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地震学与地震监测预报技术研究室事迹.do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时地震学与地震监测预报技术研究室事迹实时地震学与地震监测预报技术研究室主要承担北京遥测数字地震台网(以下简称“北京台网”)的运行和管理任务;负责研究所地震预报推进组、科学探测台阵数据中心、国家数据备份中心和中国地震局地震现场科学考察应急工作队地震组工作;主要开展地震台网、台阵观测技术和方法研究。
2009年以来,研究室秉承其在管理与学术上一贯的严谨作风,以地震学为主要手段,注重与其它学科的结合,立足北京台网,在首都圈和其它强震危险区地震观测的基础上,开展地震发生机理和地震预测研究与实践工作。
(一)以制度为依托,在管理上做文章
根据国家局“十五”项目完成后对各台网新的要求,研究室制订了一系列针对北京台网的规章制度,包括《运行管理细则》、《值班员日常操作规程》、《值班制度》等,从运行管理上对北京台网自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制度的执行,确保了台网各项工作有序运转,实现了内部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从而调动了全体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做到了各负其责,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团结协作,使整个工作得以有条不紊、高效率、高质量地进行。所有参与台网24小时值班的同志以岗为家,勤勤恳恳,及时处理地震触发事件,确保一旦出现重大震情,都能及时赶赴台网值班中心投入地震资料分析处理工作。北京台网对所属台站每日的
工作状态进行跟踪检测,发现故障确保24小时内修复;遇到系统出现问题,且远程无法解决的情况,确保系统运维人员能够在1小时内赶到台网处理。
北京台网针对值班人员专门进行了“震情回答口径”培训,确保与国家局及所里保持一致,统一对外口径,维护地震局整体形象。
09年北京台网对由于通信线路老化导致传输信号质量下降的问题采取一系列手段和措施,排除资金、人力等各方面的困难,对通讯线路实施改造,以切实提高北京台网运行和工作效率。
同时,北京台网逐步改善台网值班环境和台站工作环境,建立健全安防设施,设立速报信息、预警信息、对外窗口等展示系统,并专门建设了新的网站(),以达到对内提高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对外积极宣传北京台网各项工作及科研产出的目的。
今年年初,北京台网职工在参加“第一届全国地震速报比赛个人技能决赛”时还取得了全国第七名的好成绩。
(二)以推进基础工作为根本,在增加科研业务水平上下功夫除了承担北京台网的运行和管理任务,研究室还立足北京台网,在所负责的各项业务工作中,狠下功夫,力求提高研究室科研业务水平。
09年,研究室科研人员以北京台网为工作平台,基于台网资料,有如下产出:
1. 总结了首都圈地区地震噪声相关函数(NCF)特性,提出了
中国地震台网进行低频脉动(LFT)观测的操作建议,并建设首都圈地区地震早期预警(EEW)原型系统;基于北京台网的预警系统原型经多次模拟测试可在震后20秒给出地震发震信息;
2. 结合华北地区的地震观测资料,使用噪声层析成像方法,得到了4-40s瑞利面波群速度分布,通过遗传算法反演得到了华北地区0-50km深度范围内的三维S波速度结构;
3. 进行首都圈地区台站下方深部速度结构研究;
4. 结合接收函数方法,研究了唐海-商都地震台阵剖面下方的地壳上地幔S波速度结构研究。
5. 继续进行余震序列精定位方法研究。
由第四研究室负责的地震预报推进组利用地震活动资料,借助于统计方法,开展全国地震大形势预测和区域地震趋势研究;用数字地震观测资料,研究地震发生过程中区域应力状态和介质性质动态变化特征,发展新的地震预测技术和方法。将地震动力学参数与地震活动图像结合,研究地震活动图像出现的应力背景,为利用地震活动图像判定震情提供一个应力背景约束条件;用地震活动资料,探索地震活动与地球自转之间的联系,揭示地震活动的可能成因,为地震预测研究开辟新的途径。
由研究室负责的科学探测台阵数据中心,借鉴国际同行在地球科学重大研究计划实现数据共享的经验,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大型数据库管理技术和地震数据管理经验,基于国家局“科学探测台阵观测项目”,科学管理野外观测产生的数据,实现观测数据的汇
集、存储、分析处理、图形化展示、数据共享服务等功能,为该项目科研人员提供多种数据格式、数据产品等服务,充分吸引优秀科研人员利用观测数据资源开展全方位研究。
根据中国地震局《关于强化地震观测台网产出试行工作的通知》(中震测发〔2008〕168号)文件要求,研究所正式发文实施了《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地震应急处置科技支撑预案》。其中,实时地震学与地震监测预报技术研究室承担了以下快速科技产出工作:
郭祥云同志提供了9次震源机制解的P波初动方法分析结果;蒋长胜博士提供了7次国内地震的震源机制解。陈学忠研究员负责的课题组和蒋长胜博士等开展了数字化地震参数计算工作。国家数字测震台网数据备份中心,持续为汶川8.0级特大地震等相关科研项目的开展提供海量波形数据支持,累计为20多个单位开展的100多项研究提供了近120TB的波形数据服务,同行专家高水平科研成果不断产出,20多个汶川地震研究成果在《中国科学》等重要学术期刊发表。在09年5月特殊事件监测中,及时提供实时波形,为快速准确应对该事件做出贡献。“国家数字测震台网数据备份中心的地震研究数据支撑技术系统建设”项目获2009年度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优秀成果二等奖。
09年,由第四研究室负责的地震现场科学考察应急工作队地震组进行了应急与突发事件监测技术研究与试验,他们研究的无人机灾情快速获取系统,在四川的重灾区北川和清平成功获取大量图片资料,资料质量广受好评,这在局系统内也是首次应用。09年“5-12四川汶川地震一周年”时,在地震局与多部委联合应急演练时,他们的无人机灾情快速获取系统成功飞行,倍受关注。该应急组参与
的应对巨大地震的应急流动观测系统项目,可在大震巨灾中公共通讯系统瘫痪时,快速组网观测,曾在汶川地震现场成功应用,也是局系统在地震现场最先应用的通讯系统。
第四研究室还承担了一系列其它科研项目,如“川滇地区走时表”及“首都圈三维走时表”编制工作等。承担项目资金来源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震学联合基金”、“行业科研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科技部基础性专项基金”、“社会公益性重点专项基金”、“院所长基金”等。
未来,第四研究室将继续以北京台网为实验基地,推动地震监测技术新方法的研究,提高科技产出,继续提升地震科研水平,并将为推进中国地震局地震监测预报体系建设发挥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