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与唐蕃战争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研究・

疾病与唐蕃战争

于赓哲

提 要:在唐朝与吐蕃的战争中,青藏高原特殊的地理气候对双方都产生了重大影响,高山(原)反应是唐军在具有战略意义的大非川战役和青海战役中败北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唐军始终无法对吐蕃腹地形成威胁的重要因素。青藏高原上的海拔高程分界线———赤岭也由此成为唐蕃双方实际控制范围的分界线,唐人在近百年时间里只能据守海拔相对较低的赤岭以东的河湟谷地。吐蕃人虽然天生适应高海拔,却受制于高原人特有的畏热体质,在对唐朝展开进攻时往往刻意选择凉爽季节,这就限制了其作战周期和战略主动性。疾病始终是影响唐蕃战争格局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高山(原)反应 畏热体质 唐蕃战争 青藏高原

自古以来,疾病与战争就有密切的关系。例如马援南征交趾,遭受“瘴疠”侵害,士卒死亡十之四五,学术界更有观点认为正是他的南征给中原带回来了恶性疟疾;①诸葛亮“五月渡泸,深入不毛”,据说就是为了避免“瘴气”;英帝国靠海军争霸世界,一度却因为水兵坏血病而导致舰队战斗力急剧下降,直到1747年海军军医詹姆士・林德(James Lind )寻找到以柠檬、

酸柚汁治疗的方法,才使得英帝国海上霸权得以维系。

②这样的例子古今中外不胜枚举。唐朝对吐蕃的战争也是典型的例子。关于唐蕃战争,历来研究者颇多,对于青藏高原特殊的地理环境对唐蕃双方的影响加以研究的有康乐《唐代前期边防》、王吉林《从大非川之役到中

宗时代与吐蕃的关系》、林冠群《由地理环境论析唐代吐蕃向外发展与对外关系》等。

③但是对下面这个问题研究者给予的关注并不充分———青海是唐蕃战争的主战场之一,双方拉锯般进出于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军队难道会不受海拔、气候变化的影响?

本文认为,唐蕃双方都受到了疾病的困扰,双方的拉锯格局很大程度上有意无意中服从了自然规律的安排。具体来说,唐军受到了高山(原)反应的制约,吐蕃军受到了天生惧怕炎热天气的体质特性困扰。左鹏《汉唐时期的瘴与瘴意象》一文已经指出唐军在青藏高原上遭遇到的“瘴气”就是高原反应,④但是由于文题所限,并没有抓住这点展开论述;林冠群先生的文章①②③分载《台湾大学文史丛刊》,1979年;《西藏研究论文集》第2辑,台北:西藏研究委员会,1989年;《唐代文化研讨会论文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

《剑桥医学史》,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中译本,第410—411页。

郭霭春:《中国医史年表》,黑龙江出版社,1984年,第10页。

指出了吐蕃人畏热体质对吐蕃向外扩张行动的影响,但是没有谈到问题的另一个方面———高海拔塑造的独特体质束缚了吐蕃的手脚,但同时也使低海拔地区民族难以深入吐蕃腹地。本文将围绕高海拔对双方的影响展开论述。

一 高山(原)反应对唐军在青藏高原活动的影响

高原病(High altitude disease )种类繁多,主要有心脏病、肺水肿、昏迷、红细胞增多症、血压异常症、病窦综合症、神经与精神异常、缺氧性颅内高压综合症、指甲凹陷症等等。根据西藏那曲地区人民医院的统计,“每个进藏人员进到2700公尺以后,由于缺氧、低气压,均有不同程度的反应”,①例如心悸、气短等,海拔越高发病几率越大。主要的发病原因就是低压低氧,所以高山(原)病又可以称为“低压—低氧习服不良症”,②也有叫做高山(原)适应不全

症的。

③高山(原)反应的显著特点就是发病者主要是初上或者重返高原的世居低海拔者,而世居高原居民发病概率小。据那曲人民医院的统计,1979年该院收治高山(原)反应患者94人,

其中汉族90人,藏族4人;第一次进藏者有79人,第二次进藏者9人,第三次进藏者6人。

④可见高山(原)反应主要危害内地赴高原者。这一点需要特别注意,正是由于高山(原)反应具有这样的特点,才使得唐军在青藏高原上举步维艰,而吐蕃军队却来去自如。而且高山(原)反应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平时身体强健者抵御反应的能力不一定比体弱者更强,有时候甚至比后者更容易受到某些高山(原)病的侵害,以高原肺水肿为例:“本病在高原地区患病率,国外资料为517%—1217%,国内为914%。本病男女老幼皆可发病,但以肌肉发达的男性较女性

多见。20岁前后最易发生。”

⑤而军队的主要组成者正是这种强壮的青年男性。至少从汉代开始,中国已有关于高山病的记载。《汉书》卷96《西域上・ 宾》:“(赴 宾国)又历大头痛、小头痛之山,赤土、身热之阪,令人身热无色,头痛呕吐,驴畜尽然。”大小头痛山在今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西南,⑥属于葱岭山脉,葱岭海拔之高众所周知,《汉书》所记载的病症

是典型的高山病病症。对于高山(原)反应发病原因,古人进行过各种解释,如中毒说、

⑦鬼怪作祟历 史 研 究2004年第5期 

①②③④⑤⑥⑦例如《通典》卷193《边防典九》“渴 陀国”条引宋膺《异物志》:“大头痛、小头痛山,皆在渠搜之

东,疏勒之西。经之者身热头痛,夏不可行,行则致死。唯冬可行,尚呕吐,山有毒药气之所为也。”前文已经说过,大小头痛山上的症状是高山反应,这里却被当作“毒药气”,另外吐蕃人也把高山反应当作中毒,11世纪波斯文作家加尔迪齐(G ardizi )《记述的装饰》中记载了西域前往吐蕃的道路,其中写道:“说到去吐蕃的道路,那是从和阗去AI.shan ,而且是顺着和阗的丛山走……顺着这些山可到AI.shan 。往前走是一座桥,从山的这边搭向另一边。据说,桥是和阗人在古时候修建的。山从这座桥一直绵延到吐蕃可汗的都城。走近这座山时,山上的空气使人喘不过气来,因为没法呼吸,说话也变得困难了,许多人就因此丧命,吐蕃人把这座山叫做‘毒山’。”转引自王小甫《唐、吐蕃、大食政治复旦大学历史地理所编《中国历史地名辞典》,江西教育出版社,1988年,第268页。

《高原疾病》第30章《高原肺水肿》,第311页。

金淑梅等:《高山反应94例分析》,《西藏医药》1980年第2期。

参看谢成范系列讲座《高山病(高山适应不全症)》,连载于《西藏医药》1975年第1期、1976年第1

期、1977年第1、2期(自1977年第1期开始改称《高原病(高原适应不全症)》

)。张彦博主编《高原疾病》,青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

金淑梅等:《高山反应94例分析》,《西藏医药》1980年第2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