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风云人物陈炯明
历史趣谈:广东军政领袖陈炯明 近代力行联省自治的先驱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广东军政领袖陈炯明近代力行联省自治的先驱
导语:陈炯明,字竞存,1878年出生,广东海丰人,是近代中国最具争议的历史人物,以当年国民党长期对孙文的顶礼膜拜,以及“党化教育”之需要,将
陈炯明,字竞存,1878年出生,广东海丰人,是近代中国最具争议的历史人物,以当年国民党长期对孙文的顶礼膜拜,以及“党化教育”之需要,将这位受到广东民众拥戴的“定威将军”(章太炎语),斥之为“叛徒”和“军阀”,可见其中莫大贬义。
事实上,陈炯明参加辛亥革命、护国讨袁和护法运动,尤其主政广东期间,严禁烟赌,发展教育,提倡新文化运动,坚持“联省自治”的政治实践,反对武力统一中国,不失为政治上的一种远大目光,亦因此,与孙文政见相左,最终决裂。
从那以后,国民党史家对陈炯明大都“诬蔑诟谇”,国民党元老之一莫纪彭痛心疾首,尝言:“大多出诸个人之恩怨好恶,而各种批评之悖于史实者,莫甚于否定竞存献身革命之光荣经历。
”若干年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韦慕庭教授也一针见血地指出:由于历史学者深受过度对孙中山个人崇拜影响,他们对陈炯明之评述有欠公允(1970年韦慕庭致陈炯明之子陈定炎教授函)。
陈炯明于1933年病故后,广东流行过两首民谣,彰显公道自在人心,不啻于为其“辩冤白谤”,其一:陈炯明,陈炯明,请孙下野蒙了污名。
是非荣辱后世定,可是你的政绩留在漳汀,你的功勋留在南宁,你的威严留在五羊(广州)。
禁烟禁赌两功令,到于今,中国统一了,尚未有人敢来实行!
其二:陈炯明,陈炯明,请孙下野蒙了污名。
是非荣辱总无凭,兹有凭者,是你的人格光荣,一钱不名,苦行一生,求知好学是你唯一怡情,爱国重乡又成了第二天性……(参见陈定炎编《陈竞存(炯明)
生活常识分享。
【史话】陈炯明:成也惠州,败也惠州
【史话】陈炯明:成也惠州,败也惠州陈炯明字竞存,广东海丰人(清时属惠州府),他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
辛亥革命期间组织民军光复惠州。
1920年被任命为广东省省长兼粤军总司令,期间与孙中山政见不合,曾炮轰总统府与孙中山决裂,双方在惠州一带进行了长达3年的拉锯战,陈炯明最终落败避居香港,协助海外最大的华侨社团“致公堂”转型为“中国致公党”,并担任该党首任总理,1933年9月病逝于香港,后归葬惠州西湖畔的紫薇山下。
淡水起义一举光复惠州城陈炯明早年间在惠州读书,后入广州积极参与各种政治活动,曾任广东谘议局议员,加入同盟会参加过著名的黄花岗起义,1911年10月武昌起义后被同盟会南方支部派到东江流域组织起义。
11月1日,陈炯明在惠州淡水组织五百余人发动起义攻占淡水警署,迅速向惠州城进军,并同时向惠州官员开展策反工作。
淡水起义成功后附近各地响应,11月6日,各路义军从马鞍山、多祝、坪山、白花、横沥等地围攻惠州城。
8日,义军到达归善县城下。
惠州守军巡防营管带洪兆麟率队投降,守将陆路提督秦炳衣被迫献城。
9日惠州光复,义军入驻惠州城,陈炯明宣布剪辫,把归善县改为为惠阳县。
惠州光复后,以淡水义军为基础逐渐形成了陈炯明领导下的“循军”(惠州古称循州),此后广东在革命党人纷纷响应“收束军队”的号召,而广州总商会也公举陈炯明为广东副都督。
11月29日,陈炯明应广东军政府大都督胡汉民之邀率领“循军”进入省城广州。
自此陈炯明从惠州出发,开始一步步登上中国历史的舞台。
反帝讨袁陈炯明再战惠州二次革命失败后陈炯明流亡海外,1915年袁世凯恢复帝制,激发当时了各阶层的反对浪潮。
同年9月,远在南洋的陈炯明再度潜回惠州,在淡水、博罗一带招集旧部,组织“广东共和军”进行讨袁斗争。
次年1月陈炯明在淡水誓师讨袁,并以“广东都督兼讨逆共和军总司令”的名义发布讨袁檄文。
“广东共和军”在淡水、白茫花及惠城附近等处分别起义,并很快攻占惠州城外的马鞍山、澳头等地。
陈炯明努力改变中国
此后十几天,或早或晚,陈炯明经常独自一人踱步到梁冰弦的卧室,“躺在竹榻上,上天下地,谈个不休”。渐渐地,梁冰弦感动于陈炯明的随和与开明,他答应前来荒凉偏僻的漳州,出任教育局长,执行“一乡一校”计划。
在凯利顿看来,陈炯明统治下的闽南二十六县,堪称“模范小中国”;而不久前访问漳州的美国驻华使馆武官艾利森也注意到,“漳州到处可见到建设的显象……道路拓宽,新屋不少;街道清洁,治安良好。美国侨民对陈之施政,也均引以为荣”。他并特别强调了几大市政工程:公园、公共菜市场、屠宰场、河堤、漳厦公路……
那么,在谈及陈炯明及其“闽南护法区”时,凯利顿、艾利森们为什么显得忧心忡忡呢?
他果真背上那个“罪恶的包袱”了。当年冬天,率领三千余名暴动者光复惠州的陈炯明,出任广东省副都督;而在胡汉民追随孙中山北上后,他更代理广东都督职务。此后四个多月,他改良风俗、整饬吏治、清查市井、推行新政;时任广东教育司司长的钟荣光后来谈到,“前清官绅兵役之威、省城嫖吹赌盗之害,一扫而空”;而同期美国驻华武官的一份报告,无疑更加客观:“尽管有了大变动,但广州实算平静。陈将军的措施很激进……他下令将娼寮关闭,将江中‘蛋民’(船户)全赶走,严行禁赌禁烟。他的本国支持者说,陈炯明将在全省推动新政”……
也就是说,地方的自治,并非基于军队、官吏,而基于民间、社会;省际的联合,并非基于武力的征服,而基于自觉地合作。几省如此,几国如此,天下世界亦如此。毋庸讳言,这一切只能寄望于思想的传播、人心的交融。这是一条前无古人的路。
他似乎没有觉察这当中的深刻悖论:以执政者的身份,追逐安那琪的梦想。无论如何,能奠基一省的地方自治,即可造福一方;至于能走多远,那是谁也无法预料的。
陈炯明——功罪是非,自有千秋青史在
陈炯明——功罪是非,自有千秋青史在陈炯明,被描绘成一个军阀,一个孙中山和辛亥革命的背叛者,一个炮轰总统府的刽子手,其实这是又一位被湮没的辛亥元勋。
1925年,孙中山逝世的时候,陈炯明曾手撰一副挽联:惟英雄能活人杀人,功罪是非,自有千秋青史在;与故交曾一战再战,公仇私谊,全凭一寸赤心知。
1933年9月,陈炯明去世之时,香港《工商日报》评价道:国民党死了一个敌人,中国死了一个好人。
陈炯明于1878年生于广东海丰,原名捷,字赞之,又字竞存。
20岁的时候中了清朝的秀才,成为一个书生。
但当时的大清朝气运已尽,帝国的大厦正在倾覆之中,维新思想、革命风潮在广东正在流行。
受新思潮的影响,1906年,28岁的陈炯明到了广州,求学于广东法政学堂,成为第一届学院,两年后以“最优等生”的成绩毕业。
1909年毕业以后,陈炯明任广东谘议局议员,提出了《革除衙署积弊案》、《废除就地正法案》、《筹办城镇乡地方自治案》、《禁绝一切赌博案》等提案。
这些提案显示出了陈炯明深受乌托邦思想的影响,“自治”也成为一生追求并践行的理想。
1909年,陈炯明加入了中国同盟会,1911年3月,他参加了黄花岗起义。
1913年,陈炯明参加二次革命失败,陈炯明流亡到新加坡,当时孙中山重组中华革命党,并且要求党员画押宣誓效忠孙中山个人,陈炯明第一次表现出了他对孙中山的不从,拒绝宣誓效忠参加中华革命党。
1916年,陈炯明回到广东发动起义,参加讨袁的护法运动,任闽粤军总司令,占领了闽西南的漳州、汀州等地,正式建立了自己的根据地。
在这个不大的地盘上,陈炯明开始了他自治实验,那是中国一百年来最重要的乌托邦中的一个。
黄花岗起义失败后,陈炯明流亡香港,结识了比自己小6岁的精神导师,就是信仰安那其主义的刘师复。
安那其主义就是无政府主义,宗旨是无政府、无宗教、无家庭,各尽所能,各取所需,老有所养、幼有所依,百姓互助合作,没有贫穷,也没有剥削。
刘师复的描绘,和陈炯明的自治理念不谋而合,也成为漳州新政的根本思想。
陈炯明的廉政品格
005陈炯明的廉政品格陈炯明,广东海丰人。
陈炯明一生经历丰富,尽管他身上满载着争议点,有人说他是“民国罪人”,有人说他是革命的“背叛者”,有人说他是一个只顾争地盘的“军阀”,但其廉政品格却得到社会肯定,受到各界赞扬。
本文拟对陈炯明的廉政品格做一初步概述,以便人们更加全面地了解陈炯明这一颇具争议的历史人物。
陈炯明廉政品格形成的背景陈炯明的出生环境1878年陈炯明出生在广东海丰县白町乡。
海丰在清代时隶属于惠州府,地处广东省东南部沿海,海丰虽然面对着海洋,却并未受到外部世界的太大影响,守旧思想依旧十分严重,儒家思想仍占支配地位。
陈炯明的父亲陈曦庭,曾参加科举考试,考中乡试,成为秀才。
祖父陈翰香,以经商为主,亦学习儒学。
所以陈家算是书香门第。
陈炯明三岁丧父,七岁其祖父亦去世,因此家道急剧衰落。
陈家算是一种由传统的地方士绅家庭转变为经商的绅商家庭。
所谓绅商,就是士绅和商人的结合体,他们既经营商业赚钱,又不完全抛弃儒家文化。
陈炯明生活在这样的绅商家庭中,自然会受到儒家文化和经商之道的双重影响,进而影响到他的廉政品格的形成。
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对陈炯明的影响陈炯明的祖父陈翰香非常崇尚文天祥,海丰建有五坡祠和方饭亭,以纪念当年文天祥英勇抗击蒙古族南下,为宋朝雪耻的浩然正气。
据传陈翰香曾带陈炯明到方饭亭祭祀并谆谆教导他,要学习文天祥的一身正气,以免污辱了陈家书香门第和他秀才父亲的名声。
陈炯明深受其影响,1906年组织正气社就是因其一直崇尚文天祥的浩然正气。
之后,陈炯明不仅谨遵祖父的教导勤于读书注重自身修养,自求上进,并逐渐把廉洁奉公,坚持正义等品格推及到他的各项措施中,如广州的两次近代化建设以及漳州新政。
如此可见,出身于绅商家庭的家庭背景加上陈炯明祖父对其进行的儒家思想的教导,中国传统文化对陈炯明的廉政品格的形成具有较为重要的影响。
陈炯明廉政品格的具体表现陈炯明素来注重养“廉”,“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陈炯明眼中的时局
——居正《中华革命党时代的回忆》
陈炯明
训政之说,尤为失当。此属君 政时代之口吻,不图党人袭而 用之,以临吾民。试问政为何 物?尚待于训耶!民主政治, 以人民自治为极则,人民不能 自治,或不予以自治机会,专 靠官僚为之代治,并且为之教 训,此种官僚政治,文告政治, 中国行之数千年,而未有长足 之进步。国民党人有何法宝, 以善其后耶?徒使人民不得自 治机会,而大小官僚,反得藉 训政之谬说,阻碍民治之进行。 (《陈炯明集》下卷,中山大 学出版社,1998年9月)
他是广东法政学堂的“最优等”毕业 生
广 东 政 法 学 堂
他是一个真挚的 爱国者
辛亥革命时期的选锋(敢死)队长 明退居香港,仍继续努力以政治办法来觅 求中国之统一。 中国致公党创始人。从一 个海外华侨最大的秘密会 社,改变为有明确民主方 针的公开政党,确是世界 历史上民主运动之一创举。 这也可算是陈炯明晚年时 期最显著的成就。
陈炯明
眼中的时局
陈炯明之 简介
陈炯明(1878年-1933年),字竞存,广东海丰人。中 华民国时期广东军政领袖,毕生坚持联省自治的政治主 张,致力于以和平协商的方式统一中国,与孙中山奉行 的中央集权、不惜以武力征战谋求统一中国的政治纲领 不合,最终分道扬镳、反目成仇,为国共两党均不受欢 迎的争议人物。 主张“联省自治”和平统一中国,因广东现实的困难, 反对孙中山不切实际的北伐革命。
历史课本里的, 国共官史上的...
一个“只想着地盘”的“没文化没理想的 匪徒”。 一个乱臣贼子、反动派 一个军阀 一个一直反对孙中山的背叛者 一个炮轰总统府的刽子手
历史学家说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
失权势指疵摘瑕,得权势蝇集蚁附,且
俟千秋万代,国民公论自难诬。
陈炯明
人物简介:历史学家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历史课本里的陈炯明,是以一个乱臣贼子的面目出现的,作为反动孙中山的可耻下场,来教育一代代天真的小孩。
无论国民党史还是共产党史,都将陈炯明描绘成一个军阀,一个孙中山和辛亥革命的背叛者,一个炮轰总统府的刽子手,他的所谓贡献,总是被一笔草草带过。
不过,折戟沉沙铁未销,时间总能磨洗出一些真相,将近一百年过去了,随着史料的发现,以及意识形态的松动,陈炯明对辛亥革命的巨大功绩,他的自治理想与实验,他与孙中山的恩怨是非,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
人们才发现,这是又一位被湮没的辛亥元勋。
>>>>再穷也不能穷教育陈炯明中秀才时,科举制度已是日薄西山,虽然远不如父辈那么风光,但仍不失为一件快事,至少证明自己的本事,不逊于他人,没有给祖宗丢脸。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
”这两句豪言壮语,我们早已耳熟能详,遗憾的是耳闻目睹的事实,往往与之背道而驰。
那么中国的当政人物中有没有人真的曾付诸实行呢?尽管凤毛麟角,但还是有的。
曾任广东都督、粤军总司令、广东省长的陈炯明就是突出例子。
1919年9月,他在漳州发布《振兴教育令》,把改良县教育行政和学校教育,积极办理义务教育、社会教育和职业教育,列为当务之急。
在聘请钟荣光为国民教育高等顾问的同时,陈炯明还任命梁冰弦为教育局长,执行“一乡一校”计划,在农村普遍设立现代学校。
陈炯明不惜经费,宣布禁绝私塾,改而设立从师范学校、普通中学到工读学校、平民夜校、妇女家政讲习所在内的门类齐全的学校。
困难重重,仍然坚持教育建设1919年12月5日,上海《民国日报》报道了闽南护法区的教育:“计龙溪一邑,学生数约有12000余人,较去年又增加三倍”。
1920年4月13日再报道:“以龙溪一邑为例,本年(1920年)增加国民学校47所,高等小学以及乙种农业5所,添办工读学校1所,女子师范讲习所、女子工读学校各1所,又设立半夜学校90余所。
“广东王”陈炯明,55岁时贫病交加去世,留下的儿子结局如何?
“⼴东王”陈炯明,55岁时贫病交加去世,留下的⼉⼦结局如何?⼴东曾是中国近代⾰命的中⼼,孙中⼭也曾经在⼴州建⽴⼴州国民政府,在⼴东这块⼟地上,近代诞⽣了很多风云⼈物,⽐如陈炯明就是著名的⼴东军阀。
陈炯明从1911年⾟亥⾰命后开始任⼴东都督,⼀直到1923年被黄埔军推翻,前后执掌⼴东军政⼤权长达12年,陈炯明也因此被称为“⼴东王”。
客观来说,陈炯明是⼀位悲剧的军阀,他因与孙中⼭理念不同⽽被历史否定。
抛开⽴场,单谈论陈炯明这个⼈,却是⼀个令⼈⼼⽣敬意的英雄⼈物,就连孙中⼭也曾经说过过:“陈炯明不好⼥⾊,不要舒服,吃苦俭朴,我也不如”。
陈炯明⾃律到什么程度呢?他虽然贵为“⼴东王”,却不蓄私财,这导致他下野后贫病交加。
九⼀⼋事变后,因为陈炯明的地位,⽇本⼈想拉拢他,陈炯明却保持了⾃⼰的民族⽓节,义正⾔辞地拒绝了⽇本⼈。
⽇本⼈为了表⽰尊敬,赠送给陈炯明⼀张8万元的⽀票。
要知道那时候的陈炯明⼏乎揭不开锅了,但是陈炯明毅然决然地把这8万元⽀票退了回去。
1933年,陈炯明在贫病交加中病逝,终年55岁。
作为显赫⼀时的“⼴东王”,陈炯明去世后甚⾄没有钱买棺材。
陈炯明55岁去世,死在了母亲前⾯,最后还是借⽤了母亲准备的棺材才得以顺利安葬。
⼀代军阀落魄⾄此,令⼈唏嘘。
⾃律的陈炯明不像那个年代的军阀那样三妻四妾,他⼀⽣只有⼀位夫⼈。
这位夫⼈是他求学时⽼师的⼥⼉,名字叫黄云。
1899年,21岁的陈炯明正式迎娶了黄云,婚后夫妻融洽、相敬如宾。
陈炯明与黄云成婚后黄云连续为陈炯明⽣下了五个⼥⼉,这导致陈炯明⼈近中年还没有⾃⼰的⼉⼦。
那个年代“不孝有三,⽆后为⼤”,⽽且当时⼈们的思想还很迂腐,认为没有⼉⼦就没有后代。
很多⼈劝陈炯明纳妾,包括他的夫⼈黄云也劝陈炯明再娶⼀位夫⼈,好为陈家传宗接代,但陈炯明却拒绝了这些⼈的提议,并告诉别⼈⾃⼰⼀⽣只认黄云⼀⼈为妻⼦。
黄云怀第六胎时终于为陈炯明⽣下了⼉⼦,在这之后,黄云⼜连续为陈炯明⽣下了两个⼉⼦。
陈炯明的理想、情操及其历史鉴戒
陈炯明的理想、情操及其历史鉴戒◎陈友乔陈炯明(1878~1933),字竞存,惠属海丰人,是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
他在近代史留下了深重的印痕:无论是在国民党还是共产党的早期历史上,他都是不可掠过的;而且,他还是中国致公党的创始人。
陈炯明是一个坚执“联省自治”政制的理想主义者,他希望“把广东建设为省自治的模范,起信于他省,最终实现民主联邦制的统一国家。
”[1]尽管他的这一理想在当时的中国没有实现的可能性,但是,作为先行者,他矢志不渝,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为后来者提供了历史借鉴。
此外,陈炯明还具有颇受赞扬的情操,即深挚的爱国爱乡情怀、坚韧执着的理想主义、鲜明的为政以德思想,这对于当下建立一个高效廉洁的政府、加强爱国统一战线建设、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具有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一、独具特色的民主联邦制理想秉持的民主联邦制(亦即联省自治),是陈炯明理想的中心内容。
陈炯明应对时艰,精心策划,提出了一套相当精细的民主联邦制方案,并努力付诸实施。
虽然他的这一理想遭受到了挫折与失败,但是,他是民主联邦制理想真诚的信仰者,他的民主联邦制理想及其实践,对于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实现国家统一、独立、民主、富强,给后来者以有益的启示。
陈炯明希图建立的民主联邦制,是以欧美联邦政制为型范,熔域治、业治于一炉,建立中国式的乡、区、县、省、国层垒而上的五级政制。
所谓联治民主制,“简言之,即联乡治区,联区治县,联县治省,联省治国是也。
析言之,即全国政治组织,以业治为经,域治为纬,组成五级政制。
自乡治以上,各级构成分子均以区域职业两种团体为基本单位,其顺序则以乡自治为基础。
由此基础,层建而上,则为区、为县、为省、为国是也。
”[2]进而,他提出三建主义,即先建设中国为建亚之台柱,依次建亚洲联邦,使成为建设世界联邦之柱石;再进建世界联邦,然后通过促进建设事业,并协谋国际和平运动以及共建人类共同生活的运动而臻世界于大同。
要实现中国的统一、独立、民主、富强,陈炯明力主和平统一为先着。
拜谒陈炯明墓
当天上午10时,天阴阴的,微微飘着些丝雨,我们来到惠州丰山公园,准备前往陈炯明墓地拜谒。在雨中穿行的时候,朋友边走边开玩笑说:难道竞存先生也知道海陆老乡来拜谒他?不然的话,怎么会前几天还艳阳高照,今天却突然下起雨来呢。
陈炯明先生虽然为民国风云人物,并曾主政广东省,但是要找寻他的墓地却颇费周折。因为在来之前功课做得不够,只知道他的墓地大概是在丰山公园附近,具体位置却不知道,所以当天找了许久都没找到。一开始,我们走到丰山公园里边去,那是一个属于迷你型的公园,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占地面积不是很大。我们里里外外把整个公园都找了个遍,却连影子都没找寻到。询问路人,却发现这里的人基本上连“陈炯明”的名字都表示不曾听闻过。接着又打电话给不少久居惠州的朋友,大家也纷纷说不知晓。后来托朋友在网上搜索了一下,发现是在西湖畔的紫薇山,但是这个紫薇山究竟在何方,依然是无人知晓。
我们下车后,站立在陈炯明墓前,久久不能言语。实在想象不到,一位曾经在中国历史的某个阶段叱诧风云的人物,死后竟然就这样默默地长眠在惠州西子湖畔。不过后来反过来一想,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这位国共两边都不讨好的民国将军,能够在中华大地上保留一块容身之地,就已经算是相当不错了。
我们站在碑亭前,发现碑亭已经相当破败,亭体四周的墙体脱落了不少,不过亭子顶处还算保存较好。墓室呈圆型,约为一米五半径,高在一米二左右。看得出当初下葬的时候,虽然谈不上气派,但是整体却不失庄穆和威严。墓室位于碑亭后面,整体已经残败得不敢认了,圆柱型的墓室,其边缘已经坍塌得差不多了,墓顶上长满了大大小小的杂草。最奇怪的是,我们找遍碑亭和墓室,除了开头所说的“陈竞存先生墓”和“章炳麟题”几个字之外,再也看不到任何记载此墓主人的相关文字,没有墓主人的姓名、籍贯、生卒年月、历史地位等按常理应该有的文字介绍。不知道是一开始就没有呢,还是历经后来的历次“政治运动”后被毁掉了。总之,要是不知道陈炯明字“竞存”,又或是没有心理准备的话,恐怕天天路过的人也不会知道这个破败的墓下所长眠的就是民国风云人物陈炯明。
学术争鸣乃科学之正途——评《历有争议的陈炯明》
中国近代是一个瞬间万变的年代,近代中国史 册是一本精彩纷呈的读物:列强豆剖瓜分,政权走 马频仍,军阀为患一方,民众生灵涂炭;中西思潮 交汇,新旧理念兼容。有人行尸走肉,有人振臂为 雄。衮衮精英与芸芸普罗,行色匆匆,风采种种。 他们都有共通之处,就是调适心态去适应时代的变 奏。那些站在时代潮头的志士,探索与困惑同行, 新知 与失 利相伴 ,成 功有 如昙 花即 逝, 苦痛 却是 常态常新,无论是孙中山,还是陈炯明,他们都是
资 政专论 ZIZHENG ZHUANLUN
1 98 6年5 月1 8日,陈云( 左一)视察上海宝山钢铁公司
有一失。 ”时时处处都做“事前诸葛亮”,连诸葛亮自己也没做到。用人 不当,误 失街亭,最终只得“挥泪斩马谡”,不正是诸葛亮人生中的一大 败笔吗? 即便是这样,鲁迅在评《三国演义》时还是说:“至于写人,亦 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不屑于 当“ 事后诸 葛亮” 的人, 要么是 不能清 醒地认 识错误 和失败 所造成的 危害,采取不以为然的态度,要么是处心积虑地找客观原因,想 推卸责任 ,其结果必然是重蹈覆辙,一错再错。在现实工作中,我们常说 有些人办 事行为是“事先拍脑袋,事中拍胸脯,事后拍屁股。”其实这些 人的典型 特征,一是没有“事前诸葛亮”的本领,却硬要假冒“事前诸葛 亮”,靠 一时冲动、心血来潮办事,这样焉能不出问题?二是没有当“事 后诸葛亮 ”的勇气,出现问题后,只知道逃避责任,这样又怎能不再犯相 似的错误呢?
“没有 事后 诸葛亮 就没有 事前诸 葛亮” ,因为 “事前 诸葛亮 ”的先 见 之明, 往往是 “事后 诸葛亮 ”从经 验教训 中总结 归纳出 来的。 也就是 说,当不 了这次的“事后诸葛亮”,但并不妨碍成为下一次的“事前诸葛 亮”。一 旦发现问题,及时认真地查找原因,总结一下经验教训,并尽可 能 地把损 失降到 最低点 ,比问 题发生 后还浑 浑噩噩 ,不知 所以然 要好得 多 ,正所谓“ 见兔而顾 犬,未为晚 也;亡羊而 补牢,未 为迟也。” 对 于 那些与这 次错误或失败无关的人来说,如果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的态度, 既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也使自己丧失了一次汲取教训以避免 自己犯同 样错误的大好机会。因此,不怕做不了“事前诸葛亮”,就怕不 做“事后 诸葛亮”。对此,陈云曾说:“有成绩是明摆着的,用不着天天 讲 。对于 缺点错 误倒是 应该经 常注意 的。” “一有 错就有 人骂, 容易改 正。如果人家天天喊万岁,一出错就是大错。”
陈炯明
概述
陈炯明墓
陈炯明(1878年1月13日-1933年9月22日),粤系军阀,中国军事家,参加过辛亥革命。1917年帮助孙中山打响护法战争,对抗段祺瑞政府。他在帮助孙中山的同时,也与孙中山对立。在粤系党政系统中拥有深广的人脉,与辛亥革命元老何子渊、姚雨平等人有袍泽之谊,后因政见不同而分道扬镳;他在二次革命期间与孙中山意见不合;于是遭到所有效忠孙中山的军队的讨伐,包括蒋介石。1925年他的残部被李宗仁等的桂系军摧毁,逃到香港,后卒于香港。
大事记
1908年毕业于广东法政学堂。
1909年创办《海丰自治报》,旋被推选为广东咨议局议员。同年加入同盟会,翌年参加了广州新军起义,起义失败后,到香港参加党人刘思复等组织的支那暗杀团。
1911年,广州“三·二九”起义爆发,陈任统筹部编制课课长兼调度课副课长。武昌起义后,赴东江组织民军起义,建立循军,光复惠州所属各县。广东光复后任副都督、代都督、绥靖经略、护军使。二次革命中,宣布广东独立,二次革命失败后流亡南洋。1915年,联络一来自原国民党人组建中华水利促进社;
1916年,回到广东东江发动驻军和民军起义,参加讨袁斗争;
1917年,北京政府大总统黎元洪授予其“定威将军”。参加护法运动,任援闽粤军总司令,占领闽西南的汀州、漳州、龙岩等地,建立根据地,称为“闽南护法区”;
陈炯明
1920年8月,率粤军从广西回粤,打败盘踞广东的桂系军阀,被任命为广东省省长兼粤军总司令;
1921年5月,被孙中山任命为中华民国政府陆军部总长兼内务部总长,积极参与“联省自治”运动,反对孙中山的北伐主张;6月任援桂军总司令,进军广西,攻占广西全境。
1922年4月,拒绝前往梧州与孙中山面商北伐问题,后被孙中山免去广东省省长,粤军总司令、内务部总长三职。此后退居惠州,暗中从事抵制北伐,破坏统一的行动,其部属叶举等头目于6月16日派兵包围总统府和粤秀楼,意欲把孙中山赶出广东。8月15日,陈炯明回到广州任粤军总司令。
历史真相:陈炯明
历史真相---陈炯明1878年,生于广东海丰,原名捷,字赞之,又字竞存;在政治生涯中,陈炯明以严禁烟赌、主张地方自治而著称。
1925年10月10日,美洲致公党改组为中国致公党,推举陈炯明为总理,唐继尧为副总理。
1933年9月22日,陈病逝于香港。
1934年4月3日归葬于惠州西湖。
历史的真相往往令人唏嘘,再回首,云遮断归途,这才一百年的功夫,已经有太多的历史被遮蔽,被歪曲,多少杰出的人物被忽略,被遗忘,被丑化。
历史总是对失败者过分刻薄,人民总是忘记对自己最好的人,而品德较高的人往往成为失败者。
逢此遭遇者,千古以下,又岂独陈炯明一个人呢。
陈炯明颇有诗才,他曾写过一首白话诗,至今读之,依然心潮澎湃,拍案再三:“地中海的风浪平了,大西洋的风浪又起,起时无数平民哭声高,落时几个帝王卷入波涛去。
这场祸水,正惊魂甫定了,谁知道汪汪的太平洋,耐不住波平如砥,东边的大陆,中间的岛国,望着潮头,说是早晚必至……”孙中山进广州之前,先对陈炯明承诺,“粤事由陈君主持,中山回粤不过回复前日被逐之颜面。
”结果,到广州不久,孙中山就宣布在广州召开非常国会,选举非常大总统。
醉心于地方自治的陈炯明,遇上了最顽强也最偏执的职业革命家,崇尚改良的士绅,遇上了暴力革命的鼻祖,安于一方的广东百姓又开始被折腾。
孙陈决裂的根本原因,在于孙主张集权,要武力北伐,统一中国,而陈炯明主张联省自治,以南北和平的手段来谋求统一。
这个矛盾无法调和,于是重重疑案产生,陈炯明的战友邓铿之死,成为第一个疑案,历史学家汪荣祖认定,邓铿是被孙中山谋害。
而陈炯明的造反,也是因为孙中山欲除掉陈炯明。
最大的谜案是陈炯明“炮轰总统府”,这个事件的真相正在浮现,所谓“炮轰观音山总统府”,实际上粤军只虚开了三炮吓唬守军,而且事前通知了孙中山离开,反倒孙中山以海军大炮向广州城内乱轰,炸死无辜平民过百。
历史课本里的陈炯明,是以一个乱臣贼子的面目出现的,作为反动孙中山的可耻下场,来教育一代代天真的小孩。
陈炯明口述
陈炯明口述退居粤东(1923─1925)则我虽助中山,而粤人不谅我也(1923。
6。
29报载)炯明与中山之构和,责任不在炯明,炯明受乡人托,出维持秩序,绝非受北方命令。
炯明秉联省自治主义而奋斗,冀实行此主义以救国;中山赞成联省自治,则我听其令,若仍效北方军阀,作武力统一迷梦者,则我虽助中山,而粤人不谅我也。
【致京津粤籍议员电,申1923。
6。
29】以集体谈判,扶助农民的办法(1923。
8。
24)此次风灾,农民失收,要求减租,势所使然。
虽旧例业佃可以分割,但事实上多难做到之处。
体念灾民,业佃双方均应酌得其中。
该农会不分丰歉,定三成一律还租,殊属卤莽。
转滋争端,现应由该县组设农租公判会,谕业佃各出代表三人,由县请公正乡绅一人为会长,布告业佃周知,遇有收租争执事宜,应投告该会,请其公判。
业主不得苛勒,佃户不得藉灾图免。
均照实地情形,期于两得其平。
查有吕铁槎先生,老诚公正,堪以称职。
所有会中应需费用,由县作正开销,限月办完,即行撤止。
至黄木,杨其珊等,查非聚众扰乱治安,现经拘押有日,应予省释,以免酿事。
乞谕知海丰农会,业户维持会遵照办理可也。
【覆海丰县长电,华字1923。
9。
19】武装革命与文装革命(1923。
12)现在中国革命须分为几个时期:第一为武装革命,推倒国内各大军阀,使其大权旁落于小军阀之手,实行联省自治,此为第一期。
第二期为文装革命,使人民组织团体,然后带领老百姓来打小军阀。
但此时有互相含接之作用。
现在尚属武装革命之时期,离第二期之文装革命尚远。
君品行高洁,任事努力,炯所素佩,敢请即来惠城,共商革命大计,勿却为荷。
【致彭湃电,陈集页939】孙陈亦何足惜,所痛恨者,糜烂广东而已(1924。
5。
13)惟纠缠至今,孙陈亦何足惜,所痛恨者,糜烂广东而已,阻遏民党为国努力而已。
惟可惜者,从前闹到黄克强(兴)之分裂,陈炯明之见忌,都为盲从式之结合,其党徒变本加厉,加以师徒式之崇奉,实所不解。
(原注:一般老同志对朋友说话,亦称孙先生为先生,一若孔子门徒,以夫子为其师之专名者,无怪讨陈文中,舍不了师事父事等语)。
陈炯明_联省自治_思想浅析_任玥
摘 要: 陈炯明是一位致力于民权与共和的革命者,是着眼和平建设、思考中国治理之道的思考者。他主 张遵循地方自治—联省自治的路径实现中国的和平统一,提出了一套较为完整的联治民主制主张,对辛亥革 命后中国如何重建政治与社会秩序进行了积极探索。但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其主张实现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这一无奈显示了新共和体制在民国政治建制中的困局,也展现出政治理想与现实的复杂关系。
陈炯明的思想成长与他的经历不可分割,而 其一生正可谓大起大落。陈炯明 1878 年生于广 东海丰。少 年 笃 于 学 而 有 用 世 志,关 心 时 政,20 岁中秀才,维新运动失败后弃科举而求新学,先后 毕业于海丰师范学堂和广东法政学堂。1909 年, 他在家乡创 办《海 丰 自 治 报 》,自 任 主 笔,宣 传 自 治是救国良方。同年,他当选为广东谘议局议员, 开始了政 治 生 涯,并 在 赴 上 海 参 加“请 愿 国 会 代 表团茶话会”期间,加入同盟会。此后,他参加过 辛亥 革 命、护 国 讨 袁 和 护 法 运 动,担 任 过 广 东 都 督、粤军 总 司 令 和 广 东 省 长。 在 任 内,他 严 禁 烟 赌,发展教育,提倡新文化运动,邀请陈独秀到广 东担任广东教育委员会委员长,资助中共在广东 的机关报《广东群报》,设立由共产党员主持的广 东宣讲员养成所,支持广东的工会组织,并对列宁 领导下的俄国革命表示推崇。另一方面,他主张 保境安民,发展本地的经济和文化教育,推行民选 制度下的地方自治,反对广东介入军阀内战,主张 “联省自治 ”,反 对 中 央 集 权 和 武 力 统 一,与 孙 中
关键词: 陈炯明; 联省自治; 民治; 共和 中图分类号: K827 = 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8039( 2012) 05 - 0009 - 05
陈炯明背叛孙中山的原因剖析
诱过 于孙外 我 们从 中也可 以 看 出 两 点 他 们 之间 的矛盾 由来 已 久
。
一是 孙 陈 的决裂 是政 见 分歧 导 致 矛 盾激 化造 成 终于 不得 不分 离而立于 互抗地 位
, , ,
孙
、
陈的决
,
裂 是 必然 的
这 段 话 中陈炯 明两 次提 到 他反 对 孙 中山先 生 的某种政策
参 加 组织
中华水利促 进
孙中 年
。
与
中 华革命党 对抗
从事分 裂活 动
“
捏造事实对 孙中 山进 行低 毁和 攻击
山多次 派人对 陈 炯 明进 行说 月 及 教育 共粤f
。
希 望他 能有 所悔改
孙
、
但 陈炯 明却执迷 不 悟
,
19巧
,
月孙给 叶独 醒 的 信 中气愤 地 指 出 :
,
陈竞存 于 本 党所 为
、 ,
众望所 归
民意 难违
。
陈炯 明 的如意 算 盘 落 了空
, 。
孙 中 山返 粤 后
府的争 论愈演愈 烈 讲话时形 象地指 出
招牌
,
随着斗争 的发 展孙 认识 到护 法 已 不能 解决 问题
只 有建 立 一 个 强 有
力的政府才能与 北方军阀对 抗
:
“ ,
得 到 外 国 的承认
回 到 广州 后 他 对 第一 师
,
先是
,
“
主张 军政府宜 暂 在 上海
”
就议 和 办事 处行 使职
由于 孙 中 山在 人 民 群
,
接着
,
“
又 诱称 粤省财 政 支细
,
陈炯明与中国共产党关系初探
作者: 施亚利
作者机构: 华中理工大学研究生部!武汉430074
出版物刊名: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39-41页
主题词: 陈炯明;中国共产党;1919年-1925年;相互关系
摘要: 在中华民国史上 ,陈炯明是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 ,并非一开始就是军阀。
国民党因为他炮轰总统府 ,认为他是革命叛徒 ;共产党因为他搞“联省自治”而抨击他。
众多论著都只谈到陈炯明与孙中山的关系 ,却不提他与早期中国共产党的关系。
但实际上 ,在他驻军漳州和主持粤政时期 ,对传播社会主义思潮 ,对革命势力在广东的发展起了促进和推动作用 ,我们应该对他有一个全面的、完整的认识 ,尽可能做到还历史本来面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丰国际客服180 883 66 661他曾炮轰总统府,却裁兵办免费学校、支持女权运动
84年前的今天,1933年的9月22日,民国风云人物陈炯明与世长辞。
我们所熟悉的陈炯明,似乎只是那个在课本叙述里炮轰广州总统府,使宋庆龄女士受惊流产,让孙中山先生狼狈而逃的“反革命”军阀。
然而,真正的历史又距离我们那样的遥远,在不同史料中我们看到的陈炯明,又完全不是我们想象中凶神恶煞令人可怖的刽子手,他秀才出身,却观念先进、敢于实践、不怕牺牲,不蓄私财,早年参加黄花岗起义,亲自担任敢死队第四队队长,组织“共和军”武装反对袁世凯称帝,主持粤政期间,他兴办学校、力挺女权、实践联省自治、支持司法独立、大力禁毒禁烟、扶持民间企业等等,这种种举措在今天看来仍不过时。
有鉴于此,我们在陈炯明逝世纪念日之际,选取其中较有代表性却为人们所忽略的部分为大家做简单的介绍。
陈炯明
一、裁减军队以支持教育
回顾陈炯明一生,他最重要的政治舞台非广东莫属,主持粤政期间造福一方,其中文教领域建树颇多,但常常为人所忽略,值得今天的我们了解一番。
陈炯明重视文化教育工作,对于新文化运动钦慕有加,护法运动为他提供了第一个在此方面实现抱负的契机。
1917年,护法运动轰轰烈烈展开。
1918年,
北京政府总统冯国璋下达对包括广东在内的护法各省的讨伐令,陈炯明率粤军入驻福建漳州,在闽南二十六县建立闽南护法区。
1919年9月,他在漳州发布《振兴教育令》,把改良教育行政和学校教育,积极办理义务教育、社会教育和职业教育,列为当务之急。
陈炯明一直希望在华南创办一所高水平的大学,当时粤军驻屯闽南,受到窃据广州的桂系军阀的排斥,又受到福建皖系军阀的压迫,经济困难,但他仍表示粤军愿节衣缩食,筹集5万元,作为在广州筹办西南护法大学的经费。
1919年冬,中国留法勤工俭学风头正劲,社会名流纷纷支持声援,一向重视教育的陈炯明从自己的军费中拨款10万两予以资助,据统计占了当时总募捐额的1/4。
邓小平、周恩来、聂荣臻、李立三、李富春、王若飞等一大批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重要领导人和缔造者都曾赴法勤工俭学,其中所需经费,自然少不了陈炯明大力奉献的。
陈炯明墓
1920年,窃据广东的桂系军阀大举进攻闽南护法区,粤军在并不占优势的情况下浴血奋战,一举收复广东。
该年12月,刚刚回到广州兼任广东省长的陈炯明,马上礼聘陈独秀来广东筹建广东教育委员会。
陈独秀愿意就任,但为了保证教育建设的效果,提出出任教育委员长的条件:“教育独立,不受行政干涉;以
广东全省收入的1/10拨作教育经费,以及行政措施与教育所提倡的学说作统一趋势。
”陈炯明全部答应。
每逢省署行政会议,陈炯明都邀请陈独秀在身边就坐,以示极大的尊重和支持。
陈炯明还曾在惠州府和梅州、揭阳等地兴办免费的公立学校。
观诸以上行为,我们可以想见教育支出在广东省的财政支出中占很大的比例,其中1921年广东教育经费预算为153万余元,但实际支付仅110万余元,陈炯明得知后毅然决定裁兵以支持教育事业,并预计“每年可省军饷500万元,即以溢额拨为教育经费。
”在兵祸连结动荡不安的时代,对于军事强人而言,军队就是保证身家性命的基础,陈炯明为支持广东教育,连这个基础都可以“削减”,其用心深切,可想而知。
1921年,在陈炯明、陈独秀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由华人自行管理运营的岭南学校农学院成立。
尽管财政捉襟见肘,陈炯明仍然在教育支出上毫不含糊,欣然答应拨给30万元作为开办农科大学的设备经费,还保证自1921年起,每年提供10万元的经常费。
但随着1922年陈炯明被免职,次年退出广州。
岭南学校终究随着陈炯明的身影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
辛亥革命陈炯明部激战光复惠州(素描)
二、重视女学以提倡女权
陈炯明早年曾在广东法政学堂读书,与国民党元老、后来的“西山会议派”领袖邹鲁等人是同学。
1909年10月14日,广东省咨议局成立,陈炯明有幸当选为咨议局议员,并先后被委任为常驻议员和法律审查会会长。
在1909年咨议局常年会第11次会议上,陈炯明提出《振兴女子小学议草》。
他认为,女学为教育之根本,然而广东由于风气未开,对于女学的创设还不曾注意,因此,主
张先办女子小学,后办师范学校。
这主要是考虑到女子小学创办与经营所需花费并不算多,办理难度较小。
1911年11月,广东光复,陈炯明被推举为广东副都督,与都督胡汉民一起创建广东军政府,掌理粤政。
陈炯明曾担任晚清咨议局议员,毕业于广东法政学堂,胡汉民曾在日本留学学习过政治学,可以说二人均对于西方宪政有着较深的认知,以陈、胡为首的军政府于是以三权分立为广东省政府的指导思想,并在治粤政纲中确定,在军政府时期设置临时省议会为立法机关。
1911年12月18日,广东省临时议会正式开会。
值得注意的是,广东临时议会议员选举采取比例代表制,其中明文规定女性代表10人。
而女性议员的创制,在当时是了不得的举措,不但在中国是破天荒的事,
在当时的亚洲都是开风气之先的举动。
这其中就有陈炯明、邹鲁等人的努力争取。
这些女性代表也就特别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权利,在议会中表现活跃。
但令人遗憾的是,1912年8月临时参议院所制定的国会组织法并没有女子参政权一项,同广东临时省议会章程相比,无疑是一个倒退。
女子不但没有被选举权,且被剥夺了选举资格。
因此,广东女界积极发声,大力呼吁各界人士支持女子参政,并运动男议员在请愿书上签名。
虽然最终由于时局动荡等原因并没有收获理想的结果,但陈炯明等人为了女子政治权为核心的女权斗争以及当时的先进女性们游行、集会、示威等积极作为,实际上使得男女平权和女子解放的观念深入人心,这些有形无形的宣传起到了开启民智的作用,无疑是中国女权运动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陈炯明晚年生活拮据,甚至一度连温饱也不能解决。
九一八事变后,有日本人送他八万元支票,陈炯明在送来的支票上打叉退还,宁可挨饿受冻也绝不授之以柄。
套用一句老话:公道自在人心。
1933年陈炯明病逝于香港,陈家收到各方挽联达三千多幅,陈立夫、邹鲁、章太炎、吴佩孚、段祺瑞、居正、陈铭枢等民国
名流均有送联。
因家中无钱下葬,只有一张行军床用来停尸,连入殓用的都是其母亲备用的棺木。
灵柩存放于香港东华义庄。
1934年他的旧部发起募捐活动,社会各界纷纷捐资,其中包括有汪精卫、陈济棠等人。
1934年4月3日终葬于惠州西湖旁紫薇山。
一代人物满怀着无数尚未实现的理想撒手人寰,但我们相信,陈炯明和他为中国近代化所做的努力,值得所有广东人民怀念,值得所有中国人民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