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玉米制种实验报告(3篇)

玉米制种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与目的玉米作为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其制种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

为了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本实验旨在通过玉米制种实验,探究不同种植技术、品种特性以及环境因素对玉米制种效果的影响,为我国玉米制种产业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 玉米品种:利合16、华美1号- 实验地点:张掖市甘州区大满镇朝元村,分三个试验点- 实验设备:测产工具、土壤养分测定仪、气候记录仪等2. 实验方法:- 种植技术:- 精细整地:深耕整地,冬前完成,深度以25-30厘米为宜。

- 施肥:底肥为主,有机肥3000-6000千克/亩,追施过磷酸钙25-30千克,氮素化肥15-20千克。

- 覆膜:选用厚度为0.008毫米左右,宽度70-90厘米的无色透明超薄膜,每亩用量3-4千克。

- 适期播种:按满天星加行比法种植父本,母本易宽窄行种植,宽行60厘米,窄行50厘米,打穴点播。

- 观察指标:- 产量:以每亩产量为主要观察指标。

- 品质:观察玉米籽粒饱满度、色泽、大小等。

- 抗病性:观察玉米植株的抗病能力。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产量:- 利合16品种平均产量为750千克/亩,华美1号品种平均产量为800千克/亩。

- 实验结果表明,华美1号品种产量略高于利合16品种。

2. 品质:- 利合16品种籽粒饱满度、色泽、大小等指标均达到优良水平。

- 华美1号品种籽粒饱满度、色泽、大小等指标略优于利合16品种。

3. 抗病性:- 利合16品种抗病性较好,发病率较低。

- 华美1号品种抗病性略低于利合16品种。

四、实验结论与建议1. 结论:- 本实验结果表明,华美1号品种在产量、品质和抗病性方面均优于利合16品种。

- 通过精细整地、合理施肥、适期播种等种植技术,可有效提高玉米制种效果。

2. 建议:- 在玉米制种过程中,应根据当地气候、土壤条件选择适宜的品种。

- 加强田间管理,提高玉米制种技术水平。

玉米测产实验报告

玉米测产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近年来,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玉米产量逐年提高。

为了进一步了解玉米种植技术对产量的影响,我们于2023年在某农业大学玉米试验基地开展了一项玉米测产实验。

二、实验目的1. 探讨不同种植密度、施肥方式、灌溉条件等因素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2. 评估玉米新品种的产量表现。

3. 为玉米种植提供科学依据,提高玉米产量。

三、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地点:某农业大学玉米试验基地2. 实验材料:玉米种子、肥料、农药、灌溉设备等3. 实验方法:(1)试验设计:本实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共设置5个处理,每个处理3次重复,共计15个小区。

处理1:常规种植密度(5.0万株/亩)处理2:增加种植密度(6.0万株/亩)处理3:减少种植密度(4.0万株/亩)处理4:水肥一体化施肥处理5:常规施肥(2)种植方式:采用条播方式,行距60cm,株距30cm。

(3)施肥:每个处理施用氮肥(纯氮)15kg/亩,磷肥(P2O5)10kg/亩,钾肥(K2O)10kg/亩。

(4)灌溉:根据玉米生长阶段和土壤水分状况进行适时灌溉。

(5)病虫害防治:采用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式,防治玉米螟、玉米蚜虫等病虫害。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的影响从表1可以看出,处理2(增加种植密度)和处理3(减少种植密度)的产量均低于处理1(常规种植密度),这可能是因为过密或过稀的种植密度影响了玉米的光合作用和养分吸收。

2. 不同施肥方式对玉米产量的影响从表1可以看出,处理4(水肥一体化施肥)的产量显著高于处理5(常规施肥),这表明水肥一体化施肥可以提高玉米产量。

3. 玉米新品种的产量表现从表1可以看出,实验中使用的玉米新品种在处理1、处理2、处理4中均表现出较高的产量,说明该品种具有较强的产量潜力。

五、结论1. 增加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没有显著影响,甚至可能降低产量。

2. 水肥一体化施肥可以提高玉米产量。

3. 玉米新品种在适宜的种植密度、施肥方式和灌溉条件下,具有较高的产量潜力。

玉米土培实验报告

玉米土培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探究不同土壤类型对玉米幼苗生长的影响。

2. 了解土壤水分、养分等条件对玉米生长的促进作用。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二、实验原理玉米是喜温、喜光、耐旱的作物,对土壤的要求较高。

本实验通过在不同土壤条件下种植玉米,观察玉米幼苗的生长状况,分析土壤类型对玉米生长的影响。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地点:学校实验基地2. 实验材料:玉米种子、不同类型的土壤(沙土、壤土、黏土)、水、实验器具(培养皿、量筒、尺子等)四、实验方法1. 实验设计:将实验分为三个组,每组设置两个重复,分别为:- 组1:沙土处理- 组2:壤土处理- 组3:黏土处理2. 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材料,将不同类型的土壤过筛,去除杂质。

2. 将过筛后的土壤分别放入培养皿中,每皿加入等量的土壤。

3. 在每个培养皿中播种等量的玉米种子,确保种子均匀分布。

4. 浇灌适量的水,使土壤保持湿润。

5. 将培养皿放置在相同的光照和温度条件下培养。

6. 观察并记录玉米幼苗的生长状况,包括株高、叶片数、根系长度等。

7. 每隔一定时间(如每周)进行浇水,保持土壤湿润。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观察结果:- 组1(沙土处理):玉米幼苗生长缓慢,株高较低,叶片较小,根系较短。

- 组2(壤土处理):玉米幼苗生长较快,株高适中,叶片较大,根系较长。

- 组3(黏土处理):玉米幼苗生长较慢,株高较低,叶片较小,根系较短。

2. 分析结果:- 沙土处理:沙土质地较松,保水保肥能力较差,导致玉米幼苗生长缓慢。

- 壤土处理:壤土质地适中,保水保肥能力较好,有利于玉米幼苗的生长。

- 黏土处理:黏土质地较紧,保水保肥能力较强,但透气性较差,影响根系生长,导致玉米幼苗生长缓慢。

六、结论1. 不同土壤类型对玉米幼苗的生长有显著影响。

2. 壤土对玉米幼苗的生长最为适宜,有利于提高产量。

3. 在玉米种植过程中,应根据土壤类型选择合适的土壤处理方法,以促进玉米的生长。

玉米花期相遇实验报告

玉米花期相遇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玉米(Zea mays L.)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和品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花期相遇对授粉结实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探究花期相遇对玉米制种产量的影响,本实验针对不同种植条件下玉米的花期相遇情况进行了研究。

二、实验目的1. 了解玉米花期相遇的基本规律;2. 分析不同种植条件下玉米花期相遇的影响因素;3. 探讨花期相遇对玉米制种产量的影响;4. 为提高玉米制种产量提供理论依据。

三、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玉米品种为‘郑单958’,种植地点为某农业大学试验田。

2. 实验方法:(1)播种:于4月20日播种,种植密度为每亩6000株;(2)观察:自播种后每隔5天观察玉米植株的生长状况,记录花期相遇情况;(3)测量:分别于花期相遇初期、中期、后期,测量玉米株高、叶片数、穗位等指标;(4)统计分析:采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玉米花期相遇规律根据观察记录,玉米花期相遇主要分为三个阶段:花期相遇初期、中期、后期。

其中,花期相遇初期,雄花与雌花开始出现,但数量较少;花期相遇中期,雄花与雌花数量增多,且相互接触机会增加;花期相遇后期,雄花与雌花数量达到高峰,授粉率最高。

2. 不同种植条件下玉米花期相遇的影响因素(1)种植密度: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玉米花期相遇初期和中期雄花与雌花数量均有所增加,但后期差异不明显。

这表明种植密度对玉米花期相遇有一定影响,但影响程度有限。

(2)气温:气温对玉米花期相遇影响较大。

在高温条件下,玉米花期相遇时间提前,雄花与雌花数量增多,授粉率提高;在低温条件下,玉米花期相遇时间延后,雄花与雌花数量减少,授粉率降低。

(3)水分:水分对玉米花期相遇也有一定影响。

在干旱条件下,玉米花期相遇时间延后,雄花与雌花数量减少,授粉率降低;在湿润条件下,玉米花期相遇时间提前,雄花与雌花数量增多,授粉率提高。

3. 花期相遇对玉米制种产量的影响通过统计分析,发现花期相遇对玉米制种产量有显著影响。

玉米发芽小实验报告(3篇)

玉米发芽小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玉米作为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其发芽过程是生物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

为了探究玉米种子萌发的条件,我们小组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

本实验旨在通过观察和记录玉米种子的发芽过程,了解影响其发芽的因素,并分析种子发芽所需的条件。

二、实验目的1. 了解玉米种子萌发的基本过程。

2. 探究影响玉米种子萌发的条件,如水分、温度、光照等。

3.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三、实验材料与工具1. 实验材料:玉米种子20粒,餐巾纸8张,清水适量,培养皿2个,保鲜膜2张,温度计1个,湿度计1个。

2. 实验工具:放大镜,计时器,温度计,湿度计。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1. 准备阶段:将20粒玉米种子洗净,放入培养皿中。

2. 实验分组:- 组1:将餐巾纸浸湿后覆盖在玉米种子上,模拟湿润环境。

- 组2:将餐巾纸覆盖在玉米种子上,不浸湿,模拟干燥环境。

- 组3:将餐巾纸覆盖在玉米种子上,浸湿后用保鲜膜密封,模拟高温高湿环境。

- 组4:将餐巾纸覆盖在玉米种子上,浸湿后置于光照充足的环境中。

3. 观察与记录:- 每天观察各组玉米种子的发芽情况,记录发芽数量、发芽时间等。

- 使用温度计和湿度计记录各组培养皿内的温度和湿度。

4. 数据分析:- 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得出影响玉米种子萌发的主要因素。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水分:在湿润环境下,玉米种子发芽速度较快,发芽率较高。

在干燥环境下,玉米种子发芽速度较慢,发芽率较低。

2. 温度:在高温高湿环境下,玉米种子发芽速度较快,发芽率较高。

在低温环境下,玉米种子发芽速度较慢,发芽率较低。

3. 光照:在光照充足的环境下,玉米种子发芽速度较快,发芽率较高。

在阴暗环境下,玉米种子发芽速度较慢,发芽率较低。

六、实验结论1. 玉米种子萌发需要充足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光照。

2. 在进行玉米种植时,应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合理调控水分、温度和光照,以提高玉米种子的发芽率和产量。

七、实验反思1. 本实验通过观察和记录玉米种子的发芽过程,使我们对玉米种子的萌发条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玉米缺素实验报告

玉米缺素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玉米生长发育过程中对氮、磷、钾等主要营养元素的需求。

2. 掌握无土栽培技术及溶液培养方法。

3. 观察和分析玉米在不同营养元素缺乏条件下的生长状况和症状表现。

4. 探讨营养元素缺乏对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 玉米种子:品种为“豫玉22”- 营养液:含有氮、磷、钾等营养元素的溶液- 实验装置:无土栽培槽、温度计、pH计、电子天平、剪刀等2. 实验方法(1)实验分组:将玉米种子随机分为6组,每组100粒。

(2)溶液培养:将每组玉米种子浸泡在相应的营养液中,温度控制在25℃左右,pH值控制在6.5左右。

(3)缺素处理:在营养液中分别添加不同浓度的氮、磷、钾等元素,形成6种不同的处理组。

(4)观察记录:每隔3天观察玉米的生长状况,包括株高、叶片颜色、叶尖枯萎情况等,并记录数据。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缺氮处理在缺氮处理组中,玉米植株生长缓慢,株高明显低于对照组。

叶片颜色由绿色逐渐变为黄绿色,叶尖枯萎现象严重。

实验结果表明,氮是玉米生长发育的重要营养元素,缺乏氮会导致植株生长不良。

2. 缺磷处理在缺磷处理组中,玉米植株生长缓慢,株高较对照组低。

叶片颜色由绿色变为紫红色,叶尖枯萎现象严重。

实验结果表明,磷是玉米生长发育的重要营养元素,缺乏磷会导致植株生长不良。

3. 缺钾处理在缺钾处理组中,玉米植株生长缓慢,株高较对照组低。

叶片颜色由绿色变为黄绿色,叶尖枯萎现象严重。

实验结果表明,钾是玉米生长发育的重要营养元素,缺乏钾会导致植株生长不良。

4. 对照组对照组玉米植株生长良好,株高较高,叶片颜色鲜绿,无叶尖枯萎现象。

四、实验结论1. 玉米生长发育过程中对氮、磷、钾等主要营养元素的需求较高,缺乏这些元素会导致植株生长不良。

2. 氮、磷、钾是玉米生长发育的关键营养元素,其中氮元素对玉米生长影响最大,其次是磷元素和钾元素。

3. 无土栽培技术可以有效控制营养元素供应,为玉米生长发育提供良好的环境。

关于玉米的实验报告

关于玉米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

然而,在玉米种植过程中,常常会出现玉米幼苗烂根现象,严重影响玉米的生长和产量。

为了探究玉米幼苗烂根的原因,本实验通过对比实验的方法,对玉米幼苗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长情况进行观察和分析。

二、实验目的1. 探究玉米幼苗烂根的原因。

2. 了解玉米幼苗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长情况。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玉米种子、土壤、塑料盆、培养液、温度计、湿度计等。

2. 实验仪器:电子天平、显微镜、pH计、水培设备等。

四、实验方法1. 实验设计本实验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将玉米幼苗分为两组,一组为对照组,一组为实验组。

对照组:将玉米种子播种在塑料盆中,土壤保持湿润,温度控制在25℃左右。

实验组:将玉米种子播种在塑料盆中,土壤保持湿润,温度控制在25℃左右,但采用水培设备,使土壤处于缺氧状态。

2. 实验步骤(1)将玉米种子洗净,浸泡6小时,然后均匀播种在塑料盆中。

(2)对照组和实验组分别加入等量的完全培养液,使土壤保持湿润。

(3)将两组塑料盆放置在温度为25℃的恒温培养箱中,保持温度恒定。

(4)每隔2天观察并记录两组玉米幼苗的生长情况,包括植株高度、叶片颜色、根部状况等。

(5)实验进行30天后,对两组玉米幼苗的根部进行显微镜观察,分析根部状况。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对照组玉米幼苗生长正常,植株高度、叶片颜色、根部状况均良好。

实验组玉米幼苗生长缓慢,植株高度、叶片颜色明显变差,根部出现腐烂现象。

2. 结果分析(1)玉米幼苗烂根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根部缺氧。

在实验组中,由于土壤处于缺氧状态,导致根部无法正常呼吸,从而出现烂根现象。

(2)在缺氧条件下,玉米幼苗的生长受到严重影响。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玉米幼苗的生长速度明显减慢,植株高度、叶片颜色变差。

(3)通过显微镜观察,实验组玉米幼苗的根部出现大量菌丝,说明根部感染了细菌或真菌,导致烂根。

六、结论本实验结果表明,玉米幼苗烂根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根部缺氧,导致根部感染细菌或真菌。

模拟玉米生长实验报告(3篇)

模拟玉米生长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模拟玉米生长实验,探讨玉米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长规律,为农业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1)玉米种子:选用当地主栽玉米品种。

(2)培养皿:直径为10cm,高为5cm。

(3)营养土:采用腐殖土、珍珠岩和蛭石等混合配制。

(4)环境控制器:模拟光照、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

2. 实验方法(1)种子处理:将玉米种子在50℃温水中浸泡24小时,然后进行消毒处理。

(2)培养皿准备:将营养土填入培养皿,使其厚度约为2cm。

(3)播种:将消毒后的玉米种子均匀撒在培养皿中,覆盖一层薄土。

(4)环境设置:将培养皿放入环境控制器中,设置光照强度为1000lx,温度为25℃,湿度为60%。

(5)观测记录:每隔5天观测玉米生长情况,包括株高、叶面积、叶绿素含量等指标。

(6)数据分析:采用SPSS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玉米生长情况(1)株高: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玉米株高逐渐增加,第30天时株高达到最大值。

(2)叶面积:玉米叶面积随培养时间的延长呈上升趋势,第30天时叶面积达到最大值。

(3)叶绿素含量:玉米叶绿素含量在实验过程中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第25天时达到最大值。

2. 不同环境条件对玉米生长的影响(1)光照强度:在实验过程中,光照强度对玉米生长的影响较大。

当光照强度低于1000lx时,玉米生长缓慢;当光照强度超过1000lx时,玉米生长速度加快。

(2)温度:温度对玉米生长的影响较大。

在25℃时,玉米生长速度最快;当温度低于或高于25℃时,玉米生长速度明显减慢。

(3)湿度:湿度对玉米生长的影响较小。

在60%的湿度条件下,玉米生长状况良好。

四、结论1. 本实验结果表明,光照强度、温度和湿度是影响玉米生长的重要因素。

2. 在适宜的光照强度、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玉米生长速度较快,株高、叶面积和叶绿素含量等指标均达到较高水平。

3. 本研究为玉米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有助于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

玉米育种筛选实验报告(3篇)

玉米育种筛选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玉米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和品质的提高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科技的进步,玉米育种技术不断更新,为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提供了有力支持。

本实验旨在通过对玉米品种进行筛选,以期获得适应本地种植、产量高、品质优的玉米新品种。

二、实验目的1. 了解玉米育种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筛选出适应本地种植、产量高、品质优的玉米新品种。

3. 探索玉米育种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

三、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实验所用材料包括:45个玉米品种(包括19个适宜本地种植的转基因玉米新品种)、种子、实验地、肥料、农药等。

2. 实验方法(1)实验地选择:选择肥力均匀、交通便利、灌溉条件良好的实验地。

(2)播种:按照当地玉米种植习惯,于春季进行播种,播种密度为每亩4000株。

(3)田间管理:施肥、浇水、除草、病虫害防治等按照当地玉米种植技术规范进行。

(4)品种筛选:根据玉米的产量、品质、抗病性等指标进行筛选。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产量分析通过对45个玉米品种的产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转基因玉米品种的平均产量为830kg/亩,常规玉米品种的平均产量为780kg/亩。

由此可见,转基因玉米品种在产量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2. 品质分析对玉米籽粒的蛋白质、脂肪、淀粉等品质指标进行测定,结果显示:转基因玉米品种的平均蛋白质含量为10.5%,脂肪含量为3.8%,淀粉含量为70.3%;常规玉米品种的平均蛋白质含量为9.5%,脂肪含量为3.5%,淀粉含量为69.2%。

转基因玉米品种在蛋白质、脂肪和淀粉含量方面均优于常规玉米品种。

3. 抗病性分析对玉米品种的抗病性进行评估,结果显示:转基因玉米品种对玉米螟、玉米纹枯病等病虫害的防治效果显著,平均防治效果为90%以上;常规玉米品种的防治效果平均为70%左右。

转基因玉米品种在抗病性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五、结论1. 转基因玉米品种在产量、品质、抗病性等方面均优于常规玉米品种,具有推广价值。

玉米综合实验报告

玉米综合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探究玉米幼苗烂根的原因。

2. 了解玉米生长过程中对环境条件的需求。

3. 学习和掌握植物呼吸作用与生长的关系。

4. 提高实验设计、操作和数据分析能力。

二、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 玉米种子- 完全培养液- 培养缸(两个)- 氧气泵- 阳台- 记录纸和笔2. 实验仪器:- 电子天平- 秒表- 温度计- 光照计三、实验方法1. 实验设计:- 将两个培养缸分别编号为A缸和B缸。

- A缸中通入氧气,模拟正常土壤环境。

- B缸中不通入氧气,模拟水涝环境。

2. 实验步骤:1. 在两个培养缸中分别加入等量的完全培养液。

2. 分别在A缸和B缸中放入等量生长健壮的玉米幼苗。

3. A缸中通入氧气,B缸中不通入氧气。

4. 将两个培养缸同时放在阳台上,保持相同的光照和温度条件。

5. 每隔2天记录一次玉米幼苗的生长情况,包括高度、叶片颜色、根部变化等。

6. 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并记录玉米幼苗的呼吸作用表现。

3. 数据处理:- 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包括生长速度、呼吸作用强度等。

- 通过对比A缸和B缸的实验结果,分析玉米幼苗烂根的原因。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生长情况:- A缸中的玉米幼苗生长旺盛,叶片颜色鲜绿,高度逐渐增加。

- B缸中的玉米幼苗生长缓慢,叶片颜色逐渐变黄,高度增长不明显。

2. 根部变化:- A缸中的玉米幼苗根部无明显变化。

- B缸中的玉米幼苗根部出现腐烂现象,腐烂面积逐渐扩大。

3. 呼吸作用:- A缸中的玉米幼苗呼吸作用旺盛,表现为叶片颜色鲜绿,生长速度快。

- B缸中的玉米幼苗呼吸作用减弱,表现为叶片颜色变黄,生长速度慢。

五、结论1. 玉米幼苗烂根的原因是根部缺氧。

2. 玉米幼苗在生长过程中对氧气需求较大,水涝环境会影响其生长和呼吸作用。

3. 为了防止玉米幼苗烂根,应采取以下措施:- 合理安排灌溉,避免水涝。

- 保持土壤通气良好,增加土壤中氧气含量。

- 选择抗病、耐涝的玉米品种。

观察玉米生物实验报告

观察玉米生物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玉米的生物学特性,包括其生长环境、种子结构、器官组成等。

2. 掌握观察植物细胞、组织结构的基本方法。

3. 通过实验,加深对玉米生物学知识的理解。

二、实验材料1. 玉米种子2. 显微镜3. 玉米叶片4. 水培装置5. 玉米幼苗三、实验步骤1. 种子萌发实验(1)将玉米种子浸泡在水中,置于温暖的环境中,观察种子萌发过程。

(2)记录种子萌发过程中的变化,如种子发芽、幼苗生长等。

2. 观察玉米种子结构(1)取一粒玉米种子,用刀片纵向切开,观察其内部结构。

(2)用显微镜观察玉米种子的胚乳、胚轴、胚芽等部分。

3. 观察玉米叶片(1)取一片玉米叶片,用显微镜观察其叶肉、气孔、叶脉等结构。

(2)记录叶片的形态、颜色、厚度等特征。

4. 水培实验(1)将玉米幼苗种植在水培装置中,观察其在水培条件下的生长情况。

(2)定期记录玉米幼苗的生长高度、叶片颜色等变化。

5. 观察玉米幼苗(1)用显微镜观察玉米幼苗的细胞结构,如细胞壁、细胞质、液泡等。

(2)记录细胞结构的特征。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种子萌发实验实验结果显示,玉米种子在适宜的条件下能够正常萌发,发芽过程中胚芽逐渐生长,最终形成幼苗。

2. 观察玉米种子结构通过观察,我们发现玉米种子内部结构包括胚乳、胚轴、胚芽等部分。

胚乳富含营养物质,为幼苗生长提供能量。

3. 观察玉米叶片显微镜下观察,玉米叶片具有叶肉、气孔、叶脉等结构。

叶肉细胞排列紧密,负责光合作用;气孔负责气体交换;叶脉负责运输水分和养分。

4. 水培实验水培实验中,玉米幼苗在适宜的水培条件下生长良好,叶片颜色鲜绿,生长速度较快。

5. 观察玉米幼苗显微镜下观察,玉米幼苗细胞结构完整,细胞壁、细胞质、液泡等结构清晰可见。

五、实验结论1. 玉米种子在适宜的条件下能够正常萌发,发芽过程中胚芽逐渐生长,最终形成幼苗。

2. 玉米种子内部结构包括胚乳、胚轴、胚芽等部分,为幼苗生长提供营养物质。

3. 玉米叶片具有叶肉、气孔、叶脉等结构,负责光合作用、气体交换和养分运输。

玉米的田间实验报告

玉米的田间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玉米作为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在全球粮食安全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为了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本研究在特定条件下进行了玉米田间实验,旨在探究不同种植技术和管理措施对玉米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二、实验目的1. 确定适宜的玉米品种。

2. 探究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3. 评估不同施肥方案对玉米生长和产量的贡献。

4. 分析病虫害防治措施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三、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地点与时间实验地点位于我国北方某玉米主产区,实验时间为2023年4月至10月。

2. 实验材料实验品种:选用当地主栽玉米品种“XX-1”。

种子处理:用1%的多菌灵浸种消毒,晾干后播种。

肥料:选用复合肥(N:P:K=15:15:15)。

3. 实验方法(1)种植密度试验:设置3个种植密度梯度(40%、60%、80%),每个处理重复3次,每小区面积20平方米。

(2)施肥方案试验:设置3个施肥方案(对照、低肥、高肥),每个处理重复3次,每小区面积20平方米。

(3)病虫害防治试验:设置3个防治措施(对照、化学防治、生物防治),每个处理重复3次,每小区面积20平方米。

四、实验过程1. 播种期:4月15日,采用机械播种,播种深度为3-4厘米。

2. 苗期管理:5月15日,进行间苗和定苗,每穴留苗2株。

3. 施肥期:6月15日,施用复合肥,施肥量分别为0(对照)、50%、100%。

4. 病虫害防治:7月15日,采用化学防治,使用农药“XX-1”进行喷雾。

5. 收获期:10月15日,进行测产。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玉米产量呈先增后减的趋势。

在种植密度为60%时,产量最高,达到8800公斤/公顷。

2. 施肥方案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高肥处理较对照处理产量提高20%,说明施肥对玉米产量有显著影响。

3. 病虫害防治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防治处理较化学防治处理产量提高15%,说明生物防治措施对玉米产量有积极影响。

玉米形态观察实验报告(3篇)

玉米形态观察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玉米的形态特征,包括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

2. 观察玉米的生长周期,了解其生长过程中的关键阶段。

3. 掌握植物形态学观察的基本方法。

二、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玉米种子、生长旺盛的玉米植株、玉米穗、玉米籽粒。

2. 实验仪器:放大镜、显微镜、剪刀、镊子、酒精灯、烧杯、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载物台等。

三、实验方法与步骤1. 玉米外部形态观察- 取玉米植株,观察其整体形态,包括株高、叶片排列、叶色等。

- 观察玉米叶片的形态,包括叶片的形状、大小、叶脉等。

- 观察玉米穗的形态,包括穗长、穗宽、穗轴形态等。

- 观察玉米籽粒的形态,包括籽粒的大小、形状、颜色等。

2. 玉米内部结构观察- 取玉米籽粒,用剪刀沿中线切开,观察其内部结构。

- 观察玉米籽粒的胚乳,了解其颜色、质地等。

- 观察玉米籽粒的胚,包括胚芽、胚轴、胚根、子叶等。

- 使用显微镜观察玉米籽粒的胚乳和胚,观察其细胞结构。

3. 玉米生长周期观察- 观察玉米从播种到成熟的全过程,记录其生长周期中的关键阶段,如发芽、分蘖、拔节、抽穗、开花、结果等。

4. 玉米形态与生长条件的关系观察- 观察不同光照、水分、温度等条件下玉米的生长情况,分析其形态与生长条件的关系。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玉米外部形态观察结果- 玉米植株为一年生草本植物,株高一般在1-2米之间。

- 玉米叶片为长条形,排列为互生,叶色为绿色。

- 玉米穗为长圆锥形,穗长一般在20-30厘米之间,穗宽约5-10厘米。

- 玉米籽粒为长椭圆形,颜色为黄色或白色,大小不一。

2. 玉米内部结构观察结果- 玉米籽粒的胚乳为白色,质地细腻,含有丰富的淀粉。

- 玉米籽粒的胚包括胚芽、胚轴、胚根和子叶,胚芽发育成茎和叶,胚轴连接根和茎,胚根发育成根,子叶储存营养物质。

- 显微镜下观察玉米籽粒的胚乳和胚,可见胚乳细胞呈多边形,胚细胞呈长方形。

3. 玉米生长周期观察结果- 玉米从播种到成熟的全过程大约需要90-120天。

玉米的水培实验报告(3篇)

玉米的水培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水培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探究水培条件下玉米的生长状况,包括根系、株高、叶片数量及颜色等。

3. 分析不同营养液成分对玉米生长的影响。

二、实验材料与设备1. 实验材料:玉米种子、水培营养液、水培装置(水培盒、篓筐、电子天平等)。

2. 实验设备:电子天平、移液枪、量筒、显微镜、温度计等。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分组:将玉米种子随机分为甲、乙、丙、丁四组,每组50粒。

2. 营养液配置:按照以下配方配置水培营养液:- 甲组:全素营养液- 乙组:缺氮营养液- 丙组:缺磷营养液- 丁组:缺钾营养液3. 种子处理:挑选籽粒饱满的玉米种子,用70%酒精消毒,然后置于温水中浸泡12小时。

4. 水培装置:将处理好的种子分别放入四个水培盒中,加入适量营养液,保证种子露出液面。

5. 实验观察:定期观察玉米的生长状况,记录根系长度、株高、叶片数量及颜色等数据。

6. 数据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不同处理组之间的差异。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根系长度:甲组根系长度最长,乙组次之,丙组、丁组根系长度相对较短。

说明全素营养液对玉米根系生长有促进作用,而缺乏氮、磷、钾等营养元素会影响根系生长。

2. 株高:甲组株高最高,乙组、丙组次之,丁组最低。

说明全素营养液对玉米株高有促进作用,而缺乏氮、磷、钾等营养元素会影响株高。

3. 叶片数量及颜色:甲组叶片数量最多,颜色鲜绿,乙组、丙组叶片数量相对较少,颜色偏黄,丁组叶片数量最少,颜色偏黄。

说明全素营养液对玉米叶片生长有促进作用,而缺乏氮、磷、钾等营养元素会影响叶片生长。

4. 营养液成分对玉米生长的影响:氮、磷、钾是玉米生长的必需营养元素,缺乏其中一种都会影响玉米的生长发育。

在全素营养液中,玉米生长状况最佳;在缺乏氮、磷、钾的营养液中,玉米生长状况逐渐恶化。

五、实验结论1. 水培技术是一种有效的植物种植方法,可满足玉米对营养的需求,提高产量。

2. 氮、磷、钾是玉米生长的必需营养元素,缺乏其中一种都会影响玉米的生长发育。

玉米研究实验报告总结

玉米研究实验报告总结

一、实验背景玉米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和品质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和农业发展。

为了提高玉米的产量和品质,我国农业科研人员开展了大量的玉米研究实验。

本文将对近期进行的一项玉米研究实验进行总结。

二、实验目的1. 研究玉米雄穗分枝性状的遗传规律;2. 探讨玉米雄穗分枝性状对产量的影响;3. 为玉米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三、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300个自交系玉米,沈阳和丹东两个地点的种植环境。

2. 实验方法:(1)田间试验:在沈阳和丹东两个地点分别种植300个自交系玉米,观察其生长情况,记录雄穗分枝性状。

(2)室内分析:对田间试验获得的玉米雄穗样本进行室内分析,包括雄穗分枝数、雄穗分枝角度等指标。

(3)数据分析: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分析玉米雄穗分枝性状与产量的关系。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雄穗分枝性状的遗传规律通过对300个自交系玉米的田间试验和室内分析,发现玉米雄穗分枝性状存在明显的遗传规律。

其中,有不到10%的自交系在雄穗分枝数上表现稳定一致,80%的自交系在雄穗分枝上表现一致性较差,变幅超过5个分枝。

这表明玉米雄穗分枝性状受多基因控制,遗传规律复杂。

2. 雄穗分枝性状对产量的影响通过分析玉米雄穗分枝性状与产量的关系,发现雄穗分枝数与产量呈正相关。

具体来说,雄穗分枝数较多的玉米品种产量较高,而雄穗分枝数较少的品种产量较低。

这说明雄穗分枝性状对玉米产量具有显著影响。

3. 雄穗分枝性状改良的育种策略根据实验结果,提出以下雄穗分枝性状改良的育种策略:(1)选择雄穗分枝数稳定的自交系进行育种,提高雄穗分枝性状的遗传稳定性;(2)在育种过程中,注重雄穗分枝性状与产量的协调,选择雄穗分枝数适中且产量较高的品种;(3)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改良玉米雄穗分枝性状,提高产量和品质。

五、结论本次玉米研究实验表明,玉米雄穗分枝性状具有明显的遗传规律,对产量具有显著影响。

通过选择合适的育种策略,有望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

杂交玉米实验报告总结(3篇)

杂交玉米实验报告总结(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玉米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其产量和品质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和农民的收入。

近年来,随着杂交技术的不断发展,杂交玉米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实验旨在通过杂交玉米的实验研究,探讨杂交技术在玉米遗传性状方面的表现差异,为玉米种植中选择自交或杂交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二、实验目的1. 研究玉米自交与杂交技术在遗传性状方面的表现差异。

2. 探讨玉米种植中选择自交或杂交技术的优缺点。

3. 为玉米育种和种植提供科学依据。

三、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选用两个具有明显差异的玉米品种,分别进行自交和杂交实验。

2. 实验方法:(1)自交实验:将两个品种分别自交,观察并记录其生长、产量和品质等性状。

(2)杂交实验:将两个品种进行杂交,观察并记录其生长、产量和品质等性状。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自交实验结果与分析自交实验中,两个品种的生长、产量和品质等性状表现如下:品种A:生长旺盛,产量较高,品质较好。

品种B:生长一般,产量较低,品质较差。

2. 杂交实验结果与分析杂交实验中,两个品种的杂交后代生长、产量和品质等性状表现如下:杂交一代(F1):生长旺盛,产量显著提高,品质较优。

杂交二代(F2):生长、产量和品质等方面表现不稳定,部分性状优于亲本,部分性状劣于亲本。

五、实验结论1. 杂交技术在玉米遗传性状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可提高玉米的产量和品质。

2. 自交技术在玉米遗传性状方面表现一般,产量和品质相对较低。

3. 在玉米种植中,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自交或杂交技术,以提高产量和品质。

六、实验讨论1. 杂交技术的优势在于可以将不同品种的优良性状集中在一起,从而提高玉米的产量和品质。

然而,杂交后代的表现受亲本基因型的影响较大,因此在杂交育种过程中,应选择优良亲本进行杂交。

2. 自交技术虽然产量和品质相对较低,但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如自交系培育、遗传多样性研究等,仍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3. 在实际生产中,应根据种植目的、土壤条件、气候环境等因素,合理选择自交或杂交技术,以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

玉米杂交实验报告高中(3篇)

玉米杂交实验报告高中(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探究玉米杂交技术在遗传性状方面的表现差异,并探讨在玉米种植中选择自交或杂交技术时的优缺点。

通过实验,了解玉米杂交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为玉米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二、实验材料与工具1. 实验材料:- 玉米杂交种(A、B品种)- 玉米自交种(C品种)- 雌雄花蕊剪子- 镜子- 容器- 记录本2. 实验工具:- 温室- 恒温箱- 光照设备- 移栽工具三、实验方法1. 实验步骤:(1)选取生长状况良好的玉米杂交种(A、B品种)和自交种(C品种)作为实验材料。

(2)在温室或恒温箱内,分别种植A、B、C品种的玉米幼苗,并保持适宜的温度、湿度和光照条件。

(3)当玉米幼苗长到一定高度时,进行去雄处理。

具体操作如下:a. 选取生长状况良好的玉米杂交种(A、B品种)的雄花,用剪子将其全部剪除,只留下雌花。

b. 选取玉米自交种(C品种)的雌花,用剪子将其全部剪除,只留下雄花。

c. 将A品种的雄蕊轻轻插入B品种的雌蕊中,进行授粉。

(4)将授粉后的玉米植株移栽到实验田中,并保持适宜的温度、湿度和光照条件。

(5)观察记录玉米植株的生长状况,包括株高、叶片数、花穗长度等指标。

2. 数据处理:(1)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A、B、C品种的玉米植株在株高、叶片数、花穗长度等指标上的差异。

(2)分析玉米杂交种和自交种的遗传性状表现,探讨自交和杂交技术的优缺点。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1)在株高方面,A、B、C品种的玉米植株平均株高分别为1.8m、1.7m、1.6m。

(2)在叶片数方面,A、B、C品种的玉米植株平均叶片数分别为18片、17片、16片。

(3)在花穗长度方面,A、B、C品种的玉米植株平均花穗长度分别为25cm、24cm、23cm。

2. 分析:(1)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A、B、C品种的玉米植株在株高、叶片数、花穗长度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

这表明玉米杂交技术在遗传性状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玉米聚合育种实验报告(3篇)

玉米聚合育种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探究通过聚合育种技术,结合传统育种方法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提高玉米品种的综合性状,包括产量、抗病性、抗逆性等,以期培育出适应性强、产量高的新品种。

二、实验材料1. 玉米自交系:包括高产自交系、抗病自交系、抗逆自交系等。

2. 聚合酶链反应(PCR)试剂:包括DNA模板、引物、DNA聚合酶、dNTPs等。

3. 分子标记:SSR标记、SNP标记等。

4. 实验设备:PCR仪、电泳仪、凝胶成像系统、温室等。

三、实验方法1. 聚合育种策略选择a. 确定育种目标:根据市场需求和玉米产业发展趋势,确定育种目标为高产、抗病、抗逆综合性状。

b. 自交系筛选:从现有自交系中筛选出具有目标性状的自交系,作为聚合育种的亲本。

c. 杂交组合设计:根据亲本自交系间的遗传差异,设计合理的杂交组合,进行多代自交和回交。

2.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a. 标记开发:利用SSR、SNP等分子标记技术,开发与目标性状相关的分子标记。

b. 分子标记检测:对选育的玉米品种进行分子标记检测,筛选出具有目标基因的个体。

c. 结合性状表现:将分子标记检测结果与玉米品种的性状表现相结合,进行综合评价。

3. 田间试验a. 栽培管理:在温室和田间进行玉米品种的栽培,包括播种、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等。

b. 产量测定:在收获期,测定玉米品种的产量,包括单株产量和公顷产量。

c. 抗病性、抗逆性评价:观察玉米品种的抗病性、抗逆性表现,如抗倒伏、抗干旱、抗盐碱等。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结果通过分子标记检测,筛选出具有目标基因的玉米品种。

结果表明,部分品种同时具有多个目标基因,表现出较高的综合性状。

2. 田间试验结果a. 产量测定:筛选出的玉米品种产量较高,单株产量和公顷产量均优于对照品种。

b. 抗病性评价:筛选出的玉米品种表现出较强的抗病性,发病率明显低于对照品种。

c. 抗逆性评价:筛选出的玉米品种表现出较强的抗逆性,适应性强,生长状况良好。

玉米解剖观察实验报告(3篇)

玉米解剖观察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玉米种子的结构及其组成;2. 观察玉米种子的内部结构,包括胚、胚乳、种皮等;3. 通过实验操作,提高观察和动手能力。

二、实验器材1. 玉米种子;2. 培养皿;3. 刀片;4. 碘液;5. 放大镜;6. 解剖针;7. 滴管;8. 解剖盘。

三、实验步骤1. 取一粒浸泡过的玉米种子,放在培养皿中,观察其外形;2. 在培养皿中用左手按紧玉米种子,右手持刀片,沿着隆起的一侧从中央纵向剖开,切成对称的两半;3. 借助放大镜观察辨认,可识别玉米种子的胚和胚乳的界限;4. 在剖面滴1滴碘液,再借助放大镜观察,可以清晰地辨识玉米种子的内部结构;5. 用解剖针轻轻的挑起胚的两端,靠上部的是胚芽,靠下部的是胚根,中间挑不动的是胚轴;6. 观察胚轴上的一片薄膜状的大子叶与胚轴相连,紧贴在胚乳;7. 观察胚乳的质地和颜色,记录观察结果;8. 整理实验器材,将玉米种子剖面的结构画出来。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玉米种子剖面的结构如下:- 外面包着的一层未被染成蓝色的结构,是不易剥落、紧贴在一起的果皮和种皮;- 被染成蓝色的部分是胚乳;- 剖面下角呈黄褐色的部分是胚;- 胚包括胚芽、胚轴、胚根、子叶。

2. 玉米种子的胚乳富含淀粉,为种子萌发提供营养物质。

3. 通过实验观察,我们了解到玉米种子的结构及其组成,为今后的生物学学习奠定了基础。

五、实验总结本次实验通过对玉米种子的解剖观察,我们了解了玉米种子的结构及其组成,掌握了观察种子结构的方法。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培养了观察、动手和思考能力,为今后的生物学学习打下了基础。

实验过程中,我们应注意以下几点:1. 实验操作要规范,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2. 观察时要仔细,认真记录观察到的现象;3. 实验结束后,要及时整理实验器材,保持实验室的整洁。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认识到生物学实验的重要性,实验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动手能力,还可以培养我们的观察、思考和分析能力。

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要积极参与实验,不断提高自己的生物学素养。

用玉米做实验报告(3篇)

用玉米做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观察玉米在不同生长条件下的生长状况,了解环境因素对玉米生长的影响。

2. 探究不同肥料对玉米生长的影响,分析肥料施用对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3. 探讨光照、水分、土壤等环境因素对玉米生长的影响,为农业生产提供参考。

二、实验材料1. 玉米种子:品种为“中单9号”,由当地种子公司提供。

2. 实验用土:沙壤土,pH值为6.5,有机质含量为1.5%。

3. 肥料:尿素、磷酸二铵、硫酸钾等。

4. 实验工具:实验盆、水桶、量筒、温度计、湿度计等。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分组:将玉米种子分为5组,每组100粒,分别为对照组、肥料A组、肥料B组、肥料C组和肥料D组。

2. 实验条件:将实验盆放置在室外,保证玉米生长过程中接受充足的自然光照。

3. 实验步骤:(1)对照组:不施肥,保持正常浇水。

(2)肥料A组:施用尿素(N:P:K=46:0:0)。

(3)肥料B组:施用磷酸二铵(N:P:K=18:46:0)。

(4)肥料C组:施用硫酸钾(N:P:K=0:0:60)。

(5)肥料D组:施用复合肥(N:P:K=15:15:15)。

(6)浇水:根据土壤湿度,适时浇水,保持土壤湿润。

(7)记录生长数据:每周测量玉米植株高度、叶片数量、叶面积等生长指标。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对照组玉米生长状况:在实验期间,对照组玉米生长缓慢,植株高度较低,叶片数量较少,叶面积较小。

2. 肥料A组玉米生长状况:施用尿素后,肥料A组玉米生长速度明显加快,植株高度、叶片数量和叶面积均有所增加。

3. 肥料B组玉米生长状况:施用磷酸二铵后,肥料B组玉米生长速度加快,植株高度、叶片数量和叶面积均有所增加,但增加幅度较肥料A组小。

4. 肥料C组玉米生长状况:施用硫酸钾后,肥料C组玉米生长速度有所提高,植株高度、叶片数量和叶面积均有所增加,但增加幅度较肥料A组和肥料B组小。

5. 肥料D组玉米生长状况:施用复合肥后,肥料D组玉米生长速度较快,植株高度、叶片数量和叶面积均有所增加,但增加幅度较肥料A组、肥料B组和肥料C组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玉米实验
实验玉米形态特征及类型的识别
实验目的:1.了解玉米的植物学形态特征
2.识别玉米的主要类型
二、内容说明
(一)玉米植物学的形态特征
1.根
玉米具有发达的须根系。

根系可深入土层140—150cm以上,向四周发展可达100—120cm,但主要分布在地表下30~50cm的土层内。

根据根的发生时期、外部形态、部位和功能可以分为三种。

(1)胚根(初生根)种子发芽时首先生出一条初生胚根,继而从下胚轴处再生出3—7条次生胚根。

初生胚根与次生胚根组成了玉米的初生根系,这些根系是玉米幼苗期的吸收器官。

(2)地下节根(次生根)是在三叶期至拔节期从密集的地下茎节上,由下而上轮生而出的根系,一般为4-7层,视品种和播种环境不同而有差异。

它是玉米一生中最重要的吸收器官。

(3)地上节根(气生根或支持根)是玉米拔节后从地上近地面处茎节上轮生出的根系,一般2-3层。

支持根在物质吸收、合成及支撑防倒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2.茎
直立,较粗大,圆柱形,一般高1—3m,但因品种、土壤、气候和栽培条件不同而异。

茎秆由若干个节和节间组成,通常有15~22个节,其中4—7个节密集在地下部,节与节之间称为节间。

玉米茎各维管束分散排列于其中.靠外周的维管束小而多,排列紧密,靠中央的大而少,排列疏松。

茎基部上的腋芽能长成侧枝.称为分杈.并能形成
自己的根系。

各节间长度由下而上顶式增加,而直径逐渐减小。

穗颈节最长,其次是穗位的上、下节间较长,各节间长度与环境条件密切相关。

3.叶
形较窄长,深绿色,互生,包括叶鞘、叶片、叶舌三部分。

叶鞘紧包茎部,有皱纹,这是与其他作物不同之点。

在叶鞘顶部着生有加厚的叶片,叶片主脉明显,叶片边缘呈波浪状。

一般穗位叶或穗位的上、下两叶为最大。

玉米单株叶面积变化在0.3—1.2m2范围内。

玉米第一片叶的尖端为椭圆形,其他各叶叶尖均尖而狭长。

玉米下部叶片(约为总叶数的1/3左右)表面光滑无茸毛,称之为光叶。

紧挨着光叶往上的1—2片叶,表面有少许茸毛,称之为过渡叶。

过渡叶以上的各叶,表面都有大量茸毛着生,称之为毛叶.因此,可根据各叶茸毛的特点,作为田间叶龄的诊断指标之一。

4.花序
玉米是雌雄同株异花异位的作物。

有两种花序,一种是位于茎顶端的圆锥花序,由雄花构成;一种是着生在叶腋的肉穗花序,由雌花构成。

(1)雄花序玉米雄花序的大小、形状、色泽因类型而异。

在花序的主轴和分柱上成行地着生许多成对的小穗,两个成对小穗中一为有柄小穗,一为无柄小穗。

每一小穗的两片颖片中包被着两朵雄花,每一雄花由内外稃、浆片、花丝、花药等构成。

(2)雌花序玉米的雌花序由腋芽发育而成。

一个植株上除上部4—6片叶于外,全部叶腋中部有腋芽,但通常只有1—2个腋芽能正常发育成果穗。

果穗是变态的茎,具有缩短的节间及变态的叶(苞叶)。

雌穗果穗的中央部分为穗轴,红色或白色,穗轴上亦成行地着生许多成对的无柄小穗,每一个小穗有宽短的二片革质颖片夹包着两朵上下排列的雌花,其中上位花具有内外稃、子房、花丝等部分,能接受花粉受精结实;而下位花退化,只残存有内外稃和雌雄蕊,不能结实。

玉米果穗为圆柱形或近似圆锥形,每穗具有籽粒8--24行。

5.籽粒(颖果)
由果皮、种皮、胚和胚乳组成。

玉米胚较肥大.—般占籽粒重10%一15%。

胚乳是贮藏有机营养的地方.根据胚乳细胞中淀粉粒之间有无蛋白质胶体存在而使胚乳有角质胚乳和粉质胚乳之分;由于支链淀粉和直链淀粉的含量不同,有蜡质胚乳和非蜡质胚乳之分。

籽粒的颜色决定于种皮、糊粉层胚乳颜色的配合。

因此,有的是单色的,也有是杂色的,但生产上常见的是黄、白两种。

种子的
(二)玉米类型特征:
玉米属于禾本科的玉米属(Zea L.)。

在该属中仅有一个栽培种(Zea mays L.)。

通常根据籽粒的谷壳性,即裸粒的或带稃的;籽粒的外部形态.即籽粒的形状及表面特征;籽粒的内部构造,即粉质胚乳和角质胚乳的着生情况等三个方面的性状,将玉米划分为九个类型(亚种),其特征如下:外形要近于圆形,顶部平滑,有的扁平行.顶部凹陷
1.硬粒型(Zea mays L. indurata Sturt)
又称普通种或燧石种。

果穗多锥形,籽粒顶部圆而饱满,顶部和四周均为角质胚乳,中间为粉质。

籽粒外表透明、坚硬、有光泽.多为黄色,次为白色,少部分为红、紫色。

与马齿型比较,品质较好,耐低温.适应性强,成热早,产量稳定,但较低,是生产上的主要类型之一。

2.马齿型(Zea mays L. indentata Sturt)
果穗多呈圆筒形.杆粒扁平呈方形或长方形,成熟时顶部失水干燥较快,故籽粒顶端凹陷形如马齿。

角质胚乳分布于籽粒的两侧,中央和顶部均为粉质。

食用质不如硬粒型。

不耐低温.成熟晚,产量高.但不稳定,是生产上植最为广泛的类型之一。

3.半马齿型(Zea mays L. semindentat Kulesh)
又称中间型。

是由硬粒型与马齿型杂交而成的杂交种。

与马齿型的区别是籽粒顶部有不大明显的小曰陷,胚乳发达,粉质胚乳比马齿型少,较硬粒型多。

因此品质好于马齿型,不及硬粒型,产量较高.是生产上种植较多的类型。

目前生产上推广的杂交种多属半马齿型。

4.蜡质型(Zea mays L. ceratinan Kulesh)
籽粒属端圆形,表面光滑,但无光泽.切面透明,呈蜡状。

胚乳全部由角质胚乳所构成.而且该型玉米籽粒的淀粉全部为支链淀粉。

由于该型玉米煮熟后具有糯性,故育“糯玉米”之称.此种原产中国,是硬粒型玉米引入我国后在西南山地特殊自然条件下形成的一种生态型。

5粉质型(Zea mays L.amylacea Sturt)
籽粒圆形或近圆形,与硬粒种相似。

不同者在于本类型籽粒胚乳全部由粉质胚乳所构成(极少有角质胚乳存在),外观不透明,表面光滑,切面全部呈粉状,籽粒颜色有白色及杂色等,胚乳中含淀粉约71. 5%—82.66%,蛋白质
6 .19%—12. 18%,籽粒质地较软,极易磨成淀粉,是制淀粉和酿造的优良原料,我国很少裁培。

6.甜质型(Zea mays L. saccharata Sturt)
又称甜玉米。

植株小而多叶,易生分蘖,穗长度中等,苞叶长,籽粒扁平,成熟时表面皱缩,且坚硬而透明,表面及切面均有光泽,胚较大,胚乳中含有较多糖分(乳熟期含糖量为15%—18%),脂肪和蛋白质,淀粉含量低.籽粒形状及颜色多样,以黑色及黄色者较多。

7爆裂型(Zea mays L. everta Sturt)
果穗小,穗轴较细,籽粒小,胚乳及果实坚硬,除胚乳中心部分有极少量粉质胚乳外,其余均为角质胚乳,故蛋白质含量较高。

籽粒加热后有爆裂性。

是由于籽粒外层的坚韧而富弹性的肢体物质,内部胚乳在加热时体积显著膨胀猛裂冲破外层面翻到外面,成为疏松的碎片,比原来的体积可增大2. 5-3
倍。

可分为“米粒型”和“珍珠型”两种,前者籽粒较大(果穗也大一点),先端尖.呈米粒形;后者籽粒小,圆形,果穗细长.籽粒的颜色甚多,而一般以金黄色及褐色者多。

8有稃型(Zea mays L. tunicata Sturt)
小穗颖片和稃非常发达,呈羊皮纸质,紧包于颖果之外,一般方法难于脱粒。

植株高大多叶,籽粒形状颜色及胚乳的性质极为多样化,但一般以角质胚乳较多,包围在粉质胚乳四周,籽粒一般呈圆形,顶端较尖的比较普遍,果穗轴较细。

小穗花有明显的小花梗.雄花序分枝发达,雄花序上结实的返祖现象较为普遍.该类型属最原始类型,没有生产价值。

三、实验工具:
玉米幼苗及成熟的植株(包括有雄穗和雌穗),各类型的果穗及籽粒,解剖刀、镊子、扩大镜、碘比钾溶液。

四、实验步骤
(一)取玉米植株,按根、茎、叶、雄花序、雌花序的顺序,仔细观察各部位的形态特征。

(二)观察玉米各种类型的穗和籽粒的特征,并将籽粒纵剖开.观察剖面结构即角质胚乳与粉质胚乳的分布情况
五、实验作业:
(一)按果穗编号,根据不同特征,判断各属何种类型,填入表3-1。

(二)观察各类玉米的剖面结构,绘制剖面图,注明角质胚乳和粉质胚乳的分布。

(三)简要说明玉米雌穗籽粒行数为偶数行而非奇数行。

(四)简述玉米三种类型根系特点、形成时期及功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