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工程量计算规则及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钢筋工程量计算规则及法
一、钢筋工程量计算规则
1、钢筋工程,应区别现浇、预制构件、不同钢种和规格,分别按设计长度乘以单位重量,以吨计算。
2、计算钢筋工程量时,设计已规定钢筋塔接长度的,按规定塔接长度计算;设计未规定塔接长度的,已包括在钢筋的损耗率之,不另计算塔接长度。钢筋电渣压力焊接、套筒挤压等接头,以个计算。
各类钢筋计算长度的确定
钢筋长=构件长-保护层*2+弯勾长*2+弯起钢筋增加值(△L)*2
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
受力钢筋的保护层,应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无要求时,不应小于受力钢筋直径,并应符合下表要求:
纵向受力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的最小厚度(㎜)
混凝土保护层的最小厚度见下表:
附注:①基础中纵向受力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35㎜,无垫层时不应小于70㎜;
②板墙壳中的分布筋的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表中相应数值减10㎜,且不应小于10㎜;梁柱中的箍筋和构造筋的保护层不应小于15㎜.
2. 箍筋的弯勾长度:
平钩(°)6.25d ;
直钩(90 °)3.5d ;
斜钩(°)4.9d
3. 弯起钢筋增加长度:
30 °:0.268H0;
45 °:0.41H0;
60 °:0.585H0
4. 箍筋长度:
封闭箍箍筋长度=2*(长+宽)+20d
或=构件截面外边长-8倍保护层厚+27.8d
⑶箍筋根数的确定:N= (构件长- 保护层)/ 间距+1
二各种构件钢筋计算法
基础
(一)条形基础
1、横向受力钢筋的直径,一般为6~16mm;间距为120—250mm。
2、纵向分布钢筋的直径,一般为5~6mm;间距为250~350mm。
3、条形基础的宽度B≥1600mm时,横向受力钢筋的长度可减至0.9B,交错布置,如图2-3示。
(二)独立基础
1、独立基础系双向受力,其受力钢筋直径不宜小于8mm,间距为100~200mm。沿短边向的受力钢筋一般置于长边受力钢筋的上面。当基础边长B≥3000mm时(除基础支承在桩上外),受力钢筋的长度可减为0.9B交错布置。
2、现浇柱下独立基础的插筋直径、根数和间距应与柱中钢筋相同,下端宜做成直弯钩,放在基础的钢筋网上,如图2-5示。当基础高度较大时,仅四角插筋伸至基底。插筋的箍筋与柱中箍筋相同,基础设置二个。
梁的平法标注
●梁的平面注写包括集中标注与原位标注,集中标注表达梁的通用数值,原位标注表达梁的特殊数值。
●集中标注包括梁编号、梁截面尺寸、箍筋、通长筋或架立筋配置、梁侧面纵向构造钢筋或受扭钢筋配置、梁顶面标高高差(该项为选注)。
●原位标注容包括梁支座上部纵筋(该部位含通长筋在所有纵筋)、梁下部纵筋、附加箍筋或吊筋、集中标注不适合于某跨时标注的数值。
集中标注表示:框架梁KL1,3跨,一端有悬挑,截面为300*600;箍筋为I级钢筋,直径8,加密区间距为100,非加密区间距为200 ,均为两肢箍;上部通长筋为2根直径22的二级钢;
原位标注表示:支座1上部纵筋为4根直径22的二级钢,支座2两边上部纵筋为6根直径22的二级钢分两排,上一排为4根,下一排为2根;第一跨跨距3600,下部纵筋为3根直径18的二级钢,全部伸入支座,;第二跨跨距5800,下部纵筋为4根直径18的二级钢,全部伸入支座;以后类推。
梁的平法钢筋工程量计算
1)平法楼层框架梁常见的钢筋计算法有以下几种:
上部贯通筋:
上部贯通筋长L=各跨长之和—左右支座侧宽+锚固长度+搭接长度
锚固长度取值:
当支座宽度—保护层大于等于LaE且大于等于0.5hc+5d时,锚固长度=max(LaE,0.5hc +5d);
当支座宽度—保护层 说明:hc为柱宽,d为钢筋直径。 端支座负筋: 上排钢筋长L=Ln/3+锚固长度 下排钢筋长L=Ln/4+锚固长度 说明:为梁净跨长,锚固长度同上部贯通筋。 中间支座负筋: 上排钢筋长L=2﹡(Ln/3)+支座长度 下排钢筋长L=2﹡(Ln/4)+支座长度 架力筋: 架力筋长L=(Ln/3)+2*搭接长度(可按2*150mm计算) 下部钢筋: 下部钢筋长= [净跨长+2*锚固长度(或0.5h+5d)] 下部贯通筋: 下部贯通筋长L=各跨长之和—左支座侧宽—右支座侧宽+锚固长度+搭接长度 梁侧面钢筋: 梁侧面钢筋长L=各跨长之和—左支座侧宽—右支座侧宽+锚固长度+搭接长度 j. 箍筋: 箍筋长度L=2*(梁高—2*保护层+梁宽—2*保护层)+2*11.9d+4d 箍筋根数n=2*[加密区长度—50/加密区间距+1]+[(非加密区长度/非加密区间距)—1] 手工计算结果如下: 上部通长筋2b22: L=各跨长之和+悬梁跨长+左支座左半宽-2*BHC+max(Lae-支座宽+BHC,15d)+12d =3 600+5800+3600+2800+200-2*25+35*22-400+25+12*22 =15950+395+264 支座1右端上部一排筋2b22: L=Ln/3(Ln为净跨值)+支座宽-BHC+ max(Lae-支座宽+BHC,15d) = (3600-200*2)/3+400-25+35*22-400+25 =1442+395 支座2两端上部一排筋2b22: L=Ln(支座两边较大一跨的净跨值)/3+支座+Ln/3 = (5800-200*2)/3+400+ (5800-200*2)/3 = 4000 支座2两端上部二排筋2b22: L=Ln(支座两边较大一跨的净跨值)/4+支座+Ln/4 =(5800-200*2)/4+400+(5800-200 *2)/4 =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