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辛弃疾比较异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院系:文学院中文系专业:汉语言文学年级:2011姓名:吴天宇学号:1140016003……………………装…………订……………线……………………

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2013——2014学年

第1学期期末试卷

课程名称:唐诗宋词鉴赏(选修课)试卷类型:课程论文

考试方式:考查

(卷面总分100 分,占总成绩的 70% )

总分评卷教师签字

题目:苏轼、辛弃疾词风异同之比较

要求:1.围绕“苏辛词风”问题写一篇小文章。

2.字数可控制在3000字之间。

3.一律用A4纸打印

4.不许照搬他人文章。独立完成。

5. 按照论文标准书写,要求有摘要、关键词和参

考文献

6 .自选

苏轼、辛弃疾词风异同之比较

摘要:

在宋词豪放派的发展史上,有两颗璀璨的明珠,那就是苏轼和辛弃疾。虽然二者同被称为豪放派词人,但苏轼是基于花间词、南唐词及柳永以来一脉相承的婉约词派后另外开展的豪放词派,并且全面革新了词体,彻底打破了词为“艳科”的局面;而辛弃疾是继承着苏轼的思想并将豪放派推向了高峰。可以说是苏轼最先开启了豪放派,而辛弃疾是将其发展并使其达到顶峰。苏轼与辛弃疾同为豪放派的杰出代表,故二人的豪放词存在着许多相似点,但是也有许多不同之处,本文将从写作题材、创作形式、艺术风格、历史贡献等几方面来进行深入的探讨研究二者的不同之处。

关键词:苏轼、辛弃疾、豪放派、差异、贡献

前言:

在宋词发展史上,苏轼和辛弃疾虽然同样被称为豪放派词代表人物,同时他们也为宋词的创新改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二者还是有不同的,苏轼改变了以往词只描写“艳情”的风格,为豪放词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而辛弃疾则把豪放词进一步推向高峰。虽说有所不同,但他们二人还是以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和博大的胸襟以及奔放的情感和真挚的情怀,开创了宋词史上崭新的风格——豪放一派,这也同时奠定了他们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一、写作题材

苏轼是首位对词的内容题材进行了大面积改变的作家,开创了一批风貌一新的词章,为词的进一步发展开拓了道路。苏轼扩大了词反映社会生活的功能,不仅用词写爱情、离别、旅况等传统题材,而且还用词抒写报国壮志、农村生活、贬居生涯等,扩大了的词境。后人常用“以诗为词”来总结苏轼的特点,着眼点也主要在题材和内容与诗的相似性。他以健笔刻画英气勃勃的人物形象,来寄托立功报国的壮志豪情,如《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苏轼在词中更多地倾入自我,表现个性;《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借日常生活小事反映不畏坎坷,泰然自处的生活态度。他以写诗的超迈气势和劲拔笔力来写词,格调大都雄健顿挫,激昂排宕。苏轼对词的内容进行了全面改革,最终突破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

词到了辛弃疾时,他在继承苏词豪放词风的同时,把词引向比苏轼更广阔、更激荡的现实。他的词纵横挥洒,慷慨激昂,有的抒写恢复中原的雄心,有的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有的歌颂祖国山河的壮丽,有的写田园生活的幽静,但热爱祖国是他一生创作的基调;使词涉及的内容更加丰富。辛词艺术上的独特成就表现在雄奇阔大的意境的创造上。辛弃疾发挥了词在抒情、状物、叙事、议论等各方面的功能,创造性地融汇了诗歌、散文、经传、辞赋等各种文体的表现手法和语言技巧,对豪放词做了更深的开拓和大力的发展,把词提到了新的高度。辛弃疾是南宋词坛上豪放派领袖。辛弃疾的豪放词风透露出更丰富的内涵和底蕴。他的创作给了我们许多另外一些词人所没能给予的东西。

二、创作形式

苏轼在语言上一改花间词人镂金错采的作风,多吸收诗赋词汇,兼采史传、口语,不受格率限制,字由心生,形成连贯流畅的风格;不似柳词的俚俗,更没有花间词的脂粉气,而以清雄韶秀见长。苏轼用词自然流畅,读来清新,苏轼有着豪放不羁的心灵、热爱生活的情感这一切都在清新流畅、处处生春的语言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给人以一种清新朴素的感觉。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全词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把酒赏月的美丽风景画面,色彩浓淡有致,画面动静相宜,有作者人物、有朱阁绮户、有月宫的琼楼玉宇的静物实景;又有清风吹拂、有月光“转”“低”“照”;有“把酒”相“问”、有“起舞弄影”的动感镜头,更有生动的言语表达和内心思想活动的虚实写照。全词情感真挚而又情景交融,韵律激昂而又气势豪迈,结构严谨,用词干练,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语言技巧和浪漫豪放的词风,表达了作者宏大的报国志向,对国家、对生活的坚定信念和不贪权贵、正视现实、脚踏实地、胸襟宽广的无私奉献精神。

辛词在创作技巧方面的一大特色,是形式松散,语义流动连贯,句子往往写得比较长,大量使用散文句式。如《水龙吟•登建赏心亭》中“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意义连贯而下,在词中是很长的句子,但却是顿挫鲜明,铿锵有力,决不是把一段文章套在词的形式中而已。辛词还有一个最突出的特点是大量用典,广泛地引用经、史、子各种典籍和前人诗词中的语汇、成句和历史典故,融化或镶嵌在自己的词里。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一连用了五个典故,正是运用这五个典故,寄托了词人对南归四十三年的沉痛经历的总结,是他才兼文武,富于韬略的突出表现。同时也大大提高了语言以少胜多的作用和词的精炼性、含蓄性。辛弃疾不仅打破了诗词界限,并达诗词散文合流的境界。并且用韵绝不限制,不讲琢雕,随意抒发,形成一种散文化人歌词。

三、艺术风格

同样的豪放风格,在苏词和辛词中,又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别。苏轼在政坛上大起大落,屡遭贬谪,当时的恐悸、孤独、苦闷的心情是可想而知的,但他却能彻悟人生,乐观对待生活,这使他的词有一种旷达的超脱气势,表现自我疏狂不羁、潇洒飘逸的旷达情怀;能感觉出词人高旷博大的胸襟。辛弃疾因国家仇民族恨的长期压抑,使他的词既豪迈奔放,慷慨激昂,热情澎湃,而又忧思悲壮,沉郁苍凉,政治理想和社会现实的矛盾,妥协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决定了他的词没有也不可能有苏轼词的那种空旷洒脱的风致。

辛弃疾生活于南宋,当时金兵入侵,朝廷屈膝投降。国破家亡,美丽河山不再。词人承载着更多的是痛彻心扉的亡国之恨,欲将一腔热血洒于抗敌战场,渴望恢复祖国河山的豪情壮志,但却被贬官闲居,不得重任。因而在辛词中形成辛词特有的豪壮而苍凉,雄奇而沉郁的独特风格。辛弃疾的词极力渲染威武雄壮的军营和激烈的战斗场面,风驰电掣,惊心动魄,但表达的情感却是壮志难酬的一腔悲愤。因苏轼是个文士,所处是承平时代,而辛弃疾是个英雄,生当乱离之秋,故辛多豪情悲壮,苏多清新旷达。

四、历史贡献

北宋词坛因为苏轼的出现,再度掀起风起云涌的改变。自苏轼以来,词的诸多创作成规纷纷打破,前人迂徐曲折的突破至此演变为大张旗鼓的革新。苏词的革新提高词的文学地位,打破诗词界限,这是苏氏之创举,改变词卑诗雅的传统观念,是苏轼对词体的第一次真正大解放。苏轼认为词不仅仅是“小道”,不仅是言男女之情、相思之苦、离别之恨的“艳科”,词也可以同诗一样言“道”,言国家大事,言天地之道,其《念奴娇•赤壁怀古》就谈国家大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乃话“但愿人常久,千里共婵娟”的仲秋怀人的天地之道,表达了人类普遍的情怀,也展示了苏轼的千古旷达的胸怀。苏轼的作为,给词坛带来全新的风貌,深深地影响了周围的一批词人,出现苏门创作群体。

经过大批南渡词人的创作实践,转变了词的功能与审美视界,促进了南北词风的融合,在变动与普及中为豪放词高峰期的到来做好了充分准备。正是在这一历史条件下,辛弃疾沿着苏轼打破诗词界限的路子进一步开拓下去,另辟了蹊径,打破词文界限,使词向散文靠拢、使词具有历史散文的纪实功能,将叙事散文的叙事功能引入词体创作当中,实现了词体的第二次大解放。辛弃疾为了扩大了词的内容容量、增加词的现实内容与历史内容,以便更好地表达他欲抗金复国而又报国无门,空怀一身武艺、空有满腹谋略的悲愤之情,辛弃疾以其大的词篇,鞺靼的音响,雄豪的风格进一步弘扬抗金复国、重整河山的时代精神,把爱国豪放词推向词史的峰巅。

结语:

苏轼、辛弃疾同为中国文学史上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气吞万里如虎”,铸就一代“千古风流人物”。也正因为苏轼和辛弃疾他们豪放词风的差异性,从而在共同特征的基础上体现各自的特点和魅力,为豪放词派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