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家庭教育之变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代家庭教育之变迁
诚如我们所知,家庭是教育的前线,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近代学校教育推广之前,家庭教育在中国古代长期占据教育的主体地位,这里既有官宦人家的琴棋书画儒家学理,也有平民百姓家的农时农事工巧商算,毕竟古时不是人人都可以去学校读圣贤书的.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不同,它是终身制的,对人的影响更加深远,人在幼儿至青年时期形成的价值观会在很大程度上左右其一生的方向,而这种价值判断的基础,多半正是来源于家庭教育.而且其言传身教的教育方式,血缘情感的联系,也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所不具备的.
中国的家庭教育有家本位制的特点,家国一体的观念,这是传统文化的影响,也一直持续
到今天,这也就树立了中国家庭教育以德为先的特点,尊儒家礼法,守孝悌之义.
中国古代的家庭教育一般体现在精英教育,比如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是世界家庭教育理论的先驱,到晚清重臣曾国藩所著的家教宝典,《曾国藩家书》,其中内容主旨多体现中国传统,立德弘志,勤勉励学,当然,非精英的也一般没留下什么记载,平民百姓之家总不至于有什么家训立志为将相,或者出一本什么《从打铁谈人生》之类的书,以至在明清时期出现的诸多家训,没有出现什么突破创新的内容,形式逐渐固定下来。而中国的家庭教育在近代却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中国近代自然经济的瓦解,新思潮的传播,让中国社会各方各面发生着剧变,这其中自然也有家庭教育。只是想想科举没了,天下的读书人所受的家庭教育,半数以上就是没用了.
近代的家庭教育自然也是以德为本的,尊儒的口号一直喊到了今天,然而其中最重要的改变,就是德的表现。女子无才便是德,这是近代以前人们的普遍看法,而古代女子没有学校教育的权利,都学些什么呢,纺线织布,做饭家务,祭祀礼节,过了玩耍的年纪或许就近是做劳役了,在男方家中纺织,做饭,端茶送水扫屋子,这一点很容易看出来,比如“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又或者是“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紧守着三从四德的绳子,不敢有所逾越,或许大家认为并不是那么夸张,但实际要缴纳赋税又要操持家务,在机器纺织开始之前,市场上的布匹有百分之九十五是手工纺织的.顺便说一个小话题,古代说孝顺大多是男子所说,而实际的情况却多是男子被父母照顾至成年,而女子出嫁后就成了男方家中孝顺行为真正的行动者,这样的不平等实在是一种可悲,而中国近代的家庭教育则开始逐渐改变女子在家庭教育中的地位,一方面是新思潮的传播,男女平等的思想流入,一方面是工厂需要大量女性劳动力,妇女经济地位提高,社会地位提高,相对独立。三从四德对女性的束缚逐渐减弱,新的思想新的价值在此时诞生,可以说是传统家庭教育对女性束缚的崩解,是男女平等的体现,这一点的重要性不言自明,缠足,溺死女婴等现象的消失也是文明进步的象征,这一过程到本世纪才算基本完成,而近代家庭教育的转变,正是男女平等的开始,当时主要是社会上层的女子家庭教育改变,民间的观念解放依旧很缓慢,不过这是一个好的开始.
而另一方面,是家庭教育民主化的推进,依旧是传统中来的,上一段是夫为妻纲,这里是父为子纲,父亲在家庭中的地位至高无上,道德法律文化都给予了他这样的权力,也就形成了父亲教育观上的独断,以父亲的角度确立教育的内容方式,而忽视孩子的感受,这种情况下孩子更像是父亲的附属物,被赋予价值和理想,棍棒教育出孝子也在一定程度体现了这一点。这就让我想起鲁迅先生所写的《二十四孝图》,“我最初实在替这孩子捏一把汗,待到掘出黄金一釜,这才觉得轻松。然而我已经不但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并且怕我父亲去做孝子了。家景正在坏下去,常听到父母愁柴米;祖母又老了,倘使我的父亲竟学了郭巨,那么,该埋的不正是我么?如果一丝不走样,也掘出一釜黄金来,那自然是如天之福,但是,那时我虽然年纪小,似乎也明白天下未必有这样的巧事。”再应一句史记里的,公子扶苏被赐死
的时候,说的是“使者至,发书,扶苏泣,入内舍,欲自杀。蒙恬止扶苏曰:“陛下居外,未立太子,使臣将三十万众守边,公子为监,此天下重任也。今一使者来,即自杀,安知其非诈?请复请,复请而后死,未暮也。”使者数趣之。扶苏为人仁,谓蒙恬曰:“父而赐子死,尚安复请!”即自杀。”就是说“如果父亲命令儿子自杀,那还要再请示些什么呢?”虽然扶苏是尊儒的,但是另一方面也看出父权至上的家庭教育在不尚孔孟的秦代就已经有这样的声势,在后世中这样的观念又发展了多少呢,实在不敢去想宋明理学时家庭教育的模样,而自近代以来,随着新思潮的传入,家庭内部的道德关系发生了变化,一方面是封建体制的倾塌使封建道德的合法性缺失,皇帝倒了,没了君为臣纲,三纲五常的合法性自然也就不在了,父权减弱,而年轻人对新思想新道德的追求也使家庭教育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年轻人的反叛和父权的减弱使得传统家庭教育难以维持,父亲必须站在理解孩子的角度进行教育,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而不是之前父权至上的那种教育方式,这就是近代家庭教育的民主化,单就孩子的角度讲,这样的理解也是进步的。
我们从上述内容中看出了什么呢,看到了家庭教育的平等,民主,看到了中国家庭教育走向了光明,前景正好?不,我看到的不是这样,我看到的是我们失去了传统,然后失去了所有.我们在一次文化冲击中失去了我们的传统,一击倒地,再没爬起.总体来看,我们的家庭教育力度减弱了,无论是男女平等还是民主化,都是传统家庭教育无力的表现,没了合法性,自然就无力了.然而数千年的宗法道德,又怎么能这么简单粗暴地,就奔向自由呢.我之前所述的,只是事实,但是并不能说,现在的就是进步.
当我们身处某个历史情境中,去体会理解的时候,会发现历史并不是那样充满残酷与压迫的,就像是在男女平等的话题中,男女不平等的职业分工,取决于一定的社会,女主内,男主外,就生理条件而言是十分正确的,就像是苏青说的,实在不愿为与男子争胜去读什么高等数学,那不是女子该做的事情,就是今天,也应该有这样的倾向.历史上有七出,也还有三不去不是.溺死女婴并不是合法的,在清代也曾经严厉打击过,而屡禁不绝.看看班固的诗,也是颂扬女性的,很明白地说这女子为救父亲比儿子强多了.我们的历史有其自身的合理性,细细品读,往往也是很有人情味的.
然而,随着皇权的倒塌,家庭教育于生存技能的作用减弱,学校教育的普及,家长们无所适从,家庭教育的噩梦也就到来.真的没什么好教的了.
看看如今,托儿所,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这就是我们的教育,家庭教育变成了算数背诗背单词,若是有些德育,也基本都是儒家道德,然而君都没了,儒家道德又有多大的约束力.家庭教育的力度越来越弱,内容则基本成了学校教育的延伸.大多做人的道理,反而是在幼儿园小学学到的,学校为家庭背上了德育的责任,然而没有言传身教,血缘关系的家庭伦理道德,甚至是社会伦理道德的传授,到底是不足的,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又是明白可见的.
看看清代的蒙养院教育,与幼儿园一样,同是3-7岁的幼童,定下的规矩却是一天不得超过四小时,以家庭教育为主,蒙养院为辅,而现今的幼儿园却是10到11小时制,可要知道三岁幼童一天就要睡13个小时,至于战争时期的中共苏区政权,更是从一岁开始进行全托教育,五岁之前都见不到父母,真正实现了康有为大同书中所说的儿童公育,这还去哪找家庭教育.没了德育,中国家长就开始注重物质生活,注重教育,注重学业,变成了这畸形的爱和畸形的教育.顺便一提的是,我都不知道我们抛弃了什么,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的性教育,一直到晚清还是家庭负责的,到了近代开始,就突然变成了一种不可说的东西,不归家庭,不归学校,不归社会,反正教育部有言,本能,无师自通.这思来想去无法理解,自然也就只能说之前有现在突然就没有的东西,就是失去了传统.
这就是我通过历史想说的,或许所谓的民主,男女平等并不全都是进步,也或许真正进步,真正可贵的传统,我们还有机会找寻,家庭教育,一国之未来,皆在少年,未来的未来,也就在你们诸位手中,重视家庭教育,重视我们的传统,因时而变的传统,会在我们历史人的手中再次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