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教例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言传身教”,现代汉语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言传,口头上的传授、讲解;身教,亲自在行为上示范。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全部教育或者说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归结到榜样上。”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1.近读《世说新语》,看到一则“谢安教子”的故事:“谢公夫人教儿,问太傅:‘哪得初不见君教儿?’答曰:‘我常自教儿。’”谢安的夫人教育儿子,同时问谢安:“怎么从来没见到你来教育儿子?”谢安回答说:“我一直以‘身教’来教育儿子。”谢安身为一国之相,日理万机,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管教儿子,夫人当然不免责怪。谢安没有找客观理由为自己辩解,而是说自己的行为就可以让儿子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换个角度来看,这个故事表现了谢安对自己道德品行的充分自信,也揭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身教”重于“言传”。

2.古代兵家有句名言:“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未有不能正身而能正人者也。”说的也是“身教”重于“言传”的道理。但是在实际工作中,重“言传”、轻“身教”的现象却不鲜见。毕竟“言传”的嘴上功夫来得容易,而“身教”的作风品行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更有的人会上说得好,会下做得差;白天说得好,晚上做得差;明里说得好,暗里做得差;人前说得好,人后做得差。自身不正,何以正人?贪官张二江在位时就经常在大会小会上大讲反腐倡廉的重要性,而其所作所为却为其赢来了“五毒书记”的恶名。用自己的不端“身教”否定自己的正确“言传”的人,就如同一个小丑板起面孔反串“高大全”的英雄人物,会把一出威武的正剧弄成无聊的丑剧,从而使观众发出嘘声轰其下台。

3.人们往往把“听其言”放在“观其行”之前,这是因为“听其言”一般只能形成初步的印象,“观其行”才能得到全面深入的了解。同样,人们往往把“言传”放在“身教”之前,也是因为“言传”只能收到初步的成效,更深远、更长久的效果则需要“身教”才能获得。在战场上,身先士卒的指挥员不用多作动员,手枪一挥,冲在最前面,有时连“大喊一声‘冲

啊’”都免了,战士们照样跟着他奋勇上前杀敌;在工作中,“敏于行而讷于言”的领导也往往比那些重“言传”、轻“身教”甚至言行相悖的领导更有威信、更得群众拥护。正所谓“行之以躬,不言而信”。

4.有一个“曾参教子”的故事。说曾子的妻子要上街,她的小儿子哭闹着也要跟着去,曾子的妻子就哄儿子说:“你回去等着我,回来后杀猪给你吃。”结果曾妻从街上回来后,看到曾子真的要杀猪,就急忙阻拦道:“我只不过是跟孩子说着玩,是哄孩子的。”曾子说:“跟小孩子是不能开玩笑的,孩子年幼无知,处处会模仿父母。今天你欺骗他,就是教他学你的样子骗人。做母亲的欺骗自己的孩子,那孩子就不会相信自己的母亲了。这不是教育孩子的好方法啊!”于是曾子杀了那头猪,煮了肉给孩子吃了。

5.有一位家长告诉我:“要求孩子每天写一篇日记,有一天我检查女儿的日记本,发现已连续五天没有写,最后一篇只写了两句话:‘爸爸是个大骗子,说话不算话’。我当时真的很生气,女儿不仅没有完成我给她的任务,而且还把自己的父亲说成是大骗子。我把女儿叫过来狠狠的训了一顿,谁知女儿一改往日里的斯文,歇里嘶底地反驳:‘你说过给我买一个芭比娃娃的,已经过去一个多周了,你们大人都说话不算话,还每天叫我们小孩子写日记,你们为什么有空就去打牌,搓麻将’。听到这里我心里为之一震,这是我今生第一次听到小学二年级的女儿在批评我,模仿我,而且句句属实。我心里很内疚!”

6.古话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妈妈一再给孩子说多吃胡萝卜有营养,自己却不吃;你千叮咛万嘱咐地要求孩子要遵守交通规则,而你自己趁没人的时候闯红灯;怎么可能期待达到好的教育效果呢!家长都没有做好,你怎么能要求孩子做好呢?因此,“用自己的行动来引导和改变孩子”非常重要,应该形成一种“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长首先应该做到”的教育理念。

7.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家里别的东西可以少一些,但不能没有书”。试想,你滔滔不绝地要求孩子有时间就多读书,而你自己一有时间就看电视打麻将,从不摸书,孩子心理自然会不平衡。

8.有一位家长,一次购买了近百本各类书籍,创建了一个“温馨家庭书屋”。他并没有给孩子制定学习规章,而是和爱人有个约定:休息时间没有特殊情况,不得出去打牌,搓麻将,每天晚上一定要到“温馨书屋”看书一小时以上。他们坚持了一个月,发现知识的魅力使他们再也离不开书屋了。这期间,他们的孩子一做完作业就跑到书房来,一是察看一下家长在做什么,二是找一些自己喜欢的书看。慢慢地,看书成了孩子课外时间的第一大兴趣!他们成功了,因为他们明白“与其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他们没有强迫孩子,而是用自己的行动引发了孩子的学习兴趣。

9.曾经一个故事,有位教师,他有个习惯:每天早起总要先到院子外面抽足三支烟后才开始工作。一个大雪后的早晨,他又到外面去抽烟。他摸烟时,突然感觉到身后有人跟着他,他一转身惊奇的发现他七岁的儿子,儿子正一边顽皮地踩着他的脚印,一边兴奋地朝他大喊:“爸爸,你看,我正踩着你的脚印走呢!”他心中不由一颤,默默地念叨着:“儿子正踩着我的脚印走呢,儿子正踩着我的脚印走呢‥‥‥”从那以后,他戒了烟。看过这则小故事,我陷入了沉思,也不由得使我想到一句话“言传不如身教”,不管你是什么身份,都可能有人在默默地看着你,或者在学着你,甚至在踩着你的脚印走呢!千万要留好自己的脚印呀!

10.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不要以为只有在你们同儿童谈话、教训他、命令他的时候,才是进行教育。你们生活的每时每刻,甚至你们不在家的时候也在教育儿童。你们怎样穿戴,怎样向别人说话,怎样议论别人,怎样欢乐和发愁,怎样对待敌人和朋友,怎样笑,怎样读报——这一切,都对儿童有着重要的意义。”中国的儿童教育家孙敬修也说过:“孩

子的眼睛是录象机,孩子的耳朵是录音机,父母个人的范例,对于未成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替代的最有用的阳光。”

11.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全部教育或者说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归结到榜样上。”老师对孩子的教育很重要,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也无可替代。“言传”固然重要,而“身教”却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12.在实际工作中,老师说得再好听,唱的再动人,也抵不过一个不经意的小动作、一次直观性的小示范。老师说话高八度,大嗓门,说话行事快人快语,孩子必定也是大嗓门,叽叽喳喳爱说话。老师说话和颜悦色,柔声细语,那孩子必定也是语言温和,有礼有节。老师不拘小节,懒散随便,孩子必定杂乱无章,率性无序。相反,老师严谨自律,有条不紊,孩子也是一丝不苟,井然有序。这些,在这次保育员练兵活动中可见一斑。孩子们活动中折射出来的点点滴滴都是教师潜移默化的结果,也是老师们日常工作的真实体现。身教重于言,身正不怕影斜。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是孩子崇拜和模仿的对象,是影响孩子行为习惯最重要的信息来源。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马连柯说:“父母对自己的要求,父母对自己家庭的尊敬,父母对自己一举一动的检点,这是最基本的教育方法。”俗话说:话千言、道万言,不如做个好样子。父母的言行对孩子人格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13.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身教最为贵,知行不可分。”对于学生而言(尤其是小学一年级的孩子),教师是具体道德概念的化身,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成为学生仿效的标准。

14.别林斯基也曾说:“父亲和母亲的一切生活,一举一动应作为儿女的榜样,也是父母对儿女相互关系的基础,这就是向往真理,却不倾向于自己的境界。”我们知道父母教育孩子不能光靠嘴上说,更重要的是要用实际行动来影响孩子,父母的行动对孩子来说,就是榜样,是一种潜移默化无声无息的教育。不少父母总爱不停的说教,可是说了却不做出个样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