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海洋水质环境影响评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少调查站位数量表
水质的采集、保存和分析
海洋水质环境的现状调查和监测应参照 GB 17378.3《海洋监测规范》中样品采集、 贮存与运输有关要求执行和GB 12763.4《海 洋调查规范》中海水化学要素观测的有关要 求执行
资料的搜集和使用

水质环境现状应尽量利用调查区内已有的三年 内的监测数据资料。现状监测数据资料应是国 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门认可、具有海洋环境监测 资质单位所出具的调查监测数据和资料。 使用已有资料时须经过筛选,应按GB 17378.2 《海洋监测规范》中数据处理与分析质量控制 和GB12763.7《海洋调查规范》中海洋调查资 料处理的方法和要求,处理后方可使用。
各类海域不同评价等级时水质调查频次
注:河口、海湾和沿岸海域的每次调查均应包括高潮期和低潮期。
调查时间


应根据当地的水文动力特征并考虑环境特 征,依照表格确定河口、海湾、沿岸海域、 近岸海域和其它海域的水质环境现状的调 查时间和调查频率。 当河口和海湾海域的调查区域面源污染严 重,丰水期水质劣于枯水期时,应尽量进 行丰水期调查或收集丰水期有关监测资料。
依据导则中表格确定
7.9 海水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调查范围、频率和时间 污染源现状调查与评价
水质调查
调查与评价范围


海洋水质环境现状的调查与评价范围,应 能覆盖建设项目的评价区域及周边环境影 响所及区域,并能充分满足环境影响评价 与预测的要求。 调查与评价范围应以平面图方式表示,并 给出控制点坐标。
环境标准体系

在设计条件下,给定水域和污染物的排放条件, 反映污染源排放污染物数据量所引起的水域水质 指标增加或减少的模型称为输入响应模型。 利用叠加原理进行水质模拟 利用影响系数进行污染源布局研究 利用影响系数和各污染源排放量的乘积,进行污 染源影响顺序评价 利用叠加原理,进行功能区可达性分析计算 已知水质标准,反推容许排污量和优化组合

环境容量
在海洋环境管理中应注意污染物总量的控
制,即将进入某一海区的污染物总量限制 在允许容纳量之内,并在此总量下限制来 自各种排放源的污染物数量,才能使海域 环境质量维持良好状态。
7.5 环境目标
环境质量 污染物排放
海水水质标准


按照海域的不同使用功能和保护目标海水水质分 为四类 第一类 适用于海洋渔业水域,海上自然保护区和 珍稀濒危海洋生物保护区 第二类 适用于水产养殖区,海水浴场,人体直接 接触海水的海上运动或娱乐区,以及与人类食用 直接有关的工业用水区 第三类 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滨海风景旅游区 第四类 适用于海洋港口水域,海洋开发作业区

7.2 海洋污染物质的分类
石油产品 重金属 农药
有机废物和生活污水
放射性物质
热污染
7.3 海洋污染物的迁移与转化

在海洋环境中污染物通过参与物理、化学或生物过程而产 生空间位置的移动,或由一种地球化学相(如海水、沉积 物、大气、生物体)向另一种地球化学相转移的现象称为 污染物的迁移;污染物由一种存在形态向另一种存在形态 转变则称为污染物的转化。迁移与转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但迁移过程往往同时伴随发生形态转变,反之亦然。 例如工业废水中的六价铬在迁移入海过程中可以被还原为 三价铬,三价铬在河口水域由于介质酸碱度的改变形成氢 氧化铬胶体,后者在海水电解质作用下发生絮凝,沉降在 河口沉积物中。上例说明:由于化学反应和水流搬运,铬 在迁移中价态和形态均发生了变化,并由水相转入沉积相。

海洋污染物的迁移与转化

物理过程。污染物被河流、大气输送入海,在海气界面间 的蒸发、沉降;入海后在海水中的扩散和海流搬运;以及 颗粒态污染物在海洋水体中的重力沉降等,都属于物理迁 移过程。

化学过程。由于环境因素的变化,污染物与环境中的其他 物质产生化学作用,如氧化、还原、水解、络合、分解等, 使污染物在单一介质中迁移或由一相转入另一相,都属于 化学迁移过程。它常常伴随有污染物形态的转变。 生物过程。污染物经海洋生物的吸收、代谢、排泄和尸体 的分解,碎屑沉降作用以及生物在运动过程中对污染物的 搬运,使污染物在水体和生物体之间迁移,或从一个海区 或水层转到另一海区或水层,以及在海洋食物链中的传递, 都属于生物转运过程。微生物对石油等有机物的降解作用 和对金属的烷基化作用则是重要的生物转化过程。
7.9.2 污染源现状调查与评价

建设项目位于海湾、河口、沿岸海域或生 态环境敏感区,且为1级评价时,应开展 污染源现状调查与评价。污染源现状调查 的范围、内容和评价方法等,应参照附录 E的要求(海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 则)。
水质调查
水质调查参数应根据建设项目所处海域 的环境特征,环境影响评价等级,环境影响 要素识别和评价因子筛选结果,按表选择。 使用时可根据具体要求适当增减。
海洋水质环境影响评价
7.1 海洋污染的定义及特点
海洋污染指由于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把物质 和能量引入海洋环境,造成或可能造成海洋生物 资源的损害、危害人类健康、妨碍海洋活动(渔 业活动)、损坏海水和海洋环境质量等有害影响 特点: (1)污染源广 (2)持续性强 (3)扩散范围广 (4)防治困难
海水水质指标
根据国家海水水质标准 物理参数 漂浮物质,水温、色、臭、味、浊度、悬浮物质 化学参数 无机:盐度、pH、氰化物、硫化物、金属类、无 机氮、非离子氨、活性磷酸盐 有机: BOD、COD、DO、挥发性酚、石油类、 666、DDT、马拉硫磷、甲基对硫磷、苯并芘、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放射性核素 生化参数 大肠菌群 粪大肠菌群 病原体


7.4 环境容量
பைடு நூலகம்
环境容量(environmental capacity)是在人类生存和自然 生态不致受害的前提下,某一环境所能容纳的污染物的最 大负荷量。环境容量是在环境管理中实行污染物浓度控制 时提出的概念。例如,沿海内湾进行鱼虾人工养殖过程中, 饵料残渣、鱼虾排泄物造成的环境有机质污染超过该水域 的自净能力,就可能导致内湾环境恶化并可能造成养殖对 象大量死亡的后果。 环境容量的大小决定于环境空间的大小,各种环境要素的 特征(如内湾的潮流和其他水交换条件)以及污染物本身 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环境空间越大,环境对污染物的净化 能力越强,环境容量就越大。对某一具体污染物而言,其 物理、化学性质越不稳定,环境对该种污染物的容量就越 大。

7.10 环境现状评价
评价原则 海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宜采用要素浓度梯 度的平面图表示,并辅以文字分析、描述 和数学表达式。
7.10 环境现状评价
评价注意事项 评价海域内各测站某一要素的评价,应采用同一层次(如 深度)的测值进行分析。 当没有论证某一测站所代表的水柱是上下充分均匀混合时, 不能用不同层次测值的平均值代表测站的测值 当没有论证评价海域内所有测站所代表的水体是全部充分 均匀混合时,不能用各测站某一要素的平均值代表该海域 某一要素的测值 一般情况下,尽量避免采用平均值概念分析、评价海水环 境质量,应采用极值分析、评价海水环境质量 要素的浓度梯度差(等值线间距),一般情况下应大于两 倍的要素最大绝对误差值


7.6 海洋水质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思路

按照区域海洋功能区划和相应水质要求,明确环 境质量目标 根据国家排污控制标准及工程施工周期和施工强 度,界定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污染物及其源强 选择水质模型,建立污染源和环境质量目标的输 入响应关系,进行水环境影响预测 优化清洁生产措施和污染防治方案,实现达标排 放和总量控制 综合分析得出建设项目的环境可行性结论
调查断面和站位布设


1级水质环境评价项目一般应设(5~8)个调查断面,2 级水质环境评价项目一般应设(3~5)个调查断面,3 级水质环境评价项目一般应设(2~3)个调查断面;每 个调查断面应设置(4~8)个测站;调查断面方向大体 上应与主潮流方向或海岸垂直,在主要污染源或排污口 附近应设主断面;位于生态环境敏感区和生态环境亚敏 感区的调查站位数量应取大值。 1级和2级水质环境评价项目的调查站位布设应满足建立 环境评价数学模型的需要;除设置调查断面和站位外, 评价海域内主要污染源或排污口附近应设站位,以建立 污染源输入与水质之间的响应关系。应设置较为均匀分 布的覆盖整个评价海域的水质调查监测站位,站位数量 以能反映评价海域内污染物浓度分布的趋势为宜。

海洋自净

物理净化 通过稀释、吸附、沉淀或气化等作用而实现的自然净化, 其中海流的输送和稀释扩散是快速净化的重要途径。在河口和内湾, 污染物主要依靠潮流而稀释扩散,使污染范围由小变大,而浓度则由 高变低。可沉淀固体由水相向沉积相转移,从而改善了水质。研究物 理净化通常采用海流(或潮流)和污染物扩散过程的数学模拟来进行。 化学净化 包括氧化还原、化合分解、交换和络合等化学反应实现的 自然净化。例如,重金属污染物在海水酸碱度和盐度变化影响下,离 子价态可能发生改变,从而改变毒性或由胶体物质吸附凝聚而沉淀于 海底。海水中含有的各种螯合剂也都可以与污染物发生络合反应,从 而改变它们的存在形态和毒性,在弱碱性海水中,大多数重金属形成 羟基化合物沉淀而促进净化。 生物净化 通过生物类群的代谢作用(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使环境中 污染物质的数量减少、浓度下降,毒性减轻甚至消失的过程。例如, 微生物能降解各种有机污染物,从而降低环境的有机污染。一些原本 在自然环境中不存在的人工合成有机物(如有机氯、有机磷农药、塑 料)和一些天然本底很低主要由人类活动大量带入环境的有机物(如 多环芳烃、多氯联苯),由于难以被微生物所降解,易在环境中的积 累,所以对海洋生物和生境带来的长期性危害会更严重。
7.10 环境现状评价
评价依据 海水水质标准(GB3097-97)和有关法规 及评价区域的海洋功能区划 可参照国外标准或建立临时标准(报批) 不同功能的水域采用不同类别的水质标准
7.7 海洋水质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任务
明确工程项目的性质 确定评价等级 海洋水质环境现状
建设项目的工程污染分析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及影响预测
控制方案和环保措施
7.8 海洋水质环境影响评价的等级判据
工程类别 工程规模 受纳水体的水域所在位置
不同功能区的水环境质量要求
污染物排放标准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 海洋石油开发工业执行《海洋石油开发工业含油污水 排放标准(GB4914-85) 船舶污染物排放标准(GB3552-83) 船舶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4286-84) 合成氨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458-92) 磷肥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15580-95) 烧碱、聚氯乙烯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15581-95) 烧碱、聚氯乙烯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15581-95) …

汞的迁移与转化
海洋自净能力
环境自净(environmental self-purification)是指 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下 逐渐消除污染物达到自然净化的过程。海洋通过 它本身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作用,使污染物质 的浓度自然地逐渐降低乃至消失的能力称为海洋 自净能力。当进入海洋环境的污染物负荷高于海 洋自净能力时,便发生海洋污染现象。 海水自净能力受很多因素所制约,主要有污染海 区的地形、海水的运动形式、温度、盐度、pH 值、 氧化还原电位和生物丰度以及污染物的性质和浓 度等。

环境容量

绝对容量(WQ)由规定的环境标准值(WS,如 各种水质标准)和环境背景值(B)所决定:WQ = WS-B(以浓度单位表示)或WQ = M(WS- B)(以重量单位表示,M 为某环境介质的重量)
年容量(WA)是某一环境在污染物的积累浓度不 超过环境标准规定的最大容许值的情况下,每年 所能容纳的某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如果某污染 物的输入量为A(单位负荷量),一年后被净化 的量为A‘,则该污染物在这一环境中的年净化率K =(A’/A)×100%。年容量与绝对容量的关系为 WA=K· WQ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