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选择原理
第三章 标准化原理和方法汇总
一、简化
1 定义:在一定范围内缩减对象(事物)的类型数目,使之在既定时间内 足以满足一般需要的标准化形式。
2 简化的必要性 —— 有意识地自我控制; —— 消除了低功能和不必要的类型; —— 自我调节、自我控制。
3 简化一般原则 —— 简化后总体性能最佳; —— 贯彻全局利益原则; —— 既定时间内足以满足一般需要; —— 符号数值分级制度。
第三章 标准化原理和方法
第二节 标准化原理研究
一、标准化方法原理
1.简化原理(predigesting principles)
具有同种功能的标准化对象,当多 样性的发展规模超出了必要的范围时, 即消除其中多余的、可替换的、低功能 的环节,保证其构成的精炼、合理,并 使整体功能最佳。
(1)简化是社会生产的客观需要 通过简化这种自我调节、自我控制的标
2.统一原理(unifying principles) 统一原理是指在一定范围、一定时期和一定
条件下,对标准化对象的形式、功能或其他技术 特性所确定的一致性,应与被取代的事物功能等 效。
统一性的一般原理是: (1)等效是统一的前提条件,只有统一后的标准 与被统一的对象具有功能上的等效性,才能替代。 (2)统一要先进、科学、合理,也就是说要有度。 (3)统一要适时进行,过早统一,有可能将尚不 完善、不稳定、不成熟的类型以标准的形式固定下 来,这不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更优秀的类型出现; 过迟统一,当低效能类型大量出现并形成定局时, 要统一就比较困难,而且要付出一定的经济代价。
5 系列化型谱
—— 同一规格产品不同型式的组合(产品的家谱); —— 型谱中横的是产品的参数系列; —— 型谱中竖的是产品的结构型式。
6 系列化设计
根据系列型谱,在基型产品基础上运用结构典型化、 零部件标准化、元器件通用化的方法进行产品设计的一种方 法。
第三章、解析法相对定向
2、单独法解析相对定向原理
Z1
Y1
B
S1
X1
y1
Z2 Y2
S2
1、坐标系构建:单独像对相对定向
是以摄影基线作为像空间辅助的X
轴,以左摄影中心S1为原点,左像 片主光轴与摄影基线B组成的平面
X2
构成右手直角坐标系S1-X1Y1Z1如图
y2 所示
a1(X1 ,Y1 ,Z1)
x1
a2(X2 ,Y2 ,Z2)
此时左、右像片的相对方位元素分 别为:
x2
左像片:
Xs1=0,Ys1=0,Zs1=0; 1,1=0,1 ; 右像片:
Xs2=Bx=B, Ys2=By=0, Zs2=Bz=0; 2,2,2 ; A
2、单独法解析相对定向原理
X1
x1
Y1
R1
y1
Z1
f
X1
a2(X2 ,Y2 ,Z2)
a1(X1 ,Y1 ,Z1)
x1
A
X2 y2
x2
Bx X1 X 2 Bx
By Y1 Y2 By
Bx By Bz X1 Y1 Z1
X 2 Y2 Z 2
0
Bz Z1 Z2 Bz
连续法解析相对定向原理
s2
B
Bz
s1
Bx
By
By Bx tg Bx
Bz
Bx
cos
X = (ATPA)-1ATPL
三、相对定向元素计算
❖ 获取已知数据 x0 , y0 , f
❖ 确定相对定向元素的初值 = = = = =0 ,
bx=x1-x2 ❖ 由相对定向元素计算像空间辅助坐标 X1, Y1, Z1 , X2, Y2,
化工原理教案03非均相物系的分离
第三章 非均相物系的分离第一节 概 述一、 化工生产中常遇到的混合物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均相物系—如混合气体、溶液,特征:物系内各处性质相同,无分界面。
须用吸收、蒸馏等方法分离。
第二类是非均相体系— 1.液态非均相物系固体颗粒与液体构成的悬浮液; 不互溶液体构成的乳浊液;2.气态非均相物系固体颗粒(或液体雾滴)与气体构成的含尘气体(或含雾气体); 气泡与液体所组成的泡沫液等。
特征:物系内有相间的界面,界面两侧的物性截然不同。
(1)分散相:往往是液滴、雾滴、气泡,固体颗粒,µm 。
(2)连续相:连续相若为气体,则为气相非均相物系。
连续相若为液体,则为液相非均相物系。
二、 非均相物系分离的目的:1)净制参与工艺过程的原料气或原料液。
2)回收母液中的固体成品或半成品。
3)分离生产中的废气和废液中所含的有害物质。
4)回收烟道气中的固体燃料及回收反应气中的固体触媒等。
总之:以满足工艺要求,提高产品质量,改善劳动条件,保护环境,节约能源及提高经济效益。
常用分离方法:1)重力沉降:微粒借本身的重力在介质中沉降而获得分离。
2)离心分离:利用微粒所受离心力的作用将其从介质中分离。
亦称离心沉降。
此法适用于较细的微粒悬浮体系。
3)过滤:使悬浮体系通过过滤介质,将微粒截留在过滤介质上而获得分离。
4)湿法净制:使气相中含有的微粒与水充分接触而将微粒除去。
5)电除尘:使悬浮在气相中的微粒在高压电场内沉降。
本章主要讨论:利用机械方法分离非均相物系,按其涉及的流动方式不同,可大致分为沉降和过滤两种操作方式。
三、 颗粒和流体相对运动时所受到的阻力 流体以一定的速度绕过静止颗粒时或者固体颗粒在静止流体中移动时 流体对颗粒的作用力——ye 力F d22u AF d ρξ= [N]式中,A —颗粒在运动方向上的投影,πd p 2u —相对运动速度ξ—阻力系数, ξ=Φ(Re )=Φ(d p u ρ/μ)层流区:Re <2, ξ=24/Re ──Stokes 区过渡区:Re=2—500, Re 10=ξ ──Allen 区 湍流区:Re=500--2⨯105, ξ≌0.44 ──Newton 区第二节 重力沉降一、球形颗粒的自由沉降自由沉降──对于单一颗粒在流体中的沉降或者颗粒群充分地分散、颗粒间互不影响,不致引起相互碰撞的沉降过程。
第三章 谓词逻辑与归结原理
以正向推理所得结果作为假设进 行反向推理
退出
是 还需要正向推理吗?
否
2014-4-9
18
华北电力大学
概述-推理的控制策略
搜索策略
推理时,要反复用到知识库中的规则,而知识库中 的规则又很多,这样就存在着如何在知识库中寻找 可用规则的问题 为有效控制规则的选取,可以采用各种搜索策略 常用搜索策略:
归结推理方法在人工智能推理方法中有着很重 要的历史地位,是机器定理证明的主要方法
2014-4-9
25
华北电力大学
归结法的特点
归结法是一阶逻辑中,至今为止的最有效的半可 判定的算法。也是最适合计算机进行推理的逻辑 演算方法 半可判定 一阶逻辑中任意恒真公式,使用归结原理,总 可以在有限步内给以判定(证明其为永真式) 当不知道该公式是否为恒真时,使用归结原理 不能得到任何结论
(5) 上下文限制
上下文限制就是把产生式规则按它们所描述的上下文分组,在某种 上下文条件下,只能从与其相对应的那组规则中选择可应用的规则
2014-4-9
22
华北电力大学
概述-推理的控制策略
推理的控制策略
3.冲突解决策略
(6) 按匹配度排序
在不精确匹配中,为了确定两个知识模式是否可以进行匹配,需要 计算这两个模式的相似程度,当其相似度达到某个预先规定的值时,就 认为它们是可匹配的。若有几条规则均可匹配成功,则可根据它们的匹 配度来决定哪一个产生式规则可优先被应用
如专家系统、智能机器人、模式识别、自然语言理解等
推理
按照某种策略从已有事实和知识推出结论的过程。 推理是由程序实现的,
称为推理机
医疗诊断专家系统
• 知识库中存储经验及医学常识 • 数据库中存放病人的症状、化验结果等初始事实 • 利用知识库中的知识及一定的控制策略,为病人诊治疾病、开出医疗处方就 是推理过程
第三章-设计安全无毒化学品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有良好的水溶性和脂溶性。
22
表3-3 影响吸收和膜渗透的物理化学及生物化学因素
物理化学因素
分子大小,相对分子质量,水溶性, 油溶性,状态(气、液还是固体), 分解常数,粒子大小等等。
23
表3-3 影响吸收和膜渗透的物理化学及生物化学因素
生物化学因素
接触途径
表面积/m2 1.8 200 140
25
①肠胃系统吸收
C.影响物质在肠胃系统中吸收程度的物 理化学性质有: 物质的状态、固体物质粒子的大小、 物质的水溶性和油溶性、分解常数、 相对分子质量、分子大小等。
具体影响
26
①肠胃系统吸收 胃肠吸收特点? 1. 物质必须有相当大的水溶性,才能溶解 成为其自由分子的形式。 2. 液态物质、被溶解了的物质比固态物质 更容易被吸收。 3. 盐类物质均有很大的水溶性,因此比中 性物质更容易被吸收。
2.利用构效关系消除毒性;
3.利用后代谢原理消除毒性;
4.用等效的无毒物代替有毒物质和
不使用有毒物质。
17
一、毒理学分析及相关分子设计
1.化学品 的毒性
2.通过分子修饰 减少吸收
3.了解毒性机 理后设计更安 全的化学品
4.利用毒性机理 知识设计更加安 全化学品的例子
18
(一)化学品的毒性
有毒化学品对人的致毒途径:
传统的工业化学 人才培养模式
工业合成 化学人才
药理学、 生物化学、 毒理学(SAR)
医药和杀虫剂 化学人才 杀虫剂化学人才 培养模式
复合型绿色 化学人才
14
传统的医药和
第二节 设计安全有效化学品的方法
15
马克思原理选择判断题(第3章)
第三章63一、单项选择题1、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 C )A.劳动者B.劳动对象C.科学技术D.管理方式2、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 D )A.阶级斗争B.改革开放C.科学技术革命D.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3、“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之一”,这是( C )A.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观点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C.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D.历史宿命论的观点4、“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历史条件许可的范围”。
这种看法是( A )A.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B.机械决定观点C.历史宿命论观点D.历史循环论观点5、划分经济社会形态的根本标准是( B )A.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 B.生产关系的性质C.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D.上层建筑的性质6、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CA.地理环境B.人口C.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D.阶级斗争7、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D )的关系问题A.思维与存在 B.物质存在和精神存在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D.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8、不同民族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有着不同的特点,文化具有多样性。
人们常说:法国人浪漫、德国人严谨、美国人务实等等。
这种差异的形成是由( D )A.各民族不同的自然环境造成的B.各民族不同的遗传基因决定的C.各民族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D.各民族的自然、社会等因素综合决定的9、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由人的( B )决定的A.自然属性B.社会属性C.思想属性D.血缘10、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指( D )A.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而然的发展过程B.社会发展历史就是自然发展历史C.社会发展是一个绝对必然的历史过程D.社会发展与自然发展相似,是一个客观的合乎规律的辨证发展过程11、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 A )A.重要动力B.基本动力C.直接动力D.次要动力12、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包括( A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B.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两个方面C.劳动者和劳动工具的物质变换过程D.生产关系与生产资料两个方面13、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在( C )A.人口增长是引起革命的根源B.人口因素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根本区别C.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可以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D.人口因素是社会进步的决定力量14、区分国家性质的根据是( D )A.人口多少和领土大小B. 政体C.民主共和制还是君主立宪制D. 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中15、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 B )A.有语言文字和宗教信仰B.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C.有意识和抽象思维能力D.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16、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是( D )A.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根本转变 B.社会主义革经济制度的根本转变C.社会性质的根本转变革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17、“社会发展既具有合规律性,又具有合目的性,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
第三章 第3节 酸碱滴定基本原理
很显然,指示剂的颜色转变依赖于比值: [In-] / [HIn]
[HIn]代表酸色的深度;
酸碱指示剂的讨论:
K HIn [In ] [H ] [HIn]
(1)KHIn / [H+] = [In-] / [HIn] [In-] / [HIn] = 1 时: 中间颜色 ≤ 1/10 时: 酸色, ≥ 10/1 时: 碱色, KHIn一定,指示剂颜色随溶液[H+] 改变而变。 指示剂变色范围:pH= pKHIn ± 1
滴定开始点pH抬高,滴定突跃范围变小。
弱酸滴定曲线的讨论:(69页图2~10)
( 1 )滴定前,弱酸在溶液中部分电离,与强酸 相比,曲线开始点提高; (2)滴定开始时,溶液pH升高较快,这是由于 中和反应生成的酸根离子(Ac-)产生同离子效应, 使弱酸(HAc)更难离 解,[H+]降低较快; (3)继续滴加NaOH, 溶液形成缓冲体系,曲 线变化平缓; (4)接近化学计量点 时,溶液中剩余的HAc已 很少,pH变化加快。
1.酸碱滴定曲线的计算
(1) 强碱滴定强酸
例:0.1000 mol/L NaOH 溶液滴定 20.00 ml 0.1000 mol/L HCl溶液。
a. 滴定前
加入滴定剂(NaOH)体积为 0.00 ml时: 0.1000 mol/L 盐酸溶液的pH=1
(1) 强碱滴定强酸
b.滴定中 加入滴定剂体积为 18.00 ml时:
pKb= 14- pKa = 14-4.74 = 9.26 [OH-] = (cb Kb )1/2 = (5.0010-2 10-9.26 )1/2 = 5.2410-6 mol/L 溶液 pOH = 5.28 pH = 14-5.28 = 8.72
第三章VVVF控制和PWM方式
120) dSin 3t ))
通常d=0.15, 0 M 1.15
图 3.5 为 M=0.92 , d=1.15 时 的 注 入 三 次 谐 波 的 SPWM波形图,载波比为18。
图3.5 注入三次谐波的SPWM波形图
U
V
uU uV uW uUV
0
5
10
15
W
20
25
t (ms)
谐波影响,应该有uUN = 0.5udMSint,设相电压幅
值为UUN,输入相电压幅值为Uin,( ud 3Uin ),最大
调制系数为Mmax,则有
U UN (max) 0.5M maxu d
3 2
M
u max in
(3.5)
在SPWM中,Mmax =1,即UUN(max)=0.866 Uin
U1=(R1+jX1)I1+XmIm= (R1+jX1)I1+Em (3.1)
Em=4.44f1W1kw1Ψm
其中f1为定子供电频率,W1为定子绕组匝数, Kw1为绕组系数, Ψ m 为气隙磁通
若忽略定子漏阻抗的影响,则有, U1=4.44f1W1kw1 Ψ m 若想保持Ψ m不变,则应有: U1/f1 = 常数 (3.2)
3.4 磁通轨迹SVPWM的原理及生成
在电机调速过程中,保持电机磁通恒定对调速性能优 越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此一般的调速方法总是设法保 持一种磁通(定子磁通,转子磁通,气隙磁通)恒定。
根据电机理论有:
U1
d 1 dt
R 1i1
(3.11)
U1为定子电压向量,1为定子磁通向量,i1为定子电流
1 2
(Tc
结构化学-第三章介绍
第三章 双原子分子结构3.1 +2H 的结构及共价键的本质基本内容—、定核近似和+2H 的薛定谔方程A BRe r e r e m H b a 02020*******ˆπεπεπε+--∇-= 我们常采用原子单位:单位长度:Pm e m h a e 9177.524422200==ππε(玻尔半径)单位质量:me=9.1095×10-31Kg (电子质量) 单位电荷:e=1.60219×10-19C (电子电量) 单位能量:024a e πε=27.2116eV单位角动量: =1.0546×10-34 J.S 单位介电常数:04πε=1采用原子单位、+2H 的哈密顿算符为:Rr r Hba 11121ˆ2+--∇-=其薛定谔方程为:ψψE Rr r b a =+--∇-)11121(2,式中E 、ψ分别为+2H 的波函数和能量。
二、变分原理及性线变分法 1. 变分原理对于任意一个品优波函数ψ,用体系的Hˆ算符求得的能量平均值将大于或接近等于体系基态的能量E 0即:*ˆ*E d d H E ≥>=<⎰⎰τψψτψψ 据此原理,利用求极值方法调节参数,找出能量最低时对应的波函数,即为和体系基态相近似的波函数。
2. 线性变分法在量化计算中,广泛采用的是线性变分函数,它是满足体系边界条件的 个线性无关的函数m φφφ,,,21 的线性组合:m m C C C φφφψ+++= 2211采用线性变分函数的变分法叫线性变分法。
根据变分原理求得使E 最低的一组组合系数Ci⎰⎰++++++++++++=τφφφφφφτφφφφφφd C C C C C C d C C C H C C C E m m mm m m m m ))(()(ˆ)(2211***2*2*1*12211***2*2*1*1mC EC E C E ∂∂==∂∂=∂∂ 21=0 由此得一组求解Ci 的m 个联立方程称为久期方程,运用线性代数法求得m 套非零解,由其中与最低E 相对应的一套解C 1,C 2,……,C m 便可组成基态分子轨道波函数,所对应的E 便是基态能量近似值。
408中计算机组成原理选择题各章节分
408中计算机组成原理选择题各章节分408中计算机组成原理是一门重要的课程,它涵盖了计算机组成原理的各个方面。
在这门课程中,选择题是一种常见的考试形式,它能够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下面将对408中计算机组成原理选择题的各章节进行分析。
第一章:计算机系统概述。
这一章主要介绍了计算机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组成部分。
选择题主要涉及计算机的发展历程、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和计算机的性能指标等内容。
第二章:数据的表示和运算。
这一章主要介绍了计算机中数据的表示方式和运算方法。
选择题主要涉及二进制数的表示和转换、定点数和浮点数的表示和运算等内容。
第三章:存储器。
这一章主要介绍了计算机中的存储器的种类和组织方式。
选择题主要涉及存储器的层次结构、存储器的访问方式和存储器的容量等内容。
第四章:指令系统。
这一章主要介绍了计算机中的指令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选择题主要涉及指令的格式和编码、指令的执行过程和指令的寻址方式等内容。
第五章:中央处理器。
这一章主要介绍了计算机中的中央处理器的结构和功能。
选择题主要涉及中央处理器的组成和工作原理、中央处理器的时序控制和数据通路设计等内容。
第六章:总线。
这一章主要介绍了计算机中的总线的种类和工作原理。
选择题主要涉及总线的分类和特点、总线的传输方式和总线的控制方式等内容。
第七章:输入输出系统。
这一章主要介绍了计算机中的输入输出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选择题主要涉及输入输出设备的分类和特点、输入输出接口的设计和输入输出控制方式等内容。
第八章:中断和异常处理。
这一章主要介绍了计算机中的中断和异常处理的机制和方法。
选择题主要涉及中断的分类和处理过程、异常的产生和处理方式等内容。
通过对408中计算机组成原理选择题的各章节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这门课程的内容非常丰富,涵盖了计算机组成原理的各个方面。
选择题能够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因此,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时,应该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时也要多做选择题,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化工原理下册第三章-填料塔-本科
二、填料的性能及其评价
(2)空隙率 单位体积填料层的空隙体积称为空隙率,以 表示,其单位为 m3/m3,或以%表示。 分析
~ 流动阻力 ~ 塔压降 ~ 生产能力 ~ 流动阻力 ~ 传质效率
26
二、填料的性能及其评价
(3)填料因子 填料的比表面积与空隙率三次方的比值称为填 料因子,以 表示,其单位为1/m。
60
二、填料塔工艺尺寸的计算
2.填料层高度的计算 (1)传质单元高度法
Z H OG NOG
(2)等板高度法
Z NT HETP
注意问题: ①填料层的分段; ②设计填料层高度 Z 1.3 ~ 1.5 Z。
61
三、填料层压降的计算
1.散装填料压降的计算
计算方法:由埃克特通用关联图计算。 2.规整填料压降的计算 计算方法: ①由压降关联式计算; ②由实验曲线计算。
2.填料规格的选择 (1)散装填料规格的选择 散装填料常用的规格(公称直径)有 DN16 DN25 DN38 DN50 DN76 填料规格
~ 传质效率 ~ 填料层压降
填料 公称 直径
54
选择原则:D/d ≥ 8
塔 径
一、填料的选择
(2)规整填料规格的选择 规整填料常用的规格(比表面积)有 125 150 250 350 500 700 同种类型的规整填料,其比表面积越大,传 质效率越高,但阻力增加,通量减少,填料费用 也明显增加。故选用时,应从分离要求、通量要 求、场地条件、物料性质以及设备投资、操作费 用等方面综合考虑。
经验值
39
第3章 蒸馏和吸收塔设备
3.2 填料塔 3.2.4 填料塔的内件
40
一、填料支承装置
第三章 选择原理
二、质量性状的选择方法
• 由于质量性状大多受单个或少数几个等位基因所 控制,同时表型与基因型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 我们可以通过表型直接判定该性状的基因型或通 过“测交”、基因标记、基因探针等方法鉴别个 体某一性状的基因型,再加以正确的选择。 • 选择本身并不能产生新的基因,只不过通过选择 增加了群体某些理想基因的频率吧了!故而,质 量性状选择的遗传效应在于提高了被选基因的频 率,提高了被选基因纯合子在群体中的频率。
二、数量性状遗传基础
(一)微效多基因假说 • 数量性状的表型值受基因型与环境的共同影响,基因型是 由大量的、微效的、并可累加的多基因所决定,这些基因 在世代传递中仍符合“三大遗传定律”,这些基因没有显 隐性关系,同时数量性状的表型值对环境效应尤为敏感, 易受环境左右。 • 要点:1、数量性状在群体中的表型值符合正态分布“居 中个体多,极端个体少”。 2、基因对数量性状的影响体现在 1/基因与性状的关系是“多因一效”和“一因多效”。 2/基因的作用除加性效应外,仍然有上位效应、显性 效应。 3 ,数量性状的表型除基因型外,还受环境影响。
三、数量性状数学模型
2、基因效应分析 • 基因效应值进一步剖分为三大部分:G=A+D+I。A为基因加性效应 值;D为基因显性效应值;I为基因上应效应值;D、I为不同个体不同 等位基因之间的组合其表现(或称对表型值的影响),随着不同的组 合而不同,这一部分值在世代传递过程中无法固定,仅有加性效应值 能稳定遗传。 D、I是随不同的基因组合对群体中每一个个体产生影响,可正可负,是 随机的,通常将它归并到环境偏差值中,并统称为剩余值。 P=G+E+IGE =A+D+I+E+IGE =A+R+IGR (其中R剩余值=D+I+E) 同时假定基因与环境的互作为O,即协方差为O。 COV(A、R)=O rAR=O 即有: P=A+R......(2)
经济地理学第三章区位理论
A
B
韦伯的工业区位选择只从生产的角度寻求空间费用最低点,未考虑需求与利润最大也可能是企业区位选择追求的目标。
韦伯工业区位的选择没有考虑一些偶然因素,包括投资者个人的偏好、政府的政策等。
局限性:
第二节 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第三节 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从需求的角度考虑区位问题) 大多数工业企业的区位选择,不是寻求成本最低的空间点,而是寻求利润最大的空间点。利润的大小与收入与成本两个因素相关。所以,费用最小区位并不一定就是利润最大区位,而收入和费用的差最大点即利润最大点才是最优区位。 企业产品的销售量取决于三个因素: 市场价格 市场地域(领地)的大小; 企业的生产区位 所以,廖什建立了价格、需求和区位之间的关系模型 廖什认为:
的企业,平均成本较低,
获利的空间范围较大,企
业在空间选择区位的余地
较大(蓝线所示);反
之,企业经营能力较差
时,平均成本就较高,获
利空间范围就较小,在空
间上选择区位的余地就较
小(红线所示)。
第五节 行为区位理论
政府区位政策的差异造成区位条件的变化
1
在政府的政策下,GH区域可
2
从营利区域变化为亏损区
3
史密斯的收益性空间界限分析 1、获利空间范围的确定 图中: a点是平均费用最低点;也是利润最大点; b点是平均收益最高点 Ma和Mb表示平均费用与价格相等的区位,Ma和Mb表示利润的可能性边界。 Ma与Mb之间地区,收入>费用的地区为营利区域,在Ma和Mb以外是收入<费用的地区,为亏损区域; 只要在Ma和Mb之间,企业均能获利。所以,企业不一定选择A点(利润最大点)这一最佳区位,而是可以在Ma和Mb之间选择一个最满意的区位。
一个生产性企业所占市场领地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动物育种学
淘汰率:淘汰个数在与其相同类型个数中所占的百分比。 留种率:留种个数在与其相同类型个数中所占的百分比。
第三章 选择原理与方法
(二)淘汰部分隐性类型的随机交配群体
第三章 选择原理与方法
(三)淘汰全部隐性类型的随机交配群体
第三章 选择原理与方法
二、数量性状的选择
例:一代全同胞交配后的后代的F的计算。
解:第一步:找出共同祖先(双亲的共同祖先),C、D 因为C和D 为非近交个体,因此FC= FD=0 第二步:找通径 当C为共祖时,A←C→B, N=2 当D为共祖时,A←D→B, N=2 第三步:计算 1 ( 2 1) 1 ( 2 1) Fx ( ) (1 FC ) ( ) (1 FD ) 2 2 1 0.25 4
P=A+D+I+E
表型值=加性效应值+显性效应值+上位效应值 +环境效应值
第三章 选择原理与方法
选择差(S) :被选留个体均数与群体均数之差,亦即被选留 种畜所具有的表型优势。
选择反应(R) :子代与亲代均数之差。代表了被选留种畜 所具有的遗传优势。 间接选择反应:指由于对X性状选择而使与X性状有遗传相 关的y性状在一代里所生的变化,就叫做y性状的间接选择 反应。 世代间隔:一代与一代之间相隔的时间,即后代出生时双 亲的平均年龄。
第六章 个体选配
亲缘系数:是指两个个体(同一性状)育种值 之间的相关。
RSD
1 N ( 2 ) (1 FA ) (1 FS )(1 FD )
例:根据如图所示的结构式系谱,计算A和B的亲 缘系数:
第三章载体ppt课件
2. 质粒载体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1)具有复制起点(ORI) (2)具有抗菌素抗性基因:是筛选的标志。理想的
载体应该有两种抗菌素抗性基因。 (3)若干限制性内切酶的单一位点:用来插入外源
DNA片断。且插入后不影响复制功能。 (4)具有较小的分子量和较高的拷贝数。
3. 质粒的选择标记及其工作原理:
(2)长度: 约2.7kb (3)克隆位点: 10个连续的单一限制酶切位点,位于lacZ’基因的
5’端。
(4)选择标记:Ampicillin 抗性和 lacZ的肽 互补(蓝白斑)相结合。
蓝白斑选择原理: ① Xgal ② -半乳糖苷酶Xgal显色反应:-半乳糖苷
酶能把无色的化合物Xgal分解成半乳糖和一 个深蓝色的物质5-溴-4-氯靛蓝。 ③ lacZ的肽互补
加到1000个以上。
(4) 插入失活型质粒载体
载体的克隆位点位于其某一个选择性标记基因内 部。如pDF41、pDF42、pBR329。
(5) 表达型质粒载体
主要用来使外源基因表达出蛋白质产物。注意启动子的 性质,终止子、起始密码、终止密码的阅读正确。如果在大 肠杆菌里表达,必须把所克隆的真核生物的基因置于大肠杆 菌的转录—翻译信号控制之下。
六、其它质粒载体
1. pGEM-3Z
由pUC派生而来。与pUC的主要区别是 在MCS的两侧分别加了一个噬菌体启动子 T7和SP6。可被T7和SP6的RNA聚合酶识 别转录。
2. 穿梭质粒载体(shuttle plasmid vectors)
(1)穿梭质粒载体的结构
人工构建的具有两种不同复制起点和选 择标记、可以在两种不同的寄主细胞中存 活和复制的质粒载体。
1)-肽( lacZ’ ): -半乳糖苷酶N端的一段氨基酸片断(11-41氨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选择题
第三章轴心受力构件承载力选择题1.钢筋混凝土轴心受压构件,稳定系数是考虑了()。
A.初始偏心距的影响;B.荷载长期作用的影响;C.两端约束情况的影响;D.附加弯矩的影响;2.对于高度、截面尺寸、配筋完全相同的柱,以支承条件为()时,其轴心受压承载力最大。
A.两端嵌固;B.一端嵌固,一端不动铰支;C.两端不动铰支;D.一端嵌固,一端自由;3.钢筋混凝土轴心受压构件,两端约束情况越好,则稳定系数()。
A.越大;B.越小;C.不变;4.一般来讲,配有螺旋箍筋的钢筋混凝土柱同配有普通箍筋的钢筋混凝土柱相比,前者的承载力比后者的承载力()。
A.低;B.高;C.相等;5.对长细比大于12的柱不宜采用螺旋箍筋,其原因是()。
A.这种柱的承载力较高;B.施工难度大;C.抗震性能不好;D.这种柱的强度将由于纵向弯曲而降低,螺旋箍筋作用不能发挥;6.轴心受压短柱,在钢筋屈服前,随着压力而增加,混凝土压应力的增长速率()。
A.比钢筋快;B.线性增长;C.比钢筋慢;7.两个仅配筋率不同的轴压柱,若混凝土的徐变值相同,柱A配筋率大于柱B,则引起的应力重分布程度是()。
A.柱A=柱B;B.柱A>柱B;C.柱A<柱B;8.与普通箍筋的柱相比,有间接钢筋的柱主要破坏特征是()。
A.混凝土压碎,纵筋屈服;B.混凝土压碎,钢筋不屈服;C.保护层混凝土剥落;D.间接钢筋屈服,柱子才破坏;9.螺旋筋柱的核心区混凝土抗压强度高于fc是因为()。
A.螺旋筋参与受压;B.螺旋筋使核心区混凝土密实;C.螺旋筋约束了核心区混凝土的横向变形;D.螺旋筋使核心区混凝土中不出现内裂缝;10.有两个配有螺旋钢箍的柱截面,一个直径大,一个直径小,其它条件均相同,则螺旋箍筋对哪一个柱的承载力提高得大些()。
A.对直径大的;B.对直径小的;C.两者相同;11.为了提高钢筋混凝土轴心受压构件的极限应变,应该()。
A.采用高强混凝土;B.采用高强钢筋;C.采用螺旋配筋;D.加大构件截面尺寸;12.规范规定:按螺旋箍筋柱计算的承载力不得超过普通柱的1.5倍,这是为()。
第三章 标准化原理和方法
(4)统一又分为绝对统一和相对统一。 绝对统一不允许有灵活性,如编码、代 号、标志、名称、单位等。 相对统一 是出发点和总趋势统一,这种统一具有灵活 性,可以根据情况区别对待。
3.协调原理(harmony principles)
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使标准化对象内 外相关因素达到平衡和相对稳定的原理。协调 性的一般原理是: (1)标准内部系统之间的协调。 (2)相关标准之间的协调。 (3)标准之间的协调。
—— 模数化组合:对组合单元和整体
尺寸均有模数系列化要求。
6 意义
—— 可多次重复利用一个单元,最大限度地减少新单元和重复劳动; —— 以较少的种类单元组合成功能各异的制品,有效控制了零部件种 类和数 量,满足了产品多样化、个性化的需要,实现了生产的经济性; —— 易改变产品结构和功能,快速响应市场,为企业制造经营活力; —— 更新产品时,只须更换某些单元,能及时地更换老产品; —— 标准单元的积累,提升企业的开发效率和竞争力;
5.互相兼容的原则 6.系列优化的原则 7.阶梯发展的原则 8.滞阻即废的原则
第三节 标准化形式
1、标准化形式的定义
标准化内容的存在方式、标准化过程的表现形态 。
2、标准化形式的作用
表现不同的标准化内容、针对不同的标准化任务、达到不 同的标准化目的。
3、标准化形式的内容
简化、统一化、系列化、通用化、组合化、模块化 。
2 目的
—— 最大限度地减少零部件在设计和制造过程中 的重复劳动; —— 提高产品通用化水平; —— 防止不必要的多样化; —— 组织专业化生产和提高经济效益。
3 方法
—— 分析、选择基型系列或变型系列中的共性零部件为通 用件; —— 尽量采用已有的通用件; —— 新设计零部件充分考虑为以后的产品所采用,发展 为通用件; —— 将可通用的零部件经过分析、试验后达到通用; —— 编成图册工艺,提升为标准件。
(完整版)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第四版林立第三章习题答案
第三章选择题(1)指令中包含“@Ri”或“@DPTR”形式操作数的寻址方式称为寄存器______。
A.变址寻址B.间接寻址C.直接寻址D.立即寻址(2)能实现“先将操作数减1,若结果仍不为零则转移到目标地址”功能的汇编操作码是______。
A.DJNZ B.CJNE C.LJMP D.MOVX,执行下列第______项指令后可使其第3位置1。
(3)已知P0 = #23H,执行下列第A.ADD P0,#34H B.ANL P0,#3BH C.ORL P0,#3BH D.MOV P0,#34H (4)下列指令中,能访问外部数据存储器的正确指令为______。
A.MOV A,@DPTRB.MOVX A,Ri C.MOVC A,@A+DPTRD.MOVX A,@Ri (5)80C51汇编语言指令格式中,唯一不可缺少的部分是______。
A.标号B.操作码C.操作数D.注释(6)下列完成80C51片内RAM数据传送的指令是______。
A.MOVX A,@DPTRB.MOVC A,@A+PC C.MOV A,@RiD.JMP @A+DPTR (7)80C51的立即寻址的指令中,立即数就是______。
A.放在寄存器R0中的内容B.放在指令中的常数C.放在A中的内容D.放在B中的内容(8)指令JB 0E0H,LP 中的0E0H是指______。
A.累加器AB.累加器A的最高位C.累加器A的最低位D.一个字节地址(9)下列指令中条件转移指令是指______。
A.AJMP addr11B.SJMP rel C.JNZ relD.LJMP addr16(10)80C51指令MOV R0,20H中的20H是指______。
A.立即数B.内部RAM中的字节地址C.内部RAM中的位地址D.内部ROM中的字节地址(11)在80C51指令中,下列指令______是无条件转移指令。
A.LCALL addr16B.DJNZ direct,relC.SJMP relD.ACALL addr11(12)设A=0AFH,(20H)=81H,指令ADDC A,20H执行后的结果是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 与配母畜为被测公畜自己的女儿
设被测公畜是杂合体Aa,初始与其交配的母畜均为AA,
其女儿的基因型频率为0.5,即隐性基因a的频率为0.25 检验概率同与配母畜为已知携带者的女儿 该法的优点: 同时检测几乎所有的隐性有害基因,是检测个体基因型的有
效方式.
缺点: 需要女儿必须达到繁殖年龄,需要较长的时间.
D 、H 、R
'
'
'
选择后隐性基因频率
q s (q q 2 ) q1 1 s(1 q 2 )
例题:有一个648只的山羊群体中,其中471只表现为无角,现
淘汰了86只,问下一代隐性基因的频率是多少?(为什么要淘汰
无角,因为间性羊在无角羊中出现,且基因为连锁基因)无→有 解:由已知可得: 有角羊的基因型频率 有角羊的基因频率 无角羊的淘汰率 下一代隐性基因的频率为:
第二节 质量性状的选择
基因频率——某基因占其相对等位基因的频率 基因型频率——某基因型在群体等位基因型中所 占的比例。 对于某一个基因来说: 个体间的差异是由等位基因之间的差异造成的。 群体间的差异是由基因型频率差异造成的。
哈代——温伯格定律
1. 在随机交配的大群体中,若没有其他因素的影响,基因频
第三节
数量性状的选择
由于数量性状一般受微效多基因控制,基因型比 较复杂,因而要像质量性状那样,针对某一基因型进 行选择,是不容易做到的,那么数量性状必须应用生 物统计和数量遗传学的原理,从性状的表型值中排除 环境的影响,根据或接近根据多数基因的加性效应—
—育种值来进行选择。
一.有关概念
1. 留种率——留种个体数与 同期全群总数之比。 2. 选择差(S) :被选留个体均 数与群体均数之差,亦即 被选留种畜所具有的表型 优势。 3. 选择反应(R) :子代与亲 代均数之差。代表了被选 留种畜所具有的遗传优势。 用公式表示为:
二、对显性基因的选择
对显性基因的选择,实际是对隐性纯合个体及隐性基因携
带者淘汰的过程。
淘汰所有可识别的隐性纯合个体,开始能较快地降低群体 中隐性基因的频率,但逐渐变缓,且很难降至0。
(一)根据表型淘汰隐性纯合个体
F0 Fn 1 ( N F0 )
Fn :在所有纯合隐性个体被淘汰n代 后,隐性基因的频率
P
而h是依据个体本身性能记录估 计育种值的准确度,它实际上是 估计育种值与真实育种值间的相 关系数,即 h rAI 所以
R A i h
R A i rAI
二、影响数量性状选择进展的基本因素
◆遗传力(h2) h2↑ R↑
h 2↓
◆选择差(S)
R↓ R↑
R↓
R Sh
留种率=适合度=1-S
eg:牛角的有无,无角为显性,有角为隐性。 PP Pp pp
无角
有角
设:原始群体的基因型频率:
D p
2
H 2 pq
Rq
2
淘汰率为S,所以留种率=1-S
基因型 原始基因型频率 留种率 选择后基因型 频率
PP p2 1-S
Pp 2pq 1-S
pp q2 1
p 2 (1 s) 1 s(1 q 2 )
5. 与配母畜为已知携带者的女儿
一些隐性基因,在群体中的基因频率往往很低。例如一 头携带者公畜的女儿中的基因频率为0.25。使用这种基因频
率确定的母畜群作为测交的与配母畜,可提高测交的效率。
被测公畜为Aa,即其a的频率为0.5,在与已知携带者的 女儿交配后,后代出现aa的概率: 0.25×0.5=0.125 检测概率为:P(检验概率)= 1 -(1-0.125)n, 测交若要获得95%以上的可信度,需要23个后代
0.5 0.4 0.3 0.2 0.1 0
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在选择的最初几个世代,隐 性基因的频率急剧下降。但 随着选择的继续进行,其下 降的幅度逐渐变小,且很难 降至0。
世代
频率
(二)通过测交鉴定显性杂合个体
淘汰全部隐性纯合个体,同时鉴定出显性杂合个体并
予以淘汰,这样可很快在群体中清除隐性基因。
3. 与配母畜为隐性纯合体
这种方法所需测交家畜头数最少,但要求所要检出的 隐性基因是无害的 A_ ×aa,当后代中有aa , A_ 为携带者 但当后代中无aa ,不能直接否定 A_ 是携带者,应根 据后代个数判定结果的概率 检验概率: 在后代中观察到至少有一个隐性纯合表型的概
率
可能出现全部都是携带显性基因表型的概率
第三章 选择原理与方法
学习要求:
1.掌握选择的基本概念
2.掌握质量性状的选择方法 3.掌握数量性状的选择方法
第一节 选择的概念及意义
选择是手段,通过外界因素的作用,将群体中的遗传 物质重新进行安排,以期达到某种目的。
选择是一个过程,给予不同个体以不同的繁殖机会, 某些个体比其他个体占有明显优势。 按照作用于选择的因素,选择分为两类:
F0 :淘汰纯合隐性个体以前,隐性基 因的频率 N :淘汰隐性纯合个体的代数
例: 设群中隐性基因的频率是0.10,每代均将隐性纯合个体淘 汰,经6代选择其隐性基因的频率(F6)为:
0.1 0.1 F6 0.0625 1 (6 0.1) 1.6
完全淘汰隐性纯合个体,隐性基因频率的理论下降过程
648 471 R 0.27 648
q R 0.27 0.52
86 S 0.18 471
q S (q q 2 ) 0.52 0.18(0.52 0.27) q1 0.55 2 1 S (1 q ) 1 0.18(1 0.27)
如此可逐步淘汰间性角,此方法可用于对经济性状无重大影响的基因的选择。
设一头杂合公畜通过测交得5个后代,则出现5个全是显性
表型的概率仅为0.031( 1/32 ),即导致对杂合公畜的错误判断
的可能不足5% 测交若要获得95%以上的可信度,需5个或5个以上的后代
4.与配母畜为已知隐性基因携带者
被测公畜A_,则通过这种交配方式A_×Aa,后代只
要出现aa,则被测公畜为携带者 但若后代不出现aa,需计算检测概率 一个后代是显性表型的概率是3/4,n个后代中,都是显 性表型的概率为(3/4)n, 则: 检验概率= 1-P( A_×Aa的后代全部是A_的概率) = 1-(3/4)n 测交若要获得95%以上的可信度,需要11个后代
━自然选择(natural selection)
通过自然界的力量完成的选择过程
━人工选择(artificial selection)
由人类施加措施实现的选择过程
一、自然选择
●概念:指在自然环境条件下,自然界对物种的 选择作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作用:在生物进化中起主导作用,自然环境条
件控制着变异发展的方向,导致适应性状的产生。
2. 表型标准差( P )
表型标准差改变的是性状在群体中的变异程度,同样的留种
率,标准差大的性状,选择差就大。 变异是选择的前提,没有变异,选择无从发挥作用,变异越 大选择的效果愈显著。例: 甲群10只羊,体高为 41 42 44 46 48 51 60 63 65 57,
2
当h2不变时,S↑
S↓
所以制定选择差时受畜群整体影响相当大,主
要为留种率和表型标准差(畜群内部的差异)。
1. 留种率
例题:400只母羊的羊群中,产下400个后代,如果全群留种,
就没有选择差即留种率为1,若留100个后代,留种率为25%, 也就有了选择差。 数量性状在呈正态分布下,留种大小就决定选择差的大小。 即留种率愈高,选择差愈小;留种率愈低,选择差愈大。 由于公畜的留种比例小,故其选择差大于母畜。若每年都需 扩群时,需要适留的种母畜多,留种率加大,选择差减小。 由于影响留种率的因素很多,人为的因素、育种措施不当都 会造成留种不准确。表型值高的个体,不一定育种值高,从而减 小了选择差,影响了选择效果。
(3) 通过对6-磷酸葡糖脱氢酶(PGD),磷酸己糖
异构酶(PHI)和后白蛋白(PO-2)等与PSS紧密 连锁的基因座位来确定并识别PSS的基因型。 这种方法要求具有家系资料和已知的PSS基因的 单倍型结构,不能对未知群体的任一个体进行分析。 2. 分子遗传学检测方法 具有迅速、精确度高,相对简捷的优点。
7. 与一母畜群随机交配
设被测公畜Aa,a频率为0.5,随机母畜群中a频率为q, 公畜与母畜群随机交配所产生的后代中,出现aa的概率为
0.5q,检验概率为:
P(检验概率)=1-(1-0.5q)n 测交的检测概率取决于母畜群中的a频率和后代个数
(三)对伴性基因的选择
伴性基因所决定的多是表型等级分明的质量性状; 在鸡的Z染色体上的伴性基因,大多表现显隐性遗传方式; ZZ和ZW在决定鸡性别的同时,Z染色体上携带的伴性基因 也随着性别而表现为特殊的遗传规律,因此对某一伴性基因 的判别和选择,主要通过对个体的表型判别来实现。
一、对隐性基因的选择
即保留隐性基因,淘汰显性基因 有两种情况: 1.显性类型在群体中所占比例很小时,可以淘汰
全部显性类型,下一代隐性基因型接近或等于1。
2.显性类型比例较大时,可淘汰部分显性类型,
一代一代逐步淘汰显性基因。(∵显性中有AA、Aa)
淘汰部分显性类型的随机交配群体
淘汰率(S)=选择系数
率一代一代遗传下去,始终保持不变。 2. 任何一个大群体,无论其基因频率如何,只要经过一代随 机交配,一对常染色体上的基因型频率就达到平衡状态,若无其 它因素影响,以后一代一代随机交配下去,这种平衡状态始终保
持不变。
3. 在平衡状态下,基因型频率与基因频率的关系是:
D p
2
H 2 p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