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生态环境的变迁与晋商的兴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述两个现象, 其中山西官员在明朝廷任职的 兴盛时期, 以晋南人为最多; 而明代的商人也以晋南
人为最多, 二者是偶然的巧合还是有其必然性? 如上所述, 明代山西人在中央政权中做过高官
的近百人中 , 绝大部分 是 科 举 入 仕 , 86%为 进 士 出 身。这一现象首先说明了明代中期以前, 山西的读书 人多, 而晋南地区的读书人更多。山西读书人多, 想 读书比较容易, 应该是明初以来山西经济状况比较 好的证明。正因为如此,洪武二十六年山西的每亩平 均米麦征粮额( 6.69 升) , 与南直隶扬州府的每亩平 均米麦征粮额( 6.96 升) 竟然所差无几[2]。笔者曾作 过统计, 山西在明代弘治 ( 公元 1488 ̄1505 年) 以 前, 户、口数一直是增加的,全省平 均 人 口 密 度 已 达 到 每 平 方 公 里 33.6 人[3]。 与《 明 史·食 货 志 》所 说 : “洪、永、熙、宣之际, 百姓充实,府藏衍溢。……上下 交足, 军民胥裕”参照来看, 不但说明当时山西的经 济状况良好, 而且在以农业为主的社会里, 还能从一 定程度上说明山西的土地承载力, 也足见明前期, 甚 至可以肯定明中期以前, 山西并不是一个穷省。
如果从环境和经济的状况来分析, 笔者以为, 明 代山西在朝廷为官者以晋南人居多, 与前述明代山 西商人的近 80%是南部商人, 这两个现象并非偶然 巧合, 而是有其内在的必然性。
首先从地理位置来看, 明代山西南部的平阳府, 包括了清时的平阳府、蒲州、绛州和解州, 涵盖了汾 河流经的临汾盆地和蒲州盆地。这两大盆地,耕地历 史悠久, 水利灌溉条件较好, 直至清初, 其灌溉效益 在省内还是首屈一指的, 因此该地区也显得比较富 足, 有道是:“当成弘时,闾阎殷实, ……男好蓄积, 女 好机杼。”[4]家境殷实, 既是读书的经济基础, 也是行 商的资本。明初最具有经济实力的“秦、晋的富户逐 渐垄断了报中特权, 形成为明代最早兴起的地方商 人”[5]。据张书搜集的资料介绍, 蒲州商人王文显、王 海峰、李仲节、范世逵、席铭、张四教, 以及猗氏人沈 江、安邑人王玺都是“以商起家”, 由此可见, 山西的 富户比较集中的地方就是山西的南部地区。
收稿日期: 2006- 01 - 05 作者简介: 李心纯( 1 948- ) , 女, 北京人, 历史学博士, 原为山西中医学院副教授, 现为日本国立茨城工业高等专门学校非常勤讲
师, 研究方向为中国历史地理。 林和生( 1 948- ) , 男, 上海人, 教育学硕士, 原为山西师范大学历史系讲师, 现为日本常磐大学副教 授 , 研 究 方 向 为 中 国近代史。 ①黄著所言“《山西通志》的雍正和光绪两个版本”有误, 应当是两志。
二、山西农业生态环境的变迁与晋商兴起的关系 明代 开 国 皇 帝 朱 元 璋 重 本 抑 末 , 实 行“ 在 外 兵 马尽是屯兵, 官俸兵粮, 皆出于是”之制。其时九边 所包括的长城沿线及其以南地区, 许多集中驻屯的 城堡附近均被大规模开垦。这大规模开垦的荒地, 即 便不是草原, 当也生长有植被, 一旦被破坏, 即就地 起沙, 风起沙扬。如果从晋陕甘宁长城沿线再向纵深 伸展, 则屯田又多属黄土高原之上的丘陵坡地。黄土 高原多沟壑, 坡度一般变化也比较大, 而且又有暴雨 相对集中的自然因素, 加之其地域多沙黄土, 可蚀性 很高, 因之很容易受到侵蚀而发生土壤演替。 明中叶பைடு நூலகம்后, 山西西北部大同府属的左云、右 玉、平鲁一带, 屯田“地本接壤, 粮有定额, 而水冲沙 压 、 咸 薄 不 堪 者 多 有 之 ”[8]。 隆 庆 年 间 ( 公 元 1567 ̄1572 年) 总理屯盐都御使庞尚鹏的上疏中已 有毛乌素沙漠南进, 正在吞没与晋西隔黄河相对的 九边榆林地区的事实:“其镇城一望黄沙, 弥漫无 际, 寸草不生, 猝遇大雨, 即有一、二可耕之地, 曾不 终朝, 尽为沙碛, 疆界茫然。至于河水横流, 东西冲陷 者往往有之, ……照得该镇地方, 高仰者岗阜相连, 卑下者沙石相半, 其间称为腴田, 岁堪耕牧者十之 二、三耳。且天时难必, 水利不兴。雨或致愆期,则束 手无从效力。”[8]到乾隆年间( 公元 1736 ̄1796 年) 陕西的延安、榆林二府, 已是“地处沿边, 土多沙漠, 各邑农民全赖耕种口外地亩以资生计, 春出秋归, 岁 以为常”[9]。从有关晋西北及陕西榆林等处土地的描 述中, 不但可以看出从明末到清初的二百年间, 九边 一带的土地多已出现退化性演替, 农业生态环境发 生了很大变化, 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农民是迫于无 奈才去口外耕种的, 究其实是与生态环境的变化有 着密切的关联。 明代九边屯田的滥垦, 再加上对森林的滥砍、滥
·31 ·
李心纯, 林和生:
山西生态环境的变迁与晋商的兴起
则十室九空。”[6《] 山西通志》也有记载:“土狭人满, 每携资走四方, 所至多流寓其间, 虽海噬山陬, 皆有 邑人。”[7]如果说山西人以地理之优势, 俟明初开中 法实施, 便捷足先登, 纷纷进入北方边镇经商, 靠的 是手中有资本的话, 那么到了明之后期, 其南部之人 却是迫不得已而为商为贾了。不过即便如此, 也是 “携资出走”的。因此可以说, 明代山西南部的商人 多, 与该地区的农业经济条件有很大关系。明末经济 条件恶化, 产生大商人的基础在弱化, 读书人也在减 少, 就不足为奇了。
生态环境未恶化之前, 晋商多出于较富庶的南部地区, 是靠手中资本, 乘开中纳粮之机, 大兴商屯而崛起的。清代的晋
商则在山西北部、中部地区生态环境恶化、农业经济一蹶不振之后, 兴之于“走西口”和“闯关东”的人流之中。他们
是随着关外、口外经济的开发, 在不可欠缺的商业发展的需求中, 经受历练而走向成功的。
关键词: 生态环境; 晋商; 明清; 走西口
中图分类号: X1 71 .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000- 2987( 2006) 04- 0030- 05
关于晋商兴起与山西农业生态环境有否关系的 问题, 张正明所著的《晋商兴衰史》( 山西古籍出版 社, 1995 年 12 月) 和黄鉴辉所著的《明清山西商人 研究》( 山西经济出版社, 2002 年 6 月) 两书, 在分 析晋商崛起的原因时, 也都涉及到了。张著在第一章 第三节晋商兴起的原因中写到:“早在明代, 山西南 部由于地狭人稠, 人们为谋生计多外出经商, 而山西 北部土瘠民贫, 却‘拙于运营’, 外出经商人相对要 少。明初山西南部地狭人稠, 从洪武到永乐的 18 次 从晋省移民‘就宽乡’也说明了这一点”。黄著则是 在第一章第五节山西的移民逃民与山西商人的关系 中, 简要叙述了洪武、永乐年间山西移民的情况后 说:“人多田少的矛盾,靠几次移民, 并不能根本上解 决老百姓的吃饭问题。加之明代灾荒不断, 在移民之 外, 又出现了大量逃民。”
黄著则是在第七章谈到山西商人在清代的兴盛 时, 首先对雍正《山西通志》和光绪《山西通志》两 志①人物篇中的商人作了统计, 其中经商本省者, 以 及虽去外省经商但未指明地点者除外, 去外省某地 和国外经商的, 明代有 14 人, 清代有 42 人。作者将 以上明清两代的山西商人, 其经商地点和籍贯, 分别 列表进行了对比, 指出:“若从地理角度,把山西分为 南、中、北三大部, 就可看出山西各地商人的发展过 程 。 明 代 14 人 , 南 部 ( 平 阳 府 和 泽 州 ) 11 人 占 78.6% , 中 部( 太 原 府 ) 2 人 占 14.3% , 北 部( 大 同 府) 1 人占 7.1%。清代 48 人( 此数字与表中的 42 人 不相符, 大概是原先表中不包括的人又给统计进去 了。笔者按, 下同) , 南部( 蒲州、平阳府、绛州、潞安 和泽州府) 24 人( 表中有 23 人 ) 占 50%, 中 部( 太
李心纯, 林和生:
山西生态环境的变迁与晋商的兴起
山西生态环境的变迁与晋商的兴起
李心纯 1 林和生 2 ( 1.日本国立茨城工业高等专门学校, 茨城 常陆那珂
2.日本常磐大学, 茨城 水户 310- 8585)
312- 8508;
摘 要: 晋商的兴起与明清山西生态环境的变化有关, 但是明代晋商和清代晋商并不一样。一般来说, 明初山西
明末各省都有逃民, 为什么偏偏晋商独成气候? 农业生态环境与逃民之间有什么关联? 与晋商的崛 起究竟有没有关系? 这便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一、两个值得注意的现象 张著在第七章第二节山西商人家族与徽州商人
家族的比较中, 指出了这样一个现象: 山西“商人家 族分布全省五府十六州百余县, 而明代大商人家族又 多集中在山西南部地区, 如前述蒲州张氏、王氏, 都是 官商结合的大商人家族。从清代始, 山西南部的大商 人家族衰败, 代之而起的是山西中部的大商人家族, 大多在晋中的祁县、太谷、平遥、介休、榆次等县”。
· 30·
晋阳学刊 2006 年第 4 期
·晋 文 化 研 究·
原、汾州府) 14 人占 29.2%, 北部( 忻州、代州、宁武 和大同府) 10 人( 表中有 5 人) 占 20.8%”。黄书以 此表说明山西南中北三部商人在全体商人中比重的 变化, 同时指出明代山西南部商人多, 以及南部商人 发展早于中北部商人的现象。“到了清代, 南部商人 比重减少, 中北部商人比重上升占到一半, 说明中北 部 商 人 主 要 是 在 清 代 发 展 起 来 的 。 ”因 为 上 述 表 中 的清代商人多是乾隆以前的人, 所以该书作者又查 阅了清政府保存的一些城市商人捐银的档案, 并将 有关山西商人中捐银者的籍贯、人数、城市摘录出来 列表, 说明“汾州、太原两府商人的兴盛和成为商人 的主体”的现象。
由上述内容来看, 张著和黄著的论断并没有相 矛盾之处, 难得的是黄书以详尽的量化资料,将山西 商人在明清两代地域分布上有变化的现象, 表述得 更清楚, 因而更令人信服。
高春平对明代中后期晋籍官员的地域分布概况 作了整理,“晋籍官员中身为宰辅者 5 人, 官至六部 尚书、侍郎、都御史、通政史、总督、巡抚、总兵 者 80 人。”[1]87-91 作者又根据《明史》、《明实录》、《明人传 记资料索引》有关资料列表总结说:“明代中后期山 西人在中央政权中做过高官的就有近百人, 地方官 员尚未计算在内。他们中绝大部分是科举入仕, 86% 为 进 士 出 身 。 ”从 地 域 分 布 上 看 ,“ 官 员 中 晋 南 人 最 多, 其次是晋东南, 晋北、晋中地区最少。”笔者据所 列之表, 又按时代进行了排比。如果将有明一代的 276 年 分 三 个 时 期 来 说 , 那 么 , 从 成 化 ( 公 元 1465 ̄1488 年) 到嘉靖( 公元 1522 ̄1567 年) 的明中 期阶段, 是山西官员在朝廷的兴盛时期。按高氏表中 所列, 共有 41 人考取进士, 并在朝廷做官, 占表中所 列官员的 54%。其中晋南人确实最多, 有 19 人, 占 41 人中的 46.3%, 晋中地区 10 人, 占 24.4%, 晋北地 区 5 人, 占 12.2%, 晋东南地区 7 人, 占 17%。从兴盛 时期的情况来看, 晋中地区排在晋东南之前, 超过晋 东南地区至少 7 个百分点。而从隆庆 ( 公元 1567 ̄1673 年) 到崇祯( 公元 1628 ̄1644 年) 的明代 后期阶段, 晋南地区降到了 4 人, 晋中地区有 3 人, 晋北地区有 4 人, 只有晋东南地区稍微多点儿, 也只 是 11 人而已。之所以将中期和后期分开来说, 是因 为可以显示出从中期到后期的变化。
在农业社会里,毕竟要以农业经济为基础。明人 张瀚在其所著《松窗梦语》中说:“ 河 以 北 为 山 西 , ……所辖四郡, 以太原为省会, 而平阳为富饶。大同、 潞安, 独边寒薄, 地狭人稠, 俗尚勤俭, 然多玩好事 末, 独蒲坂一州富庶尤盛, 商贾争趋。”但是, 到明代 后期显然起了变化, 万历时曾任内阁大学士的蒲州 人张四维说:“吾蒲介在河曲, 土陋而民伙, 田不能 以一援, 缘而取给于商, 计其挟轻资牵车走四方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