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笔的记近代哲学

合集下载

西方现代哲学史新编笔记

西方现代哲学史新编笔记

西方现代哲学史新编笔记一、西方现代哲学的诞生背景。

咱得知道哈,西方现代哲学可不是凭空冒出来的。

那时候啊,社会在飞速变化,科技也在不断发展。

传统的哲学观念呢,就有点跟不上趟啦。

比如说,工业革命让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家开始思考人和机器的关系,还有社会结构的改变对人的影响啥的。

就像以前人们可能更关注宗教和上帝,现在呢,就开始琢磨自己在这个快速变化的世界里到底算啥。

而且啊,自然科学也取得了巨大进步,像物理学、生物学这些领域的新发现,让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有了全新的视角。

以前觉得理所当然的事儿,现在都得重新思考啦。

比如说,达尔文的进化论一出来,那对传统的宗教观念可就是个不小的冲击呀,人们开始怀疑上帝创造万物的说法啦。

二、主要流派及代表人物。

1. 分析哲学。

分析哲学可是个挺有意思的流派哈。

它特别注重语言的分析,觉得好多哲学问题啊,其实都是因为语言表达不清楚闹的。

就好比两个人在那儿争论一个事儿,争到最后发现,原来是对一些词儿的理解不一样。

代表人物呢,有弗雷格。

这家伙啊,对语言和逻辑的关系研究得可深入啦。

他觉得语言的意义和它所指称的对象得区分开,这一观点可是对后来的哲学研究影响不小呢。

还有维特根斯坦,他前期和后期的思想还不太一样。

前期他主张语言和世界有一一对应的关系,好像语言就是世界的一幅精确地图似的;后期呢,他又觉得语言的意义在于它的使用,得放在具体的生活场景里去理解。

2. 现象学。

现象学这个流派啊,强调的是对事物的本质进行直观的把握。

啥叫直观把握呢?就是不通过那些预设的理论和概念,直接去感受和描述事物呈现出来的样子。

胡塞尔就是现象学的大佬啦。

他提出了“现象学还原”的方法,就是要把那些外在的、非本质的东西都去掉,只关注事物本身的纯粹现象。

就好比你看一朵花,不要去想它的科学分类啊,什么象征意义啊,就单纯地去感受它的颜色、形状、气味这些直接呈现给你的东西。

3. 存在主义。

三、西方现代哲学的影响。

西方现代哲学对好多领域都产生了影响哈。

近代西方哲学史

近代西方哲学史

近代西方哲学史
近代西方哲学史是指从 16 世纪到 20 世纪的哲学发展。

在这个时期,哲学不再是希腊和罗马时期的古典哲学,而是转变为现代哲学。

以下是一些在近代西方哲学史上重要的哲学家和他们的主要思想:
1. 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家,如达芬奇和米开朗琪罗,他们的思想强调了人的自由意志和人的尊严。

2. 17 世纪的哲学家,如约翰·洛克和伊拉斯谟,他们的思想强调了理性和自由意志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伦理学和政治哲学的思想。

3. 18 世纪的哲学家,如启蒙时代的哲学家,如莱布尼茨、伏尔泰、卢梭等,他们的思想强调了理性、科学和自由民主的重要性。

4. 19 世纪的哲学家,如康德、黑格尔、马克思等,他们的思想在哲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影响。

康德的思想强调了理性和自由意志,黑格尔的思想强调了哲学的历史发展和理性主义,马克思的思想则强调了阶级斗争和社会变革。

5. 20 世纪的哲学家,如存在主义的哲学家,如西塞罗、海德格尔、萨特等,他们的思想强调了个人的自由意志和人的尊严。

此外,分析哲学和实证主义等哲学思潮也在 20 世纪得到了广泛的发展。

近代西方哲学史是一个充满着争议和挑战的时期,这些哲学家的思想对现代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方哲学史知识点整理

西方哲学史知识点整理

西方哲学史知识点整理西方哲学史知识点整理一、希腊哲学的起源1、前苏格拉底哲学:主要关注自然学和宇宙论,如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赫拉克利特、阿那克萨哥拉等。

2、苏格拉底哲学:关注伦理学和人类学,以对话和质问的方式探究真理和美德。

3、柏拉图哲学:创立了理念论和灵魂三重结构,影响了后来的新柏拉图主义和基督教哲学。

4、亚里士多德哲学:建立了逻辑学和形而上学,关注实体、真理和逻辑原理。

二、中世纪哲学1、教父哲学:主要关注基督教信仰和神学,如奥古斯丁、拉克坦提乌斯等。

2、经院哲学:在基督教神学的基础上,发展了逻辑学和形而上学,如安瑟尔姆、阿奎那等。

三、现代哲学1、文艺复兴哲学:关注人文主义和人类自由,如伊拉斯谟、弗朗西斯·培根等。

2、经验主义哲学:关注经验和实践,强调观察和实验,如霍布斯、洛克、贝克莱等。

3、理性主义哲学:关注理性和演绎法,如笛卡尔、斯宾诺莎等。

4、德国古典哲学:以康德、费希特、黑格尔等为代表的哲学流派,关注先验论和绝对精神。

四、20世纪哲学1、分析哲学:关注语言和逻辑分析,如弗雷格、罗素、维特根斯坦等。

2、现象学:关注经验和意识,探究人类的本质和意义,如胡塞尔、海德格尔等。

3、存在主义哲学:关注个体的自由和存在意义,探究人类的自由和责任,如萨特、加缪等。

4、后现代主义哲学:关注多元性和相对性,批判现代性和宏大叙事,如福柯、德里达等。

五、其他重要哲学家和思想家1、卢梭:提出了社会契约论和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对现代政治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2、尼采:批判了基督教道德和现代性,提出了超人概念和永恒轮回学说,对存在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3、马克思: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和阶级斗争理论,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4、弗洛伊德:创立了精神分析学说,对心理学和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5、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创立者,对现代物理学和哲学产生了深刻影响。

西方哲学史复习资料西方哲学史复习资料一、导言西方哲学史是一门探讨人类思想发展历程的学科,通过对各个时期的哲学思想、观点、方法和流派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西方文化的底蕴和精神。

西方哲学读书笔记

西方哲学读书笔记

《西方哲学史卷三、第一篇》读书笔记近代哲学是由封建主义到资本主义的过渡时期和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哲学,其特点正如罗素在书中所说“教会的威信衰落下去,科学的威信逐步上升”。

近代哲学分为三个时期:文艺复兴时期哲学、中期近代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

一.文艺复兴是指一场发生在14世纪至17世纪的资产阶级文化运动,在中世纪晚期发源于佛罗伦萨,后扩展至欧洲各国,其核心是人文主义精神,影响遍及文学、哲学、艺术、政治、科学、宗教等知识探索的各个方面。

在文艺复兴时期,人们逐渐自我觉醒,思想也从空幻回归到现实,开始追求科学知识,要求个性解放,反对宗教桎梏。

虽说文艺复兴不是在哲学上有伟大成就的时期,但它摧毁了死板的经院哲学体系,解除了智力上的束缚,为以后的思想解放进步扫清了道路。

另外更重要的是,文艺复兴运动鼓励把知识活动看成是乐趣洋溢的社会性活动。

文艺复兴的伟大功绩主要在建筑、绘画和诗歌方面,这期间出了雷奥纳都、米开朗琪罗、马基雅弗利等等伟大的人物。

就像作者罗素在书中提到的,“文艺复兴运动把有教养的人从偏狭的中古文化里解放出来,通过复活希腊时代的知识创造出一种精神氛围,让个人天才在自由状况下蓬勃生长”。

此外,文艺复兴时期的政治条件有利于个人发展,然而却不稳定。

总之,文艺复兴运动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二.近代哲学的中期是指十七世纪到十八世纪末。

在这个时期,科学逐渐脱离神学开始兴盛起来,出现了像哥白尼、开普勒、伽利略等伟大的科学家,科学带来的新概念对近代哲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中期近代哲学的兴趣集中在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思维与存在的统一等问题上。

真正的近代哲学也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出现了许多伟大的哲学家。

培根是近代归纳法的创始人,同时也是近代唯物主义经验论的第一个代表。

培根哲学的全部基础是实用性的,就是借助科学发现与发明是人类能够制驭自然力量。

他提出思维的主体“人”应该主动干扰自然,使之服务于人类。

西方哲学史笔记

西方哲学史笔记

近代哲学概论一、经验论与唯理论1、相同点:(1)方法论:怀疑主义和理性精神。

(2)目标:追求普遍必然性的知识和建立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

(3)发展过程:都不仅有着纵向上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发展,而且在相互论战中也接受了对方的一些观点。

(4)结果:都走向了自身的反面,未能解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5)意义:为德国古典哲学对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的批判性思考和辨证综合奠定了基础。

2、不同点:(1)出发点:经验论强调从感觉经验出发,唯理论则强调从天赋观念或天赋原则出发。

(2)方法:经验论强调观察实验的方法,在对感觉经验进行概括和提升的基础上制定了经验归纳法;而唯理论则强调数学推理的方法,以天赋原则或天赋观念作为逻辑起点而发展了理性演绎法。

(3)原则:经验论认为一切知识无不来自于经验,唯理论则认为一切普遍必然性的知识都是从天赋观念或天赋原则出发通过理性演绎得来的。

(4)理论困境:经验论的出发点和方法都无法完全保证知识的普遍必然性,而唯理论则是演绎的前提或出发点的合理性问题无法解决。

(5)归宿:经验论的归宿是怀疑主义或不可知论,即休谟对经验之外的任何存在(物质实体、精神实体以及因果联系等规律)都采取悬而不决的态度,否定了知识的客观性和普遍必然性,从而使得精神对自然的认识实际上成为不可能,从而割裂了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

唯理论则发展成为一种独断论,知识被看作是由天赋观念根据矛盾律推演出来的,否定了对客观世界进行广泛的经验观察的必要性,经验只是诱发理性推理的机缘而已,精神只需根据先验的天赋原则进行演绎就可以建立起全部的知识体系,从而直接将思维等同于存在。

弗朗西斯.培根一、概述培根认为,哲学的目的就在于探求知识——知识就是力量。

通过认识自然,就能获得支配自然的力量,而认识自然就是要发现自然的“形式”,即规律。

但要实现对自然“形式”的认识,必须首先消除阻碍我们获得关于自然“形式”知识的思想障碍和更新我们研究知识获得的方法。

西方哲学史最全笔记

西方哲学史最全笔记

西方哲学史最全笔记第一编:古希腊哲学(一)自然哲学时期泰勒斯:水是万物的本原。

"水生万物,万物复归于水",万物都以湿的东西为滋养料,万物种子本性潮湿,希腊神话海神创世说。

(用物质来说明世界的统一性。

恩格斯:原始的、自发的唯物主义“在自己的萌芽时期就十分自然的把自然现象的无限多样性的统一看作不言而喻的,并且在具有某种固定形式的东西中,在某种特殊的东西中去寻找这个统一,比如泰勒斯在水里去寻找。

”)万物充满着神灵。

泰勒斯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就是"万物有灵。

"根据这一学说,连石头也是有灵魂的生物。

泰勒斯向他哲学上的对立面毕达哥拉斯反复强调说:整个宇宙都是有生命的,而又正是灵魂才使一切生机盎然。

神灵——非精神实体。

能动的东西都是有灵魂的东西,原始“物活论”。

阿那克斯曼德本原是没有固定形态或固定性质的原始物——无限者。

有限者不能成为本原,因为有生有灭。

世界从它产生,又复归于它。

宇宙起源说:本原永恒运动,分立出对立物,冷热湿干形成漩涡运动,火水云雾,日月星辰。

生物起源说:生物从湿元素中产生,人从水里的动物变化出来。

阿那克西美尼:气是万物的始基。

万物由气的稀薄或凝聚所致。

气体是万物之源,不同形式的物质是通过气体聚和散的过程产生的。

三者评价:恩格斯:“关于所有这些人,亚里士多德说得很正确:他们没有说明运动的起源。

” 赫拉克利特:万物的始基是火。

火的创造就是它的毁灭,而它的毁灭就是它的创造的表现。

这个有秩序的宇宙对万物都是相同的,它既不是神也不是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和将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按一定尺度燃烧,一定尺度熄灭。

逻各斯:认为万物是永远变动的,而这种变动是按照一定的尺度和规律进行的。

这就是“逻各斯”。

赫拉克利特进一步将对立面统一与和谐的规律归结为逻各斯,逻各斯不仅是世界万物运动变化的原理原则,也是人摒弃感觉印象,通过语言和理性思维所把握的世界规律。

一切皆流:人不能两次走进同一条河流,运动绝对,但不否认相对稳定。

近现代西方哲学史

近现代西方哲学史

近现代西方哲学史
近现代西方哲学史可以分为两个主要阶段:现代哲学和近代哲学。

现代哲学从17世纪开始,直到19世纪末。

这个阶段主要集中于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思想的争论,其中包括了叔本华、康德、休谟等哲学家的观点。

这个阶段的主导思想是以理性为基础的知识体系,强调通过观察和实验来获取知识。

近代哲学则是从20世纪开始的一系列哲学运动,其中包括了实用主义、逻辑实证主义、存在主义、结构主义和批判理论等不同的哲学流派。

这个阶段的主导思想是推翻以往只重视理性和经验的哲学体系,强调哲学需要关注社会、文化和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家包括了胡塞尔、海德格尔、萨特、福柯等人。

近现代西方哲学史可以被视作哲学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它为人类思维提供了丰富多彩、思想深邃的思考方式。

西方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西方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西方哲学简史读书笔记一、古希腊哲学。

1. 米利都学派。

- 泰勒斯。

- 泰勒斯被认为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位哲学家。

他提出“水是万物的本原”这一观点。

在当时的认知水平下,这一论断具有开创性意义。

他试图从自然本身去寻找世界的起源,摆脱了神话对世界解释的束缚。

例如,他观察到万物都以湿的东西为养料,热本身也是从湿气里产生,靠湿气维持的,这可能是他认为水是本原的一个依据。

- 阿那克西曼德。

- 阿那克西曼德是泰勒斯的学生。

他认为万物的本原是“阿派朗”(无限者)。

他意识到如果以水这样一种具体的物质作为本原,会面临很多解释上的困难,比如水本身也需要被解释是从何而来的。

“阿派朗”是一种没有固定形态和性质的东西,它能够产生出各种对立的性质,如冷与热、干与湿等,从而生成万物。

- 阿那克西美尼。

- 阿那克西美尼提出“气是万物的本原”。

他认为气通过稀薄和凝聚的方式转化为其他事物。

当气稀薄时就变成火,当气凝聚时就变成风、云、水、土和石头等。

这种观点在一定程度上综合了泰勒斯和阿那克西曼德的思想,既保留了以一种自然物质作为本原的思路,又对本原如何生成万物有了更具体的解释。

2. 毕达哥拉斯学派。

- 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核心观点是“数是万物的本原”。

他们发现数与音乐之间存在着和谐的比例关系,如琴弦长短比例不同会产生不同的音调。

由此他们推断数具有一种神秘的力量,能够构成万物。

例如,他们认为1是点,2是线,3是面,4是体,而体就构成了万物。

这个学派还强调灵魂的轮回和净化,他们的学说带有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但也对数学和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赫拉克利特。

- 赫拉克利特提出“火是万物的本原”。

他认为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

他的哲学思想中最著名的是“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这表达了他的辩证法思想,即万物都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

他还强调对立统一,认为战争是万物之父,也是万物之王,因为战争(斗争)促使对立双方相互转化,从而推动万物的发展。

西方哲学史之近代哲学部分复习重点(共5则范文)

西方哲学史之近代哲学部分复习重点(共5则范文)

西方哲学史之近代哲学部分复习重点(共5则范文)第一篇:西方哲学史之近代哲学部分复习重点(共)一、重点掌握的名词概念物体(霍布斯)天赋观念真观念(斯宾诺莎)白板说内省经验(洛克)单子预定和谐(莱布尼茨)印象(休谟)观念(休谟)感性、知性和理性(康德)先天综合判断先验统觉自由(康德)现象(康德)先验幻相(康德)自律与他律(康德)意志自由(康德)物自体(康德)绝对命令(康德)善良意志(康德)实践理性《新工具》《利维坦》《人类理解论》《人类知识原理》《人性论》(休谟)《人类理解研究》《方法谈》《形而上学的沉思》《哲学原理》(笛卡尔)《伦理学》(斯宾诺莎)《人类理智新论》《单子论》《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未来形而上学导论》《道德形而上学基础》二、下列命题或哲学思想要能理解,会简述1、我思故我在2、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3、神即自然(斯宾诺莎)4、有花纹的大理石5、单子知觉能力说(莱布尼茨)6、培根的四种假相说7、洛克论实体8、存在就是被感知9、哲学领域的“哥白尼革命”10、人为自然界立法11、理性宇宙论的二律背反三、下列问题重点掌握理解,会论述1、试述莱布尼茨的单子论2、试述斯宾诺莎关于实体、属性、样式的学说3、试述洛克的两种性质的学说4、试述“体谟问题”5、试论休谟的温和怀疑论6、试论康德的时空观7、在康德看来,先天综合判断是如何可能的?8、试论康德的范畴论9、试论康德的道德哲学第二篇:西方哲学史之中世纪哲学部分复习重点一、重点掌握的名词概念教父哲学原罪说三位一体上帝之城唯名论与实在论《上帝之城》《忏悔录》《神学大全》奥卡姆的剃刀二、下列命题或哲学思想要能理解,会简述1、安瑟伦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2、德尔图良和奥古斯丁论理性和信仰3、罗吉尔.培根论知识的来源和认识的途径4、阿奎那论个别与一般的关系三、下列问题重点掌握理解,会论述1、托马斯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

2、唯名论与唯实论分歧及其争论的理论意义。

西方哲学史笔的记近代哲学

西方哲学史笔的记近代哲学

西方哲学史笔记近代哲学西方哲学史笔记:近代哲学一、总论一外缘二源流经验论唯理论比较:两派的共同点是从经验出发重新建立理性的大厦,前者是外在经验,后者是内在经验自我意识二、培根一四假相说族类的假象:即人们总是以自身的尺度而非自然本身的尺度来对待世界。

这从思想史上说是回到了普罗泰格拉的观点但培根却是要否定其相对主义而确立科学的地位)触及了人类认识自然界以及实践活动的根本问题,即人化的自然,但当时还上升不到这样的高度,而且其否定态度也限制了自己洞穴的假象:从作为类的人进入作为个体的人,强调个体习性、环境对认识的影响。

这显然是借用了柏拉图的名词但柏拉图那里主要是类的探讨)也更接近了普罗泰格拉的认识。

当然,态度仍然是批评性的市场的假象:用以形容人们通过语言概念进行交流时,由于语词的误用造成的理解障碍,这与中世纪以来的唯名论传统有关,从人类知识的沟通方面批评剧场的假象:这产生于对那些并不可靠的哲学体系的不加批判的接受。

这是从人类知识的传承方面批评评价:前三项涉及到了人类认识的一般方面,相当于结合了认识论和语言学,后一项涉及到了知识的历史继承性方面。

纵横交互,几乎是对整个人类知识的基础进行反思虽然指出了各种假象,但仍不彻底,有着对于普遍知识之可能性以及朴素唯物主义的预设或者说是一种信念)就前者而言,他虽然重视感性经验,即力图将其与理性调和这由其对科学归纳法的研究可见,似乎其真正目的只是在于将原来的不可靠的理性哲学体系在新的基础上重建,这应当是与康德接近的;就后者而言,应当与他同时作为一名自然科学家这个身份有关,这也是后来康德所要面对的问题二新工具科学归纳法主旨:把握单纯现象间的本质联系,寻找事物的形式特点:强调感官经验而非继感官活动而起的心灵动作,强调归纳而非演绎过程:三表法;种属三朴素唯物主义三、霍布斯一哲学观内容:以处在过程中并具有某种特性之物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的国家为对象,进行区分、命名、判断、推理重视因果关系,而以服务人生为目的评价:此见得仍然是在唯物主义的立场调和经验与理性之间的矛盾二机械论从培根所具有的朴素辩证法倒退,不再具有质的多样性,自我的多样运动也成了外力推动下的简单位移从经验论导出了机械论,与唯理论导出僵化的莱布尼兹沃尔夫体系一致,这是由于他们的最初目的本来是要为理性重新奠基,但却没有对理性本身进行批判,这在康德完成了;而对于沿着经验主义的方法继续前行的贝克莱等人来说,为了避免矛盾而不得不对理性原则和唯物立场加以据斥,以休谟为顶峰。

西方哲学史之近代哲学第20章 康德

西方哲学史之近代哲学第20章 康德

西方哲学史之近代哲学第20章康德第20章康德十八世纪的哲学处于英国经验主义派的支配之下,洛克、贝克莱和休谟可以看成是这派的代表人物。

在这些人身上存在着一种他们自己似乎一向不知道的矛盾,即他们的精神气质和他们的理论学说的倾向之间的矛盾。

按精神气质来讲,他们是有社会心的公民,决不一意孤行,不过分渴望权势,赞成在刑法许可的范围内人人可以为所欲为的宽容社会。

他们都和蔼可亲,是通达世故的人,温文尔雅、仁慈厚道。

但是,虽然他们的性情是社会化的,他们的理论哲学却走向主观主义。

主观主义并不是一个新倾向;在古代晚期就存在过,在圣奥古斯丁身上最为坚断;到近代,笛卡尔的cogi to(我思)使它复活了,而在莱布尼兹的无窗单子说里便达到了暂时的顶点。

莱布尼兹相信,即使世界的其它部分绝灭了,他自己经验里的一切也会不改变;尽管如此,他还是致力于旧教教会与新教教会的再统一。

类似的自相矛盾也出现于洛克、贝克莱和休谟。

在洛克,自相矛盾还是在理论上。

由前面的一章我们知道,洛克一方面讲:“因为心灵在其一切思维与推理方面,除只有自己默省或能默省的各个观念而外别无直接对象,所以很明白,我们的认识只和这些观念有关。

”又说:“认识即关于二观念相符或不符的知觉。

”然而,他仍主张我们有三类关于实在的存在的知识:关于我们自己的存在,直觉知识;关于神的存在,论证知识;关于呈现于感官的事物,感觉知识。

他主张,单纯观念是“事物按自然方式作用于心灵上的产物”。

这点他怎样知道的,他不解释;这主张的确超出“二观念相符或不符”以外了。

贝克莱朝着结束这种自相矛盾走了重要的一步。

在他说来,只存在心及其表象;外部的物界废除了。

但是他仍旧未能理解他由洛克继承下来的认识论原理的·全·部后果。

假使他完全前后一贯,他就会否定关于神的知识和关于他自己的心而外的一切心的知识了。

作为一个教士和过社会生活的人,他的感情阻止他作这样的否定。

休谟在追求理论一贯性上毫无所惧,但是他感不到让他的实践符合他的理论的冲动。

西方哲学史概说——古希腊、中世纪、近代哲学

西方哲学史概说——古希腊、中世纪、近代哲学

西方哲学史概说——古希腊、中世纪、近代哲学西方哲学史大致可分为古希腊、中世纪和近代三个时期的哲学。

一:古希腊哲学古希腊哲学是指公元前6世纪末到公元5世纪的希腊哲学及继后的罗马哲学。

这是西方哲学的开端,也是西方哲学的摇篮。

西方哲学后来的各种观点,都可以在形式多样的古希腊哲学中找到它们的最初形态。

古希腊哲学作为西方哲学的童年,有着朴素、直观的特征。

这一时期,哲学逐渐脱离宗教、神话,自然科学还没有同哲学分离。

哲学主要是围绕着生成与存在、一般与个别、变与不变等问题(苏格拉底以后又增加了人事问题)来探讨本体论。

至于思维对存在的关系问题,希腊哲学已开始提了出来,但还处于萌芽状态,没有象近代哲学那样,达到明确的有所意识的程度。

就是柏拉图的理念世界和感觉世界,亚里士多德的形式与质料,实质上还是关于一般与个别的问题。

倒是灵魂问题是绝大多数希腊哲学家经常论及的问题。

从毕达哥拉斯派到晚期斯多亚派都主张灵魂脱离肉体,灵魂不朽。

而从德谟克利特到卢克莱修则认为灵魂是由精微的质料(原子、中子)构成的。

这不能驳倒对方的观点。

以致到了公元1世纪末,灵魂不朽为基督教多承继,成为它的教义之一。

随着希腊文化的衰落、基督教的产生,希腊哲学也就被基督教教父学所代替。

希腊——罗马世界的多神教也就被基督教一神教所代替。

二:中世纪哲学中世纪哲学是指西欧5世纪至15世纪初的基督教哲学,主要是形成于11世纪的经院哲学。

教父哲学是基督教哲学的最初阶段。

经院哲学用上帝同万物的关系取代人与世界的关系,以阐发圣经、教义,论证神学理论为根本任务。

因此从根本上说,经院哲学是信仰哲学。

然而它在理性服从信仰的前提下,又力图使神学体系化理论化。

这又使它不可避免地涉及、论及那些属于哲学内容的问题。

安瑟尔谟从伟大无比的观念必然存在证明上帝存在,实际上就涉及到观念(思维)和存在的对立和结合。

围绕共相(种和属)实在性展开的唯名论和唯实论的论争,实质上就是关于个别和一般关系的论争。

《西方哲学史》第九章 近代西欧各国哲学的开端

《西方哲学史》第九章 近代西欧各国哲学的开端

• 他认为,人对外部存在的反映有感觉和理智两个阶段,感觉是认 识的起点,“感官的表象越丰富和越精确,一切事物就能够越容 易地知道和越顺利地把握”;但感觉也有缺陷和局限,感觉包含 意志和情感的主观因素,不能认识事物本质,“感觉本身是不可 靠和易发生错误的”。如果没有理智的指导,感觉本身是迟钝、 无力的,有时甚至产生有欺骗性的表象,被伪科学利用。
道尔顿原子模型
• 针对亚里士多德关于质料是没有任何规定性的潜在、是不可认识 的“无”,他批判认为,物质是空间里的永恒存在,无论什么力 量“都不能把物质的哪怕是极小极小的任何部分化为无,它永远 总有在那里,永远总占着某些空间”。培根把“动力因”改造为 物质自身运动的原因,认为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离,静止是相对的。 • 物质运动的形态多种多样,在他列举的19种运动形态中只有一种 属于位移。他认为,有的物体可能出于自身有机力可以同化其他 物体,有的物体可能出于自身“反感性”可以回避或排斥其他物 体。
一、唯物主义经验论
• 培根把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改造 为唯物主义的物质运动观。 • 他认为,物质是“一切原因的原因”, 是一切事物的本原,物质的存在形式 是运动着的物体的总和。 • 培根赞许德谟克里特的原子论,但批 判了原子不可分和“虚空”的观点, 认为“我们只应被引导到那实在的分 子,照它们实际存在的着的样子”来 理解世界;没有完全没有物质的虚空, 看似虚空的空间中有稀薄的物体。
弗兰西斯·培根
英国“光荣革命”
• 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出身于新贵族,
毕业于剑桥大学。毕业后从政,历任国会议员、国王顾问、大法
官等要职。1621年,因被指控犯有受贿罪而下台。
• 他计划撰写的著作《伟大的复兴》,最初设想包括六部分内容:

西方哲学史笔记【完整版(中)】

西方哲学史笔记【完整版(中)】

西方哲学史笔记【完整版(中)】注:因篇幅过大,故笔记分为上、中、下、续四个部分,分四期连载。

笔记由北京大学哲学系赵敦华教授整理。

第七章早期基督教哲学一、基督教的历史(早期):恩格斯说:“它最初是奴隶和被释放的奴隶、穷人和无权者、被罗马征服或驱散的人们的宗教。

”(一)犹太人和犹太教。

“希伯莱人”、“以色列人”、“犹大人”、“犹太人”、“耶和华”(二)耶稣阶段。

“弥赛亚”(犹太人的救世主)、“基督”(三)圣保罗(保罗)阶段。

(四)基督教的诞生。

(五)罗马帝国阶段。

二、早期基督教哲学——教父哲学概况(一)教父和教父哲学1、教父:2、教父哲学:(二)基督教的主要教条:1、三位一体说。

2、创世说。

3、原罪说。

4、救赎说。

5、天国报应说。

(三)教父哲学对待哲学的两种态度:1、信仰主义的态度:将信仰与哲学对立。

德尔图良代表。

2、理性辩护主义的态度:信仰与哲学可以统一。

奥古斯丁代表。

三、教父哲学的集大成:奥古斯丁的教父哲学。

奥古斯丁(Augustin、354——430年)(一)认为“基督教是真正的哲学”。

(二)知识论——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

1、上帝就是真理自身或上帝是真理的来源。

2、人获得真理是上帝的“光照”。

(三)神正论。

1、关于什么是“恶”的问题。

2、意志自由说。

3、原罪和恩典说。

(四)基督教的社会历史观:认为真正的历史是“上帝之城”的历史。

第八章早期经院哲学一、什么是“经院哲学”经院哲学由教父哲学发展而成。

(一)“经院哲学”含义原义:指在公教会(或天主教会)学校里传授的、以神学为背景的哲学。

它的基本特征是:以“经院”(即教会或修道院办的学校)为生存环境,以“辩证法”(即亚里士多德所说的论辩推理)为操作原则。

延伸含义:指那种脱离实际、排斥经验,搞形式主义和繁琐论证的哲学。

如论证“神用泥土捏成的人的始祖亚当有无肚脐眼?”“吃人的野蛮人死后肉体复活的情况如何,这个复活的肉体是他们自己的肉体,还是他人的肉体?”(二)“经院哲学”的发展过程:第一阶段(早期):从九世纪到十二世纪末,是经院哲学的准备和形成时期,最主要的是唯名论同实在论之争。

西方哲学史之近代哲学第11章 莱布尼兹

西方哲学史之近代哲学第11章 莱布尼兹

西方哲学史之近代哲学第11章莱布尼兹第11章莱布尼兹莱布尼兹(Leibniz,1646—1716)是一个千古绝伦的大智者,但是按他这个人来讲却不值得敬佩。

的确,在一名未来的雇员的推荐书里大家希望提到的优良品质,他样样具备:他勤勉,俭朴,有节制,在财务上诚实。

但是他完全欠缺在斯宾诺莎身上表现得很显著的那些崇高的哲学品德。

他的最精湛的思想并不是会给他博来声望的一种思想,那么他就把这类思想的记载束置高阁不发表。

他所发表的都是蓄意要讨王公后妃们嘉赏的东西。

结果,便有了两个可以认为代表莱布尼兹的哲学体系:他公开宣扬的一个体系讲乐观、守正统、玄虚离奇而又浅薄;另一个体系是相当晚近的编订者们从他的手稿中慢慢发掘出来的,这个体系内容深奥,条理一贯,富于斯宾诺莎风格,并且有惊人的逻辑性。

杜撰所谓现世界即一切可能有的世界当中最善的世界这一说的,是流俗的莱布尼兹,(E·H·布莱德雷给这说法加上一句讥诮的案语:“因此这世界中的一切事情都是注定的恶事”);伏尔泰勾画成邦格乐思博士的嘴脸来嘲弄的,也是这个莱布尼兹。

忽略这个莱布尼兹,可说不合历史事实,但是另一个莱布尼兹在哲学上重要得多。

莱布尼兹在三十年战争结束前两年生于来比锡,他的父亲在当地作道德哲学教授。

在大学里他学法律,1666年在阿尔特道夫大学获得博士学位;这大学提出给他一个教授职,他说他另有“很不同的打算”,拒绝了这个位置。

1667年他到迈因次大主教手下工作,这大主教也像旁的西德意志邦主,正为对路易十四的恐惧所苦。

莱布尼兹得到大主教的赞同,竭力去游说这位法国国王进军埃及,不攻德意志,但是碰上一句彬彬有礼的话提醒他:自从圣路易时代以来,对异教徒的圣战已经过时。

他的计划公众一直不知晓,等到拿破仑亲自远征埃及失败,过四年后即1803年占领汉诺威时,才发现了这计划。

16 72年,莱布尼兹为这项计划的关系到巴黎去,在那里度过此后四年的大部分时间。

他在巴黎的种种接触,对于他的才智发展非常重要,因为那时候的巴黎在哲学和数学两方面都冠绝世界。

西方哲学史摘录(背诵版)近代哲学

西方哲学史摘录(背诵版)近代哲学

西方哲学史摘录(背诵版)近代哲学现代哲学培根培根用以衡量知识的标准是实用性,他以此否认传统知识继续存在的权利。

公允地说,古希腊和中世纪知识,包括哲学和神学,并非没有实用性。

培根也承认,它们可以满足言谈、论辩和思辨等方面的需要,满足精神社会的需要岂不也是一种实用性么?我们应该理解,培根所说的服务于人类的实用性是一种特殊的价值观,只是指满足人类物质生活需要的用途,不包括精神生活方面的需要与满足。

按照这种新的科学价值观,以思辨和伦理价值为取向的古代知识以及以宗教价值为取向的中世纪知识理所当然地核排除在科学知识的范围之外。

方法是达到目的的手段,科学的目的决定它必须采用实验的方法。

培根明确地指出,科学的目的是在认识自然的基础上支配自然,“达到人生的福利和效用”。

在此意义上,他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

实验是发现和支配事物的形式的惟一途径;只有实验可以使得那些有利于人类的性质重复出现,可以把不利于人类的性质与事物相分离,并利用简单形式产生出人所需要的新的物体。

科学实验通过感觉进行,但对感觉进行选择、设计和定向处理,排除了感觉自身的缺陷,因此能够接触到自然和事物本身。

培根说,感觉与理性的结合只能在实验中才能实现。

只相信经验的人像蚂蚁,他们只会搜集材料,不知道如何加工、处理这些材料;只知道思辨的人像蜘蛛,他们只凭借自己的材料编织体系;真正的实验科学家像蜜蜂,他们既采集材料,又通过自身消化处理这些材料。

整个归纳的过程分三步:第一步是在实验和观察的基础上,用拒绝和排斥的办法分析自然、收集足够的材料。

这既是培根所说的准备一部充足的、完善的自然和实验的历史,他认为这是一切的基础。

第二步是对材料进行整理,列出三表:把具有所要研究的某种性质的例证列入“具有表”,把最相近似的而又不具有所要研究的某种性质的例证列入“接近中的缺乏表”,最后把所要研究的某种性质以不同程度出现的例证列入“程度表”中。

第三步就是真正而适当的归纳。

近现代西方哲学史

近现代西方哲学史

近现代西方哲学史
近现代的西方哲学史可以追溯到17世纪末期,当时以法国启蒙运动为代表的思想家推崇理性和科学,强调人的自由和平等。

随后,德国哲学家康德提出了关于“先验认识”的思想,一次深刻的哲学革命。

康德把哲学分为“理论哲学”和“实践哲学”,并强调自由和道德中的合乎理性的选择。

在康德思想的基础上,黑格尔认为,哲学的目的是发现绝对精神,而“绝对精神”是一个完全自给自足的整体,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黑格尔通过自我否定的思想,推进了哲学的思维进程。

19世纪中叶,在康德和黑格尔思想的影响下,来自德国的“唯心主义”哲学家们相继崛起。

他们相信,世间万物不仅仅是存在而已,而且还有一种“本质”,那就是“思维”。

他们认为世界是由思想构成的,人类和宇宙都是精神的产物。

这种哲学思想深刻地影响了当时的文化和社会。

20世纪以来,伴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西方哲学也逐渐趋于多元化。

分析哲学逐渐兴起,透过语言来寻求思想真相;实验哲学则主张关注现象学以及实验心理学。

而建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新兴的哲学学派则进一步挑战了传统哲学的基础。

总之,近现代西方哲学史的发展脉络历经曲折,但至今仍不断地拓展和发展。

无论是以前还是今天,哲学都不仅仅是一种思想,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认识方式的基础。

西方哲学史??近代哲学(上)

西方哲学史??近代哲学(上)

西方哲学史近代哲学(上)近代哲学(上)近代哲学是由封建主义到资本主义的过渡时期和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哲学。

西欧封建社会的后期,一系列科学技术的发明和重大的地理发现,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和发展,激发了社会内部的各种矛盾,加快了新旧思想交替的进程;同时,也由于中世纪哲学内部经院哲学脱离实际的烦琐的推演方法、理性与信仰的逐渐分离,等等,经院哲学便日趋崩溃,西方哲学史即由中世纪哲学转入了近代哲学。

近代哲学分为三个时期:文艺复兴时期哲学、中期近代哲学、德国古典哲学。

◇哥伦布率快帆船从帕洛斯港出发西欧封建社会的后期,一系列科学技术的发明和重大的地理发现14~16世纪,欧洲生产技术的进步,占星术、炼金术以及民间医学与药物学研究有所发展,后来占星术逐渐发展成为近代的天文学,炼金术发展成为近代化学,而民间的医药学则成为近代的新医药学。

“地理大发现”是西方史学对15~17世纪欧洲航海者开辟新航路和发现新大陆的通称。

主要指几大事件:达·伽马新航路的发现、哥伦布新大陆的发现及麦哲伦第一次环球航行。

科学技术的发明和地理大发现是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必然需要。

它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过程,对世界生产力分布也有重大影响。

麦哲伦第一次环球旅行1519年9月20日,葡葡牙航海家麦哲伦奉西班牙国王之命,率探险队从巴罗斯港出发,横渡大西洋,沿巴西东海岸南下,绕过南美大陆南端与火地岛之间的海峡(即后来所称的麦哲伦海峡)进入太平洋。

1521年3月到达菲律宾群岛,麦哲伦死于此地。

其后,麦哲伦的同伴继续航行,终于到达了“香料群岛”(今马鲁古群岛)中的哈马黑拉岛。

之后,满载香料又经小巽他群岛,穿过印度洋,绕过好望角,循非洲西海岸北行,于1522年9月7日回到西班牙,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

以确凿的事实证明了地球是圆形的。

◇费尔南多·麦哲伦(1480~1521)像◇1570年,《双半球投影世界地图》中的太平洋,比利时安特卫普的制图家亚伯拉罕·奥特留斯(1527~1598)绘。

近代哲学:启蒙运动的兴起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

近代哲学:启蒙运动的兴起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

近代哲学:启蒙运动的兴起《西方哲学史》是一本关于西方哲学发展史的重要著作,由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所著。

这本书分为上下两卷,上卷包括古代哲学与天主教哲学两个部分,下卷则是近代哲学。

这本书的特点在于它将哲学与社会生活的相互作用和密切联系融合到了西方哲学的发展历程中。

在本书中,作者试图将每个哲学家放在他所处的时代和背景中进行分析,并强调哲学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

作者将哲学史的发展分为不同的时期,并为每个时期指定了一个主要的社会、政治和文化背景。

例如,古希腊哲学是城邦制度时期的产物,而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发展与人文主义运动紧密相关。

在叙述哲学史的同时,罗素也对哲学思想进行了解读和评价。

他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笛卡尔、休谟、康德等哲学家的思想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指出了他们的贡献和限制。

这些评价并非仅仅是对哲学家个人的评价,而是对哲学思想本身的评价。

罗素强调哲学思想的演进和发展,认为每个哲学家都是在前人基础上进行思考和创新的。

本书的另一个特点是作者对一些哲学问题的独特见解。

例如,罗素提出了“分析哲学”这一概念,认为哲学的主要任务是对语言和概念进行分析,以便更清晰地理解现实。

他还提出了“经验主义”的观点,认为所有知识都是通过经验获得的。

这些观点对当时的哲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引起了一系列哲学思潮的兴起。

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我对西方哲学的发展历程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我意识到哲学思想的发展是与社会生活和历史背景密不可分的。

本书通过对每个时期的社会、政治和文化背景的分析,让我更好地理解了哲学思想的演进和发展。

同时,本书的作者罗素对一些哲学问题的独特见解也给我带来了启示。

他的“分析哲学”和“经验主义”的观点让我对哲学思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总的来说,《西方哲学史》是一本兼具历史与哲学的著作,它不仅深入地分析了哲学思想的发展和演变,更强调了哲学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

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使我们更好地理解了西方哲学的根源和发展,同时也对我们认识当代社会和人类文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哲学史笔记近代哲学西方哲学史笔记:近代哲学一、总论(一)外缘(二)源流1.经验论2.唯理论3.比较:两派的共同点是从经验出发重新建立理性的大厦,前者是外在经验,后者是内在经验(自我意识)二、培根(一)四假相说1.族类的假象:即人们总是以自身的尺度而非自然本身的尺度来对待世界。

这从思想史上说是回到了普罗泰格拉的观点(但培根却是要否定其相对主义而确立科学的地位),触及了人类认识自然界以及实践活动的根本问题,即"人化的自然",但当时还上升不到这样的高度,而且其否定态度也限制了自己2.洞穴的假象:从作为类的人进入作为个体的人,强调个体习性、环境对认识的影响。

这显然是借用了柏拉图的名词(但柏拉图那里主要是类的探讨),也更接近了普罗泰格拉的认识。

当然,态度仍然是批评性的3.市场的假象:用以形容人们通过语言概念进行交流时,由于语词的误用造成的理解障碍,这与中世纪以来的唯名论传统有关,从人类知识的沟通方面批评4.剧场的假象:这产生于对那些并不可靠的哲学体系的不加批判的接受。

这是从人类知识的传承方面批评5.评价:(1)前三项涉及到了人类认识的一般方面,相当于结合了认识论和语言学,后一项涉及到了知识的历史继承性方面。

纵横交互,几乎是对整个人类知识的基础进行反思(2)虽然指出了各种假象,但仍不彻底,有着对于普遍知识之可能性以及朴素唯物主义的预设(或者说是一种信念)。

就前者而言,他虽然重视感性经验,即力图将其与理性调和(这由其对科学归纳法的研究可见),似乎其真正目的只是在于将原来的不可靠的理性哲学体系在新的基础上重建,这应当是与康德接近的;就后者而言,应当与他同时作为一名自然科学家这个身份有关,这也是后来康德所要面对的问题(二)新工具(科学归纳法)1.主旨:把握单纯现象间3的本质联系,寻找事物的"形式"2.特点:强调感官经验而非"继感官活动而起的心灵动作",强调归纳而非演绎3.过程:(1)三表法;(2)种属(三)朴素唯物主义三、霍布斯(一)哲学观1.内容:以处在过程中并具有某种特性之物(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的国家)为对象,进行区分、命名、判断、推理(重视因果关系),而以服务人生为目的2.评价:此见得仍然是在唯物主义的立场调和经验与理性之间的矛盾(二)机械论1.从培根所具有的朴素辩证法倒退,不再具有质的多样性,自我的多样运动也成了外力推动下的简单位移2.从经验论导出了机械论,与唯理论导出僵化的莱布尼兹沃尔夫体系一致,这是由于他们的最初目的本来是要为理性重新奠基,但却没有对理性本身进行批判,这在康德完成了;而对于沿着经验主义的方法继续前行的贝克莱等人来说,为了避免矛盾而不得不对理性原则和唯物立场加以据斥,以休谟为顶峰。

由此见出经验主义实际有两派,一则直接发展到休谟,一则进入机械唯物论(三)利维坦1.国家的世俗起源(私利)2.君权民授与绝对君权3.社会契约论四、笛卡尔线索述评1.普遍怀疑→我怀疑(思:1.理智直观、内在经验2.怀疑表明自身的一种不完满)故我在→清楚分明成为真理原则(1.公理和推理规则2.伽桑迪认为,这个标准本身是相对的,因人而异)→心中完满的上帝观念正符合这一标准(1.这个观念必然蕴含其存在2.这个观念一定是比我更完善的东西放进心里来的,即上帝赋予)(1)这个观念必然蕴含其存在→是在安瑟伦本体论证明之前加入了由自我意识确立的真理标准(认识论)→上帝实际上被矮化了,完满性也降低了(2)这个观念一定是比我更完善的东西放进心里来的,即上帝赋予→由此可进一步说明所有的"天赋观念"的可靠性来源→一切知识的可靠性和真实性都由上帝保证(3)公理和推理规则→理性演绎法→获取真理的唯一途径、普遍必然性、以数学(语言、方法)为基础→一切知识的可靠性和真实性都由上帝保证2.一切知识的可靠性和真实性都由上帝保证=上述推论都只在认识论(观念与知识)范围内进行,而由于对上帝的"无限大能"的规定,其存在便可以同时成为整个世界(物质界与精神界)得以确立的逻辑基点,即从认识论转向本体论(典型展现了近代哲学的认识论转向)→在上帝及其天赋观念与无限大能的保证下,经验论难以确立的"实体"得到了确立→(自因的绝对实体)上帝和(他因的相对实体)精神与物质(思维、自由意志与广延、自然规律)→在论物质一面带有机械唯物主义倾向3.思维与广延的古典二元论→自相矛盾的身心交感说→处理这一问题(1.伽桑迪将精神物质化2.马勒伯朗士将物质精神化3.斯宾诺莎一元泛神论下的身心平行说4.莱布尼兹单子论)五、斯宾诺莎(一)思想承继:对笛卡尔的前提进行了批评,实际上是将其原则彻底化,即认为"清楚明白"是自身的清楚明白(自明、直接呈现),不需要经由"怀疑"这个过程来推出,也不需要由"我"来保证(避免无穷后退),这个最清楚明白(直观)的真观念就是"神",有些回到了安瑟伦的立场(二)实体观1.实体(自然、神):在自身内并通过自身而被认识的东西,唯一,无限,万物由以产生,内在于万物之中,自由(仅仅由自身本性的必然性而存在、行为仅仅由它自身决定),必然,永恒,万物唯一的第一因和普遍因,是能动的自然2.属性:(1)实体具有无限多的属性,人能认识的是思维与广延,二者是相互独立的、先定协调的(2)笛卡尔那里两种实体的外在对立成了实体内部的平行关系,这种身心平行论与黑格尔的历史与逻辑一致论相类3.样式:(1)在他物内并通过他物而被认识,具有被决定的必然性,是实体的分殊(特殊的存在状态),具实体所固有的属性,即理智(思维)与运动(广延),前者是逻辑必然性、后者是机械因果,严格合乎必然性法则,没有偶然与自由,必须通过理智的逻辑推理认识(2)观念与事物两个系列,各自遵循自己的次序,又完全同一,万物都是一体两面(三)知识论1.理性认识:关于自然及其样式的知识不是通过对其感觉经验,而是通过对观念(真观念)系统的理性推理获得,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也在身形平行论下得到了说明2.四类知识:(1)想象或意见(传闻或任意名称、泛泛经验),理性知识(推理、本质的认识),推理的可靠来源于本质的认识,即直观知识(2)直观知识是最可靠的知识,是真观念,甚至摆脱了笛卡尔的内在经验,而进入纯粹的超验领域(3)直观知识位于推理之上,即是对知性的超越,这种分层法可以上溯到柏拉图,但在当时而言是一个突破,只是未将其贯彻下去,或可以用苏格拉底批评阿那克萨戈拉的话来批评斯宾诺莎3.真理观:(1)在理智直观中呈现的真观念是自身的标准,不依靠外在经验,但由于身形平行论,故又是符合事物的。

这分别是真理的内在标志和外在标志,但从根源上说真理是自身符合的,依靠知性自身的力量和性质(2)虽然有独断论色彩,但"真理即是真理自身的标准"的说法已经有了辩证法(自我与自我的关系)的因素(四)伦理学: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六、莱布尼兹(一)单子论1.承继:(1)经验论无法为实体给出保证(甚至不承认实体),莱布尼兹继承了笛卡尔到斯宾诺莎的实体主义传统,而对笛卡尔的二元论及斯宾诺莎抽象笼统的一元论感到不满,便提出了以单子为基础的多元论如果不考虑后来的前定和谐说,单子几乎完全是斯宾诺莎实体的无限个别化(赋予个体以"唯一实体"才能有的自由)(2)相对于古老的原子说而言,单子只有质的差异(伊壁鸠鲁对德谟克利特的推进就在于使原子有了质的差别和主动性,莱布尼兹则干脆只保留了质的差别而将其完全形而上学化)(3)相对于当时的机械自然观而言,单子具有能动性,其运动具有多样性。

沿此路一直下去本来可以突破知行的思维方式(机械论本身就是知性思维方式在物理学上的反映),但最终仍走向了"前定和谐"的宿命论(4)相对于笛卡尔的实体观而言,将精神实体的范围大大扩展了,不存在所谓的物质实体,这在一方面使得通常所谓物质也具有了精神性、能动性、活力,突破了惰性的物质观,相比当时的唯物主义来说是很大的进步,而这又并非古老的万物有灵论2.单子的特征:(1)无广延、无部分、无量的规定、能动(构成事物的绝对的最初本源与事物运动的终极根源)、形而上学的点(兼物理学的实在性与数学的精确性)(2)是精神性的实体(又称形式、灵魂),其本性在于一种"原始的力"(类似于感觉和欲望,导致运动),每一个单子都是自由的自因并且以自身中的自发能动性作为内在活动的源泉(3)每个单子都是自身封闭、相互孤立的,其运动只能从内部加以说明(4)单子在质的方面的差别表现为"知觉"能力的差异,即"反映"宇宙全体(对宇宙的表象)的清晰性的不同,差别形成一个连续的、由无限多的单子充满(不可分的点与连续性的辩证统一)的序列,以至高无上的上帝为最高、最清晰(5)单子不能以自然的方式合成或解散,只能在突然之间凭借创造、毁灭而生灭(6)空间与时间实际上是单子的知觉表象世界的一种方式3.前定和谐:(1)所有的单子都在彼此孤立的情况下根据自身固有的内在原则而运动变化,由上帝保证其一致性与普遍规律,即在创生时就安排好一切(2)但这种安排与"外在推动"不一样,它是通过赋予每一个单子以内在本性(具有多样性)而达到的,超越了自然神论(二)天赋观念论(有纹路的大理石)1.天赋观念:(1)潜在于心中而非现实的存在,感性是使这潜能、倾向实现即完全显现出来(2)一方面这是对经验论的一种形式上的妥协,对"天赋观念"的含义进行了新解,另一方面既然如此,也就否定了笛卡尔与斯宾诺莎直接从当下"清楚分明"的观念中建立知识体系的可能性2.微知觉:(1)天赋观念并不是他的主观臆造,而是有其根据(相应于笛卡尔由我思得出的清楚分明以及斯宾诺莎理智直观到的自足),即诉诸单子的知觉能力(2)单子的微知觉在我们对其注意到并进行反省(即洛克的反省,借用其术语而批评其白板说的观点)之前就早已存在(3)微知觉即是天赋倾向,反省的结果则是明晰的知觉或"统觉",也即现实显现出来的天赋观念3.在单子的封闭性和微知觉观念下,也就打破了笛卡尔天赋观念与经验观念的界限,划归为清晰程度的差别(三)两类真理与逻辑原则1.根据理性而来的推理的(逻辑的、其反面是不可能的)必然真理,以及从感性经验而来的事实的(感性的、反面是可能的)偶然真理2.与在斯宾诺莎的身心平行说下,真观念在符合自身的同时就与对象符合这样的思维与存在同一立场一致,但莱布尼兹发现了人理性的有限性(这与他们不同的本体论基础有关,斯宾诺莎是从神出发、莱布尼兹则是从差别的单子出发),因而承认岁原则上可以弄清感觉经验中那些无限微妙的逻辑关系,但事实上只有上帝才具有那样的一目了然的理性(康德的理性直观),对人来说不得不把感性的事实当做包含有真理的事实接受下来,这即是事实真理,实际上是尚未展示出来的推理真理3.实际上莱布尼兹已经从笛卡尔与斯宾诺莎过于乐观的唯理论立场下降了,而将全知的可能性留给了上帝(人神关系也有了变化),上帝再次成为一个(认识论的)设定4.由两类真理而有两大逻辑原则,矛盾原则与充足理由原则,分别运用于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充足理由原则建立起事实真理5.充足理由即是从事物纷繁的偶然性联系中找出某一事物的动力因和目的因,真正的、全部的充足理由实际上也就是矛盾原则,但这不可能达到,因此充足理由律建立的事实真理也就只是或然的6.这种或然性源于人的有限性,而人的有限性鸳鸯浴单子知觉能力的有限性7.对作为整个世界的充足理由的上帝来说,一切都是根据矛盾原则必然演绎出来的(四)最好世界:恶衬托了善,也给人选择的自由(五)莱布尼兹的三大创见:单子世界观、个体自由、人类理性的有限性(六)莱布尼兹-沃尔夫体系1.莱布尼兹哲学的系统化和刻板化,成为形而上学的独断论顶峰2.遵循严格几何学形式,通过定义、公理、定理等推理环节,从先验的抽象范畴中演绎出整个知识论体系3.分为理论哲学、实践哲学两大部分,理论哲学包括形上学、理性心理学、宇宙论、理性神学4.表面上高扬了理性,实际是把知行思维方式的弱点完全暴露5.表面上是继承莱布尼兹,实际上并未抓住莱布尼兹的精髓6.对德语哲学有创建之功七、洛克(一)观念1.对知识的经验基础进行了一定论证二不只是独断地运用,批判一切天赋观念2.观念的两个来源:(1)感觉与反省,分别以外物或心灵自身为对象(2)经验派与唯理论都相信内在经验在一定程度上的可靠性,但对他们的地位认识不同,而且经验派的特质还在于强调感性经验(3)反省观念在后,因为心灵必须在对外物的感知基础上才能反观自身3.两种观念:(1)简单观念,心灵被动接受的(2)复杂观念,组合、比较、抽象简单观念而得出,样式、实体、关系(3)除实体观念外的其他观念一般都与其原型相称4.唯理论与经验论的观念:(1)唯理论的天赋观念论虽然有时(莱布尼兹)也认同经验的作用,但认为经验所刺激的是本来已有的潜在形态的观念,而且刺激后显现、产生出来的观念是人人一致的(普遍必然性)(2)经验论有时承认一种反省或综合的能力,但这与潜在的天赋观念并不是一回事,而且从根本上说是不承认有所谓普遍必然性的知识的(二)第一性质与第二性质1.性质是物体中能够产生观念的能力2.第一性质是与物不相分离的,反映其客观状态3.第二性质是第一性质派生出来的,因认识主体而有异4.此外还有一种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第三种性质(三)两种实体1.实体是假定的作为简单观念的基质(依托)的东西,有精神实体与物质实体2.这就把实体观念化了,至于实体是否存在则不可知3.精神实体或受笛卡尔影响(四)两种本质1.实在本质是潜藏在物体各种属性背后作为支撑而无法被认识的实在构造2.名义本质是人民为传达知识而制造出来的抽象观念(五)三个等级的知识1.直觉、证明、感觉,分别可提供自我、上帝、外物存在的知识2.作为最高等级的直觉即是观念之间的符合,即形式逻辑的同一律,推理也是形式逻辑,这说明其思维方式根本上仍是知行的3.感性知识不仅具有直觉与证明的确定性(这与唯理论追求的相同),而且有实在性(观念与外物的符合),由此区分了"口头的真理"和"实在的真理",这是认同感性的立场,但由于实体及实在本质已被认为是不可知的,这种符合就是根本达不到的,因此后来的经验论走向主观唯心主义其来有自八、贝克莱(一)存在即被感知1.思路:存在→事物→可感物→可感性质(不能离开感觉独自存在)→观念(被感知的可感性质,事实上把可感性质主观化了)→感知→→事物是观念的集合(观念化)→→存在即被感知(主观化)2.这个命题有两点关键:(1)一则它不是对人们通常所认为的"存在"所做的新解释(那样很明显是矛盾的),而是对"存在"的一个新的界定,即"如此才叫存在",他反对预设"实体"(这就是经验论的立场),从"观念"出发,他只承认精神实体及"可感物"(他将其与物质实体严格区分)的存在,他拒绝承认物质实体的存在是合理的(后来康德吸收了这一点但未照搬),他肯定精神实体的存在又不是从感知,而是另辟蹊径(直觉),这也并不矛盾,以上是所谓的"存在",总结而言,一是在语句中的意义不同,而是所面对的只是物质实体;(2)二则"即"的意思是"不离开"(不脱离心灵而独立存在),并非是完全等同,他这里明确地将哲学思考限定在自我意识之内,他也说如果有外物存在也不可能知道,这也是坚持了经验论的立场,实际上也是为人类知识划定了界限3.总结:他所真正要确立的,只是精神相对物质的绝对主导地位(即便有所谓"物质实体"也被观念化了),上帝也只是为了确保这一地位而作的设定(这与莱布尼兹为确保知识的可能性而设定上帝是一致的),他要反对的敌人来自两方面,一个是从精神出发反对唯物论者(包括唯理论者),二是从经验立场出发反对一切的天赋观念(就连上帝也是后天经验中推理出的)(二)实体1.在"存在(惰性)即被感知(能动)"这个命题里,实际已经预设了一个能动的感知主体的存在,即观念(作为可感性质与感觉的统一)不能无根据地存在,必须有一个原因或支撑者,他便将之归于"精神实体"而非物质实体(因为后者已经被否定了),这与"我思故我在"具有相同的逻辑结构,即心灵或自我2.关于精神实体有两点补充:(1)一则精神实体本身不是被感知的,只是被直觉到(自我心灵)或反省推理到(上帝),(2)二则精神实体并不仅仅是个人的心灵,也指上帝的心灵(以跳出唯我论)3.关于上帝,其观念不是先天赋予的,也不是目的论的假定(莱布尼兹的天赋观念的基础已经不是上帝直接放入,而是单子本身的知觉,即通过单子间接赋予),同洛克一样是后天经验推理的结果,不同只在于,洛克是宇宙论的,贝克莱是完善性的(把人的精神完善化)4.批评洛克的实体观:(1)既然承认不可知,就不应断定存在;(2)观念来源之一的"反省"不依靠外物;(3)第一性质与第二性质不可分,因而也可主观化,即没有了支撑偶性的基质;(4)观念只能与观念相似(这与斯宾诺莎一致),物质实体要么被观念化,要么不可知5.当时的"实体"观念可能已经有了能动性(莱布尼兹和斯宾诺莎的实体观都是如此),因而便决不能承认"物质实体"的存在,否则会走向无神论,这是作为大主教的他不能接受的九、休谟(一)贝克莱原则的彻底化1.贝克莱由于还有自己坚持的立场,所以为精神实体在"感知"之外找了两条出路(直觉、推理),实际上是肯定了知识的其他来源,休谟则坚守感性经验的知识论立场(没有关于外物的经验,也没有关于外物与我们知觉的关系的经验),必然导致对包括上帝在内的精神实体的否定(虽然他承认上帝观念是反省得来的,但并不以此为知识的合法来源,这个观念实际上是缺乏基础或虚构的),这种彻底的经验论立场一方面可以说隔绝了思维与"存在"一方面却是更加接近了康德物自体的立场,即"实体"是不可知的2.当贝克莱与笛卡尔一样,还在为思维、观念寻找一个作为支撑的实体(洛克也是如此,但洛克的实体的观念的客体方面,贝克莱与笛卡尔是主观方面)时,休谟已经超越了这一思维模式,认为思维并不一定依赖于某个实体,因为对于实体(超出了印象或观念的范围)根本就没办法认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