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大纲-浙江工商大学金融学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货币银行学》教学大纲
二、课程的对象和性质
本课程为金融学、国际贸易学、经济学和统计学等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程。
《货币银行学》是高等学校财经类专业主干课程之一,也是金融学专业最重要的专业理论课。本课程通过探讨货币、信用、利率在商品经济中的作用,考察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运行机制,来解答现实中货币与金融方面许多令人关注的问题。基于该课程基础性、理论性较强的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强调学生必须掌握货币银行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从而为后面专业课程学习打下较扎实的理论基础。
三、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系统掌握货币的基本理论、信用与利率理论、货币的供给理论、货币的需求理论;了解和熟悉银行、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体系的构成和主要业务;并在此基础上掌握金融宏观调控的基本方法。同时结合课堂教学和课外辅导学习,使学生了解国内外金融问题的现状,掌握观察和分析金融问题的正确方法,培养辨析金融理论和解决金融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要求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系统阐述货币银行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其运动规律;客观介绍世界上主流货币银行理论及最新研究成果和实务运作的机制及最新发展;立足中国实际,努力反映经济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的实践进展和最新理论研究成果,实事求是地探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金融理论和实践问题。本课程要求学生必须在修完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基础上而开设。
四、授课方法
根据教学要求,对于关键概念、基本原理和分析问题的主要方法以及核心理论等均设计了分层次的、逐步深入的思考问题,推荐相关的书籍引导同学大量阅读,积极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在打好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培养有一定研究能力的学生,在大量阅读和观察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撰写相关论文、研究报告和读书笔记,教师通过指导,鼓励、帮助并推荐发表。在前面阅读与写作的基础上,组织课堂讨论,同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不同的意见和看法,特别是对于有争议的问题,教师只详细地述说相关的理论解释,并给出有针对性的点评,不搞一言堂式的结论。
除此之外,对于授课内容,采用启发式教学,精心设计有意义和有趣味的问题,或要求同学设计问题提问教师,提高师生之间的互动性。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金融领域的实践活动,这样既加深学生对课堂所学的理解,也启发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中的问题。
各单元(章)的学时进度可参考本大纲的建议,但任课教师可自行做出具体安排与适当调整。
五、理论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含学时分配)
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课时安排:6课时
教学要求:
1.了解货币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及其演变趋势;西方主要国家的货币供给层次的划分。
2.理解从不同的角度所观察的各种货币的定义、分类和职能;理解货币制度演变的原因。
3.掌握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和不同货币制度的基本内容;重点掌握现行信用货币制度的内容与特点。
4.掌握划分货币供给层次的依据和意义、以及我国目前货币供给层次的划分。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章是本课程的入门基础。本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于:
1.货币在经济中发挥着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和价值储藏手段的职能作用;不同职能的特点。
2.货币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实物货币、代用货币、信用货币等阶段;现代经济中使用的货币是建立在信用基础上不能与任何过贵金属兑换的信用货币。信用货币购买力稳定的基础是社会公众提供给中央银行的信用,要保持信用货币的稳定必须对货币数量进行调控。
3.货币制度经历了银本位、金银复本位、金本位、纸币本位4个主要阶段;金本位是一个相对稳定的货币制度,其内在特征保证了货币价值对内和对外的稳定,从而促进了商品生产的发展和商品流通的扩大;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是一种没有金属本位货币的货币制度,以不兑现的信用货币为法偿货币;劣币驱除良币的规律及其在本位制度演变中的作用;
4.现代信用货币按照其流动性的不同,可划分为M0、M1、M2等不同的层次,各国对不同层次货币规定的口径有所不同,不同层次的货币,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影响不同,对科学分析货币流通状况、正确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教学内容:
第一节:货币产生与发展
1.货币的定义
2.货币形式(态)的演变
3.货币的分类
第二节: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1.货币的本质理论
2.货币的职能
第三节:货币制度
1.货币制度的含义与构成要素
2.货币制度的演变及主要内容
3.我国的人民币制度
第四节:货币的计量
1.货币量范围的扩展
2.货币层次划分的目的与依据
3.货币层次划分的方法
第二章信用
课时安排:5课时
教学要求:
1.了解信用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及其演变。
2.正确理解现代信用与经济的关系,理解信用对现代经济的正负作用,理解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各自特点。
3.掌握信用的本质和职能,掌握信用工具的构成要素和主要类别。
4.重点掌握现代信用活动的主要形式,彼此间的区别,在国民经济中的不同地位。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商业信用是现代信用的基础,银行信用是现代信用的主要形式;商业信用是典型的直接融资,银行信用是间接融资。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是融资的两种形式,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不能互相取代,但随着经济发展,两者的比重会变化。对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的区别及在资金融通中的不同作用。国家信用和消费信用在一国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信用工具具有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的基本特征。三性之间既相对立又相统一。
3.信用工具的基本分类。
教学内容:
第一节:信用概述
1.信用的涵义与特征
2.信用的产生与发展
3.现代信用活动的基础
4.信用对经济的作用
第二节:信用形式
1.商业信用
2.银行信用
3.国家信用
4.消费信用
5.其他信用
第三节:信用工具
1.信用工具的含义与特征
2.信用工具的类型
3.短期信用工具
4.长期信用工具
第三章利率
课时安排:6课时
教学要求:
1.了解不同学派对利息的本质的看法,了解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进程;理解利息与收益资本化之间的关系;理解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基本条件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