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绘画欣赏
古代名画描述人物形象
中国古代的名画中,有许多描绘人物形象的经典作品。
这些画作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色彩,生动地展现了人物的外貌、气质和内心世界。
以下是一些中国古代名画中的人物形象描述:《洛神赋图》:东晋画家顾恺之的作品,以三国时期曹植的《洛神赋》为蓝本,画中洛神形象飘逸,面貌清秀,体现了魏晋时期的美学思想。
《簪花仕女图》:唐代画家周昉的作品,画中描绘了几位衣着华丽的贵族妇女,她们的仪态和神情都充满了宫廷的庄重与优雅。
《五牛图》:唐代画家韩滉的作品,以五头牛为主题,每头牛的形态、动作和眼神都各具特色,展现了画家对细节的精湛刻画。
《清明上河图》:宋代画家张择端的作品,以北宋都城汴京为背景,画中的人物形象丰富多样,有农民、工匠、商人、船夫等,展现了一幅生动的市井生活画卷。
《汉宫春晓图》:明代画家仇英的作品,以汉代宫廷为背景,画中的人物形象婉约典雅,展现了汉代宫廷的华丽与高贵。
这些古代名画中的人物形象,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为我们了解古代社会、文化和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中外美术鉴赏
金农交友广泛,上至名门公卿、富豪巨贾,下至卖浆引车的贫民百姓, 主教九流无所不有。他交友还有一种怪脾气。他瞧不起的人,不但话不 投机半句多,而且报之以白眼(这点着实让我讨厌),更别想求得他的
诗文字画。而对要好朋友从不以穷富贵贱取人。 在金农众多的朋友中,—个就是当时寓居扬州的郑板桥,两人喜欢 一起“杯酒言欢,永朝永夕”,“相亲相洽若鸥鹭之在汀渚”。郑板桥 曾说“杭州只有金农好”。他俩除了有共同的人生观、艺术观外,个性 脾气特别相投,常常出入秦楼楚馆,酣饮金农中年游历达十五年,足迹 踏遍半个中国。哪来旅行费用呢?除了化缘僧院,朋友资助外,他招募 挑选了一批能工巧匠,组成一个自给自足的“技术访游团”,金农充当 “团长”,团里每个人都有一技之长,如甬东朱龙擅雕凿纹刻砚石,新 安张喜子精界乌丝栏,会稽郑小邑擅长抄写,吴门庄闺郎会弹奏乐器, 兰陵陈彭擅长画墨竹,每到一地全团便开展活动,以此筹措旅资。这种
中国绘画大师
• 顾恺之 • 白描大师李公麟 • 风流天子赵佶 • 扬州八怪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原《洛神赋图》卷,东晋著名画家
。 顾恺之绘制(宋摹),绢本,设色,纵27.1cm,横572.8cm
• 原作描述的是诗人情场受挫,未能与所爱的人结合,而通过神话寓言, 在想象的空间中让自己与洛水边美丽的仙女洛水神相遇,以释放自己 对失去情人的伤怀和思念。此卷很好地传达了原赋的思想境界,在画 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找到原作所传达的思想。它是书画境中的另一种毫 不逊色的《洛神赋》。 展开画卷,只见站在岸边的曹植表情凝滞,一 双秋水望着远方水波上的洛神,痴情向往。梳着高高的云髻,被风而 起的衣带,给了水波上的洛神一股飘飘欲仙的来自天界之感。她欲去 还留,顾盼之间,流露出倾慕之情。初见之后,整个画卷中画家安排 洛神一再与曹植碰面,日久情深,最终不奈缠绵悱恻的洛神,驾着六 龙云车,在云端中渐去,留下此情难尽的曹植在岸边,终日思之,最 后依依不忍地离去。这其中泣笑不能,欲前还止的深情,最是动人。
高中美术高中美术鉴赏《程式与意蕴——中国传统绘画》课件
《人物御龙 帛画》战国 中晚期
《人物御龙 图》是战国 中晚期创作 的绢本水墨 淡设色画作, 1973年出土 于长沙子弹 库楚墓一号 墓,出土时 平放在椁盖 板与棺材之 间。《人物 御龙图》描 绘墓主人乘 龙升天的情
景。
女史箴图(局部) 顾恺之 东晋
高中美术
• 铁线描
高中美术
历代帝王图(局部) 阎立本
3、依据考古发掘、现存遗物与文献记载,我国在魏晋之前,除了岩画、器物上的 装饰绘画以外,还有帛画、壁画、绢画等。在魏晋隋唐时期,中国绘画从理论到实践都 有很大发展。五代两宋是中国绘画的繁荣期,无论是山水、花鸟还是人物画都名家辈出, 留下了许多经典名作。宋代以后,文人画日趋兴盛,成为中国绘画史上一道独特的景观。
高中美术
八十 七神 仙卷 (局 部) 吴道 子 唐
高中美术
高中美术
中国绘画的艺术特征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归纳, 以下几个特征尤为突出:
高中美术
(1)以线造型的艺术语言 (2)传神写照的艺术趣味 (3)俯仰自得的艺术关照 (4)虚实相生的艺术法则
(1)、以线造型的艺术语言
中国传统绘画中以线为主的艺术语言和以笔墨 为核心的审美观念是其主要特征。笔下具有强烈个 性的线条是一个艺术家创作成熟的标志,如冷逸奇 崛的朱奇、纵任恣肆的徐渭、苍润清逸的石涛等。 欣赏作品如见其人,使观者感受到画家的鲜明个性 和思想情趣。
高中美术
五牛图 中国画(手卷) 纸本设色 20.8cmx 139.8cm 韩滉唐故宫博物院 五只牛或行,或立,或俯首,或昂头,动态十足,神态各异。画面上没有背景,勾线填色,线条简洁, 结构准确。牛目光炯炯,口鼻处的绒毛细致入微,体现了它温顺而又倔强的性格。
高中美术
蕙兰图 中国画(轴)纸本设色
艺术美学欣赏:中国山水画 以《千里江山图》为例
比较:笔下山水与眼中山水
意象?意境?
暮归 ( 摄影)
林风眠 ( 中国画)
以我之眼,万物皆着我之色彩
中国人认为人的一呼一吸都与宇 宙相通。艺术
3、大自然— 画家—山水画 是怎样的关系 ?
江作青罗带 山如碧玉簪 (中国画)白雪石
比较:笔下山水与眼中山水
比较:笔下山水与眼中山水
4、同一景物不同画家的不同表 现给我们什么感受?
中国山水画不以忠实于自然景物的形似为目的而是要求在师造化中目识心悟抒发感受在认识过程中将物质世界的自然属性精神化将自然世界消融于自身的精神天地之中将自然景观烂熟于心将宇宙装在胸中变成自身精神世界的组成
湖
山 便
好 为
处 家
中国山水
山水画: 简称“山水”。中国画的一种。描写山川自然景色为主体的绘画
。在魏晋、南北朝已逐渐发展,但仍附属于人物画;隋唐始独立, 如展子虔的设色山水,李思训的金碧山水,王维的水墨山水,王洽 的泼墨山水等;五代、北宋山水画大兴,作者纷起,如荆浩、关仝 、董源等的水墨山水,王希孟、赵伯驹的青绿山水,南北竞辉,达 到高峰,从此成为中国画中的一大画科;元代山水画趋向写意,以 虚带实,侧重笔墨神韵,开创新风;明清及近代,续有发展,亦出 新貌。表现上讲究经营位置和表达意境。
游山玩水的大陆文化意识,以山为德、水为性的内在修 为意识,咫尺天涯的视错觉意识,一直成为山水画演绎的 中轴主线。从山水画中,我们可以集中体味中国画的意境、 格调、气韵和色调,山水画便是民族的底蕴、古典的底气、 人的性情。
这些画中,一定存在并且人物都画的非常小,成为整个 自然画面的一小部分,体现了人们敬畏自然,师法自然的 思想,同时,以开放的视野囊括大千气象,展现了非同一 般的胸襟和气度。
艺术美学欣赏中国山水画以千里江山图为例
中国山水画美学思想的核心
“天人合一”是中国山水画的思想核心。中国人认为人的一呼一吸 都与宇宙相通。艺术家的精神无处不与寥廓的宇宙相感应,相交游。人与自然是融合为一,人与自 然是和谐统一。
中国山水画受老庄思想及禅宗思想影响至深,注重个体心灵的体悟,常常在静寂观照中,结合宇 宙内部的生命求返于自己内心深处的心灵。
每个画家有着不同的气质与素养,面对同一座山心灵会 有不同的感受。山水画是最心灵化的艺术,中国山水画家以 自己内心的情绪,用笔墨的浓淡、点线的交错、明暗虚实的 互映、形体气势的开合,去创造一幅意境幽深、气象万千的 胸中丘壑。
比较:笔下山水与眼中山水
渔庄秋霁图 倪瓒zàn(元)
5、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和画是怎样的一种关系 ?
雪景寒林图 范宽(宋)
远眺青山 李可染
笔随心动:万物皆着我之色彩
画品实则是作者品格、学识和精神修养的综合体现。潘天寿说: “境界层上,一步一重天。虽咫尺之隔,往往辛苦一世,未必梦见。”
画家在对千山万水的观察写生过程中神与物游,心物交融,经过酝酿、加工,使客观形 象变成“不了之形”,“不全之象”,通过意和情再造后的新的艺术景观跃然纸上。这景观 实质上是画家的思想感情、处境、地位、才能、阅历、主张、学识和对整个世界、人生及宇 宙万物的认识,以及画家对美学观念的认识,探索和对艺术规律的追求。
中国画的语汇是诗意的境界。 苏东坡云:“观摩洁之诗,诗中有画,观摩洁之画,画中有诗。” 诗、书、画、印堪称“四绝”。这是因为诗、画都是写人绘景; 诗画并举,相映生辉,形成中国画一道亮丽的风景。
以画为主,在一幅作品中加上诗文、书法、绘画以至印章的等艺术
手段,也是中国画极为新颖的一个特色。它的形成过程很漫长,首先 是提倡画中有诗,也就是追求画像诗一样的富有抒情味并且带有诗的 韵律,也像诗那样的善于创造美妙的意境而做到“画外有意”“意趣 无穷”,给读者以充分的回味与想象的余地。同时,这些又是表达作 者的个性,体现与众不同的风格的一个很好的阵地。这样经过几百年 的发展和完善使得中国画成为了以画为主体并有诗、书、印相辅相成 的一门小型的“综合艺术”。
中国画欣赏—《游春图》
中国画欣赏—《游春图》这个学期我们学习了中国画这门课,虽然一开始不怎么了解,可是通过学习,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画。
几千年来,中国画曾走过了从发端、童稚、成熟到升华变化,从实用到艺术化的漫长路程。
毫不夸张地说,书与画是华夏民族的聪慧与创造力最集中的表现之一,并在某种意义上标志着华夏文明在古典文化艺术领域的最高水准。
对中国画审美特征的理解会敏锐我们的直觉,欣赏时再结合想象,方能领略作品的文化背景和气韵、神韵、陶冶情怀。
传统中国画以毛笔、水墨、矿物质颜料、绢帛、宣纸等为工具原料从表现形式上分工笔画和写意画。
人物画强调“传神”,通过对人物面部表情,特别是眼神的刻画、肢体语言、环境等的表现,达到以形写神、突出人物的内心世界。
山水画强调“诗情画意”表现雄壮粗犷或秀丽俊美的山式、云吞雾幕——情景交融的意境创造即:将大自然的美与文人逸趣紧密地糅合在一起,用高远、平远、深或合三法的结构画面,计白当黑的处理方式。
花鸟画则以托物言志、借物抒怀;来赞美生命、歌颂大自然——挥洒“胸臆”。
在笔墨色彩上讲究:1、笔法丰富、有力度,或浸润凝重、或枯涩快疾;或中锋、或逆锋、或侧锋、或拖笔、或散笔。
2、墨法多层次的变化,五墨六彩——焦、浓、重、淡、清加上纸的颜色,或积墨、或破墨、或泼墨。
3、色彩为随类赋彩等感性色彩,讲求墨气、沉着,色彩以墨骨为主,施以淡彩并有工笔重彩。
总体上追求传统文化,内在的与以线造型的笔墨意趣,外显的融合,即:诗情画意和“气韵”、“神韵”的表现。
在造型上不拘泥于外形的肖似,而着重表现物象内在的“气韵”、“神韵”与画家“胸臆”的挥写,抒发。
在构图、透视上的处理有别于西方绘画,以多角度、多视点的“散点透视”来表现画家的主观意图自由组合空间。
比如北齐的《游春图》。
它是一幅春天的场景,四处点缀着春天点染出的绿色,那些尚未长叶的树枝,也似乎感受到阳光的暖意,正欲萌芽。
这幅画怎么看也是一幅春天的场景,整幅画浸透着一股阳光般的暖意。
华三川绘画作品欣赏(1)
华三川绘画作品欣赏(1)华三川(1930-2004),浙江镇海人,现当代杰出的工笔人物画家,曾担任中国美协会员、上海美术家协会理事、上海少年儿童出出版社专业画家、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擅长人物画及连环画,曾获全国连环画评选一、二等奖和荣誉奖。
1976年以来从事人物仕女画创作,作品传播海内外。
从事连环画的时间为35年,共创作百余本连环画作品。
出版有《华三川仕女画集》数种。
华三川贵妃出浴图镜心题识:仲秋日画贵妃出浴图。
浙东蟹浦华三川作并题。
钤印:华三川印、蟹浦人、春寒赐浴华清池华三川《荷香清暑》1977年,绢本设色,126cm x 84cm。
私人藏。
华三川的工笔仕女画,多取材于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历史人物和古诗词赋,题材比较广泛,其追求的是雅俗共赏的艺术效果。
因此,他笔下的仕女人物总是形象俊美、委婉隽雅、楚楚动人,达到甜而不腻、美而不俗的艺术高度。
这幅《荷香清暑》图是他近年来的代表作之一。
表现两女子手执团扇漫步荷塘边赏荷的情景。
人物造型丰腴华贵,有唐人遗风。
荷塘荷花正开,荷叶在清风里婆娑多姿,衬托着两位仕女悠闲、典雅的风姿。
线描勾勒圆润流畅,讲究线的疏密与虚实的组织,景物刻画精微,设色华丽,给观者深刻的印象。
(艺术点评:刘永胜)华三川荷香清暑立轴题识:荷香清暑。
晓阁蒙蒙散露华,早收菱匣换冰纱,双鬟递到邻闺约,同去西湖看藕花。
岁在丁丑夏日,华三川画于海上寓居并题。
钤印:华三川印、渔村父、吾生浙东海边华三川朱翠满头立轴霜叶红于二月花。
美人梳洗时,满头间珠翠。
皆知两片云,戴却数多税。
岁在己亥秋月,浙东蟹浦华三川画於海上寓庐。
印鉴:华三川印(白文)蟹浦人(朱文)渔子(朱文)华三川1989年作红豆生南国立轴华三川采莲图立轴华三川乙亥(1995)年作春余图镜片华三川丙寅(1986年)作贵妃醉酒立轴题识:岁在丙寅浙东蟹浦华三川画于海上寓庐。
钤印:华三川印、蟹浦人、吾生浙东海边华三川1988年作仕女四屏款识:△岁在戊辰春月谷雨,浙东浦华三川画宋人词意于海上寓庐。
中国名画欣赏及简介
中国名画欣赏及简介中国古典名画的艺术风格形成于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从此一直沿用至今,被誉为“中国名画”。
在中国古典名画中,传统绘画形式大多受到战国时期诗词和典籍的影响,并在政治、哲学、宗教等议题上表现出极其深刻的思想意蕴。
一般来说,中国古典名画以其独特的风格从审美上丰富了我们的文化艺术。
它的造型技术、色彩把握、细腻的写实处理以及丰富而别具一格的画面情感,都让人眼前一亮。
特别是在使用墨色方面,它们运用《新鉴》中所提及和总结出来的各种技法,如墨点法、柳树法等,营造出来的高品位意象。
其中,比较著名的一些名画有《竹林七贤图》、《牛郎织女图》、《乞巧图》、《两世受洗图》等。
《竹林七贤图》是李杜的作品,描绘了七位古今名贤聚在一起,传遍后世的历史故事。
李杜在画面中绘制了众多竹子,象征着有智慧的贤人,把竹子那细腻的茎纹和多变的曲线做得极其柔和,灵动而活泼;画中的人物整体的轮廓虚实有度,构图严谨,色彩艳丽,表现出人物的轻重精致,相得益彰,彰显出古代贤人的智慧。
《牛郎织女图》是一幅下山图,作者是宋代名家赵孟。
画面中将牛郎和织女两个天上的仙子,描绘得可爱又质朴,织女交织着半罗,挎着一只兔子,牛郎挥着把收割刀,一副苦盼不得的懊恼模样,充满了生活气息。
另外,还有牛郎脚边的一根树枝,代表着他的仙女自然升天时所留的痕迹,而赵孟的画家之手,也将这个传说的古老故事一一诠释出来。
《乞巧图》是景德镇高僧大德紫金山所作,画中描绘了石榴叶上的乞巧环,以及乞巧日女子陈婆奉神女嫁乞巧的场景。
整幅画以明静之色,把它的柔情典雅表现得淋漓尽致,把当时的乞巧环的现状以及古时候的传说,都描绘的栩栩如生。
最后,《两世受洗图》是宋代吴道子的作品,它描绘了一幅耶稣受洗的宗教场景,以良好的构图包含了宗教的深刻内涵。
画面中的山水、植物、花草,把受洗的宗教场景,通过一幅画,完美的表现出来,而画中的一些小细节,也让人看到一个既精致又负责任的画家。
以上就是四幅著名的中国古典名画,它们都有自身的风格特点,在不同的时代里受到人们的肯定和喜爱,可谓艺术之精髓,令人高兴又叹为观止。
欣赏名家古典仕女图 值得一看的古代仕女图
欣赏名家古典仕女图值得一看的古代仕女图欣赏名家古典仕女图值得一看的古代仕女图易从书画艺术01-27 16:31 大欣赏名家古典仕女图,中国古代人物绘画一直一来对于女子画像有着解不开的情缘,中国女子有着独特的东方气质,优雅含羞,矜持温婉。
中国人不喜欢太过强硬的措施,爱好和平,表现在艺术审美上也集中体现在其色彩的应用上,和谐于灰色调之中,毫不张扬,中国画的精髓精神在于“善”,以善为美,以物比德。
我们看到的这两幅来自何文铮的的国画工笔仕女图,就集中了真善美的意蕴,传神地表现了中国古代女子的优雅气质,是非常具有观赏性的作品!欣赏名家古典仕女图,易从网表示:仕女图在画家的笔下,展现出了他的优雅、温婉、犹如含苞待放的花骨朵,看到这样的女子,有种酒不醉人人自醉的感觉。
下面就为大家带来几幅当代名家古典仕女图精品:李兰君八尺横幅人物画《红楼梦》金陵十二钗(图片来源易从网)一、金陵十二钗李兰君八尺横幅人物画《红楼梦》金陵十二钗中主要的女性角色:林黛玉、薛宝钗、贾元春、贾探春、史湘云、妙玉、贾迎春、贾惜春、王熙凤、贾巧姐、李纨、秦可卿。
风格清新俏丽,画中人物婀娜多姿,用色淡雅简约,人物神态刻画的极有韵味。
这幅长篇仕女图作品,画家精心塑造仕女的形象,衣衫飘飘,典雅端穆,追随远古高逸的审美趣味,取精用宏,画出了自身的学识与修养。
四大美人四条屏人物画名家覃日群国画作品(图片来源易从网)二、古代四大美人中国历史上的'四大美人'不仅在我国妇孺皆知,在世界上也享有一定的美誉。
千百年来,人们以'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分别形容西施、王昭君、貂蝉与杨贵妃四位女子的绝代芳姿,这种形容既生动又含蓄,给人们留有充分想象的余地。
仅仅这八个字,却包含着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四个小故事,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中国古代仕女图中的四大美女,有着倾国倾城之貌,在历史的大事件中她们曲折动人、救国救民的传奇故事,被古代民间广为传颂。
01_绘画赏析韩熙载夜宴图赏析——内容
新开课:播放一组经典中外绘画作品,请同学们发表一下对这些画作的理解。
导课:绘画常为不同地域的文化艺术认知符号,中西方绘画的审美有着各自“约定俗成”不同的透视方法和角度,以及其自己特定的法则。
例如西方绘画热衷于浓墨重彩,而中国绘画不强调色彩的丰富;西方绘画审美强调比例,强调景物、人物的黄金分割,而中国绘画则是按照画纸或书卷的大小来进行布局创作;西方绘画审美观念看重一笔一划精雕细琢,真实再现事物。
中国绘画则挥笔随性讲究自然道,而西方绘画重在写实中国绘画重在写意等等。
如何看待一幅绘画作品,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
授课过程:一、初识西方绘画作品西方绘画为了表现上帝创世的可信性,追求事物的真实性,在观察事物的方法上,相应发展了焦点透视法。
中国的散点透视法,关注的是人内心的世界,传达心里情感,不追求描绘物象的真实,相应发展了散点透视法。
两种不同的透视法,是中西绘画在很长时间里的最大的区别。
焦点透视法,主要包括三种具体的表现方法:一是几何学透视法,即以固定的、静止的角度观察事物,追求特定时间里的空间真实性;二是光影透视法,根据物体受光的阴暗明阳,烘托物体的立体空间;三是空气透视法,表现物体因空气的浓淡阴晴,色彩的变化,表现远近的距离。
这几种透视法,都是为了描绘物体的立体感,所以又称为“立体透视”。
焦点透视法,要求画家创作时,设想自己站在某个固定的地点上,在特定的时间里,从特定的距离和角度,来观察和描绘视野范围内的事物。
这样可以真实地再现所见到事物。
焦点透视还要求画家,使物象获得固定的光照,让物象在特定的光照下,产生明暗不同的层次和阴影,这不仅能够表现物象的轮廓,还可以在平面上确立物象的空间位置,真实地再现物象之间的距离,从而增强描绘物象的真实感。
这种固定的观察和空间处理的方法,以及使用光的原理表现物象的真实性,成为西方绘画艺术的主要表现方法。
西方绘画的焦点透视,是依据几何学的原理发展起来的。
据说当时画家要在两度空间的平面上,描绘所见到的事物是很困难的,为了表现物体的真实感,最早使用的是远近法,后来意大利画家乌切罗和数学家马内堤,创立了透视画法。
以典型作品和典型形象反映时代风貌与美学特征千里江山图》与舞剧《只此青绿》美学特征及叙事风格分析比较
三、演员表演
演员们的表演是舞剧《只此青绿》的又一亮点。演员们扎实的基本功和细腻 入微的表演,使每一个角色都栩栩如生。在剧中,每一位演员都充分发挥了自己 的特长,用身体语言诠释了《千里江山图》中不同人物的情感与命运。此外,演 员们在细节处理上也精益求精,通过身体的弯曲、旋转等动作,将中国传统美学 的韵味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叙事风格上,《只此青绿》以舞蹈为媒介,将静态的绘画转化为动态的表 演。舞者们通过身体的力量和节奏的变化,将画中的故事和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 同时,舞剧中还融入了现代科技元素,如全息投影、VR等,使观众能够从多个角 度欣赏到舞蹈的魅力。这种多元化的表达方式使得舞剧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有现 代的时尚感。
此外,《千里江山图》还运用了大量的曲线和对称性构图元素,这些元素不 仅增强了画面的美感,还突出了画面的主题和情感。例如,在画卷的开头和结尾 处,画家运用了对称性的构图方式,使得画面更加稳定和平衡;而在画面的主体 部分,画家则运用了大量的曲线和平行线构图元素,表现了山河的起伏和流淌。
总的来说,《千里江山图》的构图精巧绝伦,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该画的 分段式构图方式、远近法、透视法和比例法等构图法则以及曲线和对称性构图元 素的运用,都使得画面层次分明、立体感十足、美观大方。这些构图技巧不仅体 现了中国绘画艺术的精髓,也为我们提供了学习和借鉴的典范。
四、文化内涵
舞剧《只此青绿》不仅是一台赏心悦目的舞蹈诗剧,更是一座文化桥梁,将 观众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相连。该剧通过对《千里江山图》的解读与再创作,向 观众传递了中国古代文人的精神追求和审美情趣。舞剧还融合了现代舞蹈与传统 戏曲的元素,为观众呈现出一种新型的文化体验。这种文化体验不仅令人耳目一 新,更让观众深刻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厚重底蕴。
中国古代绘画
中国古典山水画
“外师造化,终得心源”——山水画都是以观
察大自然为主要的创作经历,但是画家会以自我对 于山水的体会而描绘。使得这些山水名作都寄托那 山水之形与神,而抒发作者对那处于山水之中的情 怀。
“可居可游”与“散点透视”——高远、深
远、平远。就如苏州园林般,我们的想象可以在 山水画中穿梭行走,来去自如。
唐代韩滉《文苑图》描绘了文人雅集的情景,构图疏密 得当,设色弹压,构线细劲流利,衣纹略作颤笔,人物 刻画细致入微,动态各异、形神兼备,生动地变现了古 代文人吟诵属文时的专注神态。
李唐(宋)《采薇图》画的是商代末年伯夷、叔齐不食 周庶,在首阳山采薇代食的故事。画中一人即为伯夷, 他面带忧愤,目光沉滞,表情平定和坚定。叔齐一手撑 地,一手舒掌作陈述状。图中人物刻画生动传神。衣纹 简劲爽利,一衬托人物刚直不阿的性格。树石画法粗简, 墨色湿润,对马远,夏圭的山水画具有深刻影响。(历 史画)
长沙马王堆西汉墓 帛画。
长沙马王堆西 汉墓帛画 局 部
敦煌莫高窟壁画
丝绸之路——必经之路。由此路打通了中国通往外 届的第一条内陆经商之路。 也是由印度引进来后融合中国的道教观念而兴起的 佛教。从那时起佛教就已经在我国开花结果了。 在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5公里过的绿洲里,坐落着一 座历史悠久的艺术宝库——敦煌莫高窟。莫高窟 开始建于前秦建元二年,历经前秦、北魏。北周、 隋、唐、五代、宋、辽、西夏、元等朝代,是中国 石窟中延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一 座,至今保存有壁画的洞窟492个,塑像2千余尊, 壁画4万5千平方米。敦煌莫高窟壁画被作为人类珍 贵的文化遗产,已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 界文化遗产清单”》壁画内容极其丰富。主要可分 为下列几类: 一、佛像画: 二、经变画: 三 、佛传 本生、因缘、佛教史迹、语言等故事 四 、供养人画像 五 、山水画(地图式) 六 、装饰图案画 此外,壁画内容还涉及建筑,器物、动物 、花鸟、 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实的社会生活。在画面 布局,人物造型、线描勾勒、赋彩设色等方面,体 现了中国古代艺术风格的传承演变和中西艺术交流 融合的历程。
抒情与写意——文人画 课件 高中美术人美版(2019)美术鉴赏
中国文人画往往借用诗歌的“比兴”手法,借景抒情,寓意于物,追求情景交融、意象高远的艺术境界。个人情感、心绪和人生理想在画面中得到淋漓尽致的表达,“画为心声”体现了文人画的价值追求。
探索发现:文人画的构成元素?
诗、书、画、印
金农
朱耷
石涛
齐白石
诗书画印的有机结合
《三虾图》 齐白石
《泼墨仙人图》梁楷
《墨竹图》文同
元代 王冕 《墨梅图》
元代 郑思肖 《墨兰图》
明 徐渭 《菊石图》
文人画家一般回避社会现实,多取材于山水、花木,以抒发个人"性灵",间亦寓有对民族压迫或腐朽政治的愤懑之情。标榜"士气"、"逸品",讲求笔墨情趣,脱略形似,强调神韵,并重视书法、文学等修养及画中意境之表达。总之,文人画家必须是能诗善词的文人,任性率真的画家,也是重品德、积学问、知情达理的书法家。文人画在表现的功能上是诗情画意的,简洁淡雅的,清新飘逸的。在色彩上,是重水墨轻艳丽的,在线条上洒脱不拘的,在题材是自然的野趣的。在观点上是写意的,在表现的性质上是求意象外的趣味,而不以写实为专务。文人画家均以空灵虚静的心,深解大自然无言之美,也透视生命之根源,在万象自在的脉络中,生者自乐其生,化者自安其化,在这天人默默相通的时机里,画源便潺潺的从文人心坎中流出来。
二
文人画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明· 徐渭墨葡萄图纸本水墨 116.4*64.3cm故宫博物院
名画鉴赏:文人写意画的巅峰之作
说一说:画面构图有何特征想一想:这幅作品在表达什么
文人画的重要代表
明代才子,杰出文学家、书画家、戏曲家、军事家。 字文长,号天池,晚年号称“青藤居士”,所以后人都叫他“徐青藤”、 “徐文长”。
中国古典艺术品鉴赏
《女史箴图》赏析学校:沈阳理工大学专业:班级:学号:姓名:《女史箴图》赏析摘要:《女史箴图》为东晋画家顾恺之所作,但流传至今的这幅名画,却是宋人的摹本,原作早已散失。
更令人不能忘记的是,这件古代卷轴人物画的稀世珍品,竟在公元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时,被英帝国主义军队中的基勇松大尉从清宫中劫走,现藏于伦敦大英博物馆。
关键词:顾恺之;人物画;博物馆古代;东晋;摹本《女史箴图》此幅作品原为清宫藏画,在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流落到英国。
该图按故事内容分段作画,近似今之连环画。
线条柔软而缠绵,就像是蚕丝一样细密流畅。
这种线条的出现与篆书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后人也逐渐将这种画风娴静的线条,不再赋加色彩使之独立成为画种,谓之“白描”。
“白描”工夫也成为了中国画的一种基本功。
这幅画较好的注重了人物的内心的精神状态。
《女史箴图》中“女史”指宫廷妇女,“箴”则为规劝之意。
晋初惠帝时,贾后专权,极妒忌,多权诈,荒淫放恣。
文人张华便以历代贤记事迹撰文《女史箴》以为鉴戒,被当时奉为“苦口陈箴、庄言警世”的名篇,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正是据此编绘而成。
该图现有两个绢本,一本现藏故宫博物院,专家认为是南宋摹本,艺术性较差;另一本艺术性较强,更能体现顾恺之画风与《女史箴图》原貌,专家认为可能为唐人摹本,该本原为清朝内府所藏,庚子年间被英军从颐和园劫去,现存于伦敦大英博物馆。
被英军大尉基勇松盗往英国的《女史箴图》原有十二段,因年代久远,现存九段。
现存的第一段“玄熊攀槛、冯媛趋进”应为第四段,描绘冯媛以身阻熊,护卫汉元帝的故事,一念之间的心意,往往最令人感戴。
现存第二段画汉成帝班婕妤辞辇的故事,插题箴文“班婕有辞…防微虑远”,后妃之德也令人动容。
第三段画冈峦重叠,人物射猎于山间。
插题箴文“道罔隆而不杀…替若骇机”,意思是日月有常、天下万物莫不盛极而衰,维持中庸平和是明哲保身之举,也是一种美德。
第四段画两女相对妆容。
插题箴文“人咸知修其容,莫知饰其性”,千载之下,仍掷地有声。
中国古典绘画的光影表现
元明清时期的光影表现
写意与写实并存
元明清时期的绘画更加注重写意和写实的结合,光影 表现既有对客观事物的真实描绘,也有通过光影渲染 来营造意境和情感表达。
多样化发展
元明清时期绘画流派纷呈,光影表现也呈现出多样化 的发展趋势,如南宗画、北宗画、文人画等不同流派 的光影特色。
近现代的光影表现发展趋势
融合中西
详细描述
03
04
05
1. 雄浑豪放:画作以庐 山为背景,通过大胆的 构图和粗犷的笔触,展 现了山水的雄浑和豪放 之美,给人以强烈的视 觉冲击。
2. 大气磅礴:画家通过 对自然景色的深入观察 和理解,将大自然的气 势磅礴表现得淋漓尽致 ,使画面具有了大气磅 礴的感觉。
3. 构图巧妙:画作的构 图十分巧妙,通过利用 光影的变化和明暗的对 比,将观者的视线引向 了画面的中心和主题。
中国古典绘画的光影表现
2023-11-08
目 录
• 中国古典绘画的光影概述 • 中国古典绘画的光影表现特点 • 中国古典绘画的光影表现形式 • 中国古典绘画的光影与文化内涵 • 中国古典绘画的光影表现的演变与发展 • 中国古典绘画的光影表现的案例分析
01
中国古典绘画的光影概述
光影的定义与起源
光影定义
景、中景和远景三个层次,从而增强画面的空间感。
光影还可以表现出物象的体积感和质感,使画面更加立体。
03
04
中国古典绘画的光影与文 化内涵
儒家思想对光影表现的影响
强调道德伦理
儒家思想强调绘画作品应具有道德伦理 的表现,光影表现也不例外。在儒家思 想的影响下,中国古典绘画中的光影表 现通常被用来传达道德教化和伦理规范 。
2. 细腻入微:画家通 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 的色彩运用,将每个 角落的光影变化都表 现得淋漓尽致,使人 仿佛身临其境。
《洛神赋图》美术赏析
一段人神相恋的凄美诗篇一幅动人心魄的千古名画——《洛神赋图》美术赏析一、作品概述《洛神赋图》是东晋画家顾恺之根据诗人曹植的《洛神赋》创作而成的历史人物画。
真迹早已散失,流传至今的《洛神赋图》有四种摹本,均是绢本,设色,纵27.1cm,横572.8cm。
其中最为生动古朴的一卷,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这幅画的最大特点是讲述了一段传奇而又充满神秘色彩的恋爱故事。
绘画以故事发展为线索,分段将人物故事的情节置于自然山川的环境中展开画卷。
从人们的印章提跋来看,即便是摹本也是弥足珍贵的国宝。
二、画家简介顾恺之:字长康,小字虎头,晋陵无锡(今江苏无锡)人。
顾恺之博学有才气,工诗赋、书法,尤善绘画。
精于人像、佛像、禽兽、山水等,时人称之为三绝:画绝、文绝和痴绝。
谢安深重之,以为苍生以来未之有。
顾恺之与曹不兴、陆探微、张僧繇合称“六朝四大家”。
顾恺之作画,意在传神,其“迁想妙得”“以形写神”等论点。
顾恺之是个不折不扣的多面手,而且绘画和理论成就颇丰。
主要代表作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和《列女仁智图》,主要绘画理论有《论画》、《魏晋胜流画赞》和《画云台山记》。
三、背景故事《洛神赋》是建安七子之首的曹植为了纪念与爱人甄妃之间深厚感情的赋文。
文中作者把美丽善良的甄妃想象成神彩飞扬的洛河女神。
以浪漫主义的手法,描写曹植与洛水女神之间相遇、相爱到生离死别的人神相恋的爱情故事。
原作描述的是诗人情场受挫,未能与所爱的人结合,而通过神话寓言,在想象的空间中让自己与洛水边美丽的仙女洛水神相遇,以释放自己对失去情人的伤怀和思念。
原赋中对洛神的描写,如“翩若惊鸿,婉若游龙”,“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皎若太阳升朝霞”等,以及对人物关系的描写,在画中都有生动入神的体现。
四、画面内容全卷分为三个部分,曲折细致而又层次分明地描绘着曹植与洛神真挚纯洁的爱情故事。
人物安排疏密得宜,在不同的时空中自然地交替、重叠、交换,而在山川景物描绘上,无不展现一种空间美。
名家绘画:古典人物作品欣赏 诸葛亮
名家绘画:古典人物作品欣赏诸葛亮王宏喜1937年生,江苏省灌云县人。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美术馆研究馆员。
颜梅华:1927年生,号雪庵,江苏苏州人。
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市文史馆馆员,上海诗词学会会员、人民日报神州书画院顾问、新加坡颜氏公会名誉会长。
画家孫日曉人物画毛国伦:1944年11月生于上海,浙江奉化人。
1960年入上海中国画院,师承程十发、樊少云诸先生。
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一级美术师、上海书法家协会理事、上海中国画院创作室主任。
颜梅华,1927年生,号雪庵,斋号琴斋。
浙江乐清(江苏苏州、徐州)人。
现为中国美协会员、上海文史馆馆员,人民日报神州书画院特聘画师。
赵成民1964年生,1978年入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班,师从刘工渠、傅天仇、钱绍开等教授。
具有多方面才能,雕塑之外兼擅素描、中国画、油画、壁画及书法等,中国画多以马为主题,酣畅奔放别具一格。
现为北京画院专业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雕塑家协会会员,北京书法家协会会员。
卜孝怀,(1909—1970)又名卜宪中,河北安国人。
曾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京华美术学院、华北艺术专科学校讲师,中国画学研究会助教,华北居士林佛教研究班教导主任,人民美术出版社创作室创作员,北京中国画院兼职画家。
张大悲人物画作品高伯龙,北京市政府外联办美术顾问、泰国曼谷画院副院长、泰中艺术家联合会艺术顾问、北京东西方艺术交流学会理事、中国书画收藏家协会理事、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书画院院士等。
马伯乐1942年出生,江苏苏州人。
1962年毕业于“苏州工艺美术专科学校”,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书法家协会”会员,“苏州国画院”副院长。
顾炳鑫作品张大悲人物画作品刘继卣(1918—1983),天津市人。
杰出的中国画家、动物画大师。
新中国连环画之奠基人、连环画界的泰山北斗、连坛第一人。
谢志高1942年6月生于上海,祖籍广东省汕头市人。
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画研究院专业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型:单一课
教学方法:讲述、欣赏与思考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对作品的介绍与欣赏,使学生初步了解宋代绘画艺术的空前盛况及作品的伟大成就。
2、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
作品的艺术成就。
三、教学步骤
(一)引言与组织教学
中华民族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因为她有着悠久的文明史。
有着自己璀璨的民族文化。
中国画----则是世界绘画艺术中的一颗绚丽的明珠。
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多以中国画见长。
下面请欣赏中国古代绘画史上全盛时期的作品,中国古代最大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
(板书课题,挂出画卷,约3分钟)
(二)作者简介
作者,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
生卒时间不详。
约生活在十二世纪,为北宋未年著名的风俗画家。
早期游学于京师。
后习绘画,专攻界画,擅长舟船、车马、人物、街市、城郭等。
宋徽宋熏和、宣和年间供职于翰林图画院侍诏(画院最高职称)。
传世作品有《清明上河画》、《西湖争标画》、《武夷图卷》等。
三)《清明上河图》创作的历史背景
公元十世纪后期(960年),赵匡胤统一中国,建立了北宋皇朝,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政治上实行了中央集权,经济上发展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贸易。
农业上注重了精耕细作、使用良种;陶瓷、纺织等手工业产品闻名于世,畅销国外;火药、指南针、活字印刷术三大发明等科学技术使对外贸易和城市经济空前繁荣,城市集镇不断出现,并产生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有了专营经商的“”(商店)、“”(剧场)、“”娱乐场”等。
当时的京城汴梁(今开封市)则更显繁华。
但北宋后期各代皇帝为求苟安(亦称偏安),向辽国接受屈辱的澶渊之盟。
给西夏纳“岁币”。
向金割地、纳银、贡绢,宋徽宗时期则更甚,虽联金灭了辽国,次年金兵大肆攻宋,徽宗为求苟安,主张议和投降,罢免了主战派将领。
终在1127年,徽宗成了金兵的俘虏,北宋王朝被灭亡。
张择端生活在北宋末期。
皇帝宋徽宗赵佶虽昏庸腐朽,却是一个出色的画家。
在位期间是宋代画院的极盛时期。
招录了不少有才华的画师入画院供职。
宋徽宗很注重写生,他诏令翰林画院的画师都要写生。
张择端根据京城汴梁繁华的集市贸易与街景(一是说清明时节,但清明时节的景象描写不多,另一说法是从清明坊到虹桥一汴河上河的街景。
后者则更有说服力。
人物中有赤膊的、戴斗笠的、轿上插树技遮荫的、摊位上的遮阳伞、遮荫篷等可以作证)写生而创作了蜚声世界的《清明上河图》。
(四)欣赏《清明上河图》
1、主题思想:通过对北宋都城汴梁繁荣的经济生活与民俗风物的描绘,歌颂了创造历史和社会财富的下层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2、作品介绍:
《清明上河图》全长5278厘米,高248厘米,绢本白描淡色长卷风俗画,现藏故宫博物院。
全画气势磅礴,规模宏大,场面复杂,结构严谨,为全景式构图。
总体上看,可分为田野、汴河、街市三个地方。
情节连绵不断,高潮迭起。
图中街市,屋宇栉比,货摊沿街,
人物众多,神态各异,人喧马嚣,车轿穿梭。
正是这番形形色色,熙熙攘攘,百货俱陈,百态俱备的情景,呈现了北宋末期工商业发达的社会面貌。
从商业、交通、澶运建筑等几个具典型意义的角度,集中概括地再现了十二世纪我国都市生活状况。
反映了一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及民俗。
构成了一件内容丰富的完整的艺术品,成为研究北宋社会的综合性形象史料。
画卷共画不同阶层的人物550佘人(教材上虹桥部分就有130佘人),不同种类和形态的牲畜五、六十匹,不同类型的车轿二十佘辆(顶),房屋三十佘幢,大小船只三十佘艘。
无论状物写人,还是写动描静,对每个细节都求一丝不苟于浩大工程之中。
画家具有非的观察力、记忆力和写生功底。
用默写的手法,把游汴河两岸街景时遇到的典型事件描绘出来。
如全画的中心---虹桥部分,表现出桥上喧哗、桥下沸腾的热烈场面。
桥头货摊相连,左侧桥栏边的人物在观景赏流,桥右侧人物扶栏观船逆流过桥。
桥中达官贵人的轿马相遇,双方的豪奴都在呼喝让道,可见骑者勒马,;轿夫阻步。
表现出统治阶级的骄横。
并使桥上出现拥挤阻塞现象。
桥下水流湍急。
一大船头已过桥面,船身尚在桥下,船橹末端尚露出在桥右侧一方。
另一货船正要过桥,船身已横,船头已被激流冲下。
船夫们手忙脚乱,有的奋力撑船,有的挥手呼号,不进则退,船身已横,船夫们手手忙脚乱。
这种人声鼎沸、激浪奔腾的热烈场面,在画家笔下表现得淋漓尽致。
作为全景式构图的古代现实主义艺术大作,从远郊河野,一直至城郭街市,不但能鸟瞰繁华的街市,还可极目郊野;楼宇舟桥树木横列于近处,河道原野延伸至天边。
景物的大、小、远、近、疏、密、动、静、简、繁,通过画家传神之笔,都得到准确、慎密、生动、妥贴的有机表现。
使画卷具有长而不冗、繁而不乱、紧凑严密、起伏有节的鲜明的艺术节奏感。
充满“方寸之内,体百里之回“的宏伟气慨。
表现了画家在运思立意过程中,概括生活和选取题材方面的高度艺术才华。
以及在布局上不受固定视点的限制,充分运用“散点透视”的娴熟技巧。
(五)《清明上河图》的艺术成就。
1,作品体现了我国民族绘画的优秀传统和中国古代画家“目识心记”深厚的默写功能。
2,线描技法已臻和谐完美的高水平。
突出地体现了我国古代绘画以线造型的技法特色。
3,是人物刻划、景物描绘达到形神毕肖、生动准确的神品之作。
4,是中国画传统的“散点透视”的布局的典型。
5,是界画、山水、人物融为一体的以工带写,以写润工的典范。
6,是显示画家高度的组织技巧和概括现实生活能力的范例。
7,是研究宋代社会的综合形象史料。
(六)结论
《清明上河图》是闻名世界的绢本白描淡色长卷风俗画。
是我国古代写实主义的杰作(早欧洲七百余年),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珍宝,是中国美术史上一颗灿烂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