵,引导学生诵读目的是为了更准确有效地理解文本。
三、课题的理论(政策)依据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2.接受美学:接受是读者的审美经验创造作品的过程,它发掘出作品中的种种意蕴。
艺术品不具有永恒性,只具有被不同社会、不同历史时期的读者不断接受的历史性。
经典作品也只有当其被接受时才存在。
读者的接受活动受自身历史条件的限制,也受作品范围规定,因而不能随心所欲。
作者通过作品与读者建立起对话关系。
当一部作品出现时,就产生了期待水平,即期待从作品中读到什么。
读者的期待建立起一个参照条,读者的经验依此与作者的经验相交往。
3.多元智能理论:加德纳认为,因为每一个人的智力都有独特的表现形式,每一种智力都有多种表现形式,所以,我们很难找到一个适用于任何人的统一评价标准,来评价一个人的聪明和成功与否。
教育和指导必须根据智能发展的轨迹来评价,以准确地了解学习者的智能状态为先决条件,评价在教育中扮演中心角色,只有适合学生的特定发展阶段,才能使学生获利。
4.建构主义理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四、课题论证(一)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诵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研究中一个历久而弥新的课题。
古人早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之说。
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等语文教育专家对加强朗读教学发表了许多讲话和文章。
俞平伯先生在论及诗词的阅读和欣赏时,认为“目治”,即一般的阅读,仅能达到“泛览”水平;只有“耳治”,即朗诵或吟哦,才能深入地理解作者的真意。
朱自清先生在《朗诵与诗》一文中指出:“语言不能离开声调,诗文是为了读而存在的”,“只有诵读才能玩索每一词、每一语、每一句的义蕴,同时吟味它们的节奏。
”著名特级教师周一贯对朗读教学十分重视,曾撰写了《研读:一个正向我们走来的课题》等系列文章。
提出了“初读感知→细读深究→精读顿悟→熟读涵泳”的变式诵读教学结构。
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了有效诵读的教学策略,给初中语文现代文诵读教学提供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资料。
(二)研究的重要性及必要性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诵读理解文本,本该是很重要的教学环节,不可或缺,因为学生的诵读水平在很大程度上表现着其语文能力。
在中学的语文课堂中能经常听到学生诵读的声音,可是近年来,随着课改的深入,研究者通过观察发现,在初中语文课堂中诵读却存在着很多问题,很多教师受功利影响忽视了诵读的重要性,引导进行的是无效诵读,忽略诵读,或者为了朗读而朗读,诵读成了课堂教学的一种点缀。
教师在指导诵读时,浅尝辄止,不注意方法的引导等等。
在这种背景下,研究者认为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进行有效诵读,因而提出了对本课题的研究。
(三)研究的目标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在于阅读教学中,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材编者与文本等等对话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诵读能形成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能正确解读文本的内涵,在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相信本课题对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生激发语文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听课效率,正确有效地解读文本,构建和谐课堂,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将有着深远的意义。
五、研究的主要过程(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本课题的研究思路是以《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为指针,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调查研究、行动研究等方法,通过计划、实践、反思和总结等几个环节,积极探索新课程标准下有效诵读的教学策略,积极开展实践研究,本课题研究分为以下4个阶段:1.申报阶段(2018年4月-8月):认真选题,运用文献研究的方法,通过收集素材与文献资料,学习教育理论,借鉴相关研究成果,提高课题研究的科学性与主动性。
制定研究方案,申报课题。
2.准备阶段(2018年9月-10月):制定研究计划,进行文献研究,进行相关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召开座谈会了解学生朗读现状。
研究者利用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方式,对学生的诵读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同时,结合自己的诵读教学实际和区内教师的诵读教学现状进行了观察,其结果给本人进一步研究指明了方向。
3.实施阶段:(2018年11月-2018年12月):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密切结合教学实际,对有效诵读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了有效的课堂观察。
具体研究过程和方法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分析学生诵读现状形成的原因,制定策略,从文本挖掘的深度和广度去引导学生从文本挖掘的深度和广度去引导学生进行诵读。
面对有难度的文本,要确保时间,充分诵读。
诵读要有目的性,制定多样的诵读形式。
同时,积极撰写相关相关教学案例子和论文。
(一)学生文本解读现状的成因分析要真正提高学生准确解读文本的能力,就必须了解学生对文本解读的现有状况,分析原因,做到心中有数,对症下药。
根据调查结果,从接受美学、建构主义、心理学等角度进行分析。
找到了学生诵读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1.差异的认知水平:智力因素起着认知的作用,因此学生不同的认知水平也就决定了对文本解读的不一致,2.不足的阅读积累:因为阅读积累得不够,知识储备不足,对文本的理解不能深入,只停留在表层的对内容的梳理层面上,无法读出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和意图。
3.不良的诵读习惯:非智力因素起着动力、定向、引导、维持和强化等作用。
阅读习惯对文本的解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课堂观察发现有很多学生朗读目的不明,认为不读课文都不影响去考得很高的分数,所以就不能认真去读而是胡乱看看文本后就作出理解。
诵读存在形式化。
对文本的理解不能“入乎其内,出乎其外”(二)教师的诵读教学现状根据学生文本解读现状,研究者从教教师层面也进行了观察分析,发现存在这样几方面现象:1.教授“长文”,“诵读”被忽略。
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我们教师为了赶进度,面对一些篇幅较长的文章,认为在课堂上给学生时间诵读会浪费宝贵的时间,于是经常采用“快速默读”的方式进行,然后通过“对话”的形式“一问一答”对文本进行理解,教师问,学生答,学生答不出来时,教师让学生默看书或直接呈现问题的答案,整个课堂根本没有诵读。
2.教授“短文”,“诵读”走过场。
面对一些篇幅较短的文章,我们的课堂时间不紧张,于是教师往往会让学生诵读,可是不太注重诵读的目的,指导也不够精细,只是匆匆让学生诵读,如雁掠过,甚至“雁过无痕”,为诵读而进行的诵读,学生只是被动地参与诵读,没有心灵的碰撞和情感的荡漾,诵读只成了教学中的一个点缀而已。
学生诵读后教师应及时予以评价,可是有时我们教师在给予评价时往往会浅尝辄止,用些简单的话语予以评价,例如“好”、“很好”、“不错”“不好”“不太好”等,这些评价缺乏针对性,我们评价学生读得好,可没有指出学生读得好在哪;我们评价学生读得不好,可没有指出学生读得不好在哪。
这样不利于学生的进步。
(三)制定引导学生有效诵读的教学策略为了进行有效朗读,研究者制定了策略。
1.明确诵读目的:预习性朗读,目的是要读通顺;理解性诵读,目的是读出内涵;巩固性诵读,目的是读出情韵。
2.注重多样诵读3.指导评价恰当(三)引导学生有效诵读的教学实践研究者根据学生学情,采取了一系列的相应措施,对有效诵读进行了实践尝试。
1.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素养,增加知识储备。
主要学习内容:初中语文课程的有关解读,陶行知、魏书生等教育名家,中学语文教学法,新课程理念与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初中语文教学的各种论文、研究报告等。
学习形式:阅读书籍、杂志,上网查阅、收集资料,参加各种形式的教研活动、个人课题交流活动,听专家讲座等。
2.课堂教学,精心设计。
在现代文阅读教学中,诵读永远与课文的语言文字、思想情感密切相连,所以朗读应该是最基本的教学形式。
在引导学生通过诵读理解课文时,我们不能机械单一地让学生齐读或自由读,要精心设计,并且注重诵读的多样性。
通常情况下,我们可以运用自由诵读、跟读学读、感知性朗读、模仿性朗读、熏陶性诵读、分角色朗读、个性化朗读、配乐朗读等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例如听了余映潮老师的《春》,发现他的教学主题思路设计就很好地体现了朗读的多样性,他的课分这样6个环节:1.同学们朗读课文,体会朗读这篇课文的基本语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