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理 硕士研究生期末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地理试题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期末考)

一、阐述我国近些年冬秋季节雾霾天气不断增加的原因,并就如何治理进行分析;

1.定义

雾和霾是一种自然天气现象,在气象科学领域,主要依据水平能见度和环境相对湿度,对雾和霾进行定义和区分,《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中对雾的描述为“大量微小水滴浮游空中,常呈乳白色,有雾时水平能见度小于1.0千米”,《霾的观测和预报等级》中对霾的定义为“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km的空气普遍浑浊现象”。目前国内外多用相对湿度来界定雾与霾,相对湿度大于90%是雾,低于90%是霾。每年秋冬季节是我国北方地区和中东部地区雾、霾天气频发的季节,雾霾天气期间,能见度较差,空气质量明显下降,给人们的交通出行、生产生活、以及身体健康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研究发现,雾霾天气的频发除了与气象因素有关外,还与大气污染等因素有关。

2.原因

特定气象条件有利于雾霾形成,污染物排放导致颗粒物浓度增加。

(1)气象条件

秋冬季节,影响我国中东部地区的冷空气活动偏少,且强度偏弱,地面风速小,有利于水汽在大气低层积聚,对雾霾的形成较为有利;另外,青藏高原南侧暖湿空气活动偏强,使得来自印度洋的西南暖湿气流输送极其活跃,这股暖湿气流沿西南路径将丰沛的水汽输送到我国中东部地区,并且能到达北京附近,使这些地区湿度明显增加,同时也有利于形成低层逆温,非常有利于雾霾天气形成。

(2)空气污染

工业生产、机动车尾气排放、冬季取暖烧煤等导致的大气中颗粒物(包括粗颗粒物PM10和细颗粒物PM2.5)浓度增加,是雾霾产生的重要因素。

(3)城市小气候

在水平方向静风现象增多——城市里大楼越建越高,阻挡和摩擦作用使风流经城区时明显减弱。静风现象增多,不利于大气中悬浮微粒的扩散稀释,容易在城区和近郊区周边积累;

垂直方向上出现逆温——逆温层好比一个锅盖覆盖在城市上空,这种高空的气温比低空气温更高的逆温现象,使得大气层低空的空气垂直运动受到限制,空气中悬浮微粒难以向高空飘散而被阻滞在低空和近地面;

空气中悬浮颗粒物的增加——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和工业发展、机动车辆猛增,污染物排放和悬浮物大量增加,直接导致了能见度降低。大量尘埃、烟粒等凝结核的存在,水滴容易凝结在上面而起雾,并且不易被风吹散。因此,雾和霾往往相伴出现。

3.如何治理

(1)加大综合治理力度,减少污染物排放

加强工业企业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深化面源污染治理;强化移动源污染防治。加强城市交通管理,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提升燃油品质;加快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辆;加强机动车环保管理;加快推进低速汽车升级换代。

(2)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严控“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新增产能;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压缩过剩产能;坚决停建产能严重过剩行业违规在建项目。

(3)加快企业技术改造,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强化科技研发和推广。加强灰霾、臭氧的形成机理、来源解析、迁移规律和监测预警等研究,为污染治理提供科学支撑。

(4)加快调整能源结构,增加清洁能源供应

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加快清洁能源替代利用;推进煤炭清洁利用;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积极发展绿色建筑;推进供热计量改革。

(5)严格节能环保准入,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调整产业布局;强化节能环保指标约束;优化空间格局。

(6)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完善环境经济政策

发挥市场机制调节作用。本着“谁污染、谁负责,多排放、多负担,节能减排得收益、获补偿”的原则,积极推行激励与约束并举的节能减排新机制;完善价格税收政策;拓宽投融资渠道。

(7)健全法律法规体系,严格依法监督管理

完善法律法规标准;提高环境监管能力;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实行环境信息公开。

(8)建立区域协作机制,统筹区域环境治理

建立区域协作机制;分解目标任务;实行严格责任追究。

(9)建立监测预警应急体系,妥善应对重污染天气

建立监测预警体系;制定完善应急预案;及时采取应急措施;明确地方政府责任;加强部门协调联动;强化企业施治;广泛动员社会参与。

二、从我国水热土等资源条件以及经济发展出发,阐述我国粮食安全的措施和对策;

1.含义

粮食安全包括三个含义:一是保障粮食供给的数量与质量,即不仅要供应足够的粮食,还要保证所供应的粮食安全、卫生,满足人们生存和健康的基本需要;二是保障粮食供应的稳定性与长期性,即保障粮食供应在任何时候都是充足、卫生的,满足人们的长期需要;三是保障人们的购买力,即人们不仅能够买得到而且买得起其生存和健康所需的基本食品。粮食安全的主要内容包括:安全合理的粮食储备、粮食生产按市场需求稳定发展、适量进出口粮食、解决好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让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都能享受充足的粮食。

2.现状

(1)耕地少,基本生产面积保障不足

目前我国的总耕地面积只有18.26亿亩,人均耕地只有1.38亩,仅占世界人均耕地40%,全国有600多个县的人均耕地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0.8亩警戒线,三分之一的省(区)市人均耕地不足1亩。受干旱、陡坡、瘠薄、洪涝、盐碱等多种因素影响,质量相对较差的中低产田约占三分之二。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对耕地占用还会继续加剧。我国耕地规模与一些国家差距巨大:澳大利亚人均耕地120公顷、加拿大110公顷、美国57公顷、法国18公顷、阿根廷17公顷、俄罗斯14.5公顷。更不可忽视的是,土地沙化、土壤退化、“三废”污染等问题,近几年仍以几百万亩的数量减少,不断减缩的耕地面积是我国粮食生产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

(2)水资源短缺,干旱威胁严重

我国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人均水资源量约2200立方米,只有世界人均水资源量的四分之一,每年农业生产缺水200多亿立方米,而且分布极不平衡,水土资源不匹配。我国水资源多分布在南方,长江以北的地方缺水严重,而华北、黄淮海地区粮食产量占全国的总产量53%,商品粮占全国的66%,这些粮食主产区都严重缺水。同时,我国北方干旱严重,引起耕地沙漠化,耕地不断减少,水资源短缺。此外,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严重,不利气象因素较多,北方地区降水持续时间偏少,干旱化趋势严重。今后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我国旱涝灾害特别是干旱缺水状况将呈加重趋势,会给农业生产带来诸多不利影响,对我国中长期粮食安全构成极大威胁。

(3)水资源污染严重

据统计,全国有1200条河流中,有850条河流受到严重污染,利用污水灌溉农田,生产出来的农产品也受到污染。环境和水资源污染降低了我国粮食农产品的质量,污染又加重了水资源短缺,造成生态脆弱,旱涝频发,影响粮食生产的增长,降低了粮食的有效供给能力。

(4)社会经济发展导致粮食需求大增

由于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人均粮食消费量大幅上升。据《国土资源报》报道,我国粮食九连增的起始年2003年,国产粮食4.3亿吨,粮食进出口基本持平,人均粮食消费量为334公斤,超过国际平均水平。到了2011年,国产粮食达到历史最高峰的5.7亿吨,人均粮食占有量为424公斤,当年净进口粮食6390.3万吨,人均粮食消费量已突破471公斤(世界粮农组织认为人均400公斤即可满足营养均衡)。从2003年到2011年,粮食生产累计增长33%;同期消费累计增长41%,消费增速是生产增速的1.24倍。

3.措施和对策

面对我国粮食安全存在的隐患和风险,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就必须根据我国的国情、经济发展趋势以及粮食安全的特征,建立有效地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1)稳定基本农田,保障生产基地

采取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措施,确保全国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8亿亩,基本农田保有量不低于15.6亿亩。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加强对非建设占用耕地的管理,切实遏制耕地过快减少的势头。不断优化耕地利用结构,合理调整土地利用布局,加大土地整理复垦,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要继续建设现代化商品粮基地,形成稳定的粮食生产基地。

(2)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农业生产用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