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参考]传统中西方葬礼的差异

合集下载

死亡的葬礼不同文化对死者的送别方式

死亡的葬礼不同文化对死者的送别方式

死亡的葬礼不同文化对死者的送别方式死亡的葬礼:不同文化对死者的送别方式死者的离去,是我们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面对死亡的态度以及对死者的送别方式有所不同。

本文将分别从西方社会和东方社会的角度探讨,以展示不同文化对死者的独特表达方式。

一、西方社会的葬礼传统在西方社会,丧事一般注重举办仪式,以向死者致敬。

常见的葬礼形式是追悼会和告别仪式。

追悼会通常在死者去世后的几天内举行,属于一个公开的仪式,以便亲友们前来悼念。

告别仪式则是更加庄重和隆重的仪式,主要目的是给予死者一个得体的告别。

在告别仪式中,会有发言人回顾死者的生平,并分享与死者的纪念,以此来缅怀和告别逝者。

在西方社会,还有一种传统的送别方式是墓地葬礼。

墓地葬礼是将死者骨灰或尸体安放在专门的墓地中,以示对死者的尊重。

葬礼通常包括告别仪式和墓地仪式,墓地仪式是一个更为私密的环节,只有亲友们参与。

此外,在西方社会,人们可能还会选择火葬作为送别方式。

火葬是一种将尸体火化,然后将骨灰保存在遗体艳墓中或进行散骨的方式。

火葬被认为是一种环保的方式,并且可以节省用地。

二、东方社会的葬礼传统东方社会在对待死者的送别方式上,体现着浓厚的宗教和文化色彩。

在中国文化中,传统葬礼通常注重家族的连续和延续。

一般来说,中国人会选择将死者安葬在祖先陵园或家族坟地中。

葬礼过程倾向于庄重和隆重,注重家族的凝聚力和传统价值观的传承。

在中国传统葬礼中,常见的仪式包括守灵仪式、告别仪式和入殓仪式。

守灵仪式在死者离世后的一段时间举行,家人和亲戚会守夜,为死者祈祷和悼念。

告别仪式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亲友们会向死者致意、祈福,并举行相应的纪念活动。

而入殓仪式则是将死者入殓的仪式,通常由专业人士或宗教人士负责。

此外,东方社会也有一种特殊的送别方式,即水葬。

水葬是将死者的尸体放入水中,或将骨灰撒入江河海洋中,以使死者的灵魂与大自然相融合,是一种与自然和谐的表达方式。

综上所述,不同文化对死者的送别方式体现了各自社会的价值观和文化传统。

从丧祭礼仪看中西文化差异

从丧祭礼仪看中西文化差异

从丧祭礼仪看中西文化差异中西文化是不同的,眼下,我们可以将目光放在丧祭礼仪这个话题上,以此来窥探中西文化差异之一。

首先,中西文化在丧祭礼仪中的差异,表现在很多方面。

从最基础的环节看起,中西方在认定死亡的标准上,存在着相当差异。

对于西方人而言,主要是通过心跳和呼吸来判断一个人是否死亡的;而在中国文化中,判断一个人死亡的标准有:心跳、呼吸、瞳孔放大、肌肉松弛等,比西方更全面、更丰富。

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死亡不仅仅是身体器官的停止,更重要的是自身的神灵身心全都在停顿。

这也影响到了整个文化在丧祭礼仪上的表现方式。

其次,中西文化在亲属丧世后的哀悼方式也有很大的不同。

在西方文化中,死亡往往被视为一种不可避免的自然现象,因此哀悼的方式也更加笼统化。

比如,常常会选择在遗体处理后的一周或更长时间内何时来安排葬礼,而葬礼一般都是在教堂或家中举行的,仪式较为庄重。

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死亡会过分强调尊重、合适,需要作为全社会的共同仪式,追求规矩节制的精神与能量、日子、配角十分繁琐。

最后,中西文化在亡者灵魂和来世的态度上,也存在巨大的差别。

在西方文化中,人们通常将来世的问题抛到一边,而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更加重视灵魂的转世转生。

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人们相信一个人的生命不止在人间,同时也在另外一个世间。

因此,丧祭礼仪中的基本礼仪与灵性信仰及各项礼仪上均关乎祭祀、钱财甚至包括每岁谷雨之前的清明祭日。

这个传统对于一些中国家庭来说依然很重要。

不难看出,中西文化在丧祭礼仪方面的差异之大。

虽然社会环境、历史背景、宗教信仰等多种因素贡献了这些差异,但我们依旧能从这些差异中,看到各自文化性格的不同之处。

清明节扫墓与西方哀悼礼仪的对比

清明节扫墓与西方哀悼礼仪的对比

清明节扫墓与西方哀悼礼仪的对比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一个重要节日,也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节日。

而在西方文化中,哀悼礼仪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会习俗。

本文将对清明节扫墓和西方哀悼礼仪进行对比,探讨两者在形式和意义上的异同。

一、形式上的对比1. 清明节扫墓在中国,清明节是扫墓的传统节日。

这一天,人们会前往祖先的墓地,清理墓地周围的杂草,整理墓碑和墓地,焚香祭拜祖先。

同时,人们还会给祖先上供,供品包括水果、食物、酒等。

此外,一些地方还会有祭祀仪式和祈福活动,以表达对祖先的尊敬和思念之情。

2. 西方哀悼礼仪在西方文化中,哀悼礼仪通常是在亲人去世后进行的。

西方人会举行葬礼,将逝者的遗体安葬于墓地。

葬礼通常包括追思仪式、宗教仪式、致辞和悼词等环节。

人们会穿着黑色的服装,佩戴黑纱,以示哀悼之情。

在葬礼结束后,家人和亲友会共进晚餐,以慰藉彼此的伤痛。

二、意义上的对比1. 清明节扫墓的意义清明节扫墓是中国人对祖先的一种尊敬和思念之情的表达。

通过扫墓,人们希望能够与祖先的灵魂进行沟通,祈求祖先的保佑和庇护。

同时,也是对祖先的感恩之情的一种表达。

清明节扫墓还有助于人们回顾家族的历史,传承家族的血脉和文化。

2. 西方哀悼礼仪的意义西方哀悼礼仪是对逝者的尊重和纪念。

通过举行葬礼和哀悼活动,人们可以共同悼念逝者,表达对其的哀思和怀念之情。

同时,葬礼也是家人和亲友们共同面对亲人离世的方式,能够减轻他们的悲痛和伤感,帮助他们走出失去亲人的痛苦。

三、两者的异同1. 形式上的异同清明节扫墓和西方哀悼礼仪在形式上存在一些明显的差异。

清明节扫墓更加注重对祖先的祭拜和供奉,强调与祖先的沟通和联系。

而西方哀悼礼仪则更加注重对亲人的追思和哀悼,强调对逝者的纪念和尊重。

2. 意义上的异同清明节扫墓和西方哀悼礼仪在意义上也存在一些差异。

清明节扫墓强调对祖先的尊敬和感恩,是对家族血脉和文化的传承。

而西方哀悼礼仪则强调对逝者的哀思和怀念,是对逝者的纪念和悼念。

清明节扫墓与西方丧葬礼仪的异同

清明节扫墓与西方丧葬礼仪的异同

清明节扫墓与西方丧葬礼仪的异同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也是祭扫先人墓地的日子。

而在西方国家,丧葬礼仪也是一项重要的传统。

尽管两者都是与死亡和悼念有关的活动,但在形式、意义和习俗上存在着明显的异同。

本文将探讨清明节扫墓与西方丧葬礼仪的异同之处。

一、形式上的异同在形式上,清明节扫墓和西方丧葬礼仪有着显著的差异。

在中国,清明节扫墓通常发生在清明节这一天或周边时间。

家人会前往祖先的墓地,清理墓地,烧纸、烧香,祭奠祖先。

这是一个家庭团聚的时刻,人们会一同前往墓地,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而在西方国家,丧葬礼仪通常包括葬礼和葬后活动。

葬礼是为了告别逝去的亲人,通常在逝者的家人和朋友之间举行。

葬礼的形式可以是宗教仪式或非宗教仪式,取决于逝者及其家人的信仰。

葬后活动则是为了纪念逝者,通常是一个聚会或宴会,人们会分享逝者的故事和回忆。

二、意义上的异同清明节扫墓和西方丧葬礼仪在意义上也存在差异。

在中国传统观念中,清明节扫墓是一种对祖先的敬仰和怀念的方式。

人们相信祖先的灵魂会在清明节回到人间,因此他们会为祖先准备食物和纸钱,以供祖先在阴间使用。

这是一种表达对祖先的尊敬和怀念之情的方式。

而在西方国家,丧葬礼仪更多地关注逝者本身。

葬礼是为了向逝者致敬,表达对逝者的哀思和悼念之情。

人们会分享逝者的生平事迹,回忆逝者的美好时光,并为逝者送上花圈和祷告。

这是一种对逝者的敬意和纪念之举。

三、习俗上的异同除了形式和意义上的差异,清明节扫墓和西方丧葬礼仪在习俗上也存在一些不同之处。

在中国,清明节扫墓时,人们会为祖先烧纸钱和纸财物,以供祖先在阴间使用。

这是一种传统习俗,人们认为祖先需要这些物品来过上幸福的生活。

此外,人们还会为祖先烧香,祈求祖先的保佑和庇护。

而在西方国家,丧葬礼仪通常包括一系列的仪式和习俗。

在葬礼上,人们会为逝者送上花圈和祷告,表达对逝者的哀思。

而在葬后活动中,人们会分享逝者的故事和回忆,以纪念逝者的生命。

此外,人们还会为逝者设立纪念碑或纪念物,以永远铭记逝者的存在。

丧葬文化差异

丧葬文化差异

5.吊唁(yan)仪式
在“做七”的同时要进行吊唁仪式。唁是 指亲友 接到讣告后来吊丧,并慰问死者家 属,死者家属 要哭尸于室,对前来吊唁的 人跪拜答谢并迎送如 礼。一般吊唁者都携 带赠送死者的衣被,并在上 面用别针挂上 用毛笔书写的“某某致”字样的纸 条。
6.入敛仪式 吊唁举行完毕之后,就要对死者进行入 殓式。 7.丧服仪式 在所有的这些丧葬习俗中,丧家必须穿 戴丧服
• 第九:党国旗覆灵柩 邓丽君之丧礼除震憾万千歌迷心弦外, 也是台湾有史以来最多党、政、军各方 高层要员出席的艺人丧礼。 在丧礼中,总统府资政郝柏村、行政院 长连战、国防部长蒋仲苓、台湾省长宋 楚瑜、台北市长陈水扁等高层要员均有 亲身出席丧礼。 邓丽邓之灵柩更获覆盖党旗及国旗,仪 式由国民党秘书长许水德和总统府秘书 长吴伯雄亲自主持,这是台湾艺人少有 的殊荣
• 第三:首名艺人丧礼作直播 台湾华视除了一力承担了邓丽君丧礼的 筹备过程外,亦都现场直播整个丧礼过程。 据台湾资深记者表示,台湾除了军政要人的 丧礼曾经试过直播外,艺人从未有过这般受 重视。电视直播丧礼,以慰丽君歌迷的思念, 亦都是台湾一个纪录。
• 第四:接近三周才出殡 香港处理红星的丧礼,通常都是采取尽快入 土为安的做法,所以七至十天便会举行丧礼。 而邓丽君由逝世至出殡,前后等了十九天, 应该算是最长的红星丧礼。 丧礼由早上七时开始仪式,采访的媒体 记者,三时许便要起床前去第一殡仪馆,而 凭吊的歌迷也要半夜三、四点便到门外排队 轮候,才能向邓丽君作最后致敬。
宗教伦理、崇尚个人与自我、 权利平等、崇尚亲爱
灵魂升华,解脱生前 痛苦
社会各阶层:重孝
1.讨论死亡时心态 不同
中:恐惧,否定、蒙蔽的负面 态度 西:生死相同,无明显心理 冲突 生:尽责 责任 死:为责任而死 皇权 忠效 信念 忘我的死 精神的升华

中西传统丧葬习俗差异比较

中西传统丧葬习俗差异比较

China:
在中国,丧礼以白 色示悼念。 死者脸上的面衣是白色的,祭 幛也是白色的棉布等,整个丧 葬是以白色为主色 调。
Different color culture
Western countries have adopted is black. Of the funeral ritual of the United States, the mourner all dressed in black clothes, man a black tie. Participants in the black dress or wear black armbands, as a sign of mourning for the dead.
Different religious culture
Different color culture
In China, the funeral with white color in mourning. The dead face in front of the dress is white, the hiding and white cotton cloth, etc., the funeral predominantly white color tone
China :
In China, the funeral to send is white the hiding commonly, to sorrow
在中国,丧礼一般要送 的是白色的祭幛,用以 表示哀伤。
Different present culture
Western countries:
西方国家的葬礼上,鲜花必不 可少, 以表示哀悼。
The west's funeral, flowers are essential

中西丧葬礼仪对比

中西丧葬礼仪对比
历史传承
丧葬礼仪作为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对比研究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
现实应用
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丧葬礼仪,可以为跨国企业、国际组织等提供文化敏感性和跨文化 沟通的能力,避免因文化差异而引发的冲突和误解。同时,也可以为殡葬服务行业的国际 化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02 中西方丧葬礼仪概述
科技在丧葬礼仪中的应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未来科技将在丧葬礼仪中发挥更大 的作用,如虚拟追悼会、数字化遗产等。同时,科技也将 为丧葬服务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方式。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习俗内容对比
中国丧葬习俗
包括停尸、报丧、招魂、送魂、做七、下葬等仪式,注重孝道、祖先崇拜和家族观念, 强调对死者的尊重和纪念。
西方丧葬习俗
包括守灵、葬礼、追悼会等仪式,注重个人尊严、平等和宗教信仰,强调对生命的珍视 和对死者的怀念。
习俗传承方式对比
中国丧葬习俗传承
通过家族、宗族等社会组织以及民间信 仰、传统文化等途径进行传承,具有历 史悠久、内容丰富、地域性强等特点。
中国丧葬礼仪的起源与发展
起源
中国丧葬礼仪起源于远古时期,与祖先崇拜、灵魂信仰等密 切相关。在古代,人们认为死亡并非终结,而是灵魂前往另 一个世界的开始,因此丧葬礼仪具有浓厚的宗教和神秘色彩 。
发展
随着历史的演进,中国丧葬礼仪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 。在封建社会,丧葬礼仪受到等级制度的影响,不同社会阶 层有不同的丧葬规格和仪式。现代社会,虽然丧葬礼仪有所 简化,但仍保留着许多传统习俗和仪式。
宗教信仰对丧葬观念的影响
中方宗教信仰
在中国,佛教、道教等宗教信仰对丧葬观念产生了深远 影响,如佛教的超度仪式、道教的法事等,都体现了对 逝者灵魂的超度和安抚。

中西方丧葬文化差异

中西方丧葬文化差异

西方国家的丧
葬礼仪基本上属宗 教式的丧葬礼仪。 人死后,首先在死 亡地或尸体发现地 的登记处进行登记, 由医生或验尸人员 签发书面证明,并 在死亡者生前居住 地的基层组织办理 登记;而后对亲友 发出通知或在报刊 上公开宣布。
葬礼一般遵循死者生前遗嘱、遗言确定是 土葬或者火葬。丧葬事务一般由殡仪机构或承 办人具体安排,包括埋葬或火化的时间、地点 以及举行葬礼仪式的时间、地点等。西方葬礼 仪式一般同结婚一样,多在教堂举行。具体程 序是,先把棺材运入教堂,由一位教士念悼词 并为死者祈祷,然后用一块天鹅绒棺罩遮盖住 棺材送往墓地或火化场。
1、西方人非常重视葬礼过程中出现的某些现象,并相信这些现象显示出了 某些特征。如:葬礼时出太阳,在参加葬礼的人中哪个人的脸被阳光照得 最亮,哪个人就可能是下一个死亡者; 2、预定好的葬礼日期在西方通常是不能被推迟的。如果出了什么原因,葬 礼推迟都意味着在3个月内死者的亲属或者邻居中必然会有人死亡。例如在 被推迟的日期内包括星期日的话,那么这一凶兆就可能出现,而且没有任 何方法可以避免。; 3、在西方,有些日子是不宜举行葬礼的,如元旦,否则在死者所属的教区 内,在新的一年中的每一个月就都将举行葬礼;再如星期日,否则就意味 着在一个星期内还会接连地举行三次葬礼; 4、… …
与儒家不同的是,基督教在灵魂与肉身 关系问题上持二元论的观点,即强调灵魂 不死,而肉体有生有灭。
英文的“灵魂” (“精神”)spirit 一 词是由希伯来语中的 “呼吸”而来。《创世 纪》中这样描述了亚当 的而出事:“上帝用泥 土做成了一个男子,想 他的鼻孔中注入生命的 气息,于是这个男子就 变成了活人。”可见, 灵魂和肉体并不是合二 为一的。
未 知 焉生 知,

?
中国的“死亡文化”是 儒家仁学孝道文化的一 种具体形态。中国古代 儒家学者认为,“生” 与“死”表面上看起来 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 从但本质上考察,两者是相通的。在一般中 国百姓的思想意识中,“死”犹如“归”。 人死后,肉体变为“尸”,精神演变成 “魂”与“魄”,所以人死了便成了 “鬼”,“鬼”即归也。

中西丧葬文化差异对比

中西丧葬文化差异对比

实践创新
西方现代殡葬业推出多样 化服务,如定制葬礼、纪 念品制作、网络悼念等, 以满足不同人群需求。
环保趋势
西方殡葬业也开始关注环 保问题,推广绿色殡葬和 生态葬法,减少对环境的 影响。
环保理念在殡葬行业中应用推广
环保殡葬概念
绿色殡仪服务
环保殡葬是指在殡葬活动中尽可能减 少对自然环境的污染和破坏,节约资 源,保护生态环境。
地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和沟通。
了解文化差异
02
深入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包括丧葬习俗、礼仪、价值观
等方面,以避免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误解和冲突。
培养沟通技巧
03
掌握有效的沟通技巧,如倾听、表达、反馈等,以便在跨文化
沟通中更好地理解对方的意图和需求,消除误解和隔阂。
06 总结:尊重多样性,促进 跨文化融合
历史渊源
中西方丧葬文化均有着悠久的历史渊 源,受到各自宗教、哲学、社会制度 等多种因素影响。
中西方丧葬观念形成背景
中方丧葬观念形成背景
受到儒家思想、道教、佛教等多元文化影响,强调孝道、尊重死者、灵魂不灭 等观念。
西方丧葬观念形成背景
受到基督教文化影响,认为死亡是生命的终结,强调天堂与地狱、复活与审判 等观念。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西方国家殡葬行业政策环境介绍
01
美国
各州有独立的殡葬法规,对殡葬服务、遗体处理、墓地管理等方面进行
规范。同时,美国政府倡导绿色殡葬,鼓励采用环保的殡葬方式。
02
英国
殡葬行业受到政府严格监管,相关法规包括《殡葬法》、《墓地法》等。
英国政府也倡导绿色殡葬,推动殡葬行业向环保、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变。

从丧祭礼仪看中西文化差异

从丧祭礼仪看中西文化差异

从丧祭礼仪看中西文化差异【摘要】丧祭礼仪是不同文化中对死者的一种纪念与悼念仪式。

本文通过对中西文化中丧祭礼仪的比较,探讨其背后的文化差异和价值观。

在中国,丧祭礼仪具有悠久的传统,强调对死者的尊重和纪念。

而在西方,丧祭礼仪更注重对死者家庭的安慰和支持。

对待死亡的态度和丧礼仪式的形式也有着明显的差异。

这种文化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对生死的理解和价值观的差异。

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关键。

通过对中西文化在丧祭礼仪中的差异的探讨,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间的共通之处和尊重彼此的文化传统。

【关键词】丧祭礼仪、中西文化差异、传统、态度差异、仪式差异、社会意义、价值观、尊重、文化差异。

1. 引言1.1 什么是丧祭礼仪丧祭礼仪是一种在人们面临亲人或朋友逝世时举行的仪式。

这种仪式是对逝者的尊重和缅怀,同时也是为了安抚生者的心灵和情感。

丧祭礼仪在不同文化中有着不同的形式和传统,反映出了人们对死亡和生命的不同看法和态度。

通过丧祭礼仪,人们可以表达对逝者的思念和哀悼之情,同时也可以通过共同的仪式和仪式化的行为来慢慢接受逝者离去的现实。

丧祭礼仪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的象征,反映出不同文化背景下对于死亡、亲情和人类存在意义的理解。

在现代社会,随着文化的多元化和交流,丧祭礼仪也越来越多样化和包容性,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也促进了对于死亡和生命的更深层次的探讨和理解。

1.2 中西文化差异的背景中西文化差异源远流长,涵盖了各个方面,包括宗教、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等。

在丧祭礼仪这一方面,中西文化的差异也十分明显。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丧祭礼仪被视为至关重要的仪式,代表着对逝者的尊重和怀念。

丧礼通常会持续一段时间,包括各种祭奠、祭拜和悼念活动。

这些仪式在中国人心中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反映了对死亡和家族传承的重视。

而在西方文化中,丧祭礼仪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与中国文化有着明显的区别。

西方人通常会选择举办葬礼或追悼会来悼念逝者,通常在逝者去世之后不久进行。

从丧祭礼仪看中西文化差异

从丧祭礼仪看中西文化差异

从丧祭礼仪看中西文化差异丧祭礼仪在中西方文化中的差异表现出不同的传统和价值观念。

虽然不同文化的丧葬仪式存在差异,但它们都具有共同的目的,即向逝者表达敬意和追思。

然而,中西方文化的丧葬仪式却有着许多不同之处。

首先,在中国文化中,丧葬仪式是一种庄重而古老的仪式,有着古老的传统和仪式,讲究仪容仪表和排场。

在西方文化中,丧葬仪式更加简单,鲜花和烛光是其最基本的元素。

传统的中式丧葬场面高低有序,排场繁复,而西式则更注重教会或者祭坛的氛围。

其次,中西方文化一般都有丧葬礼仪的主持人。

在中国,往往是一位老者或者居民监督人组织丧礼程序。

西方则通常由一位牧师或者丧葬主持人领导。

在西方文化中,丧葬礼仪通常由基督教会领导,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不只是一种个人责任,也是家庭和社会责任的反映。

在中国人眼中,家族的祭祀和陪葬仪式,是对孝道志向的诠释,和对逝去者的表达。

其次,在中国文化中,丧葬礼仪含有许多传统的仪式,如烧纸钱,祭拜祖宗等。

这些仪式在西方文化中通常不存在。

在中国希望祖先能够在天堂安息,而在我们这里的礼仪程序当中,是要更多地表示对父母的感激之情,而在外国,通常只有给予敬意的标志。

最后,在中国文化中,丧葬礼仪时长通常很长,并且需要家人长时间守灵,接待来访的亲朋及敬香祭拜,而且一般都意味着需要为死者办理一些手续、买墓地等。

在西方文化中,丧葬礼仪通常是在短时间内完成,而没有那么多的仪式和手续。

通常岂止是为了安葬,也是为了表达家属的悲痛,然后就结束了。

综上所述,丧葬仪式在中西方文化中有着不同的传统和仪式。

虽然不同的宗教和文化背景取决于它们所采用的特定细节,但两者都遵循一个基本的目标:表达对逝者的敬意和追思。

两种文化的差异虽然存在,但并不影响人们表达对逝者的感激之情和表达孝道的意义。

中西方传统传统葬礼差异

中西方传统传统葬礼差异
7
西方丧葬礼俗主要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基督教将每一 个人的灵魂直接与上帝发生关系,不允许偶像崇拜,崇 尚灵魂升华而轻视肉体,因此西方的丧葬风俗是简丧薄 葬。基督教的丧礼更多地是为死者祈祷,祝其灵魂早日 升人天堂,解脱生前痛苦。基督教认为人死后灵魂需要 安静,因此丧礼非常肃穆。在基督教文化影响下,上至 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丧葬基本从简,即所谓在上 帝面前“灵是在送葬路上或下葬 时,亲友都不能大声嚎哭,只能默默流泪或嘤嘤啜泣,意 为不要打忧死者灵魂安静。下葬时,随土撒人一些花瓣, 葬毕在墓前立上十字架,放上一束鲜花,亲友就可以默默 离开坟墓。祭奠亡者不是中国人的专利。西方人在居丧的 第九天、第二十天、第四十天和一周年都要举行祭亡灵仪 式。届时,亲友可单独去,一束鲜花、默默立上一会即可。
谢谢观赏
17
12
西方葬礼禁忌
西方人非常重视葬礼过程中出现的某些现象,并相 信这些现象显示出了某些特征。如:葬礼时出太阳, 在参加葬礼的人中哪个人的脸被阳光照得最亮,哪 个人就可能是下一个死亡者;如果葬礼那天下雨, 就意味着死亡的灵魂可以顺利进入天国;如果参加 葬礼的人数是单数,其中必有一个不久后便会死去。
预定好的葬礼日期在西方通常是不能被推迟的。 如果出了什么原因,葬礼推迟都意味着在3个月内 死者的亲属或者邻居中必然会有人死亡。例如在被 推迟的日期内包括星期日的话,那么这一凶兆就可 能出现,而且没有任何方法可以避免。
中国传统葬礼过程
❖ 小殓 ❖ 报丧 ❖ 奔丧 ❖ 停灵 ❖ 守灵 ❖ 大殓
❖出殡和下葬 ❖烧七 ❖守孝 ❖牌位 ❖扫墓
1
中国传统葬礼类型
❖土葬 ❖火葬 ❖水葬 ❖沙葬 ❖天葬
❖树葬 ❖花葬 ❖网葬 ❖悬棺葬 ❖冰葬
2
中国传统葬礼习俗

两种不同民俗的对比——中西丧葬制度

两种不同民俗的对比——中西丧葬制度

中西丧葬制度的差异与统一一个人的死去,一个灵魂的陨落,意味着一个人此生的结束,同时也意味着一群人一时或一世的挂念。

衔接生与死的世界,兼顾现实的逝去与精神的永存,丧葬制度应运而生。

为了铭记逝者的过往之事,为了平复生者的悲痛之情,甚至为了追求死后的安宁与富贵,丧葬习俗流传至今,已经有了千百年的历史。

由于宗教影响不尽相同,中西的丧葬制度形似而神不同,最明显的莫过于中国一般称之为丧葬;而西方则多称为葬礼。

中国丧葬制度在中国,丧葬就是红白喜事中的白事。

结婚自然是喜事,然而丧葬也同样是喜事:庄子丧妻,不哭,认为死也和生一样是一种喜事,这是通晓天命的表现。

这段话很明显的体现出中国道教对死去的看法——人死并不如灯灭,反而是一种顺其自然的,通晓天命的结果。

然而,结合佛教思想,则意指去往极乐世界,是一种解脱,逃离现实的苦难,抑或洗尽铅华,一场轮回。

在这种指导思想的作用下,中国丧葬制度的郑重而又繁琐的种种都有了源头,具体的仪式如下:1.守夜报丧:逝者被移到正屋明间的灵床上,在亲属们的守护下度过生命中最后的时刻,这叫做"守夜"。

而与此同时,报丧则是用发信号的方式把有人逝世的消息告诉亲友和村人。

2..头‘七’仪式:人们认为,人死后七天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所以要举行"头七",每逢七天一祭,"七七"四十九天才结束。

这主要是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

3.入敛仪式:入殓有"大敛"和"小敛"之分。

小敛是指为死者穿衣服,"大殓"是指收尸人棺,汉族民间俗称为"归大屋"。

4.吊唁摆席:一般吊唁者都携带赠送死者的衣被,花圈等,并在上面用别针挂上用毛笔书写的"某某致"字样的纸条。

逝者家属则要摆席来款待前来吊唁的客人。

5.着丧服:在整个丧礼过程中,晚辈给长辈穿孝主要是为了表示孝意和哀悼。

这本来是出自周礼,是儒家的礼制,后来,又被人们引申成为亡人"免罪"。

从丧葬礼俗看中西方文化的差异_田茉云

从丧葬礼俗看中西方文化的差异_田茉云

[收稿日期]2006-04-10[基金项目]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2004 ̄2005年度立项资助课题《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课题编号:0407014)子课题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田茉云(1965-),女,湖南醴陵人,岳阳职业技术学院中文副教授。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

丧葬标志着一个人生命历程的终结。

围绕死者而展开的各种丧葬活动,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现实社会的诸多方面,它与人们的宗教信仰、伦理观念、民族意识、生活方式乃至社会结构等都有广泛而密切的联系。

对中国和西方英语国家的博大精深的丧葬文化要作全面而准确的考察并展示出来,实非易事。

本文通过对中美某些丧葬礼俗的比照,来探析其中所体现的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一、美国丧葬礼俗1.传统的丧葬礼俗西方殡葬礼俗,基本上属宗教式的丧葬礼仪。

基督教仪式几乎贯穿始终。

西方崇尚“个人本位”,主张“以个人为中心”,因此在丧礼中,也是以死者为“中心”,重在安置死者“灵魂”。

(1)停丧。

在一个人弥留的时候,要在神父面前忏悔,这也是临终关怀,使死者正确看待死亡,摆脱死之恐惧。

死后在神父主持下给死者洗尸、更衣,宗教含义是洗去生前罪过,干干净净去见上帝。

之后神父要为其祈祷。

(2)守灵。

美国的传统葬礼多采用宗教形式,通常在教堂举行。

葬礼前,灵柩要放在教堂中由亲友们轮流守灵,由神父主持追悼会。

神父介绍死者生平并为之祈祷,下边亲友则一同祷告。

据学者们分析,守灵习俗是由古时人们心理上的原因所导致:一是死者亲属始终抱着死者会重新苏醒的幻想;二是他们曾在死者生前尽心竭力地加以看护,虽然这种看护现在已不需要,但他们仍不忍轻易放弃自己的责任。

天长日久,守灵便成为对死者表示尊敬的一种习惯作法。

(3)墓地。

在墓地上,人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墓地的东、南、西三面密密麻麻地排满了墓碑,而北面墓碑却寥寥无几,其原因是北面通常是埋葬犯人、凶手或自杀者的地方。

据称基督教教堂的圣坛北面是宣读福音的所在,福音的主旨是让罪人忏悔,因此便进一步认为北面是为那些需要拯救的罪人而设置的。

中西丧葬礼仪对比

中西丧葬礼仪对比

西方丧祭礼仪




西方的丧祭礼仪大抵很简单,其形式基本上属宗教式的。葬礼与葬 礼弥撒一般由神父或死者亲属议定,包括祈祷词和经文,然后是圣 餐,最后为告别仪式。 西方丧葬礼俗主要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基督教将每一个人的灵魂 直接与上帝发生关系,不允许偶像崇拜,崇尚灵魂升华而轻视肉体, 因此西方的丧葬风俗是简丧薄葬。 基督教的丧礼更多的是为死者祈祷,祝其灵魂早日升人天堂,解脱 生前痛苦。基督教认为人死后灵魂需要安静,因此丧礼非常肃穆。 在基督教文化影响下,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丧葬基本从 简,即所谓在上帝面前“灵魂平等”的原则。 哭丧无论是初终还是在教堂,也无论是在送葬路上或下葬时,亲友 都不能大声嚎哭,只能默默流泪或嘤嘤啜泣,意为不要打扰死者灵 魂安静。
中西丧葬礼仪对比
中西丧葬综述统的丧 祭礼仪形式上表现为遵从尘世生活规则,重 肉身,轻灵魂,扬族群生命而抑个体生命; 西方宗教性的丧祭仪式以肃穆、庄严和简约 的原则肯定了个体精神性生命的存在以及人 的灵魂的救赎.
中国丧祭礼仪


西方丧葬礼仪
西方人把对死者的安慰权交给上帝与人间的使 者——牧师,他会说:“天父,我的上主,在 地上如同在天上,请您饶恕我们,正如我们饶 恕得罪我们的人,而荣耀都是归于您的”。西 方人的丧祭仪式本着基督教的原罪和复活的概 念展开。
总结:

从中西丧祭礼仪的区别我们可以发现,中国人 的丧祭场面往往宏伟而热闹,死者亲属的悲痛 溢于言表,中国人对死亡真正痛苦的其实是族 群生命力的衰弱,而非一个唯一个体的消亡; 西方那种静悄悄的丧祭礼仪其实是一种等待和 倾听,等待着至善天国的来临,倾听天堂的回 音,在仪式中生者和死者共同领受这不同凡响 的一刻,死亡事件启示了比死亡本身更大的意 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中西方葬礼的差异
摘要:葬礼,是一个人一生最后的典礼。

而不同的国家因为不同的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社会心理,民族风俗等原因,葬礼也是各有不同。

本文将从不同的文化角度来分析传统中西方葬礼差异的原因。

关键词:葬礼,差异,文化原因
正文:当我们在妈妈腹中时,我们便开始逐步认识这个世界,然后出生、成长、衰老、死亡。

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是对我们所处环境的认识,也是对文明的继承,直至我们死亡,我们还要经历人生最后的乐章——葬礼。

葬礼是对文化的另一种传承,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文化中,孕生的葬礼也是各有不同。

今天我,只讲述传统中西方葬礼的差异。

对于传统中西方葬礼的差异,我分为了形式,仪式,颜色,礼物,墓地五个方面。

传统中西方葬礼形式的差异
火葬是一种很传统的葬式,即用火焚尸,将骨灰贮于盒内的殡葬方式。

中国最早的火葬据说是春秋战国的氐羌人,《后汉书》载“羌人死则烧其尸”。

藏族只有活佛、上层喇嘛和贵族行火葬。

河东地区多实行火葬,仅次于土葬。

而西方的殡葬形式一般为土葬。

传统中西方葬礼仪式的差异
中国在葬礼的仪式上注重“隆丧厚葬”,西方讲究“简丧薄葬”。

传统中国葬礼注重“隆丧厚葬”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宗教原因,而是“孝”的观念。

儒家确立了中国传统葬礼的大传统。

在传统中国文化中,一直存在灵魂不死的信仰,经儒家伦理化解释,人们关心死者的灵魂,灵魂附于神灵,供奉于祖庙。

后来佛教的传入,则带来了“六道轮回,转世托生”等观念。

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早期道家只讲炼丹成仙,在民间并无多大影响,但在发展过程中,它逐渐吸收了儒、佛教的许多观念,终于和儒、佛成为鼎足之势。

从道教对中国传统丧葬礼仪的影响中,亦可看到道教与儒、佛二教的关系,道教给丧
葬文化带来了关于地府阴间的观念。

宗教的融合体现在丧葬礼仪中,那便是以儒家传统丧礼为主体,融合了佛、道二教的丧葬礼仪的出现。

因为相信灵魂是不灭的,是生活在另一个和我们相似的空间里,所以就形成了铺张大办,香骡纸马,打幡招魂的葬礼习俗。

寓意是希望死者的灵魂在另一个世界里能活得有滋有味,让别人知道在阳间是有人给他撑腰的不会受人欺负。

秦汉以后汉民族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地位的一种伦理文化。

儒家伦理学中以“孝”为核心,并将其提升到最高范畴的地位。

儒家著作《曾子大孝》中说“夫孝,天下之大经也。

置之而塞于地,施诸后世而无朝夕。

”“孝”不仅是人们德行的根本:“民之本教曰孝”,而且总括一切德行,所的具体德行都是孝的不同表现,因此社会各阶层中普遍形成了“重孝”的观念,而“孝”的体现之一就是丧葬活动的重殓厚葬,而简办丧事便会被视作“不孝”,会招致舆论的谴责,损害个人乃至家族名誉。

丧葬礼仪中的繁多的礼节都表现了儒家的孝义。

中国传统葬礼中,吊唁是非常重要的。

吊唁的最主要的一个字就是“哭”,哭得越凄惨,表明越有孝心。

死者子女在接到讯息以后,首先要哭悼,然后问明死因,尽一切努力尽快上路奔丧。

临到家时,要"望乡而哭",出嫁的女儿,有的甚至一路哭来。

到家后,先要在灵前跪叩,哭悼,直到有人安慰才停止。

中国传统葬礼中的哭,一是表达对亲人逝世的极悲痛之情,在葬礼上尽情展露这种悲痛之情的习俗是受儒家传统道德的影响。

在《礼记,檀弓上》中孔子说“在兄弟,吾哭诸庙,父之友,吾哭诸庙门之外,师,吾哭诸寝,朋友.吾哭诸寝门之外,所知,吾哭诸野.”第二,哭也是体现孝顺的一个的表现。

孔子说“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也就是说,父母要是死了,必须表现得非常悲痛,才算是有孝心得行为。

但是在西方并不是这样,无论在死者的追悼会上还有下葬途中或者下葬的时候都不能嚎啕大哭,实在感到非常悲痛,也只能嘤嘤的哭,寓意是不能打扰死者安宁。

因为西方人认为人死后是要去到美好的天堂的,天堂是静谧的安详的,是凡夫俗子不能打扰的。

传统中国葬礼有搁棺这个风俗,传统的西方葬礼也会有停尸的习俗,但是中西的区别是:西方是为了举行追悼会,中国是为了选个好日子下葬。

中国葬礼中的出殡一定要是个好日子,但是西方在日子这方面就比较随意。

在中国,在亲人去世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必须要在生活的许多方面进行节制,以表示对亲人的哀悼和思念。

这就是居丧。

居丧之礼节,对于孝子要求更严。

在古时候,孝子要居丧三年。

为什么是三年呢?因为按惯例,小孩子在出生以后三年不离母亲的怀抱,因此,父母死后,
孝子应服丧三年,以示回报。

三年之间还会有很多小的礼仪,礼仪繁多,要求严格。

而西方并没有这些限制。

传统中西方葬礼颜色的区别
中方主白色和黄色,西方主黑色。

因为自古以来白色在中国就象征不好的颜色,《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载:“乃阅阴太后旧时器服,怆然动容,乃命留五时衣各一袭。

”“五时衣”,是将服饰定为五色,天子在一年中的不同时节,分别穿着不同颜色的衣服。

其颜色为:春青、夏朱、季夏黄、秋白、冬黑。

“五时衣”中的白色,对应的是秋季。

秋季,是大自然的杀气时节。

丧服之白色,既是一种复古、忆祖的祭服服色,同时也是吊丧死者的凶煞服色。

在西方,参加葬礼时通常穿黑色的并且会打一把黑伞。

耶和华的仆人,夜间站在耶和华殿中的…愿造天地的耶和华,从锡安
赐福给你们。

所以黑色,在西方有寓意另一个世界的意思,就好像咱们的阴间的那个意思。

西方古典文化中曾经提及,摩西问耶和华为什么创造魔鬼,耶和华对摩西说是为了更加光明。

所以每到人死的时候,西方人要打黑色的伞寓意尽早升入天堂
传统中西方葬礼礼物的区别
在中国一般送礼品和礼金,礼金用黄色、蓝色签封好,在正中的蓝签上写上"折祭×元"。

"奠敬×元"的字样。

礼品有匾额、挽联、挽幛、香烛、纸钱等。

而西方亲友在参加葬礼时,一般会捧一束鲜花,最后放在死者的坟头。

墓地的区别
在中国下葬非常讲究风水的问题,所以在为死者选择墓地时非常的慎重,特别是达官显贵人家。

讲究坐北朝南,靠山面水。

这是因为在中国人心中,人死了但是和生者仍有联系,中国人觉得死者就算是死了也是能庇佑子子孙孙的,如果把死者葬在风水宝地,便能更好的庇佑生者。

而在西方,都是统一葬在公墓,并不会考虑到风水不风水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