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团队员工知识共享激励机制构建研究

合集下载

产品研发创新管理机制建设

产品研发创新管理机制建设

产品研发创新管理机制建设随着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产品研发创新成为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之一。

然而,在研发创新中,管理机制的建设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产品研发创新管理机制的建设。

一、员工激励机制员工激励是推动研发创新的重要动力。

企业应该通过设立科研成果奖项、晋升机制和薪酬激励等手段,激励员工积极投入到产品研发创新中去。

同时,企业还应该建立一套完善的评价体系,对研发人员的贡献进行公正评估,以激励他们不断追求卓越。

二、团队协作机制研发创新是一个团队合作的过程,因此,建立良好的团队协作机制十分重要。

企业应该鼓励员工进行跨部门、跨岗位的合作,在团队中实行知识共享和技术交流,打破部门之间的壁垒,提高团队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三、市场导向机制产品研发必须符合市场需求,因此,建立市场导向的机制非常关键。

企业应该加强对市场的调研,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和竞争对手的动态,将这些信息引入研发过程中,确保产品的市场适应性和竞争力。

四、创新管理流程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创新管理流程是企业进行研发创新的基础。

从项目立项到研发测试,再到产品上市,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有明确的流程和标准。

企业可以借鉴成熟企业的经验,建立适合自己的创新管理流程,提高研发效率和质量。

五、知识管理机制知识是研发创新的核心资源,因此,建立知识管理机制是至关重要的。

企业应该建立起完善的知识库,将员工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收集、整理和传承。

通过知识管理,企业可以更好地利用内部资源,提高研发的创新能力。

六、风险管理机制产品研发创新中存在着各种风险,包括技术风险、市场风险等。

企业应该建立一套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对潜在风险进行评估和控制。

同时,企业也应该根据风险情况制定应对策略,及时应对和处理各种风险事件。

七、创新文化建设创新文化是创新机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企业应该注重营造积极向上的创新文化氛围,鼓励员工敢于创新、勇于尝试,并且容忍失败。

只有在积极的创新文化中,员工才会更加主动、积极地参与到产品研发创新中去。

科研团队激励方式方案

科研团队激励方式方案

科研团队激励方式方案概述对于任何一个科研团队来说,激励方案都是十分重要的,它可以直接影响到团队的工作效率、研究成果、团队凝聚力等方面。

本文旨在探讨一些常见的科研团队激励方式方案,帮助团队在工作中更加顺畅、高效地实现目标。

薪酬激励薪酬激励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激励方式,它直接针对个人和团队成员的劳动力和工作贡献进行具体的奖励。

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团队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

不同的工作量和工作难度对应不同的薪酬水平,这可以使得团队成员们更加努力地去完成任务和项目。

不过,薪酬激励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如果团队成员之间的工作量和工作目标存在很大的差异,那么薪酬激励可能会带来一些不公正的问题;另一方面,如果成员的工作难度和质量无法被较好地衡量,那么薪酬激励也可能会产生一些不稳定的因素。

因此,在进行薪酬激励时,需要规定合理的考核标准和流程,确保激励的公正和有效性。

在科研过程中,项目完成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因此有许多团队采取了项目奖励的激励方式。

这种方式主要在完成一个项目后进行奖励,包括奖金、荣誉证书、晋升等。

在设立项目奖励时,需要考虑该项目的难度、内容和工作量,以及项目的影响力和收益。

但是,项目奖励往往比较集中在某一个刻度上,难以在更广的范围内激励团队成员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

因此,这种方式只适用于小规模项目或者对一些杰出贡献者的奖励。

知识分享和培训在团队内部,知识的共享和培训也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激励方式。

团队成员们可以分享自己的科研成果、经验和技能,也可以通过培训和研讨会等方式学习和扩展自己的知识领域。

这种方式可以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同时也可以为完成更高质量的工作提供更多的知识储备和技能技巧。

不过,知识和技能的共享也存在一些问题。

如果团队成员之间的水平差异较大,那么知识共享可能会显得不够公正;另外,在对新进成员进行知识传授时,也需要考虑到时间成本和效果成本等因素。

因此,在进行知识分享和培训时,需要对团队成员进行分组、补充文化、阶段管理等措施,以充分保证效果。

高校科研团队合作创新机制构建研究

高校科研团队合作创新机制构建研究

高校科研团队合作创新机制构建研究引言:科技创新是实现国家繁荣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高校作为科研创新的主要阵地之一,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高校科研团队合作创新机制的构建是促进科技创新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将探讨如何构建高校科研团队合作创新机制,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合理激励机制构建高校科研团队合作创新机制的第一步是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

激励措施可以包括奖励制度、晋升机制和绩效考核等。

通过制定科研团队的目标和任务,给予团队成员一定的权力和自主权,激发其创新活力。

同时,高校可以根据团队的表现给予相应的奖励,如项目经费支持、学术交流机会等,以鼓励团队成员积极参与合作创新。

二、完善资源共享机制科研团队合作创新离不开资源的共享和整合。

在构建合作创新机制时,高校应完善资源共享机制,包括实验设备、研究人员、专业知识等。

通过建立共享平台或资源库,团队成员可以更方便地获取并利用各类资源。

此外,高校还可以组织一些交流活动,如学术研讨会、研究生论坛等,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三、建立信息沟通渠道高校科研团队合作创新离不开信息的交流和共享。

为了实现团队成员之间的有效沟通,高校应建立多种信息沟通渠道。

可以通过建立在线平台、定期召开会议等方式,使团队成员可以及时了解团队的最新动态、共享研究成果,并能够及时交流想法和解决问题。

信息沟通渠道的畅通可以有效提高合作效率,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协作。

四、培养学术合作精神高校科研团队合作创新机制的构建离不开学术合作精神的培养。

学术合作精神包括互相尊重、不争功利和分享成果等。

高校可以通过培训、讲座等方式加强科研团队成员的学术合作意识,鼓励他们愿意和他人合作、分享资源和知识,以实现共同的科研目标。

五、加强管理和指导构建高校科研团队合作创新机制需要加强管理和指导。

高校可以设立相应的管理机构或科研中心,负责组织和协调科研团队的工作。

同时,高校还需要为团队成员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

指导可以包括指导性报告、专家辅导和项目管理等,以帮助团队成员更好地进行合作创新,并及时解决相关问题和困难。

研究型事业单位科研人员激励机制研究

研究型事业单位科研人员激励机制研究

研究型事业单位科研人员激励机制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研究型事业单位科研人员激励机制研究的背景是当前科研工作中存在着激励机制不完善、科研人员积极性不高等问题。

随着科技发展速度加快,科研任务的复杂性和挑战性也在不断增加,科研人员的工作压力和竞争压力逐渐加剧。

传统的激励机制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科研人员的需求,导致科研人员对工作的热情和动力逐渐减弱。

因此,加强研究型事业单位科研人员激励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另外,随着科技创新的不断推进,科研人员在科研工作中所面临的挑战也不断增加,需要新的激励机制来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潜力和工作热情。

因此,对研究型事业单位科研人员激励机制的研究必将有助于提高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科研工作的效率,进而推动科技创新的发展和进步。

1.2 研究意义科研人员激励机制是研究型事业单位管理中一个重要的课题。

这个课题的研究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科研人员激励机制的研究可以促进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科研人员是科研事业的核心力量,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直接影响科研成果的质量和数量。

通过设计合理的激励机制,可以激发科研人员的工作热情,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第二,科研人员激励机制的研究可以促进研究型事业单位的发展。

科研工作是研究型事业单位的核心业务,科研人员是研究型事业单位的关键资源。

通过设计有效的激励机制,可以吸引和留住优秀的科研人员,提高研究型事业单位的科研水平和竞争力。

科研人员激励机制的研究可以促进科研管理的创新。

科研人员激励机制是科研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激励机制的研究和探讨,可以不断完善和改进科研管理的理念和方法,推动科研管理的现代化和专业化。

2. 正文2.1 激励机制类型分析1. 绩效考核制度:通过评价科研人员的工作表现,包括科研成果、学术影响力、团队合作等方面,来确定奖励与激励措施。

2. 薪酬激励:通过提供丰厚的工资、奖金、福利待遇等方式,来激励科研人员积极工作。

科研团队知识管理系统研究

科研团队知识管理系统研究
21 0 0年第 4期
S inc nd Te科技管理研究 e s a c c e e a c noo y Ma g m ntRe e r h h l g na e
2 0 . 01 No 4
文 章 编 号 :10 7 9 (0 0 4— 17— 4 0 0— 65 2 1 )0 0 8 0
科 研 团队 知 识 管理 系统 研 究
贺 玲 ,黄 坚 ,皮 佑 国
( 南理 工大学 自动化 学院,广州广 东 50 4 ) 华 16 1
摘要 :针对科研 团队发展 的趋 势 ,提 出一种将知识 管理的思想 引入到管理科研 团队知识的方法。首先从知识 地 图 ,隐性 知 识 的 交 流 两 个 方 面 阐 了设 计 思 想 , 然后 分 析 营造 知 识 共 享氛 围的 激 励 措 施 ,给 出知 识 管 理 系统 的 方 案设 计,并介绍通过个人信息模 块、经验共享模 块、讨论社 区模块 交流科研 团队中隐性知识的策略。最后 利用 本 实验 室科研 团队作为示例验证知识管理 系统 ,测试表 明系统 能较好地 满足应 用需求。
回归 。随 着 科 学 技 术 的 不 断 发 展 ,研 究 课 题 越 来 越 复 杂 , 规模越来越庞大 ,跨学科 、跨 专业 、跨地 区甚至跨 国度 的合 作研究需求不断扩大 ,网络 技术 、通信 技术 和计算机技 术 的 发展为这种需求提供了支撑条 件。虚拟科 研 团队的组织 相对 不稳定 ,成员随项 目的进展 随时会发 生变动 ;项 目成员对 于 项 目的参与程度 各不 相 同;成 员之 间 的关 系也相 对松 散 j , 2 12 隐 性 知 识 的交 流 。 在 知识 管理 中 ,对 于 隐 性 知 识 的 挑 .. 战在于如何系统地 阐述 ,使 之成 为可以交流 的类型 。有些 隐

科研团队员工知识共享激励机制构建研究

科研团队员工知识共享激励机制构建研究

c h a r a c t e i r s t i c s f o r e s e a r c h t e a m,t h e n a n g l i c i z i n g t h e i n l f u e n c i n g f a c t o r s f o s c i e n t fc i r e s e a r c h t e a m e mp l o y e e s k n o wl e d g e s h a i r n g , i f n a l y ,

1 3 6・
价值 工 程
科研 团队员 工知 识 共 享激 励机 制构 建研 究
A S t u d y o f Co n s t r u c t i n g I n c e n t i v e Me c h a n i s m o f S c i e n t i ic f Re s e a r c h Te a m S t a f' s Kn o wl e d g e S h a r i n g
摘要: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 , 科研 团队成为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新代 言, 知识共享作为 它有效运作 的支撑性活动 , 却没有很好的 发挥作用 。因此 , 对科研 团队知识共 享激励机制研 究具有必要性 归纳总结了科研 团队独有的特征 , 分析 了科研团队员工知识共 享的 影响 因素 , 最后构建 了包括 目标激励 、 激励措施 、 评价 和反馈三部分 的激励机 制
Ab s t r a c t :W i t h t h e d e v e l o p me n t f o k n o wl e d g e e c o n o my .s c i e n t i i f c r e s e a r c h t e a m i s b e c o mi n g t h e n e w e n d o r s e me n t o f s c i e n c e a n d

研究所科技创新的意见和建议

研究所科技创新的意见和建议

研究所科技创新的意见和建议研究所科技创新的意见和建议:一、加强科研团队建设1. 增加科研团队的多样性,包括学科背景、专业技能和工作经验等方面的多样性,以促进创新思维的碰撞和交流。

2. 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团队成员参与创新项目,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支持,以激发其创新潜能。

3. 加强团队内部沟通和合作,建立良好的协同机制,促进知识共享和合作创新。

二、加强科研项目管理1. 建立科研项目评估机制,对项目进行全面评估,包括科学性、创新性、可行性等方面的评估,以确保项目的质量和效果。

2. 加强项目进度管理,设立明确的里程碑,制定详细的计划和时间表,及时跟进项目进展,确保项目按时完成。

3. 提高项目管理的透明度,建立科研项目信息共享平台,方便各个科研团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三、加强科研成果转化1. 加强与企业和产业界的合作,通过合作研发、技术转让等方式,促进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和商业化。

2. 建立科研成果评价和转化机制,对科研成果进行评估和筛选,选择有潜力的成果进行转化,提高转化效率。

3.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强科研成果的知识产权申请和管理,确保科研成果的合法权益。

四、加强科研资源整合1. 加强与其他研究机构的合作,共享科研资源,避免资源的重复浪费。

2. 建立科研资源共享平台,方便科研人员查询和获取各类科研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 加强与国际科研机构的合作,开展国际合作研究项目,促进科研成果的国际交流和合作。

五、加强科研伦理建设1. 加强科研伦理的培训和宣传,提高科研人员的伦理意识和道德素质。

2. 建立科研伦理评估机制,对科研项目和成果进行伦理审查,避免科研中的伦理问题。

3. 加强科研伦理的监督和管理,建立科研伦理委员会,负责科研伦理的监督和管理工作。

六、加强科研成果评价1. 建立科研成果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考虑科研成果的学术质量、社会影响和经济效益等方面的指标。

2. 加强对科研成果的评估和认证,提高科研成果的质量和可信度。

高校科研团队知识共享影响因素分析

高校科研团队知识共享影响因素分析
面 , 从 这 5个 方 面 人 手 进 行 问 卷 设 计 与 调 查 , 图 从 实 并 试
关于 高校 科研 团 队 内部 知识 共享 的主要 影响 因素 , 许 多学 者从 多个 角度 作过 相关 论述 。王 丽 丽 、 刘静 冉对 高 校 科研 团 队知识 共享 障碍 进行 了阐述 . 出高 校科 研 团队 知 指
陶裕 春 。 英 明 解
( 东 交通大 学 经管 学院 , 西 南 昌 3 0 0 ) 华 江 3 0 0
摘 要 : 校 科 研 团 队 的 知 识 共 享 问 题 越 来 越 被 学 者 们 重 视 , 高 阅读 了 国 内外 相 关 文 献 , 解 了 高校 科 研 团 了 队 及 其 知 识 共 享 影 响 因 素 的 相 关 理 论 ; 此 基 础 上 , 过 调 查 数 据 和 运 用S S 60 件 作 了 分 析 . 实 证 在 通 P S 1 .软 从
因素之 间 的数 量关 系 , 对相 关 理论 研 究进 行 佐证 . 为提 高
0 引 言
高校科 研 团队是 以科 技创 新 为 目的 ,围绕 共 同愿 景 , 由愿 意 为共 同 的科 研 目的承 担 责任 的技 能互 补 的若 干科 技 研发 人 员组成 的 团队 , 具有 目标共 同性 、 知识共 享 性 、 利 益 依存 性 等特 征 。=知 识共 享 是知 识创 造 的前 提 和基 础 , l 由于知识 在 高校科 研 团 队中 的重要作 用 , 队成员 之 间 的 团
第2 卷 第 1 期 5 2
20 年 1 0 8 2月

技 进

与 对

VO . o 1 1 N .2 25
De . 0 8 c20
Sce e& Te h lg o rs ndPoiy inc c noo yPr g e sa l c

基于知识共享视角的创新团队研究

基于知识共享视角的创新团队研究

收 稿 日期 :2 0 - 3 3 0 9 0  ̄) 基 金 项 目 :教 育 部 人 文 社 科 基 金 项 目(8A6 0 8 ) 0 J 3 0 5
根据杨晨 、顾 晓丹 … 的研究 回顾 , 国外关 于创新 团 队
的研 究 最 早 出 现 于 上世 纪 8 年 代 初 , 国 内则 首 次 出现 于 0 而
20 0 3年。 从现有相关成 果来看 , 创新团 队方 面的研究 主要分 为高校科 研团 队研究 、 企业研发 团队研究 两类 , 并且 着力 于
补 、团 队交 流沟通模 式及 团队任务协 作三大关 键要素 。 从 定义来 看 , 科研 团队与研 发团 队的创 新定位不 同 。 前 者定 位于基 础与应用 研究 , 而后 者定位 于新产 品开发或技术
些 针对创新 团队建设与管理 的实践 活动 , 都未能 得到有效 的 总结 、评 价与指 导 。这决 定 了我们将 创新 团队作 为一种 独
出创 新 团 队成 功 的 法 则 。
关 键 词 : 新 团 队 ; 研 团 队 ; 发 团队 ; 识 共 享 创 科 研 知 中图分 类号 : 9 6 C 3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 10 — 3 82 1)4 0 2 — 4 0 1 74 (0 00 — 1 7 0
虽然 国内外对 于各种类 型团队 的研 究开始较早 , 成果不 可计 数 , 但从 这些汗 牛充栋般 的研究 成果 中 , 我们可 以看 出 以往 所研 究 的各种 团 队 , 目标 都定 位 于协作 完成 项 目任 其 务, 且项 目任务并 不 限定 于创新 范畴 , 根本 未 能系统地 回答 在 团队或 群体创新过程 中 , 团队构成 、团队氛 围、团队领 其
Krte 认 为 , azr R&D 团 队 主 要 涉 及 新 产 品开 发 、技 术 工 艺

实验室团队协作指南(收藏)

实验室团队协作指南(收藏)

实验室团队协作指南(收藏)引言实验室团队协作是科学研究工作的核心组成部分,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够显著提高科研效率、提升科研成果的质量。

本指南旨在为实验室团队提供一套协作的标准操作流程,以确保实验室成员之间能够高效、和谐地开展工作。

本指南适用于所有实验室团队成员,包括研究生、博士后、实验技术人员以及实验室负责人。

一、团队构建与角色分配1.1团队构建原则实验室团队构建应遵循以下原则:(1)明确目标:确保所有团队成员对实验室的研究方向和目标有清晰的认识。

(2)专业互补:根据研究方向和任务需求,合理配置各专业背景的成员,实现技能互补。

(3)梯度配备:根据研究经验、职称等因素,构建合理的团队梯度,确保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学习与成长。

1.2角色分配实验室团队的角色分配如下:(1)实验室负责人:负责实验室的整体规划、资源配置、团队建设、成果考核等工作。

(2)高级研究员:负责实验室的研究方向规划、重大科研项目申请、关键技术攻关等工作。

(3)研究员:负责实验室的具体研究项目,指导研究生开展科研工作。

(4)实验技术人员:负责实验室设备的维护与管理,协助科研人员开展实验工作。

(5)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参与实验室的研究项目,完成学位论文。

二、团队沟通与协作2.1团队沟通(1)定期召开团队会议:确保团队成员之间的信息畅通,讨论实验室的科研进展、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

(2)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充分利用线上沟通工具,如邮件、即时通讯软件等,提高沟通效率。

(3)鼓励团队成员相互交流:组织学术交流活动,如研讨会、讲座等,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知识分享与技能提升。

2.2团队协作(1)明确分工与责任:根据项目需求和团队成员的特长,合理分配任务,确保团队成员明确自己的职责。

(2)协同攻关:针对实验室的重大科研项目,组织团队成员进行协同攻关,共同解决科研难题。

(3)资源共享:实验室的设备、试剂等资源应实现共享,提高资源利用率。

三、团队培训与成长3.1团队培训(1)新成员培训:为新成员提供实验室规章制度、实验技能、科研方法等方面的培训,帮助其快速融入团队。

《员工激励探析国内外文献综述3000字》

《员工激励探析国内外文献综述3000字》

员工激励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1国外研究现状国外学者们关于激励的研究采用的是从不同角度出发,对研发人员的激励要素进行分析,本文对此进行了总结。

有学者将激励机制当中的各个要素结合起来,组成研究模型来对激励问题进行探讨。

Wang X J(2016)提出了创造性要素模型。

该模型由专业知识、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内在激励组成。

内在激励对于促进专业知识和获取创造性思维能力有帮助"。

而反馈及时的外部激励则能积极促进创造性的产生。

Zhu H(2015)则是提出了以个体成长、工作自主、业务成就和金钱财富四个因素构成的知识型员工激励模型。

他认为个体成长是首要决定因素,其次是工作自主。

而业务成就和金钱财富的占比相对较低,由此推出工资福利对于知识型员工的激励来说并不是很重要。

Shogren J F(2018)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的理论构建出激励机制影响因素的模型,其中的因素包括薪酬保障、人际关系、自我实现三大方面。

Cox J C(2019)在对激励机制进行研究的时候,构建了一个包括个人因素、诱导因素、组织因素等方面因素在内的激励机制管理模型。

Bao L Y(2019)设计了《员工需要自我评价调查表》对员工的需要层次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发现不同单位、职务因素、文化因素、年龄因素等在需要等级上存在不同,并由此构建了员工激励模型。

Zhang H J(2017)结合“综合激励模式理论”将各类激励理论综合起来,强调任务本身的内在激励作用,兼顾因完成任务而获取得外在奖酬所引起的激励等等。

Esmaieli M(2018)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围绕如何满足人的需求、需要进行研究,还从人的动机的产生到采取行动的心理过程入手,构建了基于激励的目的的研究模型。

还有的学者对激励机制的各个因素进行了分别研究,通过理论和实践分析了不同因素对于激励的影响。

Xie N(2016)等人对于台湾的高科技企业研发人员的激励进行了研究,其结论与玛汉.坦姆仆的相悖,认为激励因素中最重要的是物质激励。

虚拟科研团队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虚拟科研团队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虚拟科研团队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罗洪云;林向义;高翠娟;朱志红
【期刊名称】《现代情报》
【年(卷),期】2014(034)011
【摘要】知识共事是虚拟科研团队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因素.构建团队承诺、信任、自我效能、结果预期、态度和知识共享行为关系模型,以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单
位参与虚拟科研项目的人员为对象,利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目队承诺、信任、自我效能、结果预期、态度对虚拟科研团队的知识共事行为有直接的正向影响;团队成员问的信任和自我效能对知识共享态度有正向影响,即信任和
自我效能间接影响知识共享行为.
【总页数】5页(P20-24)
【作者】罗洪云;林向义;高翠娟;朱志红
【作者单位】东北石油大学石油经济与管理研究所,黑龙江大庆163318;哈尔滨工
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1;东北石油大学石油经济与管理研究所,黑龙江大庆163318;东北石油大学石油经济与管理研究所,黑龙江大庆163318;
东北石油大学石油经济与管理研究所,黑龙江大庆16331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7
【相关文献】
1.实名制虚拟社区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J], 孙康;杜荣
2.虚拟社区知识共享影响因素信任的实证研究 [J], 李俊婷
3.虚拟社区用户持续知识共享意愿影响因素实证研究——以知识贡献和知识搜寻为视角 [J], 李力
4.高校科研团队内部隐性知识共享绩效实证研究 [J], 于娱;施琴芬;朱卫未;
5.虚拟社区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J], 王飞绒; 柴晋颖; 龚建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高职院校科研激励机制构建研究

高职院校科研激励机制构建研究
二 、 研 激励 机 制 内容 科
( ) 引、 训 人 才 激励 一 吸 培
研人员 的创 造能 , 进而推 动高 职院校科研水平不 断进步 , 学
科建设不断完善 , 研事业不 断发 展 , 科 建立 良好 的科研氛 围。


科 研 激 励 机 制构 建 原 则
( ) 一 因人 而异 原 则
( 目标 激励 三) 目标激励是科研人员希望通过 奋斗来达到设定 的 目标 , 这
上可 以促进 彼此 的合作 , 造 出科研 工作满 意氛 围, 相互 学 创 在 习中获得 自信和动力 , 产生激励 , 激发科 研积极性 , 激发工作 兴
趣和学 习能动性 , 提高创新性。 ( 科学评价考核激励 三)
( ) 识 激 励 二 知
良好 的、 积极 向上 的校 园文化是 高职院校科研取得好 的科
研成果 的保证条 件之一 。和 谐 的工作环境 和宽松 的团 队合 作 氛围 , 也可以使科研人员最大可 能地发挥价值创造 能力。高职 院校要着力加 强科研 团队的建设 , 创建 知识共享 、 信息共 享的
业绩 明显高 于个 人 工作业 绩 的总和 。 良好 的 团队在一 定程 度
上不断进 步。因此 , 管理者应 注重 教师的培训 或进 修等学 习机 会, 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 , 使科研人员 有组织 、 目的地去参加 有 各类培训及 深造 , 让他们 能够接触到前沿 的技术知识。这不仅 能满足科研教师对知识更新 的需求 , 而且 可以丰富科研人员 的 知识体系 , 提高 内在激励的力量。
知识交流系统 , 培育优 秀的校 园文化 来激发科研人员 的工作 积
极 性 和 创造 性 。
四、 论 结
激励在发挥人 的内在潜 力具 有十分重 要 的作 用 , 因此 , 高 职院校科研工作要不断上水平 、 上档次 , 须建 立 以人为本 、 合理 有效的科研激励 机制 。这不 仅可 以充分 调动科研 人员 的积极 性, 提高工作效率 , 而且 , 提升整个 院校的科研能力 和学 科建 对 设, 也起到 了促进作用 。

科研机构创新文化建设与团队建设研究

科研机构创新文化建设与团队建设研究

科研机构创新文化建设与团队建设研究科研机构作为推动科学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其创新文化建设和团队建设对于提高科研成果的质量和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科研机构创新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进行团队建设,以推动科研机构的发展和创新能力。

一、科研机构创新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创新文化是科研机构提高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基础。

一个良好的创新文化可以激发科研人员的创造力和积极性,形成良性互动的科研氛围,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科研人才。

科研机构创新文化建设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鼓励创新思维:科研机构应该倡导和鼓励创新思维,在日常工作中注重培养科研人员的创新思维方式,提倡不断尝试和突破的工作态度。

2. 激励知识共享:科研机构应该建立知识共享的机制,鼓励科研人员积极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和经验,促进协作和合作,形成合力。

3. 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良好的工作环境可以激发科研人员的工作激情和创造力。

科研机构应该致力于提供充满活力和创新氛围的工作环境,为科研人员提供必要的实验设备和资源支持。

4. 强调团队合作:科研机构应该重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鼓励科研人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凝聚团队力量,促进科研成果的共同创造。

二、团队建设在科研机构创新文化中的作用团队建设是科研机构创新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和保证。

一个具有高效协作能力和凝聚力的团队可以更好地推进科研项目的进展和成果的转化。

团队建设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 建立明确的目标和任务:科研团队成员需要清楚地知道自己所从事的科研项目的目标和任务,并且能够将个人的工作和团队的目标相结合,形成高度一致性。

2. 鼓励多元化和协作:科研团队应该致力于集聚不同领域的专业人才,鼓励不同学科的交叉合作,形成跨学科的团队合作,以获取更广泛的创新思维和研究视角。

3. 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科研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和协作是推动科研项目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

科研机构应该为团队成员提供良好的沟通平台和机制,促进信息的流动和交流。

高校科研团队内部隐性知识共享绩效实证研究

高校科研团队内部隐性知识共享绩效实证研究

隐性知识在不同主客体之间的相互知识转移。 5 . 团 队成员 间信 息对称 性对 隐 l 生知识 共享 具 有
显 著正 向影 响 , 团 队成 员 间 应 注重 降低 相 互 之 间 的
自 尊心 、 创新精神 、 竞争精神和时间紧迫感 , 因此 团
队领 导者 应 加强对 团队成员 良好人格 的培养 。 2 . 团队 目标对 团 队隐性 知识 共享 绩效 有 间接 正 效应 , 加 强 对团 队实行 目标 管理 , 提 高 团队 的管理 效 率, 在实行 团队 目标 管 理 的 过程 中应 注 重 团 队 目标 的 明确性 和合 理性 , 只 有 明 确合 理 的 团 队 目标 才 能 促使 成员 为 实现 团 队 目标 而 努 力 , 促 使 其 相 互 间 主 动交 流 、 学 习知识 , 共享 知识 , 提 高 团队 的知识 存量 。 3 . 团队成 员 的知识 共享 能力 对 隐性 知识共 享 绩 效有 显著 正 向影 响 , 应 加 强 团 队成 员 隐性 知识 共 享
本研究 是探索性的实证研究 , 研究结果丰富了 团队人员 特 征和 团 队 目标 等隐性 知识 共享 绩效 的理
论, 为后 续研 究提 供 了新 的框 架 , 为实 现 团 队内部有 效地 共享 知识 提供 了管理建 议 。但本 研究 还存 在一 定 的局 限性 : ( 1 ) 虽 然 本 研 究 主 要 以 团 队为 样 本 基 础, 但缺 少 团队特 征 ( 如 团 队规 模 等 ) 与知 识共 享 效 率 间关 系的研 究 , 如分 析 团 队规模 的调 节 效应 ; ( 2 ) 本研 究受 成本 、 时 间等 条件 限制 , 没有 采用 目前 常用
只是 某一 类 型 人 格 与 知 识 共 享 绩 效 间 的 关 系 ; ( 3 )

基于公平偏好的研发团队知识共享激励机制研究

基于公平偏好的研发团队知识共享激励机制研究
好 的 研 发 人 员 的协 同效 应 增 强 时 ,企 业倾 向 于加 大 业 绩 激 励 强 度 。 关 键 词 :公 平 偏 好 ;协 同效 应 ;知 识 共 享 ;激 励 机 制
中 图 分 类 号 :F 2 7 2 . 9 2
文 献 标 识 码 :B
外 在 激 励 ,还 需 要 关 注 其 创 新 知 识 的 产 权 激 励 问
队 开 发 新 产 品 或 服 务 。 创新 知识 。而 专 有 知 识 或 技 能具 有 垄 断性 ,与员 工 的 奖 金 、荣 誉 、晋 升 等 密 切 相 关 , 员 工通 常把 它作 为 同企 业谈 判 的砝码 ,并 且 团 队 产 出取 决 于共 同努 力 ,个 人 绩 效 难 以测 量 ,因此 知识 共享 存在 着 一定 障碍 。 因而 ,如 何设 计 激 励 机制 来促 使员 工 的 知识 共 享 行 为 ,是 企 业 十 分关
公 平偏 好 心 理 对 团队 知 识 共 享 行 为 的 作 用机 制 以及 对 代 理 人 最 优 激 励 机 制 设 计 的 影 响 。研 究 结
果表 明 :公 平偏好 促使具 有 自豪偏 好 的 员工 为本职 工 作付 出更 多努 力 ,但 降低 了共 享知 识努 力 水平 ;在有 限工作 时间和 精 力情 况 下 ,公 平 偏好 能 够促使 具 有 同情 偏好 的研 发人 员为知 识 共 享 付 出更 多努 力 ,提 高 团队协 同效应 ;具有 同情偏好 的研发 人 员公 平 感较 弱 ,企 业应 加 大业 绩激 励强度 ;倘 若研发 团队的公 平感较 强 ,企 业 则应 加 大创 新知 识产 权 的激励 强度 ; 当具 有 同情偏
性不 同情 况下 的最 优激励机制差 异 ,张玲 玲 等从

高校科研成果共享的特征和群体模式探究

高校科研成果共享的特征和群体模式探究

高校科研成果共享的特征和群体模式探究【摘要】对于高校科研成果共享特征的具体研究,国内外研究文献较少见,对于知识共享这一特征也没有详细的阐述,而大多专家和学者是把成果共享基于某一针对性的研究对象为依托,在研究具体的目标事物基础上,结合知识本身特性来表述,本文通过研究高校科研成果共享模式的特征,来探究高校科研成果的群体模式。

【关键词】高校科研成果;模式;特征当今世界处于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

而高校是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发展科学技术和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使命。

高校科研成果共享的最终任务是使科研者间交流个体拥有的知识和技能,使知识和技能由个人拥有转化到整个科研队伍拥有,成为科研领域共有的知识财富。

通过成果共享过程,将分散在高校科研团队成员头脑中的零散内隐知识和经验等知识资源整合为完整的、有组织的、系统化的知识资源,提升科研队伍和高校的创造能力。

由于成果交流和共享活动贯穿高校科研成果的创新活动全部过程,成果共享的过程实质上就是科研工作者的科学再研究和知识再创造过程,知识的不对称性普遍存在于高校科研工作者之中,科研者对知识获取有强烈渴望。

因此,从高校科研成果共享的性质和特征来分析,需要进行有效成果共享,尤其是科研队伍内部知识的共享,通过共享提升高校科研团队整体知识创新水平。

我国高校科研成果共享的发展模式是近些年开展起来的,对于诸如成果共享等知识管理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还很不成熟,成果共享带来的天然优势不能有效发挥,所以对于高校科研成果共享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对于丰富共享管理理论,推动高校科研成果共享管理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一、高校科研成果共享的基本特征1.高校科研成果共享的复杂性和系统性高校科研成果共享使科研工作人员既可以是成果共享的提供方,将独有知识贡献出来与团队科研者共享,也可以是知识共享的接收方,消化、吸收其他科研者贡献的知识,内化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之中。

科研项目团队及其职责划分

科研项目团队及其职责划分

科研项目团队及其职责划分1. 引言科研项目是推动科学技术进步、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

为了确保科研项目的顺利进行,高效地实现项目目标,建立一个结构合理、分工明确的科研项目团队至关重要。

本文档详细阐述了科研项目团队的组建原则、团队成员的职责划分及协作机制。

2. 科研项目团队组建原则2.1 互补性原则:团队成员在专业知识、技能、经验等方面应具有互补性,以便于团队成员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相互支持、共同进步。

2.2 效能原则:团队成员应具备高效解决问题的能力,以确保项目目标的顺利实现。

2.3 动态调整原则:根据项目进展和实际需求,适时调整团队成员,优化团队结构。

2.4 激励机制原则: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激发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 科研项目团队成员及职责划分3.1 项目经理- 负责整个项目的策划、组织、实施和总结;- 对项目目标、进度、质量、成本等方面进行全面管理;- 协调团队成员,解决项目过程中的问题和矛盾;- 负责项目的外部沟通和资源整合。

3.2 研究负责人- 负责项目研究内容的策划和实施;- 对研究过程中的技术难题进行攻关;- 指导和研究团队成员的工作;- 负责研究成果的撰写和汇报。

3.3 研究骨干- 负责项目研究任务的具体实施;- 参与技术攻关和实验设计;- 协助研究负责人完成研究成果的撰写和汇报;- 协助项目经理进行项目管理和团队协作。

3.4 实验技术人员- 负责实验设备和实验材料的采购、管理和维护;- 协助研究骨干进行实验操作;- 负责实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参与实验报告的撰写。

3.5 项目管理助理- 负责项目文件的整理和归档;- 协助项目经理进行项目进度、成本和质量管理;- 负责团队会议的组织和记录;- 完成项目经理交代的其他工作。

4. 团队协作机制4.1 定期会议:团队应定期召开会议,汇报工作进展、讨论研究难题、调整工作计划。

4.2 信息共享:团队成员应积极分享研究进展、技术经验和相关资料,促进知识储备的提升。

高校科研团队学生隐性知识共享激励机制研究

高校科研团队学生隐性知识共享激励机制研究
问题 , 并 没有 考虑 到 科研 团 队 中学 生 这 一类 成 员 的特
殊性 , 因此分 析 高校 科研 团 队 中学 生 隐性 知 识 共 享 激
励 机制 目前 尚缺 少理 论 和实证 。 目前我 国的高校 科 研 团 队主 要 采用 导 师 负 责 制 ,
为典型的知识密集型组织 , 高校科研 团队中隐性知识 占总知 识量 的 比例更 高 , 对 团 队核 心 竞 争力 的影 响 力 更 大 。 因此 促进 科研 团 队 中隐 性 知识 的共 享 , 提 高 科 研 团 队隐性 知识 的共享 水 平可 以有效 地提 高 团 队的核 心 竞争 力 和创造 力 , 进 而 提 升高 校 和 国家 的科 研 效 率
结果 , 该理 论可 以有 效 地 解 释建 立 知识 交 换 关 系后 维
实[ 2 ] 。高校 中的科研 团 队则 是 承 担 科研 项 目, 完 成知
识 创新 活 动的 主体 , 其 创 新 过程 中主 要 特 点 之一 就 是
知识 的 内隐性 。隐性 知识 是 指 存 在 于个 体 中 的 、 私人 的且 具有 意愿 和情 境依 赖 的知识 ,它依 赖 于个 体 的 经 验、 直觉 和洞 察力 , 包 括 那些 非 正 式 的 , 难 以表 达 的技 能、 技巧 、 经 验 和 诀 窍 等 J 。 隐性 知识 具 有 极 大 的 潜 在效 力 , 一旦 被发 掘并 成功 交流 , 会使 科研 创新 产生 由 量 到质 的飞跃 J 。研 究 显 示 , 在 企业 中 隐性 知 识 占企
业 知识 总量 的 9 0 %左 右 , 隐性 知识 的创 新对 企 业 核 心竞 争 力 的形成 有 着显 著 的正 向影 响 J 。很 显 然 , 作
持长 期交 换 这 一 阶 段 的行 为 。虽 然 这 些 文章 都 从 不 同角度 对 高校 科 研 团 队 隐 性 知 识 进 行 了深 入 的 研 究, 但 这些 研 究 中将 高校 科 研 团 队 中所 有 的成 员 视 为 同样 的个 体 , 从心 理 的 角度 分 析 隐 性 知识 共 享 中各 种

虚拟科研团队知识共享机制研究

虚拟科研团队知识共享机制研究

部和 内 部 两方面构建了动 力机制 ,从有形的规章制度 和无形的信任 和文化两方 面形成 了约束机制 ,从 利益分 配、 自我效能 感、 知识共 享氛 围和精神激励角度提 出了激励机制 ,最后 构建 了沟通反馈 机制 。 [ 关键词 ]虚拟科研 团队 ;知识共 享;动力机制 ;约束机制 ;激励机制 ;反馈机制
D Ol : 1 0. 3 9 6 9 i s s n. 1 0 0 8—0 8 2 1. 2 0 1 3. 0 4. 0 0 3
[ 中图分类号]C 9 3 ;F 2 7 O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 0 0 8 — 0 8 2 1( 01 2 3 )0 4 — 0 0 1 2 — 0 5
Kno wl e d g e S h a r i ng Me c h a n i s ms o f Vi r t ua l S c i e n t i ic f Re s e a r c h Te a m
L u o Ho n g y u n ・ L i n Xi a n g y i Zh u Z h i h o n g
2 0 1 3年 4 月 第3 3卷第 4 期

现 代 情 报
J o u r n a l o f Mo d e m I n f o r ma t3 No. 4
理 论 探 索 ・
虚拟科研 团队知识共 享机 制研究
g a v e he t f cd e b a e k me ch a n i m . s
( K e y w o r d s ]v i r t u a l s c i e n t i i f c e r s e a r c h t e a m ;k no w l e d g e s h a i r g;d n y l l  ̄e m c e h a n i m ;c s on s t r a i n t m ch e a n i s m ;i n c e n t i v e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研团队员工知识共享激励机制构建研究
摘要: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科研团队成为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新代言,知识共享作为它有效运作的支撑性活动,却没有很好的发挥作用。

因此,对科研团队知识共享激励机制研究具有必要性。

归纳总结了科研团队独有的特征,分析了科研团队员工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最后构建了包括目标激励、激励措施、评价和反馈三部分的激励机制。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knowledge economy,scientific research team is becoming the new endorse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 creative ability, knowledge sharing as its effective operation support sexual activity not very good play a role. so the study of scientific research team’s knowledge sharing effective incentive mechanism has the necessity. first of all, summarizing the unique characteristics of research team, then anglicizing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team employees’knowledge sharing, finally, constructing the incentive mechanism including target motivation, incentives,evaluation and feedback.
关键词:科研团队;知识共享;激励机制
key words: scientific research team;knowledge sharing;incentive mechanism
中图分类号:f27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3-0136-02
————————————
基金项目:2011年云南省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项目“知识共享与知识整合对企业创新能力影响研究”(kksa201108091)。

作者简介:杨洁静(1989-),女,河南禹州人,昆明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专业为企业管理,研究方向为战略管理;李怡靖(1963-),女,云南昆明人,昆明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战略管理、市场营销。

0 引言
比尔·盖茨(1999)在《未来时速》中说到:“一家公司的高层经理们需要坚信知识共享的重要性,否则即使再努力掌握知识也会失败”。

但是,组织内的知识流动并非自然发生的(davenport,delong,beers,1998;bock,kim,2002)。

因此,需要对员工知识共享进行激励。

1 相关概念
科研人员是指,用智慧创造的价值要高于其用手创造的价值的员工,是通过自己的创新、分析、判断、综合和设计成果带来附加值的人(吴强,万可,2003)。

科研团队是以科学技术研究和开发为主要内容,由为数不多具有知识、技能交叉互补特点的,并且愿意为共同目标相互承担责任的个体组成的群体(杨炳君,姜雪,2006)。

科研团队是众多团队类型的一种,与其他组织相比有一定的差异。

知识共享是个体间相互交换他们的知识并联合创造新知识的过程(hooff,ridder,2004)。

激励机制是通过一套理性化的制度来反映激励主体和激励客体相互作用的方式(刘正周,1998)。

由此,本文研究的科研团队员工知识共享激励机制是指一个科研团队内部,激励主体运用多种激励手段和策略,满足知识型员工的各种需要,并与其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最终达到双方实现各自的效用最大化,激励过程不断循环从而实现团队知识共享的一种方式。

2 科研团队员工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
本文主要从共享主体分析激励科研团队员工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

2.1 自主意识,高度自信。

在科研团队中,科研人员拥有某个领域的知识资本和特殊技能,因此自认为自己是团队中这个领域的发言人,如果积极接收了同事的知识,会影响自己的权威,会有损自己的面子。

从而不愿意接受其他人传达的知识。

2.2 知识垄断心理。

在科研团队中知识影响力是权力的来源,科研员工对于一种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将直接决定他在团队中的声誉地位,使得科研员工更看重他们在团队中的地位并严守自己的知识源。

2.3 心理安全感。

科研人员具有很强的自尊心。

传授方在传授知识时,见解和观点可能被认同,也可能不被别人承认,甚至还可能受到嘲弄(刘传和,张欣红,2010)。

知识提供者还要承担想法实
施的风险责任,面对这样的不安全处境,员工就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不愿主动分享新颖的想法和观点。

2.4 对成本和收益的感知。

基于经济交换理论,个体是理性自私的,因此只有当个体意识到共享行为带来的报酬大于其共享支出时才会有共享行为(constant,1994)。

科研人员的知识得来和积累不易,当他向别人分享的时候,自然也会衡量分享的成本和收益。

2.5 强烈的成就动机。

科研人员的主导需求在精神层面,他们更重视自己在团队的作用,追求发挥自己专长、成就事业,强烈期望得到团队认可,获得一种“成就激励感”,在有些员工看来,将自己所拥有的知识与他人分享也是获得成就感的途径之一。

3 科研团队员工知识共享的激励机制
通过对科研团队员工知识共享激励因素的分析,可以看出知识共享是一个多因素复杂的系统。

这就决定了对员工知识共享的激励不是某一个理论就可以给出正确答案的,而要结合共享主体特点,设计出全面、系统的激励机制。

3.1 科研团队员工知识共享的激励机制模型本文试图构建科研团队员工知识共享的激励模型(如图1)。

3.2 构建科研团队员工知识共享激励机制针对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构建激励机制,包括激励目标、激励措施、评价和反馈三个部分。

3.2.1激励目标本文将科研人员的目标归纳为两类:第一,经济利益目标。

通过分享知识获得薪金和额外奖金,证明自己对团队的
价值和做出的贡献,从而获得知识产权、专利权等收益。

第二,非经济利益目标。

分享自己的原创知识提高个人在团队的声誉,满足成就动机;通过吸收别人分享的知识,提升个人成长的能力;出于社会关系层次需要,为了得到团队认可,同事信任,贡献知识帮助他人。

3.2.2 激励措施
3.2.2.1知识制度激励。

针对员工知识垄断心理、成就动机和被团队认可的愿望等影响因素,可以设立团队知识制度进行激励。

例如,设立知识终身跟踪制度,在员工共享的知识页面附上原创者的名字,并及时反馈团队共享的信息给原创者,使知识进入共享、互动、创新的螺旋上升循环;内部刊物设立专门的知识共享专栏,公开评选每期的知识共享达人,给予表扬和奖金等。

3.2.2.2 薪酬制度激励。

针对员工对成本和收益感知的影响因素,可以优化团队的薪酬设计进行激励。

建立知识晋升制度,使知识的贡献者得到晋升的机会;薪酬内容包括生产指标和更大比例的知识贡献、合作状态等指标;经济报酬方面,使知识贡献纳入绩效考核范围,可以根据员工向团队知识库提供材料的数量和质量等来判断员工的知识贡献,并给予公平的经济报酬。

3.2.2.3 团队氛围激励。

针对员工的自主意识、高度自信的性格以及员工共享知识的不安全心理,进行团队氛围激励。

在团队培植对新思想宽容的气氛,使任何新思想都可以得到尊重和重视。

团队可以利用俱乐部、周末沙龙(给予参与奖金)等直面式的交流,改
善成员的人际关系,增进成员的信任,营造自由轻松、宽容的团队氛围,有效解除员工的面子问题等。

3.2.2.4 参与管理以及工作设计激励。

鼓励员工参与团队管理,安排挑战性的工作;给员工自主权,加大员工的工作范围,使员工有更多的机会运用自己的能力,员工在影响力的激发下就形成了知识共享的动机,以满足他们的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3.2.3 评价和反馈对员工知识共享进行评价,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团队决策层,为决策者进一步完善修正激励机制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当然,对于知识共享的激励不是一个轮回就可以完成,而是需要循环持续的激励。

每一轮激励都将提升知识共享的效果,最终达到有效的知识共享目标。

4 研究总结
科研团队知识共享的激励问题是现代管理研究的永恒话题,本文针对科研人员的特殊性,总结出了一套适合科研团队知识共享的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1]尹洪娟,杨静,王铮,李琛.“关系”对知识分享影响的研究[j].管理世界,2011(6):178-179.
[2]李默,刘伟.组织内部知识共享的激励机制设计[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4):131-134.
[3]叶璐,潘宏亮,刘晓农.国外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研究评述[j].情报杂志,2010(7):79-8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