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舞教材与教法(汉民间)

合集下载

汉族民间考级舞蹈教案

汉族民间考级舞蹈教案

汉族民间考级舞蹈教案教案标题:汉族民间考级舞蹈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汉族民间舞蹈的历史、特点和发展。

2. 学习并掌握汉族民间舞蹈的基本动作和技巧。

3. 培养学生对汉族民间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4. 提高学生的舞蹈表达能力和舞台表演技巧。

教学内容:1. 汉族民间舞蹈的起源和发展。

2. 汉族民间舞蹈的基本动作和技巧。

3. 汉族民间舞蹈的表演形式和舞台要求。

4. 汉族民间舞蹈的曲目选择和编排。

教学步骤:第一课:汉族民间舞蹈的起源和发展1. 引入:通过图片、视频等材料向学生展示汉族民间舞蹈的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简要介绍汉族民间舞蹈的历史、起源和发展,包括不同地区的舞蹈风格和特点。

3. 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汉族民间舞蹈的认识和感受。

第二课:汉族民间舞蹈的基本动作和技巧1. 复习:回顾上节课所学的汉族民间舞蹈的起源和发展。

2. 演示:教师示范并解释汉族民间舞蹈的基本动作和技巧,如手势、步伐、身体协调等。

3. 练习:学生跟随教师一起进行基本动作和技巧的练习,重点训练学生的舞蹈技巧和身体协调能力。

第三课:汉族民间舞蹈的表演形式和舞台要求1. 引入:通过观看经典的汉族民间舞蹈表演视频,让学生了解不同舞蹈形式和舞台要求。

2. 讲解:解释不同类型的汉族民间舞蹈表演形式,如群舞、独舞、对舞等,以及舞台表演的要求和技巧。

3. 活动: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小型舞蹈表演,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第四课:汉族民间舞蹈的曲目选择和编排1. 引入:介绍一些经典的汉族民间舞蹈曲目,并解释曲目选择的原则和注意事项。

2. 演示:教师示范一段汉族民间舞蹈,并解释曲目的编排和舞蹈动作的衔接。

3. 练习:学生分组进行舞蹈编排,选择适合自己的曲目,并进行动作的编排和衔接。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学习态度。

2. 对学生的舞蹈技巧和动作的掌握情况进行评估。

3. 评估学生在小组舞蹈表演中的表现和创造力。

汉族民间舞蹈教案

汉族民间舞蹈教案

汉族民间舞蹈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了解汉族民间舞蹈的背景和特点;2.掌握一种汉族民间舞蹈的基本舞步和动作;3.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舞蹈表演技巧;4.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二、教学内容及步骤第一节:导入1.介绍汉族民间舞蹈的背景和意义(约5分钟)。

汉族民间舞蹈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富有浓厚的汉族文化特色。

它是人们在特定节日、婚庆等场合通过舞蹈来表达欢乐、祝福和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第二节:示范舞蹈动作1.教师示范舞蹈动作(约10分钟)。

选择一种典型的汉族民间舞蹈,如《江南丝竹舞》,向学生展示该舞蹈的基本舞步和动作,并解释每个动作的含义。

第三节:学习舞蹈动作1.分组学习舞蹈动作(约2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根据示范的舞蹈动作逐步练习和掌握。

每个小组选择一名代表来领舞,并进行整体的编排。

第四节:合并编排1.各小组合并编排(约15分钟)。

让各小组的代表进行舞蹈编排的合并,确保整个舞蹈的流畅和协调。

第五节:反馈和展示1.全班展示舞蹈(约10分钟)。

请各小组依次进行表演,并进行同伴间的评价和反馈,提出改进意见。

第六节:总结1.总结汉族民间舞蹈的学习(约5分钟)。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对汉族民间舞蹈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通过实际操作培养了团队合作和表演技巧。

三、评价方式本节课的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的舞蹈动作表现是否准确、流畅;2.小组间的协作和编排是否协调;3.同伴间的评价和改进意见是否积极和建设性。

四、教学资源1.多媒体设备:投影仪、音响设备等;2.舞蹈教学视频;3.舞蹈表演服装。

五、教学延伸在本课结束后,可以让学生们继续探索和学习其他汉族民间舞蹈,或者组织舞蹈比赛和展示活动,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汉族民间舞蹈的理解和热爱。

这是一个简单的汉族民间舞蹈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走进中国民间舞蹈 汉族民间舞蹈教案

走进中国民间舞蹈 汉族民间舞蹈教案

走进中国民间舞蹈汉族民间舞蹈教案走进中国民间舞蹈——汉族民间舞蹈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民间舞蹈的定义与特点;2.了解汉族民间舞蹈的代表性舞蹈;3.通过汉族民间舞蹈让学生体会汉族民间舞蹈的民族特点,培养学生热爱民间舞蹈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让学生知道汉族民间舞蹈的特点与代表性舞蹈,了解它们的舞蹈音乐文化。

难点:激发学生对民间舞蹈的兴趣,学会其中的几个代表性动作。

教具准备:扇子,手绢学情分析:高一普修班的学生教学方法:导入法对比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一段民间舞蹈《鬼扯腿》,提问:师:这是哪个民族的舞蹈?这个舞蹈有何特点?(从道具,步伐,舞者的身份,舞台背景等方面提示)生:自由发言师:这种舞蹈我们见的最多的是在哪里表演的呢?生:师:那就让我们今天一起走进中国民间舞蹈——汉族民间舞蹈二.新课:1.民间舞蹈的定义:(老师提问,学生通过前面的导入自己组织语言回答)2.汉族民间舞的分类:(播放几段舞蹈视频,让学生自己讨论并归结)A.秧歌B.花灯3.走进汉族民间舞蹈——秧歌a.播放一段舞蹈视频,让学生说说并模仿其中有特点的动作b.老师讲解并示范秧歌的基本舞步,要求学生跟着一起学跳:平扭步十字步前进跳跃步三步一停c.展示舞蹈图片和实物展示:①.让学生了解秧歌最常用的舞蹈道具(扇子,手帕,绸巾,彩灯,伞)②.让学生了解最常用的伴奏乐器(大鼓,大锣,笙,唢呐,钹等)d.观看几段不同地域的秧歌(视频),说说这些地域的秧歌有哪些风格特点?(学生讨论)老师可以自己现场展示给学生看小结:陕北秧歌——雄健有力,热情,红火山西秧歌——粗犷豪放,明快河北秧歌——淳朴,细腻东北秧歌——泼辣,讲究“稳中浪,浪中俏,俏中哏”,刚柔并济e.思考这些风格形成的原因?让学生充分思考讨论(从地域特点,风土人情,地域文化上提示)f.欣赏由民间舞资源发展后呈现在艺术舞台的的秧歌舞蹈《一个扭秧歌的人》和《欢天喜地秧歌情》4.走进汉族民间舞——花灯A.安徽花鼓灯:花鼓灯被称为汉民族最具代表性的舞蹈,素有“东方芭蕾”的美誉。

汉族民间舞教学设计

汉族民间舞教学设计

汉族民间舞教学设计一、引言汉族民间舞蹈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它不仅是民间文化的传承,也是体现汉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方式。

本文将设计一节汉族民间舞教学课程,从教学目标、内容安排到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二、教学目标1. 提高学生的舞蹈艺术欣赏能力,培养对汉族民间舞蹈的兴趣和热爱;2. 学习掌握汉族民间舞蹈的基本动作和技巧,提高学生的舞蹈表现能力;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舞台表演能力;4.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舞蹈风采。

三、教学内容安排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傣族舞蹈-泼水节舞蹈》。

1. 理论知识讲解a) 介绍傣族舞蹈的文化背景、起源和特点;b) 带领学生欣赏泼水节舞蹈视频,分析其舞蹈元素和表演技巧。

2. 舞蹈基本动作练习a) 教授傣族舞蹈基本动作,如手势、身体姿势、步伐等;b) 强调舞蹈动作的协调性和舞姿的优美性;c) 分组训练,互相观摩、交流并改进动作。

3. 舞蹈编排和排练a) 分组创编舞蹈片段,允许学生发挥个人创意;b) 引导学生在舞蹈编排中注重舞蹈的整体美感和情感表达;c) 授予学生合作、创新和表演的机会,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才华。

4. 舞蹈表演和点评a) 学生分组展示编排好的舞蹈片段;b) 教师点评每个分组的舞蹈表演,肯定优点并指出需要改进之处;c) 鼓励学生互相欣赏和学习,共同提升舞蹈水平。

四、教学方法1. 示范教学法:教师先展示正确的舞蹈动作,再由学生模仿和跟随;2. 分组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进行舞蹈编排和排练,互相合作完成任务;3.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视频、音乐等多媒体资源进行舞蹈欣赏和教学。

五、教学评估1. 通过课堂观察,评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和表现情况;2. 对学生的舞蹈技巧、舞蹈表达和团队合作进行评估;3. 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估,使其能够发现自身的不足并提出改进意见。

六、总结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学生将能够更好地了解汉族民间舞蹈的魅力,并培养自身的舞蹈技巧和表演能力。

中国民俗舞蹈教程学习民间舞蹈的基本技巧和韵律

中国民俗舞蹈教程学习民间舞蹈的基本技巧和韵律
传承与创新:在传承传统民俗舞蹈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形成独特的舞蹈 风格
国际化发展:将中国民俗舞蹈推向国际舞台,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中国舞 蹈文化
科技与舞蹈的结合: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为舞 蹈教学提供更多可能性
中国民俗舞蹈教程在现代 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
传承和弘扬中国 传统文化
增强民族自信心 和自豪感
第 五
用实蹈国 章
践教民
和程俗
在学校和社区中的推广和 应用
学校:开设民俗 舞蹈课程,让学 生了解和学习民 俗舞蹈的基本技 巧和韵律
社区:组织民俗 舞蹈培训班,让 社区居民了解和 学习民俗舞蹈的 基本技巧和韵律
活动:举办民俗 舞蹈比赛、表演 等活动,推广民 俗舞蹈文化
合作:与当地艺 术团体、文化机 构合作,共同推 广民俗舞蹈文化
挑战:全球化也可能导致中国民俗舞蹈面临市场竞争和商业压力,需要保持其艺术性和 纯粹性


观汇

报 人 :
WPS
舞蹈服饰:民族特色服 饰、头饰、面具等
中国民俗舞蹈的发展历程
起源:源于古代的祭祀、庆祝等活动
发展:经过历代的传承和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舞蹈形式
特点: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 影响:对中国文化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 组成部分
中国民俗舞蹈的种类和特 点
● 秧歌舞:起源于农村,以欢快的节奏和简单的动作为主 ● 龙舞:起源于古代祭祀活动,以模仿龙的动作和形态为主 ● 狮子舞:起源于古代军事训练,以模仿狮子的动作和形态为主 ● 扇子舞:起源于古代宫廷,以手持扇子进行舞蹈为主 ● 腰鼓舞:起源于古代民间,以腰部动作和节奏感为主 ● 花鼓舞:起源于古代民间,以手持花束进行舞蹈为主 ● 孔雀舞:起源于古代宫廷,以模仿孔雀的动作和形态为主 ● 藏族舞蹈:起源于藏族地区,以藏族特色音乐和舞蹈动作为主 ● 蒙古族舞蹈:起源于蒙古族地区,以蒙古族特色音乐和舞蹈动作为主 ● 维吾尔族舞蹈:起源于维吾尔族地区,以维吾尔族特色音乐和舞蹈动作为主

汉族民间舞蹈教案

汉族民间舞蹈教案

汉族民间舞蹈教案一、引言汉族民间舞蹈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在现代社会中,民间舞蹈成为了一种流行的艺术表达形式,被广泛传承和发展。

本篇文章将介绍汉族民间舞蹈的教学案例,并探讨其教学方法和效果。

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汉族民间舞蹈的历史与特点;2.提高学生舞蹈艺术素质,培养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舞台表演技巧。

三、教学内容1.舞蹈基本功训练舞蹈基本功对于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身体拉伸和热身活动来准备舞蹈课程。

同时,正确认识舞蹈基本姿势、步伐和动作,并进行反复练习。

2.汉族民间舞蹈欣赏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汉族民间舞蹈的特点和风格,教师可以选取一些经典的民间舞蹈作品进行欣赏。

通过观看优秀的舞蹈表演,学生可以潜移默化地提高对于舞蹈艺术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3.创作汉族民间舞蹈在掌握了基本功和对汉族民间舞蹈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学生可以进行创作活动。

教师可以以某个主题或故事情节为创作基础,引导学生自由发挥,运用所学的技巧和动作编排一段属于自己的民间舞蹈。

4.舞蹈合作练习舞蹈是一种艺术形式,强调团队合作。

在舞蹈课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舞蹈合作练习。

学生可以分成小组进行编舞,相互合作,锻炼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方法1.示范教学法:教师通过示范舞蹈动作,引导学生进行模仿和跟随,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动作和节奏。

2.分组合作: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鼓励学生相互合作、共同讨论、分享创意和彼此学习,提高学生的舞蹈技巧和团队合作精神。

3.激励教学:教师可以设立小组比赛或评选“最佳舞蹈”等激励机制,激发学生学习舞蹈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五、教学效果与评估1.舞蹈技能的提高:通过系统的舞蹈基本功训练和舞蹈课程的实践,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和舞蹈技巧将得到有效提高。

2.团队合作的培养:通过分组合作和舞蹈合作练习,学生将培养团队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懂得互相沟通、协调和帮助。

汉族民间舞说课稿

汉族民间舞说课稿

汉族民间舞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材为汉族民间舞蹈《江南丝竹》,是一首源自江南地区的舞蹈作品。

该舞蹈既展示了江南地区丰富的音乐文化,又展现了汉族人民独特的舞蹈魅力。

通过学习这支舞蹈,学生们能够了解到汉族民间舞的特点和表达方式,培养他们的舞蹈欣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江南丝竹》,了解汉族民间舞的历史、特点和发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舞蹈动作感知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舞蹈的学习体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自信心。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汉族民间舞蹈的特点和发展,培养他们的舞蹈欣赏能力。

2.难点:让学生掌握舞蹈动作的表达和表演技巧。

四、教学准备1.音乐播放设备;2.教师准备《江南丝竹》的音乐和相关资料;3.舞蹈服饰准备;4.教室布置。

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教师播放《江南丝竹》的音乐,让学生听一遍,感受音乐的旋律和节奏。

2.教师介绍《江南丝竹》的背景和特点,培养学生对舞蹈的兴趣和好奇心。

第二步:舞蹈分解1.教师向学生展示《江南丝竹》的舞蹈动作,并进行分解、讲解。

2.教师示范每个舞蹈动作,并让学生跟着音乐一起练习。

第三步:舞蹈练习1.教师组织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练习不同的舞蹈动作。

2.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的动作不准确的地方,帮助他们改正。

第四步:舞蹈表演1.教师让每个小组轮流表演他们练习的舞蹈动作。

2.其他学生认真观看并给予表演者鼓励和肯定。

第五步:舞蹈评价1.教师和学生一起对每个小组的表演进行评价。

2.教师引导学生提出对舞蹈的改进意见和建议。

第六步:舞蹈总结1.教师总结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

2.学生们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受。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江南丝竹》,让学生了解到了汉族民间舞的特点和发展,培养了他们的舞蹈欣赏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在表演舞蹈动作时存在一些困难,需要更多的练习和指导。

汉族舞蹈学生版教案模板(3篇)

汉族舞蹈学生版教案模板(3篇)

第1篇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汉族舞蹈《花鼓灯》的基本特点和风格。

2. 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和舞蹈协调性。

3. 提高学生的舞蹈表现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4. 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教学对象:一年级学生教学时间: 45分钟教学地点:舞蹈教室教学准备:1. 花鼓灯音乐CD2. 花鼓灯舞蹈视频3. 舞蹈道具:花鼓、手绢等4. 安全防护措施:防滑垫、急救箱等教学过程:一、热身活动(5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做简单的热身运动,如慢跑、关节活动等。

2. 学生跟随教师做舞蹈基本动作的准备动作,如手臂波浪、脚部活动等。

二、舞蹈知识介绍(10分钟)1. 教师播放花鼓灯舞蹈视频,让学生初步了解花鼓灯的基本动作和风格。

2. 教师讲解花鼓灯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以及舞蹈动作的特点。

三、舞蹈动作学习(25分钟)1. 教师分解花鼓灯的基本动作,如手鼓动作、脚步动作等,逐个教授给学生。

2. 学生跟随教师学习舞蹈动作,教师注意纠正学生的动作,确保动作规范。

3.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分组练习,让学生互相观摩、学习,提高动作的熟练度。

四、舞蹈表演练习(10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完整的舞蹈表演练习,注意节奏和动作的协调性。

2. 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可以尝试加入自己的创意动作,丰富舞蹈内容。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对学生的舞蹈表现进行点评,肯定优点,指出不足。

2. 学生分享学习过程中的心得体会,总结舞蹈学习经验。

3. 教师总结本次课程,强调舞蹈学习的重要性,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舞蹈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程度,评价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2. 检查学生的舞蹈动作掌握情况,评价学生的动作规范性和协调性。

3. 观察学生的舞蹈表现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

课后作业:1. 学生回家后,与家长一起观看花鼓灯舞蹈视频,加深对舞蹈的理解。

2. 学生尝试在家中练习舞蹈动作,巩固学习成果。

备注:1.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的安全,避免发生意外伤害。

汉族民间舞说课稿

汉族民间舞说课稿

汉族民间舞说课稿一、课堂背景与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一群热爱舞蹈的中学生,他们对汉族民间舞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舞蹈的技巧和表达方式还有待提高。

他们具备一定的身体灵活性,但需要进一步培养他们的舞蹈表达力和舞蹈艺术欣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了解汉族民间舞的特点、形式和发展历程;学生能够学习和掌握汉族民间舞的基本动作、舞姿等;学生能够通过表演汉族民间舞,展示自己的舞蹈技巧。

2.能力目标:学生能够通过合作学习和集体排练,锻炼团队协作意识和能力;学生能够通过参与汉族民间舞的学习和表演,提升自己的舞台表现力;学生能够通过观摩他人表演和专业指导,提高对汉族民间舞的欣赏能力。

3.情感目标:学生能够培养对汉族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学生能够通过学习和表演汉族民间舞,增强自信心和集体荣誉感;学生能够通过舞蹈艺术的体验,提升审美情操和文化素养。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步骤1. 教学内容(1) 汉族民间舞的概述(2) 汉族民间舞的特点与形式(3) 汉族民间舞的基本动作与舞姿(4) 汉族民间舞的经典作品欣赏2. 教学步骤(1) 导入:教师通过播放一段汉族民间舞的视频,引起学生对舞蹈的兴趣,激发他们对舞蹈的向往。

(2) 了解:教师通过简要介绍汉族民间舞的由来、发展历程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让学生对汉族民间舞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3) 演示:教师现场演示汉族民间舞的动作和舞姿,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注意动作的力度、韵律和舞姿的美感,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4) 学习:教师逐步教授汉族民间舞的基本动作与舞姿,引导学生跟随模仿,并通过个别辅导,纠正他们的动作和姿态,提高舞蹈技巧。

(5) 合作排练: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合作学习和排练一段汉族民间舞,鼓励他们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展示个人才华和团队协作能力。

(6) 欣赏:每个小组轮流表演自己编排的舞蹈,其他学生和老师进行观摩和点评,鼓励学生互相学习和借鉴,提高舞蹈艺术的欣赏能力。

汉族民间舞教学设计

汉族民间舞教学设计

汉族民间舞一、教学目标1.欣赏胶州秧歌及云南花灯,了解舞蹈起源、地域文化特点、音乐风格特征等,提高舞蹈鉴赏能力。

2.体验胶州秧歌的“拧”及云南花灯“崴”的基本动律,体验北歌南灯的不同风格特征。

3.学习汉族民间舞,感受博大精深的舞蹈文化内涵,并对我国种类丰富的汉族民间舞产生喜爱之情以及进一步探究学习的欲望。

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知汉族是我国的主体民族,民间舞蹈种类繁多,风格各异。

有轻抬慢落的东北秧歌、有脚颠膝颤的鼓子秧歌、有跌怀撞肩的江苏花鼓、有柳手崴步的云南花灯等等。

北方流传秧歌,而南方流传花灯,因此,汉族民间舞就有了北歌南灯之说。

这节课我们就以山东胶州秧歌和云南花灯为例,一起来探究汉族民间舞的独特魅力。

(二)探究新知探北歌——胶州秧歌1.初步感知胶州秧歌首先,我们来欣赏根据山东胶州秧歌为素材创编的舞蹈《春天》,这段舞蹈给你带来怎样的感受?创作于三十多年前的这段舞蹈,乡土气息浓重,朴实无华。

这跟秧歌的起源有一定的关系,秧歌的“秧”,本意就是水稻的幼苗,种稻插秧是我国农村最重要最普遍的农事劳动,有的农民从插秧、耕田的步法中受到启发,演变出最初的秧歌舞步法。

2.胶州秧歌音乐特点山东胶州秧歌具有浓郁的山东地方特色,这和舞蹈的配乐是息息相关的,我们再次欣赏,请大家关注舞蹈音乐。

同学们听出来了吗?《春天》的配乐是电影《红日》中的插曲《谁不说俺家乡好》,胶州秧歌所选用的音乐都是具有十分典型意义的“山东味”,具备浓厚的山东风格。

(红日视频)该乐曲以鲜明的地方特色与舞蹈的内在动律融为一体,充分体现了音乐与舞蹈这一对姊妹艺术的亲缘关系。

3.胶州秧歌动律特征胶州秧歌舞蹈时右手持扇,左手执绢,动律特点主要囊括为:拧、碾、抻、韧、扭,脚下不断做拧、碾的动作期间形成发力点,配和中轴——腰,让表演者的形体曲线形成的三道弯的特殊体态,三弯九动十八态最能体现出山东女性身上的那股韧劲儿。

由于山东的地域文化属性,深受儒家思想的浸润,因此山东胶州秧歌的动态特点相对内敛,都是由合到开,由内到外,柔美且富有张力,快发力,慢延伸,动作与动作的连接,拧、碾、抻、韧、扭一定要贯穿始终。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案0002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案0002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案0002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它们通过舞蹈的形式展示了中国各个民族的特色和风情。

本教案将对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进行介绍和教学,帮助读者了解并学习这些优美的舞蹈。

一、舞蹈简介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它们融合了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和地域特色。

这些舞蹈形式独特、优美,通常通过舞蹈表演来展示各个民族的生活、习俗和传统价值观。

其中包括广场舞、龙灯舞、腰鼓舞等等。

二、教学目标本教案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了解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历史和特点,激发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同时,通过学习和表演舞蹈,培养学生的舞蹈技巧、协作能力和表演能力。

三、教学内容1. 舞蹈选材选取一种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作为教学内容,例如腰鼓舞。

腰鼓舞是一种富有节奏感和热情的舞蹈形式,适合初学者练习。

2. 舞蹈基础动作介绍腰鼓舞的基础动作,如舞蹈姿势、步法、手臂运动等。

通过示范和练习,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舞蹈技巧。

3. 舞蹈编排将学习的基础动作进行编排,形成一套完整的腰鼓舞蹈。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能力,进行适当的编排调整。

4. 舞蹈表演在学生掌握舞蹈编排后,组织他们进行舞蹈表演。

可以在学校或社区举办舞蹈展示活动,让更多人欣赏到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魅力。

四、教学方法1. 示范法教师通过示范来展示舞蹈动作和姿势,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

2. 分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互相合作学习和练习舞蹈。

通过小组合作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

3. 视频学习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播放一些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视频,让学生观摩和模仿,加深对舞蹈的理解和学习。

五、教学评价通过观察学生的舞蹈实际表演来进行评价,评价指标包括舞蹈动作的准确性、整齐度、形象仪态以及配合度等。

同时,也要注重对学生的进步和努力给予肯定和鼓励。

六、教学延伸1. 比赛与交流组织学生参加舞蹈比赛或与其他学校进行舞蹈交流,拓宽学生的舞蹈视野和经验。

2. 中国舞蹈文化展在学校或社区组织中国舞蹈文化展,展示各个民族的舞蹈,增加学生对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理解和认识。

民间舞蹈汉舞教案模板范文

民间舞蹈汉舞教案模板范文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汉舞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和艺术特点。

2. 培养学生对民族舞蹈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舞蹈欣赏能力。

3. 通过学习汉舞的基本动作,锻炼学生的身体协调性和节奏感。

4. 传承和弘扬我国优秀的民族舞蹈文化。

教学重点:1. 汉舞的基本动作和技巧。

2. 汉舞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1. 汉舞动作的协调性和节奏感。

2. 汉舞的表演风格和情感表达。

教学准备:1. 教学视频、图片、音乐等教学资料。

2. 汉舞服装、道具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通过播放汉舞视频,引导学生观察舞蹈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提问: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舞蹈吗?它有什么特点?二、学习汉舞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1. 介绍汉舞的历史渊源、发展历程和艺术特点。

2. 讲解汉舞的文化内涵,如舞蹈与儒家、道家、佛教等哲学思想的关联。

三、学习汉舞的基本动作1. 介绍汉舞的基本动作,如手位、步位、身段等。

2. 通过示范和讲解,让学生掌握基本动作要领。

四、实践练习1. 学生跟随音乐,进行基本动作的练习。

2.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动作不规范的地方。

第二课时:一、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1. 复习汉舞的基本动作,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 学生进行动作展示,教师点评。

二、学习汉舞的技巧1. 介绍汉舞的技巧,如跳跃、旋转、翻滚等。

2. 通过示范和讲解,让学生掌握技巧要领。

三、实践练习1. 学生跟随音乐,进行技巧的练习。

2.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动作不规范的地方。

四、舞蹈表演1. 学生分组,进行汉舞的排练。

2. 教师指导,完善舞蹈表演。

五、总结与评价1. 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总结和评价。

2. 鼓励学生继续学习汉舞,传承和弘扬民族舞蹈文化。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视频、图片、音乐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了解汉舞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和艺术特点,同时通过实践练习,提高了学生的舞蹈技能。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舞蹈素养。

汉族民间舞说课稿

汉族民间舞说课稿

汉族民间舞说课稿一、教学设计思路及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汉族民间舞的起源、特点和演变,并通过学习基本的舞蹈动作和曲目,培养学生的艺术表达能力和舞蹈欣赏能力。

通过活动的设计,让学生感受到汉族民间舞的独特魅力,并在舞蹈表演中享受快乐。

二、教学内容与方法1. 舞蹈动作学习第一节课时,在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舞蹈基础的基础上,我们将学习一支具有代表性的汉族民间舞蹈——《牧羊舞》。

通过解析舞蹈的基本结构和动作,学生将能够理解和掌握舞蹈的节奏、形态和表现力。

第二节课时,我们将学习另一支汉族民间舞蹈——《草地上的阳光》。

通过对舞蹈动作的细致分析和学习,学生将加深对舞蹈节奏和形象的把握,同时提高协调性和表演能力。

在学习舞蹈动作的过程中,我将通过示范和逐步引导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每一个动作的要领,同时鼓励学生发挥个人特色,展示个人风采。

2. 舞蹈欣赏与分析在学习舞蹈动作的同时,我们也要培养学生的舞蹈欣赏能力。

通过观看和分析经典的汉族民间舞蹈表演,学生将了解到舞蹈的历史渊源、独特魅力和艺术表现形式,进一步提高对舞蹈的理解和欣赏水平。

3. 舞蹈创作与表演在学习舞蹈动作和欣赏经典舞蹈的基础上,我们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创作,并进行舞蹈表演。

学生将在老师的指导和鼓励下,自由发挥,展示个人的创意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过程安排第一节课时:《牧羊舞》学习及欣赏1. 导入:通过问答形式,引导学生回忆起上一节课所学的汉族民间舞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2. 学习《牧羊舞》的基本动作:示范与学习,逐步讲解每一个动作的要领,特别注意手臂和腿部的协调。

3. 练习与巩固:将学生分为小组进行练习,互相观摩和提出改进建议。

4. 欣赏《牧羊舞》的经典表演视频,通过观察、分析和讨论,深入了解舞蹈的形象、节奏和表现力。

5. 小结:让学生总结和回顾今天所学的内容,并提出问题和疑惑。

第二节课时:《草地上的阳光》学习及创作1. 导入:通过复习上一节课所学的《牧羊舞》,引导学生回忆舞蹈的动作和表现形式。

汉族民间舞蹈教案

汉族民间舞蹈教案

汉族民间舞蹈教案第一节:舞蹈简介汉族民间舞蹈是中国汉族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中国古老的舞蹈形式和传统艺术之一。

汉族民间舞蹈丰富多样,形式包括舞蹈剧、舞蹈表演和社交舞等。

每种舞蹈形式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风格,融入了汉族人民的生活、文化和情感,展现了华夏儿女的优美形态和灵魂。

第二节:舞蹈教学目标本教案旨在通过汉族民间舞蹈的学习,帮助学生了解和体验中国传统文化,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和舞蹈技巧。

具体目标如下:1.了解汉族民间舞蹈的历史渊源和发展演变过程;2.学习并掌握汉族民间舞蹈的动作要领和舞蹈基本功;3.培养学生对音乐和舞蹈的感知和创造力;4.鼓励学生通过舞蹈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个性;5.增强学生的身体协调性、柔韧性和舞蹈表现力。

第三节:教学内容和步骤1.舞蹈选材:选择一首汉族民间舞蹈曲目作为教学素材,例如《茉莉花》或《丝绸之路》等,要求旋律优美、具有表现力。

2.舞蹈基本功练习:为学生进行身体热身,包括拉伸、踢腿、跳跃等动作,以及身体平衡和协调性的训练。

3.动作要领教学:逐个教授汉族民间舞蹈的基本动作要领,包括手部动作、身体动作和舞步等。

4.舞蹈编排:根据舞蹈曲目的节奏和内容,设计舞蹈编排,注重配合音乐表达情感,并加入舞蹈创意元素。

5.舞蹈表演训练:进行舞蹈表演的训练,包括舞台形式、舞蹈台词和表演技巧等方面的指导。

6.舞蹈创作:鼓励学生进行舞蹈创作,可以选择个人或小组形式,展示并分享自己的作品。

7.表演实践机会:通过校内外的展演活动,给学生提供舞台展示的机会,增加他们对舞蹈的信心和热情。

第四节:教学评估与反馈1.教学评估方法:通过观察学生课堂表现、舞蹈技巧的掌握情况以及舞蹈作品的质量来进行评估。

2.及时反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及时的肯定和指导,鼓励他们克服困难,努力提高。

第五节:教学延伸1.对比研究:学生可以进行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间舞蹈对比研究,并通过比较学习和了解不同文化的异同之处。

2.舞蹈展览:组织学生参观舞蹈展览,培养他们对舞蹈艺术的欣赏和评价能力。

中国民族民间舞教材与教法

中国民族民间舞教材与教法

中国民族民间舞教材与教法
中国民族民间舞是中国丰富多彩的舞蹈形式之一,教材和教法在传承和发展这些舞蹈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一、教材:
1. 基础动作和技巧:教材通常包含各种基础动作和技巧的讲解,比如舞步、手势、身体控制、节奏感等。

2. 舞蹈作品解析:对经典的民族民间舞蹈作品进行分析解读,讲解舞蹈的内涵、舞蹈风格、舞蹈特点等。

3. 文化背景:教材也会涵盖相关的文化背景,介绍舞蹈所反映的民族文化、传统习俗等。

二、教法:
1. 示范教学:老师或舞蹈指导会进行动作示范,让学生能够观摩并学习到正确的舞蹈动作。

2. 分级教学:根据学生的水平和能力,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难度,进行分级教学,以逐步提高学生的舞蹈水平。

3. 集体训练和个性发展:在集体训练的基础上,也会鼓励学生发展个人的舞蹈风格和表现力。

4. 舞台表演和比赛:通过舞台表演和比赛等形式,激励学生提高舞蹈水平和表演能力。

中国民族民间舞教材与教法

中国民族民间舞教材与教法

中国民族民间舞教材与教法
中国民族民间舞是中国各民族传统舞蹈的总称,不同的舞蹈形式和风格在不同的民族中存在。

教材:对于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主要需要有以下方面的教材内容:
1. 舞蹈基本功:如站立、行走、转体、手臂和腿部基本动作等。

这些基本功是学习任何舞蹈都需要掌握的基础。

2. 舞蹈技巧:不同的民族舞蹈有不同的技巧要求,学习者需要通过教材学习和理解各个舞蹈的技巧要领。

3. 舞蹈编排:教材中应包含各种不同风格的舞蹈编排示范,学习者可以通过学习这些编排来提高自己的编舞能力。

4. 舞蹈附属知识:教材中还需要包含一些关于舞蹈的附属知识,如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历史、文化背景、服饰等。

教法:教学方法在教授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时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教学方法:
1. 示例教学:老师可以通过示范动作来展示正确的舞蹈姿势和动作流程。

2. 分步教学:将整个舞蹈分成不同的部分,并逐步教授给学生,确保学生能够逐步掌握每个部分。

3. 反复练习:学生需要通过反复练习来巩固所学的舞蹈内容,熟练掌握各个动作和编排。

4. 小组合作: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合作编舞,并在最后展示自己的作品。

5. 激发兴趣:教师需要通过讲解舞蹈的背景和历史,激发学生对舞蹈的兴趣和热情。

总的来说,教授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需要结合具体的舞蹈形式和风格,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全面掌握舞蹈技巧和知识,提高他们的舞蹈水平和素养。

汉族民间舞蹈教案幼师班专用

汉族民间舞蹈教案幼师班专用

汉族民间舞蹈教学目的通过中国民间民族舞蹈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个掌握四至六个民族的民间舞蹈基本风格动作特点、基本舞步、舞姿造型、动律特点等,及在幼儿舞蹈中的运用。

这将扩大学生的舞蹈眼界,丰富舞蹈知识,提高舞蹈表现能力和鉴赏能力。

为今后的幼儿舞蹈表现、创编、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提示中国民间舞蹈教材是一藏族、汉族、蒙古族、维吾尔族民间舞为基本教材。

傣族、朝鲜族民间舞为选用教材。

各地区应根据本地区民族分布特点,师资擅长和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加强或丰富一些有利于学生舞蹈素质提高的地方性、乡土性民间舞蹈教材。

教学内容一个民族的历史进程中,由人民群众直接创作,又在群众中进行承传,这种历史的沿袭流传至今的舞蹈形式称之为民间舞蹈。

他和人民的劳动生活,传统观念,民俗活动紧密结合,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既反映一定历史时期的经济文化背景,又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住入新的成分。

他属于民间文化的范畴。

艺术形式上又可分为自娱性民间舞、表演性民间舞两大类。

在中国56个民族漫长的形成发展融合的过程中,由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既有中国特征又有本民族特色的各种民间舞蹈,总称为中国民间舞蹈。

根据本学科的教学目标,此类教材的教学目的和有限的教学时数,我们本着代表性、实用性和训练性原则选择了以下内容:—、简介汉族民间舞蹈的风格和动作特点汉族是中国人口最多、分布最广的民族;又是古代华夏族和许多古代民族同化、融化而成的主体民族,直至秦汉时,始有此族称。

汉族民间舞蹈和汉族形成一样,在广泛吸收其他民族乐舞文化之优长中,逐渐形成了内容丰富没,形成纷繁的舞蹈体系个地域性的风格特点。

如北方的舞蹈古朴、刚劲、场面壮观。

南方的舞蹈以纤巧秀丽见长,而且载歌载舞。

最有代表性的“秧歌”本源于插秧劳作,产生于我国中原一带,流传地域广阔形成不同风格特点的秧歌,如:东北秧歌、陕北秧歌、胶州秧歌、鼓子秧歌、河北地秧歌等。

秧歌舞中一般是舞蹈者扮成各种人物,手持扇子、手帕、彩绸等道具进行舞蹈。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 教课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 教课

踏歌
汉唐古典舞
相和歌
汉族民间舞蹈
云南花灯
汉族民间舞
东北秧歌
安徽花鼓灯
东北秧歌《一个扭秧歌的人》
• 作品背景:取材于《艺人之死》的报道, 表现了民间艺人对艺术人生的追求和创造
民间自娱性舞蹈
藏族舞蹈
宗教舞蹈
《牛背摇篮》
背景资料:这首作品以身体动态去呈现人 与牦牛之间的情感关系。这是一个三人舞, 通过藏族小姑娘跟牦牛形象的塑造和性格 刻画,体现出藏族人民的历史文化和生命 状态。
蒙古族
雄浑
刚毅
舞蹈特征
稳健 端庄
上身:划圆
舞蹈律动
步法:拖
蒙 古 族 《 顶 碗 舞 》
VS
维 吾 尔 族 《 顶 碗 舞 》
傣族
自舞
大象舞
蝴蝶舞
祭祀性舞蹈
• 象脚鼓舞的特点是动作节奏性强,手的敲打,腿的踢踏, 胸部的拱缩,肩的耸动,身躯的仰俯都按固定的节奏动作。 小象脚鼓舞以灵活较巧见长,可进行斗鼓、赛鼓活动,以 踢中对方或扯下对方的头巾者为胜。中象脚鼓舞扎实稳重, 以鼓音和鼓尾摆动大小定优胜。大象脚鼓鼓声宏大,主要 在群众性舞蹈场合作伴奏,舞步比较简单。打鼓以右手为 主,左手按住鼓面起配合作用。象脚鼓舞具有最广泛的群 众性。每当插秧结束后的日子里,傣家人常常在象脚鼓的 伴奏下翩翩起舞。许多地方有赛鼓之风。赛鼓时,许多象 脚鼓同时敲响,鼓声震天,喧声雷动,场面壮丽动人。
• 民间舞蹈起源于人类劳动生活,它是由人 民群众自创自演,表现一个民族或地区的 文化传统、生活习俗及人们精神风貌的群 众性舞蹈活动,所以也称为“土风舞”。
• 各民族不同的生活环境、风土人情、历史 进程、自然条件
载歌载舞
地域性 民族性 即兴

汉族民间舞说课稿

汉族民间舞说课稿

汉族民间舞说课稿大家好!我的说课题目是《汉族民间舞》第二课时。

幼师舞蹈课是一门集技艺性、实用性为一体的基础课。

是培养合格幼儿师资不可缺少的技能课、工具课。

由于我校采用小组分班的教学方式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具有一定的规律和共性可寻。

据此,我准备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学法指导、教学过程几方面分别加以阐述。

一、教材分析本课选自高教社出版的中等职业学校幼教专业教材《汉族民间舞》中篇第二单元。

本单元教学内容包括:……。

本单元教学内容的设置充分体现了本学科集技艺性与实用性为一体的特点。

本课的地位与作用本课是根据…...而成的,全曲结构短小,只有16小节。

但,本课的学习在本单元中举足轻重,起到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具体表现为:1、从技术上看,它是前面所学常用在上的集中体现。

2、就教材体系而言,它为后续学习《娃娃舞》等舞蹈储备知识和技能。

3、就能力培养来看,它是培养学生左右手协调配合能力和舞蹈表现力的良好。

二、学情分析(一)本课学习背景本课教学对象是:幼师二年级第一学期学生。

这一学期的教学任务要求学生能……培养初步的舞蹈表现力以及具有初步为儿童舞编排的能力。

本课是第二课时。

我们在第一课时中重点解决动作、节奏等基本问题,初步掌握了本曲常用指法类型、动作的正确。

学生经过一周的练习,基本上都能完整跳下来,但还不能把乐曲轻快活泼、热情洋溢的风格表现出来,大都存在动作不流畅、左右手奏法上配合不协调以及整体缺乏音乐表现力的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我确立以下三维教学目标:(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进一步掌握动作中所运用的五种常用基本手型。

②明确元素动作对舞蹈表现风格的重要性。

2、能力目标:①提高左、右手协调配合能力。

②通过力度上的强弱对比提高动作表现力。

3、情感目标:①激发学生对民族舞蹈的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②引导学生树立舞蹈技能在今后工作岗位上应用的意识。

根据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确立:(三)教学重点和难点解决元素的流畅性以及左、右手协调配合问题为本堂课的教学重点;通过动作的强弱对比提高舞蹈表现力为教学难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民间舞教材与教法
汉民间舞蹈基础训练
课题:汉民间舞蹈基础训练
动律训练
单位:首都师
中国民间舞教材与教法
汉民间舞蹈基础训练
课 题
汉民间舞蹈基础训练 第一节 动律训练
班级
中专一年级
课时
一节(45分钟)
课型
新课
教学资源
多媒体、舞蹈教室
教材教具
中国民间舞教材与教法
音乐:1X8 压脚跟四次
2X8 上下动律,压脚跟
3X8 压脚跟
4X8 前后动律,压脚跟
5x8 压脚跟
6X8 压脚跟划圆动律
注:强调“扭”。脚跟下的“艮”(即点)带动腰部的“扭”(即线),压脚跟强调艮,动律强调扭。
6.学上自由讨论,自由练习,教师给予个别纠正。
三、课堂总结(5分钟)
1、重难点再强调一遍。
教法
1语言启发法
2肢体训练法
学法
1观察
2模仿
3练习
教学内容
本课时主要是让学生掌握汉民间的基本体态和动作韵律,并且熟练汉民间的手位、脚位和基本步法的基本动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东北秧歌的基本动律,让学生能够较准确地掌握其基本体态和动律特点。
2、能力目标:通过汉民间舞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汉民间舞蹈的基本风格、基本体态和动作韵律。
2、复习一遍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作业
1、查找相关资料,以文字形式分析汉民间舞蹈风格特点的形成。
2、单一动作与组合结合练习,掌握汉民间的特点和动作的要领。
后记
1、本节课内容较多,必须掌握好时间。
2、针对学生对基本动作要领、重点和难点掌握的情况来看,如果掌握的还不够好,在下一节课中,针对式练习。
丰富多变的手巾花是东北秧歌富有表现力的重要因素。手巾花与舞姿,动态结合,细致的刻花出女性性格中的不同侧面。里外片花带着内在的秀美;“小燕子展翅”直接表现了小姑娘的俏丽活泼;出手花的抛接直观的体现出东北女性的泼辣果断。
东北秧歌教材主要采用高跷秧歌的动作形态并结合当地秧歌发展而成。课堂中虽不踩跷,但依然遵循高跷秧歌的动律特征:以下肢带“艮劲儿”的步法带动腰部扭动,随即顺延至上肢及手腕(手巾花)由下至上的协调是体现“艮俏”劲儿的关键,是不可缺失的过程。而“扭”是东北秧歌韵律的核心,艺彦所说的“踩在板上,扭在腰眼上”,正是由下肢带动重心移动而产生的腰部动态。手巾花是“扭”的延伸与配合。在动律训练中,强调腰部的轴心作用和扭动状态,奠定韵律基础。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东北秧歌的介绍,让学生熟悉了解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从而提高学生对学习东北秧歌的兴趣。
教学重点
1、让学生掌握汉民间的基本体态和动作韵律。
2、能较熟悉地掌握东北秧歌的基本动律和基本动作。
教学难点
1、汉民间的基本体态和动作韵律。
2、动作与呼吸的配合。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了解汉民间舞蹈的背景文化:东北秧歌市汉、满两个名族之间歌舞艺术的结晶,它源自中原,又深深印上了黑土地所滋养出的泼辣火热,质朴浓烈的感情特征,是汉族民间舞中最具有北方特色的秧歌,由于特殊的地域与习俗,东北秧歌形成了稳中带浪,艮俏相融的审美特征。
东北秧歌伴奏乐器不同的功能和声色赋予了舞蹈独有的韵味。唢呐的悠长旋律与小钵的急促节奏互相呼应,充满张力,相得益彰。音乐的特殊性使舞蹈动作突出三点,延伸“线”,动静相宜。而大钵和鼓则激发出热辣的情绪,使东北女性特有的“温中浪”得以更充分的表现。
2﹑了解基本体态特点:正步,重心前倾;双膝略存,提胯,拔腰;含胸,垂肩;双眼平视。
二、汉民间的基本体态和动作韵律学习(30分钟)
1.上下动律
准备:正步,双叉腰。
作法:腰部为轴,一侧腰下压,另一侧腰上提,交替进行,呈下弧线运动,重心在下,四拍、两拍成一拍完成。
2.前后动律
准备:正步,双叉腰。
作法:腰部为轴,一侧腰前送,另一侧腰回拉,交替进行,重拍在里,四拍、两拍或一拍完成。
3.划圆动律
准备:正步,双叉腰。
作法:腰部为轴,左右两侧腰围绕腰轴前、后、上、下交替划立圆,重拍在前下,四拍、两拍或一拍完成。
4.压脚跟。
准备:正步,双叉腰。
作法:脚跟快起快落,分量沉重,重拍在下,强调稳、艮。
5.组合编排:
准备:正步,垂手。
前奏:四拍。
5—6 斜下方摊手。
7—8 双手里绕腕经体前划半弧线回叉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