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内涵及现实意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论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内涵及现实意义
作者:杨晨
来源:《学理论·中》2013年第11期
摘要:生态危机是人与自然对立冲突的必然结果。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是当代人针对现代生态危机进行反思的结果,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生态自然观的核心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关注人类生态系统的发展。

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内涵进行探讨,分析其在中国的发展深化,对中国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生态文明建设
中图分类号:B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2-0050-02
20世纪之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类的生产消费活动对自然界的巨大冲击带来了事关人类命运的大问题,即生态危机问题。

当代生态危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是当代人针对现代生态危机进行反思的结果,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生态自然观的核心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关注人类生态系统的发展。

笔者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内涵进行探讨,进而分析其在中国的发展深化,以及对中国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内涵蕴意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含义
首先,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从本体论的高度揭示了人与自然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

无论人类有多强大的主观能动性,有多深邃的理性精神,都无法摆脱对自然界的依赖并受其制约。

这从本体论上将人与自然统一起来,人类存在于自然界中,而不在其之外,人类在某种意义上要依赖于自然界,因而,我们要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不应凌驾于其之上。

其次,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揭示了人与自然实现统一的物质形式和社会历史形式,归纳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人类文明演进规律。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自然联系的中介是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自然界成为人们的劳动对象,是人们借以获得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源泉。

“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

”也正是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自然界成为人类无限掠夺、索取的对象。

对此恩格斯指
出:“我们不要过分进行报复。

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

”我们要化解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放弃传统工业文明的观念,实现生态文明。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和西方生态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区别
随着西方社会中生态运动的蓬勃兴起,生态马克思主义也不断发展。

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家长期从事对当今社会生态危机的严重性和根源的揭露,以及对人类摆脱生态危机出路的探讨。

生态马克思主义是在马克思以及马克思主义所做出的生态批判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生态学理论所构建的旨在挽救当前全球性生态危机的理论。

虽然生态马克思主义基本上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下进行理论活动的,它的许多理论观点对我们具有颇多的启发之处,但是,它与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存在着本质区别。

生态马克思主义始于法兰克福学派。

马克思基于对当时他所生活其中的资本主义社会的观察,曾预言由于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是人类控制和改造自然、从自然的必然性中解决出来的唯一途径,而资本主义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的的扩大再生产因为工人阶级的日益贫困而中断,资本主义必然解体。

但现实的资本主义发展并没有和马克思预言的相吻合,特别是二战以后,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凯恩斯主义和福利政策,而纠正了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又大大提高了无产阶级的生活水平,缓解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同时,又由于新技术革命使资本主义的生产力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不仅没有呈现衰败的态势,反而出现了进一步扩张的趋势。

霍克海默等法兰克福学派学者就此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危机理论已经过时,因为它不能解释资本主义的继续存在和发展,也不能为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提供理论指导。

他们提出,构成对当代资本主义致命威胁的不是经济危机而是生态危机,这一新的危机超越了阶级利益、个人利益甚至国际利益的限制,具有全球化的整体特征。

他们认为,资本主义危机已经从生产领域转移到消费领域,经济危机在预期内不可能发生,但是,由资本主义的高生产和高消费所导致的生态危机严重威胁了人类的生存。

即“生态马克思主义把矛盾置于资本主义生产与整个生态危机系统之间的基本矛盾这一高度来认识”,生态危机已经取代了经济危机。

生态马克思主义把资本主义制度置于人类生态环境的对立面,把资本主义制度作为全球性生态危机的根源,这无疑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但是,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看成是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态系统之间的矛盾,并用生态危机取代经济危机,显然是本末倒置,混淆了现象和本质之间的界限。

基于这一错误认识的理论显然不仅不能解决全球性生态危机,而且也无力于解决发达国家固有的危机。

并且,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未触及发达国家工业化工程中所出现的根本问题。

鉴于这些原因,我们必须回到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在中国的发展
(一)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人类文明建设体系,形成了“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文明都是作为文明系统而存在的,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等构成。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分章节重点强调了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这样生态文明就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一样归入人类文明建设的体系之中,并成为其重要基础。

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离不开生态文明,没有良好的生态条件,人不可能有高度的物质享受、精神享受和政治享受。

没有生态安全,人类自身就会陷入不可逆转的生存危机之中。

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的前提。

(二)深化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生态的理论集中体现在他们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中。

恩格斯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

”人类不能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要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致性。

当代生态文明建设遵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强调认识价值的中心,而不是自然的主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不应把人的主体绝对化,也不能无限夸大人对自然的超越性,而是应当约束自己,摆正自己在自然界中的位置,关注自然地存在价值。

(三)全球化形势下,加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国际交流
马克思生活的时代,全球化趋势还不明显,但他关于“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思想中已经蕴含生态环境问题。

鉴于生态问题的特殊性,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关注本国本地区的生态文明发展,而且关注别的国家和地区乃至全球生态的整体发展。

正如2013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我国贵州省举办的目前唯一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国家级国际性论坛的贺信中强调的,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维护能源资源安全,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

中国将继续承担应尽的国际义务,同世界各国深入开展生态文明领域的交流合作,推动成果分享,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园。

三、对当前中国进行生态文明建设进程的几点思考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既是中国人民孜孜以求的愿望,也已成为我国政府的一项基本国策。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全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更集中注重生态问题,提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等一系列政策方针,把生态文明建设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首先,生态文明建设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客观需要。

马克思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的超越,包含着对工业文明的反思,包含着最先进的生态哲学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类施暴于自然的造孽行为进行了深刻的反省,指出人类每一次对自然界的野蛮征服,总会受
到大自然加倍的报复。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强调要改造客观世界,同时也强调要尊重、顺应客观规律。

所以,生态文明建设就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其次,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需要。

我国经济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带来了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生态危机等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的进一步发展。

实践证明,生态环境的因素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

因而,生态文明的建设迫在眉睫,且应该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

最后,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开放的中国越是发展,越是需要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

近年来,生态文明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性关注的重大问题,我们要把社会主义现代化与人类普遍关注的全球性问题密切联系起来,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贡献,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创造和谐友好的国际环境。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G].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李慧斌.薛晓源,等.生态文明与马克思主义[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10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5]叶耀丹.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12.
[6]苏慧.马克思的生态自然观及其当代价值[D].太原:太原理工大学,2012.
(责任编辑:田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