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专题07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古代诗文阅读(解析版)
巅峰冲刺江苏省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考点扫描专题07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古代诗文阅读【考点解读】江苏省考试说明对文言实词的考查要求是: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B级。
预测2020年高考,是江苏省语文卷的必考内容。
“常见文言实词”指文言文中出现频率较高、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指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不只是考查文言实词知识,还要考查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大纲上要求重点掌握的120个文言实词,我们在复习时,要在掌握 120个文言实词的基础上,扩大文言实词的内容范围,了解更多文言实词的含义。
高考文言文阅读的文章大都选自课外,考生未曾相识,全是陌生的文字,历年都是这样,这应该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即使有的考生碰巧读过所选的文章,也不会知道试题的,那可是国家机密。
这时,考生应当淡定,不要惊慌。
首先,要快速把几道试题阅读一篇,有个初步印象,然后带着试题阅读原文,再下来就是答题。
这样收效会好一些。
我们不提倡先读文本,再读试题,接下来答题。
这样,目标不能早明确,显得有些茫然,会造成思维反复运用,导致重复劳动,效果会差一些。
当然,这里还要考虑到每个考生不同的答题习惯。
总而言之,考生按照平时的答题习惯来运作就好,不必非要怎么着不可。
这里主要讲一下答题方法:(一)掌握文言实词。
高考一直都在考文言实词,只是近两年未考,是不是从此退出了?不会。
它仍然是高考大纲规定的主要考点之一,即使不直接考查,也会在文言文翻译题中得到体现。
今后可能用一种新题型来考查文言实词。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
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学好课文是基础,举一反三是关键。
你熟练掌握了120个文言实词,甚至熟练掌握了360个文言实词,如果不会举一反三,也不能在考试中正确答题。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是指一个词具有几个互相 关联的意义。在古今汉语中都有,文言 文中,由于单音词多,这种现象更普遍, 这是学习文言文的一大难题。把握一词 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 比喻义和假借义。
实 词
一词多义现象示例 例句 译文
计亦死。《陈涉》 今复十年,存亡不 可知。《苏武传》
实词释义
郡中的贤德人士向当政者 请求,立即清理废弃的魏 忠贤祠堂的旧址以埋葬五 位壮士。
清 理
予除右丞相兼枢 我被封官为右丞相兼枢密 拜 密使 使。 官 掌握一词多义需多读、多查字典、多积累。
另外,要掌握一些多义词词义推断方法。
多义词词义推断方法
字形推断法
语境推断法
课文迁移法
成语印证法
对句判断法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 亦愁。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 西洲。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考点分析: 1、“常见文言实词”指文言文中出现频率 较高、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实词; 2、“在文中的含义”指实词在具体语境中 的意义; 3、重点掌握多义词、古今异义、偏义复词、 古字通假等实词知识。 本考点不仅考查考生掌握文言实词知识的 情况,还考查考生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 题的能力。
2、语境推断法
高考考查的实词90%以上是具有多义性的,因此在 翻译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理解推断。 如某年高考试题要求选择文末"子访得之"的"访"字 的意思: A、咨询 B、探望 C、寻求 D、访问 联系上下文内容,李衡临终告诉儿子,自己生 前曾购置有"千头木奴",只有"寻求"一义合适,其 余三个义项均不合文意。
语法分析法
1、字形推断法(形训法)
高二语文一、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高二语文一、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高二语文一、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重点注意通假字及一词多义现象。
难点异读字、异体字及古今异义情况.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高考文言文阅读对文言实词考查最多。
在复习文言实词时,要特别注意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及与现代汉语的差异现象,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 〔1〕注意词的古今异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有些词的词义已发生了变化,其变化的情况有四种:一是词义扩大,如“江〞、“河〞、“诗〞、“书〞等,以往都是专指,现在则是泛指。
二是词义缩小,如“金〞、“臭〞、“谷〞等.三是词义转移,即一词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如“偷〞字的古义是苟且、马虎、刻薄、不厚道,后来转移为偷窃。
四是感情色彩变化,如“卑鄙〞、“别有用心〞等。
〔2〕注意单音词和双音词。
文言文以单音词居多,白话以双音词居多,不要把文言文的两个单音词误认为白话文的一个双音词,如“妻子〞、“指示〞、“地方〞等.也不要把双音词拆成单音词来理解,如“布衣〞“太息〞“社稷〞等.〔3〕注意一词多义现象.一词多义,即一个词具有多种含义,乃至属于不同词类.要理解一个词在文段中的确切含义,就要具有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的知识.所谓本义就是最初造字时表示的意义;引申义是由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比喻义是用打比喻的方法形成的新的词义。
如“畔〞本义是“田界〞,田界在田的旁边,所以旁边的意思也叫畔,如“河畔〞,这是“畔〞的引申义。
又如“爪牙〞的本义是鸟兽的爪子和牙齿,后来有些诗文中用来比喻得力的帮手和武士,这是比喻义,现在又转化为贬义。
〔4〕注意古今通假现象。
所谓通假字就是古人在书写时用同音字代替的办法写成的别字。
有三种情况:一是用声旁代替本字,如“县〞通“悬〞,“禽〞通“擒〞,“卒〞通“猝〞;二是用同声旁的字代替本字,如“谕〞通“喻〞,“辨〞通“辩〞,“说〞通“悦〞;三是用没有声旁联系的同音字代替本字,如“蚤〞通“早〞,“要〞通“邀〞、“裁〞通“才〞.〔5〕注意偏义复词现象。
作文-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考试大纲》规定,实质就是依据上下文来判定常见实词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级,它是历年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必考内容。
纵观近几年高考涉及的文言实词可以看出,主要考查的文言实词有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以及同义复词和偏义复词等。
1、一词多义这种情况包含两层含意:一是指一个词有多个义项,一是指一个词可能属于不同的词类。
一词多义在文言文中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它的形成情况比较复杂,一般是通过引申、比喻、借代或假借等延伸出来的。
例如:①间:间缝。
《史记·管晏列传》:“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
”②中间。
《送东阳马生序》:“余则縕袍敝衣处其间。
”③缝隙,空隙。
《庖丁解牛》:“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
”④介入其间,参与。
《曹刿论战》:“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⑤隔开,隔绝。
《桃花源记》:“遂与外人间隔。
”⑥断断续续,间或。
《邹忌讽齐王纳谏》:“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⑦隔阂。
《左传·哀公二十七年》:“故君臣多间”。
⑧挑拨离间。
《史记·屈原列传》:“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⑨暗中,偷偷地,悄悄地。
《信陵君窃符救赵》:“侯生乃屏人间语……”⑩抄近路,抄小路。
《鸿门宴》:“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又如:“朝服衣冠”的“朝”,应该读zhāo,义为早晨,名词,是本义。
因古代大臣朝见皇帝是在早晨,所以引申为“朝拜”,动词。
课文中“皆朝于齐”的“朝”就是“朝拜”,进一步引申为大臣朝拜皇帝的地方,即“朝廷”,课文中“于是入朝见威王”即是此义。
识记一词多义可以以词语的本义入手,分析各个义项之间的联系,按照发散特点进行识记。
2、通假字通假,指的是古书上有些音同音近的字可以借用的现象。
通假字包括三类:通用字、假借字、古今字。
通假字和本字本来没有意义上的联系,但是,在阅读时遇到这种情况,如果按该字的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解释不通时,那么它可能就是通假字了。
通用字,指两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也相通的字,古代可以写这个,也可以写那个。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了解文言实词的定义和重要性,探索它们在古代诗文和小说中的应用,以及 如何在现代汉语中理解和运用这些词汇。
常见文言实词介绍
1山
不仅表示地理概念,还具 有象征和隐喻的意义。
2水
在文言文中,不仅代表自 然界的水,还包含着世界 的变化和生命的流动。
3明
除了表示光亮和清晰,还 可以用来描述个体的智慧 和思想的启迪。
通过用毛笔书写文言实词,加深对其内涵的感悟和 理解。
弯
弯月在古代文学中常用来描绘浪漫与情感。
鸟
鸟儿常常被用来象征自由、渴望和追求。
文言小说中的文言实词运用
1
英雄
文言小说中经常用来形容勇敢、正直和坚韧的主人公。
2
美人
除了形容女性的美丽,还可以指代机智、聪明和灵动。
3
妖精
用来描述神秘、诡异和超自然的存在。
4
奸臣
代表着权谋、欺诈和背叛。
文言实词在现代汉语中的运用
3 注意上下文逻辑
关注文言实词使用的背景 和环境,推导出可能的意 义和含义。
文言实词学习的方法和技巧
阅读经典文学
通过阅读古代经典文学,加深对文言实词的理解和 运用。
使用单词卡片
编写文言实词卡片,加强记忆和巩固词汇的使用。
参加文言实词课程
找到专业的导师,系统学习和掌握文言实词的技巧 和应用。
练习书写文言实词
红
既可以表示颜色,也表示光鲜 和喜庆。
白
除了表示颜色,还可以表示纯 洁、无辜和公正。
黑
除了表示颜色,还可以表示邪 恶、不幸和神秘。
如何通过上下文的特点和文法 规则,加深对句子结构的 理解。
2 熟悉相关字词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一词多义
肃:恭敬 适逢。 会:适逢。 堪:忍受 动:招致
D
•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 解析: 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文中的含义的能力,需要结合原文语境来推断 词语的含义, 词语的含义,采取筛选的办法排除不符合题干 要求的选项。 经常。 要求的选项。动:经常。
• 例4: (09全国卷2) 09全国卷 全国卷2 : •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 对下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考点】 • 主要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主要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 【解析】属(托付)、引却(后退)、魁垒 解析】 托付)、引却(后退)、魁垒 )、引却 )、 (高大)均正确.“率倜傥非常之人”中的“率” 高大)均正确.“率倜傥非常之人”中的“ .“率倜傥非常之人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同“六国互丧,率赂秦耶?”之“率”(全, 都)。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 万物的生长是有季节、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 万物的生长是有季节、有限 通 则物力必屈。 度的,如果无限度的滥用, 度,则物力必屈。 度的,如果无限度的滥用, “无”, 论积贮疏》 那么物质财力就必然短缺。 《论积贮疏》 那么物质财力就必然短缺。 没有
例句
译文
除 赵王扫除自迎,执 赵王命人打扫台阶亲自 赵王扫除自迎, 赵王命人打扫台阶 台阶亲自 主人之礼, 迎接, 主人之礼,引公子 迎接,按主宾之礼导引 就西阶。 公子走西面的台阶。 就西阶。 公子走西面的台阶。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 那么燕国被欺凌的耻辱 也就除去 除去了 矣。 也就除去了。 爆竹声中一岁除 爆竹声中一岁除。 在爆竹声响中一年过去 在爆竹声响中一年过去 了。 郡之贤士大夫请于 郡中的贤德人士向当政 当道, 者请求,立即清理 清理废弃 当道,即除魏阉废 者请求,立即清理废弃 祠以葬之。 祠以葬之。 的魏忠贤祠堂的旧址以 埋葬五位壮士。 埋葬五位壮士。 被授予右丞相兼枢密 予除右丞相兼枢密 我被授予右丞相兼枢密 使。 使
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教案)
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第一章:文言文实词的含义与用法1.1 学习目标:理解文言文实词的概念及其在句子中的作用。
掌握常见的文言文实词及其基本含义。
1.2 教学内容:文言文实词的定义与分类。
常见文言文实词的举例及其含义。
文言文实词在句子中的用法。
1.3 教学活动:引入实词的概念,引导学生回顾现代汉语实词的学习。
通过举例讲解常见文言文实词的含义及用法。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文言文实词的理解。
1.4 练习与巩固:提供一些文言文句子,让学生识别并解释其中的实词。
学生自主完成练习题,巩固对文言文实词的理解。
第二章:一词多义现象2.1 学习目标:理解一词多义的概念及其在文言文中的表现。
学会通过上下文来判断词义。
2.2 教学内容:一词多义的定义及原因。
举例说明一词多义在文言文中的具体运用。
上下文对词义判断的重要性。
2.3 教学活动:引入一词多义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现代汉语中一词多义的例子。
通过文言文例句展示一词多义的现象。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一词多义在文言文中的运用。
2.4 练习与巩固:提供一些含有一词多义的文言文句子,让学生通过上下文判断词义。
学生自主完成练习题,巩固对一词多义的理解。
第三章:词类活用现象3.1 学习目标:理解词类活用的概念及其在文言文中的重要性。
学会识别并分析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3.2 教学内容:词类活用的定义及分类。
常见词类活用的例子及其含义。
词类活用在句子中的运用。
3.3 教学活动:引入词类活用的概念,引导学生回顾现代汉语中词类活用的例子。
通过举例讲解常见词类活用的含义及用法。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词类活用的理解。
3.4 练习与巩固:提供一些含有词类活用的文言文句子,让学生识别并解释其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学生自主完成练习题,巩固对词类活用的理解。
第四章:通假字现象4.1 学习目标:理解通假字的概念及其在文言文中的运用。
学会识别并解释文言文中的通假字。
4.2 教学内容:通假字的定义及原因。
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有点难)
三、文言实词词义理解出错的主要原因 1.不明词义 混淆实词的古今意义,忽视多义词的义项选 择,难以辨析古今意义的细微差别,这都 会导致错解实词。 【例 1 】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 正确的一项是( ) A.又积窗课二十余篇,待质名流 质:询问 B.素与郭善,登门造访 善:友好 C.王谛玩之,其所涂留,似有春秋 玩: 玩味 D.乃录向之洒点烦多者试之 录:记载
1 .同音通假。同音通假指的是通 假字与本字读音相同。例如:蒲苇纫 ( 纫,通“韧” ) 如丝。 ( 《孔雀东南 飞》) 2 .双声通假。双声通假指的是通 假字与本字声母相同,韵母不同。例 如: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内,通 “纳”)。(《鸿门宴》) 3 .叠韵通假。叠韵通假指的是通 假字与本字韵母相同,声母不同。例 如:举酒属(属,通“嘱”)客。 (《赤壁赋》)
则其负(载)大舟也无力。(《逍遥游》)
担、支撑,再引申为抱有、享有,又引申为依仗、
武安负 ( 依仗 ) 贵而好权。 ( 《史记·魏其武
安侯列传》)
2.音不同,义也不同。此类多为多音 多义词。例如: “属”: (1 )shǔ,意思有:①隶属, 如“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 部”(《琵琶行》);②掌管,如“在骨髓, 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 《扁鹊见蔡桓 公》 ) ;③类,等辈,如“不者,若属皆 且为所虏”(《鸿门宴》)。(2)zhǔ,意思 有:①连接,如“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 异”(《三峡》);②撰写,如“衡少善属 文”(《张衡传》)。
4.词的古今感情色彩不同
词的感情色彩不同,表现的意思也不一样。
如“蚓无爪牙之利”(《劝学》 )的“爪牙”,古
义指“兽类的脚爪和牙齿”,无贬义;今义喻指 坏人的党羽,属贬义词。又如,“先帝不以臣卑 鄙”(《出师表》)的“卑鄙”,古义为“低微浅 陋”,表谦虚的中性词;今义是品质恶劣,属贬 义词。
古诗文阅读专题1第1节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 (2)两个语素意义相近的。例如:“今有一人 ,入人园圃,窃其桃李。”(《墨子·非攻》)园 ,是种树的地方;圃,是种菜的地方。在句 子中只有“园”这个语素表示意义,“圃”只作暗 衬。
• 需要注意的是,两个语素意义相近的偏义复 词和同义词的重叠使用要区别开来。
• [解析] A.刘兰芝应该是昼夜勤奋地“作”, 此处是偏义复词,偏指“作”。B.希望可以救助 的应是“急”,此处“缓”为暗衬。C.“得”指“成功” ,“失”指“失败”,此处是单音词连用,无偏指 。D.是防备其他盗贼进入,偏指“入”,此处是 偏义复词。
• 文章助读
• 批注:①了解人物的基本情况:这部分内容 多在开头。如果写到事件,多与家庭、学识 、性情有关。如本层中:姓名,马文升;字 ,负图;品行,刚正不阿。
• 批注②:主要事迹一。在阅读时要理清时间 、地点、人物、官职、事物等。时间:成化 年间。事件1,初年,召为南京大理卿。事件 2,满四之乱,晋升为左副都御史,救灾民, 并分别于黑水口、汤羊岭败贼。事件3,晋升 右都御史,调粮、盐价银救百姓。事件4,孝
• 批注⑤:主要事迹四。事件,正德年间告老 还乡,正德五年去世。
• 批注⑥:整体概括。1.文武全才、随机应变。
• [审明题意] 对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 确的
• [解题分析] 本题重点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文 中的具体含义,需要结合原文语境来推断, 或采取筛选的办法排除不符合题干要求的选 项,还要注意联系课本举一反三。A.“登”,在 此处应为“考中”之意。“进士”不是官职,只相 当于当代的“学历”,所以此处不能译为“升职” 。据下文“授御史”,可知应是先考中进士,后 授御史一职。B.“录”,记载。可见熟语“备忘 录”。C.“振”通“赈”,救济。D.“勒”,铭刻,可 见于范仲淹《渔家傲》有“燕然未勒归无计”就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练习: 1、下列句子中不属于名词 作状语的两项是( )。 A、人皆得以隶使之 B、沛公欲王关中 C、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D、俊才星驰 E、籍吏民,封府库
当堂训练: 1、邹忌朝服衣冠。 2、有一老父,衣褐,至良人所。 3、江水又东。 4、其疾病而死 5、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 迷,不复得路。 答案:
1、服:穿上戴好 2、 衣:穿 3、东:向东流 4、疾病:患疾病 5、 志:做标记。
二、名词活用为状语:
古汉语中 , 有的名词可直接放在动词前作状 语,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义要理解,而不是识记。
考点 分布 1.一词多义。 2.通假字。 3.古今异义词。 4.偏义复词。 5.词类活用。
文言文专题复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弄清楚古代汉语词类的划分和句子 成分组成; 2、词类活用的基本规律,以及如何运用规律 解答试题; 3、引导学生运用所讲的方法,能自行归纳其 他文言知识规律。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正确、快速判断出活用词,根据活 用的常见规律,明确活用类型。
4.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这一类名词的特点是 均为方位名词,翻译时在活用的名词前加上介词 “向”“到”或者“对”一类的介词。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5.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频率,这一类句中 活用的名词均为时间名词。在翻译时比较灵活,可加介 词“每”,也可将名词重叠后前边加“一”,还可译为 “一……比……”等。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规律:表示时间、方位的名词常常活用为状语。
今王鼓乐于此。
5、“所”+名词
原创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精品课件 实词第二部分 考点11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第二部分 考点11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考点11
基础知识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一、古今词义的变化 古今词义变化有词义扩大、缩小、转移和感情色彩变化。 掌握古今词义变化的规律,是为了防止以“今义”释“古义”。 材必修和选修教材之中。其中文言文11篇,诗词曲22篇。
二、一词多义 一个词有多种含义,有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假借 义,而且往往属于不同词类。学习一词多义的知识,可 以从词的本义推断引申义。以“引”字为例:
命题规律
一、考情回顾 2007 - 2013 年高考语文(广东卷)文言实词的考查方式及 内容:
二、2014年预测 1.题型。
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设问形式与上表中近三年的
表述相近。 2.方式。 静态考查,将实词的意义置于词语或短语中进行辨 析。 3.内容。 考查词语不一定在《考试说明》规定的120个实词之
(2)联系成语。即从成语和习惯用语中考察古词古义。 由于不少成语中保留了古文言句法及一词多义现象,因此联 想自己熟悉的成语典故,也是解答文言实词题的方法之一。 【例1】女也不爽,士贰其行(《氓》) 【例2】危乎高哉(《蜀道难》) 【例3】亡去不义(《鸿门宴》) 例1的“爽”义为“差错”,成语有“屡试不爽”,词 语有“爽约”。例2的“危”义为“正”,成语有“正襟危 坐”。例3的“亡”义为“逃跑”,成语有“追亡逐 北”“亡命天涯”。 (3)联想课文。遇到需要解释的词语,联想初高中的 课文中的有关词语,帮助判断。 【例】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旧唐书· 裴矩传》) 《鸿门宴》中有“不如因而善遇之”,“遇”为“对待” 之义,根据上下文语境,不难发现此处“遇”应该解作“对 待”,而不是“优待”。 4.推断句法,理其结构。 古汉语有其特殊的句法结构,任何一个实词与其前后的 词都构成特定的语法关系,因此考生也可从句法结构入手分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文言文是我们必须学习和了解的一种语言形式。
在中国古代,文言文是我们文化传承和文化交流中最为主流的方式,也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本功。
即使现在,文言文仍然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和文化价值。
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文言实词。
文言实词是指语言中有实际意义的词。
它们是构成句子的基本语音单位,而且这些词在句子中承担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根据字义和用法,文言实词又分为名词、形容词、动词、副词、介词、连词和助词等七种类型。
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理解这些实词的含义是理解文言句子的关键。
一、名词名词指的是人、事、物、地方等名字,它在句子中可以做主语、宾语、定语和状语等。
常见的文言名词有“甫”、“兮”、“焉”、“乃”等。
这些名词在句子中的含义与字面意义可能会略有不同,比如“甫”在句子中可以表示“刚刚”、“方才”的含义,而“兮”则是一种语气助词,表示肯定或疑问。
二、形容词形容词是用来描述人、事、物、地方、天气、时间等性质的词语,它在句子中可以作定语、补语和表语等。
常见的文言形容词有“清”、“瘦”、“深”、“高”等。
这些形容词常常带有象征性含义,例如“清”可以表示纯洁、清白;“深”可以表示深刻、深沉;“高”则表示高尚、崇高。
三、动词动词指的是表示动作或者状态的词语,它在句子中可以做谓语、宾语、状语、补语等。
常见的文言动词有“行”、“逝”、“来”、“思”等。
这些动词常常带有诗意或者哲理性的含义,例如“行”可以表示行动、实践;“逝”则表示流逝、消逝;“来”可以表示到来、归来;“思”则表示思考、思念等。
四、副词副词指的是修饰动词、形容词、其他副词或句子的词语,它在句子中一般用来增强语气或者表达强烈感情。
常见的文言副词有“频”、“恍”、“已”、“往”等。
这些副词大多数可以表示时间或空间的关系,例如“频”可以表示频繁、多次;“恍”可以表示恍惚、迷糊;“已”则可以表示已经、已经过。
高考语文——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高考复习 ┃ 高中语文第一轮总复习
二、古今异义 古今词义的演变,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①词义 扩大;②词义缩小;③词义转移;④感情色彩变化;⑤名称说 法改变。考生必须熟悉这些情况,才能准确理解古书内容。
高考复习 ┃ 高中语文第一轮总复习
1.词义扩大 其特点是今义的范围大于古义,古义包括在今义之中。如 “江”“河”,古代分别是专指长江、黄河,现在泛指一切大 的河流;“好”,古代指女子相貌好看,现在泛指美好的事物、 品质等;“中国”,原指中原地区,现在指全中国。
高考复习 ┃ 高中语文第一轮总复习
3.词义转移 词义由指甲事物变为指乙事物,或甲动作转移为乙动作等。 如“狱”,古义为“案件”“官司”。“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必以情。”(《曹刿论战》):今义的“狱”是“监狱”的意思。 “走”,古义为“跑”“逃跑”,现在指“步行”。“假”古 义指“借”,现在为“假期”或“虚假”,连词性都转移了。 又如“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中的“烈士”,本指 “有操守有抱负的男子”,现在则专指“为革命事业献身的 人”; “哭泣无涕, 中心不戚”《庄子》 ( )中的“涕”指“眼泪”, 现转移为“鼻涕”了。再如“闻”,本指听见,是“听觉”, 现一般指“嗅觉”。
高考复习 ┃ 高中语文第一轮总复习
如“锻炼”其本义为“冶炼”,古时多用来指“玩弄法律, 罗织罪名,对人进行诬陷”,属于贬义,而现代汉语中则指“通 过体育运动是身体强壮,培养勇敢机智的品德,或通过生产劳 动和工作实践来提高素质和能力”,变成褒义词了。 如“泼辣”古时指“凶悍,蛮横不讲理”,为贬义,而现 代汉语中多指“勇猛,有魄力,是褒义”。
高考复习 ┃ 高中语文第一轮总复习
2.词义缩小 与词义扩大相反,它的今义范围小于古义。如“让”,古 代既可表示辞让、谦让之意,也可以表示责备之意,现在后一 意义不用了;“亲戚”,古代指亲属,可包括父母子女,现在 仅指因婚姻联成的亲属;“丈夫”,古义是男子的通称,现在 专指“妻”的配偶;“金”,古代泛指一切金属,现在专指黄 金;“瓦”,古代泛指一切陶制品,现代只把“一种铺盖屋顶 的建筑材料”称为“瓦”。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课堂练习1
试推断下列各句中蓝色实词的词义,并总结
实词推断的常用的第一种方法。
1.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
天下也
灭族
2、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被任用
3、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腰挂
4、上古竞于道德,中古逐于智谋,当今争于
力气。
竞争、角逐
结构分析法:文言文中并列结构多,有对比句、
学习目标
• 明确考点要求,了解考查方式。 • 掌握文言实词常用的推断方法。 • 提高解题的能力。
考点诠释
1、“文言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 数词和量词。其中名词、动词、形容词是考查的 重点。
2、“常见”表明考查的文言实词使用频率较 高,或者说这些实词大多在我们的课文中出现过, 在中学阶段我们接触过,学过。所以我们要整理 并积累好中学课文中常见常用的实词,做好由课 内向课外迁移的知识准备,这是前提,是基础呀。
减:不如,比不上
D.南郡太守刘肇赂戎(人名)筒中细布五
十端,以知而未纳
纳:接受
A(认为……奇异)
7.对下列句子中蓝色的词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
A.进之(人名)布指算,不爽 爽:差错
B.志义相合,刑牲盟生死
刑:宰杀
C.进之此时案腰间刀伺道济(人名)
D.道济趋下阶
案:几案 趋:快走
C(按住)
8.对下列句子中蓝色的词语的解释,不正
(冯梦龙《古今谭概》)
“我夫人有娠”(娠:怀孕) “果双生一男一女”
“璋也弄,瓦也弄”
弄璋:生男 弄瓦:生女
课堂练习3
2、判断下列蓝色实词词义(全部高考题)
的正误,并总结实词推断的常用的第三种方法。
A.金就砺则利:
隐性考点1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隐性考点1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所谓“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一是指在运用中出现频率较高,属常用词或次常用词;二是要弄清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也就是该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五类。
综观近年来高考试题对本考点的考查,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文言实词主要考查“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偏义复词”等几种情况,但考查比较多的是“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
(2)考查的形式以选择题为主。
一般要求在所给的四个选项中,选择其中“不正确的”一项。
对实词的理解在文言翻译中也有考查。
一、掌握文言实词的类常考形式(一)一词多义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很多文言词具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义项,即一个词具有多种含义。
这就是一词多义现象。
以“引”为例:[即时小练]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②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③复前行,欲穷其林④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天高地迥,号呼靡及⑤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⑥子子孙孙,无穷匮也A.①②/③④/⑤⑥B.①④/②⑥/③⑤C.①④/②③/⑤⑥D.①②/③⑤/④⑥B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穷”的多种义项。
③⑤寻求到尽头/动词;②⑥穷尽/动词;①④处境困难/形容词。
2.阅读下面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大树将军冯异为人谦退不伐,行与诸将相逢,辄引车避道。
进止皆有表识,军中号为整齐。
每所止舍,诸将升坐论功,异常独屏树下,军中号曰“大树将军”。
及破邯郸,乃更部分诸将,各有配隶,军中皆言愿属大树将军,光武以此多之。
(选自《后汉书·冯异传》)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①冯异为人谦退不伐伐:自夸②十年春,齐师伐我伐:讨伐,征伐B.①进止皆有表识识:赏识②天下谁人不识君识:认识C.①每所止舍舍:宿营②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舍:舍弃D.①光武以此多之多:赏赐②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多:大多A [解析] B项,①应解释为“标志”;C项,②应解释为“停息”;D项,①应解释为“赞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是新课程“考试说明”中的必考内容,属“理解”(B级)能力层级。
(一)文言实词“常见”的范围有多大?1990年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在附录中列出《文言常用实词表》,收录了340个文言实词,随相应的课文顺序编排。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在附录中列出150个常用实词。
2002年4月颁行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附录中收录了120个实词。
新课程标准和历年《语文考试说明》对文言实词范围都未作界定。
实际情况如何,据笔者对2006全国各省17份文言试题统计,在选择题中共考查实词72个(其中有6个重复),在120个(大纲中规定的)有19个,占26.38%;在350实词表中(笔者整理)的31个,占43.05%;重复考查的:致(2),责(2),诣(2),徒(2),堪(2),拜(2)。
再请看江苏2007年高考试卷,在第8题中共考查了“爽”、“刑”、“伺”、“趋”四个实词,既不在120实词内,也不在350实词内,可见,实词的复习范围,应大于350词,大约在500个左右为宜。
(二)理解实词应注意的问题1.注意古今同形异义词文言实词,有的与现代汉语意义完全相同,有的完全不同。
这两类词都不易出错,重点应放在古今既有联系又有差别的实词上。
如:“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谢”,古义指告戒、告诉;现指感谢。
“(廉颇)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宣言”,古代是扬言的意思,现在表示宣告,声明。
2.注意单音词与双音词文言以单音词居多,汉语以双音词居多。
不要把两个连用的单音词误判白话文中的双音词,如“妻子”、“地方”、“指示”等。
“遂大困,寻死富阳。
”(2005年高考山东卷) 此句中的“寻死”并非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而是“寻”和“死”两个词,意思是“不久”“死在(富阳)”。
该句译为:于是极度贫困,不久死在富阳。
也不要把古汉语中的同义复词当成两个词,如“隐处穷泽,身自耕佣。
临县士民幕其德,就居止者百余家。
”(2004年高考全国卷) 此句中的“居止”为同义复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的词素构成,共同表达“居住”的意义。
此句译为:(孟尝)隐居在偏远的湖泽,亲自种田做工。
临县的士人民众仰慕他的道德,到他那里定居的有百余户。
3.注意通假字古代汉语常有通假字。
一是音同音近通假,如“蚤”通“早”,“要”通“邀”,“裁”能“才”,“禽”通“擒”,“卒”通“猝”;二是形近通假,如“说”能“悦”,“谕”通“喻“。
理解时不要误把通假字作为本字。
如“土工洊起,民罢于征发,非所以事天也。
”(2006年江苏高考卷)句中的“罢”是通假字,通“疲”。
该句译为:土木工程再度兴起,百姓被征集调遣搞得疲惫不堪,这不是用来侍奉上天的做法。
4.注意偏义复词所谓偏义复词,是由两个意思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的词,其中一个词素表示意义,另一个只作陪衬,如《孔雀东南飞》中“昼夜勤作息”、“便可白公姥”、“我有亲父兄这三句中,“作息”只有“作”的意义,“公姥”只有“姥”的意义,“父兄”只有“兄”的意义。
如果不解依据上下文看出它们是“偏义”,就会理解错误。
“盖目眶尽肿,不可开合。
”(2003年上海高考卷) “开合”是偏意复词,偏义在“开”,“合”是陪衬。
该句译为:由于眼眶全肿了,不能睁开眼睛。
5.要注意一词多义一词多义,(甚至一词反义)在文言中是常见的语言现象,应根据具体语境作辨别。
如“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中的“举”是“全”的意思(与“独”相对);“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中的“举”,根据前后文,应解释“攻取”。
再如“建”字,【例题导航】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试题。
(江苏2007年高考题)高进之,沛国人。
父瓒,有拳勇,尝送友人之丧,丧反,友妻为土宦所掠,瓒救之,杀七人,而友妻亦刎颈死,遂亡命江湖。
进之生十三年,母刘死,葬毕,走四方,求父不得,乃谒征北将军刘牢之。
牢之高会,进之入幕,推上客而踞其坐,大饮嚼,一坐大惊。
牢之揖客,问所长,进之曰:“善以计数中密事。
”牢之问部下甲兵刍粮,进之布指算,不爽,乃辟行军司马。
居五曰,进之曰:“刘公猜而不忍,怨而好叛,不去,必及祸。
”遂去之。
与下沛薛彤为友,因薛交檀道济,三人者,志义相合,刑牲盟生死。
从道济征桓玄,败桓兵于奔牛塘,事平,以功让道济。
及围广固,进之作攻具,甚精巧,事平,授广固相。
徐羡之、傅亮等谋废立,招道济,道济谋于进之,进之曰:“公欲为霍光乎?为曹操乎?为霍,则废;为曹,则否。
”进之此时案腰间刀伺道济,有异言,则杀之。
道济趋下阶,叩头曰:“武皇帝*在上,臣道济如有异心,速殛之。
”乃与进之定议,不为戎首,亦不相阻也。
及谢晦反,兵锐,道济忧之,进之诈道济书致晦,与之连,晦喜,不设备,悉精锐蔽江下。
进之遂间道入江陵,扬言曰:“檀江州率重兵败谢晦于江中,斩其首以徇。
”故晦党闻之解体,部下闭门拒之,事平,为司空参军。
后到彦之伐魏,知其名,乞与同行,进之告仆曰:“到公必败,吾言则惑军,否则及难。
”遂请护粮,乃免。
道济晚年惧祸,其夫人刘遣婢问进之,进之曰:“道家戒盈满,祸或不免。
然司空功名盖世,如死得所,亦不相负。
”夫人泣语道济,道济意狐疑,亡何,被收,道济目光如炬,脱帻投地曰:“坏汝万里长城!”薛彤曰:“身经百战,死非意外事。
”进之掀髯笑曰:“累世农夫,父以义死友,子以忠死君。
此大宋之光。
”坐地就刑,神色不变。
进之无眷属,故无收其尸者。
薛彤死后,其子负骨归葬。
(节选自《三十国春秋》)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进之布指算,不爽爽:差错B.志义相合,刑牲盟生死刑:宰杀C.进之此时案腰间刀伺道济伺:等候D.道济趋下阶趋:快走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词义的掌握。
能力层级为B级。
要能顺利地读懂浅易的文言文,就必须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逐渐积累有关文言实词的知识和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并应具备从同一实词的若干义项中选择它在上下文语境中应取义项的能力。
这道题挑选了4个较为常见的文言实词,同时也给出它们的释义,让考生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从解题方法考虑,最简单的莫过于将各个解释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这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即为正确答案。
“爽”的“差错”和“趋”的“快走”义高中课文中都出现过;“刑”的“宰杀”义属名词活用为动词。
C项“伺”为多音多义字,据文意应该为“窥伺”而非“等候”,属于极细微的差错,极易误判。
此题为答案为C。
【演练平台】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习题。
乐恢字伯奇,京兆长陵人也。
其父,为县吏,得罪于令,收将杀之。
恢年十一,常俯伏寺门,昼夜号泣。
令闻而矜之,即解出亲。
恢长好经学,事博士焦永。
永为河东太守,恢随之官,闭庐精诵,不交人物。
后永以事被考,诸弟子皆以通关被系,恢皦不污于法,遂笃志为名儒。
后仕本郡吏,太守坐法诛,故人莫敢往,恢独奔丧行服。
归,复为功曹,选举不阿,请托无所容。
同郡杨政数众毁恢,后举政子为孝廉,由是乡里归之。
辟司空牟融府,会蜀郡太守第五伦代融为司空,恢以与伦同郡,不肯留,荐颍川杜安而退。
诸公多其行,连辟之,遂皆不应。
后征拜议郎。
会车骑将军窦宪出征匈奴,恢数上书谏争,朝廷称其忠。
入为尚书仆射。
是时河南尹王调、洛阳令李阜与窦宪厚善,纵舍自由。
恢劾奏调、阜,并及司隶校尉。
诸所刺举,无所回避,贵戚恶之。
宪弟夏阳侯瑰欲往候恢,恢谢不与通。
宪兄弟放纵,而忿其不附己。
妻每谏恢曰:“昔人有容身避害,何必以言取怨?”恢叹曰:“吾何忍素餐立人之朝乎?”遂上疏谏曰:“臣闻百王之失,皆由权移于下。
诸舅不宜干正王室,以示天下之私。
政失不救,其极不测。
方今之宜,上以义自割,下以谦自引。
”书奏不省。
时窦太后临朝,和帝未亲万机,恢以意不得行,乃称疾乞骸骨。
窦宪因是风厉州郡迫胁。
恢遂饮药死。
弟子縗絰挽者数百人,庶众痛伤之。
后窦氏诛,帝始亲事,恢门生何融等上书陈恢忠节,除子己为郎中。
(《后汉书·乐恢传》)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令闻而矜之,即解出亲矜:怜悯B.后永以事被考考:劾查C.诸弟子皆以通关被系系:牵连D.太守坐法诛坐:犯(法)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请托无所容容:接受B.辟司空牟融府辟:征召C.诸公多其行,连辟之多:称赞D.诸所刺举,无所回避举:推荐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恢谢不与通谢:谢绝B.以示天下之私私:偏爱C.下以谦自引引:承认过失,即“反思”D.除子己为郎中。
除:任命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李阜与窦宪厚善,纵舍自由 B.宪兄弟放纵,而忿其不附己C.吾何忍素餐立人之朝乎? D.和帝未亲万机,恢以意不得行〖课堂巩固〗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①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其实:“那实际情况”)②思厥先祖父(祖父:祖辈与父辈)③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智力:智谋和力量)④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以便国家(以便:目的连词,常用在下一分句的开头)⑤以至晋鄙之日北乡自刭(以至:是连词“以”与动词“至”的连用,其义为“而到达”)⑥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可以:能够,是一个助动词)⑦铸以为金人十二(以为:是介词“以”和动词“为”的连用,其义为“把做成”)⑧山东豪俊遂并起(山东:殽山以东)⑨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故事:是形容词“故”与名词“事”的连用,义为“旧事”)⑩于是相如前进缶(前进:是作状语的方位名词“前”和动词“进”的连用,其义为“走上前献上”)A.①②③④B.⑥⑦⑧⑨C.④⑥⑧⑩D.①③⑤⑦2.下列句中加点词与今义相同的一组是()①然仓皇中不可落入敌手以死②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③芳草鲜美,落英缤纷④璧有瑕,请指示王⑤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⑥中间力拉崩倒之声⑦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⑧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⑨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⑩零丁孤苦,至于成立A.①②③⑩B.⑥⑦⑧⑨C.①③⑤⑦D.②④⑥⑧3.下列句中加点词不属于偏义词的一组是()①死生,昼夜事也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③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④把酒临风,宠辱偕忘⑤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⑥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⑦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⑧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⑨世间沟壑中水凿之处⑩初,奉使往来,无留北者A.①②⑤B.③⑥⑧C.④⑦⑨D.⑥⑧⑩4.选出“微”字的义项与例句不符的一项 ( )①隐蔽,藏匿。
“白公奔山而缢,其徒微之。
”②不显露的。
“微行入古寺。
”“微服私访。
”③暗中伺察。
“微指左公处。
”④深奥,微妙。
“微言大义。
”⑤微小,轻微。
“动刀甚微。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⑥稍微。
“微闻鼠有作作索索。
”⑦地位低下,卑贱。
“则名微而众寡。
”⑧衰败、衰弱。
“周室卑微,诸侯相并。
”⑨如果没有,如果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