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

合集下载

7.战略性贸易政策

7.战略性贸易政策

如果出口国对进口国的市场依赖程度较大,征税 商品的供给弹性很小,就意味着外国出口商要承 担更多的关税;如果出口国对进口国的市场依赖 程度较小,那么出口商就不愿意承担任何关税。 如果进口国对该产品的需求有弹性,结果其进 口规模会随着关税的上升而下降; 如果进口国对 该厂商产品的需求弹性较小,甚至无弹性,结果 进口国的消费者可能承担绝大部分进口关税。
此时不论波音公司生产还是不生产,空 中客车公司都会生产并进入市场,在这种情 况下,波音公司会选择退出市场。空中客车 获得125亿美元的利润。
由此可见,当国际市场 处于寡头垄断地位时,一国 政府实施支持和补贴政策会 改变本国企业的竞争地位, 提高本国的福利水平。
3、战略性贸易政策成功实施的前提条件
假定飞机生产行业是寡头垄断,有两家 相互竞争的企业——波音公司和空中客车公 司,它们分属美国和欧盟。
BOEING
VS
AIRBUS
这两家企业生产技术相同,都能生产 150座位的客机。它们都希望进入并长期占 领第三国的市场。 空中客车
不生产 生产 生产 (-5,-5) (100,0) 不生产 (0,100) (0,0)
第一阶段(1949-1978年):计划经济下的国家统制贸易 这一阶段,我国对外贸易的目标主要是进出口贸易在总体上 达到平衡。这有利于国际收支平衡,维持较低的国内价格水 平,但使中国与世界市场的有机联系被割断,不利于外贸和 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第二阶段(1979-1991年):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下的部分贸
三、最佳关税的来源与抽取垄断租金
上面关于最佳关税的讨论是基于供求弹性而言 的,此外,从垄断角度讲,征收最优关税还意味着 从出口商那里抽取一部分垄断租金(snatching rent),即关税带来的利益来源于垄断厂商的一部 分垄断利润。 在垄断存在的条件下,垄断出口商为保证利润最 大化,将承担一部分关税负担。 假定在进口国市场上没有其他生产者生产同类产品, 因而出口商是进口国市场某种产品的唯一供应者 (或垄断者)。图中进口国国内需求曲线为D(这 也是出口商在进口国所面对的需求曲线),边际收 益曲线为MR,为了方便起见,假设出口商的平均 成本与边际成本相同,且为常数,故平均成本曲线 与边际成本曲线是一条相同的直线。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及对我国的启示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及对我国的启示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及对我国的启示二战后,国际贸易的形式产生了新的变化,而这些变化用传统的贸易理论解释不通,新贸易保护理论应运而生。

战略性贸易政策引入了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的假设前提,论证了政府政策性介入的合理性。

其中,日本就是成功运用了该政策的国家。

因此介绍了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相关理论,全面分析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践,试图从中找到可鉴之处,为我国入世以来的贸易发展提供参考。

标签:战略性贸易政策;产业政策;政府干预;日本1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理论概述1.1 “利润转移”理论“利润转移”理论观点认为,由于世界市场上存在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一国可以通过实行补贴等政策手段来将垄断利润从国外向国内转移,进而增加本国福利。

其中战略性出口补贴、战略性进口政策和以进口保护促进出口的政策是“利润转移”理论的主要观点。

1.2 “外部经济”理论“外部经济”是指一国政府扶持或保护对本国存的巨大“外部效应”的相关产业,这样既可以促进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又可通过外部经济的效应使其他相关产业受益,从而促进本国福利的增加。

“外部经济”也可以分为货币外部经济和技术外部经济。

根据外部经济理论的观点,政府支持和保护对本国有外部经济的战略性相关厂商和产业进行扶持,提升相关厂商或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同时,还可通过外部经济的效应让其他相关产业受益,拉动本国国民经济的增长。

2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践日本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特点之一是在根据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调整对外贸易措施和产业政策,这也是日本的经济之所以可以成功赶超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一个重要的原因之一。

从整体上看,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践可以划成三个阶段,分别为战后初期经济复苏阶段(1945年-1955年)、经济快速增长阶段(1955年-1973年)和石油危机后更高层次阶段(1973年-1986年)的战略性贸易政策。

2.1 战后初期经济复苏战略性贸易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战给日本带来了灾难性的打击,战后的日本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以及中国的战略性贸易政策选择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以及中国的战略性贸易政策选择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以及中国的战略性贸易政策选择【摘要】:近十余年来,国际贸易的政策研究争端四起,讨论的焦点就是名噪一时的''战略性贸易政策”。

它从不完全竞争的世界市场出发,并结合规模经济理论来解释国际贸易前沿问题。

本文主要研究战略性贸易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剖析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产生的原因以及其基本观点,结合中国改革开放的实际,探讨我国在战略性贸易政策上的选择以及意义。

【关键词】:战略性贸易政策;新贸易保护主义;规模经济;政策选择所谓战略性贸易政策是指一国政府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的条件下,利用生产补贴、出口补贴以及保护国市场的各种措施来扶植本国战略性产业的成长,增强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占领他国市场,获取规模报酬和垄断利润的贸易政策。

战略性贸易政策是新贸易理论的延伸,之所以冠上“战略”二字,是因为政府在制定贸易政策时会把对手国的反应考虑在。

伯兰特(Branderl995)将战略性贸易政策解释为,能够决定或改变企业间战略关系的贸易政策,而企业间的战略关系是说企业间相互依存,一方的决策效果受其他企业决策的影响。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产生背景、基本概念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出现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学家改变了分析方法的结果。

克鲁格曼(Krugmanl986)认为,这要归结于三个因素:首先是贸易在美国以及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发生了变化。

20世纪80年代,无论是在本国市场,还是在国际市场上,美国厂商都要面对外国企业的竞争,此时贸易对其经济发展的作用不容忽视。

在此之前,贸易在美国处于次要地位,美国的厂商主要在国竞争, 竞争的对手也主要是本国厂商。

面对外国产品的强大竞争力,为维护本国企业的利益,美国政府着手干预贸易。

其次是,此时国际贸易的特征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它影响了美国和其他国家。

最后,经济学领域中变化了的观点也影响了经济学家对贸易问题的分析方法。

70年代,出现了分析由相互竞争的少数厂商构成的寡占市场的新方法,产业组织理论取得重大创新,经济学家将这一分析方法引入对贸易问题的分析。

战略性贸易:新贸易理论政策主张PPT课件

战略性贸易:新贸易理论政策主张PPT课件
严格的假设前提影响到理论的应用性。 从理论的实践性看,政策的实施途径难以把握;存在贸易报
复的风险;政府干预的有效性值得怀疑。
14
案例
案例分析: 日本以半导体为目标产业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
自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日本的产业政策转向以高技
术产业为重点。最著名的、也最有争议的例子是半导体工业。
• 以进口保护促进出口的政策被看作是对传统幼稚产业理论的发展
战略贸易理论:是寡头垄断条件下的贸易优势培植主张,扶 植有规模利益递增特点的战略性产业
李斯特幼稚工业保护理论:自由贸易条件下的贸易保护主张
10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适用性分析:
适用条件:
• 不完全竞争(寡头垄断)和规模收益递增; • 经济约束条件(寡头企业以古诺方式竞争、寡头数目不能太
18
案例分析 :
日本以钢铁为目标产业(1960年-70年代早期)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日本政府把钢铁工业作为发展的 优先目标。从1963年到1970年,日本的钢铁生产增长了3倍, 这不仅能够满足国内经济迅速发展的需求,同时也使日本成为 世界上最大的钢铁出口国。
考虑到日本是一个资源稀缺的国家,钢铁工业所需的原料都 不得不从其他国家进口,这一发展格外引人注目。
16
然而,大约到了1990年,人们普遍认为,日本以 半导体为目标的战略获得巨大成就。
这种观点基于两个方面的预期: 第一,人们预期日本对存储芯片市场的统治会持续相 当长的一段时间。在半导体的这一部分市场中,相对于 市场规模来说,规模经济一直在稳定上升。随着每一代 新技术的产生,市场中竞争的数量都在下降。因此,观 察家预计,在1990年已占领这一市场的日本企业以后仍 然会保持这种地位。
新贸易理论政策主张:

战略性贸易政策ppt课件

战略性贸易政策ppt课件

波音公司
生产 不生产
空中客车公司
生产
不生产
-10,-10
100,0
0,100
0,0
根据表1所示,在波音公司与空客公司这两个企业中,任何一个企 业生产制造了这种新型客机并占领了全部市场份额,则会获得1亿美 元的利润;但若两家企业全部生产制造这种新型客机并进入市场,则 均亏损1000万美元。这样,两家公司的国际市场竞争格局就会有四种 不同的情况出现。
在图6.1中,由于需求曲线D 比边际收益曲线MR更加平坦, 则进口国政府征收关税后价格 上升的幅度PlP2小于所征收关 税的幅度CT,从而改善了进口 国的贸易条件(注1)。
注释1:进口国对从外国垄断厂商进口的商品 征收关税后,贸易条件能否得到改善关键取决 于需求曲线和边际收益曲线的斜率。如果需求 曲线比边际收益曲线更加陡峭,则进口国征收 关税可能会导致价格更大幅度的提高,从而使 贸易条件会因关税而恶化。
具体而言,关于实施政府“利润转移”的政策包括三方 面的论点:一是运用出口补贴为本国寡头厂商夺取市场 份额;二是利用关税抽取外国寡头厂商的垄断利润;三 是以进口竞争产业的保护来促进出口。
4
1、利用出口补贴帮助本国寡头厂商夺取市场份额
该论点认为,若某产业的规模经济非常大,以至于整个世界市场只 能够容纳极少数的生产厂商,有时甚至是在仅有一个厂商进入时才 能盈利,如果有两个厂商同时进入,则都会发生亏损。因此,可以 进一步假设,在两个厂商中,哪一个厂商先占据了大部分市场份额, 就可以逼迫另一个厂商退出该市场从而稳获超额垄断利润。
13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应用
政府大力支持战略产业的发展。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比 如计算机和信息产业等,产业关联极强,外部经济效益明显, 一旦成为主导产业,就能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政府协助企业争夺出口市场。在不完全竞争的条件下,政府 对本国出口企业的鼓励,能够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优势,扩大 市场份额,获得规模经济效益,争得更多的出口利润。 政府限制进口以培育本国进口竞争产业的竞争能力。由于垄 断和规模经济的存在,贸易保护可以促使本国的进口竞争产业 成为出口产业。

试析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

试析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

试析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内容摘要: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以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为前提,综合博弈论和产业组织理论,分析了政府在国际贸易中的战略作用。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可分为“利润转移论”和“外部经济论”。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有一定的限制条件。

关键词: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战略性贸易政策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把博弈论和产业组织理论揉合运用到国际贸易领域,摒弃了传统的规模报酬不变和完全竞争的假定,把模型建立在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的基础上,这是国际贸易理论的一次革命。

战略性贸易政策是对自由贸易的一种偏离,它强调政府对国际贸易干预的必要性、合理性。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前提规模经济规模经济分为内在规模经济和外在规模经济。

内在规模经济是指随企业规模扩大,其生产成本不断下降的过程。

内在规模经济又可称为“厂商水平上的规模经济”,它给单个企业带来竞争优势。

这种规模经济在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中最为明显,如飞机、汽车等行业。

在这些产业中,厂商要想取得竞争优势,必须达到行业所允许的最小有限规模,获取规模经济优势;否则其生产成本过高,会被淘汰。

这些行业内的厂商有不同程度的垄断性,行业不再是完全竞争的。

同时,由于内在规模经济的存在,垄断厂商必然按高于边际成本的水平定价,获得超额垄断利润。

这就为政府通过关税、出口补贴等手段抽取垄断利润提供了依据,也就是“利润转移理论”的出发点。

外部规模经济指单个厂商从本产业的壮大中获得收益。

它对厂商来说是外在的,但对于产业却是内在的,故又称为“产业水平上的规模经济”。

这种规模经济取决于产业的规模,产业规模越大,单个厂商发展所需的条件越容易满足,从而获得的收益越多。

外部规模经济在那些研发投入巨大的行业非常显著。

然而这些产业投资的风险较大,且由于“外溢效应”厂商不能独享其投资带来的收益,厂商不愿投资,产业难以发展壮大。

而高科技产业往往又在国家的发展中有战略作用,因此政府就有必要给予适当的扶植。

这就引出了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另一分支“外部经济论”。

论战略性贸易和产业政策的理论及其意义

论战略性贸易和产业政策的理论及其意义

论战略性贸易和产业政策的理论及其意义引言战略性贸易和产业政策是现代国际经济发展中的重要议题。

在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各国纷纷制定并实施战略性贸易和产业政策,以推动本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增强国家的竞争力。

本文将探讨战略性贸易和产业政策的理论基础,以及它们对国家经济发展的意义。

第一部分:战略性贸易的理论战略性贸易,又称战略性逆向进口、战略性输出进口或输入替代,是指通过制定贸易政策来促进国内产业的发展。

这种政策的出发点是通过限制进口来保护本国产业,鼓励国内企业研发和创新,从而提高国内产业链的竞争力。

在战略性贸易的理论中,有两个重要的概念:输入替代和输出进口。

输入替代是指通过本国生产替代进口商品,从而实现国内产业的发展。

这种方式可以降低对外部供应的依赖性,提高国内产业的自给能力。

输出进口则是指本国企业生产的商品出口到其他国家市场,通过扩大出口来促进本国产业的增长。

战略性贸易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两个方面:比较优势理论和保护主义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各国应该按照各自的比较优势进行贸易,通过国际间的分工合作来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保护主义理论则主张通过限制进口,保护本国产业免受国外竞争的冲击。

第二部分:战略性贸易的意义战略性贸易和产业政策对国家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从经济、社会和政治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1. 经济意义战略性贸易和产业政策可以推动本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和国家竞争力。

通过输入替代,本国产业可以减少对外部供应的依赖,降低进口成本,提高商品的自给能力。

此外,通过输出进口,国内企业可以开拓国际市场,增加出口收入,促进本国产业的发展。

这些措施有助于提高国内产业链的价值创造能力,增强经济的内生增长动力。

2. 社会意义战略性贸易和产业政策可以促进就业和提高民众生活水平。

通过保护本国产业,战略性贸易政策可以保障就业机会,降低失业率。

同时,通过推动产业升级和提高产业创新能力,战略性贸易政策可以增加高技术岗位的需求,提高人们的工资水平和生活质量。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以及的战略性贸易政策选择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以及的战略性贸易政策选择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以及的战略性贸易政策选择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以及中国的战略性贸易政策选择【摘要】:近十余年来,国际贸易的政策研究争端四起,讨论的焦点就是名噪一时的“战略性贸易政策”。

它从不完全竞争的世界市场出发,并结合规模经济理论来解释国际贸易前沿问题。

本文主要研究战略性贸易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剖析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产生的原因以及其基本观点,结合中国改革开放的实际,探讨我国在战略性贸易政策上的选择以及意义。

【关键词】:战略性贸易政策;新贸易保护主义;规模经济;政策选择所谓战略性贸易政策是指一国政府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的条件下,利用生产补贴、出口补贴以及保护国内市场的各种措施来扶植本国战略性产业的成长,增强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占领他国市场,获取规模报酬和垄断利润的贸易政策。

战略性贸易政策是新贸易理论的延伸,之所以冠上“战略”二字,是因为政府在制定贸易政策时会把对手国的反应考虑在内。

伯兰特(Brander1995)将战略性贸易政策解释为,能够决定或改变企业间战略关系的贸易政策,而企业间的战略关系是说企业间相互依存,一方的决策效果受其他企业决策的影响。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产生背景、基本概念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出现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学家改变了分析方法的结果。

克鲁格曼(Krugman1986)认为,这要归结于三个因素:首先是贸易在美国以及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发生了变化。

20世纪80年代,无论是在本国市场,还是在国际市场上,美国厂商都要面对外国企业的竞争,此时贸易对其经济发展的作用不容忽视。

在此之前,贸易在美国处于次要地位,美国的厂商主要在国内竞争,竞争的对手也主要是本国厂商。

面对外国产品的强大竞争力,为维护本国企业的利益,美国政府着手干预贸易。

其次是,此时国际贸易的特征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它影响了美国和其他国家。

最后,经济学领域中变化了的观点也影响了经济学家对贸易问题的分析方法。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及其发展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及其发展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及其发展战略性贸易政策主张政府应对国际贸易进行积极的干预,使本国战略性产业处于竞争优势地位,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自产生以来就倍受关注,它为政府干预贸易提供了理论依据。

本文介绍了战略性贸易政策的产生、理论框架和发展过程,并对其缺陷进行了评析。

标签:战略性贸易政策基本模型理论框架一、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起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世界经济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在国际贸易领域,出现了一些传统理论无法解释的新现象,如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在国际贸易中居主导地位,产业内贸易额大大增加,一批新兴工业化国家迅速取得国际竞争优势等。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开始重新思考国际贸易理论。

20世纪80年代,以Krugman、Helpman等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引入了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创立了“新贸易理论”。

在新贸易理论的基础上,Grossman、Brander、Spencer、Dixit等人以規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为前提,以产业组织理论和市场结构理论为研究工具,提出了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

1981年,Brander和Spencer 发表了题为《潜在进入条件下的关税与外国垄断租金的提取》的论文,被认为是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开端。

二、战略性贸易政策的两个基本模型的假设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研究有两个基本模型,一是第三国市场模型,另一个是相互倾销模型,这两个基本模型是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产生与发展的根基。

1.第三国市场模型假设即假设在一个寡头行业中有两个生产同质产品的厂商,分别位于两个不同的国家,两厂商在第三国市场进行古诺(Cournot)竞争,生产国没有消费。

2.相互倾销模型假设即假设只有两个国家,每个国家的厂商(一个或多个)同时在本国和竞争对手国市场上销售他们的产品,两个市场是相互分割的,也就是说,垄断企业就国内、国外市场分别进行决策。

三、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基本内容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是指一国政府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条件下,可以凭借贸易壁垒来扶持本国战略性工业的成长,增强其竞争能力,从而谋求规模经济之类的额外受益,并借机掠夺他国的市场份额和利润,即贸易干预能够增加国家福利。

战略性贸易政策及其在我国的适用性分析

战略性贸易政策及其在我国的适用性分析

战略性贸易政策及其在我国的适用性分析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出现对国际贸易理论体系,以及各国对外贸易政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本文通过对该理论的内容、实施条件和对其正、反两方面的评价的介绍,分析其在我国的适用性,最终给予政策建议。

标签:战略性贸易政策规模经济产业政策一、战略性贸易政策内容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主要包括以下两部分内容:1.“利润转移论”。

“利润转移”理论是以内部规模经济为理论基础,政府通过对对外贸易进行干预可以剥夺外国厂商的出口利润,政府政策起着实现超额利润由外国向本国转移,或扶植本国企业争夺国际市场等“战略性”作用。

它主要包括出口补贴论、战略进口政策、以进口保护促进出口论。

2.外部经济理论。

由于外部规模经济效应的存在,厂商不能独享投资带来的收益,且投资的风险很大,打击了私人投资的积极性,而这些行业又往往具有战略性,其创造的知识、技术、产品对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所以政府要选择适当的产业加以扶植,降低其投资的风险,吸引私人资本投入该行业,推动战略性产业的成长。

二、战略性贸易实施条件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必须满足两类条件:一类是理论成立的前提条件,是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必不可少的。

另一类是约束或限制条件,这些条件虽然不能从根本上决定战略性贸易政策能否应用,但关系到政策能否正确制定并收到预期效果,因此又可称为政策实施的充分条件,可以概括为经济和政治两个方面。

经济条件主要包括:产业存在相当高的进入壁垒;被扶持的与出口相关的国内产业应该比外国竞争产业更集中或同样集中;被扶持的产业的生产要素要丰富易得,至少要有限地使用瓶颈资源等。

政治条件主要包括:不存在其他国家的报复行为;政府掌握完备的信息,并能进行有效干预;完善、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等。

三、对战略性贸易政策的评价战略性贸易政策一经问世就招来了各方的支持与批评,并且随着它在美、日、韩及欧共体等发达国家或新兴工业化国家的成功的应用,更引起了广大学者的研究兴趣,也使我们能从正反两面对该理论有一个更加完整的认识:1.对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批评(1)战略性贸易政策都是在有损他国利益的基础上来改变本国的福利,是一方受损另一方得益的一种政策,是全球福利分配的再调整,世界总福利水平不会增加,因而被指责为以邻为壑战略。

国际贸易学第14讲 战略性贸易政策

国际贸易学第14讲 战略性贸易政策

(二)战略性进口关税政策



战略性进口关税政策是指政府以征收进口商品关税的形 式把部分外国厂商的垄断利润转移到国内,同时保护国 内相关产业的成长。 国际贸易对出口国利大还是对进口国利大? 自由贸易论者通过理论推导和实证分析,证明了国际贸 易是一种能够使贸易双方均受益的正和博弈 (Positive-sum game),不存在进口国与出口国之间 此消彼长的利益关系。 持保护贸易观点的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理论家们则认为, 国际贸易不会使双方平均受益,认为贸易是一种零和博 弈(Zero-sum game),即一国的利得会导致另一国 的利失。尤其是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下。
(二)对该理论的争议:
1、该理论所倡导的以邻为壑的保护性贸易政策 很容易引起竞争国的报复,如果报复的程序相近, 会把前者保护性贸易政策的作用抵消掉。 2、一国长期实施政府出口补贴、保护性高关税 等政策,与当代的自由贸易潮流不合拍,会受到 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性经济组织的限制。 3、战略产业的选择问题:出现政府失灵 4、评估战略贸易政策是否成功的标准:总经济 剩余,会高估政策利益。因为政策可能对收入分 配产生不良影响。
只要进口国政府实施的进口政策恰当,就能够逼迫国外垄 断企业放弃原先的以出让部分垄断利润为条件阻止进口国 企业进入的经营战略,接受与进口国企业共同生存、共同 发展的现实。 .

三、简评

(一)积极作用: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比较客观地
描述并深入地分析了当今的国际贸易,提出了一些积极的、 应用性很强的理论思想和政策主张。

假定飞机制造业中的规模效益相当大,以致于该产品的世界市场
只能容下一个获利的生产者,如果有第二个生产者进入该领域竞 争,将会由于规模效益的下降,使竞争双方两败俱伤,都处于亏 损状态。

7战略性贸易政策

7战略性贸易政策

4、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意义
(1)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阐明了寡头垄 断条件下政府干预、刺激本国出口的基本动 力,为各国政府不断加强对外贸易干预提供 了理论依据。 (2)战略性贸易政策提出了比较优势和 竞争优势相分离的问题,指出政府政策可以 创造竞争优势。
此时不论波音公司生产还是不生产,空 中客车公司都会生产并进入市场,在这种情 况下,波音公司会选择退出市场。空中客车 获得1.25亿美元的利润。
由此可见,当国际市场 处于寡头垄断地位时,一国 政府实施支持和补贴政策会 改变本国企业的竞争地位, 提高本国的福利水平。
3、战略性贸易政策成功实施的前提条件
不生产 (0,125) (0,0)
此时欧盟对空中客车补贴后,该公司进 入市场,而波音公司也会进入市场,最终空 中客车只获得2000万美元的利润,再考虑政 府支出的2500万美元补贴,欧盟的净损失为 500万美元。
其次,战略性贸易政策 的成功实施是以对手不采取 行动为前提的。如果竞争对 手也要求其政府采取同样的 政策来对付对方,可能导致 两败俱伤。
战略性贸易政策最为强调的政策主张主要有两种: 一是出口补贴政策:由 布兰德(Brander)和斯 潘瑟(Spencer)提出;
James A. Brander A. Michael Spence
二是进口保护以促进出口政 策:由克鲁格曼 (Krugman)提出。
Paul Krugman
2、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核心思想
假定飞机生产行业是寡头垄断,有两家 相互竞争的企业——波音公司和空中客车公 司,它们分属美国和欧盟。
BOEING
VS
AIRBUS
这两家企业生产技术相同,都能生产 150座位的客机。它们都希望进入并长期占 领第三国的市场。 空中客车

对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评价

对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评价
1.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总结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具体包括战略
性R&D(研究与开发)补贴、战略型出口 补贴和进口保护以促进出口的“保护性出 口促进”战略三个方面。
三种政策理论都是在寡头垄断条件 下,通过出口补贴,或限制进口以促进出 口,以提高本国垄断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增加出口国净福利,实现其战略发展目标。
第七章 贸易保护理论
第 15 讲 对战略性贸易 政策理论的评价
国际经济学
主讲教师:张文科
7-15 对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评价
第 15 讲 对战略性贸易 政策理论的评价
1.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总结 2.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特点 3.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不足
国际经济学
主讲教师:张文科
7-15 对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评价
3.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不足 第一,战略性产业难以合理选择; 第二,该政策以邻为壑,损人利己,
会招致剧烈的报复,引发贸易战; 第三,如果该市场可以自由进出,则
不会存在高额垄断利润,否则,很难自由 进出该市场;
国际经济学
主讲教师:张文科
7-15 对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评价
第四,政府对国内企业的支持和补贴, 会产生“道德风险”,即企业过度依赖国 家,从而导致效率低下,不利于企业竞争 力提升。
战略性贸易保护政策理论,保护的 是寡头垄断。其利益分配也是以国家的财 力支持垄断利润的实现。所以,该理论是 服务于垄断资本利益的。
国际经济学
主讲教师:张文科
7-15 对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评价
1.寡头垄断 2.政府干预 3.道德风险 4.贸易战
本讲关键词
本讲分析方法
1.综合分析 2.辩证分析
国际经济学 主讲教师:张文科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

参考文献:[1]佟家栋.国际经济学(修订版)[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0.[2]刘小军.战略性贸易政策评介[J].天津商学院学报,1997,(4).[3]张谦,吴一心.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产生及其体系[J]1上海经济研究, 1998, (2).[4]谢冰.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述评[J].教学与研究,2000, (7).[5]胡昭玲.论战略性贸易政策在中国相关产业的适用性问题[J].经济评论,2002, (4).[6]刘旭涛.战略性贸易政策对发展中国家的正负影响[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6).论文题目: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期刊之家网李编辑修改发表论文QQ:528265165摘要: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认为:在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一国政府可以通过政策干预的方式创造新的竞争优势,从而增强本国产业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同时提高本国福利水平。

本文在对该理论进行述评的基础上,指出在全球化竞争的形势下,战略性贸易政策在一定范围内适用于发展中国家,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战略性贸易政策;规模经济;垄断利润;政府一、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主要内容(一)狭义的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利润转移理论布兰德(J1Brander)和斯潘塞(B1Spencer)等学者构建了以内部规模经济为基础的利润转移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许多国际贸易的商品是由不完全竞争产业——寡头竞争产业生产的,其重要特征是产品价格高于边际成本,通过政府政策扶持这类产业出口,剥夺外国厂商的出口利润,从而实现超额利润由外国厂商向本国转移的。

该理论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1.1借用关税抽取外国寡头厂商的垄断利润,即战略进口论。

该论点认为,在进口国政府征收进口关税的前提下,为防止潜在进入者的进入,国外垄断厂商必须考虑将进口关税完全加到价格之上,从而让消费者或者自己承担一部分关税。

这往往会将价格定在仅可以阻止本国厂商进入的水平上,而该国征收关税就可以从国外厂商那里抽取部分垄断租金。

战略性贸易政策(ppt 22)

战略性贸易政策(ppt 22)

五)按征税标准分,有从量税和从价税, 以及混合税 和1.选 税:从量税是以商品的计量单位为标准 课 征的关税
2.从价税: 从价税是以进口商品的价格为标准而 征收的关税
3.混合税: 又称复合税。是对某种进。口商品采 用从量税和从价税同时征收的一种方法,混合税 可分为二种情况, 一种是以从量税为主加征从价 税; 另一种是以从价税为主加征从量税。
所谓普遍的, 是指发达国家应对发展中国家出口 的制成品和半制成品给予普通的优惠待遇。
所谓非歧视的,是指应使所,有的发展中国家都不 受歧视,无例外地享,受普惠制待遇,
所谓非互惠的,是指发达国,家应单方面给予发展 中国家关税优惠,而不要求发展中国家或地区提供
(四)按课税的依据划分, 关税可分为正税、附加 税 1 .正税:正常关税
国际贸易理论
第26讲
主讲教师:陶重秋
(二)按课税目的进行分类,关税可分为,财政政关 税和保护关税
1.财政关税: 财政关税又称收入关税,是指以, 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为主要目的征收的关税。
2.保护关税:保护关税是指以保护本国工业或 农业发展为主要目的而征收的关税。
(三)按课税的优惠程度分类.关税可分为 普通税、最惠国税特惠税和普惠税f普通优
(一)按照课税商品的流向进行分类.关税可分为进 口税、出口税、 过境税
1、进口税: 进口税是进口国家的海关在外国商品 输入时,对本国进 口商所征收的关税。
2、 出口税: 出口税是本国商品输往国外时征收收的 的关税 3 .过境税:称通过税,是一国对通过本国国境或 关境的外国货物所征收的关税。
东南大学远程教育
4.选择税(A1ternaliveDutic5)
选择税是对一种进口商品同时订有从价税和从量 税两种税率。征税时选择其税额较高的一种征 收。

战略性贸易政策

战略性贸易政策

第六章战略性贸易政策近十余年来,国际贸易的政策研究争端四起,讨论的焦点就是名噪一时的“战略性贸易政策”。

所谓“战略性贸易政策”是指一国政府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条件下,可以凭借生产补贴、出口补贴或保护国内市场等政策手段,扶持本国战略性工业的成长,增强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从而谋取规模经济之类的额外收益,并借机劫掠他人的市场份额和工业利润,即在不完全竞争环境下,实施这一贸易政策的国家不但无损于其经济福利,反而有可能提高自身的福利水平。

显然,这有悖于自由贸易学说的经典结论,也给当前风行一时的新保护主义提供了某种遁词。

认真研究和准确把握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基本内容、实施条件、政策效应及其局限性,将有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制定贸易政策,进一步推进中国的经济发展。

第一节战略性贸易政策的起源及其基本内容战略性贸易政策是20 世纪80 年代由布兰德 (J.A.Brander )、斯潘塞 (B.J.Spencer )、克鲁格曼 ( P.R.Krugman )等人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贸易政策理论。

该理论以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理论为前提,以产业组织中的市场结构理论和企业竞争理论为分析框架,突破了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的自由贸易学说,强调了政府适度干预贸易对于本国企业和产业发展的作用。

战略性贸易政策从本质上说并不是关于战略性产业的贸易政策,但却是一种有利于促进战略性产业发展的、政府有效干预的对外贸易政策。

战略性贸易政策有两大内容:利润转移理论和外部经济理论。

利润转移论是战略性贸易政策的主体内容,指的是在寡头竞争的国际市场上,存在着因产品价格高于边际成本而形成的租金或超额垄断利润。

一国政府可以通过对出口或进口的贸易干预,影响本国企业及其国外竞争者的行为,改变国际竞争的格局,从而从国外寡头厂商抽取租金或向本国企业转移利润,达到增加本国净福利,并促进本国企业和产业发展的目的。

利润转移论包括战略性出口政策、进口政策和以进口保护促进出口的政策。

战略性贸易政策

战略性贸易政策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是指基于或者可以改变不同国家竞争企业之间战略性互动形成的均衡的贸易政策。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是完全静态的.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strategic trade policy) 最早提出于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

自从该理论出现以来,对国际贸易理论体系以及许多国家对外贸易政策的制定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尽管对该理论的尖锐批评此起彼伏,同时其基本模型自身也有待进一步完善,但重要的是,它确实动摇了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统治地位,并且在很大范围内,该理论转化为了实际的政策建议并得到了有效实施。

以最具有战略性特征的高科技产业为例,政府运用包括R&D补贴在内的各种政策工具扶持本国的高科技产业已经是司空见惯的现象。

而事实上,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实际影响力更为深远,绝非对一些产业进行扶持本身所能反映的。

1992年后美国经历了很长时间的经济高速增长时期,而与此同时,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却表现不佳。

当然这其中与当时一些国家正经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同时欠发达国家以及新兴工业国家分别遭遇债务问题和金融危机有很大关系。

但依然不能完全解释两者迥然不同的境遇。

许多经济学者认为正是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导致了世界财富向超级强国的集中。

因此对该理论的产生背景,演进路径以及实施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从另一个角度理解经济发展过程中这种巨大的不平衡效应。

有以下实行意义:1.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出发点是增进本国福利,在这一点上与主张自由贸易的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并无差。

2.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只针对寡头垄断、不完全竞争和存在规模经济的产业结构。

而这些产业往往是具有超额垄断租金并对本国国民经济有技术外溢效应的高端产业。

3.建立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基础上的国际分工体系是动态的、随机的。

在这种分工体系中,政府的政策制定、企业的策略选择都是相互依赖、互为影响的。

这留给了政府充分的空间去运用产业政策形成对本方有利的均衡格局。

4.一国兴衰的根本在于国际竞争力的大小,在于国家的竞争优势,具有比较优势并不意味着具有竞争优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参考文献:
[1]佟家栋.国际经济学(修订版)[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0.
[2]刘小军.战略性贸易政策评介[J].天津商学院学报,1997,(4).
[3]张谦,吴一心.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产生及其体系[J]1上海经济研究, 1998, (2).
[4]谢冰.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述评[J].教学与研究,2000, (7).
[5]胡昭玲.论战略性贸易政策在中国相关产业的适用性问题[J].经济评论,2002, (4).
[6]刘旭涛.战略性贸易政策对发展中国家的正负影响[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6).
论文题目: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
期刊之家网李编辑修改发表论文QQ:528265165
摘要: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认为:在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一国政府可以通过政策干预的方式创造新的竞争优势,从而增强本国产业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同时提高本国福利水平。

本文在对该理论进行述评的基础上,指出在全球化竞争的形势下,战略性贸易政策在一定范围内适用于发展中国家,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战略性贸易政策;规模经济;垄断利润;政府
一、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狭义的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利润转移理论
布兰德(J1Brander)和斯潘塞(B1Spencer)等学者构建了以内部规模经济为基础的利润转移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许多国际贸易的商品是由不完全竞争产业——寡头竞争产业生产的,其重要特征是产品价格高于边际成本,通过政府政策扶持这类产业出口,剥夺外国厂商的出口利润,从而实现超额利润由外国厂商向本国转移的。

该理论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1.1借用关税抽取外国寡头厂商的垄断利润,即战略进口论。

该论点认为,在进口国政府征收进口关税的前提下,为防止潜在进入者的进入,国外垄断厂商必须考虑将进口关税完全加到价格之上,从而让消费者或者自己承担一部分关税。

这往往会将价格定在仅可以阻止本国厂商进入的水平上,而该国征收关税就可以从国外厂商那里抽取部分垄断租金。

只要关税不超过诱使本国厂商进入的水平,本国市场上该产品价格不会上升,利润从国外厂商转移到本国政府的财政收入上。

这样既可以抽取经济租金,又能不使额外的扭曲。

2.1实行出口补贴为本国寡头厂商夺取市场份额,又称战略出口论。

布兰德和斯潘塞于1985年提出古诺双寡头国际竞争模型,指出通过出口补贴降低国内厂商的边际成本,提升厂商的反应曲线,从而获得更大的国际市场份额,增加国内厂商的润,减少国外厂商的利润。

政府通过对本国寡头厂商的资金补贴,以获得更大份额的产量,并在不完全竞争的国际市场中获取更多的垄断租金。

这里,政府的补贴只是一种转移支付,补贴后取得的国家福利应足以抵消补贴成本。

然而,该政策目标的实现须有一个前提——国内厂商须采取进取性的市场战略,从而迫使外国竞争对手作出相应的让步。

论文问题咨询腾讯认证QQ800099353
3.1通过对进口竞争产业的保护来促进出口。

1984年克鲁格曼提出了在市场存在寡头垄断、可分割且存在规模经济的前提之下,一国政府通过贸易保护全部或部分地关闭本国市场,给予本国厂商一种相对于外国厂商的规模优势,确保其在国
内市场及没有保护的国外市场的份额,从而使得本国厂商的销售增加,边际成本下降;而国外厂商的销售减少,边际成本上升,利润从国外厂商转移到本国厂商,本国福利增加。

该论点的前提是国内市场足够大以实现所需的规模经济。

(二)广义的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外部经济理论
外部经济理论是以外部规模经济为基础的。

这种理论认为,某些产业或厂商能产生巨大的外部经济效应,从而促进相关产业或同一产业其他厂商的发展或出口扩张,而政府提供适当的保护和扶持便能使得这些外部经济效应被相关产业和企业充分吸收,从而提高其国际竞争力,获得长远的战略利益。

国内学者张谦指出,外部经济有两个来源,其一是技术外部经济,即厂商通过同一产业或相关产业中其他厂商的技术外溢以及从干中学获得技术和知识,从而带来生产率的提高和成本的下降。

其二是货币外部经济,即厂商从同一产业或相关产业厂商的聚集中获得的市场规模效应,包括从这些产业的集中和扩展中便捷、廉价、可靠地获得原材料、中间产品、技术工人和专门化的服务,从而提高生产率和降低成本。

技术人员的流动使某些产业领域的知识或技能扩散;而资本市场的不完全性使得新的具有潜在盈利能力的产业无法启动,从而导致市场的不完全,产业的外部效应也就会产生。

二、对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评价
(一)与传统贸易理论相比的先进性
1.1对理论基础的重新建立。

传统的贸易理论是基于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各国资源禀赋、技术水平或需求偏好差异等静态的比较优势。

而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则认为在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即便是不存在起初的比较优势,一国政府可以通过政策干预的方式创造新的竞争优势,从而促进贸易朝着有利于本国的方向发展。

这使得比较优势有了更多的存在基础,因为其不再是拜大自然所赐和固定不变的,而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获得的。

2.1对技术作用的重新审视。

与传统贸易理论相比,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又一大突破是确定了国际贸易中技术的内生变量性质。

虽然传统贸易理论早就注意到技术进步的作用,但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产生的新贸易理论才把技术变化和不完全竞争、规模经济结合起来进行研究,认为企业内部存在着动态的规模经济,技术的改变是企业获得动态规模经济的最重要形式,从而把技术作为内生变量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3.1对政府作用的重新定位。

传统贸易理论的主流观点认为:政府干预导致资源配置扭曲,造成国民福利下降,如关税及非关税壁垒限制进口,政府对出口实施补贴等,都会造成国民福利的净损失。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则阐明:在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条件下,一国政府可以借助R&D补贴、生产补贴、出口补贴、进口征税和保护国内市场等政策手段,扶持本国战略性产业的成长,增强其国际竞争能力,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谋取规模经济之利,抢占国际竞争对手的市场份额,转移其垄断利润,提高自身的福利水平。

因此,在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中,政府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4.1对利益分配的重新分析。

传统贸易理论奉行自由贸易政策,主张通过国际分工和专业化生产来进行国际贸易,使参与国双方的福利水平都提高,达到双赢。

然而,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却提出了利润转移效应的论点,即把垄断利润从国外厂商转移到国内厂商或本国政府,本国福利的增加是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