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言实词翻译方法与技巧
文言文翻译细节和技巧
![文言文翻译细节和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ae0d5ed0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67d9457.png)
文言文翻译细节和技巧简介本文档旨在提供关于文言文翻译细节和技巧的指导,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翻译文言文。
细节和技巧以下是一些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细节和技巧:1. 精确翻译:文言文非常形象而精确,翻译时应尽量保持原文的含义和精确性。
避免使用太过笼统或模糊的词语,而应注重选择准确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2. 固定词组和结构:文言文中常出现一些固定的词组和结构,这些词组和结构具有特定的含义和语意。
在翻译时,应尽量保持原有的固定词组和结构,以便更好地传达作者的意图和文言文的风格。
3. 多读多练:文言文是一门需要不断研究和练的语言,只有通过多读多写,才能更好地掌握文言文的翻译技巧和风格。
建议多阅读经典文言文著作,并进行翻译练,以提高自己的翻译水平。
4. 文化背景了解:文言文是古代中国文化的重要部分,理解文言文的翻译需要对其背后的文化背景有一定的了解。
熟悉古代中国的历史、哲学、宗教等方面的知识,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翻译文言文。
5. 词义多样性:文言文中的词汇存在着丰富的词义多样性,一个词语可能有多种意思和解释。
在翻译时,应根据上下文和语境推断出最符合原文意思的词义,以保持翻译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6. 平衡信达雅:在翻译文言文时,应平衡翻译的准确性、通顺性和雅观性。
既要忠于原文的意义和含义,又要让翻译的语言通顺自然,符合现代读者的阅读惯和口语表达惯。
7. 水准把握:在翻译文言文时,要根据目标读者的水准和理解能力,进行适当的翻译调整。
对于较专业或学术性的文言文作品,可以保持较为原汁原味的翻译;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可以适度进行转换和解释,以提高可读性和理解性。
结论文言文翻译是一项挑战性的任务,但通过熟悉文言文的特点和技巧,并进行不断的学习和练习,读者可以提高自己的翻译水平。
希望本文档提供的细节和技巧能对读者有所帮助,使其在文言文翻译中更加得心应手。
祝翻译顺利,不断进步!。
文言文翻译实词方法总结
![文言文翻译实词方法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81fd1f68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f2.png)
古文者,华夏文明之瑰宝,传承千年,博大精深。
然文言文语言古朴,词汇丰富,实词翻译成为学习文言文的一大难点。
本文旨在总结文言文翻译实词的方法,以期为读者提供参考。
一、字面意义法字面意义法,即根据实词的字面意义进行翻译。
此法适用于实词在文言文中的意义与在现代汉语中的意义相近或相同的情况。
例如:原文:“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译文:“太阳即将落山,气息微弱。
”二、词性转换法文言文中,实词的词性往往比较灵活,可以通过词性转换法进行翻译。
此法适用于实词在文言文中的词性与现代汉语中的词性不同的情况。
例如:原文:“山川秀美,风景如画。
”译文:“山川美丽,景色如画。
”三、语境分析法语境分析法,即根据实词在文言文中的上下文环境进行翻译。
此法适用于实词在文言文中的意义与字面意义不符的情况。
例如:原文:“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译文:“孔子在河边说:‘时光如流水般逝去,日夜不停。
’”四、对仗分析法对仗分析法,即根据文言文中的对仗句式进行翻译。
此法适用于实词在文言文中的对仗句式中出现的情况。
例如:原文:“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译文:“太阳依傍山峦渐渐落下,黄河奔腾入海。
”五、比喻分析法比喻分析法,即根据文言文中的比喻句式进行翻译。
此法适用于实词在文言文中的比喻意义出现的情况。
例如:原文:“岁寒知松柏,患难见真情。
”译文:“岁寒时,才能看出松柏的坚韧;患难时,才能看出真情的可贵。
”六、成语分析法成语分析法,即根据文言文中的成语进行翻译。
此法适用于实词在文言文中的成语意义出现的情况。
例如:原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译文:“学习并时常温习,难道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吗?”七、综合分析法综合分析法,即结合以上几种方法,对实词进行综合翻译。
此法适用于实词在文言文中的意义复杂,难以用单一方法进行翻译的情况。
例如:原文:“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译文:“青青的衣领,使我心情悠长。
”总之,文言文翻译实词需要结合具体语境,灵活运用各种方法。
文言文翻译技巧和方法
![文言文翻译技巧和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c4661395844769eae109ed4a.png)
文言文翻译技巧与方法一、基本方法:直译与意译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与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就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
直译的好处就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就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就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
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
意译的好处就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
其不足之处就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二、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就是保留。
凡就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例如:《晏子使楚》中的“楚王”、“晏婴”、“晏子”等不用翻译。
“删”,就就是删除。
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
例如:“寡人反取病焉”的“焉”就是语气助词,可不译,本句的意思就就是“我反而自讨没趣。
”(《晏子使楚》)又如:“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中的“而”就是连词,可不译,整句意思就是“子猷与子敬都病重,子敬先死去。
”“补”,就就是增补。
(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一词就是“妻子、儿女”的意思;(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如《人琴俱亡》中“语时了不悲”,翻译为:(子猷)说话时候完全不悲伤。
“换”,就就是替换。
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
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您”。
“调”就就是调整。
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
例如《人琴俱亡》中“何以都不闻消息”,“何以”就是“以何”的倒装,宾语前置句,意思就是“为什么”。
“变”,就就是变通。
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
“子猷问左右”(人琴俱亡))中的“左右”指的就是“手下的人”,“左右对曰”(《晏子使楚》中的“左右”指的就是“近臣”。
浅谈文言实词翻译方法与技巧
![浅谈文言实词翻译方法与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e6e0d87cfd0a79563c1e72ef.png)
浅谈文言实词翻译方法与技巧高考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主要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这些文言实词有的因多音多义而难以理解,有的因古今异义容易混淆,还有的因词类活用而意义发生临时改变,特别是遇到陌生的文言实词,一时难以准确理解词义,则须灵活运用一些方法、技巧进行推敲、判断。
根据本人多年的教学经验,现将一些方法、技巧总结如下:一、字形分析推断法即通过字形结构分析来解释本义。
汉字中的形声字占百分之八十以上,其意符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如:“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一句中“造”的意义。
“造”的义符为“”,联系下文“袁所寓之法华寺”,不难推测与处所关联的词义应是“到”“去”的意思,“造”的其他意义“制造”“成就”显然与文意不符。
二、字音分析推断法找到通假关系,用本义去解释借义。
如:“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一句中的“顿”的意义。
“顿”与“钝”的字形相似,读音相近,“钝”含义是“不锋利”,“ 甲兵顿弊”就是“甲弊兵钝”,意思就是长期放弃战备,铠甲破弊,兵器也不锋利。
再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这句中的“惠”本义为“仁爱”,在这里显然讲不通的,可借助于音的联系来推断其通假,“惠”通“慧”,豁然贯通。
三、语法分析推断法即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功能推断词义。
句子中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根据词语在句中的位置,可以推断词义。
如“自放驴,取樵炊爨”,“樵”字前有动词“取”,后有动词“炊爨”,上下联系起来,不难推断出它处于宾语的位置,是名词,应该是“木材”的意思,“打材”是动词,明显不当。
又如“范增数目襄王”(《鸿门宴》),这句中的“目”前有状语,后有宾语,用作动词,既不能理解为“眼睛”,也不能仅理解为“看”,应解释为“用眼睛示意”。
四、结构分析推断法利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求得词语正确的解释。
文言文实词解释技巧
![文言文实词解释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9e87f317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91.png)
文言文实词解释技巧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重要的作用。
但是,由于其语言形式繁复,不易理解,我们需要掌握一些实词解释的技巧,才能更好地理解文言文。
1. 根据文意翻译
文言文中的实词常常具有多个意思,需要根据上下文来确定其确切的含义。
因此,在阅读文言文时,我们需要结合上下文,理解其所表达的意思,然后再进行翻译。
2. 对比现代汉语
在阅读文言文时,可以将其与现代汉语进行对比,找出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来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含义。
例如,“奉旨出使”中的“奉旨”可以理解为“按照命令”,与现代汉语中的“奉行”类似。
3. 注意古今差异
由于文言文已有千年历史,其语言形式与现代汉语有很大差异,需要注意古今差异,例如“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其中的“粮草”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常用,但在古代则是军队运作的重要物资。
4. 掌握常用词汇
文言文中的实词数量繁多,但是很多实词是经常出现的,例如“天下”、“君子”、“礼义”等,掌握这些常用词汇能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含义。
总之,掌握文言文实词解释技巧对于学习文言文至关重要,只有通过不断的阅读和理解,才能更好地领略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
文言文实词翻译小技巧
![文言文实词翻译小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34093b2c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3d.png)
夫文言文,古之经典,言辞奥妙,实词众多。
然今之人,多疏于古文,于实词之翻译,常感困惑。
故本篇试述文言文实词翻译之小技巧,以助读者一臂之力。
一、字面理解法文言文实词翻译,首当其冲者,即为字面理解法。
此法即按字面意思进行翻译,但需注意,文言文实词往往具有多义性,故需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
例如:原文:“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谨。
’”翻译:“子路急忙回答道:‘一个拥有千辆战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被军队压迫,再加上饥荒。
’”二、语境推断法文言文实词翻译,往往需要根据语境进行推断。
此法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古文阅读能力,能够根据上下文推断实词的意义。
例如:原文:“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翻译:“孔子登上东山,觉得鲁国变小了;登上泰山,觉得整个天下都变小了。
”三、音近词替换法文言文中,有些实词与今言实词在发音上相近,可以采用音近词替换法进行翻译。
例如: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习了之后,按时温习,不是也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不是君子吗?’”四、词性转换法文言文中,有些实词的词性与现代汉语中的实词词性不同,需要进行词性转换。
例如: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其中必定有我可以向他学习的人。
选择他的优点来学习,对他的缺点加以改正。
’”五、词义引申法文言文中,有些实词具有丰富的引申义,翻译时需要根据语境进行引申。
例如: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孔子说:‘了解某种学问的人不如喜欢它的人,喜欢它的人不如从中获得快乐的人。
’”总之,文言文实词翻译需要结合多种技巧,才能准确表达其意义。
读者在翻译过程中,应注重以下几点:1. 熟悉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词汇;2. 结合上下文语境,推断实词的意义;3. 采用多种翻译技巧,力求准确表达;4. 勤于积累,不断提高自己的古文阅读能力。
文言文实词翻译法
![文言文实词翻译法](https://img.taocdn.com/s3/m/b79d6b52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f6.png)
文言文,古之遗音,传之千载,其辞简而意深,文雅而意蕴丰富。
然文言文中实词繁多,词义多变,翻译实为一大难题。
兹将文言文实词翻译之法,分述如下,以助后学。
一、直译法直译法,即按照文言文中的字面意义进行翻译。
此法适用于实词意义明确,现代汉语中有对应词汇的情况。
具体操作如下:1. 对应法:将文言文中的实词直接对应现代汉语中的词汇。
如:“君臣之道,义也。
”(君臣之间的道义。
)“道”,在此处直接对应现代汉语中的“道义”。
2. 替换法:用现代汉语中的同义词替换文言文中的实词。
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国家的兴衰,普通百姓也有责任。
)“匹夫”,在此处用“普通百姓”替换。
二、意译法意译法,即根据文言文实词的含义,结合上下文,用现代汉语进行解释。
此法适用于实词含义较为复杂,或与现代汉语词汇对应不明确的情况。
具体操作如下:1. 意会法:根据文言文实词的含义,结合上下文,用现代汉语进行意会。
如:“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春风吹拂,我心情愉悦,马儿奔跑得飞快,一天之内看尽了长安城中的美景。
)“得意”,在此处意会为“心情愉悦”。
2. 比喻法:用现代汉语中的比喻词汇替换文言文中的实词。
如:“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有志向的仁人,不会为了自己的生命而损害仁德,而是愿意为了成就仁德而牺牲自己的生命。
)“仁”,在此处用“仁德”比喻。
三、语境分析法语境分析法,即根据文言文实词在上下文中的具体语境,推测其实际意义。
此法适用于实词含义模糊,难以直接翻译的情况。
具体操作如下:1. 上下文分析法:根据文言文实词在上下文中的位置和作用,推测其实际意义。
如:“夫子哂之。
”(孔子微笑。
)“哂”,在此处根据上下文推测为“微笑”。
2. 修辞分析法:根据文言文实词在句子中的修辞手法,推测其实际意义。
如:“山川秀美,气象万千。
”(山川秀丽,景象万千。
)“气象”,在此处根据修辞手法推测为“景象”。
四、综合运用法综合运用法,即将上述几种方法结合起来,对文言文实词进行翻译。
翻译文言文实词的方法
![翻译文言文实词的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e00215b1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b7.png)
文言文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然而,由于时代变迁,许多文言文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发生了变化,给现代人阅读和理解文言文带来了很大困难。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以下介绍几种翻译文言文实词的方法。
一、直译法直译法是将文言文实词按照其本义直接翻译成现代汉语,这种方法适用于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近的实词。
例如,将“马”直译为“马”,将“水”直译为“水”。
直译法简单易懂,但有时会导致翻译过于直白,失去原文的韵味。
二、意译法意译法是根据文言文实词在句子中的具体语境,将其实际意义翻译成现代汉语。
这种方法适用于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差较大的实词。
例如,将“窈窕”意译为“美丽”,将“翩翩”意译为“优雅”。
意译法能够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情感和意境,但有时可能会失去部分历史和文化背景。
三、增译法增译法是在直译或意译的基础上,根据句子结构和语义需要,添加一些现代汉语中的实词或虚词,使翻译更加准确、流畅。
例如,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增译为“早上还是个乡村里的郎中,晚上就成为了皇帝的殿堂”。
增译法能够弥补直译和意译的不足,使翻译更加完整。
四、省译法省译法是在翻译过程中,根据句子结构和语义需要,省略一些文言文实词,使翻译更加简洁。
例如,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省译为“千里之行,从脚下开始”。
省译法适用于那些在句子中起到补充、修饰作用的实词。
五、换译法换译法是在翻译过程中,将文言文实词替换为现代汉语中与之意义相近的实词,以使翻译更加地道。
例如,将“翩翩君子,温文尔雅”换译为“翩翩君子,谦逊有礼”。
换译法能够使翻译更加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六、结合上下文法在翻译文言文实词时,要结合上下文进行判断,以确定其实际意义。
例如,在翻译“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时,需要结合全文了解其背景,才能准确翻译出“早上还是个乡村里的郎中,晚上就成为了皇帝的殿堂”的含义。
总之,翻译文言文实词需要综合考虑各种方法,灵活运用。
文言文实词翻译方法
![文言文实词翻译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cada32d9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3a.png)
夫文言文者,古人之言也。
其词义深邃,韵味悠长,然今人读之,往往难解其意。
故翻译文言文实词,实为学文言之要务。
今略述文言文实词翻译方法如下:一、字面意义法字面意义法即以实词在文言文中的直接意义进行翻译。
此法适用于那些在文言文中意义较为固定的实词。
例如:1.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翻译:经过寒冷的岁月,然后才知道松柏之树在寒冷中依然挺立。
2. 水落石出。
(《诗经》)翻译:水退了,石头就露出来了。
二、语境分析法语境分析法即根据实词在文言文中的语境进行翻译。
此法适用于那些在文言文中意义较为灵活的实词。
例如:1. 虽然如此,吾仍愿为之。
(《左传》)翻译:尽管如此,我还是愿意去做这件事。
2.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论语》)翻译:君子之间的交往清淡如水,小人之间的交往甜如美酒。
三、同义词替换法同义词替换法即用现代汉语中的同义词替换文言文中的实词。
此法适用于那些在文言文中意义较为简单的实词。
例如:1.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翻译:尊敬自己的老人,也要尊敬别人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小孩,也要爱护别人的小孩。
2.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诗经》)翻译:桃花娇艳,盛开如火焰。
四、反义词替换法反义词替换法即用现代汉语中的反义词替换文言文中的实词。
此法适用于那些在文言文中意义较为明显的反义词。
例如:1. 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
(《战国策》)翻译:忠告虽然刺耳,但有利于行动;良药虽然苦口,但有利于治病。
2.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翻译:不合礼节的事不要看,不合礼节的事不要听,不合礼节的事不要说,不合礼节的事不要做。
五、综合分析法综合分析法即结合上下文、语法结构、修辞手法等因素,对实词进行综合翻译。
此法适用于那些在文言文中意义较为复杂、难以理解的实词。
例如:1. 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庄子》)翻译:水的积累不够深厚,那么它就无法承载大船。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与方法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与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2336e5ac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aa.png)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与方法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哲学、文学等方面的知识。
然而,对于现代人来说,理解和翻译文言文并非易事。
要准确地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掌握相应的方法。
一、文言文翻译的原则1、信“信”即忠实原文,准确无误。
这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要求。
翻译时要尽可能保持原文的意思,不随意增减内容,不歪曲原意。
例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就应直译为“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不能随意添加或删减词语。
2、达“达”指译文要通顺明白,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要对原文的语法结构、词汇用法进行调整,使译文流畅自然。
比如,“吾日三省吾身”,如果直译为“我每天三次省察我自身”,就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应译为“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
3、雅“雅”要求译文有文采,尽量生动、优美。
这是较高层次的要求,在忠实、通顺的基础上,使译文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比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翻译时不仅要准确传达其意思,还应尽量展现其优美的意境。
二、文言文翻译的方法1、留保留原文中的一些词语,如人名、地名、官名、年号、器物名等专有名词。
例如,“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中的“庆历四年”“滕子京”“巴陵郡”都可以保留不译。
2、删删除原文中无需翻译的虚词,如发语词、音节助词等。
比如,“夫战,勇气也”中的“夫”是发语词,无实义,翻译时可删去。
3、补补充原文中省略的成分,使译文意思完整。
例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应译为“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耗尽了”,这里补充了“士气”,使句子更通顺。
4、换将古文中的单音节词换成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
比如,“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中的“尝”译为“曾经”,“思”译为“思考”。
5、调调整原文的语序,使其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
比如,“何陋之有”,应调整为“有何陋”,再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
初中文言文实词翻译技巧
![初中文言文实词翻译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343f697f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91.png)
夫文言文,古之文章也,辞藻华丽,意蕴深远。
然于初中文言文学习中,实词之翻译,常使学子头痛。
实则,掌握一定的翻译技巧,便可游刃有余。
本文将探讨初中文言文实词翻译的几种技巧,以期为学子们提供借鉴。
一、直译法直译法,即按照文言文的字面意思进行翻译。
此法适用于实词含义明确,与现代汉语用法相近的情况。
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学”即学习,“习”即复习,“说”即高兴。
翻译为:“学习并且时常复习,不是很高兴吗?”直译法简单易懂,但需注意,有些实词在文言文中具有特殊含义,需结合语境进行理解。
二、意译法意译法,即根据文言文实词的含义,结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进行灵活翻译。
此法适用于实词含义丰富,或与现代汉语用法相差较远的情况。
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中“衿”指衣领,“悠悠”形容心情。
翻译为:“你的衣领青青,我的心情悠悠。
”意译法使文言文更贴近现代汉语,便于理解。
三、增译法增译法,即在翻译时,根据文言文实词的语境,适当增加一些现代汉语中缺少的成分,使翻译更加完整。
如:“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中“独”、“异”、“倍”等词,需在翻译时增加相应的现代汉语词汇。
翻译为:“独自在异乡做客,每逢佳节就更加思念亲人。
”增译法使翻译更加准确,但需注意不要过度增译。
四、省译法省译法,即在翻译时,根据文言文实词的语境,适当省略一些现代汉语中不需要的成分。
如:“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中“登”、“白日”、“黄河”等词,在翻译时可以省略。
翻译为:“上鹳雀楼,太阳依山落下,黄河流入大海。
”省译法使翻译更加简洁,但需注意不要随意省略。
五、替换法替换法,即在翻译时,将文言文实词替换为现代汉语中与之意义相近的词语。
如:“君不知其善也。
”中“君”可替换为“你”,“善”可替换为“好”。
翻译为:“你不知道它好。
”替换法使翻译更加流畅,但需注意替换后的词语要符合语境。
六、注释法注释法,即在翻译时,对文言文实词进行简要的注释,帮助读者理解。
文言文翻译原则、方法、技巧讲解
![文言文翻译原则、方法、技巧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f339c901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de.png)
文言文翻译原则、方法、技巧讲解现今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言。
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创造,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
随着历史变迁,口语的演化,文言文和口语的差别渐渐扩大,“文言文”成了读书人的专用。
我们在语文上接触到了文言文,今日我给大家带来一些文言文翻译原则、(方法)、技巧讲解。
一文言文直译的原则信、达、雅“信”是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每个(句子)的含义。
“达”就是翻译出的现代文表意要明确,语言要通畅。
“雅”就是用简明、美丽、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以及风格精确表达出来。
解释:“信”,就是译文要精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不增译。
“达”,就是译文明白晓畅,符合现代汉语表达要求和习惯,无语病。
“雅”,就是译文语句规范、得体、生动、美丽。
留意: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重要的词语要相应的落实,要尽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相近的表达方式,力求语言风格也和原文全都。
意译,指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敏捷翻译原文的词语,敏捷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
两者的关系是,只有在直译表达不了原文意旨的状况下,才在相关部分辅之以意译。
二文言直译的方法“九字法”(一)针对实词(1) 留。
专出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地名、职称、器具等,可照录不翻译,例如:a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日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杨、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b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c 江宁之龙皤,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
d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
(2) 译。
译出偏义复词、古今异义词、活用现象和通假字等文言现象。
a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b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
c 以旌其所为d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初中语文文言文翻译技巧(含学习方法技巧、例题示范教学方法)
![初中语文文言文翻译技巧(含学习方法技巧、例题示范教学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572f5252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bb.png)
初中语文文言文翻译技巧第一篇范文文言文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来说,掌握文言文翻译技巧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初中语文文言文翻译技巧。
一、了解文言文的特点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书面语形式,其特点是简练、含蓄、典雅。
要翻译好文言文,首先要了解其特点,才能准确传达其意义。
1.简练:文言文用词简洁,一个字往往代表现代汉语中的一个词甚至多个词。
因此,在翻译时要根据上下文准确理解字义。
2.含蓄:文言文表达往往含蓄而委婉,需要译者充分理解文化背景,恰当表达其含义。
3.典雅:文言文语言典雅,使用了很多修辞手法,如对偶、排比、夸张等。
翻译时要注意保持原文的风格和修辞效果。
二、掌握翻译原则翻译文言文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忠实于原文:翻译要准确传达原文的意义,不添加个人理解,不随意删减或增补。
2.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翻译时要考虑目标读者的接受程度,尽量用现代汉语表达,同时保持原文的风格。
3.保持原文的逻辑结构:翻译时要保持原文的句子结构和逻辑关系,使译文通顺、符合逻辑。
三、翻译方法与技巧1.直译:对于可以直接对应翻译的词语和句子,采用直译的方法,确保翻译准确。
2.意译:对于无法直接对应翻译的词语和句子,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意译,使译文通顺。
3.留白:对于原文中含糊不清或有意留下的空白,可以适当留白,不必强求翻译。
4.注释:对于一些特殊用法或历史文化背景深厚的词语,可以在译文后加注释,帮助读者理解。
四、实例分析以下是一个文言文句子的翻译实例:原文: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分析:此句中,“学而时习之”是一个完整的意群,表示学习的动作和方式;“不亦说乎”是反问句,表达肯定的意思。
翻译:孔子说:“学习并且经常温习,不也令人高兴吗?”通过以上实例,我们可以看到翻译文言文时,要根据上下文理解原文的意义,同时注意保持原文的风格和修辞效果。
五、结语文言文翻译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掌握翻译技巧对于学生来说至关重要。
文言文翻译方法及解题技巧
![文言文翻译方法及解题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7f3d1e50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662b860.png)
文言文翻译方法及解题技巧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智慧。
在语文学习和考试中,文言文翻译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它不仅考查我们对文言文词汇、语法的理解,还检验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些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及解题技巧。
一、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1、信“信”就是要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词句,准确无误地把原文翻译出来。
这要求我们不能随意增减内容,更不能曲解原文的意思。
2、达“达”指的是译文要通顺流畅,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要避免生硬、晦涩的翻译,让读者能够轻松理解。
3、雅“雅”则是在“信”和“达”的基础上,尽量使译文生动、优美,富有文采。
不过,在考试中,我们重点追求的还是“信”和“达”。
二、文言文翻译的方法1、留保留原文中的一些专有名词、人名、地名、朝代名、年号、官职名等,不需要翻译。
比如“沛公军霸上”中的“沛公”“霸上”就可以直接保留。
2、删删除原文中那些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比如句首发语词、句中停顿词、句末语气词等。
例如“夫战,勇气也”中的“夫”,“之乎者也”等。
3、换把古文中的单音节词换成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
比如“吾日三省吾身”中的“吾”换成“我”,“日”换成“每天”,“省”换成“反省”。
4、调调整语序,使其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
比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要将其调整为正常的语序。
例如“何陋之有”应翻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这就是宾语前置的调整。
5、补补充原文中省略的成分,使句子完整通顺。
比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应翻译为“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开始衰落,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耗尽了”,这里补充了省略的主语“士兵们的勇气”。
三、文言文翻译的解题技巧1、积累常见实词和虚词的含义这是翻译文言文的基础。
我们要多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如“走”“去”“使”“假”等;还有常见的文言虚词,如“而”“以”“于”“之”等。
可以通过背诵文言文课文、做相关练习来加强积累。
(完整版)文言文翻译方法及解题技巧
![(完整版)文言文翻译方法及解题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f82f3c30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da.png)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
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
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
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
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留“”:就是保留。
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例如:《晏子使楚》中的“楚王”、“晏婴”、晏“子”等不用翻译。
“删”,就是删除。
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
例如:“寡人反取病焉”的“焉”是语气助词,可不译,本句的意思就是“我反而自讨没趣。
”( 《晏子使楚》)又如:“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中的“而”是连词,可不译,整句意思是“子猷与子敬都病重,子敬先死去。
”补“”,就是增补。
( 1 ) 变单音词为双音词,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一词是“妻子、儿女”的意思;( 2 )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如《人琴俱亡》中“语时了不悲”,翻译为: (子猷)说话时候完全不悲伤。
“换”,就是替换。
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
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
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
例如《人琴俱亡》中“何以都不闻消息”,“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宾语前置句,意思是“为什么”。
“变”,就是变通。
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
“子猷问左右” (人琴俱亡)) 中的“左右”指的是“手下的人”,“左右对曰” (《晏子使楚》中的“左右”指的是“近臣”。
古文翻译,自有顺序,首览全篇,掌握大意;先明主题,搜集信息,由段到句,从句到词,全都理解,连贯一起,对待难句,则需心细,照顾前文,联系后句,仔细斟酌,揣摩语气,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词句之间,联系紧密。
文言文翻译词语技巧
![文言文翻译词语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0fccb298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ebf9517.png)
夫文言文,古人之遗言,深奥难解,然其中蕴含智慧,故学者欲窥其奥妙,必先精通翻译技巧。
翻译文言文,实为一种艺术,非但需具备扎实的古汉语基础,更需运用恰当的翻译方法。
本文即就文言文翻译词语技巧略陈管见。
一、字面意义与实际意义文言文词语,往往具有丰富的内涵,其字面意义与实际意义往往相差甚远。
翻译时,需仔细揣摩,辨析其真正含义。
例:吾友疾矣。
若仅从字面意义翻译,则为“我的朋友病了”。
实则,疾在此处非病也,而是指“情况不好”之意。
故正确翻译应为:“我的朋友情况不好。
”二、一词多义文言文词语,一词多义现象较为普遍。
翻译时,需根据上下文语境,确定其具体含义。
例:子路曰:“敢问何如斯可谓之君子?”若将“何如斯”直译为“怎么样”,则不符合语境。
实际上,“何如斯”在此处意为“如何才能”,故正确翻译应为:“子路问:‘请问如何才能称得上君子?’”三、通假字通假字是文言文中一种常见的现象,翻译时需识别并正确处理。
例: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在此处通“悦”,意为高兴。
若不知通假,则无法准确翻译。
四、词类活用文言文词语,词类活用现象较为常见。
翻译时,需把握其活用规律,正确翻译。
例:子曰:“君子不器。
”“器”在此处活用为名词,意为“器物”。
故正确翻译应为:“孔子说:‘君子不是器物。
’”五、成语与典故文言文中成语与典故众多,翻译时需准确把握其含义。
例: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成语,意为“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不要强加于人”。
翻译时,需准确表达其含义。
六、意译与直译翻译文言文,有时需根据语境进行意译,有时则需直译。
例: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此句直译较为困难,故可意译为:“孔子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陷入迷茫;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陷入危险。
’”总之,翻译文言文词语,需细心揣摩、准确辨析、灵活运用各种技巧。
只有掌握了这些技巧,才能准确翻译文言文,领略其中之美。
文言文的翻译方法与技巧
![文言文的翻译方法与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721a4847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f4.png)
文言文翻译的一般方法
调 文言文倒装句应依据现代正常语序进行调整。
加
对句中省略成分,须据上下文文意,适当补充,使 语意完整。
减 句中无实在意义的虚词,可舍去不译。
选
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比喻 字,应慎重挑选。
义,通假
套 固定结构,有其固定的意思;判断句,被动句有其
固定的翻译格式,可以照套。
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的翻译,是指把用文言写 成的文章,译成现代汉语。文言 文的翻译,是训练和提高古文阅 读能力、检查和考核古汉语水平 的重要手段。
文言文的翻译有两种: 直译和意译
1.直译,是按照原文的词语和句式逐一对译, 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的词语和句式。努力使原 文中的每个词都能在译文中得到反映。
如:原句: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有一个赵国人家里发生了鼠患,到中山 去找猫。中山人给了他猫。这猫既善于 捉老鼠,也善于捉鸡。过了一个多月, 老鼠少了,鸡也没有了。他的儿子很担 心,对他父亲说:"为什么不把猫赶走呢? 他父亲说:"这就是你不知道的了。我怕 的是老鼠,不是没有鸡。有了老鼠,就 会吃我的粮食,毁我的衣服,穿我的墙 壁,啃我的用具,我就会饥寒交迫,害 处不是比没有鸡更大吗?没有鸡,只不 过不吃鸡罢了,离开饥寒交迫还很远, 为什么要把那猫赶走呢?"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作业:
按照我们这节课所学的方 法预习《愚公移山》。
译句:于是带领子孙中能挑担的三个人 直译要求这样字字有着落。
2、意译,是根据原文的意思去进行灵活的翻译, 如:原句: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 鸟乐也。 译句:树林茂密成荫 ,到处是鸟的鸣叫声, 这是游人离开后鸟儿们欢乐的情景。
我们初中生学习文言文,要学会直译。
文言文翻译技巧及举例
![文言文翻译技巧及举例](https://img.taocdn.com/s3/m/d3d38e37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9f6ec5d.png)
文言文,古汉语之遗风,历久弥新。
然于今之学子,读之难,译之艰。
故翻译技巧之掌握,尤为重要。
本文将就文言文翻译之技巧略作阐述,并以实例佐证。
一、直译与意译文言文翻译,有直译与意译之分。
直译,即按照原文的字面意思进行翻译,力求忠实原文;意译,则根据原文的意义进行翻译,力求表达原文的精神。
二者各有优劣,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
1. 直译直译法适用于字面意思明确,且不影响整体意义的句子。
如:原文: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译文:青青的衣领,使我心情悠长。
2. 意译意译法适用于原文意义丰富,字面意思难以理解,或字面意思与整体意义不符的句子。
如:原文:三人行,必有我师。
译文:与别人同行,总能从他们身上学到东西。
二、词类活用文言文中,词类活用现象普遍。
翻译时,应根据具体语境,正确理解词类活用。
如:原文: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译文:我有了孔明,就像鱼有了水一样。
三、特殊句式文言文中有许多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等。
翻译时,应准确把握句式特点,进行相应调整。
1. 判断句如:原文:此乃孟尝君之鸡鸣狗盗之计。
译文:这真是孟尝君的鸡鸣狗盗之计。
2. 倒装句如:原文:吾谁与归?译文:我要归向谁呢?3. 省略句如:原文:子路、曾皙、再有、公西华侍坐。
译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坐。
四、举例以下为文言文翻译实例:原文: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译文:春天睡觉不知天亮,到处都能听到鸟儿的叫声。
昨晚风雨交加,不知道有多少花朵被吹落了。
原文: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译文:君子之间的交往淡如水,小人之间的交往甜如蜜。
总之,文言文翻译技巧的掌握,对于理解古代文化、提高语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在翻译过程中,要注重直译与意译的结合,准确把握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力求忠实原文,传达原文精神。
文言文翻译技法
![文言文翻译技法](https://img.taocdn.com/s3/m/a2e9a2da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94a0a06.png)
古文者,中华文明之瑰宝,传承千载,历久弥新。
然文言文之难,亦在于其言简意赅,文辞奥博。
翻译文言文,实为一种考验,需技高人胆大,方能游刃有余。
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浅析文言文翻译之技法。
一、理解文意,把握全文翻译文言文,首要之事在于理解文意。
需仔细阅读原文,把握全文大意,明确作者之意图。
在此基础上,方可着手翻译。
具体方法如下:1. 细读原文,理解字词含义。
文言文中有许多生僻字、古语,需查阅字典、词典,明确其含义。
2. 分析句子结构,了解句子成分。
文言文句子结构严谨,需分析主谓宾、定状补等成分,明确句子意思。
3. 考虑上下文,把握全文大意。
文言文往往具有浓厚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文化内涵,需结合上下文,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把握全文大意。
二、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文言文翻译,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即按照原文的字面意思进行翻译,保持原文风格;意译则是在不改变原文意思的前提下,采用现代汉语表达方式。
具体操作如下:1. 直译:对于一些常见的文言文句式、成语、典故等,可直接翻译。
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可译为:“学习并且按时复习,不是很愉快吗?”2. 意译:对于一些难以直译的句子,可采用意译。
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可译为:“青青的衣领,令我心情悠悠。
”三、注重语言表达,追求文采飞扬文言文翻译,不仅要准确传达原文意思,还要注重语言表达,追求文采飞扬。
具体方法如下:1. 运用现代汉语表达方式,使译文流畅自然。
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可译为:“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复习,不是很愉快吗?’”2. 运用修辞手法,增强译文文采。
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可译为:“在东篱下采摘菊花,悠然地望见南山。
”四、校对修改,精益求精翻译文言文,需反复校对修改,确保译文准确、流畅、文采飞扬。
具体方法如下:1. 仔细阅读译文,检查是否有遗漏、误解之处。
2. 比较原文与译文,确保意思相符。
3. 请他人审阅,听取意见,不断改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文言实词翻译方法与技巧
发表时间:2011-10-27T15:14:26.703Z 来源:《学习方法报●语数教研周刊》2011年第6期供稿作者:贾玲
[导读] 高考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主要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江苏盐城市伍佑中学贾玲
高考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主要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这些文言实词有的因多音多义而难以理解,有的因古今异义容易混淆,还有的因词类活用而意义发生临时改变,特别是遇到陌生的文言实词,一时难以准确理解词义,则须灵活运用一些方法、技巧进行推敲、判断。
根据本人多年的教学经验,现将一些方法、技巧总结如下:
一、字形分析推断法
即通过字形结构分析来解释本义。
汉字中的形声字占百分之八十以上,其意符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如:“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一句中“造”的意义。
“造”的义符为“”,联系下文“袁所寓之法华寺”,不难推测与处所关联的词义应是“到”“去”的意思,“造”的其他意义“制造”“成就”显然与文意不符。
二、字音分析推断法
找到通假关系,用本义去解释借义。
如:“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一句中的“顿”的意义。
“顿”与“钝”的字形相似,读音相近,“钝”含义是“不锋利”,“ 甲兵顿弊”就是“甲弊兵钝”,意思就是长期放弃战备,铠甲破弊,兵器也不锋利。
再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这句中的“惠”本义为“仁爱”,在这里显然讲不通的,可借助于音的联系来推断其通假,“惠”通
“慧”,豁然贯通。
三、语法分析推断法
即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功能推断词义。
句子中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根据词语在句中的位置,可以推断词义。
如“自放驴,取樵炊爨”,“樵”字前有动词“取”,后有动词“炊爨”,上下联系起来,不难推断出它处于宾语的位置,是名词,应该是“木材”的意思,“打材”是动词,明显不当。
又如“范增数目襄王”(《鸿门宴》),这句中的“目”前有状语,后有宾语,用作动词,既不能理解为“眼睛”,也不能仅理解为“看”,应解释为“用眼睛示意”。
四、结构分析推断法
利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求得词语正确的解释。
如:“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一句中 “跬步”的意义。
“跬步”对“小流”,可以推断“跬步”即为小步、半步意思。
又如:“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中的“ 逸豫”之意,“忧劳”“ 逸豫”构成对比,与“忧劳”义相反的“ 逸豫”就是安逸享乐之意了。
有时借助整齐的句式,我们可以先推断出一个词的词性,进而推断出这个词的正确意思。
例如:“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中“地”的意思,可以推断“固”应当是名词,进而解释为“险固的地方”。
五、语境分析推断法法
语境分为句子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
所谓内部环境是指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所谓外部环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整段文章而言的大环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
有些句子中的实词义我们可以借助这些语境推断。
如“郦元之所见所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两句中的“言”的意思。
前句中的“言”依据前文可知,郦道元对石钟山的命名,有自己的看法,只是在观点表述上说得不够详细,由此推知这句中的“言”为“叙述”之意。
后句联系全篇及背景看,渔工水师虽知石钟山命名的真正原因,但因文化水平低,不能用文字记载下来,因此这句中的“言”可理解为“记载”。
六、联想推断法
试卷上常出现一些难以理解的文言实词,我们可以联想课本中已学过的文章有关语句中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然后初步确定文中的实词含义,如“不以外夷见易”中的“见”我们可以联想课文中“府吏见叮咛”来推断,“见”是放在动词前,对自己怎么样的一种用法。
“不以外夷见易”意为“不因为我是外夷而轻视我”。
可以借助成语来推断词义。
下面举几个实例来说明这个方法。
(1)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不速之客)
(2)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
(日薄西山)
(3)势拔五岳掩赤城。
(出类拔萃)
(4)臣从其计,大王幸赦臣。
(言听计从)
从上面几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括号内成语中的词义,平时我们是比较熟悉的,借助这些熟悉的词义,就可以帮助推断文言语句的词义。
总之,理解文言实词一定要注意它们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平时多注重积累,多注意归纳方法技巧,相信理解文言实词能力一定会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