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颤心灵的美——浅析爱伦坡小说美学效果的构建

合集下载

真与美的彰显——论爱伦·坡《泄密的心》中的效果美学

真与美的彰显——论爱伦·坡《泄密的心》中的效果美学

真与美的彰显——论爱伦坡《泄密的心》中的效果美学管桑爽【摘要】爱伦·坡在文学创作方面有其独特的理念,其理念的核心就是他反复强调的“效果统一论”,这种独树一帜的创作理念使其在文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爱伦·坡总是通过各种尽可能表现真实的手法来精心策划自己的作品,从而打动读者的心灵,达到自己的预设效果,彰显效果美学中的真与美.在《泄密的心》中,其对死亡主题和孤独异化主题的精心构筑,对小说结构的巧妙设计、对“眼睛”和“心跳声”这两个意象的用心安排,鲜明地体现了其小说强有力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爱伦·坡的作品由于他独特的艺术魅力而持续影响着后世,为后世文人提供了争相效仿可供摹写的范本.【期刊名称】《美与时代(下旬刊)》【年(卷),期】2014(000)007【总页数】3页(P111-113)【关键词】爱伦·坡;泄密的心;效果美学;读者【作者】管桑爽【作者单位】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正文语种】中文爱伦·坡是19世纪美国著名小说家、诗人以及文学评论家,被誉为侦探小说之父、西方现代派文学的远祖、科幻小说和象征主义先驱之一、恐怖小说大师和唯美主义者。

他有着精湛的艺术技巧,独特的审美视角,超前的创作理念,主张死亡美学和恐怖美学,在文学理论方面以其独树一帜的“效果统一论”而著称。

爱伦·坡认为,作家在动笔之前要精心布局构思来达到与众不同的效果,作品创作中的所有要素都应该统一服务于这种效果。

这种效果指的是作品要具有感染力,能触动读者的灵魂深处,让读者在情感上产生强烈的共鸣。

爱伦·坡在创作中考虑到这种效果的同时,也关注对人性的刻画和对人类内心世界的描绘,真实地反映人类内心深处的孤独焦虑的精神状态和邪恶恐惧的心理状态。

爱伦·坡的经典短篇小说《泄密的心》就是反映效果美学的一个例子。

该小说讲述了一个神经过敏的心理变态者,因为同屋的老头有一只酷似鹰眼的眼睛而杀死了老头并将其肢解,后因为心虚和神经过敏而招认犯罪的故事。

爱伦坡的美学观点

爱伦坡的美学观点

爱伦坡的美学观点可以总结为“效果论”。

他认为美的精髓在于它的效果,即它如何引起我们的情感反应。

在他的作品,如诗歌和短篇小说中,他强调通过创造一种独特的效果来吸引读者,这种效果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实现:
1. 情感共鸣:坡认为诗歌和短篇小说应该能够让读者产生情感共鸣。

他强调通过精确的语言和意象来表达情感,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体验。

在他的诗歌和短篇小说中,他常常通过创造悬念、描绘阴暗的场景和角色来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和恐惧感。

2. 形式美:坡认为诗歌和短篇小说应该具有形式美,这种美可以通过简洁、精致的语言和结构来体现。

在他的诗歌中,他常常使用精确的音韵和优美的韵律来增强诗歌的美感。

在他的短篇小说中,他通常采用紧凑的结构和简洁的叙述语言来营造紧张和神秘的气氛。

3. 超自然美:坡的作品中经常涉及到超自然元素,如鬼魂、魔法和神秘事件等。

他认为这些元素可以创造出一种超自然的美感,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一种神秘的、超越自然的力量。

总的来说,爱伦坡的美学观点强调作品对读者情感的影响,以及作品所创造出的独特效果。

他通过精湛的语言技巧和超自然元素的运用,创造出了许多令人难忘的作品,对后来的文学和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论爱伦坡乌鸦美学空间的逻辑构架

论爱伦坡乌鸦美学空间的逻辑构架

作家杂志Writer Magazine2011No.2借鉴与比较摘要本文从语言符号的角度分析了爱伦·坡《乌鸦》中语义的层层推进和交流模式的建构过程,从而发现浪漫诗句背后所隐藏的抽象逻辑构架,揭示出爱伦·坡的诗学创作中理性运用的重要性以及浪漫派诗歌独特的一面:理性和非理性的高度统一。

关键词:爱伦·坡《乌鸦》美学空间逻辑构架理性中图分类号:I106.2文献标识码:A埃德加·爱伦·坡(Edgar Allan Poe,1809-1849)是浪漫主义运动在美国蓬勃时期的伟大诗人之一,《乌鸦》是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这首诗的制作花了整整4年时间,于1845年发表在《晚镜报》上。

正是它,使爱伦·坡一夜成名。

《乌鸦》描述了一个悲伤场景:风雨交加的寒夜,一只乌鸦飞进了诗性言说者的房间,不断地叫着一个词“永不复生”。

言说者正处在失去情人的哀痛中,他竭力摆脱这种情绪,想通过读书来维持内心平静。

一听到这不祥的音符,禁不住嚎啕大哭起来。

而乌鸦依然执拗地唱着唱着,将气氛推到极致,使敏感的灵魂破碎。

一交流模式的建构乌鸦和言说者是诗中的两个行动位,其间的张力和互动,使看似平静的诗性空间盈满了音乐的动感。

“乌鸦”的题目自会提醒读者,乌鸦在诗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一只从头到尾一动不动地蹲在房门上方半身雕像上的呆鸟,对于美学效果的达成,对于文本时空中的语义调动却如此关键,当然就属于诗人的独到手腕了。

从第三者角度来看,乌鸦做的唯一一件事,是不断用低哑、乏味的声音叫出一个信号“永不复生”,所引发的意指活动却极为复杂,对于在场的失意灵魂来说,宛如搅动了整个五湖四海。

由乌鸦来充任信号的发射器,无疑是有意安排,因为乌鸦总是被看作死亡和不幸的象征,即事先已携带有这类语义的潜在能指。

然而爱伦·坡有意藏匿这张好牌,他没有直接引入乌鸦,而是在诗歌的头六节制造了一系列悬念来为乌鸦的出场做准备。

浅谈埃德加·爱伦·坡——死亡观·美学观·道德观

浅谈埃德加·爱伦·坡——死亡观·美学观·道德观

浅谈埃德加爱伦坡——死亡观美学观道德观段倩【摘要】杰出的浪漫主义作家埃德加·爱伦·坡在美国文学史上占据独特的地位,爱伦·坡以其独特的人格和作品而闻名;其人格魅力和个人主义思想,在其作品中,在美学观、死亡观和道德观三个层面体现的淋漓尽致。

【期刊名称】《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00)008【总页数】1页(P44-)【关键词】埃德加爱伦·坡;死亡观;美学观;道德观【作者】段倩【作者单位】吉林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712.074埃德加·爱伦·坡是美国十九世纪著名浪漫主义诗人、短篇小说家和文艺批评家,被称为侦探小说鼻祖、科幻小说、象征主义先驱和恐怖小说大师。

还有人曾说“爱伦·坡是美国浪漫主义时期的奇葩”、“世界文学史上的怪才”。

[1]“奇葩”也好,“怪才”也罢,无不蕴含着爱伦·坡及其作品具有独特性的意思。

本文就是要从其作品中体现出的独特的死亡观、美学观和道德观来探讨爱伦·坡及其作品的独特之处。

爱伦·坡的绝大部分作品都涉及死亡、恐怖主题,特别是短篇小说中令人恐怖的死亡景象给读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爱伦·坡比较著名的表现死亡恐怖主题的小说有《厄舍古屋的倒塌》(1839)和《红色死亡的假面舞会》(1842)。

恐怖是这类小说所追求的效果和出发点。

爱伦·坡钟情于恐怖死亡主题的写作,与其个人人生经历密切相关。

爱伦·坡一生曲折坎坷,甚至可以说其短短四十载的生命是在生离死别中度过的,几乎没有体会到幸福的滋味。

而他一生颠沛流离、生活窘迫,只能转向用笔抒发内心的绝望和痛苦,“死亡”主题便是爱伦·坡发泄内心的发泄口。

爱伦·坡受到传统哥特文学和传统恐怖小说的影响,延续了哥特式小说的写作特征;同时也对哥特小说进行了纵深的发展,他的哥特小说并不以恐怖的审美体验为最终目标,而是将恐怖视为展现死亡主题的路径,在围绕死亡主题延展故事情节的同时注重追寻一种深入心灵的恐怖效果。

爱伦·坡小说美学解读

爱伦·坡小说美学解读

爱伦·坡小说美学解读作者:刘佳来源:《牡丹》2017年第05期埃德加·爱伦·坡是美国文学史上重要的作家,产生了十分广泛的影响。

他是美国经典文学作家之一,倡导效果论,其哥特小说风格受到广泛欢迎。

这类小说以欧洲中世纪作为背景,描写了精神错乱、心里畸形、家族复仇和财产争夺等奇特故事,借用超自然的力量,渲染了暴力血腥、恐怖怪诞的气氛,可读性强,雅俗共赏,艺术性也十分精湛。

他勇于创新的风格为现代短篇小说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埃德加·爱伦·坡通过这种小说风格,来探索人类复杂的精神世界,探索人类非正常、偏执、人格分裂的极端心理,揭示了不为人知的心灵隐秘角落。

他笔下的景物描写渗漏着主人公的特定情感,形式不拘一格,有大量的直接抒写,有侧面描写,也有间接性的暗示描写。

埃德加·爱伦·坡的小说具有浓厚的反讽意味,表现在对小说的立意、结构和人物的树立。

他的小说是不局限于一种解读形式的,经常对不同的著作描写出不同的含义,语言使用技巧相互交錯,有很强的阐述性,不断激发人们的学习兴趣。

他的小说结构也多种多样的,情节反讽,有表面情节的反讽,也有隐蔽情节的反讽。

由此可见,埃德加·爱伦·坡的创作核心侧重于对恐怖实践、恐怖场景的描写,这源于他对死亡题材和死亡美学的研究,表现了死亡边缘化的主题,提高了哥特小说形式的艺术品质,为现代短篇小说创作开拓了新的发展空间。

一、效果论与短篇小说埃德加·爱伦·坡的小说以效果论为核心,效果指的是效应,是读者通过对作品的解读产生的影响。

埃德加·爱伦·坡的小说理论效果是指整体效果,是阅读活动中产生的整体效果,并不是多次阅读产生的效果。

他强调在日常生活中,事物是繁杂多样的,人们在读作品的时候是会受到干扰的,只有短篇小说作品才能够保证不受到干扰,在读者进行篇幅小的阅读的时候,灵魂处于作者的控制之下,不会受到外界的干扰,不会产生疲倦感,自然阅读也不会被打断。

爱伦 坡小说美学刍议 - 中国社会科学网-全球最大学术门户 …

爱伦 坡小说美学刍议 - 中国社会科学网-全球最大学术门户 …
与此相对第二份文献的真实性恰恰在于其文体上的粗糙潦草的笔记如此重要的秘密自然不会针对公众所做而仅仅是着眼于作者本人并且这也符合亨弗瑞戴维的科学品行他不仅极度憎恶江湖骗术而且对伪实证作风亦持有一种病态的惶恐不到万事俱备他决不会随便展示自己的发现
2 0 1 5年1月 2 0 1 5年 第1期
外国文学 F o r e i n L i t e r a t u r e g
J a n. 2 0 1 5 N o . 1, 2 0 1 5
爱伦 · 坡小说美学刍议
于 雷
而围绕小说创作美学所生发的 内容提要 :爱伦 · 坡曾较为系统地阐发过其诗歌创作美学 , 这在很大程度上 导 致 国 内 外 爱 伦 · 坡 创 作 美 学 研 究 表 现 出 “ 重 理论观念则大抵流于支离破碎 , 诗歌轻小说 ” 之偏颇现状 。 鉴于此 , 本文拟对坡的 散 见 于 各 类 报 刊 著 述 中 的 小 说 美 学 点 滴 加 以 — —“ 、 “ 、 发掘 、 补遗 、 整合 , 在此基础上提出爱伦 · 坡小说美学的四个核心层面 — 真实观 ” 寓意观” “ , 、 “ 、 “ 、 “ 读者观 ” 及“ 情节观 ” 它们分别在 “ 逼 真” 与“ 怪 诞” 明流” 与“ 暗 流” 编 码” 与“ 解 码” 偏 离” 与“ 回归 ” 之间寻求诗学上的辩证平衡 。 关键词 :爱伦 · 坡 小说 美学 ( ) 中图分类号 : I 7 1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 1 0 0 2 5 5 2 9 2 0 1 5 0 1 0 0 5 1 1 1 - - -
·5 2·
于 雷 爱伦 · 坡小说美学刍议
发现 》 中的叙述者围绕两份“ 文 件” 的真伪 所做 出 的 文 体 判 断 : 其一是源于《 信使与问 ( 客》 上的虚假报道 , C o u r i e r a n d E n u i r e r) q ( 认为 来 自 缅 因 州 的 “ 吉 萨 姆 先 生” M r . 是警方所追 查 的 现 代 炼 金 师 ; 其二 K i s s a m) ( “ 是《 亨 弗 瑞 · 戴 维 日 记》 D i a r o f S i r y ) 当中所记载的炼金秘 H u m h r e D a v p y y” 。 , 诀 在叙 述 者 看 来 第 一 份 文 献 的 虚 假 性 在于 它 首 先 违 背 了 这 样 一 个 常 识 , 即“ 人们 在讲 述 事 实 之 际 很 少 会 像 吉 萨 姆 先 生 那 样 对几月几号以及精确的地点给予如此细致 。与 此 相 对, 的描述 ” 第二份文献的真实性 “ 潦草的笔 恰恰 在 于 其 文 体 上 的 粗 糙 ( ) — — — 如此重要 的 秘 密 自 然 不 会 针 对 公 记” , 众所 做 , 而仅仅是“ 着 眼 于 作 者 本 人” 并且 — —他 这也符合亨 弗 瑞 · 戴 维 的 科 学 品 行 — “ 不仅极度憎恶江湖骗术, 而且对伪实证作 , 不到万事俱 风亦 持 有 一 种 病 态 的 惶 恐 ” 备, 他决不会随便展示自己的发现 。( C o m- 于 l e t e A d a r A l l a n P o e T a l e s: 5 7 6—7 7) p g , : 是 梅伊得出 了 结 论 虚 构 之 作 愈 试 图 通 过 “ 精确 ” 的 细 节 向 读 者 表 现 内 容 的 真 实 性, 那么读者就愈 “ 应 该” 意识到“ 其逼真性” 不 过是 一 种 “ 虚 构” 而 已。 ( 值得一提的 4 4) , 是, 梅伊的表述读来似乎颇为“ 拗 口” 而原 。 首 先, 因正在 于 那 个 极 不 起 眼 的 “ 应 该” 文学 作 品 作 为 一 种 虚 构 , 其要旨( 对坡而 , 言) 必然在于 追 求 “ 逼 真” 恰如坡本人曾强 “ 就 虚 构 艺 术 来 说, 最实质的损 调的那 样 , ” 害莫 过 于 伤 及 作 品 的 真 切 感 或 逼 真 性 。 : ) ( 其次 , 虚构作品中的 “ 精确 ” 细节 X I I I 1 4 8 在客观上 确 实 有 助 于 “ 逼 真 性” 的营造( 梅 伊本人的措辞 “ 其逼 真性” 本身已经在不觉 , 之中对此给 予 了 充 分 认 可 ) 否则坡的小说 — —坡 中便不可能 出 现 大 量 的 “ 精确” 细 节— [ 在《 创作的哲 学 》 一文中曾明确指出“ 小说 。( 的] 真实 要 求 精 确” 再 1 9 6 5, X I V: 1 9 8) 梅伊 的 上 述 观 点 及 其 表 述 存 在 逻 辑 上 次,

[浅谈爱伦.坡短篇小说的艺术特色] 爱伦·坡短篇小说

[浅谈爱伦.坡短篇小说的艺术特色] 爱伦·坡短篇小说

[浅谈爱伦.坡短篇小说的艺术特色] 爱伦·坡短篇小说摘要本文结合美国19世纪作家爱伦・坡短篇小说的特点和对世界文学的影响,就其短篇小说创作的叙事艺术、文体艺术与风格艺术的形成以及在作品中对这些艺术的营造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旨在探讨爱・伦坡小说的唯美艺术特色。

<br/> 关键词:爱伦・坡短篇小说艺术特色 <br/>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 <br/> <br/> 爱伦・坡是被誉为文坛怪杰的美国19世纪作家。

其大量诗歌及短篇小说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尤其是他的短篇小说,以其神秘感、恐怖感引起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和文学爱好者的兴趣。

在创作理念上,爱伦・坡勇于创新,大力修正哥特小说的流行模式,充分践行其“效果说”理论,积极追求使用双重化的艺术,营造出强烈的艺术效果。

回顾爱伦・坡的创作生涯及其在文学史上激起的一次次批评热情,我们不得不再次探究爱伦・坡在短篇小说创作中所使用的艺术策略。

<br/> 一叙事艺术特色<br/> 在文学旨趣上,爱伦・坡一直主张由心境所支配、以效果为旨趣的短篇。

他不惜调动一切艺术手段,采用一切可以烘托和营造气氛的细节,使作品叙事特色产生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br/> 1 以第一人称为叙事视角 <br/> 从叙事学的角度来考察爱伦・坡的短篇小说,不难发现他几乎所有的作品都是以第一人称视觉进行叙述的:第一人称叙述者“我”往往既是叙述者,又是故事人物;既可以是故事主人公,又可以是故事事件的旁观者。

而叙述视觉的一大特点是使叙述产生强烈的切身性,“会给小说营造出一种客观的真实效果”。

<br/> 2 以设置悬念为叙事手段 <br/> 在美国的短篇小说发展史上,爱伦・坡是第一个有意识将短篇小说作为独立文学体裁来写的作家,并提出了短篇小说的创作理论。

当时的作家普遍认为,作品的人物性格随故事发展而变化。

从文学审美的角度浅析爱伦·坡作品的风格多样性

从文学审美的角度浅析爱伦·坡作品的风格多样性

从文学审美的角度浅析爱伦·坡作品的风格多样性作者:蒋双文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32期摘要:爱伦·坡是美国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家,他的写作风格,尤其是悬疑小说和恐怖小说对美国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尽管生前他遍尝人世冷暖,并因神经错乱了此一生,但他的作品受到了世界各国读者的喜爱和追捧。

在浪漫主义色彩中又不失哥特风格的幻象风格,本文旨在通过对爱伦·坡的三部不同风格作品的分析解读,了解作者不拘一格的创作风格,更深刻地思考爱伦·坡作品与其坎坷人生的密切关系。

关键词:爱伦·坡;叙事;审美[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32--01一、艺术反映客观真实作为美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埃德加·爱伦·坡的作品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受到了文学界的肯定,固然在其生前生活困苦潦倒,颠沛流离,但也许正是这样的人生经历造就了爱伦·坡不同于常人的观察角度和思维方式,也造就了他敏锐的观点、荒谬的行文风格、对富人虚假外壳的无情披露等等创作风格。

二、小说中多变的叙事角度虽说所有的小说都是虚构的,但其中一定不乏来源于真实生活的素材,每每作者喜欢使用第一人称“我”来建构整个小说的情感基础时,我们都要试着追寻这个叙述者“我”与作者的真正关系何在,他们到底是重合的,还是作者完全虚构了这样的讲述者,来混淆读者的试听。

1.《黑猫》中的叙述者“我”爱伦坡的作品中大多以“我”这个第一人称的叙述者角度进行写作,在这种很难分辨作者与讲述者的情况下,读者自然地就会将作者与叙述者合二为一。

文中的“我”作为一个经历者,再加上叙述者的身份,使其情感得以更加强烈地展现出来,让读者有强烈的带入感,从而使读者产生亦幻亦真的感觉。

以《黑猫》为例,故事中的“我”酗酒成性,杀死妻子后又剜去了黑猫的眼睛;作者使用了大量的笔墨在描写主人公的自我感受与语言上,予以文章中的“我”极大的自述与自我情感表达的空间,在其怪诞的想法与荒谬的言语中给读者带来无尽的恐慌。

爱伦·坡恐怖小说的审美分析

爱伦·坡恐怖小说的审美分析

作者: 朱俊霞
作者机构: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系人文教研室,江苏苏州215009
出版物刊名: 文教资料
页码: 30-32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34期
主题词: 爱伦·坡恐怖小说;审美范畴;审美心理机制;恐怖审美观
摘要:爱伦·坡的恐怖小说展示了震颤心灵的恐怖之美,显示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本文从美学角度对爱伦·坡恐怖小说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文中考察了恐怖美所属的崇高、悲剧、荒诞的审美范畴,深入剖析了其恐怖小说中的审美心理机制。

从中寻找出爱伦·坡恐怖小说艺术魅力的来源。

恐怖死亡之美——论爱伦·坡小说的图像艺术效果

恐怖死亡之美——论爱伦·坡小说的图像艺术效果

2012年第05期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No.05,2012第28卷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Vol .28(总281期)Total No .281收稿日期:2011—12—10作者简介:王波(1976—),女,黑龙江安达人。

东北石油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英国文学。

王沫(1978—),女,黑龙江安达人。

黑龙江安达市田家炳中学,中教一级,研究方向:英语教学。

恐怖死亡之美———论爱伦·坡小说的图像艺术效果王波1,王沫2(1.东北石油大学,黑龙江大庆163318;2.安达市田家炳中学,黑龙江安达151400)摘要:爱伦·坡的恐怖小说多以死亡为主题,其预期的艺术效果是恐怖。

坡在小说创作中运用多层面、多角度、多种文学艺术手段构建了令人震撼的图像艺术效果,本文对于这些多样化的艺术手段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深刻体会坡的作品带给我们的“心灵式的恐怖和愉悦”。

关键词:恐怖小说;艺术效果;文学艺术手段;图像艺术效果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2)05—0131—02爱伦·坡是美国短篇小说发展史上的开拓者,恐怖小说被认为是他最重要的作品。

爱伦·坡创建了美国文学史上独特的自成体系短篇小说理论,“效果说”则是他理论的核心,它强调小说的故事情节服务于预先设计好的效果,以达到对读者心灵的震撼。

从爱伦·坡作品的内容来看,作为创作理论的“效果说”所传递的却是离奇的、凄凉的、恐怖的、令人毛骨悚然的死亡之美。

他认为小说应当着力于描写人的内心世界,尤其是人格中被忽略的病态或阴暗方面,叙事要简洁明了,使故事以较快的节奏发展到高潮,以便产生预期效果。

这些理论在他的恐怖小说中都得以精确体现。

一、图像艺术之主题效果爱伦·坡强调小说对读者所能唤起的情绪和产生的效果。

爱伦坡美学思想研究

爱伦坡美学思想研究

爱伦坡美学思想研究1. 爱伦坡美学思想的概述爱伦坡(A. P. Poe)是19世纪美国最著名的恐怖小说作家之一,其文学成就卓著,其恐怖小说在世界文坛上享有很高的地位。

爱伦坡的小说充满了奇幻的情境,梦幻的气氛,诡异的镜头,深刻的思考,对人性的探讨深入透彻。

其作品深受读者和评论者的喜欢和肯定。

爱伦坡的美学思想是他文学成就的重要来源,也是其作品得以广泛传播和接受的主要原因。

爱伦坡美学思想的核心是“美的效果”,即通过文学作品让读者体验到美的感受并实现一种美的效果。

爱伦坡认为,一种好的文学作品必须拥有“一种短暂、间断、刻骨铭心的永恒”美的效果,并通过惊奇、恐怖等技巧来实现这种美的效果。

2. 例子一:《红死病》中的恐惧《红死病》是爱伦坡最著名的短篇小说之一,讲述了一位贵族提前逃离红死病的流行地区,并邀请他的贵族朋友们来到他的城堡躲避瘟疫。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堡里的人一个接一个地感染,最终全是死亡。

通过小说中恐怖的情节和惊心动魂的气氛,爱伦坡让读者深刻感受到病毒的恐怖和不可抗拒的力量,并达到了文学作品所追求的“短暂、间断、刻骨铭心的永恒”的美的效果。

3. 例子二:《黑猫》中的灵异《黑猫》是另一篇标志性的恐怖小说,它描绘了一个被酒鬼折磨的男人,他残忍地杀死自己的老猫,并在猫消失后开始出现了一连串的超自然事件。

这篇小说的气氛和情节都十分诡异,经过笔者巧妙的组合,让读者产生一种无法辨别真假的感觉,并最终达到神秘的美的效果。

4. 例子三:《沉默的玛丽》中的惊愕《沉默的玛丽》是一部短小精悍的小说,以女主人公的内心体验为主线,讲述了一位可怜的女子看到她所爱的人结婚后,变得疯狂,甚至杀死了她所爱的人的新婚妻子。

这篇小说通过精妙的叙述技巧和恍惚的气氛,让读者陷入一种错乱的境地,感受到一种令人惊愕的美的效果。

5. 例子四:《安魂曲》中的哀思《安魂曲》是一篇带有神话色彩的小说,讲述了一个被控制的灵魂最终被释放的故事。

这篇小说的情节比较弱,但是其所营造的哀思气氛让读者感受到一种深刻的人类悲痛,最后达到了“短暂、间断、刻骨铭心的永恒”的美的效果。

埃德加艾伦坡诗歌中美学思想

埃德加艾伦坡诗歌中美学思想

埃德加艾伦坡诗歌中美学思想埃德加·艾伦(Edgar Allan Poe)是一位伟大的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家,也是一位重要的诗人和短篇小说家。

他创作了许多著名的诗歌作品,如《温床中的玫瑰》、《嘟嚷的钟声》等,这些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美学思想。

一、搭建富有氛围的艺术之屋“搭建富有氛围的艺术之屋”是埃德加·艾伦的美学思想的核心。

他认为,一个作品的美学价值越高,它所构建的“艺术之屋”就越富有氛围和感染力。

他的诗歌作品中展现出的浓烈情绪、阴郁氛围和奇怪异想,不仅能够为读者带来视觉和听觉上的享受,更能够在精神上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例如,他的诗歌《嘟嚷的钟声》中,从头到尾都营造出一种“时钟”的氛围,读者似乎能够听到那些“嘟嚷”的钟声在耳边回响。

这种氛围营造为读者带来了一种奇特的体验,让人难以忘怀。

二、审美的主观性艾伦强调了审美的主观性,他认为人的审美感受是一种天赋的直觉能力,而不是依据客观标准来评判的。

他的诗作从情感和想象的角度去表达和展示,表现出个人情感的独特和主观的审美体验。

例如,他的诗作《温床中的玫瑰》中,诗人将温床和玫瑰相结合,既融合了自然美又展示了人文美。

这种美的表现方式凸显出其主观性和个性化的特点,吸引了无数读者的喜爱。

三、非理性美的追求艾伦很重视非理性美的追求,他认为理智只能理解、说明一些形式,但不能抓住美的概念。

所以真正的美应该是表达情感、看待现实的非理性思维结果。

这种美的表现方式在他的诗作中表现得尤为淋漓尽致。

例如,他在诗作《乌鸦》中,将美学和神秘主义深度结合,通过乌鸦这一神秘的形象,表达了他对孤独、绝望和悲伤的理解。

这种非理性美语言、情感、意境诠释起来更具有独特的魔力。

四、诗歌的音乐性艾伦非常注重诗歌的音乐性,他认为音乐与诗歌有着紧密的关联性,都属于艺术的同类。

他在创作中注重语言的节奏、音韵与文字的韵律,以音乐化的方式为读者带来了特殊的诗意感受。

例如,他的诗作《安娜贝尔·李》中,把诗歌看成了一个音乐,最后一个词的复读不仅表现出了歌唱,同时也增强了诗歌的节奏和韵律,让读者更深地体会到这首诗的音乐性。

爱伦_坡短篇小说的_效果_

爱伦_坡短篇小说的_效果_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爱伦・坡短篇小说的“效果”徐 旭(重庆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重庆 400047) 摘 要:“效果说”是爱伦・坡诗学的核心,它强调小说的故事情节服务于预先设计好的效果,以达到对读者心灵的震撼。

爱伦・坡的短篇小说创作充分践行其“效果说”理论,展示了古典与浪漫、真实与怪诞以及理性与非理性的对立与统一,取得了特殊的“效果”。

关键词:爱伦・坡;短篇小说;“效果说”中图分类号:I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429(2008)01-0077-0518世纪末19世纪初期,当传统的古典审美范式在欧洲受到广泛质疑和挑战、新的浪漫主义审美范式逐渐形成之时,美国文学也进入了其独创阶段。

正值此时,美国著名诗人 短篇小说家 批评家爱伦・坡创建了美国文学史上真正意义的自成体系的诗歌及短篇小说理论,而“效果说”则是他理论的核心。

爱伦・坡的创作,特别是其短篇小说创作,充分践行其“效果说”理论,展示了古典与浪漫、真实与怪诞以及理性与非理性的对立与统一。

审视爱伦・坡短篇小说的特殊“效果”,或许更能充分认识他对美国文学创新所作的探索。

一爱伦・坡认为在创作小说或诗歌时,作者应该始终注重效果的统一,为预定的结局设计情节,营造气氛。

他在《评霍桑〈重讲一遍的故事〉》中说:“一个技巧纯熟的文学家构造故事,如果明智,他就不会将自己的思想纳入情节,而是精心构思一种独特或单一的效果,加以表达,然后再虚构事件,按照最能有助他建立这一预期效果的方式,把它们组合起来。

要是开篇第一句话不能引出这一效果,那么他的第一步就失败了。

在整个写作过程中,凡不能直接或间接的趋向这一预定规划者,当不著一字。

”[1](P996)同时,他还认为,小说和诗歌的篇幅都不宜过长,短篇小说最适宜的长度应该是在一两小时之内能一口气细读一遍,诗歌则最长以100行左右为宜。

这样的界定都是为在较短的时间内,在不被外界打扰的情况下唤起读者的情绪,使其能感受灵魂的震撼和提升。

浅析爱伦坡小说中主人公的心理状态及小说中恐怖气氛的营造

浅析爱伦坡小说中主人公的心理状态及小说中恐怖气氛的营造

浅析爱伦坡小说中主人公的心理状态及小说中恐怖气氛的营造摘要:美国作家爱伦坡的恐怖小说多以混乱、死亡、怪诞和人物的变态心理为主要内容。

本文分为两部分,分别从变态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小说中主人公的心理状态、根源以及从小说的场景描写,象征手法,重复手法和第一人称叙述手法来分析作者是如何营造恐怖气氛。

关键词:爱伦坡变态心理学心理状态恐怖气氛1.引言爱伦坡在我国颇受欢迎,可谓家喻户晓。

在我国英美文学学术界中,前人对其作品中的恐怖意象,孤独的意识以及从美学的角度来分析其女主人公的研究比较多。

爱伦坡的恐怖小说中的主人公大多都以病态的心理状态呈现在读者眼前。

本文将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变态心理学的角度,并以《黑猫》,《泄密的心》为文本来分析爱伦坡作品中主人公的心理状态及出现的原因,来试图说明人内心深处的黑暗及证明爱伦坡的坎坷身世对其作品的影响。

另外,爱伦坡以其恐怖短篇小说著称,本文也将从《黑猫》,《厄舍屋的倒塌》和《一桶白葡萄酒》这三部小说为文本来分析作者营造恐怖氛围的方法来说明坡的技艺精湛。

2.主人公的心理状态爱伦坡恐怖小说中的主人公通常以病态的,黑暗阴险的且具有暴力倾向的形象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以下将从变态心理学的角度阐述四种不同的心理状态的表现。

2.1 心理状态的表现本文所阐述的主人公的心理状态分别为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妄想,幻觉和癔症四种。

2.1.1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是人格障碍研究中最早被公认的重要类型之一。

其患者突出的特征是:在伦理和道德层面上的明显发育不足,无法遵循大众所认可的行为模式行事;个体社会化过程有明显的缺陷,似乎无法对他人和社会集体的社会价值保持应有的责任和忠诚,往往冷酷无情,没有责任心、内疚感和羞耻心(张伯源, 2005:95)。

爱伦坡哥特小说中的几个人物充分体现了上述所说的特点。

在《黑猫》一文中,“我”在愤怒时误杀妻子之后,显得异常冷静和理智,完全没有正常人所应有的深深的内疚感和自责。

浅析爱伦·坡小说中恐怖效果的塑造

浅析爱伦·坡小说中恐怖效果的塑造

龙源期刊网 浅析爱伦·坡小说中恐怖效果的塑造作者:王晶晶来源:《教育界·上旬》2018年第01期【摘要】爱伦·坡是闻名世界的恐怖小说家,他的小说继承了传统哥特文学,并衍生出独属于他自己的恐怖——“心灵的恐怖”。

在小说创作方面他也有自己独特的理论——“效果统一论”。

文章从爱伦·坡小说的场景设置角度来分析他是如何利用自己的“效果统一论”来塑造“心灵的恐怖”的。

【关键词】爱伦·坡;哥特式小说;心灵的恐怖;效果统一论埃德加·爱伦·坡(1890-1849),美国小说家、诗人、编辑和文学评论家,因其诗歌和短篇小说而闻名于世,开创了推理小说这一新体裁,同时也在美国文学史上有着“美国短篇小说之父”的美誉。

爱伦·坡的小说主要分为侦探小说和恐怖小说两类,他的恐怖小说继承了英国哥特式小说的怪诞与恐怖,多以“死亡”“恐怖”为主题,又在继承的基础上创立了独属于他自己的恐怖特色——“心灵的恐怖”。

就像他在《怪异故事集》序言中所说:“恐怖一直是我许多作品中的主题,但我要说明的是:那种恐怖不是日耳曼式的,而是来自心灵的(soul)。

”而在小说创作方面他也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效果统一论”,他强调创作前要先设定好想要达到的某种效果,之后小说中的所有内容设置都应该为这一效果服务。

小说的描写不外乎是人物塑造、场景设置和情节构建。

本文将结合爱伦·坡的“效果统一论”,以其小说为例,从爱伦·坡恐怖小说的场景设置角度来分析他是如何实现自己所称的“心灵的恐怖”的。

一、爱伦·坡的“效果统一论”(Unity of Effect)爱伦·坡认为聪明的作者应该事先精心策划,想出要实现的某种独特的效果,然后用各种创作方式来实现这一效果。

他还强调“故事里的每一件事、每一个细节甚至每一字每一句都应该收到统一的预想的效果”。

爱伦·坡的“效果统一论”强调作品要使读者产生共鸣,认为创作应该以“唤起读者尽可能最强烈情绪”为最高宗旨。

从接受美学角度看艾伦·坡效果美学

从接受美学角度看艾伦·坡效果美学
也就会得 到越 多的审美 愉悦 。 而伊 瑟尔 则强调 文本 召 唤
结构 , “ 因为文本不能不 证 自明 , 它呼唤文本接受者 的参 与 , 通过个性化 的解 读产 生 丰富 的审美 事件 。 ” - 3 无论 是 接受 美学 中的哪一种流派我们都不难发 现他们更多强调 的是读 者的 主体地位 , 激发读 者 的阅读 主体 意识 。只有 充分 发挥 读者 的各种 知识 和经验才能够从 文学作 品中享受到作 者所
其次 , 在艾 伦 ・ 坡的小说 中, 还 有一个突 出的写作 特点 就是 欲扬先抑 。在他 的小 说 中 , 我 们 总会 发 现故事 一开 头 总是很平淡但故事 的发 展却 总是 出人 意料 , 将读者 推 向一 个个 强烈的反差从 而 形成 强烈 的效 果 。例 如 《 黑猫 》 中起
去填补这个空 白 : 它难道是被 “ 我” 剜掉 眼睛并 吊死 的黑 猫
带给我们 的一些 内在的美 , 而非仅仅停 留在作 品的表面。
艾伦 ・ 坡 的小 说以其 效果 美学 而著称 , 他 所 强调 的效
果美学核心是 文字 篇幅和文章预设 效果。这实际上也 是艾
普路 托或者是它 的灵魂 ?还是那 只被我带 回家颇像普路 托
作效 果 , 而且大 多数 关于艾伦 ・ 坡 的效果 美学的研究也都是 围绕着这两个方面展 开 的, 本文将从接 受 美学角度一
读 者 的视 角探 讨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艾 伦 ・ 坡 如 何 在 其 作 品 中充 分 发 挥 读 者 的 主 体 意识 从 而展 现 自 己的 效 果 美 。
关键词 : 效果 美学; 接受 美学; 读者 中图分类 号 : 1 0 6
引官
文献标识码 : A ( 一) 写作手法美

论爱伦-坡小说中的唯美主义和效果论-外国文学论文-文学论文

论爱伦-坡小说中的唯美主义和效果论-外国文学论文-文学论文

论爱伦·坡小说中的唯美主义和效果论-外国文学论文-文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在美国文学史上,埃德加爱伦坡(Edgar Al-lan Poe)(1809 ~ 1849)是游离于美国主流文化之外但却拥有特殊地位的天才诗人,小说家和文学评论家。

尤其是他一生所着的超过70 篇的短篇小说因其在任何时代下都独一无二的风格,被后世奉为侦探推理小说的鼻祖和恐怖小说的大师。

近年来,针对其恐怖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出版于1842 年的《红死病的假面》(The Masque of the Red Death),众多专家学者分别从象征主义、哥特风格、梦幻性主题等单一角度进行了系统性的探讨和研究。

一、爱伦坡及其小说概述作为最能代表爱伦坡风格的短篇恐怖小说,《红死病的假面》继承了18 世纪欧洲哥特风格小说的传统,并从中吸收了中世纪颇为流行的恐怖艺术概念。

诸如,充满了没落和惊悚气氛的幽灵城堡,被遗弃的萧条的村落还有古怪反常的人们。

并独辟蹊径,在欧洲传统恐怖小说理念中加入心理惊悚因素。

如小说发生的地点是一座非常偏远的城堡式宅院,里面有颇具中古特色的黑色大钟,并且虽然宅院富丽堂皇,但字里行间却流露出一种低沉压抑的气氛。

而舞会上的人有人装扮成肢体与面具不相成的怪物。

有人穿戴着精神病患者才能想出的怪装。

有许多人装扮得漂亮,许多人装扮得荒唐,许多人装扮得怪诞,有一些人装扮得可怕,还有不少人装备得令人恶心.二、唯美主义爱伦坡竭尽所能描绘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近乎奢靡的生活。

《红死病的假面》中,人们的面具怪诞乖张,火光点亮了暗黑的帷幔,气氛阴郁而诡异。

跳舞的男人女人,面色惨白,在中疯狂舞蹈。

人群中,一个轮廓带着红死病的面具,裹着尸布,忽然之间又消失,只剩下面具和尸布。

这种充盈于整个故事的基调给人一种颤抖悸动的恐怖感受。

在这种恐怖惊悚的极致感官下,作品又丝丝密密如月光透过树叶般的渗出些许唯美的画面触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震颤心灵的美——浅析爱伦坡小说美学效果的构建郎睿娟(滨州职业学院基础部)摘要:爱伦坡以其独特的审美观和美学思想.凭借着对文字精湛的驾驭能力.为读者展现7一个美与战栗相伴而生的世界。

本文拟从对爱伦坡茭学现的解释入手.分别从场景描绘、色彩运用、心理刻画和美女之死四个方面.探讨坡是如何将死亡和恐怖营造出美学效果的.关键字:美学;场景;色彩;心理;死亡美国著名作家爱伦.坡因其在诗歌、小说及文学评论上取得的非凡成就对世界文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作为恐怖小说先驱之一的他。

其作品中以“死亡”作为永恒的主题。

在他的小说中,我们体会到一个个颤栗而恐惧的灵魂,进而沉浸在他精心营造的恐怖氛围里。

而且坡的小说在恐怖和死亡中给人以美感.字里行间渗透着他的唯美主义倾向和独特的审美观。

一、对美学观的解释坡在《诗歌原理》中指出,他在《诗歌原理》中说:“如果一个人仅仅是用诗来再现他和世人一样感知到的那些景象、声音、气味、色彩和情趣.不管他的感情有多么炽热。

不管他的描写有多生动.我都得说他还不能证明他配得上诗人这个神圣的称号,远方还有一种他尚未触及的东西。

我们还有一种尚未解除的焦渴.而他却没能为我们指出解渴的那泓清泉。

这种焦渴属于人类的不朽。

它是人类不断繁衍生息的结果和标志。

它是飞蛾对星星的向往。

它不仅是我们对人间之美的一种感悟,而且是对天国之美的一种疯狂追求。

”由此可见,爱伦.坡热切追求的是这种“天国之美”或“超凡之美”。

坡认为美来既自于现实.又是超越现实的。

“尚未触及的东西”、。

尚未解除的焦渴”就是超越现实的、不朽的天国之美。

这种对人类来说神秘而恐惧的美.就形成坡小说的主题和基调。

坡也以其独特的宇宙观进一步解释了对美的定义。

他认为,生命自诞生之日起,便处在回归寂灭的状态。

“第一事物最初的统一体中存在着引起其后一切事物的原因.含有它们注定灭亡的因素”。

然后上帝会再次扩散,于是,一个崭新的宇宙又将从无有到.再从有到无。

因此,人的生命由生到死的运动,也就是上帝的复原。

而上帝的复原同时也意味着生命的下一个轮回。

”爱伦坡对于宇宙背后的奥秘有着一种单纯的感受而又同时确信其神秘莫测.他寄望于不朽时所依据的是坡认为宇宙的现状就是上帝的扩散存在.有扩散就有凝聚,最终万物合一。

所以宇宙从其形成的那刻起就在引力的作用下趋向和谐与统一。

这种和谐统一就是坡认为的“超凡之美”。

坡的宇宙观是趋向消解与寂灭的.是不可预测和昭示着死亡的。

所以坡笔下美感总与战栗相伴而生.正如坡所说“任何美一旦到达极致,都会使敏感的灵魂怆然涕下。

”这就是坡对美192学的解读。

二.美学效果的构建对于坡如何在死亡和恐怖中,构建其美学效果。

笔者从以下四方面进行了大致的分析:1.场景的描绘.坡的小说继承了英国哥特式小说的怪诞与恐怖,同时又超越了传统的模式,把场景延伸到阴森的荒宅、潮湿的地窖等不同空间。

如《丽姬娅》中的场景描写无疑是极具代表性的。

坡设置多组矛盾的景物.在对比与反衬的效果中烘托诡异阴森的气氛。

而且这种对场景的描写.不仅营造出令人毛骨悚然的气氛.还与主人公阴暗扭曲的心理相呼应。

更凸显出人物灵魂的挣扎和个性的美感。

从而给读者带来前所未有的视觉震撼和审美层次的愉悦。

2.色彩的运用。

爱伦坡的小说多数以黑白灰为主调.如《厄舍古屋的倒塌》中,阴沉的天空、低垂的乌云、白花花的树干、灰色的芦苇,黑的阴暗与灰的惨淡无不令人窒息绝望。

但若仅用黑色来衬托死亡的主题.那爱伦坡就谈不上是运用色彩的高手。

在《红死魔的面具》中,坡反其道而行之。

七个房间的布置分别使用了蓝、紫、绿、黄、白、紫罗兰和黑色。

虽然最后依旧是黑色为主,但却出其不意的加入红色元素。

红的火焰透过腥红的玻璃,照在黑色的帷幔上。

更是无比阴森可怕,同时也呼应了整篇鲜血淋漓的基调。

最后通过。

红死魔”穿过房间杀死国王的一幕,充分体现坡对多种色彩运用的意图。

在最后的这段描写里.随着场景的快速变换.仿佛使人置身五光十色的时光隧道.视觉上虽看似绚烂夺目.其实却昭示着生命从炫目到寂灭、从鲜活到死亡的最终归宿。

而后一切仍旧以黑色结尾.暗示了狂欢者们终将逃不出死亡的魔咒。

可见,无论以何种颜色作为故事的基调.坡对色彩的运用都能带给人以荚感。

和感官上的刺激。

3.心理的刻画。

坡笔下的主人公多是敏感多疑、焦虑不安,且通常身患疾病.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甚至被自己的。

假想敌”所困扰,终日挣扎在生与死的边缘。

<一桶白葡萄酒》中“我”的处心积虑和不漏声色;<泄密的心>中。

我”从憎恨到报复后的快感、从掩饰罪恶到最终的崩溃:还有<威廉一威尔逊》里对另一个“我”一点点的厌恶.到忍无可忍的彻底谋杀。

坡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对这些人病态癫狂的心理描写的淋漓尽致、入木三分.使读者心灵受到冲击与震撼.在对人物悲叹中心灵得到了升华与净化。

主人公身上体现出来的孤独无助、敏感焦虑,在艺术的夸张表现之下,充满了阴郁之美。

这是种是一种生与死的挣扎中,死中求生的审美感觉,爱伦坡把人类最原始的、对未知世界的恐惧和神秘感进行了很好的诠释,体现了作者对死亡也是对生命、对艺术的独特见解。

坡这种对挣扎的灵魂夸张的表现.及对人内心隐秘的深■绘画的语言要素与风格刘军(陕西延安大学鲁迅艺术学院芙术系)摘要:绘画语言是绘画的工具,绘画语言的运用,直接影响绘画作品的风格。

画家运用绘画语言的点、线、形、光、色彩等要素.来完成他们的艺术作品创作的同时。

意在表现情感的体现和对美的追求。

绘画语言不只是技巧和形式的再现.还是思想、思维、知识、直觉和感情的相互融合。

绘画艺术的演变与多层次探讨艺术本质的同时.极大地丰富和创造了人类的视觉形象语言.深刻改变着人们的审美方式和审蔓观念。

关键词:绘画;语言;画家;艺术绘画做为一种艺术形式.在体现一种艺术手段与水平的同时.更多反映的是现实和表达某种思想情感以及审美感受和思维方式的艺术。

它应当是美术艺术形式的总体框架的突出体现形式。

是对其它门类划分的概括如:工艺美术、建筑、雕塑等。

在有限的绘画的空间内,运用具体的物质才料来体现一种实践活动,让思想、情感寄托于色彩的渲染、画面的造型和构想之中.在一定形式与法则的规范与约束下,使之整体材料的组成与搭配达到最佳组合与视觉上的审美.完成物质与精神的相互结合。

在这个比较复杂的过程中.绘画作品所要展现的是内容、形式、技法、思想、情感的相互融合。

是一种密切的相互关联的观念、情感和技术的体现。

即绘画的主题.画家的绘画语言表现。

当然,绘画的主题体现画家的艺术形象的构思与设计,并通过绘画语言实现技巧、形式和内容的有机融合。

画家潜意识中的构思、审美与艺术表现力直接决定未来艺术品的价值。

所以.创作的构思.以及完成构思的创作,是体现绘画创作的一种美的追求过程。

因此。

绘画创作中对绘画语言要素的把握尤为重要。

一.绘画语言的多种要素组成艺术的语言特征存在于自身的艺术价值的体现方面.比如:舞蹈艺术的肢体语言。

声乐艺术的歌唱语言。

当然其价值体现的要素包含较为丰富.音乐的语言包含在各个物质的表现实体与音乐的节奏、旋雒、和声、速度等的结合,如:钢琴、古筝等;再如:舞蹈艺术的肢体语言的价值体现在于音乐语言与舞台、灯光、场景、服装等要素的结合。

其它艺术形式如戏剧艺术也是如此。

绘画语言是由点、线、形、光、色彩等要素构成。

通过色彩、线条、光色来完成绘画语言的实施也就是完成作品的过程.这些要素之间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

(一)、从物质形态上讲.“点”是视觉的集中点或核心,是绘画的重要的元素以及开始创作的切入点.由点出发使绘画开始、展开、深入。

它的作用十分的广泛,从视觉到到大脑的影响与画面的呈现,它可以构成画面的一部分乃至全部。

或是构图中被突出强调之处。

并且,体现绘画的点与面的布局,体现一种与整体布局的关系。

从观念形态上讲。

“点”是呈现思想和目的出发点.个个绘画流派所理解的“点”均大同小刻探索.成功的运用艺术手法化丑为美.拓展了传统的审美维度.给人以个性的美感。

4.美女之死。

爱伦坡在他的著作<创作的哲学)C r heP h i l os oph y of C om posi t i on:1846)q=,非常详细地阐述了他对文学创作的主张.也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美女之死”这一主题。

他在文中指出“美是诗的唯一正统的领域”.同时。

忧郁是所有诗的情调中最正宗的”.而“死亡”则是所有忧郁的题材中最为忧郁的.因此。

当死亡与美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最具诗意。

因此死亡之美最典型的表现便是女性的死亡。

坡小说中的女性之美被描写的超凡脱俗甚至是神化的。

令人印象深刻的“安恒丛林之中风的精灵!”、“洌丽清泉中的水泽女神!”的贝蕾尼思:“美得罕见”、“可爱得无与伦比”的画中姑娘;还有对丽姬娅的描写:“跟纯白象牙相仿的皮肤;煜亮的、浓密的蓬松乌丝;滑如凝脂的鼻子:柔软的、娇媚的、催人欲眠的下唇”等等.坡细致入微的为我们勾画出一位近乎完美的女性形象。

坡不吝笔墨的描写女性之美.并使美在死亡中凝固。

这种美是短暂的、转瞬即逝的,既强化了死亡的无法抗拒性,又让死亡在终结美的同时.将美推向永恒。

这种对美的渴望和死亡带来的绝望。

恰恰契合了坡的美学原则。

正如坡在<创作哲学》中所说:。

我以为那种既是最强烈,又是最激昂、最纯净的愉快感觉是在思考美的事物时产生的。

其实当人们谈到美时.确切地说来并不把它看作是一种性质.如人们习惯上认为的.而是把它看成是一种效果——简言之,人们指的只是灵魂的——不是理解或心情的——强烈的纯净的激昂。

”美的存在与消逝.生与死碰撞出的激烈火花.正是给读者造成了情绪上的激昂。

从而获得对死亡之美的共鸣。

三、结束语坡的小说在他所处的时代是异类的。

而一个多世纪后。

当我们尝试从美学角度解读其作品时.才真正进入到坡的灵魂深处.感受他的世界的神秘与美丽。

正如坡所说“我不在乎我的作品是现在被人读还是由子孙后代来读。

我可以花一个世纪来等待读者”。

参考文献:【1】曹明伦译.<爱伦坡精品集》【M】.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21朱振武、王子红.爱伦坡哥特小说源流及其审美契合Ⅱ】.上海大学学报,2007,(9):110-112。

f3】(英]马库斯坎利夫.方杰.蔓国的文学【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

19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