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蒹葭中考试题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蒹葭》《黄鹤楼》含答案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蒹葭》《黄鹤楼》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d0a917f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3d.png)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蒹葭》《黄鹤楼》含答案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小语读这两首诗感到极富有音韵美,请你结合两首诗句,举例说明它们的音韵特点。
2.小语发现《蒹葭》开头和《黄鹤楼》结尾描写的景物都很凄清,但作用并不相同。
请你帮他说明这两处写景句作用有何不同?【答案】1.示例一:这两首诗都使用双声叠韵词,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
比如“蒹葭”“黄鹤”均是双声词。
示例二:使用叠词,声调铿锵,音韵清朗,富于音乐美。
如“苍苍”“悠悠”“历历”“萋萋”等词。
示例三:诗句押韵,读来朗朗上口,富于音乐美。
如《蒹葭》押“ang”韵,《黄鹤楼》押“ou”韵。
2.《蒹葭》开头以景起兴,渲染出萧索凄迷的氛围,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特定的背景,烘托出所思不见的怅惘之情;《黄鹤楼》结尾句情景交融,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更添浓浓乡愁。
【解析】1.本题考查炼字。
这两首诗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的连绵字,以增强诗歌音调的和谐美。
如“蒹葭”“黄鹤”。
诗中还巧妙地运用了如“苍苍”“萋萋”“采采”“悠悠”“历历”这样的叠词,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使得诗句声调铿锵,清朗和谐,富于音乐美。
另外,结合“苍”“霜”“方”“长”“央”的韵脚,可知《蒹葭》押“ang”韵,结合“楼”“悠”“洲”“愁”的韵脚,可知《黄鹤楼》押“ou”韵。
诗句押韵,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便于人们记忆、诵读和吟唱,也便于相互传诵。
2.本题考查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意思是大片的芦苇青苍苍,清晨的露水变成霜。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意思是芦苇凄清一大片,清晨露水尚未晒干。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意思是河畔芦苇繁茂连绵,清晨露滴尚未被蒸发完毕。
蒹葭练习题(打印版)
![蒹葭练习题(打印版)](https://img.taocdn.com/s3/m/4bde6e88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e5.png)
蒹葭练习题(打印版)《蒹葭》练习题一、填空题1. 《蒹葭》是一首描写爱情的诗,其作者为______。
2. 诗中“蒹葭苍苍”中的“苍苍”一词,形容的是______。
3. “白露为霜”在诗中指的是______。
4.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中的“伊人”指的是______。
二、选择题1. 诗中“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所表达的意境是:A. 道路遥远,难以到达B. 道路曲折,充满挑战C. 道路平坦,容易到达D. 道路险峻,充满危险2. 下列哪项不是《蒹葭》中的诗句?A.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B.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C.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D.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三、解释题1. 解释“蒹葭”一词在诗中的含义。
2. 简述“白露为霜”在诗中的象征意义。
四、简答题1. 根据《蒹葭》的内容,描述诗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象。
2. 分析《蒹葭》中“伊人”的形象特点。
五、论述题1. 论述《蒹葭》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地位和影响。
六、翻译题将下列诗句翻译成现代汉语:“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答案一、填空题1. 《蒹葭》的作者是《诗经》中的无名氏。
2. “苍苍”形容的是芦苇的茂盛。
3. “白露为霜”指的是露水凝结成霜。
4. “伊人”指的是诗人心中所思慕的人。
二、选择题1. B2. C三、解释题1. “蒹葭”指的是芦苇,诗中用以象征爱情的纯洁和高洁。
2. “白露为霜”象征着爱情的纯洁和高洁,也暗示了爱情的脆弱和易逝。
四、简答题1. 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象是秋天的景象,芦苇茂盛,露水凝结成霜,给人一种清新而又稍带忧伤的感觉。
2. “伊人”的形象特点是遥远而又神秘,令人向往而又不可及。
五、论述题《蒹葭》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远的意境,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它不仅表达了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也反映了古人对自然和情感的深刻理解。
这首诗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许多文人墨客吟咏的对象。
六、翻译题“逆流而上,道路漫长而艰难。
中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关雎》《蒹葭》含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关雎》《蒹葭》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3a29ab2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5d8067b.png)
中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关雎》《蒹葭》含答案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回答问题。
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5.下面有关两首诗词的表述错误的一项()A.《关雎》和《蒹葭》都是当时的民歌,都选自《诗经》,都使用了重章叠句的艺术形式。
B.两首诗在语言形式上大多四言一句,二二拍,一般隔句用韵,但并不拘泥,富于变化。
C.《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
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民歌。
D.《关雎》意境含蓄,场景朦胧,抒发主人公的企慕之情和追寻而不得的惆怅;而《蒹葭》叙事线索明晰,画面形象可见。
6.你和小语对比梳理了两首诗歌后,展开了一番讨论。
请补全下面对话。
小语:学完《关雎》《蒹葭》,我了解到他们都运用了手法。
你:不错,这种方法在陕北民歌“信天游”中仍有保留,比如《回延安》中的“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小语:为什么要用这种手法呢?你能说说吗?你:好的。
以《关雎》为例:小语:嗯,你说得真好。
谢谢你!【答案】5.D 6.比兴开篇即运用比兴手法,以关雎和鸣引出男女相思之情,切合诗意,自然流畅,呈现了婉曲动人的艺术魅力。
(意思对即可)【解析】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D.表述错误,根据《关雎》“君子好逑”“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辗转反侧”“琴瑟友之”“钟鼓乐之”可知,叙事线索明晰,画面形象可见,而非“意境含蓄,场景朦胧”。
蒹葭中考题和答案9篇
![蒹葭中考题和答案9篇](https://img.taocdn.com/s3/m/1a68e57fb14e852459fb5763.png)
蒹葭中考题和答案9篇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蒹葭中考题和答案的资料9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第一篇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优哉游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苇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唏。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1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涣。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浊。
1、填空题。
(1)《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共有305篇,包括风雅颂三部分。
(2)《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
根据不同内容的表达需要,分别采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3)统领《关雎》全篇的诗句是“ ,”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说不当的一项是(C )A(“左右毛之”的“之”指代的是“荇菜”。
B。
“寤寐求之”的“之” 指代的是“窈窕淑女”。
C(“琴瑟友之”的“友”是“亲爱”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D(“钟鼓乐之” 的“乐”是“快乐”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关雌》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采用的是“兴”的手法。
B(《蒹葭》“所谓伊人”的“伊人”,与《关雌》中的“君子好逑”的“君子”,指的是同样的人。
C(《蒹葭》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读者却可以体会到2诗人那种深深的企慕和求而不得的惆怅。
D(《关雌》是《诗经》的第一首,选自《诗经周南》。
能力提高1、诵读这两首诗,简要说说它们各自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析]我国远古时代的诗论就提出“诗言志”说,因此,读诗应该努力分析、感悟出蕴藏在诗歌字面背后的思想感情。
[答案] 《关雎》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表达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之情。
蒹葭考试题及答案
![蒹葭考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bc51c5e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9025102.png)
蒹葭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10分)1. 下列哪一项不是蒹葭的特点?A. 多年生草本植物B. 茎直立,中空C. 叶对生,披针形D. 花呈紫色,有香味答案:D2. 蒹葭在古代文学中常被用来象征什么?A. 爱情B. 友情C. 离别D. 丰收答案:C3. 蒹葭的果实成熟后,其形状如何?A. 圆形B. 三角形C. 长椭圆形D. 扁平状答案:C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4. 蒹葭属于______科植物,其学名为______。
答案:禾本科;Phragmites australis5. 蒹葭的茎可用于制作______,叶可用于编织______。
答案:纸张;草席6. 蒹葭的花期通常在每年的______月,果期在______月。
答案:6-7;8-10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5分)7. 蒹葭是一种水生植物。
()答案:错误8. 蒹葭的根茎可以食用。
()答案:正确9. 蒹葭的花语是“等待”。
()答案:正确10. 蒹葭的茎叶在古代常用于制作乐器。
()答案:错误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10分)11. 简述蒹葭在生态保护中的作用。
答案:蒹葭作为一种湿地植物,具有保持水土、净化水质、提供生物栖息地等生态功能。
其根系发达,能有效减少水土流失;同时,蒹葭能吸收水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有助于改善水质;此外,蒹葭还能为水鸟等野生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地,维护生物多样性。
12. 描述蒹葭在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答案:在中国古代文学中,蒹葭常被用来象征离别之情,因其生长在水边,随风摇曳,给人以飘摇不定、难以捉摸的感觉,恰似离别时的依依不舍。
同时,蒹葭也象征着坚韧不拔的精神,因为它能在恶劣的环境中生长,即使被风吹倒,也能迅速恢复直立,象征着不屈不挠的生命力。
蒹葭考试题及答案
![蒹葭考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7894908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705de57.png)
蒹葭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20分)1. “蒹葭”一词中,“蒹”指的是什么?A. 芦苇B. 荻草C. 菖蒲D. 茭白答案:A2. “蒹葭”一词最早出现在以下哪部文学作品中?A. 《诗经》B. 《楚辞》C. 《汉赋》D. 《唐诗三百首》答案:A3.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描述的是哪一个季节的景象?A. 春季B. 夏季C. 秋季D. 冬季答案:C4.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中的“伊人”指的是什么?A. 诗人自己B. 诗人所思慕的人C. 诗人的朋友D. 诗人的敌人答案:B5.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中的“溯洄”是什么意思?A. 顺流而下B. 逆流而上C. 沿着河岸走D. 横渡河流答案:B6.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中的“坻”指的是什么?A. 水中的小岛B. 水中的石头C. 水中的植物D. 水中的动物答案:B7. “蒹葭”这首诗歌主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A. 喜悦B. 愤怒C. 哀愁D. 恐惧答案:C8. “蒹葭”这首诗歌的作者是谁?A. 屈原B. 杜甫C. 李白D. 无名氏答案:D9. “蒹葭”这首诗歌属于以下哪种文学体裁?A. 抒情诗B. 叙事诗C. 讽刺诗D. 史诗答案:A10. “蒹葭”这首诗歌中“伊人”的意象象征着什么?A. 理想B. 爱情C. 事业D. 财富答案:B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1. “蒹葭”中的“苍苍”形容的是________的颜色。
答案:芦苇12. “蒹葭”中的“白露”指的是________。
答案:露水13. “蒹葭”中的“伊人”在水的________方。
答案:一14. “蒹葭”中的“溯洄”和“溯游”分别表示________和________。
答案:逆流而上;顺流而下15. “蒹葭”中的“宛在水中央”中的“宛”意思是________。
答案:仿佛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6. 简述“蒹葭”这首诗歌的主要内容。
答案:这首诗歌通过描绘秋天芦苇丛生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远方所思慕之人的深切思念和追寻。
初中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蒹葭》中考阅读及答案解析.
![初中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蒹葭》中考阅读及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98df72ef1eb91a37f0115c25.png)
《蒹葭》中考阅读及答案解析(一)2018年贵州安顺卷阅读《蒹葭》,完成9‐11题。
(7 分)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分)2.你如何理解这首诗所抒发的感情?(2分)3.重章叠唱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重章叠唱的表达效果。
(3分)(二)、【2016·河北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5-6题。
(5分)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溪。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址。
5.请解释这首诗中画线的句子。
(2分)译文: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3分)【】A.这首诗每章开头两句写景,渲染了萧瑟冷落的气氛,烘托出主人公凄婉惆怅的心情。
B.这首诗三次运用“宛”字,给人以迷迷茫茫、若隐若现的感觉。
C.这首诗运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唱,表达了缠绵无尽的情感,委婉动人。
D.这首诗表现了主人公对意中人执着追寻的精神以及可望而不可即的绝望情绪。
(三)(2016年苏州市中考一模)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6-8题。
(5分)蒹葭《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埃。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址。
6.这首诗在结构形式上的特点是。
(1分)7.请写出“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在本诗中的作用。
蒹葭中考试题及答案
![蒹葭中考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cd7e642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96.png)
蒹葭中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5分,共50分)1. 下列哪个是地球上最长的河流?A. 长江B. 尼罗河C. 亚马逊河D. 库鲁恩河答案:C2. 以下哪个是气体?A. 金属B. 砖块C. 煤炭D. 氧气答案:D3. 以下哪一位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兼教育家?A. 孔子B. 鲁迅C. 毛泽东D. 李白答案:A4. 著名的世界遗产“长城”位于下列哪个国家?A. 日本B. 韩国C. 中国D. 印度答案:C5. 下列哪项不属于五大洲?A. 亚洲B. 北美洲C. 南美洲D. 美洲答案:D6. 下面哪个国家是世界上最大的岛屿?A. 印度尼西亚B. 菲律宾C. 日本D. 澳大利亚答案:A7. 日落时太阳的颜色是?A. 蓝色B. 白色C. 黄色D. 红色答案:D8. 以下哪种交通方式不会产生空气污染?A. 汽车B. 自行车C. 飞机D. 地铁答案:B9. 鸟类属于哪一类动物?A. 哺乳动物B. 爬行动物C. 鱼类D. 鸟类答案:D10. 下列哪个星座是一个水瓶座?A. 摩羯座B. 天秤座C. 处女座D. 双鱼座答案:D二、填空题(每题5分,共50分)1. 地球上的最高峰是________。
答案:珠穆朗玛峰2. 中国的首都是________。
答案:北京3. 太阳是属于________系的一颗恒星。
答案:太阳系4.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年份是________年。
答案:1949年5. 当水温降到________摄氏度以下时,水会凝结成冰。
答案:0度6. 世界上最大的洲是________洲。
答案:亚洲7. 音速的速度约为________米/秒。
答案:3408. 长颈鹿是世界上脖子最长的________动物。
答案:陆地9. 牛顿是________世纪的著名物理学家。
答案:1710. 火车头上的大灯是用来照明________的。
答案:铁路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请简述三个国家的国旗分别是怎样的?答案:中国国旗为红色的五星红旗,背景为红色,中间有五颗黄色五角星。
蒹葭习题与答案精全版
![蒹葭习题与答案精全版](https://img.taocdn.com/s3/m/7fd5b360aaea998fcc220e4e.png)
《蒹葭》习题与答案精全版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选自《诗经·秦风》,诗经里的民歌属于“风”。
))A、《蒹葭》选自《诗经·大雅》,是一首描写追求意中人而不得的诗。
B、全诗重章反复,一意化为三叠,具有音乐美,用韵先响后喑,先扬后抑,余音绕梁,极具感染力。
C、全诗三章,每章八句,诗的旨意在第一章就全部体现出来。
D、本诗的每章都是先写秋景,写心上人路远难寻。
结尾却用“伊人”一转,似乎“她”就在面前,这里写的是一种想象。
2.对全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虚写)A、第一章起两句写秋天的景象。
这是从怀念者眼中写出:他的眼前是一片无边无际的青苍苍的芦苇,早晨的露水已经成霜,于是引起了他对伊人的怀念。
B、“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实写之词,伊人在河水的那一方,他因此上下追寻。
C、第二章第三章均为八句,所写的内容几乎与第一章完全一样,但是感情均与前一章进了一步,情境也有了一些变化。
D、全诗一唱三叹,委婉深入,充分表现了诗人对伊人的怀念之情。
3.对这首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D项有误,全诗没有明确的故事情节,“它是一首叙事诗”的说法错误)A 全诗分为三章,每章前两句以凄清冷漠的景致起兴,形成一种沉郁悲凉的氛围,同时又暗寓了时间的推移。
后六句描写访求“伊人”而未得的迷惘之情。
B “在水一方”、“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沚”是说伊人所在的地方有流水环境,仿佛置身于州岛上,可望而不可及。
C “伊人”是诗人访求的对象,是美的化身,在诗人矢志不渝的追求中,犹如强烈地感受到了那“在水一方”的倩影。
D 这首诗描写了“伊人”生活的环境和诗人在不同时间不懈地寻找“伊人”的过程,因此,从诗的内容看,它应是一首叙事诗。
4.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B 首章“白露为霜”,露凝为霜,是拂晓时;二章“白露未唏”,太阳露面,天已大亮;末章“白露未已”,阳光照射,露水快干。
)A.三个诗节的首句反复咏叹蒹葭的茂盛繁密的状态,突出景物特点,渲染气氛。
《蒹葭》历届中考古诗词赏析题(2009-2019)(附答案)
![《蒹葭》历届中考古诗词赏析题(2009-2019)(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544743a2b160b4e767fcf96.png)
《诗经·蒹葭》历届中考古诗词赏析题(2009-2019)(附答案)一、2009年新疆乌鲁木齐市2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兼葭《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溪。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址。
A.《蒹葭》写一个男子倾心于一个女性。
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然而读者去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无边的痴情和求之不得焦灼。
B.《蒹葭》诗分三章,熔写景、抒情于一炉。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为我们展现了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为全诗营造了一个凄清落寞的情调。
C.《蒹葭》“兴”的特点突出。
“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D.《蒹葭》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形式,一唱三叹,反复吟咏。
显得婉转缠绵,滋味隽永,充分表达了诗人执著而细腻的思想感情。
答案:21.A 考查点:此题是用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学生对这首诗的内容、中心、意境、写法、修辞等方面的理解,但设计得很巧妙,容易出错。
解题思路:《蒹葭》是一首怀念恋人的诗歌,没有写求之不得的情感,所以A是错的。
二.(2010四川省眉山市,11,3分)《蒹葭(节选)》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其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1)简要分析“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写出此诗押韵的汉字。
(1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通过描写“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展现了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1分),表达了一种追求“伊人”求之不得凄清、冷落(或缠绵悱恻)的思想感情(1分)。
蒹葭中考考试题目及答案
![蒹葭中考考试题目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9f91969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c3.png)
蒹葭中考考试题目及答案**蒹葭中考考试题目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蒹葭》这首诗出自于以下哪一部古代诗歌总集?A. 《诗经》B. 《楚辞》C. 《汉赋》D. 《唐诗三百首》答案:A2.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中的“苍苍”形容的是以下哪种景象?A. 天空的颜色B. 河水的颜色C. 芦苇的颜色D. 霜的颜色答案:C3.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中的“伊人”指的是?A. 诗人自己B. 诗人的朋友C. 诗人所思念的人D. 诗人的敌人答案:C4.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中的“溯洄”是什么意思?A. 顺流而下B. 逆流而上C. 沿着岸边走D. 跳入水中答案:B5. “宛在水中央”中的“宛”字的意思是?A. 好像B. 弯曲C. 旋转D. 停止答案:A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6. “蒹葭”是《诗经》中的一篇,属于《诗经》中的_________部分。
答案:国风7.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中的“溯游”与“溯洄”相对,意思是_________。
答案:顺流而下8. “蒹葭”这首诗通过描写_________,表达了诗人对远方所思之人的深切思念。
答案:芦苇和河流9. “白露未晞”中的“晞”字意思是_________。
答案:干10.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中的“湄”指的是_________。
答案:水边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1. 请简述《蒹葭》这首诗的主题思想。
答案:《蒹葭》这首诗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远方所思之人的深切思念和追求。
诗中通过对芦苇、河流等自然景物的描写,营造了一种朦胧、遥远的意境,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渴望和无奈。
12. 请分析“溯洄从之,道阻且长”和“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这两句诗在表达情感上的差异。
答案:这两句诗都表达了诗人对远方所思之人的追寻。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强调了追寻过程中的困难和漫长,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难、坚持追寻的决心。
而“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则描绘了一种似乎触手可及但又遥不可及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所思之人的渴望和无奈,以及追寻中的迷茫和困惑。
蒹 葭-中考题精选
![蒹 葭-中考题精选](https://img.taocdn.com/s3/m/92a1776a453610661ed9f4cd.png)
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这首诗每章开头两句写景,渲染了萧瑟冷落的气氛,烘托出主人公凄婉惆怅的心情。
B.这首诗三次运用“宛”字,给人以迷迷茫茫、若隐若现的感觉。
C.这首诗运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唱,表达了缠绵无尽的情感,委婉动人。
D.这首诗表现了主人公对意中人执着追寻的精神以及可望而不可即的绝望情绪。
答案:这首诗表现了主人公对意中人执着追寻的精神”是正确的,但并没有体现主人公绝望的情绪)(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此诗以男女恋爱为题材,表现的是主人公追求恋人的热烈感情。
B.“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采用的是《诗经》中常用的“赋”的手法,点明故事发生的季节在深秋,为诗歌创设了一个萧瑟的意境。
C.“溯洄从之”和“溯游从之”是通过连续匆匆的寻求行动,表现了主人公内心的焦急和痴迷。
D.选文没有直接抒情,没有叙述这位恋人对心上人如何思念,而是通过行动含蓄表现内心的情感。
答案B 解析这是"兴”的手法,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
(3)对下列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蒹葭》是诗经中表现“朦胧美”的名篇。
可能是写一个男子倾心于一个女性,这首诗和关雎都可以看作爱情诗,但是无论从风格上还是从表现手法上都没有很大的差别。
B、蒹葭中没有明确的故事,第一章写到主人公隔水相望,苦苦追寻,伊人仿佛就在不远处的水中陆地上,若即若离。
第二章、第三章突出追寻之路的艰险与漫长,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绵长持久,与《关雎》相比,《蒹葭》的情感韵味更浓郁。
C、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加突出。
“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蒹葭中考试题
![蒹葭中考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4883ef36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d6.png)
蒹葭中考试题蒹葭中学将于6月份进行期末考试,为了帮助同学们充分复习并适应考试形式,特编制本套蒹葭中考试题,希望能够对同学们取得优异成绩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考试题包括语文、数学、英语三个科目,每个科目的题量、题型和难度均与蒹葭中学实际考试相符,请同学们认真对待,合理安排学习时间,以获取最佳的考试成绩。
一、语文【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从每题所给的选项中选择最佳答案填空。
1. 下列词语中,不属于成语的一组是:A. 刀刀见血B. 望洋兴叹C. 隔岸观火D. 无庸讳言2. 以下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他经过了一个艰苦卓绝的战斗。
B. 他参与了一个惊险的空中冒险活动。
C. 他听说了一个不援引的笑话。
D. 他乘坐了一艘豪华的游艇。
3. 下列成语中,意思与“一刀两断”最接近的一组是:A. 打草惊蛇B. 欲擒故纵C. 数见不鲜D. 落井下石4. 下列词语中,注音无误的一组是:A. 汉斯B. 昆子C. 皑皑D. 粤剧5.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法错误的一项是:A. 因为他不好学,所以成绩一直很差。
B. 尽管天气很热,但他坚持锻炼身体。
C. 爸爸让我把作业五点前写完。
D. 姐姐买了一条漂亮的连衣裙。
6. 下列词语中,错别字标注无误的一组是:A. 倒立B. 正规C. 民族D. 皇族7.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题的题目通常为()。
A. 多项选择题B. 判断正误题C. 口头回答题D. 开放作答题8. “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体现了以下哪种修养?A. 文学修养B. 艺术修养C. 人文修养D. 思想道德修养9.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他天天喝粥来充饥。
B. 我正在给作业做最后的润色。
C. 别人都说她的画非常有创意。
D. 他用力划了一下船,看见了一道惊艳的彩虹。
10. 某人对自己的行为或言语表示不满,可用以下哪种成语?A. 自相矛盾B. 志同道合C. 眉开眼笑D. 叹为观止【非选择题】(每小题10分,共70分)根据题目要求完成作文。
蒹葭中考考试题目及答案
![蒹葭中考考试题目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462d19c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fc.png)
蒹葭中考考试题目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下列关于《蒹葭》一诗的描述,哪一项是正确的?A. 《蒹葭》是一首描写春天景色的诗。
B. 《蒹葭》出自《诗经》,是一首描写秋天景色的诗。
C. 《蒹葭》是一首描写夏天景色的诗。
D. 《蒹葭》是一首描写冬天景色的诗。
答案:B2. 《蒹葭》一诗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描绘的景象是:A. 春天的景象B. 夏天的景象C. 秋天的景象D. 冬天的景象答案:C3. 《蒹葭》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伊人”指的是:A. 诗人自己B. 诗人的朋友C. 诗人所思念的人D. 诗人的敌人答案:C4. 《蒹葭》一诗中,“溯洄从之,道阻且长”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A. 喜悦B. 悲伤C. 愤怒D. 无奈答案:D5. 下列哪一项不是《蒹葭》一诗中所表达的主题?A. 思念之情B. 离别之痛C. 重逢之喜D. 追求之苦答案:C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6. 《蒹葭》一诗中,“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的下一句是“__________”。
答案:溯洄从之,道阻且长7. 《蒹葭》中,“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描述的是__________的景象。
答案:清晨8. 《蒹葭》一诗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下一句是“__________”。
答案:溯洄从之,道阻且右9. 《蒹葭》中,“溯洄从之,道阻且跻”的下一句是“__________”。
答案: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10. 《蒹葭》一诗中,“蒹葭采采,白露未已”的下一句是“__________”。
答案:所谓伊人,在水之涘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1. 请简述《蒹葭》一诗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描绘的景象,并分析其在全诗中的作用。
答案:此句描绘了秋天清晨,蒹葭茂盛,白露凝结成霜的景象。
在全诗中,这一景象不仅营造了一种凄美的氛围,而且通过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了诗人对远方伊人的深切思念和对美好时光流逝的感慨。
12. 分析《蒹葭》一诗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所蕴含的意境,并说明其在诗中的意义。
蒹葭选择带答案
![蒹葭选择带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259743c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8b.png)
蒹葭选择1.下列对《蒹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中主人公在深秋露重霜浓之时,徘徊岸边,上下求索,寻找“伊人”而不得。
B.每一章开头写景起兴,表明时间推移,烘托清冷气氛,抒发主人公凄婉惆怅之情。
C.“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表明地点的变化,暗示“伊人”难以寻觅。
D.全诗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有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美感,同时深化了诗歌的意境。
【详解】C.“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采用重章叠句的方法,表现出时间的变化,暗示了时光的流逝与追求者的深情执着;“在水之湄”“在水之诶”通过地点的变化,写出了主人公不畏险阻地一再追寻、几度求索,也暗示了“伊人”的踪迹飘忽,难以寻觅。
2.下面对《蒹葭》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诗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每章都是前两句写景,三四句点明主题。
B.每章开头以景起兴,利用芦苇、霜露、秋水等景物渲染出萧索凄迷的氛围。
C.三章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时空序列,暗示了时光的流逝和追求者的深情执着。
D.经过主人公一再追寻,几度求索,终于找到了“伊人”,心里无比欢悦。
【详解】D.“终于找到了‘伊人’,心里无比欢悦”有误,根据“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可知,伊人行踪飘忽不定,主人公尽管一再追寻,但并没有找到伊人,心中充满了难言的怅惘与伤感。
3.选出下列对《蒹葭》赏析有误的一项()A.“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描绘出芦苇苍苍、白露茫茫、寒霜浓重的初秋凄凉景色,为诗歌创设了一个萧瑟的意境。
B.“为霜”“未晞”“未已”的变化,暗示了时光的流逝和追求者的深情执着。
C.“溯洄从之”和“溯游从之”两句通过连续匆匆的寻求行动,表现了主人公内心的焦急和痴迷。
D.诗歌中运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唱,节奏明快,旋律优美,抒发了主人公怅然若失而又热烈地企慕伊人的心境。
【详解】A.赏析有误。
根据“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中的景物芦苇苍苍、寒霜浓重的特征,可知,应是“深秋”(或暮秋)景色,而非“初秋”。
《蒹葭》中考综合复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下】
![《蒹葭》中考综合复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下】](https://img.taocdn.com/s3/m/d5f9f6072cc58bd63086bd56.png)
《蒹葭》中考综合复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下】内容:【原诗】【翻译】【作者】【主题思想】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原诗】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译文】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作者】《诗经》,原称《诗》,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所以又叫《诗三百》。
相传孔子曾整理过这些诗并用来传授弟子,后来被尊为儒家的经典之一,称为《诗经》。
《诗经》的“六义”三大基本内容:“风”:指十五国风,是各地的民间歌谣。
“雅”:分大雅、小雅,大部分是贵族作品。
“颂”:是宗庙祭祀用的乐歌及史诗。
三大表现手法:“赋”:“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叙事抒情)“比”:“以彼物比此物也”。
(比喻)“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引出)】【主题思想】这首诗就是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情。
精神是可贵的,感情是真挚的,但结果是渺茫的,处境是可悲的。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成语“秋水伊人”源之《蒹葭》中的诗句:2、《诗经·蒹葭》中于浓浓的秋凉之中折射出人物淡淡的凄婉之情的句子是:二、选择题:1、对《蒹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章起两句写秋天的景象。
蒹葭语文中考试题及答案
![蒹葭语文中考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f61549a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1665b44.png)
蒹葭语文中考试题及答案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 “渔人甚异之”中的“异”字的意思是()A. 奇怪B. 异乡C. 异族D. 异兽答案:A2. “阡陌交通”中的“交通”与现代汉语的意思不同,它指的是()A. 道路交错B. 运输业C. 通信业D. 社交活动答案:A3. 根据文意,桃花源中的人与外界隔绝了多久?A. 几百年B. 几千年C. 不可考D. 几十年答案:C4. 文中“黄发垂髫”指的是()A. 老人和小孩B. 男人和女人C. 富人和穷人D. 官人和百姓答案:A5.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描绘了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
B. 渔人最终没有找到回到桃花源的路。
C. 桃花源中的人生活富足,与外界无异。
D. 桃花源的存在是作者对现实社会的讽刺。
答案:C二、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6-10题。
《荷塘月色》朱自清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
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
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
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
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
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
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
中考语文试题汇编诗词鉴赏——蒹葭
![中考语文试题汇编诗词鉴赏——蒹葭](https://img.taocdn.com/s3/m/f4a6430fbcd126fff7050b53.png)
中考语文试题汇编诗词鉴赏——蒹葭
下列对《蒹葭》的节选诗句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A.此诗以男女恋爱为题材,表现的是主人公追求恋人的热烈感情。
B.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采用的是《诗经》中常用的赋的手法,点明故事发生的季节在深秋,为诗歌创设了一个萧瑟的意境。
C.溯洄从之和溯游从之是通过连续匆匆的寻求行动,表现了主人公内心的焦急和痴迷。
D.选文没有直接抒情,没有叙述这位恋人对心上人如何思念,而是通过行动含蓄表现内心的情感。
【答案】B(2分)
【解析】这是兴的手法,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010·四川眉山)阅读下面一诗,回答其后问题。
蒹葭(节选)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其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1)简要分析“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分)
(2)请写出此诗押韵的汉字。
(1分)
【眉山答案】
(1)通过描写“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展现了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1分),表达了一种追求“伊人”求之不得凄清、冷落(或缠绵悱恻)的思想感情(1分)。
(2)苍、霜、方、长、央。
(1分,漏一字不得分)
2、(2012四川安顺)
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完成10—12 题。
(6 分)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0、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 分)
11、你如何理解这首诗所抒发的感情?(2 分)
12、重章叠唱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重章叠唱的表达效果。
(2 (一)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完成10—12 题。
(6 分)
10、(2 分)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萧瑟、凄清(或冷寂、萧索、凄凉)的晚秋画面。
11、(2 分)对美好爱情(恋人、意中人、幸福生活)的追求、向往或相思之苦。
(意对即可)
12、(共2 分)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一唱三叹,节奏鲜明,旋律优美(1 分),而且还显示了主人公情感的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1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