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口服混悬剂(三)综述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热力学不稳定性(分散度高→聚结不稳定性) 动力学不稳定性(重力作用→沉降,布朗运动→扩散)。
(一)混悬微粒的沉降 • • Stokes定律 V = 2 r2( 1- 2)g / 9 增加动力稳定性方法:
r ,但r值不能太小,否
助悬剂 (suspending agents) 定义:系指能增加分散介质的 粘度以降低微粒的沉降速度或 增加微粒亲水性的附加剂。 作用途径:①增加介质的粘度; ②微粒表面形成机械性或电性 保护膜; ③增加疏水性微粒的 亲水性;④具触变性的助混悬 剂。 低分子助悬剂:甘油、糖浆剂
VR 势 能 E
形成疏松 的聚沉物
形成结构紧 密而又稳定 的沉积物
Emax 0
b
s
x(粒子间距离)
VA
第二最小值
第一最小值
VR > VA 当斥力最明显,即达到(VT)max,并不 是最佳条件。此种状态稳定性难持久。 VA>>VR 初级最低能量,结块,沉淀。
2)只针对低浓度胶体粒子的分散与絮凝机制 可以通过改变粒子的带电性质,吸附层厚 度,粒子大小等因素来调整粒子间斥力与引 力的平衡,得到稳定的分散系统.
三、混悬剂的物理稳定性及稳定剂
• 混悬剂基本理化性质: 粒子0.5-10m,小者可为0.5m,大者≥50m; 非均相分散体系(多相体系、粗分散体系); 电学性质(双电层结构产生ξ电势); 荷电产生排斥作用 水化膜阻止聚集 (中和电荷如电解质)
聚结稳定性
聚结不稳定性
(电解质、脱水剂)
(二)混悬剂的制备
• 1. 分散法 • 2. 凝聚法 • (1)物理凝聚法 • (2)化学凝聚法
固体药物 粉碎 润湿 分散 助悬、 絮凝 质量检查 分装
1. 分散法
• 含义:将粗颗粒的药物粉碎成符合混悬剂微 粒要求的分散程度,再分散于分散介质中制 成混悬剂的方法。 • 步骤:粗颗粒→粉碎→分散。 • 常用设备:乳钵、乳匀机、胶体磨等 • 分散法制备混悬剂时,可根据药物的亲水性、 硬度等选用不同方法。
三、混悬剂的质量要求
药物本身的化学性质应稳定,在使用或贮存期间含 量应符合要求; 混悬剂中药物微粒大小根据用途不同而有不同要求; 粒子的沉降速度应缓慢,沉降后不应有结块现象, 轻摇后应迅速均匀分散; 应有一定的粘度要求; 外用混悬剂应容易涂布。
二、混悬的原理
固体颗粒 分散度大 表面自由 易聚集 能高 固体颗粒 大于胶粒 重力作用 而沉淀 热力学不 稳定
(二)助悬剂 ①增加液体分散介质的粘度,以降低药物微 粒的沉降速度,增加微粒的亲水性。 • 触变性,即混悬剂静置时形成凝胶防止微 粒沉降,振摇后即流动,可方便混悬剂的 取用。 ②常用助悬剂 A.低分子:甘油、糖浆 助悬于矫味兼顾
B.高分子 • 天然:
阿拉伯胶 5%~15% 西黄蓍胶 0.5%~1% 应用时使用防腐剂 (尼泊金) 琼脂 0.2%~0.5% 海藻酸钠、淀粉等
• 举例:红霉素混悬剂、氢氧化镁铝混悬剂、头 孢拉定干混悬剂
二、制备混悬剂的条件
难溶性药物或在给定溶剂体积内药物剂量超过溶 解度而不能以溶液剂形式应用; 在水中易水解或具有异味难服用的药物可制成难 溶性的盐或酯等形式应用;
两种溶液混合时药物溶解度降低析出固体药物;
为使药物产生缓释作用或使难溶性药物在胃肠道 表面高度分散等; 但毒剧药或剂量小的药物不应制成混悬剂使用。
(二)DLVO理论与粒子的絮凝 1. DLVO理论: 1941年,由杰里亚金(D)和朗道(L)及 1948年由维韦(V)和奥弗比克(O)分别提 出了带电胶体粒子稳定的理论,简称DLVO理 论。它的要点是:
1)胶团之间既存在斥力势能,也存在引力势 能。其来源可从其结构得到解释。
胶核
胶核
B B 扩散层边界
第三章 口服液体制剂 (三)
水
油
Lecturer: Dr. Zhang li
第五节 口服混悬剂 oral suspensions
一、概念 • 混悬剂(suspensions)系指难溶性固体药物以微 粒状态分散于分散介质中形成的非均匀的液体 制剂。
• 干混悬剂是按混悬剂的要求将药物用适宜方法 制成粉末状或颗粒状制剂,临用前加水振摇, 即可迅速分散成液体混悬剂。
(五)结晶增大与转型 • 混悬剂中存在溶质不断溶解与结晶的动态过程。混 悬剂中固体药物微粒大小不可能完全一致,小微粒 由于表面积大,在溶液中的溶解速度快而不断溶解, 而大微粒则不断结晶而增大,结果是小微粒数目不 断减少,大微粒不断增多,使混悬微粒沉降速度加 快,从而影响混悬剂的稳定性。此时必须加入抑制 剂,以阻止结晶的溶解与增大,以保持混悬剂的稳 定性。 • 具有同质多晶性质的药物,若制备时使用了亚稳定 型结晶药物,在制备和贮存过程中亚稳定型可转化 为稳定型,可能改变药物微粒沉降速度或结块。
van der Waals 吸引力:
远程Van der Waals 力 : E A 1 1 ~ r1 r3
微粒间存在静电斥力和引 力(即范德华力)。 VT=VR+VA VT:微粒之间总位能;
VR:排斥力位能;
VA:吸引力位能。 当VR>VA时,不易聚集。 当VA很小时,可形成疏松 的聚集体,振摇易分散。 当 VA>VR 时 , 很 快 聚 集 在 一起,不易再分散。
• 合成:
甲基纤维素 羧甲基纤维素钠 羟乙基纤维素 羟丙基纤维素 羟丙甲纤维素 卡波姆 聚维酮 葡聚糖
用量:0.1~1%
(三)絮凝剂与反絮凝剂
絮凝剂 反絮凝剂 降低ζ -电位 升高ζ -电位 形成疏松的聚集体 ,微 粒斥力稍低于引力。 增加微粒间斥力,减弱 絮凝。
絮凝剂与反絮凝剂均为电解质 :枸橼酸盐、枸橼酸氢 盐、酒石酸盐、酒石酸氢盐、磷酸盐及氯化物 絮凝或反絮凝作用主要取决于混悬粒子表面所带电荷。 影响因素:①离子化合价 Fe3+>Cu2+>Na+ ②同一电解质,用量不同,而作用也不同。
四、口服混悬剂处方设计的依据 (1)一定的细度,均匀,无刺激性。 (2)较长时间放置情况下保持一定程度的稳 定性,并呈现最低的可溶性。 (3)沉降速度慢,不结块,轻摇即能迅速重新 分散。 (4) 一定粘度,方便倒出。
五、口服混悬剂的制备工艺及其影响因素 (一)原则 1.需加入润湿剂(特别是疏水性药物),保 证混悬液物理的物理稳定性。 2.加入助悬剂。 3.加入絮凝剂和反絮凝剂。 • 满足制剂安全有效前提下,附加剂越少越 好。
• 疏水性药物: 应先将其与润湿剂(如表面活性剂)研磨,再与其 它液体研磨,最后加其余的液体至全量。
举例1:复方硫磺洗剂(compound sulphur lotion) 【处方】沉降硫磺 30g (主药一) 硫酸锌 30g (主药二) 樟脑醑 250ml (主药三) 甘油 100ml (润湿剂) 羧甲基纤维素钠 5g (助悬剂) 蒸馏水(aquar) 适量加至1000ml (溶剂) 【制法】取沉降硫磺置乳钵中,加入甘油研磨成细腻糊状; 硫酸锌溶于200ml水中;另将羧甲基纤维素钠溶于200ml蒸 馏水中,在不断搅拌下缓缓加入乳钵内研匀,移入量器中, 慢慢加入硫酸锌溶液,搅匀,在搅拌下以细流加入樟脑醑, 加蒸馏水至全量,搅匀,即得。 【作用与用途】防腐药及收敛药, 抑制皮脂溢出、杀菌、收 敛。用于治疗痤疮、酒渣鼻,皮脂溢出过多、疥疮等。 【注解】①沉降硫磺为强疏水性质轻药物,甘油为润湿剂, 使硫磺能在水中均匀分散。 ②羧甲基纤维素钠为助悬剂,增加混悬剂稳定性。 ③樟脑醑系10%樟脑乙醇液,加入时应急剧搅拌,以 免樟脑因溶剂改变而析出大颗粒。
(四)絮凝与反絮凝
• 表面自由能公式 ΔF=δS · ΔA L· F ,S· L一定, A
• 絮凝剂(flocculating
agents):形成絮凝过程中
加入的电解质。 -电势:20~25mV
• 絮凝(flocculation):混 悬微粒形式形成疏松聚集体的 过程。 • 絮凝状态特点:疏松不结饼
则会增加其热力学不稳定 性。 ,(1- 2),要求加入 助悬剂。 • 沉降类型:
自由沉降和絮凝沉降
高分子助悬剂:树胶类、植物 多糖类、纤维素类、硅皂土、 触变胶
(二)混悬粒子的荷电与水化
①混悬剂中的粒子由于解离或吸附液体介质中的离 子而带电,与胶体的双电层结构一样,具有ξ 电位。
粒子带电→排斥→阻止聚集→强烈水化作用→水化膜
• 亲水性药物: “加液研磨法”:药物粉碎时加入适当量的液体进 行研磨。加液研磨使药物粉碎得更细,通常1份药物加 0.4-0.6份液体。 “水飞法” :将药物加适量的水研磨至细,再加入 大量水搅拌,稍加静置,倾出上层液体,研细的悬浮 颗粒随上清液被倾倒出去,余下的粗粒再加水研磨, 如此反复至完全研细,达到要求的分散度为止。将上 清液静置,收集其沉淀物,混悬于分散介质中即得。 “水飞法”可使药物粉碎到极细的程度对于一些质硬 或贵重药物可采用。
动力学不 稳定
(一)混悬粒子的沉降 ①Stokes定律*
2r 1 2 g V 9
2
V——粒子的沉降速度(cm/s), r——粒子半径 (cm),ρ1和ρ2— —粒子和介质的密度(g/ml), g——重力加速度(cm/s2), η— —分散介质的粘度(g/cms)。
• ②影响因素 A.沉降速率与微粒粒径平方成正比 • 粉碎法,使沉降速度减慢。 • NDS 不沉降直径 粒子半径小到其布朗运 动足以对抗重力作用 B.与微粒密度差成正比 减小(ρ 1 -ρ 2),速 度减慢。 C.与分散介质黏度成反比 增大黏度,速度减慢 • Stokes定律表示的是理想系统中粒子沉降的速 度。即假设粒子为均匀球体,在稀的分散系统 中,沉降时粒子间无干扰,且不受器壁影响。
2.表面自由能 • Δ F = δ S.L.Δ A • Δ F——界面自由能的改变值,Δ A——微粒总表 面积的改变值,δ S.L——固液界面张力。 • 减小Δ A,就可以降低系统的表面自由能Δ F。因 此加入适当的电解质,使ζ -电位降低,可以形 成疏松的絮凝状聚集体。 • 混悬微粒形成絮凝状聚集体的过程称为絮凝 (flocculation),加入的电解质称为絮凝剂。
• 反絮凝(deflocculation): 系向絮凝状态的混悬剂中加入 电解质,使絮凝状态变为非絮 凝状态的过程。
• 反絮凝剂(deflocculating
agents):絮凝状态变为非
絮凝状态的过程中加入的电解 质。 • 絮凝剂和反絮凝剂所用电解 质相同,常用的有枸橼酸盐、 枸橼酸氢盐、洒石酸盐、酒石 酸氢盐、磷酸盐及氯化物等。
• 加入电解质→双电层变薄→ ξ -电位降低→稳定 性下降 • ξ -电位降至一定值,粒子开始絮凝,但不结块, 振摇即可重新分散。
②疏水性药物→加入表面活性剂→润湿性增 加→粒子的分散作用加强。 • 表面活性剂→改变ξ -电位 • 发生ξ -电位性质变化的浓度称为ξ -电位逆 转点 表面活性剂 低浓度 高浓度 润湿 改变粒子电性
(三)混悬微粒的润湿 • 固体药物的亲水性强弱,能否被水润湿,与 混悬剂制备的易难、质量高低及稳定性大小 关系很大。 • 亲水性药物,制备时则易被水润湿,易于分 散,并且制成的混悬剂较稳定。 • 疏水性药物,不能为水润湿,较难分散,可 加入润湿剂改善疏水性药物的润湿性,从而 使混悬剂易于制备并增加其稳定性。如加入 甘油研磨制得微粒,不仅能使微粒充分润湿, 而且还易于均匀混悬于分散媒中。
• (六)分散相的浓度和温度 • 在相同的分散介质中分散相浓度增大,微 粒碰撞聚集机会增加,混悬剂的稳定性降 低。温度变化不仅能改变药物的溶解度和 化学稳定性,还能改变微粒的沉降速度、 絮凝速度、沉降容积,从而改变混悬剂的 稳定性。冷冻会破坏混悬剂的网状结构, 使稳定性降低。
稳定剂的应用 (一)润湿剂 • 降低药物微粒与液体分散介质之间的界面 张力,增加疏水性药物的亲水性,使其易 被润湿与分散。 • 常用的润湿剂多为表面活性剂,特别是疏 水性药物必须加入润湿剂。 • HLB值在7~11之间,常用聚山梨酯类、磷 脂类、泊洛沙姆等。此外,甘油、糖浆等, 也有一定的润湿作用。
扩散层边界
A
溶胶中分散相微粒间的引力势能,仍具有范德华引力 的性质。但它是一种远程范德华力,其作用范围比一般 分子的大千百倍,与粒子间距离的一次方或二次方成反 比。(一般分子或原子间的范德华力与粒子间距离的六 次方成反比) 溶 胶 粒 子 间 的 作 用 力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双电层引起的静电斥力:ER ae -k 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