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理论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翻译理论基础学习收获
一、翻译理论背景
1.1 翻译学学科历史
翻译实践活动的历史和人类文明的历史一样长久,西方翻译最早开始于公元三世纪,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作为文明古国的中国的翻译历史和西方一样悠久。但由于对于翻译活动的认识存在诸多悖论,达不成一致意见,人们因追求所谓严整的体系、规范的术语而将历史上对翻译的传统认识排斥在理论之外,认为翻译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研究学科才不过50多年的历史。1972年,詹姆斯.霍尔姆斯(James S.Holmes,美国人)在哥本哈根第三届国际应用语言学大会上宣读了《The name and nature of translation studies》(翻译学的名称和性质),这篇论文被普遍认为是翻译学科建设的奠基之作。对研究翻译的人来说,传统的翻译理论也应该受到一定的关注。
1.2 翻译学学科框架
在《The name and nature of translation studies》中,霍尔姆斯将翻译研究领域的名称命名为“translation studyies”,并勾画出了一套系统的翻译研究框架,图里(Toury,1995:10)将其绘制成下图,广为学界引用:
图1 翻译学学科框架图
在该架构中,翻译学的各个领域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霍尔姆斯的翻译学框架图被视作翻译学作为独立学科建立的标志。
二、语言
2.1语言和言语
什么是语言?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是人们进行沟通交流的各种表达符号系统,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民族的重要特征之一,由语音、词汇和语法构成一定的系统。符合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可变可塑,不是固定恒定的信号。
什么是言语?言语是人们利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行为和结果,它是个人的意志和智能的行为和结果。
人们说话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张口说话的动作,即“说话”的动作、行为,我们称之为言语动作和言语行为。(2)说话所使用的一套符号,“说话所使用的词语、规则”。(3)“说话”的结果,即所说的话语。其中,(1)(3)就是言语,(2)就是语言。
语言制约着言语,指导人们进行言语实践;语言存在于言语之中,存在于人们的交际过程之中,存在于言语行为和言语作品之中。语言不能够脱离言语,言语也不能脱离语言,它们是不可分离的。
2.2语言的认知功能
2.2.1语言的两种元功能:认知和交际
韩礼德认为,语言有三种元功能:概念功能(ideational )、人际功(interpersonal )和组篇功能(textual )。概念功能是语言创造概念、继而认知世界的功能;人际功能是语言传递概念、沟通思想的功能;组篇功能是语言通过内部的规则构成语篇并划分世界、确立知识的功能,可以分别归结到语言的概念功能和人际功能上。
2.2.2内部语言和外部语言
我们接受“内部语言”和“外部语言”的划分,前者是与人类的精神发展交织在一起的一种无声的、简化的、灵活的、内涵丰富的语言,是人类的思维工具。是广义的语言。各民族的语言表现出该民族的思想和精神品格,语言的词汇和语法特性显示出了一个民族切分世界和重组世界的方式和资源,语言参与了关照世界的过程,因而构成世界观。学会一种外语或许意味着在迄今为止的世界观领域里赢得一个新的出发点。而外部语言相当于言语或语篇,是狭义的自然语言。
图2 语言(内部、外部)及其在第一、二、三世界间的交互关系图 语言 (langue) 代码 (code) 语言能力(competence) 范畴(康德) 言语 (parole) 语篇(message) 语言表现 (performance) 第一世界 客观世界 外部世界 自在之物 第二世界
主观世界
思想意识
主观知识
第三世界 文本世界 文化产品 客观知识
三个世界的顺序,首先存在的是第一世界及客观世界,其次是第二世界即主观世界,最后是第三世界即文本世界。将第一世界内化为第二世界,需要内部语言的参与,第二世界到第三世界,需要外部语言的参与、形成文本。图中的实线箭头标示出从第一世界到第二世界、第二世界到第三世界的过程,虚线箭头标示出第三世界到第二世界、第三世界反映第一世界的过程。
2.2.3语言和意识形态
莱柯夫和约翰森(George Lakoff & Mark Johnson)认为语言在本质上是隐喻。原文是“本体”,译文是“喻体”,译文是借以认识原文的一副“眼镜”,它的镜片材料却是译入语言,势必带上了译入语的某些色彩,或多或少地改变了原文的颜色和面貌。
原文语言进入译入语,对译入语存在着反作用--改造译入语,通过对语言的改造,进而影响到译文读者对世界的认知能力,间接地改造译语读者的世界观。我们往往意识到事物与过去相同或者不同,似乎事物自身未变或发生了变化,却意识不到是我们自己的眼镜悄然间改变了颜色。翻译--语言--世界观由此形成了相互的关联关系,借助语言的认知功能,翻译悄悄地履行着改造意识形态的使命。
图3 原文与译文的相互作用示意图
语言对意识形态的影响有很多的注解和应用范例。如尼兰伽娜的后殖民翻译理论。中国的初中语文上有一篇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讲的就是侵入者对本土语言的控制的故事,里面有这么一句话:当一个民族沦为奴隶时,只要它好好地保存自己的语言,就好像掌握了打开监牢的钥匙。
三、语言的意义
3.1 意义和语境
意义是语言和我们的心灵相互感应而生发的一种认知和情感体验;语境就是使用语言的环境,语境是一个心理结构体,是一系列存在于人脑中的假设。在语内交际中,共享语境的多少决定了话语的信息度和可接受性;在语际交际中,共享语境的多少决定了翻译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原作者在创作之初,即对读者的知识进行预判,将双方共享的背景知识进行省略(情境缺省situational default),情境缺省分为语境缺省和文化缺省,翻译中应对文化缺省的五种模式是:文外作注、文内明示、归化、删除、硬译,译者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模式。
语言的固定意义是符合在历史演变中逐渐固定下来的意义,是符合使用者从传统和历史中继承下来的规约意义,叫作本义、字面义或者表层义。句子层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