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用人_名人故事

合集下载

关于唐太宗的经典小故事

关于唐太宗的经典小故事

关于唐太宗的经典小故事唐太宗李世民,祖籍陇西成纪,是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

关于唐太宗的经典小故事,我们来看看下文。

关于唐太宗的经典小故事一、唐太宗选人之道对人才的重视、尊重和培养是唐太宗成功兴国的首要策略。

他善于选贤任能,培养直谏的气氛,天下之才皆为他所用,集中大众的智慧。

他相信“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他秉承“水能载舟,也能覆舟”的重要思想。

在怀念一代名臣魏征时他还说过一段千古名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这些,都是唐太宗留给后人的闪烁着光芒的智慧和宝贵财富。

他的领导艺术与管理智慧曾为历代统治者和有识之士所推崇。

企业用人,关键在于看得准、用得对。

这样,人才就会立刻出现在你面前,否则即使人才就站在你面前,你也未必能看见。

唐人韩愈说:“世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问题不在于是否有人才,而在于是否有发现人才的“伯乐”。

二、唐太宗的用人之道谏议大夫魏征就是一个典型的“逆才”,他经常对唐太宗的缺点和不足犯颜直谏,多次让唐太宗威仪扫地。

他于贞观十三年所上《十渐不克终疏》,尖锐地指出唐太宗十个方面的过错和缺点,令唐太宗非常尴尬。

可唐太宗一贯将魏征作为难得的贤士善待之,重用之,甚至于尴尬之后,将《十渐不克终疏》列诸屏风,朝夕瞻视,并作为其当朝执政的座右铭。

正因有魏征之类的“逆才”和唐太宗善待“逆才”的雅量,才会有大唐基业的稳固和贞观盛世的出现。

在企业中只有相信下属,用人不疑,才能与下属建立起密切关系,上下一心,做好事情。

每一个下属,都渴望获得领导者的信任。

如果领导者高度信任下属,让他们放开手脚大胆工作,那么,下属就会受到激励最大限度地发挥聪明才智,积极肯干,变革创新,表现出极大的工作热情。

三、唐太宗的爱才唐太宗选贤任能不论亲疏,不避怨仇,不囿派系,更不问出身。

在唐初上层管理集团中,长孙无忌是长孙皇后的兄长,房玄龄是隋朝旧臣,张行成原是一介布衣,马周本为中郎将常何的门客,魏征则是政敌李建成的谋臣。

李世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李世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李世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文丨《那些年》小小那老子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作为开创大唐盛世的一代明君李世民,这两点都占了。

识人之明世人皆赞李世民善于用人,但其实用人的关键在于精准识人。

对于自己手下这批良臣贤将,李世民可谓了如指掌。

一次,他当着所有朝臣的面做了一番大盘点——长孙无忌,反应敏捷,决断迅速,比古人都强,但是动不动就避嫌,而且也不擅长率军作战。

高士廉,博古通今,内心阳光,为官期间从不结党营私,即便发生再大的灾难,他都不会改变自己的节操。

但他的缺点是,对于长官,不敢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唐俭,富有辩才,且谋事周到,善于调解纠纷。

但是,他侍奉我三十年来,却从没有一句关于国家大计方针的建言献策。

杨师道,性情温和淳朴,不会冒犯别人,也不会出什么差错,但是,由于他天生懦弱胆怯,如果遇到什么危险,他一般不会出手相助。

岑文本,个性忠厚,文章华丽,三观端正,不会让人失望。

刘洎,性情坚毅,忠贞不移,言行上都对朝廷做出不少贡献。

同时,此人重视信义,所以会偏袒亲友。

马周,思维敏捷,善于分析问题,且忠贞端正,对人的批评从不忌讳,每次派他办事,我都挺满意。

褚遂良,才学过人,性情坚定,每次上疏规劝,对我的亲切关心就像飞鸟入怀,让人心生怜爱。

这一系列点评,包括能力和品德,涵盖优点和缺点,可见李世民察人之细致,观人之精准。

自知之明比知人更重要、也更有难度的,是自知。

在心理学中,“自我认知”指对自己的深刻洞察和理解。

但是,人们往往因为“身在此山中”而“不识庐山真面目”。

尼采也曾说,“离每个人最远的,就是他自己”。

但是李世民非凡之处,就在于他自己有着全面而清醒的认知。

李世民曾经问朝臣:“此前历代君主,即便能够平定战乱,统一中国,但也往往难以制伏蛮夷,而我却做到了。

我的才能明明不如古人,但成果却超过了古人,你们说说这是什么缘故?”文武百官纷纷恭维和赞美。

李世民不满,于是开始进行自我剖析:一、古代君王常常嫉贤妒能,但我发现别人长处时,好像发现自己的长处。

唐太宗任用人才作文

唐太宗任用人才作文

唐太宗任用人才作文唐太宗李世民,那可是历史上响当当的人物!他开创的贞观之治,让唐朝迎来了一片繁荣昌盛的景象。

而这其中,唐太宗善于任用人才,绝对是关键的一环。

咱就说魏征吧,这可是个让唐太宗又爱又“恨”的主儿。

魏征原本是太子李建成的人,可唐太宗登基后,不仅没跟他计较过去,还重用了他。

为啥?就因为唐太宗深知魏征是个直言敢谏的忠臣。

有一回,唐太宗兴致勃勃地想去南山游玩。

车驾都准备好了,就等着出发。

可魏征来了,站在那苦口婆心地劝唐太宗别去。

唐太宗那个郁闷啊,心想:“朕好不容易想放松一下,你咋就这么扫兴!”但最后,唐太宗还是打消了游玩的念头。

回到宫里,唐太宗气呼呼地跟长孙皇后抱怨:“朕这皇帝当得真憋屈,连出去玩都不行!”长孙皇后听了,赶紧换上庄重的服饰,向唐太宗行礼道:“恭喜陛下,有魏征这样的忠臣,是大唐的福气啊!”唐太宗一听,这气也就消了大半。

还有一次,唐太宗得到了一只漂亮的鹞鹰,正拿在手上把玩得高兴。

忽然听到魏征来了,吓得赶紧把鹞鹰藏到怀里。

魏征呢,故意在那唠唠叨叨说了好久。

等魏征走了,唐太宗把鹞鹰拿出来一看,已经闷死了。

唐太宗那个心疼哟,但也只能暗暗叹气,谁让魏征说的都在理呢!唐太宗知道,魏征有时候说话是难听了点,但都是为了国家好。

所以尽管心里不痛快,他还是能虚心听取魏征的意见。

时间长了,唐太宗和魏征之间形成了一种特殊的默契。

唐太宗能容忍魏征的直言,魏征也能毫无顾忌地说出自己的想法。

除了魏征,唐太宗还任用了很多其他的人才。

比如房玄龄和杜如晦,这两人可是唐太宗的左膀右臂。

房玄龄善于谋划,心思缜密。

每次唐太宗有什么想法,房玄龄总能迅速地制定出详细的计划。

而且他做事特别细心,把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都考虑到了。

有一次,唐太宗要攻打一个小国。

房玄龄不仅制定了作战方案,还把后勤保障、战后治理等一系列问题都安排得妥妥当当。

唐太宗看了,那是相当满意,直夸房玄龄是他的“智囊”。

杜如晦呢,则善于决断。

当面对众多的方案和建议时,杜如晦总能迅速地找出最佳的选择。

善于任用人才的作文素材摘抄

善于任用人才的作文素材摘抄

善于任用人才的作文素材摘抄在历史的长河中,无数的领导者凭借着善于任用人才的智慧,成就了伟大的事业。

他们深知,人才是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关键力量。

以下是一些关于善于任用人才的经典素材。

唐太宗李世民,这位开创了“贞观之治”的英明君主,深知人才的重要性。

他广纳贤才,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

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能断大事,李世民将他们视为自己的左膀右臂,委以重任。

他还任用敢于直言进谏的魏征,虚心接受其批评和建议。

正是因为李世民善于发现和任用这些人才,使得唐朝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

三国时期的刘备,在建立蜀汉政权的过程中,也展现出了善于任用人才的智慧。

他三顾茅庐,请出了诸葛亮这位杰出的谋士。

诸葛亮为刘备出谋划策,制定了“隆中对”的战略方针。

刘备还重用了关羽、张飞、赵云等猛将,让他们在战场上奋勇杀敌。

在这些人才的辅佐下,刘备得以在乱世中立足,并与曹操、孙权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齐桓公是春秋时期齐国的君主,他不计前嫌,任用曾经射过他一箭的管仲为相。

管仲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得齐国迅速强大起来,齐桓公也因此成为了春秋五霸之首。

秦孝公为了使秦国富强,任用商鞅进行变法。

商鞅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如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军功等,使秦国的经济得到了发展,军队战斗力大大增强,为秦国日后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现代社会,也有许多善于任用人才的成功案例。

比如,比尔·盖茨创立的微软公司之所以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取得巨大的成功,离不开他对人才的重视和任用。

盖茨善于发现和招揽技术领域的顶尖人才,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机会,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乔布斯领导下的苹果公司同样如此。

乔布斯以其独特的眼光和领导力,吸引了一批富有创新精神和专业技能的人才。

他们共同努力,推出了一系列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产品,如 iPhone、iPad 等,使苹果公司成为全球最具价值的公司之一。

从这些例子中可以看出,善于任用人才的领导者往往具备以下几个特点:首先,他们有敏锐的眼光,能够发现人才的潜在能力和优势。

古代君王的用人典故

古代君王的用人典故

《古代君王的用人典故》
小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讲讲古代君王用人的有趣故事。

先来说说唐太宗李世民吧。

他特别会用人,有个叫魏征的大臣,经常给他提意见,有时候唐太宗都被气得不行。

但是唐太宗知道魏征是为了国家好,所以还是很重视他的意见,把国家治理得越来越好。

还有齐桓公,他不计较管仲以前是敌人,还让管仲当大臣。

管仲很有本事,帮齐桓公出了好多好主意,让齐国变得很强大。

小朋友们,这些君王是不是很聪明呀?
《古代君王的用人典故》
小朋友们,咱们接着聊古代君王用人的故事。

你们知道周文王吗?他请姜子牙出山帮助他。

姜子牙年纪很大啦,但是周文王不在乎,觉得他有才华,真心诚意请他。

最后在姜子牙的帮助下,周文王做了很多好事。

再说说秦孝公,他用商鞅变法。

商鞅的办法一开始很多人不理解,但是秦孝公相信他,让秦国变得越来越厉害。

小朋友们,君王会用人很重要呢!
《古代君王的用人典故》
小朋友们,今天再来讲讲古代君王用人的典故。

比如说刘邦,他用了张良、萧何、韩信这些有本事的人。

张良给他出谋划策,萧何帮他管理后方,韩信给他打仗。

大家一起努力,刘邦最后当了皇帝。

还有刘备,他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

诸葛亮可聪明啦,帮刘备打了好多胜仗。

小朋友们,从这些故事里能知道,用人要用对人,这样才能成功哟!。

李世民用人_名人故事

李世民用人_名人故事

李世民用人如果将唐太宗李世民与刘邦、朱元璋等帝王比较,发现李世民最杰出的政治才能表现在他的“用人之道”上。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李世民以隋亡为戒,说:“选一个正人,善良之人便受到鼓励;误用一个坏人,坏人便蜂拥而至。

”为了实践自己的这一套理论,他在任免升降上不计恩怨亲疏,比如,长孙无忌是皇后之兄,外戚掌权历来是众矢之的,由是,皇后与无忌本人都要求避嫌,再三请求只当一个空头官,但李世民一言九鼎,力排众议,坚持任命无忌为宰相。

在中国历史上,与妻舅联手治国,或搬弄朝政的皇帝极为鲜见,而李世民的胆识明亮了古今。

他说:“我选拔的是人才,不是妻舅!”相反,叔父李神通向李世民当众要官时,一国之君的侄子却是摆起架子,于众目睽睽之下痛斥叔父无功而要官。

此举之功德在于,堵住了跑官要官的邪气。

国君要清楚自己的过错,就得身边有良臣与忠臣。

虞世基谄事隋炀帝,隋炀帝被杀。

李世民研究以往的帝王,旨在校正自己的行为。

魏征曾是李世民的政敌,而且还是亲兄李建成的心腹,属谋杀李世民的罪魁。

但魏征文化素养高,人生经历丰富,政见高明人,这让李世民器重。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在大庭广众中历斥其罪状,却破格任用魏征为詹事主薄和谏议大夫。

后来的事实证明,魏征从“祸首”变成了“忠臣”,李世民“拔人物則不私于党,负志业则咸尽其才”提供了有力的论据。

即令当年,唐太宗命令“十六岁以上男子体建者,可以征兵”,而魏征却敢顶撞皇上,其理由是征调成丁男子,足以无敌于天下,何必多取细弱增数?又何以体现以诚信治天下?唐太宗细想有得,赏魏征金瓮一只,以倡集思广益之风。

但,李世民毕竟是一位自尊心强又至高无上的皇帝,对过分尖锐的话也是不堪忍受的。

有一天,李世民怒发冲冠回到宫院,对长孙皇后说:“总有一天我会杀了这个乡下佬。

”皇后问这个乡下佬是谁。

皇上对曰:“魏征当众羞辱我。

”皇后以“君明臣才直”之语劝慰皇上:“魏征直,缘于陛下英明。

”李世民大悦。

皇后不可能主宰朝廷,但可以拯救一个人的命运,乃至一个朝廷的发展走向。

唐太宗纳谏_关于唐太宗的经典小故事

唐太宗纳谏_关于唐太宗的经典小故事

唐太宗纳谏_关于唐太宗的经典小故事【--经典手机短信】唐太宗李世民,祖籍陇西成纪,是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

关于唐太宗的经典小故事,我们来看看下文。

关于唐太宗的经典小故事一、唐太宗选人之道对人才的重视、尊重和培养是唐太宗成功兴国的首要策略。

他善于选贤任能,培养直谏的气氛,天下之才皆为他所用,集中大众的智慧。

他相信“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他秉承“水能载舟,也能覆舟”的重要思想。

在怀念一代名臣魏征时他还说过一段千古名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这些,都是唐太宗留给后人的闪烁着光芒的智慧和宝贵财富。

他的领导艺术与管理智慧曾为历代统治者和有识之士所推崇。

企业用人,关键在于看得准、用得对。

这样,人才就会立刻出现在你面前,否则即使人才就站在你面前,你也未必能看见。

唐人韩愈说:“世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问题不在于是否有人才,而在于是否有发现人才的“伯乐”。

二、唐太宗的用人之道谏议大夫魏征就是一个典型的“逆才”,他经常对唐太宗的缺点和不足犯颜直谏,多次让唐太宗威仪扫地。

他于贞观十三年所上《十渐不克终疏》,尖锐地指出唐太宗十个方面的过错和缺点,令唐太宗非常尴尬。

可唐太宗一贯将魏征作为难得的贤士善待之,重用之,甚至于尴尬之后,将《十渐不克终疏》列诸屏风,朝夕瞻视,并作为其当朝执政的座右铭。

正因有魏征之类的“逆才”和唐太宗善待“逆才”的雅量,才会有大唐基业的稳固和贞观盛世的出现。

在企业中只有相信下属,用人不疑,才能与下属建立起密切关系,上下一心,做好事情。

每一个下属,都渴望获得领导者的信任。

如果领导者高度信任下属,让他们放开手脚大胆工作,那么,下属就会受到激励最大限度地发挥聪明才智,积极肯干,变革创新,表现出极大的工作热情。

三、唐太宗的爱才唐太宗选贤任能不论亲疏,不避怨仇,不囿派系,更不问出身。

李世民用人收放有度

李世民用人收放有度

瑞 士 — — 父 母 为 了 不 让 孩
要去 外面 参加 劳动挣 钱 。孩 子很
子成为无能之 辈,从 小就培养孩
子 自 其 力的精神 。 如 , 食 譬 十六 七
岁的姑 娘 ,初 中一 毕 业就 送 到 一
小 的 时 候 就 给 他 们 灌 输 一 种 思
想 :不给 别人 添麻 烦 。” “ 母
征 辽 东 . 令 皇太 子 在 定 州监 国 . 命
房 玄 龄在 长 安 留守 .可 以见 机 行 事 . 需奏 请 有 人 前往 留守办 公 不
室 。 称 要 告 密 。房 玄 龄 问 :你 要 声 “ 告 谁 ?” 到 的 回答 是 :告 你 。 房 得 “ ” 玄 龄 马 上 把 此 人 送 到 前 线 交 李 世 民处 理 李 世 民 听 到 报 告 说 . 守 留
瞎 了 接 下 来 . 李 世 民 和 尉 迟 恭 有

送来 告 发 谋 反 的人 .令 人 持 刀 列 队. 上告密人 , 押 问他 要 告 谁 , 回 答 :房玄 龄 。” 世 民早 已料到 这 “ 李 是 怎 么 回事 , 即大 喊一 声 . 将 立 令
此 人 腰 斩 . 后 下 诏 书 . 评 房 玄 然 批 龄 不 能 当 机 立 断 这 是 贞 观 君 臣 博 弈 中 一 个 极
次谈 话 。对这 位 功 勋卓 著 的 名
臣 .李 世 民谆 谆 教 导 :对 于 汉 高 “
祖 刘邦 诛 杀 功 臣 .我是 持 批 评态 度 的 .希 望 能与 各 位 功 臣共 享 富 贵 可是 . 在任 上屡屡 有 违法行 你
有 意思 的实 例 .双 方都 明 白是 怎
么 回事 .但 都 要 按 规则 把 自己 的

唐太宗用人之道

唐太宗用人之道

唐太宗用人之道唐太宗李世民(599-649),中华帝国千古一帝,唐代第二位君主,唐高祖李渊之次子。

世民出生于武功(今陕西武功西北),4岁时曾有相面先生预言说,此子将来必能济世安民,因以为名。

隋炀帝大业十一年(615),炀帝被突厥始毕可汗率兵围困在雁门(今山西代县),年仅16岁的李世民应募勤王,崭露头角。

大业十三年(617),李渊被任为太原留守,李世民随从来到晋阳(今山西太原)。

这时隋政已衰,天下大乱,李世民便广交英雄豪杰,积极招兵买马,准备举兵反隋,夺取天下。

武德九年(626)六月四日,李世民率秦王府幕僚长孙无忌、尉迟敬德等,发动“玄武门之变”。

两天以后,唐高祖下诏将李世民立为太子。

八月,唐高祖禅位而为太上皇,李世民登上帝位,是为唐太宗。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中一个有作为的皇帝。

他登基之后,励精图治,使唐朝很快出现了经济繁荣,政局稳定的升平景象。

这种景象的出现,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而唐太宗实行一整套比较开明的人才政策则是其中重要原因之一。

一唐太宗人才政策的形成有其独特的历史原因。

唐太宗即位之初,国内形势并不是很好。

一方面,唐王朝是在攫取隋末农民起义果实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最后击败刘黑闼起义军是在武德六年,至唐太宗即位不过3年多时间,农民起义的余散力量同唐王朝统治者之间仍然处于相对紧张的状态;另一方面,建成、元吉余党既不甘心也不安心,总想侍机捣乱。

武德九年和贞观元年,地方上不止一次发生过局部变乱,这些都给唐太宗政权带来威胁。

历史的得失是唐太宗的一面宝鉴。

隋炀帝在治理国家中实行“骄矜自用”的孤家寡人政策,无法使“智者献其谋,勇者竭其力”。

对此,唐太宗深有感触地说:“前事不远,吾属之师也!”在时势面前,唐太宗认识到,“能安天下者,惟在用得贤才”,把“用贤才”与“安天下”联系起来,其见解是客观的,同时又是辩证的。

应该说,这是唐太宗人才政策得以形成的一个基本的指导思想。

为了尽快地稳定局势,唐太宗必须恰当地协调和处理好各种复杂的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

【名人故事】李世民用人_名人故事

【名人故事】李世民用人_名人故事

李世民用人_名人故事在唐朝初年的长安城里,阳光透过云层,斑驳地洒在巍峨的皇宫之上,金碧辉煌中透着一股不凡的气息。

在这座权力的中心,一位年轻的帝王正用他的智慧与胆识,书写着属于他的传奇——他,便是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登基不久,便深知治国之道,首在用人。

然而,这朝堂之上,人才济济却也鱼龙混杂,如何慧眼识珠,成为他日夜思索的问题。

一日,宫中传来消息,说城外有位名叫“怪才李”的奇人,行为举止怪异,却满腹经纶,无人能解其深意。

李世民闻言,心中一动,决定亲自召见这位“怪才”。

当“怪才李”被带进金銮殿时,满朝文武皆是一惊,只见他衣衫褴褛,头发蓬松,手中还拿着一把破旧的扇子,一副不修边幅的模样。

众臣心中暗笑,以为陛下这次是看走了眼。

李世民却不为所动,他缓缓起身,走到“怪才李”面前,轻声问道:“听闻先生才华横溢,朕有一事不明,愿闻其详。

”“怪才李”微微一笑,也不客气,张口便道:“陛下心中所忧,无非是如何选贤任能,使国家长治久安。

”“此言甚是!”李世民心中暗暗称奇,面上却不动声色。

“怪才李”接着说:“陛下若欲得人才,需不拘一格,不以出身论英雄。

且听我讲一个故事。

”众臣一听,纷纷竖起耳朵,连那些原本轻视“怪才李”的大臣也好奇起来。

“昔日有一国,国王求贤若渴,然朝中大臣皆以门第为重,忽视真才实学。

一日,国王得一奇人,此人出身贫寒,却精通兵法,能言善辩。

国王初时不信,命其于朝堂之上,与群臣辩论。

奇人毫不畏惧,引经据典,妙语连珠,最终令群臣心悦诚服。

国王大喜,遂委以重任,此人后来果然成为国之栋梁。

”故事讲完,大殿内一片寂静,连呼吸声都似乎变得沉重起来。

李世民若有所思,转头看向那些曾经轻视“怪才李”的大臣,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光芒。

“先生所言极是,朕受教了。

”李世民缓缓说道,随即下令,“即日起,凡有才能者,不论出身贵贱,皆可入朝为官,为国效力。

”此言一出,朝堂之上顿时炸开了锅。

那些原本靠门第立足的大臣们面面相觑,神色各异;而那些出身贫寒却才华横溢之士,则眼中闪烁着希望的光芒。

李世民用人不疑_成长故事

李世民用人不疑_成长故事

李世民用人不疑李世民能够在乱世之中得天下,并且开创“贞观之治”,与李世民的用人之能是密不可分的。

李世民麾下的能人大多来自于敌营,大名鼎鼎的魏征就是来自于政治对手李建成的幕府。

对这样的非嫡系之人,李世民只有四个字——用人不疑。

尉迟敬德,这尊门神本是李世民战场上的敌人,但后来却成为他最忠实的守护者,这依然离不开李世民的用人不疑。

尉迟敬德部乃隋末一支重要的武装力量,李世民派兵去攻打,屡败尉迟敬德,尉迟敬德只好收拾残部守介休。

李世民见尉迟敬德是一位难得的猛将,有了收为己用之心,于是派任城王李道宗、宇文士及前去游说,就这样,尉迟敬德以介休、永安二县降唐。

能得如此良将,李世民当然高兴,在接风洗尘的宴席上,李世民一兴奋,就任命尉迟敬德为右一府统军,并让他仍然统领八千旧部,和各营相杂在一起。

见李世民如此宠爱一个降将,并且没有改编他的部队,李世民手下的大将们着急了,生怕尉迟敬德如黄盖投降曹操,身在李营而心在刘武周,影响大唐军队的全国解放战争。

李世民手下的大将屈突通坐不住了,他恐怕尉迟敬德会反复,屡次提醒李世民要提防尉迟敬德,说尉迟敬德有三国时期的吕布之勇,不可不防!但李世民就是不听,仍对尉迟敬德信任有加。

残酷的战争,导致降将寻相等多叛逃而去。

李世民手下的大将们又开始怀疑起尉迟敬德,于是偷偷地把尉迟敬德囚禁起来。

李世民手下的谋士行台左仆射屈突通、尚书殷开山对李世民说:“尉迟敬德骁勇绝伦,现在被囚禁,内心必然怨恨,留着恐怕会成为后患,不如索性杀了他。

”李世民说:“不能杀他,假如敬德真要叛离,早就叛离了,又怎么会在寻相之后呢?”马上下令放出尉迟敬德,并派人把他带入卧室之中,赐给他金子。

李世民说:“男子汉大丈夫相互之间讲的是意气相投,不要因为一点小仇怨而介意,我最终没有相信谗言而害了忠良,您应该明白。

如果您一定要走,这点金子就算作路费以表这一段共事之情。

”尉迟敬德听了李世民的一番话,感激涕零,感恩李世民的知遇之恩,他什么话也没有说,默默地回到了自己的军营。

古代重用人才的例子

古代重用人才的例子

古代重用人才的例子古代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期,各个朝代都非常重视人才的选拔和使用。

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重用人才的例子,这些人才在其所处的时代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国家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几个重用人才的例子。

第一个例子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重用魏征。

魏征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重要谋士,他以其聪明才智和卓越智慧获得了太宗的赏识。

太宗认为魏征通晓法律,擅长政治,对国家大事有独到的见解。

他曾经在太宗的宴会上提出了“三策”,这个“三策”被太宗采纳并以此为出发点,推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政策,使得唐朝的国家治理更加完善和高效。

魏征的智慧和才能使得他在唐朝政治中地位日益提升,成为唐朝的重要决策者之一。

第二个例子是宋徽宗的重用苏东坡。

苏东坡是宋朝时期的文学家、政治家和书法家,他以其丰富的才华和卓越的智慧在宋徽宗的心目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苏东坡在政治上主张以民为本,提倡改革,积极推动国家的发展。

他在文学创作方面也有很高的成就,被誉为“文学巨擘”。

宋徽宗非常欣赏苏东坡的才华和人格魅力,多次重用他,让他担任重要的政治职务。

苏东坡在宋徽宗的支持下,有机会实施他的改革方案,并对宋朝的文化和政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第三个例子是明朝嘉靖皇帝的重用徐渭。

徐渭是明朝时期的文学家、政治家和理学家,他以其卓越的学问和深刻的思想在嘉靖皇帝的心目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徐渭主张实事求是,反对虚浮和空洞的学问。

他在政治上提倡清廉廉政,坚决抵制腐败和贪污现象。

嘉靖皇帝非常欣赏徐渭的才华和人格魅力,多次重用他,让他担任重要的政治职务。

徐渭在嘉靖皇帝的支持下,有机会实施他的政治理念,并对明朝的政治和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这些例子都表明,古代各个朝代都非常重视人才的选拔和使用。

这些人才以其聪明才智和卓越智慧获得了君主的赏识,并在其所处的时代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他们通过自己的才能和智慧,为国家和社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同时,这些例子也表明,只有重用人才,才能实现国家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

善用人才的故事

善用人才的故事

善用人才的故事
1、刘邦在“楚汉争霸”时,刘邦知人善任,广纳贤才,任人唯贤,因此战胜了项羽。

张良破落流浪,韩信招摇过市,萧何曹参县衙收贿,吹鼓手周勃以及屠狗仔樊哙,都因刘邦用其一技之长,在和项羽的战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成为西汉王朝的开国勋爵。

2、李世民在中国上,唐太宗李世民一朝,可以说是人才之盛,实所谓灿若星河。

魏征敢于直谏,耻君不及尧、舜,以谏诤为己任;房玄龄孜孜奉国,知无不为;李靖才兼文武,出将人相;魏征为主的谏诤大臣,还经常劝谏和建议唐太宗要记取隋朝和隋炀帝灭亡的教训,实行偃武修文,广纳贤才,从而为大唐帝业打下良好基础。

可以说,正是因为唐太宗在用人上不拘一格,使人尽其オ,才尽其用。

做到知人善任,唯才是举。

オ开创了名垂史册的“贞观之治”。

3、刘备刘备能成功,主要靠识人,且知人善用。

从田豫、到邓芝、马忠,再到马谡,无不如此,刘备只要和他们聊几句,就看得出其才能,这些都是早年的人生经历赋予刘备的技能。

4、曾国藩曾国藩有一个用人秘诀就是知人善用,在日常相处中,曾国藩会仔细观察每个人的一举一动,并且以此来判断这个人是否可用。

因为曾国藩敏锐的洞察力和细心的教导,湘军队伍才迅速发展壮大,在战场上勇猛无敌,最终击退了太平军的起义,在这件事儿上,曾国藩可以说是功不可没。

5、朱元璋在南下滁州途中,定远名人李善长到军门求见。

李善长和
朱元璋一见如故,李善长以汉高祖刘邦为例劝说朱元璋:只要效法刘邦知人善任,不乱杀人,很快便可平定天下。

朱元璋认为很有道理,于是留李善长做了幕府的书记,并嘱咐李善长好好协调将领间的关系,共创大业。

关于唐太宗的经典小故事

关于唐太宗的经典小故事

关于唐太宗的经典小故事唐太宗李世民,祖籍陇西成纪,是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

关于唐太宗的经典小故事,我们来看看下文。

关于唐太宗的经典小故事一、唐太宗选人之道对人才的重视、尊重和培养是唐太宗成功兴国的首要策略。

他善于选贤任能,培养直谏的气氛,天下之才皆为他所用,集中群众的智慧。

他相信“兼听那么明,偏听那么暗〞,他秉承“水能载舟,也能覆舟〞的重要思想。

在思念一代名臣魏征时他还说过一段千古名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这些,都是唐太宗留给后人的闪烁着光辉的智慧和珍贵财富。

他的领导艺术与管理智慧曾为历代统治者和有识之士所推崇。

企业用人,关键在于看得准、用得对。

这样,人才就会立刻出现在你面前,否那么即使人才就站在你面前,你也未必能看见。

唐人韩愈说:“世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问题不在于是否有人才,而在于是否有发现人才的“伯乐〞。

二、唐太宗的用人之道谏议大夫魏征就是一个典型的“逆才〞,他经常对唐太宗的缺点和缺乏犯颜直谏,屡次让唐太宗威仪扫地。

他于贞观十三年所上《十渐不克终疏》,锋利地指出唐太宗十个方面的过错和缺点,令唐太宗非常为难。

可唐太宗一贯将魏征作为难得的贤士善待之,重用之,甚至于为难之后,将《十渐不克终疏》列诸屏风,朝夕瞻视,并作为其当朝执政的座右铭。

正因有魏征之类的“逆才〞和唐太宗善待“逆才〞的雅量,才会有大唐基业的稳固和贞观盛世的出现。

在企业中只有相信下属,用人不疑,才能与下属建立起密切关系,上下一心,做好事情。

每一个下属,都渴望获得领导者的信任。

如果领导者高度信任下属,让他们放开手脚大胆工作,那么,下属就会受到鼓励最大限度地发挥聪明才智,积极肯干,变革创新,表现出极大的工作热情。

三、唐太宗的爱才唐太宗选贤任能不管亲疏,不避怨仇,不囿派系,更不问出身。

在唐初上层管理集团中,长孙无忌是长孙皇后的兄长,房玄龄是隋朝旧臣,张行成原是一介布衣,马周本为中郎将常何的门客,魏征那么是政敌李建成的谋臣。

李世民用人录

李世民用人录

李世民用人录一前言李世民生于隋开皇十八年十二月,死于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公元598—649年),他是唐高祖李渊的次子,唐朝第二代皇帝,庙号太宗,在位二十三年,享年五十一实岁。

世民年轻时“聪明勇决,识量过人,见隋室方乱,阴有安天下之志,倾身下士,散财结客,咸得其欢心。

”615年,隋炀帝巡游北塞,被突厥困于雁门,世民十七岁应募从军,前去救援,布疑阵吓退突厥小股围兵。

十九岁策动李渊在太原起兵反隋,当年攻占隋都长安。

第二年(武德元年,618年)李渊称帝,建立了唐王朝,世民被封为秦王。

随后几年,李世民率唐军主力先后消灭了薛举、薛仁杲、刘武周、宋金刚、李密、王世充等主要封建割据势力,镇压了窦建德、刘黑闼的农民起义,打败了突厥贵族的长期侵扰,奠定了国家的统一局面。

武德四年,唐高祖“以秦王功大,前代官皆不足以称之”,特置天策府,任二十三岁的李世民为天策府上将,位在王公之上。

为了争夺王储地位,他险些被兄弟谋害,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四日,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

同年八月,李渊被迫退位,做了太上皇,李世民即皇帝位,时年二十八岁。

第二年(627年)改元“贞观”,开始了历史著名的“贞观之治”。

隋炀帝杨广在位十四年,骄奢淫逸,好大喜功,穷兵黩武,开运河、游江南、修宫室、征辽东,赋税沉重,徭役叠加,社会生产力受到极大的破坏。

再加上连年灾荒,饿殍遍野,民变蜂起,官匪横行,内战打了近三十年,有些地方到了人吃人的地步,全国人口从4600万,锐减到1500万。

唐太宗接过的就是这么一个烂摊子。

他吸取了隋朝灭亡的教训,能够居安思危,励精图治,采取了一些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有效措施,实行均田令和租庸调制,鼓励农耕,与民休养生息;删定法令,整顿吏治,改革府兵制度,大开科举之途;抑制士族豪强势力,促进国内民族融合;很快平复了战争的创伤,使社会得以安定,生产得以发展。

史书称:贞观四年,“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故里,米斗不过三四钱(古一斗约合今15斤,唐一钱约合今0.2元),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

古代帝王心胸宽广任人唯贤的例子

古代帝王心胸宽广任人唯贤的例子

古代帝王心胸宽广任人唯贤的例子唐太宗重视重用人才唐太宗即李世民,太宗是他死后的庙号,谥号为“文皇帝”,但后人称呼最多的是“唐太宗”,有时也称“文皇帝”。

“世民”的含义是“济世安民”。

从公元599年1月(隋开皇十八年十二月)出生到649 唐太宗李世民,任用贤才,他选用官员不分出身、不分民族、不分地域、不分亲疏贵贱,无论是中原、关陇、山东、江南的。

齐桓公用管仲为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齐国为天下第一强国,霸主。

结果失去管仲,就失去了霸业。

自己死后三个月都没能下葬。

魏文侯用李悝变法,使国家开始富强
唐玄宗前期善任人唯贤,后期就不行了刘邦用韩信刘备求诸葛亮姜太公的故事武则天用迪仁杰等等。

唐太宗的用人原则

唐太宗的用人原则

唐太宗的用人原则唐太宗李世民啊,那可是个历史上出了名的能人。

他不仅是个大帝,还是个用人高手。

你要知道,他的用人原则可真是有一套,精妙得让人佩服。

怎么说呢,别看他一身威风,可在选人方面,他可不像某些领导那样拍脑袋做决定。

他的用人方式,说起来有点像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种意思。

他能发现别人的优点,又能给人足够的机会,真的是名副其实的“能者上,庸者下”。

唐太宗最看重的是什么?不是人的出身,不是官职高低,而是这个人有没有真本事。

你看,像魏徵这样的历史人物,明明出生也就一般,甚至一度是个小小的文官,怎么就能被唐太宗看重呢?这就不得不提唐太宗的慧眼识珠了。

魏徵性格直率,敢于直言,他说话直接,甚至敢当面给太宗提意见。

很多帝王都是那种心胸狭窄,谁敢反驳我就要给你点颜色看看,但唐太宗不一样,他居然还把魏徵当做自己的忠言逆耳的“良药”,可见他对“用人不拘一格”的态度多么宽容。

你想想,这样的气度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不仅如此,唐太宗的另一个原则就是,重用那些不畏权势、敢于直言的官员。

魏徵对他严厉的批评,一度让大伙儿都捏一把汗。

你别看魏徵敢对唐太宗开口,那可真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做到的。

像有个叫房玄龄的人,也是唐太宗的重要谋士之一。

这个人呢,天生就有一副好脑袋,手段高明,不愧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臣。

唐太宗就很喜欢这种既能出谋划策,又不拘泥于传统的人。

你看看,他和房玄龄之间的关系,多好啊,像朋友一样,可以肆无忌惮地讨论问题,根本没有什么官僚之间的隔阂。

不过,唐太宗也有他的标准,不是所有的能人都能入得了他的法眼。

比方说那些嘴上说得好,实际行动却总是跟不上脚步的官员,唐太宗也不会给他们太多机会。

就像那些只有表面功夫的“庸才”,说得再天花乱坠,最后也不过是空中楼阁,根本经不起实际检验。

唐太宗深知这一点,所以他对那些心浮气躁、做事不踏实的人一向不屑一顾。

他要的是实打实、真材实料的干部,而不是只会空谈的纸上谈兵。

说到这里,有人可能会问,唐太宗的用人标准到底是什么?简单来说,就是“看得见本事,做得到实事”。

李世民用人之道

李世民用人之道

李世民用人之道唐太宗李世民,唐高祖李渊第二子,实为唐朝的开创之君。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最会用人的帝王。

这一点得到了不少的史学家的公认,也正因为此,唐太宗不但能够夺取政权,得到天下,还能创建历史上最负盛名的“贞观之治”。

文治武略,均有大功。

历史上,像唐太宗这样既能开拓,又能至治的帝王,只有寥寥数人。

而其中做的最好的,是唐太宗。

关于“贞观之治”,笔者在下文中还将详细论述,在这里,笔者将重点讨论唐太宗在创建唐朝的过程中的用人之道。

●礼贤下士,广为招揽隋朝末年,眼见天下大乱,民不聊生,隋炀帝荒淫无度,李世民知道天下必乱,于是广泛交游。

李世民十六岁即曾应募勤王,在云定兴将军部下,崭露头角。

声誉极佳,所以很受关注。

晋阳县令刘文静与李世民交情很深,后来,刘文静因受瓦岗军首领李密株连,被捕入狱。

李世民深为刘文静的胆识和才略折服,于是以探视为名,与他在狱中拟定了招募兵士、西入关中、创立帝业的起兵计划,并和刘文静、晋阳宫副监裴寂一起劝说李渊反隋。

因为要向成就一番大事业,李世民从一开始就礼贤下士,以李渊公子的身份,不惜折节下交、,广揽人才。

像刘文静这样的地位低微但是才华横溢、满腹雄心的庶族人才,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李渊在用人方面不敢突破,招揽的人才多是门户尊贵的士族。

在这一点上,李世民与李渊大不相同,李世民不拘一格,招揽了大量的寒门微士,甚至不少是亡命之徒和流氓无赖。

这为李世民利用当时社会的各种政治资源,创建唐朝,奠定了基础。

●保护贤才,不听佞言在李世民的凌烟阁中为列第八的卫公李靖,曾试图揭发李渊谋反,因此几乎被李渊处死,在关键时刻,为李世民所救。

后来戴罪立功,协助李孝恭经营巴蜀、灭萧铣、辅公佑,被李渊评价为“萧、辅之膏肓”。

李靖一生,立下军功无数,在大堂群雄之重,李靖的军事才能第一。

也正因为军事能力过高,所以遭人疑忌,屡次被诬告谋反,李世民都为李靖平反。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行高于众,人必诽之。

历史上功劳显赫的贤才被陷害至死的事,层出不穷。

用人如器_人生故事

用人如器_人生故事

用人如器唐人吴兢撰写的《贞观政要》中记载,唐太宗李世民对手下大臣右仆射封德彝说:“国家安定的根本是得到人才。

最近我命你推举人才,怎么未曾见你推荐一人啊?”封德彝回答说:“我怎敢不尽心去办呢?只是还没有发现才华卓著的人才啊。

”太宗反驳说:“用人就好像是使用器皿一样,用其所长即可。

不能指望过去年代的奇人再次出现,而是要从眼前选人才。

难道说一定要等到以前的传奇人物傅说、姜太公出现,咱们才能治理国家吗?”“用人如器”是李世民用人的一个理念。

用人才就如同使用器皿一样,不是要全才全用,而是专才专用。

不指望茶壶有铁锅的特长,也不指望铁锅有茶壶的作用。

任何一个器皿都不是全能全才的,每个器皿都有其用处与长处。

领导选人才,如同厨师选器具,一是要明白每个器具的性能和使用领域;二是要搞好搭配,利用多样性让器具之间互相弥补、取长补短;三是要根据实际需要开发新的器具。

在给企业做培训的过程中,我也遇到过类似的问题。

一个企业的老总给我说起他的苦恼。

他的公司缺少一个副总,所以他想提拔一个人,这本来是件好事情,可是问题在于两个候选人他都不十分满意,临时到外边找又找不到合适的人选,提拔其中的任何一个,另一个都很有可能离开,不提拔工作又没法开展。

最后还是从外面招聘了一个人。

结果,试用了一段时间,发现选拔的人才不如想象得那么好,非常失望,准备开掉人家,又觉得不忍心。

在听完他讲的内容以后,我给他举了一个很经典的例子。

假如世界遭受危机,我们要选一个人站出来领导大家度过危机,下边是三个候选人,我们应该选谁呢?A。

经常占卜,两个情妇,嗜好烟酒,意志坚定,比较自我,有雄心,善于鼓励。

B。

爱睡懒觉,曾吸鸦片,好酒,爱攻击别人,善于辞令,文学水平高,喜欢表现自己。

C。

战斗英雄,素食,不吸烟,敏感,有热情,有幻想,比较自我。

可能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独特的关注点和不同的选择。

实际上,这三个人是三个真实的历史人物:A是罗斯福,B是丘吉尔,C是希特勒。

假如你只看到希特勒的优点,你有可能把他选中,那么人类就要遭受灾难了。

统治者可以识别人才的事例

统治者可以识别人才的事例

统治者可以识别人才的事例
有了李世民才有了贞观之治,但只有李世民成不了贞观之治,大治的天下只有李世民与大量人才合作才能实现。

可以说李世民是历史上最会运用人才的皇帝,没有之一,正是因为这样,贞观年间,大唐朝中的人才如过江之鲫,超过了秦汉,宋明也有不及。

李世民有一双辨别人才的慧眼,他能够清楚地知道自己手下的优缺点,然后根据这些将他们安排到合适的岗位中。

如果李世民穿越到现在,那他最合适的工作应该是猎头,当然,任职一个公司的老总也是绰绰有余。

只要有能力,无论在任何时代都能够很好地生活。

贞观末年,在一次朝会上,李世民就当着群臣的面要长孙无忌来评价自己这个皇帝的过失。

长孙无忌虽然是李世民的大舅子,但面对这个问题也不敢回答,只好拍马屁。

这记马屁却拍到了大腿上,李世民大为不悦,然后当着群臣的面开始评价朝中的各位重臣:长孙无忌为人善避嫌疑,应对敏捷,比之古代贤者也毫不逊色,然而统兵作,却非其所长;高士廉涉猎古今,心术聪悟,面临为难不改气节,为官亦不私结朋党,唯独缺少的是耿直规谏、忠直进言;唐俭言辞漂亮流利,性情平和,善解人意,觥筹交错之间,言语更是滔滔不绝,可惜跟随朕三十载,却无一言论及国家得失;杨师道性行纯良,品德无可指摘,但是为人怯懦,难当大任,无论事务缓急,皆不得力;岑文本品性敦厚,文章是其所长,可是惯于引经据典,有时未免脱离实际。

李世民将麾下的文武重臣一一点评,语气虽然委婉,但却一针见
血,入木三分,可见李世民的眼光之毒辣,观察之细致。

正是因为有这双慧眼,李世民才能人尽其才,建立一个强大高效的人才团队。

贞观大治就是由李世民与他的这个人才团队共同缔造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世民用人
如果将唐太宗李世民与刘邦、朱元璋等帝王比较,发现李世民最杰出的政治才能表现在他的“用人之道”上。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李世民以隋亡为戒,说:“选一个正人,善良之人便受到鼓励;误用一个坏人,坏人便蜂拥而至。

”为了实践自己的这一套理论,他在任免升降上不计恩怨亲疏,比如,长孙无忌是皇后之兄,外戚掌权历来是众矢之的,由是,皇后与无忌本人都要求避嫌,再三请求只当一个空头官,但李世民一言九鼎,力排众议,坚持任命无忌为宰相。

在中国历史上,与妻舅联手治国,或搬弄朝政的皇帝极为鲜见,而李世民的胆识明亮了古今。

他说:“我选拔的是人才,不是妻舅!”相反,叔父李神通向李世民当众要官时,一国之君的侄子却是摆起架子,于众目睽睽之下痛斥叔父无功而要官。

此举之功德在于,堵住了跑官要官的邪气。

国君要清楚自己的过错,就得身边有良臣与忠臣。

虞世基谄事隋炀帝,隋炀帝被杀。

李世民研究以往的帝王,旨在校正自己的行为。

魏征曾是李世民的政敌,而且还是亲兄李建成的心腹,属谋杀李世民的罪魁。

但魏征文化素养高,人生经历丰富,政见高明人,这让李世民器重。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在大庭广众中历斥其罪状,却破格任用魏征为詹事主薄和谏议大夫。

后来的事实证明,魏征从“祸首”变成了“忠臣”,李世民“拔人物則不私于党,负志业则咸尽其才”提供了有力的论据。

即令当年,唐太宗命令“十六岁以上男子体建者,可以征兵”,而魏征却敢顶撞皇上,其理由是征调成丁男子,足以无敌于天下,何必多取细弱增数?又何以体现以诚信治天下?唐太宗细想有得,赏魏征金瓮一只,以倡集思广益之风。

但,李世民毕竟是一位自尊心强又至高无上的皇帝,对过分尖锐的话也是不堪忍受的。

有一天,李世民怒发冲冠回到宫院,对长孙皇后说:“总有一天我会杀了这个乡下佬。

”皇后问这个乡下佬是谁。

皇上对曰:“魏征当众羞辱我。

”皇后以“君明臣才直”之语劝慰皇上:“魏征直,缘于陛下英明。

”李世民大悦。

皇后不可能主宰朝廷,但可以拯救一个人的命运,乃至一个朝廷的发展走向。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魏征病重期间,唐太宗两次上门探视,尤其在魏征奄奄一息之时,唐太宗还拉着自己的女儿,对魏征痛哭流涕地说:“睁开眼,看看你的儿媳妇吧。

”唐太宗原定将自己的女儿嫁给魏征的儿子魏叔玉,不完全是出于婚姻意义的考虑,更多的是政治色彩,包括对魏征这样的忠臣极致的奖赏。

国君是源头,臣民是溪流。

只有源头清,溪流才不会浑浊。

拍皇上的马屁甚众,这是一种经久不衰的历史现象。

李世民患“气疾”,身边
的臣僚们引经据典,再三请求为皇上建造一座楼台,唐太宗一口回绝了。

唐朝建都长安,粮食东运,压力很大。

在洛阳建筑宫殿也是大势所趋。

张玄素上书曰:“营造乾阳殿,连隋炀帝都不如!”李世民纳谏,下令所有工程全部停工,且曰:“以后到洛阳即或露宿,也无不可。

”但,洛阳宫仍修建了。

官员挖池筑山,雕饰华丽。

李世民大怒,立即令人拆毁,罢免了一些官员之职。

朝廷哗然,捧场无门,政治日臻清廉。

李世民可谓“用人之道”的典范。

如果,唐太宗在为皇一生中任用下属的关键问题上没有优点与缺点,他在历史上的分量就会减轻,李世民就不再是李世民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