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15年货币政策文献综述新
《2024年金融发展的决定因素——一个文献综述》范文
《金融发展的决定因素——一个文献综述》篇一一、引言金融发展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到金融体系的结构、功能、效率和稳定性等多个方面。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金融发展的决定因素也日益复杂和多样化。
本文旨在通过对已有文献的综述,探讨金融发展的决定因素及其影响机制。
二、文献综述1. 经济环境因素经济环境是影响金融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过去的文献中,诸多研究认为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政策环境等是金融发展的关键因素。
首先,经济发展水平对金融发展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
随着经济的增长,金融体系的需求和供给都会相应增加,为金融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此外,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也会对金融需求产生新的要求,从而推动金融创新和发展。
其次,政策环境对金融发展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政策环境包括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等,这些政策的调整和变化都会对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产生影响,从而影响金融发展。
例如,货币政策的宽松或紧缩会直接影响金融市场的资金供给和需求,进而影响金融市场的发展。
2. 金融制度与法规因素金融制度与法规是影响金融发展的重要制度保障。
文献表明,一个完善的金融制度和健全的法规体系对金融发展的促进作用十分显著。
首先,完善的金融制度能够为金融市场提供稳定的制度环境,降低市场风险和交易成本,从而促进金融发展。
例如,一个健全的银行体系能够为实体经济提供稳定的融资渠道,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
其次,健全的法规体系能够保障金融市场的公平、透明和稳定。
通过制定和执行相关法规,保护投资者权益,维护市场秩序,为金融市场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3. 技术进步与创新因素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技术进步与创新对金融发展的影响日益显著。
文献指出,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应用,为金融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首先,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互联网金融通过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拓宽金融服务范围等方式,为金融市场提供了新的发展动力。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文献综述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文献综述摘要: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出现,极大的拓宽了中央银行政策工具和政策的操作空间,是对传统货币政策的一种极大创新。
近年来也出现了很多关于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研究文献,本文将在对这些文献进行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综述,在得出一些结论的同时也提出新形势下仍需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传导渠道;实施效果;新兴市场国家影响分析一、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产生及其含义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是以量化宽松为特点,主要通过在公开市场上购买包括中长期国债等中长期资产的措施向市场注入大量的流动性,以刺激经济发展的货币政策。
具体而言,就是中央银行在经济持续低迷、银行信贷量急剧萎缩的情况下,通过大量印制钞票并用于购买国债等方式,直接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的一种货币政策。
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相关文献综述自2001年日本首次实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以来,各国的专家和学者们对其做了大量的研究,综合来看,这些研究主要包含以下3个角度:(一)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刺激经济的三条渠道分析针对这些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如何对实体经济产生作用,通过怎样的传导机制来产生作用,各国学者做了很多的研究,提出了不同的见解。
大量的研究结论主要集中在三大渠道:低利率预期引导下的利率传导渠道、投资组合调整传导渠道和与财政政策配合使用形成的财政支出扩张渠道三种。
1、低利率预期引导下的利率传导渠道在危机期间,增强人们对政策和经济前景的信心是极其重要的,所以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能否起到作用极其重要的一点就是政策是否具有可信度。
实行量化宽松政策,国家都会进行积极的预期管理,通过强化公众预期来提升人们对经济的信心。
一般通过发表利率声明、官员公开讲话或者暗示等途径向公众传递一种信息——“只要通缩风险持续存在,或者通货膨胀率显著低于目标,就将维持低利率”。
以此引导人们产生低利率水平的预期,从而降低长期利率,以此来影响资产价格,提高人们对经济复苏的信心,来达到刺激消费和投资的目的。
Krugman于1998年就曾在其关于“预期管理”的著作中提出:当名义市场利率将至零时,能够影响私人部门关于未来货币政策的“预期管理”就会变得很重要。
货币政策理论文献综述
2014年25期总第764期货币政策理论文献综述姻王霞天津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摘要:货币政策是各国货币当局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之一,它的实施离不开相关理论的支撑。
关于货币政策方面的研究文献层出不穷,通过对西方货币政策文献的整理分析,以期为选择正确的货币政策操作规则提供建议。
关键词:货币政策;有效性;传导机制;非对称性西方学者关于货币政策的研究主要分三个方面,即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政策传导机制,以及政策的非对称性。
一、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一般是指,一国货币当局运用特定的政策手段和工具,通过特定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有效的作用于实际产出,从而实现政策目标。
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1936)中提出了有效需求不足这一概念,认为国家干预经济是必要的,“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减少宏观经济波动的有效手段。
汉森在《财政政策和商业周期》(1941)一文中,提出了以“反经济周期”为目的的“补偿性财政政策”。
补偿性财政政策不追求每一财政年度的收支平衡,只求在经济周期的整个期间实现收支平衡。
弗里德曼等在《货币政策的作用》(1968)一文中,先对美国经济发展的特点进行了分析,然后在对货币政策的作用阐述了前人的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并且对货币政策力所难及的方面加以概括,并指出货币政策如何才能发挥出最大作用。
巴罗在《一个自然率模型下的货币政策理论》(1981)中,提出自然利率模型,认为货币政策有规则的部分对商业周期不会产生重要的影响,然而在实际生活中,货币增长率经常变动,并且货币当局倾向于实施逆周期政策,这种行为与理性预期均衡是一致的。
Cochrance (1995)通过建立预期—非预期模型和粘性价格模型两种结构性模型,实证检验了货币政策的产出效应。
Cecchetti et al(2006)以实现了宏观经济稳定的货币政策操作作为最有效的货币政策操作,并进一步将导致宏观经济稳定性的提高分离出由于合理、有效的货币政策操作带来的贡献,进而可以得到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在社会福利改进中所起到的作用。
文献综述、述评范文
文献综述、述评范文我国现金股利政策研究文献综述股利政策一直是上市公司财务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长期以来也是公司财务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难点。
早在1976年被称之为“股利之谜”,围绕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研究结论层出不穷。
一、影响现金股利政策的因素国内关于上市公司选择现金股利政策的动机和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较多,由于选取的样本和采用的研究力一法不同,结论一也不尽相同。
吕民江和王克敏(1999)研究发现对于现金股利分配的公司,其股利支付水平主要受前期股利支付额和当期盈利水平及其变化;同时现金股利分配主要受到公司规模、股东权益、盈利能力、流动能力、代理成本、国有及法人控股程度及负债率等因素影响,而且公司的股票股利支付额与现金股利支付水平相互影响。
林海(2000)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现金股利发放水平与收益存在相关关系,上市公司的收益水平越高,相应的股利支付水平也越高,而且收益水平较高的上市公司的现金股利与股票股利存在着相互替代关系。
杨淑娥等(2000)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现金股利主要受货币资金余额和可供分配利润两因素影响。
陈国辉和赵春光(2000)研究结论表明对现金股利有解释作用的因素主要有股票股利、净资产收益率、利润增长率和股票市价。
赵春光等(2001)实证研究结果认为上市公司是否分配现金股利与是否分配股票股利、上年度是否分配现金股利和企业规模有关;每股现金股利大小与股票价格、市盈率、主营业务利润、是否分配股票股利有关。
吕长江和韩慧博(2001)实证研究结果认为在影响股利分配倾向的各因素中,盈利能力和经营风险是最主要的因素,盈利能力与发放现金股利概率呈二项式变动,经营风险与其呈.相反方向变动。
原红旗(2001)实证研究结论发现我国现金股利政策是代理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的产物,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存在以现金股利从上市公司转移现金的行为;上市公司留存资金存在浪费行为,并非是股东利益最大化:规模大的公司倾向于选择现金股利。
李志彤和陈敏(2001)研究结果表明:现金股利主要受净利润和可供分配利润两因素影响;另外还存在上市公司通过现金股利政策来调节其净资产收益率并使之达到再融资标准的行为。
【《货币政策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文献综述》论文2700字】
货币政策是指中国人民银行以各种政策措施,对货币供应量进行统筹调整,达到既定的经济目标,其实质是国家根据各时期的不同经济状况采取松、紧或适度的趋向。其工具体系可分为一般性工具、选择性工具和补充性工具,一般性的有存款准备金、再贴现等;选择性的有证券市场信用控制、不动产信用控制等;补充性的包有直接信用控制和间接信用控制。俞小羽(2019)认为有数量型和价格型两种货币政策工具,其中数量型包括货币供应量、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等;价格型包括利率工具、汇率等。
近些年,我国大部分中小城市的房价都存在上涨趋势过快的问题,政府相关部门为解决这一棘手难题,努力实现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接连出台和调整包括货币政策在内的一系列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而随着市场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货币政策也在不断发展与完善,对房地产市场有一定的管控作用。
(一)关于货币政策影响房地产价格机理的研究综述(二)关于货币政策对房地产 Nhomakorabea格的影响综述
国内外学者们主要运用向量自回归模型、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及其他分析方法,研究房地产价格会受货币政策的何种效应影响,其研究成果如下:
运用向量自回归模型方法,国外学者GUPta等人(2012)借助贝叶斯向量自回归模型,以美国的房地产业为研究对象,发现在金融自由化的背景下,房地产市场受到政策工具的调节作用会更激烈。BeatriCe等人(2013)运用MS-VAR模型,观察研究并分析南非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房地产行业,发现货币政策和房地产的价格,两者之间有着某种关系,在牛市下,房价受到货币政策的促进作用更加猛烈。Robstad(2018)通过贝叶斯结构的VAR模型发现货币政策变动会诱发房地产价格的变化。国内学者许远明等人(2016)借以MSTAR模型,研究货币政策与房价的非线性关系,其中货币政策的具体机制为货币量、市场利率、信贷余额和汇率,分析并得出相应结论。谭政勋和刘少波(2015)借助SVAR模型,认为货币政策能对房价进行有效的控制,但其前提是要除去货币政策的内生性。谭政勋和王聪借以SVAR模型,认为货币政策能调节控制房地产价格,但我国的房价变动受到货币政策的作用影响不是直接的。郑超英(2017)用VAR模型,分析了货币供应量和房价的变化情况,得出货币供应量增多,房价也会随之上升。华炎和张敏新(2019)通过VAR模型,分析2008-2017年货币政策对房价的影响,发现M2对房价产生助推效用,长期贷款利率与房价具有明显的遏制作用,且M2对房价产生的影响会比长期贷款利率大。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及其有效性文献综述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及其有效性文献综述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货币政策作为影响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之一,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及其有效性作为研究货币政策的重要课题,对于经济学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和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基本理论出发,综合分析国内外相关文献,探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具体内容及其有效性。
一、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基本理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中央银行通过一系列政策工具调整货币供应,影响市场利率和货币市场,进而影响实体经济运行的一种机制。
在现代货币政策的框架下,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中央银行通过改变货币基础(M0)、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等途径来调整货币供应量;改变市场利率或利率期限结构来影响市场资金的供求关系;通过影响市场利率来影响信贷市场,具体体现为影响消费、投资和出口三个方面;最终影响实体经济的增长和通货膨胀水平。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理论框架为我们理解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提供了重要的思路。
银行间市场利率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关键指标之一。
石油光谱分析了在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市场利率对贷款利率的影响,发现市场利率的变动会对贷款利率产生一定的传导效应。
由于市场利率的变动会对企业的资金成本产生直接影响,从而影响企业的投资决策和生产成本结构,进而影响实体经济的运行。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还与市场预期密切相关。
刘光瀛通过分析市场对货币政策的预期,发现市场预期对货币政策的传导有重要影响。
预期货币政策的宽松或收紧将直接影响市场利率和债券价格,进而影响货币供应和信贷市场的供求关系,最终影响实体经济的运行。
基于市场预期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分析为我们更好地理解货币政策的实际效应提供了重要的思路。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有效性是评价货币政策实施效果的重要标准。
在实证研究中,有学者通过利用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SVAR)评估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有效性。
张三杰等人通过引入时间序列模型和面板数据模型对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有效性进行了评估,发现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有效性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外部冲击、金融市场的发展水平等。
2011年下半年金融政策十件大事记
资料来源:金融时报1、继续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支持实体经济发展2011年11月30日晚间,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1年12月5日起,下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是央行近3年来首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也是在稳健货币政策基调下的首次“下调”动作。
面对风云变幻的2011年国内外金融形势,中国货币政策在坚持“稳健”基调的同时进一步丰富了其内涵,增强了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
这一年,央行根据新形势、新情况,综合运用利率、汇率、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和宏观审慎管理等工具组合,加强金融宏观调控,引导货币条件逐步向常态回归,社会融资规模基本适度。
这一年,央行先后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3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临近年末,央行近3年来首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进一步完善存款准备金交存制度,继续实施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措施,有效引导金融机构保持信贷平稳增长、优化信贷结构,支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
“稳健”,无疑是2011年中国货币政策的关键词。
点评:2011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
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中国的货币政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
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的阴云仍未散去,欧债危机持续发酵,世界经济在动荡中依然扑朔迷离;另一方面,国内前几年非常态货币投放的效应逐步显现,多种因素促使物价不断走高,结构调整及改善民生的任务艰巨。
宏观政策面临保民生、稳增长、控通胀等一系列目标和任务。
就货币政策来说,既要消化2009年以来信贷过度投放和“热钱”流入导致的流动性,控制物价上涨,又要确保结构调整、民生工程等刚性资金需求和防范银行体系的系统性风险,这种“两难”的处境考验着决策者的智慧和魄力。
显然,2011年中国货币政策的表现已经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从年初开始,央行就“前瞻性”地连续多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以应对通胀压力;到年中,在继续收紧流动性的同时,央行综合运用准备金、利率、公开市场等手段,恰当掌握调控节奏和重点、调整资金投放结构、引导资金投向“三农”和中小企业等重点领域,以确保经济的稳定增长;而到年底,随着通胀势头得到有效抑制、经济下行风险的逐步显现,以及市场流动性出现紧张局面,央行再次“前瞻性”地降低存款准备金率,适度释放流动性,以防止出现经济过快下滑的风险。
综述文章近几年文献
综述文章近几年文献【原创实用版】目录一、引言二、近几年文献综述的主要内容1.社会经济领域的研究2.科技发展领域的研究3.文化教育领域的研究4.环境保护领域的研究三、总结四、展望正文【引言】综述文章是对某个领域或主题进行全面性、系统性的文献回顾,以便对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梳理和分析。
本文旨在综述近几年文献,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近几年文献综述的主要内容】1.社会经济领域的研究近年来,社会经济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分析与评估,如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二是对产业结构调整、区域发展战略等方面的研究;三是对社会保障体系、收入分配、贫困问题等社会问题的探讨。
2.科技发展领域的研究在科技发展领域,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一是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发展及其对社会的影响;二是新能源、环保技术等领域的研究,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三是生物科技、基因编辑等领域的突破及其伦理挑战。
3.文化教育领域的研究近年来,文化教育领域的研究主要关注: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二是教育体制改革、课程设置、教育公平等问题;三是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交流与传播,以及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4.环境保护领域的研究环境保护领域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应对策略;二是环境污染治理、生态保护等方面的研究;三是可持续发展理念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应用和实践。
【总结】通过对近几年文献的综述,可以看出各领域研究呈现出多元化、交叉化的特点,各个领域之间的联系也日益紧密。
同时,面对全球性挑战,如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各国需要加强合作,共同应对。
【展望】未来,各领域的研究将继续深入,新兴技术将为各领域带来更多创新机遇。
货币政策论文(精选范文6篇)
货币政策论文(精选范文6篇)货币政策也称金融政策,是国家对货币的供应根据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情况而采取"紧"、"松"或"适度"等不同的政策趋向。
本篇文章就向大家介绍几篇精选的货币政策论文范文,供给大家作为一个写作论文的参考范本。
货币政策论文精选范文6篇之第一篇:多措并举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摘要:当前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存在部分阻滞之处,突出表现为民营企业融资难和融资贵、金融市场体系分割、M2增速偏低和社会融资规模下降等。
这其中的深层次原因在于经济结构失衡、融资体系不健全、金融市场不成熟及商业银行存在制度性缺陷等。
今年我国面临的内外部经济形势严峻复杂,需要深入推进以供给侧改革为核心的经济结构性改革,推动健全多层次金融市场,完善金融改革,多措并举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金融市场;经济结构;宏观调控;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严峻复杂,我国经济下行压力明显加大,政府随之加强了逆周期调控力度,继续实施稳健货币政策。
但是,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影响中介指标,进而最终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传导途径与作用机理)仍然存在不畅之处,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货币政策的调控效果。
自2018年年中以来,国务院常务会议、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多次提出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此举不仅将提高货币政策逆周期调控效果,减缓经济下行压力,还有利于推动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的具体表现我国连续多年实施稳健货币政策,流动性总体保持充裕,存贷款基准利率已降至历史低位,但受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的影响,问题仍然较为突出主要体现在:1.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当前我国经济内部面临结构性问题和周期性问题,外部面临经贸摩擦、贸易环境恶化等极大不确定性考验,经济增速放缓,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突出,主要表现在:(1)融资利率总体较高。
我国货币政策的演变历程
第三:连续4次下调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中小金融机构从17.5%下降到13.5%,大型金融 机构从17.5%下降到15.5%; 第四:并取消对商业银行信贷规划的约束, 引导其扩大贷款总量; 第五:暂停六月期、一年期和三年期央票发 行等措施以配合4万亿投资的积极财政政策
2010年是4万亿投资计划实施最后一年的,我国经济 继续朝宏观调控预期的方向发展,运行态势总体良好,农 业和工业生产都平稳增长,消费平稳较快增长,对外贸易 恢复较快。面对此时的国内外经济形势,我国政府继续把 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实施适 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处理好 管理通胀预期、调整经济结构和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 关系,逐步引导货币条件从反危机状态回归常态水平。
2011年至2012年,国际金融危机极端动荡状态已有 所缓和,我国经济运行态势总体良好,但国内物价上涨、 产能过剩以及人民币升值等压力加大,加上欧洲债务危机 的冲击,世界经济形势趋于复杂。同时,房地产市场、投 融资平台、民间借贷等领域潜在风险增大,国内需求存在 放缓压力。在这一系列因素的压力下,我国货币政策由适 度宽松转为稳健,把“稳增长”放在宏观政策调控的首位 。实行的主要货币政策有: 第一:2011年共适时上调了六次金融机构法定存款 准备金率,每次上调幅度是0.5%,从2011年12月开始到 2012年年底共下调了3次,最终大型金融机构的准备金率 是20%,中小金融机构的是16.5%;
二、1987-1991年以反通胀为主要目标的“硬着陆式”调控 1.政策出台的背景 此阶段我国宏观调控面临的最主要问题也是通货膨 胀。由于我国中央银行在84-85年采取的紧缩政策尚未完 全产生效果,86年又转向放松信贷的政策,开始全面松动, 进一步导致了需求量的严重膨胀,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的 健康发展。 本时期的主要特点是需求膨胀—财政赤字—货币供 应量激增—物价上涨等几个方面的恶性循环。88年我国的 通货膨胀率创建国以来新高,达到了18.8%。为满足资金 需求,政府加大财政支出,导致财政赤字进一步加大。为 解决财政赤字,货币供给不断在大规模增加,在1991年 年底,M2余额已达到19349.9亿元。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有效搭配文献综述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有效搭配文献综述作者:章和杰贾鑫来源:《北方经济》2011年第17期一、引言从2002年开始我国经济增长进入快车道,2003-2007年GDP增长率均高于10%。
面对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我国实施扩张的财政政策和适度扩张的货币政策,经济成功实现“V”型反转。
2010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39798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3%,增速比上年加快1.1个百分点。
然而,现阶段的宏观经济运行中,一方面通胀压力开始显现,另一方面社会总需求结构失衡严重。
经济失衡的复杂性,要求提高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配合的效果。
二、财政政策有效性视角近年来,学者们对财政政策在宏观经济中的运用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主要围绕财政政策的效应展开论述。
多数学者认为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财政政策的有效性是值得肯定的。
章和杰、陈威吏(2008)对经典的M-F模型的假设前提进行修正,认为在篮子货币汇率制度下,扩张的财政政策能有效地提高国民收入水平,对经济增长有较强的推动作用。
郭庆旺、吕冰洋(2003)根据1978-2001年间中国统计数据,利用时间序列自回归动态模型对我国财政支出水平和财政支出结构与经济增长率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财政生产性支出与经济增长率正相关,而财政支出总水平与经济增长率负相关。
他们认为这主要是因为在此期间我国政府消费性支出增长过快,抑制了财政生产性支出正的增长效应造成的。
各项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同,财政人力资本投资比物质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率正的贡献更大。
而科学研究支出的经济增长效应最为显著。
刘溶沧、马拴友(2001),张海星(2003),孙磊(2006)等的研究均认为,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对促进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
但是也有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并且对财政政策不能发挥作用的原因进行了探究。
政策时滞的存在是影响政策传导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政策实施力度与政府自身能力之间存在矛盾,政府的着力点难以把握,扩张的财政政策往往不能发挥效用,单靠政府力量来推动经济增长不可行(王玉平,2000)。
2011—2015年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文献综述
2011—2015年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文献综述小组作业摘要本文以中国宏观经济为研究对象,对2011年-2015年宏观经济形势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和梳理,以时间顺序厘清近五年宏观经济发展趋势和研究成果,对以上所指5年的中国宏观经济形势进行回顾,对各学者的观点按增速放缓、宏观经济存在的问题、宏观经济政策、新常态下宏观经济分析、创新驱动战略几个方向进行整理综合。
综述过程中,笔者给出了适当的述评,并在文章末尾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宏观经济经济增长文献综述一、引言2011年以来,在实体经济放缓,金融资源的错配与金融价格的扭曲快速恶化,资金对于实体经济增长的支持大幅度弱化,虚拟经济大量侵蚀实体经济的利润,上游垄断性基础产业大量侵蚀下游生产性产业利润,大中型企业与中小型企业在融资环境和财务绩效等方面发生分化。
中国经济的结构并没有发生如期的结构调整,刺激计划带来的后遗症在开始大规模显现,需求结构、供给结构、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增长与就业之间的关系,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并没有出现改善的迹象,中国宏观经济所固有的结构刚性有所强化。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严峻挑战和极其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中国政府坚持宏观调控政策取向不动摇,坚持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全面落实并不断丰富完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揽子计划,紧紧围绕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扎实工作,取得了明显当前中国经济处在企稳回升过程中,但基础尚不牢固.回顾过去五年,我国经济已经从过去30余年的“结构性增速”逐步转向“结构性减速”轨道。
在过去五年中,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目标,从重经济增长速度,切实转变到全面提升质量、微观经济效率、竞争力和技术创新水平上;我国经济运行的指导方针从“平稳较快”转变到“稳速增效”上;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重点,从侧重需求管理,转变到全面供给管理上。
二、正文(一)经济增速放缓从2011年至今,我国宏观经济增速逐步放缓,宏观经济进入了失衡阶段,这个阶段的特点是既有通胀的潜在压力,又有经济下行的严峻威胁,是双重风险并存。
关于银行资本、经济周期和货币政策的文献综述
也有观点认为公允价值会计会提 高银行贷 款的周期性特
增加银行收益的波动性 水平 、 贷款质量变化 、 款损失拨备水平等 内部 因素的影响 以 征 , 贷
( 银行资产质量 、 二) 资产价格与经济周期平行 银行贷款质量依赖于银行的 内部评级体 系、外部评级机
构及信贷风险模型 。银行贷款质量变化 的主要原 因是由于经
拨备变化也会影响银行收益 。总的拨备覆盖率 及拨备成
而在经; 氏 齐1迷时期快速上升。 因 样也反映在贷 款价格的变化上。 在经济高涨时期 , 一个典型的 本在经济周期上升阶段减少 , 经济周 期拐点一旦 出现 , 马上会 出现银行 收益减少 、 风险 现象就是 , 亍通过 氏 款价格来维持或增加市场份额。因 此 , 银{ 贷
巴塞 尔新 资本 协 议 , 多研 究值 得 借 鉴 , 很 但是 绝 对 不 可套 用 。
关键词 : 资本 ; 周期 ; 政策 ; 文献综述
一
、
银 行 资 本 自身 的顺 周 期 变 化
业财务状 况表现良好 , 偿付能 力高 ;2 银行对 客户 的经 济前 ()
客户信 用评级高 , 提取较少 的贷 款损 失拨备 ( 从而 从 对于 银行 的顺 周期行 为模式 , a l r(0 2 指出 , 景乐观 , K t i Meo 20 ) an
此, 银行信贷政策态度在本质上有助于加强景气周期( 包括周 承担意愿 氏 和信贷紧缩 ,此时银行会调整资产投资组合 以 期性的景 气或萧条) 因而具有很强的顺周期性。 ,
增加安全性 。
由于在经济周期的整个变化过程 中 , 银行资本受到盈利
及筹 集新 资本的成本等外部 因素的影响 ,因此银行顺周期性 的一个主要方面就是资本的顺 周期变化 。 ( 银行的盈利能力与经济周期平行 一)
2015年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表 1 2015 年前三季度分机构新增人民币贷款情况 ........................3 表 2 2015 年前三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量 ................................5 表 3 2015 年 9 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 ..................................5 表 4 2015 年 1-9 月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各利率区间占比 ..................6 表 5 2015 年 1-9 月大额美元存款与美元贷款平均利率 ....................7 表 6 2015 年第三季度银行间外汇即期市场人民币对各币种交易量 .........19 表 7 2015 年前三季度金融机构回购、同业拆借资金净融出、净融入情况 ...24 表 8 2015 年第三季度利率衍生产品交易情况 ...........................25 表 9 2015 年前三季度各类债券发行情况 ...............................28 表 10 2015 年 9 月末主要保险资金运用余额及占比情况 ..................30 表 11 主要发达经济体宏观经济金融指标...............................35
第二部分 货币政策操作 ......................9
一、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9 二、适时适度开展中期借贷便利操作...................................10 三、普降和定向相结合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实施平均法考核准备金制度.....10 四、加强和完善宏观审慎管理.........................................12 五、多措并举引导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12 六、扩大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试点.....................................14 七、结合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放开存款利率上限.......................15 八、继续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18 九、深入推进金融机构改革...........................................20 十、进一步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21
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的文献综述
20 0 8年 第 7期
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的文献综述
李世美
内容提 要 : 文从货 币政 策有效 性 定义 的不 同观 点 着手 . 别从 货 币政 策理 论 有效 性 和 实施 有效性 两个 该 分 方 面对 国外和 国 内已有的研 究成果 进行 了梳 理 . 且得 出 了一般 性 结论 : 币政 策理 论 有 效性认 为货 币政 策 并 货 在 长期 内影响 价格 而对真 实产 出没 有 影响 , 短期 内对 经济 具有持 续 的影 响 ; 币政 策 实施 有效 性 案例研 究表 货 明 紧缩的货 币政 策具 有显 著效 果 , 而大量 的模 型 实证 研 究得 出的结论 不一 。最后根 据研 究现状指 出现 有研 究 的缺 陷并提 出进一 步研 究展 望 。 关 键 词 : 币政 策 货
对货币政策有效性 的理解在于货币政策 的最终 目标 是 什么 上 。货 币政策 最终 目标一般 体现在 稳定 物价 、 促进 经济增 长 上 。如货 币 主义认 为 , 通货 膨胀不 是 唯
一
货 币政策 的 有效性 问题从 属 于 短期 宏 观经 济 波动 理
的最终 目标 . 货币政策虽然对长期真实产量没有重
入 .货币政策在 国家宏 观经济调控 中处于越来越
重要 的地位 .我 国货 币政策 的有效性 问题 日益因此 对货币政策有 效
性 的内涵做 出明确界定 ,并对有关货 币政策有 效 性理 论研究 和实 证研究 的观 点进行 区分 和梳 理 .
不 同学者在 研究货 币政 策有效 性 问题 时 . 由于 强
行. 引导社会资金 的合理流动 , 提高资源配置的有效 性 , 利实现 其预定 的调 控 目标 。这 种对货 币政策 有 顺 效 性 的界定 强调 的是货 币政策 的实施 方面 . 实上 已 事 经假定了货币政策本质上能够对经济产生实质性的 影响. 关键在于货币政策 当局如何适 时、 适度地选择
2011年央行货币政策-精介绍
Page
27
2011年第一季度央行主要货币政策
15、7月22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开展中小企业信贷 政策导向效果评估的通知》(银发[2011]185号),明确从 2011年开始,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对省级及省级以下金融机构 开展中小企业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促进金融机构进一步 改进和提升对中小企业的综合金融服务水平,提高中小企业 信贷政策导向效果。
Page
25
2011年第一季度央行主要货币政策
13、6月14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1年6月20 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 个百分点。
Page
26
2011年第一季度央行主要货币政策
14、7月7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 基准利率。其中,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5个百分点, 由3.25%提高到3.50%;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5个百 分点,由6.31%提高到6.56%;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 及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相应调整。
2011年央行货币政策
2011年第一季度央行主要货币政策
1、1月14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1年1月20日起上调存 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2、2月9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 基准利率,其中,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5个百分点, 由2.75%提高到3%;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5个百分点, 由5.81%提高到6.06%;其他期限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及个 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作相应调整。
Page
2
2011年第一季度央行主要货币政策
3、2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对部分资本充足率较低、信贷增 长较快的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实施了差别准备金要求。 4、2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1年2月24日起上调存 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5、3月28日,中国人民银行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专项中央银 行票据发行兑付考核评审委员会第20次例会决定,对海南等 4个省(区)辖内屯昌等19个县(市)农村信用社兑付专项 票据,额度为19.9亿元。
文献综述模板_商学院_科院
2015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题目我国近几年货币政策述评学院法商学院专业金融学班级11金融2班学号114171945姓名邬济宇指导教师陈铨亚开题日期11月24日要求:一、说明材料来源情况;二、对课题的研究历史、研究现状等进行准确的分析与归纳并作出简要评述;三、表达自己的观点与主张,阐述该课题的发展动向和趋势;四、字数要求2000字以上。
文献综述正文我国近几年货币政策述评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日益加剧,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更为激烈的竞争环境。
针对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状况和面临的各种危机,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提出了一系列的针对社会经济的货币政策进行宏观调控,本论文首先就货币政策的定义已经货币政策所应用的工具展的概念出发,探讨今年我国央针对现行经济状况所提出的降息政策。
并分析在经济发展的未来货币政策所变化的趋势1 XXXX(黑体小三号字加粗)1.1 XXXX(黑体四号字加粗)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正文:宋体五号,单倍行距,首行缩进2字符)1.1.1XXXX(黑体小四号字加粗)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正文:宋体五号,单倍行距,首行缩进2字符)1.1.2XXXX(黑体小四号字加粗)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正文:宋体五号,单倍行距,首行缩进2字符)参考文献:(黑体小三号字加粗,居中)(正文:宋体五号,单倍行距,悬挂缩进2字符)(请参照下面模板)要求:一、说明材料来源情况;二、对课题的研究历史、研究现状等进行准确的分析与归纳并作出简要评述;三、表达自己的观点与主张,阐述该课题的发展动向和趋势;四、字数要求2000字以上。
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的文献综述
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的文献综述一、本文概述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一直是经济学领域的核心议题之一,其探讨的核心在于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是否能有效影响实体经济,实现预定的宏观经济目标。
本文旨在通过文献综述的方式,全面梳理和评述国内外学者在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方面的主要观点和成果,以期对货币政策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参考。
本文将首先回顾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框架,包括货币政策的定义、目标、工具及其传导机制等。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重点分析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和制约条件,如经济环境、制度背景、金融市场结构等。
同时,文章还将探讨货币政策有效性在不同经济周期、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差异性和共性。
在文献综述部分,本文将按照时间顺序和主题分类的方式,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评价。
具体来说,文章将首先回顾早期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经典理论,如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新古典主义等,并评述其理论贡献和局限性。
随后,文章将重点关注近年来随着金融市场发展和经济环境变化而兴起的新理论和新观点,如预期管理、金融稳定、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等。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和评价,本文旨在揭示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内在规律和运行机制,为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参考。
本文也期望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为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领域的进一步发展贡献新的力量。
二、货币政策的理论基础货币政策的理论基础主要源于宏观经济学的几个核心领域,包括货币理论、凯恩斯经济学、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以及货币主义等。
这些理论框架为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指导,同时也引发了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持续争议。
货币理论,尤其是数量方程,强调货币供应和物价水平之间的直接关系。
根据这一理论,中央银行可以通过控制货币供应来影响通货膨胀率和经济活动。
然而,货币政策的这一观点受到了挑战,因为它忽略了货币供应与实际经济活动之间的复杂关系。
凯恩斯经济学为货币政策提供了另一种视角。
凯恩斯认为,在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货币政策可以通过降低利率来刺激投资和消费,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文献综述(15篇经济类中外文)
国际经济形势特点与中国外向型模式转变张燕生、国家发展改革委对外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前言2008年得金融危机对世界不同的经济体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因此引发了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和主要国家对全球经济均衡行问题的思考以及采取的应对措施,但是主要经济体对承担全球经济失衡的调整责任存在很大分歧。
对世界经济形势的研究有助于我国抓住机遇,深化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
正文一、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严重性和复苏的曲折性超出预期从美国的“网络泡沫”“金融与楼市泡沫”的形成与破灭到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加剧,以及主要经济体国家对引发经济失衡责任的推诿和对金融监管的缺失。
如美国在承担全球经济失衡调整代价和全球治理责任方面企图想把代价对外转嫁,如责难中国的制度和产业政策,控诉中国倾销和政府对汇率的操纵等等,这些因素都导致了经济复苏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西方国家多想尽快的走出经济的低迷期,也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措施,如奥巴马要为美国社会在未来5年内创造出200万个新的工作岗位和提出了”再工业化“的口号等等,但是其面临着高失业率、主权债务高筑和严重的内需不足以及近几年在技术专利申请领域增长率下跌了20%左右,同时随着国内的经济刺激政策的到期,都会使得这些措施举步维艰。
总的来说全球经济现状不容乐观,西方主要经济大国没有很好的监管金融市场,由于其奉行的自由市场和自有竞争,缺少政府的宏观调控,是经济危机产生的重要因素。
二、2010 年下半年的出口形势和引资环境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导致全球市场的需求减少,加之人民币汇率的提高,势必会使得我国的对外出口降低,挑战与机遇并存,此时也是贸易增长方式转变的契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得中国从金融危机中较早的走出,国内投资环境良好,但很多投资商从原来的制造业转向房地产业和服务业等。
三、关于我国外向型模式转变的建议中国现在是世界的制造工厂,对外贸易的顺差很多是由处于全球供应链低附加值的环节创造的,因此要强调中国制造,创造自己的品牌和拥有核心竞争力,多制造和出口高附加值的产品。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2015年中国货币政策大事记》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2015年中国货币政策大事记》作者:来源:《金融周刊》2016年第06期中国人民银行2月23日发布了《2015年中国货币政策大事记》,详细梳理了2015年货币政策主要大事。
1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与瑞士国家银行签署合作备忘录,就在瑞士建立人民币清算安排有关事宜达成一致,并同意将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试点地区扩大到瑞士,投资额度为500亿元人民币。
1月22日,中国人民银行与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2015年第3号公告,允许保险公司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资本补充债券。
1月28日,中国人民银行向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汇报2014年货币政策执行情况。
2月5日,中国人民银行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同时,为进一步增强金融机构支持结构调整的能力,加大对小微企业、“三农”以及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的支持力度,对小微企业贷款占比达到定向降准标准的城市商业银行、非县域农村商业银行额外降低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对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额外降低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4个百分点。
2月6日,中国人民银行印发《关于在全国开展分支机构常备借贷便利操作的通知》(银发(2015) 43号)和《关于印发(中国人民银行再贷款与常备借贷便利抵押品指引(试行))的通知》(银发[2015)42号),在前期10省(市)分支机构试行常备借贷便利操作的基础上,在全国推广分支机构常备借贷便利,完善中央银行对中小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持的渠道。
2月10日,发布《2014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3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
其中,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5.35%: -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2.5%,同时结合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由存款基准利率的1.2倍调整为1.3倍;其他各档次存货款基准利率及个人住房公积金存贷款利率相应调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融学课程作业——2011~2015年货币政策文献综述专业:金融学2011~2015年货币政策文献综述摘要:该文从货币政策的六个方面入手,分别是: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货币政策效果、货币政策有效性以及货币政策独立性。
从这五个方面对国内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并且得出了一般性结论:我国的货币政策效果并不理想,政府在实施过程中干扰和阻碍太多。
最后根据研究现状指出现有研究的缺陷并提出进一步研究展望。
关键字:货币政策、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货币政策效果、货币政策有效性一、货币政策目标李健(2002)认为我国货币政策目标分为两个时期,分别是改革前和改革后,改革前货币政策目标是发展经济、稳定物价,改革开放后,尤其是90年代以来,货币政策目标发生变化。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经历了从“发展经济、稳定货币”到“稳定货币,并以此促进经济发展”的转变,中介目标经历了从贷款规模到货币供应量的转变,操作目标经历了从贷款规模基础货币的转变。
张淑娟、王晓天(2011)认为货币政策目标规则和工具规则并不排斥,可以混合使用,相互补充。
实行规则性的货币政策是我国货币政策框架改革的重要方向,在我国原有的货币政策范式的实施遭遇困难的情况下,探索新的范式,并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创造实施新范式的条件,这是我国货币政策发展的重要方向。
赵春玲(2007)认为货币政策面对的最大一个难题就是货币政策最终目标选择的问题,对货币政策的多目标约束是“过高要求”,认为我国货币政策无论短期还是长期都应坚持稳定物价的单一目标,为宏观经济创造一个良好的运行环境。
李念斋(2003)认为货币政策目标是货币政策的核心,货币政策效果如何,表现为货币政策目标是否实现,中国的货币政策应该关注金融市场的稳定。
范从来(2007)认为,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不应该包括经济增长目标,但是中国失业问题的特殊性与复杂性决定了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应该涵盖充分就业的目标。
二、货币政策工具耿强,樊京京(2009)研究表明通过建立 VAR 模型对各种货币政策工具进行脉冲响应分析后认为要提高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的实际效果,必经途径是推动利率市场化和进一步深化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市场化。
贺思文(2014)认为为提高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效应,应当完善存款准备金制度、优化公开市场操作、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推进人民币汇率改革、规范再贴现管理制度和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组合。
高培亮(2015)认为利率市场化之后,在数量型工具方面,央行会越来越重视定向公开市场操作和再贷款工具的创新;在价格型工具方面,央行会越来越重视再贷款利率和央行发行利率等政策性利率的作用。
李成、马文涛、王彬(2011)认为价格型工具调控下,通胀预期偏差对经济有正面影响,而数量型工具调控时有负面影响;短期内,数量型工具能更有效遏制通胀,长期看,价格型工具的调控效应更显著。
研究表明,央行应有针对性的搭配不同政策工具,构建基于资产价格的广义价格指标和通货膨胀预期测度,提高政策的可信性和可测性,实现对通胀预期的有效引导与调控。
王去非、易振华、陈一希、项燕彪(2015)认为货币政策对不同产权性质企业的影响是非对称的,这种非对称影响因经济周期不同阶段而异;价格工具是应对成本推动型通胀的较好工具;数量工具和价格工具合理搭配是应对需求拉动型通胀时较好的选择;而当经济面临产业结构调整冲击时,价格工具能够很好地促进产出增长,但当非国有企业的融资约束出现时,需要数量工具相应的调整。
鲁婧(2007)认为提高我国货币政策工具运用有效性的思路是首先完善货币政策的实施运用,推进货币政策工具由直接型向间接型、总量型向结构型、数量型向价格型转变,明确分工的同时协调搭配。
王君斌、郭新强、王宇(2013)认为是相对于数量型货币政策利率政策更能有效的调控产出和通胀且不易引发经济波动;二是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利率政策应更多盯住通胀。
赵伟、朱永行、王宇雯(2011)认为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与经济体所承受的冲击主要来自商品需求层面还是货币需求层面、货币需求主要来自商品市场还是货币市场以及总需求相对名义利率水平的弹性系数相关,而与社会福利损失函数中通货膨胀的厌恶系数、商品市场供给层面的诸变量(包括商品市场供给层面的冲击、商品供给曲线的斜率等)无关;当经济体的所受冲击主要来自商品需求层面、市场货币需求主要来自商品市场、且货币政策对总需求的调节作用效果较小时,则货币当局采用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更有利于维护公众的社会福利;反之,则价格型货币政策操作更有利于维护公众的社会福利。
卢庆杰(2007)认为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存在以下问题:信贷政策仍具有行政性色彩;准备金率影响了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性;公开市场业务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汇率制度影响了外汇操作工具的运用;非市场化利率影响利率调整工具的效果。
张翠微(2008)认为为保持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主动性和有效性,发达国家在充分运用传统货币政策工具的同时,适时引入了新的投放流动性的工具;新兴市场国家则不断拓展收回流动性的工具组合。
三、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卢成杰(2003)认为货币政策为经济增长服务不应只注重通过货币供应量的增加来满足扩大需求的目的,对我国而言更重要的是疏导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发展资本市场,加快利率市场化的实现,进而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周光友、邱长溶(2005)认为我国当前以信用渠道为主的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将逐步被货币渠道所取代;货币政策传递的环境和条件不完善是制约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效果的主要原因;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效果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
贾炳汉(2004)认为货币政策的利率传导机制在我国是失效的,利率变动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较弱,利率变动 1 个百分点,仅能引起 GDP 增长 0.4 个百分点。
林朝颖、黄志刚、杨广清(2014)认为货币政策对微观企业存在风险传导效应,即宽松货币政策会促进企业风险承担,紧缩货币政策对企业风险承担具有抑制作用;货币政策对不同规模、不同所有权性质企业的风险传导效应存在差异,对小企业的风险传导效应强于对大企业的风险传导效应,对非国有企业的风险传导效应强于对国有企业的风险传导效应。
陈静(2013)认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工具丰富与否直接影响到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其次,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通畅与否影响到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再次,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透明度和可预见性也是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的重要因素。
最后,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也是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的重要因素。
孙明华(2004)认为目前在我国货币政策是通过货币渠道而不是信贷渠道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的。
孙志贤(2005)认为目前我国影响央行独立性,进而阻碍货币政策传导的主要问题表现为人事安排受制于政府、决策过程并非由央行掌控以及多重目标的要求使央行实际丧失了目标独立性,同时财政赤字货币化和政策性贷款导致的倒逼机制削弱了央行独立执行货币政策的能力。
苏亮瑜(2008)认为中央银行选择盯住货币供应量具有相对合理性。
中央银行应继续完善货币供应体系,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更好地实施以货币供应量为盯住目标的数量调控。
常海滨、徐成贤(2007)认为区域贸易和资金流动影响货币政策区域传导效应,区域金融资源外流和金融结构失衡相互影响,是造成货币政策传导区域失效的主要原因。
建议建立综合政策调控机制和区域货币政策体系。
胡冬梅(2008)认为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有效性较弱,各种传导途径在我国都行不通。
张成祥(2012)认为货币政策的传导趋于多元化,不同的传导渠道确实在货币政策对于宏观经济的影响中发挥着作用。
但这些渠道也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传导效率的减损,从而影响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路妍(2004)认为应通过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利率市场化改革、建立健全金融市场及加速中央银行体制改革等措施,来完善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张辉、黄泽华(2011)认为(1)作为“准市场利率”的货币市场利率对部分实体经济变量有较强的解释能力,甚至优于M2的解释能力,但对另外一部分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不显著;(2)货币市场利率对通货膨胀率的短期调控能力较弱,货币市场利率对通货膨胀率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对通胀预期的引导;(3)利率管制是利率传导机制部分失效的重要原因,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深入,利率传导机制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刘金叶(2010)认为从宏观总量的角度分析,中国货币政策效应显著,而且存在明显的非对称性特征。
四、货币政策效果张友昌、方阳娥(2007)认为由于利率渠道和资产价格渠道难以发挥作用。
因而,信贷渠道是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主要渠道,而在通货紧缩时期,信贷渠道存在渠道收缩和阻滞问题,在经济繁荣或过热时期,信贷渠道又过度扩张,使得我国货币政策效果大打折扣。
王燕(2007)认为应该针对区域经济金融差异现状实施区域化差别化的货币政策,即货币政策要考虑各地区的传导效应,从国民经济整体发展战略和全国总体金融发展方向出发,根据各区域自然条件、区位条件、人文条件、经济技术基础、产业结构状况、信贷结构特点,因地制宜实施货币金融政策,加大对西部地区的金融支持力度,完善西部地区的金融组织体系,努力疏通货币政策在西部地区的传导渠道,以促进信贷资金在经济区域之间的合理流动与分配,缩小西部与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促进区域经济金融协调发展。
焦瑾璞、孙天琦、刘向耘(2006)认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地区差别,是造成货币政策执行效果差别的根本原因。
要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需要着力于加强欠发达地区的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改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张学勇,宋雪楠(2011)认为中国倾向于选择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美国偏重于货币政策工具的创新,日本货币政策更加基于银企密切的关系,而欧洲则偏重于货币政策的国际协调。
从整体上看,货币政策对于带动经济走出危机起到了重要作用,不过货币政策效果在各经济体之间还是存在差异的。
黄武俊(2010)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应逐渐由数量性指标向价格性指标过渡,最终目标应确定为以稳定物价为单一目标,货币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应更加注重国际协调因素。
穆争社(2010)认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实施效果增加应当增强货币政策透明度,合理引导社会公众预期,加强对金融衍生产品所创造的广义流动性的管理,加强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
张翔,何平、马菁蕴(2014)认为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强后货币供给冲击对经济的影响被更缓慢的释放,我国货币政策调控将获得更大的空间,使得货币政策更具有灵活性。
张鑫鑫(2014)认为要将统一的货币政策和差异化的货币政策结合起来,同时还要将缩小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上的差异,使货币政策传导工具在各个区域都能有效的传达货币政策的意图。
孙仕强(2005)认为现阶段我国货币政策操作有效性不高,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障碍因素较多,我国货币政策存在较严重的效果不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