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层敏感性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微粒运动:<0.05 有微粒运动0.05-0.25 中等0.25-0.5 严重>0.5
6. 体积流量评价试验
(流体低于临界流速,考察胶结物的稳定性)
体积敏感指数: Iq = (KL - KLp)/ KL
Iq :体积敏感指数; KL :用标准盐水或地层水测定的渗透率; KLp :用工作液测定的渗透率。
第三节 储层敏感性评价
潜在敏感性分析 岩心流动试验与储层敏感性评价 储层性质动态变化的空间规律研究
一、潜在敏感性分析
1. 储层岩石基本性质的实验分析 岩石薄片鉴定:提供基本性质 X衍射分析:鉴定微小矿物 扫描电镜分析:确定粘土矿物和胶结物类型 粒度分析:并非所有粒度都运动 常规物性分析:选择合适储层进行专项实验 毛管压力分析:获取孔隙结构参数
2. 水敏性流动实验与评价
水敏指数: Iw = (KL- K*w)/ KL
Iw :水敏指数; KL :岩样水化膨胀前的液体渗透率, 通常用标准盐水测得的渗透率; K*w :去离子水(或蒸馏水)测得的渗透率
3. 盐敏性流动实验与评价
临 界 盐 度
(Sc)
临界盐度越大,盐敏性越强
4. 酸敏性实验与评价
2. 流体(成分)分析
地层水、注入水、射孔液、泥浆滤液
3. 水敏性预分析
粘土膨胀实验 阳离子交换实验 测定膨胀率 测定阳离子交换容量
4. 酸敏性预分析
酸溶分析:酸溶失率,检验酸-岩反应过程中是否存在 产生二次沉淀的可能性。 浸泡观察:盐酸、土酸、氯化钾溶液、蒸馏水浸泡
二、岩心流动试验与储层敏感性评价
与喉道微粒匹配的微粒 开始移动,形成“桥堵” 速度大,移动微粒数量 骤然增加。
临 界 速 度
高速流体冲击“桥塞” , 并使微粒带出岩石, 导致渗透率增大。
增渗速敏
中高渗储层,可直接进入增渗速敏。 注入水长期冲刷,形成“大孔道”
2. 速敏矿物与地层微粒
储层中的粘土矿物:
速敏矿物:高岭石、毛发状伊利石
储层敏感性:油气储层与外来流体发生各种物理 或化学作用而使储层孔隙结构和渗透性发生变化 的性质。
储层对于各种类型地层伤害的敏感性程度。
第一节 储层损害的原因和类型
内因和外因的综合作用
钻井 固井 完井 修井 压裂 酸化 测试 注液采油
内因:储层本身的性质 (岩性、孔隙结构、流体性质) 外因:外来流体(工作液)固、液相性质 (矿化度、速度、成分、PH、Eh) 压差、温度、作用时间等
水化膨胀最强
第一阶段:外表面水化(可逆)(4个水分子) 第二阶段:内表面水化(不可逆,临界盐度) 水敏矿物?
3. 外来流体性质与临界盐度
临 界 盐 度
二、储层速敏性
1. 概念
储层因外来流体流动速度的变化引 起地层内部微粒迁移,堵塞喉道,造成 渗透率变化的现象。
地层微粒开始 移动,但未形 成稳定“桥堵 ”
第八章
储层敏感性
Reservoir Sensitivity
储层损害的原因和类型 储层敏感性机理 储层敏感性评价
实例
美国墨西哥湾下第三系
增产措施:250gal 15%HCI酸化 产量: 250桶/日 10桶/日
溶解:富铁绿泥石、铁方解石、黄铁矿等 沉淀:胶状的Fe(OH)3
外来流体与储层发生接触
钻井 固井 完井 修井 压裂 酸化 测试 注液采油 当外来流体与储层矿物和流体不匹配(不 配伍),将会发生各种物理、化学作用, 导致储层渗流能力发生变化(主要是下降 )。 储层损害(伤害) 地层损害(伤害) (reservoir damage, formation damage)
发生迁移: 堵塞孔隙; 解堵
加入油-水互溶剂时,会使得本来由于润湿性和界面张力 控制而固定的微粒发生迁移作用。相反,发生解堵作用。
三、储层酸敏性
酸化液进入地层后,与地层中的 酸敏矿物发生反应,产生沉淀或释放 微粒,使地层渗透率下降的现象。 酸敏矿物:
HCl: 含铁矿物(绿泥石、铁碳酸盐等) 生成Fe(OH)3 SiO2 HF: 高含钙矿物(如方解石、钙长石、沸石等) CaF2 SiO2
1. 速敏性流动实验与评价
渗透率伤害率: Dk=(KL-KLA)/KL 速敏指数 Iv = Dk /Vc Dk :渗透率伤害率; KL :伤害前岩样液体渗透率; KLA :伤害后岩样渗透率(最小值)
临 界 速 度
Iv :速敏指拟开发过程中微粒迁移情况)
分散剂: 钻井液是最强的粘土分散济,释放地层微粒
4. 多相流体共存及微粒润湿性对微粒迁移的影响
(1)单相流体携带微粒迁移的情况
(宽喉道处微粒保持悬浮时) (窄喉道处)
宽:通、窄:堵,反向:解堵
(2)油水两相共存的情况
(含油区)
当油层中油流动时,束缚水不流动,水湿的微粒也不流动
微粒运动取决于表面润湿性和界面张力
7. 系列流体评价试验
评价储层经历开发过程所造成的损害, 以及每种液体对储层的损害程度。
敏感性流动实验中的注意事项
(1)岩样柱塞钻取: 避免用清水钻取岩样(人为破坏),应用地层水或煤油;
(2)岩样端面处理:用专用凿子处理岩样端面(防止碎屑堵塞) (3)洗油:溶剂温度不高于65º (防止层间水被洗) (4)烘干:温度不得过高,应为65º ; ~50º 湿度40%~50% (5)饱和工作液: 岩样饱和后使工作液与岩样达到离子交换平衡和吸附平衡
一、外来颗粒的侵入和堵塞
1. 外来固相颗粒的侵入和堵塞 钻井液、完井液、压井液等带来的颗粒 添加的颗粒(保证密度、粘度、流变性) 杂质(岩屑、沙粒等)
从井壁、射孔孔道、裂缝进入储层,导致堵塞 (在泥饼形成前,侵入深度可达10cm)
与孔隙大小有关:对缝洞性储层影响大 2. 外来微粒的侵入和堵塞 作业过程工作液滤液(如泥浆滤液)带来粘土、有机化合物等 注入流体。侵入深度大,2~6m
膨胀后的水敏矿物:蒙脱石、伊蒙混层 胶结不坚固的碎屑微粒:石英、长石等 油层酸化处理后释放的碎屑微粒
3. 流体性质对速敏性的影响
盐度、 PH值、分散剂 低盐度流体: 水敏矿物水化、膨胀和分散,
在较低流速下发生迁移。
高PH值:减弱颗粒与基质间结构力,胶结差的地层微粒
释放到流体中,使地层微粒增加。
----地层水驱替 ----注入酸(0.5~1.0孔隙体积倍数) ----地层水驱替 酸敏指数: Ia = (Kw - Kwa)/ Kw
Ia :酸敏指数; Kw :地层水渗透率, Kwa :酸化后地层水渗透率
5. 正反向流动试验
运移敏感指数: Im = (Kmax - Kmin)/ K反
Im :运移敏感指数; Kmax :换向后渗透率最大值; Kmin :换向后渗透率最小值; K反 :换向后的最终平衡渗透率值。
三、外来流体与储层流体的不配伍性
1. 乳化堵塞 作业过程中使用添加剂,可能与地层流体发生化学反应, 改变油水界面张力、润湿性等。 降低相对渗透率 形成乳化物,堵塞喉道、增加粘度,降低渗透率 2. 无机结垢 Ba, Ca, Fe, Sr 堵塞孔喉 SO42-, CO32(不易发现,不易处理)
3. 有机结垢
水敏、盐敏、速敏、酸敏
一、储层水敏性
1. 概念 当与地层不配伍的外来流体进入地层后, 引起粘土矿物的水化、膨胀、分散、迁移, 从而导致渗透率下降的现象。
粘土矿物: 高岭石、伊利石、蒙脱石、绿泥石 伊/蒙混层、绿/蒙混层
2. 粘土矿物的膨胀性
高岭石
几无水化膨胀
伊利石
水化膨胀很弱
绿泥石
蒙脱石
水化膨胀弱
二、外来流体与岩石的相互作用
1. 粘土矿物的水化膨胀 外来流体使地层内一些粘土矿物发生水化、 膨胀,堵塞孔喉。 2. 地层内部微粒迁移
外来流体流动速度及压力波动使地层内部微粒发生 迁移,堵塞孔喉,使渗透率降低,或疏通孔喉,使 渗透率升高。速敏性
3. 酸化过程中的化学沉淀 酸化增产措施中,若配方不合适,或措施不当,酸 化后可发生再沉淀,堵塞孔喉,使渗透率降低。
高PH值流体进入储层 外来流体使温度降低
4. 铁锈与腐蚀产物的堵塞
沥青析出 石蜡析出,清蜡?
四、微生物作用
注水或其它作业,将细菌和空气带入地层。 外来细菌—好氧菌(吸氧) 地层内部---厌氧菌(吐养)
新陈代谢
厚的细菌堵塞
第二节 储层敏感性机理
油气储层与外来流体发生各种物理或化学作用 而使储层孔隙结构和渗透性发生变化的性质。
(3)油水分层流动的情况
在油流区,水 湿微粒受束缚 水影响被约束 不移动; 在水流区水湿 微粒会移动。
(由于压力波动,一般不形成稳定的桥堵)
(4)混性润湿微粒在油流中的迁移情况
(当储层中的油流动时,微粒位于束缚水与油的油水界面处, 微粒受油的拉力而沿油-水界面运动)
(5)在注入油-水互溶剂时的微粒迁移情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