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定)
云南省城镇体系规划(2012-2030年)
做特小城镇。继续发展旅游小镇,结合各地资源特点、产业基础和发展潜力,因地制宜规划建设一批区位、产业和风貌等独具特色的省级重点镇。
2.城镇集群发展战略
立足区域协调发展,发展区域产业集群,纵向延伸产业链,横向增强配套能力,推动优质生产要素向优势区域聚集,推进城镇集群化发展进程,引导区域城镇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实现设施共建、资源共享、环境共保、经济共荣、社会共进,提升区域合作水平和整体竞争力。
第3条
沿边开放城镇带包含8个州(市)25个县(市),是云南省与缅甸、老挝、越南三国毗邻、以沿边口岸和沿边城镇为重要支点、以小城镇为主体的边境城镇带。
沿边开放城镇带是与东南亚南亚物资交换、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和带动沿边地区发展的政策扶持经济带。
以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边境经济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为空间发展重点,完善跨境交通、口岸和边境通道等基础设施,重点促进境外资源、产业等生产要素向口岸城镇和沿边重要节点城镇集中。实施新一轮“兴边富民”工程,重点建设瑞丽沿边开发开放试验区,积极建设中缅瑞丽-木姐、中越河口-老街、中老磨憨-磨丁跨境经济合作区和麻栗坡(天保)、耿马(孟定)、腾冲(猴桥)、孟连(勐阿)、泸水(片马)、盈江(那邦)等边境经济合作区。符合条件的地区积极争取设立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合作,重点发展加工制造业。规范并促进边民互市贸易区的发展,积极发展保税物流和跨境旅游。推进与周边国家的贸易便利化合作,建设云南电子口岸,推进通关便利化,改善对外贸易软环境,提高口岸通行能力。建设口岸联检设施、查验货场等基础设施,提高检验检疫能力和监管水平。
云南省城镇体系规划20122030年1目录第一章总则11第二章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12第三章城乡空间布局与发展15第一节城乡发展总体布局15第二节各级中心城市镇发展21第三节村庄发展与新农村建设要求32第四节特殊类型地区发展要求37第四章资源保护与利用38第一节土地资源保护与利用38第二节水资源保护与利用40第三节生态环境保护与利用41第四节其他资源保护与利用44第五章城乡发展支撑体系49第一节区域产业布局49第二节区域综合交通体系51第三节区域性市政基础设施57第四节城乡公共服务体系62第五节综合防灾与公共安全保障65第六章山地城镇规划建设的基本要求70第一节山地城镇用地选择空间布局与特色要求70第二节山地城镇的支撑保障体系规划建设要求73第七章空间管制76第一节管制分区分级与事权划分76第二节区域空间管制要求80第八章次区域规划指引84第九章近期行动计划90第十章规划实施措施101第一节山地城镇规划建设的实施管理措施101第二节促进农业转移人口进城的实施管理措施103第三节其他实施管理措施105附则111附表112图纸目录1286目录条文备览第一章总则11第条编制目的111第条编制依据211第条规划范围311第条规划重点411第条规划期限511第条强制性内容611第二章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12第条指导思想712第条发展原则812第条发展目标912第条发展战略1013第三章城乡空间布局与发展15第一节城乡发展总体布局15第条城镇空间结构1115第条滇中城市集聚区1215第条沿边开放城镇带1316第条城镇群1416第条沿对内对外经济走廊的城镇带1518第条城镇规模等级结构1619第条城乡居民点体系1721第二节各级中心城市镇发展21第条区域性国际门户城市1821第条区域中心城市1922第条州市域中心城市2026第条县域中心城市2129第条省级重点镇2230第条发展镇2331第三节村庄发展与新农村建设要求32第条建设原则2432第条发展重点2532第条中心村2633第条基层村2734第条村庄规划要求2834第条农村居民点搬迁及移民安置要求2935第条山地和坝区村庄分类建设要求3035第四节特殊类型地区发展要求37第条老少边穷地区发展要求3137第条革命老区发展要求3237第条少数民族地区发展要求3337第条沿边地区发展要求3437第条扶贫开发重点扶持地区发展要求3537第条农垦系统发展要求3637第四章资源保护与利用3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全文
已售出8696件QQ网购价:¥99.00财经图库英公司打造球体树屋赌王女儿豪宅曝光第二节 合理确定各级政府职责第三节 完善农业转移人口社会参与机制第四篇 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第九章 优化提升东部地区城市群第十章 培育发展中西部地区城市群第十一章 建立城市群发展协调机制第十二章 促进各类城市协调发展第一节 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功能第二节 加快发展中小城市第三节 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第十三章 强化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支撑第一节 完善城市群之间综合交通运输网络第二节 构建城市群内部综合交通运输网络第三节 建设城市综合交通枢纽第四节 改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交通条件第五篇 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第十四章 强化城市产业就业支撑第一节 优化城市产业结构第二节 增强城市创新能力第三节 营造良好就业创业环境第十五章 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管理格局第一节 改造提升中心城区功能第二节 严格规范新城新区建设第三节 改善城乡接合部环境第十六章 提升城市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第一节 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第二节 加强市政公用设施建设第三节 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理财超市热门产品更多手机看财经视频时尚资讯热血经典1.76中变版本金道累积赠金36OOO!热血1.76版 英雄合击全新1.76热血传奇乐刷银行卡刷卡终端招商【10万信用贷款】美容化妆-免费代理铺货开通蓝钻享至尊游戏体验热播流行影视经典放映厅网页QQ,我的QQ新生活!QQ游戏最大休闲游戏社区极品连载漫画 爽不死你预期收益信托产品名称11.5%正荣集团财富1号预约11%盘锦辽滨鑫诚预约10%新外交领馆建设4号预约8.5%金丰1401期2号预约现金宝收益超活期存款8倍券商集合理财专场:收益高 预期超10%热播视频直降酷派 8750 3G手机(绅士黑)TD-SCDMA/...已优惠¥200.0京东价:¥999立即抢购杭州楼盘降价30%内幕疑精神病旅客袭击航班北京市区房价肯定要降导游骂游客比卖淫可耻第十七章 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水平第一节 创新规划理念第二节 完善规划程序第三节 强化规划管控第四节 严格建筑质量管理第十八章 推动新型城市建设第一节 加快绿色城市建设第二节 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第三节 注重人文城市建设第十九章 加强和创新城市社会治理第一节 完善城市治理结构第二节 强化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第三节 创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第四节 健全防灾减灾救灾体制第六篇 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第二十章 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第一节 推进城乡统一要素市场建设第二节 推进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第二十一章 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第一节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第二节 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第三节 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第二十二章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第一节 提升乡镇村庄规划管理水平第二节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第三节 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第七篇 改革完善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第二十三章 推进人口管理制度改革第二十四章 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第二十五章创新城镇化资金保障机制第二十六章 健全城镇住房制度第二十七章 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第八篇 规划实施第二十八章 加强组织协调第二十九章 强化政策统筹第三十章 开展试点示范第三十一章 健全监测评估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根据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按照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的新要求,明确未来城镇化的发展路径、主要目标和战略任务,统筹相关领域制度和政策创新,是指导全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规划。
城市地理学第九章-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二、城镇体系研究的兴起、发展
城镇体系的研究兴起于工业革命后期。 城镇体系原始的或早期的思想是由英国霍 华德在他1898年出版的《明日的花园城市》 一书中所提出的。 1933年,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 (W.Christaller)提出著名的中心地理论, 第一次把区域内的城市系统化。提出了城 镇体系的组织结构模式,被后人公认为城 镇体系研究的基础理论。
等级性或层次性:系统由逐级子系统组成。
如全国性的城镇体系由大区级、省区级体系组 成,再下面还有地区级或地方级的体系。 这就要求制订某一级城镇体系规划时要考虑到 上下级体系之间的衔接。如研究山西城镇体系 发展战略,首先要研究山西在全国地域分式中 的地位,山西城镇体系在全国、在环渤海经济 带、经济区中的地位作用,明确山西的发展, 同时还要理清与晋北、晋中、晋南、晋东南经 济区之间的关系
内容
一、什么是城镇体系? 二、 为什么要编制城镇体系规划? 三、 城镇体系规划做哪些事情? 四、 怎样编制城镇体系规划?
第一节 城镇体系规划的提出
一、城镇体系的概念、特征
(一)概念及内涵 城镇体系(Urban System)也称为城 市体系或城市系统,--指的是在一 个相对完整的区域或国家中,以中心 城市为核心,由一系列不同职能分工, 不同等级规模,联系密切,互相依存 的城镇所组成的有 国务院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会同
国务院有关部门组织编制全国城镇体系规划, 用于指导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 的编制。
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由国务院城乡规划主管 部门报国务院审批。
09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三版)电子教案(第九章)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曾从资源利用的角度,将中国土地分 为9大类。它们分别为:①耕地;②园地;③有林地、疏林地、灌 木林地;④草地、草山、草坡;⑤宜农荒地、宜林荒山荒地;⑥ 沼泽、沙漠化土地、沙质荒地、戈壁;⑦寒漠、石骨裸露山地、 永久积雪冰川;⑧沿海滩涂、内陆水域;⑨城市、工矿、交通用 地。
➢ (1)土地开发整理要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协调统一 ➢ (2)土地开发整理要与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有机结合 ➢ (3)加大工矿废弃土地复垦力度 ➢ (4)积极开展逐步推行土地修复工作 ➢ (5)与土地修复相关的存量土地的优化利用
第二节 用地分类
一、按地貌特征分类
根据地貌特性不同,常将土地分为山地、高原、丘陵、盆地、 平原等类型。
第四节 土地利用规划
一、概念
土地利用规划是土地利用管理的一种手段和措施。
张占承等综合了多种意见,认为土地利用规划的科学完整的 定义应是:土地利用规划是为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依据自然 和社会经济条件,在空间上和时间上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 和合理的组织。
第四节 土地利用规划
二、土地利用规划体系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
第九章 土地利用与保护
第九章 土地利用与保护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用地分类 第三节 用地分区 第四节 土地利用规划 第五节 土地保护 第六节 集约节约用地
第一节 概述
一、土地
土地是指地球表层包括内陆水域和沿海滩涂在内的陆地,是由 地貌、土壤、岩石、植被、水文、气候等自然要素和人类活动成果 构成的物质综合体。
第三节 用地分区
三、空间管制区划
3. 生态功能区划
➢ 生态功能区划是在生态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区域生态特征、生态系统服务 功能与生态敏感性空间分异规律,确定不同地域的主导生态功能,提出生 态功能区划方案,是指导产业布局、资源开发的重要依据。
城市地理学
城市地理学第一章1、城市:具有一定规模,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
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
2、城市的特点:动态性、区域性、综合性3、城市地理学最重要的任务是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从我国国情出发,解决城市发展和城市化过程中不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为制定科学的城市政策提供参考。
4、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1)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2)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3)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4)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5)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和新领域的研究。
5、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学的区别与联系:(1)两门学科在学科性质上存在着根本的区别。
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城市地域状态和分布规律的的一门地理学科;城市规划学是为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提供设计蓝图的一门技术科学。
(2)两者都以城市为研究对象,但侧重点和研究方向根本不同。
(3)城市地理学和城市规划学的相互联系也是十分密切的,城市地理学需要从城市规划学的进展中汲取营养,去探讨更全面的城市地域运动规律;城市规划学需以城市地理学的知识来充实自己的设计理论。
(4)两者不存在一一对应的指导与应用的关系。
第二章1.城镇不同于乡村的本质特征?答:⑴产业构成上,城镇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人口为主的居民点;⑵人口规模上,城镇一般聚居有较多的人口;⑶景观上,城镇有比乡村要大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⑷物质构成上,城镇有上下水、街道、影剧院、博物馆、广场等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⑸职能上,城市一般是工业、商业、交通、文教的集中地,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2、城市的地域概念分三种类型:城市的行政地域、城市的实体地域、城市的功能地域。
4、都市区:是国外最常用的城市功能地域概念,它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
5、大都市带:由连成一体的许多都市区组成,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活动上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的巨大的城市地域复合体叫做大都市带6、大都市带的地域组织的特点?答:⑴多核心⑵交通走廊⑶密集的交互作用⑷规模特别庞大⑸国家的核心区域。
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第九章试题
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第九章试题1、跨行政区域的城镇体系规划由 C 组织编制。
A、有关地区的任一人民政府B、有关地区的共同上一级人民政府C、有关地区的共同上一级人民政府规划行政主管部门D、有关地区的占主要地位的城市人民政府2、 B 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组织编制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根据镇总体体规划的要求,组织编制镇的控制性详细规划。
A、城市人民政府镇人民政府B、城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镇人民政府C、城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城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D、城市人民政府城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3、城市的 B ,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
A、总体规划B、控制性详细规划C、修建性详细规划D、专项规划4、根据现行的城乡规划法律规范的规定,城市规划审批包括 C 。
A、准备程序、上报程序、批准程序、公布程序B、准备程序、上报程序、审批程序、公布程序C、前置程序、上报程序、批准程序、公布程序D、前置程序、上报程序、审批程序、公布程序5、根据《城乡规划法》的规定,城市、县、镇人民政府修改近期建设规划的,应当将修改后的近期建设规划报 A 审批机关备案。
A、总体规划B、近期建设规划C、控制性详细规划D、修建性详细规划6、根据《城乡规划法》的规定,城乡规划报送审批前,组织编制机关应当依法将城乡规划草案予以公告,公告时间不得少于 D 日。
A、7B、15C、20D、307、修改 D 时,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采取听证会等形式,听取利害关系人的意见。
A、总体规划B、近期建设规划C、控制性详细规划D、修建性详细规划8、乙、丙级城市规划编制单位,取得《资质证书》至少满 C 年,并符合城市规划编制资质分级的有关要求时,方可申请高一级的城市规划编制资质。
A、1B、2C、3D、69、城乡规划编制单位超越资质等级许可的范围承揽城乡规划编制工作或违反国家有关标准编制城乡规划时,由所在地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 A 。
第九章 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四线:绿线、紫线、蓝线和黄线
第九章 区域城镇 体系规划
海口市城镇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结构
等级 中心城市
名称 主城区 永兴 东山 新坡
职能类型 综合型 A、B A、D A、B
龙塘
二级城镇 云龙
B、D
B
红旗
三门坡 三江 大致坡
B
B B、D C
注:表中的职能类型分别为:A:旅游型 B:农副产品加工型
大型居民点 1500-5000人 (集镇)
14
以主城区为中心,9个镇区为次中心,14个集镇为 一般镇的城镇群。
第九章 区域城镇 体系规划
乡镇撤并
第九章 区域城镇 体系规划
海口市城镇空间结构:“一主四轴”
第九章 区域城镇 体系规划
海口市市域公路交通系统规划
1、现状概况(指状发散) 2、存在问题(市域快速交通网络尚未健全、道路 等级低、部分高等级公路穿城而过) 3、市域公路交通系统规划(五纵五横一滨江的公 路网)
C:商贸型 D:轻型加工
第九章 区域城镇 体系规划
海口市城镇规模等级结构
等级
规模类型
数量
名称
中心城市
二级中心 城镇
175万人
1-2.5万人
1
9
主城区
永兴、东山、新坡、龙塘、云 龙、红旗、三门坡、三江、大 致坡 石山、美安、遵谭、龙桥、十 路、美仁坡、旧州、新民、甲 子、大坡、演丰、演海、咸 来、谭文
是否构建了良好的区域生态格局,是否与江河流 域治理、海岸带保护、地质和气候灾害防御等进 行了充分协调。
案例:
案例二: 我国东部地区滨江某县城城镇体系规划示意图, 规划为2020年。县城面积450km2,基本为平原地区, 经济发展水平较为均衡。规划县域总人口50万人,其 中城镇人口30万人左右。规划期末县城城市人口10万 人,重点镇3万人,一般镇1万人左右。带状县域向南 北有较强的经济和交通辐射需求。 问题:对该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评析。
9.3 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规划
一、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规划
(二)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差异
城镇体系空间结构上表现为两大方面的差异: Ø 一是演化阶段性差异
一般情况下,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发展进程可以划分四个阶段: 低水平的均衡阶段、极核发展阶段、集聚和扩散阶段、高水平网络 化发展阶段。
Ø 二是空间布局类型差异
一、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规划
(二)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差异 Ø 一是演化阶段性差异 Ø 二是空间布局类型差异
(1)特大城市地区城镇体系的空间结构; (2)多中心城镇体系的空间结构类型; (3)以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为主的城镇体系的空间结构类型; (4)行政—经济区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类型。
一、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规划
(四)空间结构规划的整体框架构思 构建思路:点—线—圈—区(带)相结合,多级中心城市、
重点发展城镇和一般发展城镇相结合。 Ø “点”:是指各级城镇; Ø “线”:沿着交通干线形成的区域产业和城镇发展轴线; Ø “圈”:一定规模的中心城市和次中心城市圈; Ø “区(带)”:城镇密集区(带)。
平顶山学院 钱宏胜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第九章 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第一节 城镇体系与城镇体系规划 第二节 城镇体系规划的任务和内容 第三节 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规划
第二节 城镇体系规划的任务和内容
一、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规划 二、城镇体系职能结构规划 三、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规划 四、城市经济区划分
一、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规划
(一)城镇体系空间结构 是区域自然环境、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在空间上的
Ø 1.依托中心城市 Ø 2.确定适宜的经济腹地范围 Ø 3.确定区域经济专业化发展方向 Ø 4.兼顾行政区域的完整性 Ø 5.城市经济区的规划与组织
第九章 居民点社会调控规划
第九章居民点社会调控规划一、区居民社会调控规划的含义与重要意义风景区居民社会调控规划是风景区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专项规划。
它以保护风景区风景资源和生态环境、促进风景区多功能、多因素协调发展为目的,主要对风景区内一定规模的常住人口(包括当地居民和直接服务、维护管理的职工人口),如涉及的旅游城镇、社区、居民村(点)和管理服务基地等在人口规模、居民点、经济发展、生产布局、劳动力结构等方面提出发展、控制或搬迁的调控要求,对居民社会进行整体的控制、调整和布局。
通过风景区居民社会调控规划,对风景区内的常住人口进行科学、合理、有效的控制和管理,使其与风景区协调发展,成为风景区建设发展中兼有游赏吸引力的积极因素。
但若忽视当地居民社会这一现实问题,在规划中回避、在管理中放任,则开山采石、毁林开荒、伐木建房、变卖风景资源材料等现象将不断发生。
这时风景区的居民社会将成为极大的消极因素,对风景区的发展形成严重的制约,风景区的其他各种规划将失去意义,风景区的基本性质将最终改变。
因此,风景区居民社会调控规划是风景区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风景区的健康、和谐、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风景区居民社会调控规划的原则和主要任务根据风景区的特点、主要功能和风景区规划的总体原则,风景区居民应遵循以下原则:1、严格控制人口规模,建立适合风景区特点的社会运转机制。
2、建立合理的居民点或居民点系统。
3、引导淘汰性产业的劳动力合理转向。
根据以上原则,风景区居民社会调控规划在常住人口发展现模与分布中,需要控制人口规模;在社会组织中,需要建立适合风景区特点的社会运转机制;在居民点性质和分布中,需要为建立具有风景区特点的风土村、文明村配备条件;在产业和劳力发展规划中,需要引导和有效控制淘汰型产业的合理转向。
风景区居民社会调控规划的主要任务是:在风景区范围内科学预测和严格限定各种常住人口的规模及其分命的控制性指标;根据风景区需要划定无居住区、居民众减区和居民控制区。
城市地理学教学大纲
《城市地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1)课程编号:(2)课程名称:城市地理学英文名称:Urban Geography(3)学分/学时:3/48(4)先修课程:地理学、城市规划原理(5)适应专业:城市规划(6)课程简介: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既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又是城市科学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地理学具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特征,一方面,它可以应用于城市规划、国土整治和区域规划等领域,另一方面,它也具备直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因此,本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城市发展的基本理论和规律,是学生参与规划实践的重要基础。
这门课是城市规划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
二、课程教学目的: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①牢固掌握城市化原理、城市土地利用三模式、中心地理论、核心—边缘模式、城市规模分布;②掌握城市的产生与发展、城市化的历史进程、城市职能分类、区域城镇体系规划;③了解城市市场空间、社会空间和感应空间、城市问题。
三、教学内容与安排第一章绪论一、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内容;二、城市地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三、西方城市地理学的发展简史;四、中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教师讲授为主,课堂讨论为辅,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学时为:2学时。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1、教学内容(1)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内容。
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城市。
城市地理学最重要的任务是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其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从区域和城市两种地域系统中考察城市空间组织——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和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
(2)分析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学、城市生态学、城市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关系。
(3)介绍西方城市地理学的发展简史。
(4)分析中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
2、教学要求【掌握】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了解】城市地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西方城市地理学的发展简史;中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
区域规划 期末考试 名词解释
区域规划期末考试名词解释名词解释第一章绪论1.区域区域是选取并研究地球上存在的复杂现象的地区分类的一种办法,地球表面的任何部分,假如它在某种指标的地区分类中是均质的话,即为一具区域,而这种分类指标是选取出来阐明一系列在地区上密切结合的多种因素的特别组合的。
2.均质区域区域内部间特性上的一致性和相似性,并以这种一致性和相似性区不于其他区域。
均质区具有单一的面貌,是依照内部的一致性和外部的差异性来划界的,其特征在区内各部分都同样表现出来。
3.结节区域由区内的核心以及与其功能上密切相连、具有共同利益的外围区域所组成。
结节区域的形成取决于内部结构或组织的协调,这种结构同生物细胞相似,即包括一具或多个核(中心)以及环绕核的区域。
结节区的内部靠核向外引发流通线路来联结身边一定的区域,起到功能一体化的作用。
4.区域理论区域理论是对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在区域中的相互关系和作用规律的基本分析思想、办法和理论观点。
5.区域分析对区域进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进展的妨碍举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相互联系的规律。
它涉及到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以及生物学等许多学科。
它并别是一门独立学科,而是作为一种科学办法论形成和进展起来的,是为有关学科研究区域咨询题和行为、举行区域规划提供理论基础和研究办法的。
第二章区域进展条件分析6.自然资源指存在于自然界,能被人类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自然条件(或自然环境因素)。
7.适度人口一定区域、一定时刻、一定条件(生产力水平)、一定的人均消费水平下的适度人口和资源人口承载力。
8.技术技术是人类改变或操纵客观环境的手段或活动,来自生产力实践、科学实验和科学研究。
包括两个相互联系的方向:一是指人来改变或操纵客观环境的过程中所积存的知识、经验等精神范畴的东西,是技术的软件,为技术的决定性因素。
二是知识、经验的物化成果,即生产工具、装备等物质方面的东西,是技术的硬件。
城市地理学课后思考题汇总
《城市地理学》(第二版)课后思考题最全汇总第一章绪论1、谈谈你对城市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理解。
2、结合我国实际,你认为城市地理学的主要任务是什么?3、如何理解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及其与其他相邻学科的关系?4、简述西方城市地理学发展简史。
5、如何评价中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6、你为什么要学习城市地理学?如何才能学好城市地理学?第二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1、你认为应该如何定义城镇及城镇人口的标准?2、简述城市地域的概念。
3、如何理解和评价各种城市功能地域的概念?4、中国市镇建制标准和城镇人口统计发生过什么变化?了解这些变化有什么意义?5、如何评价市带县的体制?第三章城市的产生与发展1、如何理解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2、城市产生与发展的主要区域基础是什么?3、评述地理位置对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影响,并以实例说明。
4、试举例分析不同类型的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动力是什么?5、如何评价信息革命对世界城市体系的影响?6、以你家乡所在的城市(或者是你所了解的城市)为例,简述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动力及未来发展趋势。
第四章城市化原理1、如何完整地理解城市化的概念?2、推动城市化的主要动力是什么?3、如何用资本三次循环来解释城市化的过程?4、如何用乡—城人口的“推—拉”假说来解释我国的城市化?5、举例说明不同类型城市化的基本特征。
6、试评价我国现行的城市化指标及测度方法。
7、举例分析城市化近域推进最主要的因素是什么?8、从西方再城市化、郊区化的经验,分析我国旧城改造与郊区化的实践。
第五章城市化的历史进程1、简述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2、当今世界城市化的主要特征是什么?3、简述1949年以前中国各历史时期城市发展的主要特征。
4、评述当代中国城市化的进程。
5、评析当代中国城市化的特征。
6、对比分析中国东、中、西三个地带城市化的差异及其主要对策。
第六章城市职能分类1、简述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与非基本理论。
2、用经济活动的基本与非基本理论来解释城市发展的机制。
区域分析与规划复习题
《区域分析与规划》复习题第一章绪论1.区域的概念2.区域研究的新动向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3、区域科学的概念4、简述区域分析的概念与主要内容。
G142第二章区域资源条件分析1、自然资源的概念2、简述区域自然资源评价的内容。
3、自然环境的内涵4、什么生态环境补偿?补偿主体指的是什么?依据补偿主体的性质,可分为哪三大类。
5、德国经济和社会学家赫尔曼·舍尔提出用什么理论取代生化经济的理论在世界上产生深刻影响。
6、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涉与哪两个方面。
7、人口密度、适度人口、人口容量(或资源承载力)、人口惯性的概念8、简述人口自然增长的四种类型与其特点。
9、育龄妇女的概念。
10、适用技术11、如何认识人口对区域发展的作用?第三章区域产业结构1、什么是产业结构?2、依据资源要素密集程度,可将产业分为哪四类。
3、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条件有哪些?4、简述配第-克拉克定理、库兹涅茨理论、产品循环论4个理论的主要观点。
5、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提出的主要经济理论是什么。
6、什么主导产业?简述主导产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三大影响。
7、主导产业的前瞻、回顾、旁侧影响分别指的是什么。
8、区域分工(或劳动地域分工):。
9、“飞旋镖效应”:或称“反回头效应”,指“新产品”以更低的价格打回本国市场,使原来开发新产品的国家不得不放弃该产品的生产,输出国变成了输入国。
新产品研制国家受到国外竞争压力的威胁,将转向研究开发更新的产品。
10、技术密集型产业11、劳动密集型产业12、雁行形态理论:13、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14、简述库兹涅斯理论的主要观点,并说明该理论是如何解释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的。
第四章区域发展阶段1、国内生产总值(GDP)2、研究与开发(R & D)指在科学技术领域为了增加知识总量以与运用这些知识去创新的应用而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活动,是科技活动的核心。
研发经费反映了一个区域对科学技术创新活动的重视程度。
城市地理学课后习题整理
地理学课后习题整理目录第一章——绪论 (2)第二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 (2)第三章——城市的产生与发展 (3)第四章——城市化原理 (4)第五章——城市化的历史进程 (10)第六章——城市职能分类 (16)第七章——城市规模分布 (18)第八章——城市空间分布体系 (19)第九章——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20)第十章——城市土地利用 (21)第十一章——城市内部地域结构 (21)第十二章——城市市场空间、社会空间和感应空间 (22)第十三章——城市问题 (22)第一章——绪论1.谈谈你对城市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理解。
2.结合我国实际,你认为城市地理学的主要任务是什么?3.如何理解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及其与其他相邻学科的关系?4.简述西方城市地理学发展简史。
5.如何评价中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6.你为什么要学习城市地理学?如何才能学好城市地理学?第二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1.你认为应该如何定义城镇及城镇人口的标准?定义城镇:产业结构(非农产业为主);城镇人口集聚规模;城镇特征如:①职能(政治、经济、文化职能)、②物质形态(电灯、广场、街道、电话、影剧院等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③文化价值观念等;行政地域划分(某级行政中心所在地)定义城镇人口:从事非农产业;在城镇集聚并且居住在城镇半年以上使用各项城市设施的实际居住人口2.简述城市地域的概念。
①城市地域是城市或城镇作为大型的居民点和各种经济社会要素的聚集区,从不同角度认识城市地域可以得到不同的城市地域概念。
②城市地域包括行政地域、实体地域和功能地域。
行政地域:按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在行政上分别设置市、镇和乡、村等建制,并确定他们的行政管理边界。
不同国家在空间尺度上标准不一。
实体地域:是城市功能的物质环境、设施等,是人口和各种非农活动高度密集的情况地域,即城市建成区。
功能地域:是城市或城镇组合的功能或部分功能实施所波及的地域范围。
主要有:都市区、大都市带、都市连绵区、城市群、都市圈、城镇密集区等。
9.1 城镇体系与城镇体系规划
第一节 城镇体系与城镇体系规划
内容小结:
一、城镇体系概述 1.城镇体系的概念 2.城镇体系的基本特征
二、城镇体系规划 1.城镇体系规划的概念 2.城镇体系规划的地位与作用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平顶山学院 钱宏胜
一、城镇体系概述
1.城镇体系的概念 城镇体系概念的内涵:
Ø 城镇体系有明确的地域范围; Ø 以中心城市为核心; Ø 有一定数量的城镇构成; Ø 最本质的特点是城镇之间相互联系。
一、城镇体系概述
2.城镇体系的特征 (1)整体性(功能联系、要素联系、交互作用、反馈影响) (2)层次性(等级层次、不同层级子系统构成) (3)动态性(低水平的均衡阶段、极核发展阶段、集聚-扩散阶段、
平顶山学院 钱宏胜
第九章 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第一节 城镇体系与城镇体系规划 第二节 城镇体系规划的任务和内容 第三节 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规划
第一节 城镇体系与城镇体系规划
一、城镇体系概述 1.城镇体系的概念 2.城镇体系的基本特征
一、城镇体系概述
1.城镇体系的概念 城镇体系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中心城市为核 心,由一系列不同等级规模、不同职能分工、相互密切 联系的城镇组成的有机整体。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二、城镇体系规划
2.城镇体系规划的地位与作用
(1)指导总体规划的编制,发挥上下衔接的功能; (2)全面考察区域发展态势,发挥对重大开发建设项目及重大基础设施布局 的综合指导功能; (3)综合评价区域发展基础,发挥资源环境保护和利用的统筹功能; (4)协调区域城镇间的发展,促进城镇之间形成有序竞争和合作关系。
——《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GB/T 50280--98)
城市与区域规划概论
定义城镇的标准
➢ 小村——村庄——镇——城市——大城市 ➢ 城镇不同于乡村的本质特征:
①城镇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的人口为主的居民点,在产业构成上 不同于乡村;
②城镇一般聚居有较多的人口,在规模上区别于乡村; ③城镇有比乡村要大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在景观上不同于乡村; ④城镇具有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在物质构成上不同于乡村; ⑤城镇一般是工业、商业、交通、文教的集中地,是一定地域的
➢ 区域的基本属性
1. 地 球 表 面 的 一 部 分 , 并 占 有 一 定 的 空 间 ( 三 维)。这些空间可以是自然的、经济的、社
➢ 区域的特点
会的⋯⋯
➢ 结构性
2.具有一定的范围和界线。其范围有大有小,是 依据不同要求,不同指标体系而划分出来的;
➢
差异性
其界线往往具有过渡性特征,是一个由量变 ➢ 整体性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城市发展
城市化进程大大加速
大城市化趋势明显、大都市带出现
超级城市(Supercity) 400万人口以上 据联合国 巨型城市(Megacity) 800万人口以上 据联合国 城市集聚区(City Agglomeration) 大都市带(Megalopolis)戈特曼,1957
而不是完整的或带有群体联系的个 性特征.
它是由区域内的核心以及与其 ➢ 按照区域内在的聚合和结构分
功能上紧密相连,具有共同利 ➢ 单相区:如坡度、农田.
益的外围地区所组成。
➢ 多相区:具有密切关联相的或多或
➢ 按区域性质
少的组合。如气候、土壤、农业、 资源、自然和经济组合成的区域,
➢ 自然区域
农业区即是。
村的一种政体.
埃及的开罗的人口达30 到
➢自治市结成同盟以保护自己的政治与 40 万,显示了更高的城市发 商业利益,以城市为中心形成城市国 展水平.
土地利用规划考试大纲
土地利用规划考试大纲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土地利用规划》考试大纲试卷结构填空题与选择题约30%解答题(包括简答题和论述题)约70%《土地利用规划》考试大纲考试大纲从对《土地利用规划》知识点掌握的深度分为掌握、熟悉、了解三部分,其中掌握部分考点约占70%,熟悉考点约占20%、了解考点约占10%。
第一章导论【重点内容】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认识土地特性与合理利用土地的基本原则,了解土地利用规划编制的意义及基本程序,了解我国土地利用规划的发展沿革和前沿动态。
第一节土地与土地利用一、土地的概念(掌握)二、土地的特性(掌握)三、土地功能(掌握)四、土地利用1. 土地利用的概念(掌握)土地利用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布局土地利用方式2. 土地的合理利用(熟悉)第二节土地利用规划学一、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1.规划的概念(掌握)2.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的历史(了解)土地利用规划的定义(掌握)我国土地利用规划的发展动态(了解)1. 研究对象(了解)2. 与相关规划的联系与区别(熟悉)第三节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和内容一、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掌握)二、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掌握)第四节土地利用规划的体系和程序一、土地利用规划体系(掌握)二、土地利用规划程序(掌握)第二章土地利用规划理论和原则【重点内容】理解和掌握各种理论依据的科学原理和基本原则的含义。
第一节土地规划的基本理论掌握、熟悉、了解理论的核心思想及其对土地利用规划的指导意义。
一、地租和地价理论(掌握)二、区位理论1. 农业区位论(掌握)2. 工业区位论(掌握)3. 城市区位论(了解)三、持续利用理论(熟悉)四、生态经济理论(了解)五、人地协调理论(了解)六、系统工程理论(了解)第二节土地利用规划的原则(熟悉)第三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概述【重点内容】掌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概念、内容和程序,认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意义。
第一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概念和特点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概念(掌握)第二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目标和任务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目标(掌握)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任务(掌握)第三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内容和程序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内容(掌握)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程序(掌握)第四章土地供给量预测【重点内容】掌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础分析的内容,相关数据分析预测方法的类型、基本原理与适用范围。
完整第九章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总之,了解城镇体系的特征,是为了用系统的理 论方法指导城镇体系研究,使我们在研究时能树 立全面整体的,而不是片面个体的;相互联系的 而不是孤立的;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开放的而 不是封闭的观点去揭示城镇体系的特征与问题, 认识其发展规律与导向,制定规划的思路与方案, 使整个体系的经济、社会、环境综合效益最优化, 实现体系整体利益的不断增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2007年10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 三十次会议通过 本法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 划法》同时废止。
第一章 总 则 第二条 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在规划区内进 行建设活动,必须遵守本法。 本法所称城乡规划,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城 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城市规 划、镇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详细规 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这就要求在城镇体系规划时,要树立整体的观念, 对整体存在的问题,要站在全局的高度来考虑。 例如,太原市治理美化汾河,我们不能仅依靠太 原市的汾河段的治理来实现,而是要涉及到整个 汾河流域各城镇的水污染与统一排污口的规划问 题,只有整体协调,统一治理,才能收到效果。 否则只要中上游有一两个城市水污染严重就会影 响整个汾河干流的水环境质量。
三、城镇体系的发育阶段
•城镇体系是区域城镇群体发展到一定阶段 的产物,也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 段的产物。因此,城镇体系存在着一个形 成——发展——成熟的过程。 按照城镇体 系的组织结构演变,可相应划分为:低水 平均衡阶段、极核发展阶段、扩散阶段和 高水平均衡阶段等
四、城镇体系的类型
1.以中心城市数量多寡组合方式可以分为: •· 单中心体系类型--指一个中心城市的城镇体 系,其中又可分为:以大城市为核心,集中分布 在大城市地域周围的体系类型;以各级行政中心 或经济中心为核心,分散的城镇体系类型。 •多中心城镇体系类型 其中又可分为:大中城市 集聚的城市群类型;以多个各级行政中心或经济 中心组合为核心,分散的城镇体系类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城镇体系规划是实现资源合理布局的手段
城镇体系规划要达到的目标,是要通过区 域人口、产业和城镇的合理布局,协调体 系内各城镇之间、城镇与体系之间以及体 系与其外部环境之间的各种经济、社会等 方面的相互联系,运用现代系统理论与方 法,努力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环境综合 效益最优化,实现体系整体利益的不断增 长。
3、城镇体系规划是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已经形成了由区域国土规划、城镇体 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分区规划和城 市详细规划等组成的空间规划系列,城镇体 系规划处在衔接区域国土规划和城市总体规 划的重要地位,具有双重性质,既是城市规 划的组成部分,又是区域国土规划的组成部 分。
作为区域国土规划的组成部分,主要是结合 国土资源开发和生产力总体布局,提出规划 期人口城镇化的水平、途径和城镇空间分布 格局,也涉及到城镇体系的等级规模、职能 分工、发挥中心城市的吸引辐射等问题,对 城镇发展具有比较宏观的指导意义。
等级性或层次性:系统由逐级子系统组成。如
全国性的城镇体系由大区级、省区级体系组成,
再下面还有地区级或地方级的体系。
这
就要求制订某一级城镇体系规划时要考虑到上
下级体系之间的衔接。
动态性:城镇体系不仅作为状态而存在,也随 着时间而发生阶段性变动。随着区域经济、社 会发展,城市化的进程,城镇体系必然会发生 演化。离散-极化-扩散-均衡。 这就要求根据不同阶段城镇体系的特征采取不 同的发展战略思路及措施,同时城镇体系规划 也要不断地修正、补充,以适应变化了的实际。
第九章 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城镇体系规划是目前具有中国特色的城 市规划制度下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符合 当前中国国情的一种区域规划,它主要解 决城市发展中的宏观背景分析、城市区域 地位、城市功能定位和城市规模以及区域 基础设施建设等问题。
城镇体系规划涉及全国、省域、市(县)域以 及跨行政区域等不同范围和层次。
(三)为什么要编制城镇体系规划
1、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重要性
现代区域经济的核心是城市经济
我国提出了“要以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为中心, 带动周围的农村,统一组织生产和流通,逐步形 成以城市为依托的各种规模和各种类型的经济区” 的方针。
1983年起,在全国范围推广了市带县和整县改市 的行政体制,扩大了城市的管辖范围。各市领导 为了指导城乡兼有的市域发展,客观上提出了编 制城镇体系规划的要求。
(二)城镇体系的基本特征:
整体性:城镇体系是由城镇、联系通道和联系 流、联系区域等多个要素按一定规律组合而成 的有机整体。其中某一个组成要素的变化,例 如,某一城镇的兴起或衰落;某一条新交通线 的开拓;某一区域资源开发环境的改善或恶化, 都可能通过交互作用和反馈,“牵一发而动全 身”,影响城镇体系。
内容
一、什么是城镇体系? 二、 为什么要编制城镇体系规划? 三、 城镇体系规划做哪些事情? 四、 怎样编制城镇体系规划?
第一节 城镇体系规划的提出
一、城镇体系的概念、特征
(一)概念及内涵 城镇体系(Urban System)也称为城 市体系或城市系统,--指的是在一 个相对完整的区域或国家中,以中心 城市为核心,由一系列不同职能分工, 不同等级规模,联系密切,互相依存 的城镇所组成的有机整体。
我国以往的城市规划基本上是以单个城市的 合理发展为目标制订的,城市发展的区域研 究常常被忽视,因此,在城市的发展建设中 带来了许多问题。大量的经验教训使人们认 识到就城市论城市的城市规划不符合城市发 展规律
二、城镇体系研究的兴起、发展
城镇体系的研究兴起于工业革命后期。 城镇体系原始的或早期的思想是由英国霍 华德在他1898年出版的《明日的花园城市》 一书中所提出的。 1933年,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 (W.Christaller)提出著名的中心地理论, 第一次把区域内的城市系统化。提出了城 镇体系的组织结构模式,被后人公认为城 镇体系研究的基础理论。
总之,了解城镇体系的特征,是为了用系统的理 论方法指导城镇体系研究,使我们在研究时能树 立全面整体的,而不是片面个体的;相互联系的 而不是孤立的;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开放的而 不是封闭的观点去揭示城镇体系的特征与问题, 认识其发展规律与导向,制定规划的思路与方案, 使整个体系的经济、社会、环境综合效益最优化, 实现体系整体利益的不断增长。
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组成部分,对区域内的各 城镇,特别是对中心城市制订城市性质、规 模和用地发展方向有指导作用。
与区域国土规划相比,城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规划工作的有序 性、规范性和滚动性特点更为明确。因此, 城镇体系规划工作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组成 部分,要为各城镇总体规划修编提供区域依 据。
4、实践证明:城市发展不能就城市论城市
内涵:
l.城镇体系是以一个相对完整区域内的 城镇群体为研究对象。
城镇体系只能是区域的城镇体系,而不 是把一座城市当作一个区域系统来研究。
2.城镇体系的核心是中心城市。
没有一个具有一定经济社会影响力的中 心城市,不可能形成有现代意义的城镇 体系。
3.城镇体系是由一定数量的城镇组成的。
城镇之间存在着性质、规模和功能方面 的差别,即各城镇都有自己的特色,而 这些差别和特色则是依据各城镇在区域 发展条件制约下,通过客观的和人为的 作用形成的区域分工产物。
这就要求在城镇体系规划时,要树立整体的观念, 对整体存在的问题,要站在全局的高度来考虑。 例如,太原市治理美化汾河,我们不能仅依靠太 原市的汾河段的治理来实现,而是要涉及到整个 汾河流域各城镇的水污染与统一排污口的规划问 题,只有整体协调,统一治理,才能收到效果。 否则只要中上游有一两个城市水污染严重就会影 响整个汾河干流的水环境质量。
从城镇体系的个性特征来看,城镇体系是兼有自然、 经济、政治、文化等多种层面的社会系统。社会系 统的开放性特点,使城镇体系很容易受到来自外部 的、难以预料的复杂影响,因此,就系统的变化状 态而论,它有高度的不稳定性。作为社会系统的另 一个特点,城镇体系不能象自然系统那样,通过某 种已知的变化可以得到明确的决定性的结果。城镇 体系的演变,虽然有总的规律性趋势可循,但对每 个具体变动的反馈都存在着很大程度的不确定性。 因此,按系统的规律性质而论,不属于必然性系统, 而属于随机性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