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史分期问题管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0 年5 月

总第128 期第3 期学习与探索

Study & Ex plo ration

M a y. 2000

Serial N o. 128 No. 3

中国文化史分期问题管窥

胡凡马毅

( 大连大学, 辽宁大连116622)

摘要: 讨论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首先要从最基本的文化入手, 界定文化与文明的概念。把文化聚焦于知识体系和价值体系上, 才能使文化成为有形的、可以具体把握的东西, 而文化的发展历

程也就可以用具体的界标进行揭示。基于此, 可将中华文化之演进大体分为五个阶段: 即从远古到

周公制礼作乐的酝酿成型期, 周公制礼作乐以后到汉武帝独尊儒术的梳理完备期, 汉武帝到南宋理

学形成的发展高潮期, 元明至鸦片战争前高度成熟的发展与裂变期和从鸦片战争开始到当代仍在

继续的冲击转型期。

关键词: 中国文化; 历程; 分期

中图分类号: K 2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 462X( 2000) 03- 0134- 06

随着中国文化史研究的深入, 中国文化史分期问题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 学界同仁发表了不少的文章来探讨此问题, 提出各自的见解, 读后获益良多。笔者不揣浅陋, 对此问题也发表一孔之见。

中国文化史的分期问题, 涉及中国历史发展轨迹的诸多领域, 比较复杂, 因此, 也成为中国文化史研究的难点问题之一。我们认为, 在讨论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时, 首先要从最基本的文化问题入手, 即我们要从对“文化的含义之诠释入手, 然后以文化本身的发展规律去展开, 用以观察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 从而才能得出比较符合文化自身演生、发展规律的结论。因为“在我们的科学中, 没有严格的定义就没有了明晰和准确。那么, 该怎样解释文化呢? 笔者以为: “文化是从古至今人类在语言、文字等符号系统的基础上所创造的全部知识的各种系统的总和及其在实践中的运用和它的物化结果, 以及受这些知识体系所指导而形成的价值体系、价值观念在人类行为中的体现, 它包括静态的积累和动态的创造两个方面。人类要进步、发展,就离不开知识的积累和传承, 因此, 文化又表现为一种过程, 积累和创造是这个过程的两端, 居于中间的是人们对已积累起来的文化成果即各种知识体系、价值体系的学习、掌握并用以指导自己的行为, 也就是受教育的过程, 这正是文化的一种具体体现。文化的过程就是把上一代人所创造并积累起来的各种知识体系和价值体系传授给下一代人, 并由下一代人用自己的创造去充实它、丰富它, 再传给下一代人, 如此而不断地累积、创造、传承下去, 构成人类文化发展的川流不息的动态过程, 如果没有这个过程, 就难以理解文化的深刻涵义。[ 1] 在这里, 文化的实

收稿日期: 2000- 01- 06

作者简介: 胡凡( 1951- ) , 男, 大连大学文史学院副院长、教授, 历史学博士; 马毅( 1954- ) , 女, 大连大学马列教研部副教授。

质或核心可以概括为知识体系、价值体系两大体系及其积累、运用、创造和传承的过程。只有把握住知识体系和价值体系, 才能使文化史免于泛论, 克服其广至漫无边际、狭至局限于精神领域, 令人均不能满意的弊端。把文化聚焦于知识体系和价值体系, 就使文化成为有形的、可以具体把握的东西, 而文化的发展历程也就可以用具体的界标进行揭示。

此外, 人们在谈论文化这一问题时, 往往还同时使用“文明一词, 经常是文化和文明交互使用, 使人感到文化和文明是同一概念的不同表述。如泰勒就认为: “ 文化, 或文明, 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 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 2] 国内的一些学者也是如此使用的, 如他们谈道: “西晋以来, 整个东亚文明的基本主题∀∀∀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之间冲突和融合∀∀∀导致中原农耕文化的中心向东南转移。这里的农耕文明与农耕文化, 也并未得到具体的解说, 想来在内涵上当无多大区别。我们认为, 为了使我们探讨的问题明晰和准确, 文化和文明应该加以区分。对于文明的内涵应该这样理解: “文明是由文化的成果凝聚而成, 它是人类文化在各个时期所创造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社会体系和行为规范的外在显示。第一, 它必须有客观的物质实在物为标志, 如村落、城镇、民族、国家、宗教实体、经济发展状况等等; 第二, 它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 在生产工具体系没有发生重大变革和生产力水平没有达到质变以前, 它不会产生质的飞跃; 第三, 它必须有为社会所公认的行为准则, 并通过语言、历史、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各种社会制度等客观因素以及人们主观上的自我认同加以规范。[ 3]文化和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息息相关, 文化的核心是掌握了一定知识体系和价值体系的人,没有了知识体系和价值体系的运用, 也就没有了文化。但是人们不能自由选择自己生存的文化背景, 人们一出生就已生活在自己祖先所创造的特定文化氛围之中, 通过对前人所创造的全部知识体系和价值体系的学习和把握, 人们具备了生存、生活所必备的各种素质( 从物质生产到社会行为到思想活动) , 并用自己的生命活动去发现新的知识, 探索新的领域, 进而丰富人类文化的内容, 推动社会的前进。由于知识的内在联系使其本身具有凝聚力和驱动力, 所以文化也就具有内在的驱动性, 由于一代一代人的传承、累积和创造, 促使文化的发展变化迅速而又频繁; 文明则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实体, 它是文化的对象化及其结果, 是文化所创造成果的物化或外在显示。如由物质文化成果凝聚成的各种器物、工具体系, 由制度文化成果凝聚成的各种社会制度和法律规范, 由精神文化成果凝聚成的各种文学、艺术成品, 由价值观念和价值体系凝聚成的道德观念、道德范式和行为准则, 等等。文明在一定时期内作为社会实体的相对稳定, 使人类能够享受自己所创造的各种文化成果, 并用新创造的文化成果去丰富它, 由此而标志着社会发展的状况和人类开化的程度。当人类的文化成果发生了突破性的质变( 其中以物质文化成果为代表) 时, 就会将人类的文明程度推进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在对文化与文明的内涵及其关系进行了诠释之后, 我们以此来观察中华文明与文化的发展时便可发现, 以文明进程而论, 中华文明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原始文明时期, 这一时期大致是从远古直到夏王朝的建立为止; 二、农耕文明时期, 这一时期的产生当可追溯到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原始农业的出现, 但作为界标当以夏王朝的建立为其开端, 一直到1840 年鸦片战争的爆发为其结束, 在此期间中华文化有许多发展与变化, 但农业生产方式则是整个社会生存的基础, 并无质的改变; 三、工业文明, 这一时期以鸦片战争为开端, 实则洋务运动是其真正的起始, 一直发展到现在仍在继续。以文化发展而论, 作为中华文化演进基础的物质文化始终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