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历史“对话教学”的意义和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高中历史“对话教学”的意义和方法
摘要:“教学本身就是形形色色的对话”,教学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沟通”的活动。“对话教学”体现了“关注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新课程核心理念,教师要努力为
学生搭建对话平台,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历史对话课堂个性
历史教学的最终产品不仅是具有一定历史知识的人,更是具有理性的、社会
交往和沟通对话能力的人。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努力创设对话情境,搭建对话
平台,实现课堂各要素之间的“对话”,实现心灵的沟通和知识的建构。下面就如
何在课堂中实现“对话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文本对话
只有学生对课本有了一定的了解,在课堂上才可能进行有效的交流对话。所
以在上课之前必须让学生以一个“主人”的身份与课本“对话”,让学生独立思考,
凭借个人先前的知识经验,以自己的方式解读文本并参与对文本的意义构建,达
到对教材和自我的双重发现。
教师应根据课本编制好导学案中的课前预习问题链,引导学生“完整地、全面地、独立地阅读教材”。如复习必修二专题五“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时,教师
可以在导学案中预设以下问题:1.为什么说新航路的开辟是“世界市场联系之路”?
2.早期殖民扩张对欧洲和亚非拉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3.用史实说明两次工业革
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发展的促进作用。学生在导学案中预设问题的引导下,
初步掌握了本课的核心知识点,为接下来的对话提供了物质条件,同时也提高了
他们在课堂学习中的针对性。
二、师生对话
要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文本,还需要教师进一步地指导、启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利用课堂的生成提出一系列基于学生又高于学生的问题串,用“问题”
的火种点亮学生思维的火把,用一些具体的问题来盘活学生的知识,打通学生的
知识经络。
如在复习必修二专题五“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时,学生了解了资本主义
市场形成过程后,教师应及时追问:“本课知识与我们学过的哪些知识有联系?有何联系?”或直接追问:“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什
么?”“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对中国的经济结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如
果学生在回答问题时给出了错误的答案,教师应把课堂的生成转化为教学资源,
利用“精神助产术”去引导学生思考,一步步地接近最后的结论。
三、生生对话
课堂不仅是接受知识和观点的场所,更是交流、对话和追求真理的地方,在
合作探究学习中,学生不仅仅是知识的接收器,还是知识的发生器,生生对话中,思维的火把被同伴点燃,上进的热情被激发,实现了生命的成长。
情境创设是实现生生有意义对话的关键。为此,教师应该利用导学案或多媒
体等教学手段,围绕教学目标,结合课堂的生成,为学生创造对话的情境和提供
对话的话题。如在复习必修二专题五“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时,教师可以在
导学案中设置“史料探究”版块,选取一组从不同角度评价资本主义市场的原始史
料让学生解读,或组织资本主义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对世界发展利与弊的辩论赛,
让学生成为这些史料和话题的主人。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发现问题、尝试解决问
题成为学生的主要任务。
四、自我对话
学习的最终落脚点是学会学习,学生能够管理自己的学习,使自己能够持续
进行学习,这是师生共同追求的优秀学习品质和学习的最高境界。自我对话意味
着学生对自己的学习保持一种敏感的觉醒状态,关注自己的学习方法,追问自己
的学习效果,检讨自己的学习目标,有助于实现学习的自主管理。
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各环节中要融入对学生的评价。从新课程目标的三
维性来看,反思应包括知识与技能维度的反思、过程与方法维度的反思及情感态
度与价值观维度的反思三个方面。在知识与技能方面:本课的基础史实掌握了吗?在过程与方法方面:我是怎么思考的?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在课堂学习中
自己是被动接受还是主动参与?我上课时能控制自己的注意力吗?通过在学习过
程中不断的自我对话,有助于改变以往那种随意的、盲目的学习方式,形成自己
富有成效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对话课堂的各种对话要素不是单向顺序进行的,而是复杂的网络状的交互对话。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以开放的心态和不断提高的教学智慧为学生搭建
对话平台,使得课堂各要素能够互动交流,把课堂还给学生,使课堂人文化,回
归课堂的本义,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春莉从建构主义观点论课堂教学评价.教学研究,2002,(7)。
[2]余文森“学生自主学习要培养三种核心能力”.《中国教育报》,2012年12月6日。
[3]靳玉乐新课程教学方式变革研究丛书——对话教育.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