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语法知识(课堂PPT)
合集下载
《古代汉语》(词法)ppt课件
表示对象
如“与、为、对、关于”等,用于引进动作 行为直接涉及的对象。
表示原因
如“因、由于、为”等,用于引进动作行为 发生的原因或理由。
副词与介词在句子中成分分析
副词在句子中主要充当状语,修饰动词或形容词,表示程度 、范围、时间等意义。
介词在句子中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必须与名词或代词等 组成介词短语,才能在句子中充当状语、定语或补语等成分 。介词短语在句子中的位置相对灵活,可以位于句首、句中 或句末。
动词与形容词在句子中成分分析
作谓语
动词和形容词都可以在句子中作谓语,表示主语的动作、状态或特征 。例如:“他走了。”、“这朵花很美。”
作定语
形容词可以在句子中作定语,修饰名词。例如:“美丽的花朵”、“ 高大的建筑”。
作状语
动词和形容词都可以在句子中作状语,修饰谓语或其他成分。例如: “他高兴地跳了起来。”、“她慢慢地走出了房间。”
古今词法对比
01
通过比较古代汉语词法与现代汉语词法的异同,揭示语言发展
的内在规律。
古代汉语词法在现代汉语中的遗留
02
探讨现代汉语中仍然保留的古代汉语词法现象,如一词多义、
虚词用法等。
古代汉语词法对现代汉语的影响
03
分析古代汉语词法对现代汉语词汇、语法等方面的影响,彰显
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THANK YOU
连接从句的词,如“之”、“ 其”等。
名词与代词在句子中成分分析
主语
名词或代词在句子中充当主语,表示动作的 执行者或状态的主体。
定语
名词或代词在句子中充当定语,修饰或限制 名词或代词的意义或范围。
宾语
名词或代词在句子中充当宾语,表示动作的 对象或结果。
文言文语法.ppt
32
③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回乡偶书》) 译文:小孩子看见了我却不认识我。 现代汉语中也有保留,如:请你相信。
33
1.格式:动+以+宾 (二)状语后置 ①我前饰们 ,以知 若篆道 置文, 于山在谓龟现语鸟代之兽汉后之语便形中是。状补(《语语张置。衡于 但传谓 在》语 文)之 言 译文文中:,用处篆于文补山语龟的鸟成兽分的往形往状要来以装状饰语。来理 典解型,例即题翻译时大多数时候要提到谓语前面 去翻译。
25
④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 译文:国家用什么来救济老百性呢? 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译文:哦!除了这样的人,我能同谁在一起呢? ⑥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苏武传》) 译文:即使活着,(我)凭什么脸面回汉朝去呢?
26
3.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 格式:宾+介+动 典型例题
①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叶公好龙》) 译文:用钩子来画龙,用凿子来雕刻龙。 ②余是以记之。(《石钟山记》) 译文:我因此记下了这件事。 ③一言以蔽之。 译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
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译文:张良问道:“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 ②问女何所思?(《木兰辞》) 译文:问女儿在思考什么? ③王见之曰:“牛何之?”(《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大王看见了问道:“把牛牵到哪里?” 23
④何伤乎?(《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妨碍什么呢(有什么妨碍呢)? ⑤王曰:“缚者曷为者也?”(《晏子使 楚》) 译文:大王问: “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 ⑥吾谁敢怨?(《捕蛇者说》) 译文:我敢埋怨谁呢? ⑦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译文:况且把土石放置在哪里?
39
1.格式:中心词+定语+者 典型例题 ①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寻找可派去回复秦国的人。 ②楚人有涉江者。(《刻舟求剑》) 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 ③荆州之民附操者。(《赤壁之战》) 译文:荆州依附曹操的老百姓。 ④四方之士来者。(《勾践灭吴》) 译文:四方前来投奔吴国的士人。 ⑤村中少年好事者。(《黔之驴》) 译文:村中有个喜欢多事的年轻人。
③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回乡偶书》) 译文:小孩子看见了我却不认识我。 现代汉语中也有保留,如:请你相信。
33
1.格式:动+以+宾 (二)状语后置 ①我前饰们 ,以知 若篆道 置文, 于山在谓龟现语鸟代之兽汉后之语便形中是。状补(《语语张置。衡于 但传谓 在》语 文)之 言 译文文中:,用处篆于文补山语龟的鸟成兽分的往形往状要来以装状饰语。来理 典解型,例即题翻译时大多数时候要提到谓语前面 去翻译。
25
④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 译文:国家用什么来救济老百性呢? 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译文:哦!除了这样的人,我能同谁在一起呢? ⑥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苏武传》) 译文:即使活着,(我)凭什么脸面回汉朝去呢?
26
3.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 格式:宾+介+动 典型例题
①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叶公好龙》) 译文:用钩子来画龙,用凿子来雕刻龙。 ②余是以记之。(《石钟山记》) 译文:我因此记下了这件事。 ③一言以蔽之。 译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
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译文:张良问道:“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 ②问女何所思?(《木兰辞》) 译文:问女儿在思考什么? ③王见之曰:“牛何之?”(《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大王看见了问道:“把牛牵到哪里?” 23
④何伤乎?(《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妨碍什么呢(有什么妨碍呢)? ⑤王曰:“缚者曷为者也?”(《晏子使 楚》) 译文:大王问: “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 ⑥吾谁敢怨?(《捕蛇者说》) 译文:我敢埋怨谁呢? ⑦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译文:况且把土石放置在哪里?
39
1.格式:中心词+定语+者 典型例题 ①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寻找可派去回复秦国的人。 ②楚人有涉江者。(《刻舟求剑》) 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 ③荆州之民附操者。(《赤壁之战》) 译文:荆州依附曹操的老百姓。 ④四方之士来者。(《勾践灭吴》) 译文:四方前来投奔吴国的士人。 ⑤村中少年好事者。(《黔之驴》) 译文:村中有个喜欢多事的年轻人。
古代汉语语法词类活用ppt1课件
使动用法的含义是“主语使宾语怎么样”,因此,使动用法的句子从理论上说必须有宾语,有时宾语省略不出现,但是可以补出。 “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这句承接上文“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来”还是使动用法,只是省略了宾语而已。
A.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不及物动词如果带上宾语一定是使动用法,表示主语使宾语发生该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或行为。 ①荘公寤生,驚姜氏。(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左传·僖公三十年) ③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
句中“积”“卫”“出”“入”都是动词,在句子中都充当宾语,其前面有结构助词“之”,用以表示修饰关系,这些动词都临时活用为名词。动词活用为名词,在翻译中,要将动词译为一个与这个动作有关的名词或者名词性的短语。以上四个词语分别译为“粮食”“保卫工作”“出产的东西”“收入的东西”。
(二)形容词的活用
词类活用的条件
2、名词、形容词放在所字后面,活用为动词。例: ①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史记·陈涉世家》) ②妾请母子俱迁江南,无为秦所鱼肉也。(《史记·张仪列传》) ③可以补所贤之主,是臣之大荣也,臣又何耻乎?(《战国策·秦策》) 形容词用在“所”字后面多用作意动用法。
四、为动用法
凡动宾结构中,动词和宾语的关系既不是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也不能用“使动”或“意动”去解释,而是要在动词和宾语间加进一个适当的介词,和宾语组成介词结构作状语或补语,才能正确理解该动宾结构的语义关系。主语为宾语发出动词表示的动作,即主语为宾语而动。 ①邴夏御齐侯。(左传·成公二年) ②墨子见歧道而哭之。(吕氏春秋·疑似)
形容词的活用包括四种情况:用作名词,用作一般动词,用作使动和意动。
1、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比如: ①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荀子《劝学》 ②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①中“曲”是形容词,意为“弯曲”,在句子中作动词“中”的主语,临时充当了名词的语法功能,意为“曲度”; ②中“高”是形容词,意为“高的”,在句子中作动词“登”的宾语,临时充当名词的语法功能,意为“高处”。
A.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不及物动词如果带上宾语一定是使动用法,表示主语使宾语发生该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或行为。 ①荘公寤生,驚姜氏。(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左传·僖公三十年) ③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
句中“积”“卫”“出”“入”都是动词,在句子中都充当宾语,其前面有结构助词“之”,用以表示修饰关系,这些动词都临时活用为名词。动词活用为名词,在翻译中,要将动词译为一个与这个动作有关的名词或者名词性的短语。以上四个词语分别译为“粮食”“保卫工作”“出产的东西”“收入的东西”。
(二)形容词的活用
词类活用的条件
2、名词、形容词放在所字后面,活用为动词。例: ①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史记·陈涉世家》) ②妾请母子俱迁江南,无为秦所鱼肉也。(《史记·张仪列传》) ③可以补所贤之主,是臣之大荣也,臣又何耻乎?(《战国策·秦策》) 形容词用在“所”字后面多用作意动用法。
四、为动用法
凡动宾结构中,动词和宾语的关系既不是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也不能用“使动”或“意动”去解释,而是要在动词和宾语间加进一个适当的介词,和宾语组成介词结构作状语或补语,才能正确理解该动宾结构的语义关系。主语为宾语发出动词表示的动作,即主语为宾语而动。 ①邴夏御齐侯。(左传·成公二年) ②墨子见歧道而哭之。(吕氏春秋·疑似)
形容词的活用包括四种情况:用作名词,用作一般动词,用作使动和意动。
1、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比如: ①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荀子《劝学》 ②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①中“曲”是形容词,意为“弯曲”,在句子中作动词“中”的主语,临时充当了名词的语法功能,意为“曲度”; ②中“高”是形容词,意为“高的”,在句子中作动词“登”的宾语,临时充当名词的语法功能,意为“高处”。
古代汉语语法知识 PPT
3、词义转移
古汉语中的一些词义,随着历史的发展, 由原来表示的对象转移为表示另一种对象, 这就叫词义的转移,词义转移有一下几类:
(1)由表示甲事物转移到乙事物。例如:
“币”古义指礼物。《屈原列传》:“厚 币委质事楚。”今义已转移为“钱”的意 思。
“涕”古义指眼泪。今义一般作“鼻涕” 解。
今变化。古今词义的差别,因其演变情形的不同, 大致有如下几种:
1、词义扩大
特点:今意大于古意, 词义扩大有以下几类: (1)原单指某些事物的词,扩大到兼指特征、
性质或功能相似的事物。例如: “雏”《说文》:“鸡子也。”本义指“小
鸡”。现在指幼小的动物或幼儿,以及未 定型前的最初形式、形状。如“雏 鸟”“雏形”等。
2、词义缩小
是指词的古义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变化逐 渐变得狭小的现象。词义缩小有以下三类:
(1)词义程度减弱。例如: “饿”古义指严重的饥饿,已达到受死亡
威胁的程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即用“饿”的 古义。今义的“饿”指一般的肚子饿。程 度减弱咯。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
可以互相讨论下,但要小声点
(2)词义的表示范围缩小。例如:
“子”。最初是孩子的总称,不分男孩、 女孩都称“子”。现在“子”专指“儿 子”。
“臭”古代泛指气味。现在自指难闻的气 味。
(3)词义义项的减少。例如:
“劝”。古义常用义项有鼓励、劝说、规 劝。《劝学》之“劝",就是鼓励的意思。今 义中就只剩下“劝说、规劝”这一义项。 如“劝人改之”。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 如列传》。“国家”是相关词,此处只取 “国”之意
二、一词多义
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很多,同一 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 句子里又是另一个意义。一般来说,一词 多义的各个义项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例 如:
古代汉语语法ppt课件
《三戒·黔之驴》)
程度副词
颇。 “颇”在现代汉语中表示程度深,而古汉语中 的“颇”有两种用法:一是表示程度高,是“很” 的意思;一是表示程度浅,是“稍微”的意思。如: ❖ 唯袁盎明绛侯无罪,绛侯得释,盎颇有力。 (《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 至于序《尚书》则略,无年月;或颇有,然多阙。 (《史记·三代世表序》)
程度副词
少 古汉语中“少”常作程度副词,是“稍微、略微”
的意思,相当于现代的“稍”。 ❖ 辅之以晋,可以少安。(《左传·僖公五年》) ❖ 太后之色少解。(《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古汉语中的“稍”却是时间副词,是“逐渐”的意思。 ❖ 项羽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史记·项羽
本纪》) ❖ 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柳宗元
❖ 少时,一狼迳去,其一犬坐 于前。(聊斋志异·狼)
介动用法
凡动宾结构中,动词和宾语的关系既不是支 配与被支配的关系,也不能用“使动”或 “意动”去解释,而是要在动词和宾语间加 进一个适当的介词,和宾语组成介词结构作 状语或补语,才能正确理解该动宾结构的语 义关系。这种用法包括了一般所说“为动”、 “向动”等名目繁多的特殊动宾关系的用法, 统名之曰“介动用法”。 “介动”用法包括 动词、名词和形容词的活用。
❖ 将军身披坚执锐。《史记·陈涉起 义》—“坚”“锐”形容词活用为名 词。
词类活用的类型:
❖ 词类活用主要是实词的活用,即动词、名词、形 容词的活用。具体而言包括动词的使动用法,形 容词用做一般动词,使动和意动用法;名词用做 一般动词,使动和意动用法以及做状语。
❖ 使动和意动的区别在于使动用法是宾语客观上发 生了变化,意动用法是宾语客观上没有发生变化 而主语主观上认为它发生了变化或者对待宾语的 方式有所改变。
程度副词
颇。 “颇”在现代汉语中表示程度深,而古汉语中 的“颇”有两种用法:一是表示程度高,是“很” 的意思;一是表示程度浅,是“稍微”的意思。如: ❖ 唯袁盎明绛侯无罪,绛侯得释,盎颇有力。 (《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 至于序《尚书》则略,无年月;或颇有,然多阙。 (《史记·三代世表序》)
程度副词
少 古汉语中“少”常作程度副词,是“稍微、略微”
的意思,相当于现代的“稍”。 ❖ 辅之以晋,可以少安。(《左传·僖公五年》) ❖ 太后之色少解。(《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古汉语中的“稍”却是时间副词,是“逐渐”的意思。 ❖ 项羽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史记·项羽
本纪》) ❖ 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柳宗元
❖ 少时,一狼迳去,其一犬坐 于前。(聊斋志异·狼)
介动用法
凡动宾结构中,动词和宾语的关系既不是支 配与被支配的关系,也不能用“使动”或 “意动”去解释,而是要在动词和宾语间加 进一个适当的介词,和宾语组成介词结构作 状语或补语,才能正确理解该动宾结构的语 义关系。这种用法包括了一般所说“为动”、 “向动”等名目繁多的特殊动宾关系的用法, 统名之曰“介动用法”。 “介动”用法包括 动词、名词和形容词的活用。
❖ 将军身披坚执锐。《史记·陈涉起 义》—“坚”“锐”形容词活用为名 词。
词类活用的类型:
❖ 词类活用主要是实词的活用,即动词、名词、形 容词的活用。具体而言包括动词的使动用法,形 容词用做一般动词,使动和意动用法;名词用做 一般动词,使动和意动用法以及做状语。
❖ 使动和意动的区别在于使动用法是宾语客观上发 生了变化,意动用法是宾语客观上没有发生变化 而主语主观上认为它发生了变化或者对待宾语的 方式有所改变。
古代汉语语法常识.ppt
4.偏义复词
偏义复词就是一个词由两个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 素构成,其中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 示意义,只作陪衬。如:作息、利害、远近、存亡、 国家、出入、浅深、异同、众寡、饥穰、园圃、公 姥、父兄等
二、文言虚词
1.之 ⑴作代词 ①第三人称代词,可代物、人或事。可译为
“他(们)”“她(们)”“它(们)”或 在后加“的”,作宾语或兼语。如:左右皆 恶之。
③表示目的关系,“以”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 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译为“而”、“来”、 “用来”、“以致”。如:敛赀财以送其行。
④表示因果关系,多用在前一分句,译为“因为”。 如: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⑤ 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译为“而” 或不译。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3.以
⑴介词
①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或方法,译为“用”、 “拿”、“凭”、“按照”。如:愿以十五城请易 璧。
②起提前宾语的作用,译为“把”。如:秦亦不以 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③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译为“因”、“由 于”。如: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④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 “于”,译为“在”、“从”。如:余以乾隆三十 九年十二月,自京城乘风雪……
⑸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 意思,是用动宾结构表达使令式内容。格式 为“主语使+宾语+怎么样”。动、形、名都 有使动用法:
①卒廷见相如,礼毕而归之。
②项伯杀人,臣活之。
③……昂其值,居为奇货。 ④强本而,则天不能贫…… ⑤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⑥舍相如广成传舍。
②活用作第一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的” 如: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偏义复词就是一个词由两个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 素构成,其中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 示意义,只作陪衬。如:作息、利害、远近、存亡、 国家、出入、浅深、异同、众寡、饥穰、园圃、公 姥、父兄等
二、文言虚词
1.之 ⑴作代词 ①第三人称代词,可代物、人或事。可译为
“他(们)”“她(们)”“它(们)”或 在后加“的”,作宾语或兼语。如:左右皆 恶之。
③表示目的关系,“以”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 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译为“而”、“来”、 “用来”、“以致”。如:敛赀财以送其行。
④表示因果关系,多用在前一分句,译为“因为”。 如: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⑤ 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译为“而” 或不译。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3.以
⑴介词
①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或方法,译为“用”、 “拿”、“凭”、“按照”。如:愿以十五城请易 璧。
②起提前宾语的作用,译为“把”。如:秦亦不以 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③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译为“因”、“由 于”。如: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④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 “于”,译为“在”、“从”。如:余以乾隆三十 九年十二月,自京城乘风雪……
⑸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 意思,是用动宾结构表达使令式内容。格式 为“主语使+宾语+怎么样”。动、形、名都 有使动用法:
①卒廷见相如,礼毕而归之。
②项伯杀人,臣活之。
③……昂其值,居为奇货。 ④强本而,则天不能贫…… ⑤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⑥舍相如广成传舍。
②活用作第一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的” 如: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2024版王力《古代汉语》PPT课件讲义完整
性和流畅性。
THANKS
感谢观看
2024/1/27
33
选读篇目
《郑伯克段于鄢》、《曹刿论战》等。
赏析要点
分析选文所体现的作者的历史观和文学 观;探讨选文在叙事写人方面的艺术成 就;品味选文的语言特点。
2《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 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 和策略。
《战国策》的艺术特色在于善于通过讽 喻、比喻、夸张等手法,刻画人物形象, 描写社会风貌;语言生动、流畅,富于 感情色彩。
现代音
上古音、中古音与现代音的比较
指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语音,以北京语音为标 准音,可通过拼音方案等工具学习掌握。
揭示汉语语音的历时变化及其规律,有助于 深入了解汉语语音系统的发展演变。
2024/1/27
11
03
词汇与语法
2024/1/27
12
古代汉语词汇的特点与分类
特点
单音节词为主
多义词丰富
2024/1/27
2024/1/27
研究现状
目前,古代汉语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如古籍整理与校 勘工作仍需加强,音韵研究中的一些问题尚 未得到圆满解决,训诂学和语法学的研究也 需要进一步深入。同时,随着科技的进步和 学术交流的加强,古代汉语研究的方法和手 段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6
02
文字与音韵
20
《楚辞》概述及艺术特色
《楚辞》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 原等人创作的一种新诗体,具有 浓厚的地方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
格。
《楚辞》以屈原的作品为代表, 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和强烈的个
人情感表达。
《楚辞》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为 象征、比喻等手法的运用,以及
THANKS
感谢观看
2024/1/27
33
选读篇目
《郑伯克段于鄢》、《曹刿论战》等。
赏析要点
分析选文所体现的作者的历史观和文学 观;探讨选文在叙事写人方面的艺术成 就;品味选文的语言特点。
2《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 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 和策略。
《战国策》的艺术特色在于善于通过讽 喻、比喻、夸张等手法,刻画人物形象, 描写社会风貌;语言生动、流畅,富于 感情色彩。
现代音
上古音、中古音与现代音的比较
指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语音,以北京语音为标 准音,可通过拼音方案等工具学习掌握。
揭示汉语语音的历时变化及其规律,有助于 深入了解汉语语音系统的发展演变。
2024/1/27
11
03
词汇与语法
2024/1/27
12
古代汉语词汇的特点与分类
特点
单音节词为主
多义词丰富
2024/1/27
2024/1/27
研究现状
目前,古代汉语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如古籍整理与校 勘工作仍需加强,音韵研究中的一些问题尚 未得到圆满解决,训诂学和语法学的研究也 需要进一步深入。同时,随着科技的进步和 学术交流的加强,古代汉语研究的方法和手 段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6
02
文字与音韵
20
《楚辞》概述及艺术特色
《楚辞》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 原等人创作的一种新诗体,具有 浓厚的地方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
格。
《楚辞》以屈原的作品为代表, 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和强烈的个
人情感表达。
《楚辞》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为 象征、比喻等手法的运用,以及
古代汉语语法 ppt课件
⑶庾仲初作《杨都赋》成,以呈庾亮。亮以 亲族之怀,大为其名價云:可三《二京》, 四《三都》。 并列为三,并列为四
使动
定义:即述语带有使动意义的用法,述语表示的动 作行为不是主语发出,而是主语使宾语表示的人 或事物发出的
一、动词的使动: ⑴庄公寤生,惊姜氏。--《郑伯克段于鄢》 ⑵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季氏将伐颛
臾》 ⑶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子路从而后》 ⑷无生民心。---《郑伯克段于鄢》
使….产生二心
二、名词的使动
⑴公若曰:“尔欲吴王我乎?”---《左传》 使我成为吴王
⑵齐桓公合诸侯而国异姓。--《史记》 使异姓诸侯建国
⑶筑室百堵,西南其户。--《诗.小雅》 使其户向西南开
三、形容词的使动:
1.表示主谓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之间具备等同关系
例:楚左尹项伯者,项羽继父也。--《史记·项羽本纪》
2.表示主谓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之间具备种属关系。
例:制,严邑也。--《左传·隐公元年》
• 此外,有些判断句主谓语之间的关系不能用形式 逻辑来解释,这种情况实际上是用判断句的形式 表达了一种复杂的关系,习惯上称之为判断句的 活用,常见三种情况:
• 关于“是”和“为” 1.是
长作代词,充当主语
例:是社稷之臣也 --《论语·季氏》
“是”指代颛臾 2.为
本意是“劳作”,逐渐引申成为一个意义很广泛 的动词。一般来说,用“为”充当谓语的句子是 叙述句,不是判断句。
例:颖考叔为颍谷封人 --《左传·隐公元年》
表达功能
• 从主谓语之间的逻辑关系上分析,两种基本表达 功能:
古代汉语判断句基本构成类型
• 基本构成类型:“主语+者,谓语+也”
使动
定义:即述语带有使动意义的用法,述语表示的动 作行为不是主语发出,而是主语使宾语表示的人 或事物发出的
一、动词的使动: ⑴庄公寤生,惊姜氏。--《郑伯克段于鄢》 ⑵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季氏将伐颛
臾》 ⑶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子路从而后》 ⑷无生民心。---《郑伯克段于鄢》
使….产生二心
二、名词的使动
⑴公若曰:“尔欲吴王我乎?”---《左传》 使我成为吴王
⑵齐桓公合诸侯而国异姓。--《史记》 使异姓诸侯建国
⑶筑室百堵,西南其户。--《诗.小雅》 使其户向西南开
三、形容词的使动:
1.表示主谓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之间具备等同关系
例:楚左尹项伯者,项羽继父也。--《史记·项羽本纪》
2.表示主谓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之间具备种属关系。
例:制,严邑也。--《左传·隐公元年》
• 此外,有些判断句主谓语之间的关系不能用形式 逻辑来解释,这种情况实际上是用判断句的形式 表达了一种复杂的关系,习惯上称之为判断句的 活用,常见三种情况:
• 关于“是”和“为” 1.是
长作代词,充当主语
例:是社稷之臣也 --《论语·季氏》
“是”指代颛臾 2.为
本意是“劳作”,逐渐引申成为一个意义很广泛 的动词。一般来说,用“为”充当谓语的句子是 叙述句,不是判断句。
例:颖考叔为颍谷封人 --《左传·隐公元年》
表达功能
• 从主谓语之间的逻辑关系上分析,两种基本表达 功能:
古代汉语判断句基本构成类型
• 基本构成类型:“主语+者,谓语+也”
古代汉语语法知识上精品PPT课件
《左传·僖公十五年》
唯余马首是瞻。
《左传·襄公十四年》
宾语因强 调而前置。 用代词“之” 、 “是”复指 宾语。
18
返回本章目录
介词宾语前置- 1
二. 介词
宾语的 前置
1.许子奚为不自织?
《孟子·滕文公上》
不然,籍何以至此?
《史记·项羽本纪》
谁为为之?孰令听之?
《报任安书》
微斯人,吾谁与归?
《岳阳楼记》
一.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
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圆。
《登泰山记》
二.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者,其虞虢之谓也。
[]
《左传·僖公五年》
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
《捕蛇者说》
名词作 谓语, 非判断 句。
用助词 “者”、 “也”, 非判断 句。
13
返回本章目录
14
第三节 宾语前置
15
《诗经·硕鼠》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
[]
知人也。 《论语·学而》
自古及今,未之尝闻。
[] []
《论积贮疏》
古之人不余欺也。
[]
《石钟山记》
否定句中 代词作宾 语,宾语 前置。两 个条件缺 一不可。
17
返回本章目录
动词宾语前置- 3
3.姜氏何厌之有?
一. 动词
宾语的 前置
《左传·隐公元年》
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 忧,惠之至也。
《史记·孔子世家》 语是喻体。翻
曹公,豺虎也。
译时应加动词
《赤壁之战》
“像”。
10
返回本章目录
判断句的活用- 2
二. 因果 判断
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 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唯余马首是瞻。
《左传·襄公十四年》
宾语因强 调而前置。 用代词“之” 、 “是”复指 宾语。
18
返回本章目录
介词宾语前置- 1
二. 介词
宾语的 前置
1.许子奚为不自织?
《孟子·滕文公上》
不然,籍何以至此?
《史记·项羽本纪》
谁为为之?孰令听之?
《报任安书》
微斯人,吾谁与归?
《岳阳楼记》
一.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
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圆。
《登泰山记》
二.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者,其虞虢之谓也。
[]
《左传·僖公五年》
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
《捕蛇者说》
名词作 谓语, 非判断 句。
用助词 “者”、 “也”, 非判断 句。
13
返回本章目录
14
第三节 宾语前置
15
《诗经·硕鼠》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
[]
知人也。 《论语·学而》
自古及今,未之尝闻。
[] []
《论积贮疏》
古之人不余欺也。
[]
《石钟山记》
否定句中 代词作宾 语,宾语 前置。两 个条件缺 一不可。
17
返回本章目录
动词宾语前置- 3
3.姜氏何厌之有?
一. 动词
宾语的 前置
《左传·隐公元年》
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 忧,惠之至也。
《史记·孔子世家》 语是喻体。翻
曹公,豺虎也。
译时应加动词
《赤壁之战》
“像”。
10
返回本章目录
判断句的活用- 2
二. 因果 判断
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 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文言文语法知识PPT教学课件
作宾语的如:共其乏困(缺少的东西)/越国以鄙 远(远方的国家)/秦孝公据殷函之固(坚固的地势)/ 此其志不在小(小事)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活着 的人,死去的人)/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 愚(圣人,愚人)
2020/12/10
7
五、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就是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 样”的意思。
2020/12/10
5
三、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按一般语法,形容词不能带宾语,所以,如果形 容词出现在代词前面,就可以判断它活用成了动词;
同理,如形容词出现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前,而 它和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间又构不成偏正关系, 那么这个形容词就活用成了动词。
如: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远离)/楚左 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交好)/邻 之厚,君之薄也。(变雄厚;削弱)尊贤而重士(敬重、 看重)/谨庠序之教(认真从事)/
①不及物动词带了宾语,一般而言可以断定活用 成了使动;
如:外连衡而斗诸侯(使……相斗)/君将哀而 生之乎(让……活)/吞二周而亡诸侯(使……灭亡) /却匈奴七百余里(使……退却)
2020/12/10
8
③另外,及物动词如果跟它的宾语之间不是支配和 被支配关系,宾语不是动作的承受者,而是动作的实施 者时,也可判断为用作使动;
2020/12/10
1
在古代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 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甲类词临时具备了乙 类词的语法特点,并临时做乙类词用,这种 语法现象就叫做文言的词类活用。常见的类 型有: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 语,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动词、形容 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 用法。
语直接充当谓语,用以对主语进行判断,常见句
式有如下几种:
2020/12/10
7
五、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就是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 样”的意思。
2020/12/10
5
三、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按一般语法,形容词不能带宾语,所以,如果形 容词出现在代词前面,就可以判断它活用成了动词;
同理,如形容词出现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前,而 它和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间又构不成偏正关系, 那么这个形容词就活用成了动词。
如: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远离)/楚左 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交好)/邻 之厚,君之薄也。(变雄厚;削弱)尊贤而重士(敬重、 看重)/谨庠序之教(认真从事)/
①不及物动词带了宾语,一般而言可以断定活用 成了使动;
如:外连衡而斗诸侯(使……相斗)/君将哀而 生之乎(让……活)/吞二周而亡诸侯(使……灭亡) /却匈奴七百余里(使……退却)
2020/12/10
8
③另外,及物动词如果跟它的宾语之间不是支配和 被支配关系,宾语不是动作的承受者,而是动作的实施 者时,也可判断为用作使动;
2020/12/10
1
在古代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 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甲类词临时具备了乙 类词的语法特点,并临时做乙类词用,这种 语法现象就叫做文言的词类活用。常见的类 型有: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 语,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动词、形容 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 用法。
语直接充当谓语,用以对主语进行判断,常见句
式有如下几种:
《古代汉语语法》课件
05
古代汉语的修辞手法
对偶
总结词
对偶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字数相等、结构相 似的句子来表达相近或相反的含义。
详细描述
对偶通常由两个对仗工整的句子组成,它们在字数、结构和 意义上相呼应,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修辞手法能够增强语 言的节奏感和音乐美感,使表达更加鲜明有力。
排比
总结词
排比是一种通过连续使用三个或以上结构相 似的句子来加强语气的修辞手法。
句子结构复杂
古代汉语中长句较多,句 子结构相对复杂,需要仔 细分析才能理解。
古代汉语语法与现代汉语语法的区别
词汇差异
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在词汇上存在较 大差异,一些词的意义和用法已经发 生了变化。
句法结构
时态和语态
古代汉语与时态和语态的表达方式与 现代汉语存在差异,如古汉语中常用 “已”、“矣”等词语表示时态和语 态。
详细描述
排比句式可以增强语言的节奏感和气势,使 表达更加有力。通过连续使用多个结构相似 的句子,排比修辞能够突出强调某个观点或 情感,使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语言的震撼 力。
借代
总结词
借代是一种通过借用与原事物相关的事物来代替原事物的修辞手法。
详细描述
借代修辞通常利用事物的特征、属性或关系来代替该事物本身,使语言表达更加简洁、生动、形象。 通过借用与原事物相关的事物,借代修辞能够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使语言更加富有表现力和感染 力。
判断句
总结词
表示对某人或某事物的性质或状态的描述。
详细描述
判断句在古代汉语中用来描述某人或某事物的性质或状态,通常使用“是”、“ 为”、“乃”等词语来标识判断关系。例如,“刘备是三国时期的蜀汉开国皇帝 ”表示刘备的性质。
古汉语 语法PPT
单选题-被动句
.下列各句中,被动句是---- ③ 下列各句中,被动句是---- 君哉,舜也。 ①君哉,舜也。 ②戎狄是膺,荆舒是惩。 戎狄是膺,荆舒是惩。 ③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④陈良,楚产也。 陈良,楚产也。
单选题-被动句 .下列各句的“于”字用于引进 下列各句的“ 动作行为主动者的是------ 动作行为主动者的是------ ②
单选题-使动用法 .“内空府库之藏,外乏执备 内空府库之藏, 之用”句中“ 之用”句中“空”、 “乏”是④ -- ①形容词用作动词; 形容词用作动词; 形容词作定语; ②形容词作定语;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③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④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单选题-使动用法 .下列各句中有形容词用作 使动词的句子是------- 使动词的句子是------- ④
填充题-何辞为
项羽本纪》 .在《史记 · 项羽本纪》“如今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何辞为” 为” 中, “何辞为” 的意思是 为什么要告辞 。
填充题-助字辨略
.清人刘淇所著《助字辨略 》 清人刘淇所著《 一书, 一书,是我国较早的系统研 究虚词的专著。 究虚词的专著。
单选题-名词作状语 又敕郡县发遣” .“太祖累书呼,又敕郡县发遣” 太祖累书 中“书”是名词用作状语,所起 是名词用作状语, 的作用是--------- 的作用是---------④ 表示方位处所; ①表示方位处所; 表示对人的态度; ②表示对人的态度; 表示比喻; ③表示比喻; 表示工具或依据。 ④表示工具或依据。
填充题-名词用作动词
.在《项羽本纪》“毋妄言,族矣”中, 项羽本纪》 毋妄言, “族”的语法特点是 名词用作动词 意思是 灭族 。 ,
文言文语法知识完整教学课件PPT
用文言的眼光读文言文!
常见实词
文言 语法
文言句式
常见虚词
常见实词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 教学大纲 》( 人民教育出 版社 2012年4月第1版)开列了120 个 常见文言实词。
文言实词: 名词 动词 形容词 数词 代词(我、 谁、这)
常见实词
古汉语中,有些字用声音相同、相近或形体相近的字来代 替的语言现象叫文字“通假” 。一般认为,通假字的产生可能 是由于书写或抄书的人一时笔误,写了音同或音近的别字, 或是因地方习惯而写了另一个字。
一个个都笑〈弯了腰〉。
形容词之后,补充说
字写得〈好〉。
补语
明动词、形容词的成 分。位于谓语后、宾
“弯了腰”补充说明“笑”的 结果,是补语。
语前,一般用“得”
“好”补充说明“写”的程度
做标志。
,是补语。
中心
与定语、状语、
语 补语相对应的成分。
我爱伟大祖.国.。(与定语相 对应)
我一定去.。(与状语相对应) 他好.得很。(与补语相对应)
2、被动句
1、用“于、 见、“受…于…、见…于…” 表被动。 2、用“为”、“为…所…” 表示被动。 3、词语本身含被动,无标志词语。
翻译时要将有关词语译成“被”。
如: 贤能为之用。 舌一吐而二蛇尽为所吞。 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帝感其诚。
3、省略句 1、省主语、谓语、宾语“之”。 2、省略量词、介词“于”。
判断句
被动句
固定句式
省略句
倒装句
成分
定义
举例说明
定语是在名词前起
(美丽)的花朵
修饰(描写)限制作用的成
(那个)地方
定语 分。通常位于主语或宾 语前。一般用“的”做 标志。
常见实词
文言 语法
文言句式
常见虚词
常见实词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 教学大纲 》( 人民教育出 版社 2012年4月第1版)开列了120 个 常见文言实词。
文言实词: 名词 动词 形容词 数词 代词(我、 谁、这)
常见实词
古汉语中,有些字用声音相同、相近或形体相近的字来代 替的语言现象叫文字“通假” 。一般认为,通假字的产生可能 是由于书写或抄书的人一时笔误,写了音同或音近的别字, 或是因地方习惯而写了另一个字。
一个个都笑〈弯了腰〉。
形容词之后,补充说
字写得〈好〉。
补语
明动词、形容词的成 分。位于谓语后、宾
“弯了腰”补充说明“笑”的 结果,是补语。
语前,一般用“得”
“好”补充说明“写”的程度
做标志。
,是补语。
中心
与定语、状语、
语 补语相对应的成分。
我爱伟大祖.国.。(与定语相 对应)
我一定去.。(与状语相对应) 他好.得很。(与补语相对应)
2、被动句
1、用“于、 见、“受…于…、见…于…” 表被动。 2、用“为”、“为…所…” 表示被动。 3、词语本身含被动,无标志词语。
翻译时要将有关词语译成“被”。
如: 贤能为之用。 舌一吐而二蛇尽为所吞。 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帝感其诚。
3、省略句 1、省主语、谓语、宾语“之”。 2、省略量词、介词“于”。
判断句
被动句
固定句式
省略句
倒装句
成分
定义
举例说明
定语是在名词前起
(美丽)的花朵
修饰(描写)限制作用的成
(那个)地方
定语 分。通常位于主语或宾 语前。一般用“的”做 标志。
《古代汉语语法》课件
比拟
比拟的定义
比拟的作用
比拟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将一个事 物拟人化或拟物化,以形象地表达出 所要表达的意思。
比拟可以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增 强语言的形象性和表现力,同时也可 以使文章的主题更加突出、鲜明。
比拟的分类
根据比拟的特点,可以分为拟人和拟 物两种类型。拟人是指将事物人格化 ,赋予其人的特征;拟物则是指将人 物物化,赋予其物的特征。
紧缩句
总结词
结构紧凑,言简意赅
详细描述
紧缩句是指结构紧凑,言简意赅的句型。在紧缩句中,通常会省略某些词语或合并多个 词语,以使句子更加简练。例如“不为也”(省略了否定词“不”)表示不作为的原因
。
05 古代汉语的修辞手法
对偶
对偶的定义
对偶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将意义相对或相近的词语或句 子成对地排列,形成鲜明的对比,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节奏感。
THANKS 感谢观看
介词
总结词
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方式的词。
详细描述
介词在古代汉语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方式等,如“于”、“在”、“以 ”等。介词通常与名词或代词一起使用,构成介词短语,用于描述动作行为发生的背景
和条件。
连词
总结词
表示词语之间逻辑关系的词。
VS
详细描述
连词在古代汉语中表示词语之间的逻辑关 系,如“与”、“及”、“则”等。连词 通常用于连接两个或多个词语或短语,表 示它们之间的关联或逻辑关系。
主从结构
总结词
主从结构是指一个句子中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 其中一个分句是主句,其他分句是从句,从句对主句进 行补充说明或修饰限定。
详细描述
在主从结构中,从句通常出现在主句之后,用来进一步 解释或补充说明主句的内容。从句可以是形容词从句、 名词从句或副词从句等,它们在句子中扮演着不同的角 色,使语言表达更加复杂和丰富。
词类活用—语法简介词类活用(古代汉语课件)
——北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词类活用与词的兼类
兼类:指一个词兼有两类或两类以上词类的语法功能, 离开特定语境,依然存在,是固定的而非临时的。
(1)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史记·陈涉起义》
知:动词“知道”。
(2)草木有生而无知。
——《荀子·王制篇第九》
知:名词“知觉”。
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
1. 名词活用:名词作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的为动 用法、名词作状语
语法
知识点1:古代汉语语法概说 知识点2:词类和词类活用
第一节 古代汉语语法概说
什么是语法?
语法(也叫古代汉语语法?
同一种语言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结构上存在差异,古汉语和现代汉 语也一样,如果用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去理解古汉语,则会出现误解。 学习古汉语语法重点是了解古汉语语法和现代汉语语法的差别,在阅读 文言文时帮助我们正确理解容易造成误解的语言现象。
课
• 古汉语语法学习的重点
堂 小
• 古汉语语法学习的基本内容
结
• 词类的划分
• 词类活用和兼类
子归,何以报我?
——《左传·楚归晋知罃》
何以:疑问代词“何”作介词“以”的宾语, 此处前置,即“以何”。
词类
根据词的语法特点(包括形态变化、组合能力和造句功能 三方面)划分出来的词的类别。 在汉语的语法系统中,根据能否独立充当句子成分,将词 分为实词和虚词。
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 量词、代词、副词
2. 动词活用:动词作名词、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为动用法、动词作状语 3. 形容词活用: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作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
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的为动用法 4. 代词活用 5. 数词活用
词类活用与词的兼类
兼类:指一个词兼有两类或两类以上词类的语法功能, 离开特定语境,依然存在,是固定的而非临时的。
(1)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史记·陈涉起义》
知:动词“知道”。
(2)草木有生而无知。
——《荀子·王制篇第九》
知:名词“知觉”。
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
1. 名词活用:名词作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的为动 用法、名词作状语
语法
知识点1:古代汉语语法概说 知识点2:词类和词类活用
第一节 古代汉语语法概说
什么是语法?
语法(也叫古代汉语语法?
同一种语言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结构上存在差异,古汉语和现代汉 语也一样,如果用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去理解古汉语,则会出现误解。 学习古汉语语法重点是了解古汉语语法和现代汉语语法的差别,在阅读 文言文时帮助我们正确理解容易造成误解的语言现象。
课
• 古汉语语法学习的重点
堂 小
• 古汉语语法学习的基本内容
结
• 词类的划分
• 词类活用和兼类
子归,何以报我?
——《左传·楚归晋知罃》
何以:疑问代词“何”作介词“以”的宾语, 此处前置,即“以何”。
词类
根据词的语法特点(包括形态变化、组合能力和造句功能 三方面)划分出来的词的类别。 在汉语的语法系统中,根据能否独立充当句子成分,将词 分为实词和虚词。
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 量词、代词、副词
2. 动词活用:动词作名词、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为动用法、动词作状语 3. 形容词活用: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作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
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的为动用法 4. 代词活用 5. 数词活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谤”。古义指议论、批评他人的过失。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能谤讥于市朝” 即古义。今义“谤”有“恶意中伤”的意 思。
“祥”。古义有预兆,有吉有凶。《左传 僖公十六年》:“是何祥也,吉凶焉在?” 即古义“吉凶预兆”的意思。今义多指吉 兆,如“吉祥”。
.
17
5、名称说法改变
例如: “目”改称“眼睛”。 “日”改称“太阳”。
“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石钟 山记》。“浅深”是反义词,此处只取“深”的 意义
.
21
两个语素意义相近或相关 。例如:
“今有一人入园圃,窃其桃李”《墨子·非 攻》。“园圃”是相近词,分别是“种树的、 种菜的地方”,此处只取“园”之意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
如列传》。“国家”是相关词,此处只取“国”
.
6
(3)由专用名词扩大为通用名词。例如:
如,“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 (《孟子》)中的“江”“河”与
“淮”“汉”并列,指“长江”和“黄
河”。“江”和“河”在古代是专有名词, 现在扩大为用于泛指的通名了。
又如“是女子不好......得更求好女”(《西
门豹治邺》)的“好”,专指女子相貌好
“衣冠禽兽”。原指官服上绣的禽和兽的 图案。现在指穿衣服戴帽子的畜生。比喻 道德败坏,行为像畜生一样的人。
.
15
(2)贬义词变为褒义词。例如:
“乖”。古义为偏执、不驯顺。《林黛玉 进贾府》中“行为偏僻性乖张”即古义。 今义是“听话、安顺”的意思。如“这孩 子真乖”。
.
16
(3)中性词变为褒义词或贬义词。例如:
.
10
3、词义转移
古汉语中的一些词义,随着历史的发展, 由原来表示的对象转移为表示另一种对象, 这就叫词义的转移,词义转移有一下几类:
.
11
(1)由表示甲事物转移到乙事物。例如:
“币”古义指礼物。《屈原列传》:“厚 币委质事楚。”今义已转移为“钱”的意 思。
“涕”古义指眼泪。今义一般作“鼻涕”
之意
.
22
二、一词多义
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很多,同一 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
句子里又是另一个意义。一般来说,一词
多义的各个义项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例 如:
“食”:1吃。柳宗元《扑蛇者说》:退而 甘食其土之有。2吃的东西,食物。《曹刿
论战》“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 人”。3
解。
.
12
(2)由表示甲动作转移为乙动作。例如:
“走”古义为“跑”“逃跑”。《廉颇蔺 相如传》:“窃计欲忘走燕”。今义的 “走”是“步行”的意思。
“去”。古义是“离开某地”。《岳阳楼 记》:“去国怀乡”。现在则指到某地去。
.
13
4、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
古今词义在演变的过程中,褒贬意义相互 转换的现象,叫做词义的感情色彩的变化。
.
5
(2)感觉性质相通,从原义扩大到其他感 情相似的意义。例如:
“甘”。《说文》:“美也。从口含一。” 现在常用的意义除了味美、味道甜之外, 还有心里乐意的意思。如“心甘情愿”。
“苦”。《说文》:“大苦,苓 也。”“苓”是一种苦菜,表示味苦。现 在的“苦”,不仅有“甘苦”之“苦”义, 还衍生出“辛苦”“痛苦”等义。
例如:“契阔谈宴,心念旧恩。”“契阔” 中的“契”是投合,“阔”是疏远,在这 里是偏义复词,偏用“契”的意义。“契 阔谈宴”就是说两情契合,在一处谈心宴 饮。
.
20
偏义复词的运用,按词的构成关系来看, 常见的有以下两种形式:
两个语素意义相对或相反。例如: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出入”是反义词,此处只取“入”的意思
看,不涉及品德。而现在的“好”可泛指
一切美好的性质,对人、事、物都可以修ຫໍສະໝຸດ 饰限制。.7
2、词义缩小
是指词的古义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变化逐 渐变得狭小的现象。词义缩小有以下三类:
(1)词义程度减弱。例如:
“饿”古义指严重的饥饿,已达到受死亡 威胁的程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即用“饿”的 古义。今义的“饿”指一般的肚子饿。程 度减弱咯。
.
18
6、单音词变为复音次
例如: “前”变为“前面”。 “敌”变为“敌人”。
.
19
7、偏义复词
偏义复词,是指一个复音词由两个意义相 关或相反的语素构成,但整个复音词的意 思只取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而另一个语 素只是作为陪衬,只有一个形式,只起到 构词的作用,相当于一块化石,又叫化石 语素。
.
8
(2)词义的表示范围缩小。例如:
“子”。最初是孩子的总称,不分男孩、 女孩都称“子”。现在“子”专指“儿 子”。
“臭”古代泛指气味。现在自指难闻的气 味。
.
9
(3)词义义项的减少。例如:
“劝”。古义常用义项有鼓励、劝说、规 劝。《劝学》之“劝",就是鼓励的意思。今 义中就只剩下“劝说、规劝”这一义项。 如“劝人改之”。
例如:“卑鄙”一词,古义表示出身低微、 见识浅陋,是一个表谦虚的中性词;今义 指品质恶劣。词义的感情色彩变化有下面 几种:
.
14
(1)褒义词变化为贬义词。例如
“明哲保身”。源出《诗经 大雅 烝民》: “既明且哲,以保其身。”赞扬一个人聪 明有智慧,善于适应环境。今义指不坚持 原则、只顾自己的处事态度。词义游“褒” 变“贬”。
词汇的发展,体现在实词上,最显著的就是词义的古 今变化。古今词义的差别,因其演变情形的不同, 大致有如下几种:
.
4
1、词义扩大
特点:今意大于古意,
词义扩大有以下几类:
(1)原单指某些事物的词,扩大到兼指特征、 性质或功能相似的事物。例如:
“雏”《说文》:“鸡子也。”本义指“小 鸡”。现在指幼小的动物或幼儿,以及未 定型前的最初形式、形状。如“雏 鸟”“雏形”等。
拿东西给人或动物吃,读si,喂。韩愈《马
.
23
说》:“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 也。”4通“蚀”,亏损。《易 丰》:“月 盈则食”。
古代汉语语法知识
词和句式
.
1
古代汉语语法之
词类
.
2
词类
文言实词
古今异议
一词多义
词类活用
代词
副词 介词
连词
助词
叹词
兼词
文言虚词
.
3
实词
一、古今异议词
古代汉语中字形相同而异议用法不同的词。即古 今异义词。
如:“太丘舍去”(陈太丘与友期)中的“去”, 古义是“离开”,后来演变为“到某地去”。
这类词语在阅读文言文时要加以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