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教学过程
学习任务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第1章第6节,属于《科学课程标准》中物质科学的相关内容。学生在本章前几节中已经学习了关于水的相关知识,知道了水中能够溶解一些物质,并且学生在七年级对物质的溶解性的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这是本节课学习的基础。另外本节课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比较紧密,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很好素材。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的区别
判断溶质和溶剂的方法
教学难点: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的区别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了解了水的相关知识,并且通过之前的学习对物质的溶解性的知识也有了一定的了解,这是本节课学习的基础。另外学生比较喜欢有实验需要参与的课堂,本节课的教学主要采用实验演示的方法,增强学生感性认识。这些都是本节课教学进行的基础。但是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往往还停留在记忆的水平,对于理解性的知识的学习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重这方面能力的提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说出溶质、溶剂的概念
2.区别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
3.说出常见的溶剂
4.区别溶质和溶剂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演示与生活经验的学习,区别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实验过程中,正确、规范操作,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科学技术与社会】
1.利用物质的溶解性,解释生活中的常见现象
教学过程设计
新课导入:
活动:请学生将白色粉笔灰和食盐分别倒入装有等量蒸馏水的烧杯中,让学生观察两者搅拌后的状况是否一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你所看到的。并且上面同学在演示的时候教师要提醒学生不但要注意观察你所看到的现象,同时也要注意改同学操作是否规范。
生:描述
然后教师进行总结,描述所看到的现象,引出本课的题目《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新课探索:
一:溶液
1、溶液的组成及特征
取少量高锰酸钾固体,观察高锰酸钾固体的颜色。保证全班同学都要看到。然后让学生观察高锰酸钾固体溶解在水里的现象及学生的操作是否规范。同时教师介绍少量高锰酸钾固体溶解在水里可以杀菌消毒。
生:描述现象及学生的操作规范程度。
取碘酒,介绍碘酒的组成并与学生互动碘酒的作用。观察碘酒的颜色。
教师总结:将以上的现象板演,找其共同特点,进而引出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然后根据概念说说以上的活动中哪些物质是溶质、哪些物质是溶剂。以及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
通过对溶液的观察,提炼溶液的特征,并在此引出混合五的定义。
过渡:a、刚刚实验里溶剂是什么?
b、刚刚我们看到的溶液溶质是什么状态的呢?
2、溶剂与溶质
承接过渡时的问题提出问题溶剂是不是只能是水。进而引出水最常见的溶剂,除了水之外溶剂还可以做溶剂的有酒精、汽油、丙酮、四氯化碳等物质。
承接过渡的第二个问题,溶质一定是古陶的嘛?取出雪碧,适当摇晃后让学生将其打开,并请同学听声音,说明里面溶解了什么?它是什么状态的?
请同学们距离生活中常见的气态物质作为溶质的溶液。(氧气溶解在水里)。
取点醋与蒸馏水混合,提出问题:哪种物质是溶质、哪种物质是溶剂?
3、区分溶质和溶剂的方法
通过醋与水混合后哪种物质作为溶质、哪种物质作为溶剂引出接下来知识点:区分溶质和溶剂的方法。
总结:一般情况下: 1、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时,溶质是固体、气体,溶剂是液体。
2、两种液体互溶时,一般情况下量多为溶剂,量少者为溶质;但有水
时,不论水的多少,水是溶剂。
3、在溶液中,不注明溶剂时,一般溶剂指水。
•然后根据区分方法,进行练习,并说出你的判断依据。
葡萄糖水、生理盐水、碘酒、
5克色拉油与10克汽油混合
15克酒精与5克水混合、氢氧化钠溶液
过渡:大家还记得课前粉笔灰分散在水里的状况吗?
二:浊液
1、悬浊液
学生活动:黄泥分散到水里。与之前的活动一样,在观察现象的同时,注意同学的操作。
总结:悬浊液的定义。
生活中常见的悬浊液:钡餐、血液等
2、乳浊液
学生活动:色拉油与水混合。与之前的活动一样,在观察现象(在搅拌时和搅拌后)的同时,注意同学的操作。
总结:乳浊液的定义。
生活中常见的乳浊液:牛奶、豆浆、酱油。
3、特征
与溶液的特征对比、总结溶液的特征。(学生自己总结)
插入:食用油不能溶解在水里,那么身上沾上了油怎么办呢?(以修车工身上沾上油怎么办为例)。总结一种物质不能溶解在水里但可以溶解在其他物质里。如油不能与水互溶,却可以溶解在汽油里。
知识汇总:
三: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区分
结合刚刚的几组活动将其综合在一起,将溶液、悬浊液、乳浊液进行对比区分,学生自行完成教材上的表格。
知识小结:
在课堂的最后以“本节课我学到了什么”为依托,学生自行总结本节知识。
巩固练习及作业:
《作业本》及《轻负高效》中本节知识。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前简单的开场白,似乎是在缓解自己紧张的情绪,并且有头无尾,似乎话没有讲完就不再讲了。在实验的操作上犯了老师的通病----不注意自己操作的规范性,本节课下来,除了盛装实验药品的容器不规范(有些是用矿泉水瓶代替实验正规仪器)外,对于一些基本的操作也将其正确操作要领抛至脑后。玻璃棒搅拌时与烧杯壁碰撞发出的声音听得非常清楚,我在课堂上听到学生在说玻璃棒不能碰到烧杯壁,但是我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讲台上,而没有关注学生的所言。对于玻璃棒的错误操作是在课堂的后期才意识到。另外本节课的一些知识是通过观察一些现象来总结相关结论的,在现象的创设方面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几乎所有的实验活动都是由我一人完成的,学生能做的就是睁着眼睛看,然后说出我想要的结论,这样某一个实验就算告一个段落了,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我在黑板上写然后总结相关的结论(真的想问一下自己-----你把学生放在哪里了?)这也许就是“目中无人型”的教师的一个表现吧。下课后依旧可以感觉到教室里回荡着我的声音,我讲了一节课,学生听了一节课,提问也都是问到全班,没能了解学生的个人的思维。本节知识的时间分配上有些欠缺,在讲解溶液方面所用的时间过长,后面的浊液及三者的系统区分用时比较少,所举的例子也知识一句话带过,这导致学生在课后做题是区分不开常见的溶液、悬浊液、乳浊液(这是通过批改学生课后作业后得出的结论。)。本节课总体感觉由头无尾,课堂最后的两分钟我是用来做题而不是回顾本节知识。从课堂的整体效果看本节课整体思路比较清晰,但是细节方面的思路有些混乱。板书不分主次,一节课下来黑板上都是字。
经过与同学的交流说本节课我有一个动作还是比较可取的,在让学生看固体高锰酸钾时有一个学生说自己没看到,当时我已经走过一段距离了,但我还是回来了,目的就是让大家看清。假如我不回头而是走过去,那么这个学生以后也许就不会在说同样或类似的话,或者是上课就不理我了。这样就比较可怕了。同样是大家讲的教态还是比较自然的。
分析一下自己课堂上出的问题,与备课是密不可分的。回忆一下自己备课的全过程,考虑的是本节内容要怎样落实,如何将其串联起来,并没有备学生,尽管在课前对自己班学生有了一定的了解。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忽略了这个要素这节课就是行尸走肉,就以应试为前提或目标了。备课是没有将学生的活动考虑进去。课堂上的一些问题在课前听其他老师课时也碰到过,也讨论过错误的操作是不可取的,但是到了自己实战时真是顾前不顾后,视野和思维不够宽阔。对学生不够信任。总感觉假如某个知识点我不讲学生就不会,试着问一下都讲出来了学生都会了吗?备课注重知识点的落实,对于实验的操作及活动到底由谁做没有考虑,因此导致课堂上的实验都是由我一个人完成。本节课的活动应该由学生来做,避免了老师的错误操作及缓解教师的紧张情绪,同时通过学生自己的操作下面的学生兴趣可能更浓一点。
接下来是在接下来的实践中如和去改正一些缺点与缺陷。首先,研读教材,理清本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