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对齐侯问教案

合集下载

《晏子对齐侯问》和《史伯对桓公问》 的论证

《晏子对齐侯问》和《史伯对桓公问》 的论证

《晏子对齐侯问》和《史伯对桓公问》的论证晏子对齐侯问和史伯对桓公问是两篇重要的国策论文,都涉及到了国家的发展和治理问题。

两篇文章反映了两位智者在当时的时代对国家方针与国策的审慎思考和重要建议。

本文将从“儒家文化”和“治国理念”两个方面进行论证,分析晏子与史伯对于国家治理的见解,为当代国家治理提供借鉴和启示。

一、“儒家文化”与晏子、史伯的国家观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一种文化。

根据儒家的思想,个人需要以“仁德”为本,尽职尽责地履行社会的义务和责任。

而国家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社会框架,为个人提供理性的道德指引。

在晏子对齐侯问中,晏子提到:“君子以正立国, 待人以仁恕,治国以平乐, 聚民以和睦。

” 晏子强调了国家需要以“正”为本、以“仁恕”为待人准则、以“平乐”来治理国家、以“和睦”来团结人民四个方面。

这一体系的观念可以说是一个与儒家主张和谐、正义、仁爱道德体系相一致的理论建议。

在史伯对桓公问中,他提出了完善的国家政策思路。

史伯以“耐久之策,仁义之治”为基本方针,强调了“仁道”、“惠政”和“质朴”对国家治理的重要性。

这条治国策略可以说是以儒家文化为基础的,它凸显出了对人民关怀、对恶劣行为的抵制以及对诚实守信的推崇重要意义。

这组政策体系与儒家文化重视人伦、道德规范等基本原则相呼应。

二、“治国理念”与晏子、史伯的国家观晏子和史伯的国家管理理念强调了“仁德”和“善治”。

他们都提出了一些治国方略,这些方略都体现出对国家发展的深刻认识和合理管理的方法。

在晏子的文中,他提到了“正”、“仁恕”、“平乐”、“和睦”四个方面,这些方面构成了一个治国基石。

桓公的治理离不开“耐久之策,仁义之治”、“仁道”、“惠政”和“质朴”等基本理念,这些概念被理解为治国的基本要素。

从对比分析晏子与史伯的理念可以看出,他们的观点有共性,也有不同点。

晏子首先必须要建立一个科学的国家治理体系,规范国家的各个方面。

建立科学、公正、公平的司法体系,使人们法律意识增强,从而使国家文明化进一步提高。

《晏子对齐侯问》教案

《晏子对齐侯问》教案

《晏子对齐侯问》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和而不同”的思想内涵;理解“和而不同”的思想对当今社会的意义。

2、体会本文说理的特点,学习本文的论辩技巧教学重点:1、理解“和而不同”的思想内涵2、体会本文说理的特点教学方法:讨论法、探究分析法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一、“和而不同”思想“和”与“同”在春秋时期是两个用得很普遍的词,代表两种不同的思想观点和处理人和自然、人和人的关系的方法。

“和”者,谐也;“同”者,一也。

有不同而求和谐,达和谐而存不同。

“和”的原意指五味的调和,八音的谐和,进而引伸为一种哲学思想。

多元并列,多样共存,是世上万事万物的自然存在状态,有些政治家把它引入政事之中,用来处理不同观点的存在与争论,以求得不同意见的互相吸收,避免不必要的错误。

“同”则是无原则的附和、赞同,“同”否定不同,回避矛盾,不允许不同意见、不同认识的存在及发表。

其基础是私利的一致或为了求得一已之利。

孔子在《论语》中表达的“和而不同”的思想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孔子说:“君子讲和谐而不求相同,小人只是苟同而不讲和谐。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孔子说:“君子在道义上合群而不互相勾结,小人互相勾结而不能在道义上结合。

”)和:和睦;同:苟同。

和睦地相处,但不随便附和。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必须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从不愿人云亦云,盲目附和;但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一致,不讲求原则,与别人却不能保持融洽的关系。

“和而不同”显示出孔子思想的深刻和高度的智慧。

二、关于《左传》请在前言中划出相关知识点:1、名称:《春秋左氏传》、《春秋左传》、《左氏春秋》2、作者: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3、体例:是中国史学史上第一部形式完备的编年体史书4、文学地位:是先秦叙事性散文的代表作三、晏子简介晏子名婴,春秋时齐国的大夫,他聪明机智、学问渊博、能言善辩。

晏子对齐侯问最主要的论证方法

晏子对齐侯问最主要的论证方法

晏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代表人物,他被誉为我国古代最杰出的辩士之一。

晏子与齐国的齐侯有着深厚的交情,曾多次为齐侯解疑答惑。

在与齐侯问答的过程中,晏子展现了其出色的辩论技巧和丰富的学识,尤其是其主要的论证方法更是闻名于世。

本文将从晏子对齐侯问的最主要的论证方法展开论述,希望能够对读者有所启发。

晏子对齐侯问最主要的论证方法主要包括:1. 辩证争辩:晏子在与齐侯之间的问答中,常常采用辩证的方式来进行争辩。

在齐侯问其为何百姓不敢与他争功劳时,晏子以农事为比喻,论证百姓对功劳的恐惧心理,巧妙地引导齐侯的思维,达到了辩证争辩的目的。

这种辩证争辩的方式,展现了晏子的辩论技巧和逻辑思维能力。

2. 比喻引例:晏子在对齐侯的问答中,常常以生动的比喻和贴切的例子来进行论证。

比如在齐侯问其如何能使子弟都能成材时,晏子以栽培植物的过程来比喻教育的方法,通过引用例子,使齐侯易于理解,并使其接受自己的观点。

这种比喻引例的论证方法,不仅使论点更加生动形象,而且能够更好地打动听众的心灵。

3. 分析论证:晏子在对齐侯的问答中,常常通过分析问题的本质来进行论证。

比如在齐侯问其如何能使百姓安居乐业时,晏子通过分析得出安居乐业的本质就在于民生安定,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

通过这种分析,使齐侯对晏子的论证更加信服。

4. 利用典故:晏子在与齐侯的问答中,常常利用典故来进行论证。

比如在齐侯问及如何能使百姓亲睦时,晏子以《尚书》中的典故来论证,使齐侯深受启发。

这种利用典故的论证方法,不仅显示了晏子渊博的学识,而且使其论点更加具有说服力。

晏子对齐侯问最主要的论证方法包括辩证争辩、比喻引例、分析论证和利用典故。

这些论证方法不仅显示了晏子过人的辩论技巧和学识深厚,更重要的是使其在与齐侯的问答中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并且为后世的人们留下了宝贵的思想遗产。

希望今后能够进一步深入研究晏子的论证方法,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晏子作为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代表人物,他与齐侯的问答不仅是晏子个人才华的展现,更是我国古代辩证思想的结晶。

晏子对齐侯问 ppt课件

晏子对齐侯问 ppt课件

晏子对齐侯问
《左传》
齐侯至自田,晏子侍于遄(chuán )台。子 犹驰而造焉。公曰:“唯据与我和夫!”晏子对曰: “据亦同也,焉得为和?”公曰:“和与同异乎?” 对曰:“异。和如羹焉,水火醯(xī)醢( hǎi)盐 梅以烹鱼肉,燀(chǎn)之以薪。宰夫和之,齐 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君子食之,以平其 心。君臣亦然。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 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是 以政平而不干,民无争心。
返回
译文
• 所以《诗·商颂·烈祖》中说:‘还有调和的好羹汤,五味
备又适中。敬献神明来享用,上下和睦不争斗。先王使五味 相互调和,使五声和谐动听,用来平和心性,成就政事。 音乐的道理也像味道一样,由一气、二 体、三类、四物、 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各方面相配合而成,由清 浊、小大、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迅速、高下、出 入、周疏各方面相调节而成。君子听了这样的音乐,可以 平和心性。心性平和,德行就协调。所以,《诗·豳风·狼 跋》说:‘美好音乐没瑕疵。’现在梁丘据不是这样。国 君认为可以的,他也说可以;国君认为不可以的,他也说 不可以。如果用水来调和水,谁能吃得下去?如果用琴瑟 老弹一个音调,谁听得下去?不能总是‘相同’ ,就和 这些道理是一样的。
晏婴
头脑机敏,能言善辩。内辅国政,屡 谏齐王。对外他既富有灵活性,又坚持原 则性,出使不受辱,捍卫了齐国的国格和 国威。司马迁非常推崇晏婴,将其比为管 仲。
《晏子春秋》
是一部记叙春秋时代齐国晏婴的思想、言行、 事迹的书,也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短篇小说集。相 传为晏婴撰,现在一般认为是后人集其言行轶事 而成。书名始见于《史记·管晏列传》。《汉 书·艺文志》称《晏子》,列在儒家类。全书共八 卷,二百一十五章,分内、外篇。主要记述了晏 子的言行思想,语言简炼,情节生动,写出了晏 婴形象,具有较高的艺术性。书中寓言多以晏子 为中心人物,情节完整,主题集中,讽喻性强, 对后世寓言有较大的影响。

老子二章

老子二章
《老子》是论说抽象道理的,而其
中经常采用比喻的手法,借物说理,使
文章生动形象、简洁直观。
如第二章:用张弓来比喻自然法则, 进而阐释自己的思想观点,极其形象生 动地揭示出深刻的哲理。
返回
资料链接
作者介绍 作者逸事 教学参考
补充注释
扩展阅读 相关图片
返回
作者介绍
《史记》载(老子)“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楚国 苦县厉乡,即现今的亳州市涡阳县闸北郑店。老子曾担任 “周藏室之史”,深懂周朝的图书典籍,学问渊博,见周王 室衰微,弃官西去,至函谷关遇见关令尹喜。尹喜请求他著 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 去”,最终成了隐士,“莫知所终”(《史记》)。 《道德经》又名《老子》,文约义丰,虽仅五千言,却 包含着十分丰富深刻的哲学思想。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 “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说,把宇宙看成一个自然产生、自 然演变的过程,天地万物是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而 “道”是世界的本源。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 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 互为条件。还提出对立面双方可以互相转化,事物总要走向 它的反面。为了防止走向反面,他主张要把自己放在弱者地 位,认为“柔弱胜刚强”。这种观点在一定条件下有其合理 性,但它忽视矛盾双方的斗争,把转化看成是无条件的循环 往复。
灾难。在这种情况下,老子针对统治者
的治国方略,提出“无为而治”的思想, 呼吁统治者要“无为”,不要过多干涉
百姓生活。
背景简介
老子的“无为”不是“不为”
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
要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 的意思。 数千年来,老子的“无为” 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性格行为和人

晏子对齐侯问

晏子对齐侯问
教学 目的 教学 重点 作品 简介 背景 简介
译文
内容 述评
艺术 赏析
补充 注释
退出
教学目的
1.思考本文所提出的“和” 与“同”的关系。 2.学习本文的论辩技巧。
返回
教学重点
1.本文关于 “和” 与“同”的 不同的分析。 2.本文比喻论 证方法的运用 。
孔子“和而不同”的命题是在继承春秋以前“和”“同” 概念的基础上提出的。 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已经出现,《尚书》《周易》《周礼》 《国语》《左传》等均有“和”“同”的记载。 《尚书·尧典》:“协和万邦。” 《周礼·冬官考工记》:“和则安。” 《周易乾卦彖(tuàn)辞》:“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 交而志同也。” 《咸卦·彖辞》:“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 《周易 ·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礼记 ·月令第六》:“天地和同。”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完整的历史著 作,在当时编年体,还在于它对历史学 的写法作出了光辉的典范,使人认识到历 史著作应该有强烈的倾向性,同时又应该 有文采。倾向性应该通过有文采的叙述表 现出来,以感染读者。这形成了我国历史 著作的重要传统之一。《左传》同时也对 文学发生了很大影响,后来的散文家叙事 和作议论文字,都常以它为楷模。
补充注释
春秋中期,诸侯纷立,战乱不息,中原的强国晋国谋划 攻打齐国。为了探清齐国的形势,便派大夫范昭出使齐国。 齐景公以盛宴款待范昭。席间,范昭借酒劲向齐景公说: “请您给我一杯酒喝吧!”景公便让待臣给他倒了一杯酒。 范昭接过酒,一饮而尽。晏婴把这一切看在眼里,厉声命令 侍臣道;“快扔掉这个酒杯,为主公再换一个。”依照当时 的礼节,在酒席之上,君臣应是各自用个人的酒杯。范昭用 景公的酒杯喝酒违反了这个礼节,是对齐国国君的不敬,范 昭是故意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试探对方的反应如何,但还是 为晏婴识破了。 范昭回国后,向晋平公报告说:“现在还不是攻打齐国 的时候,我试探了一下齐国君臣的反应,结果让晏婴识破 了。”范昭认为齐国有这样的贤臣,现在去攻打齐国,绝对 没有胜利的把握,晋平公因而放弃了攻打齐国的打算。

晏子对齐侯问左传

晏子对齐侯问左传
返回
译文
景公从打猎的地方回来,晏子在遄台随侍,梁丘据也驾著车赶来了。 景公说:“只有梁丘据与我和谐啊!”晏子回答说: “梁丘据也不过是 相同而已,哪里能说是和谐呢?” 景公说:“和谐与相同有差别吗?” 晏子回答说:“有差别。和谐就像做肉羹,用水、火、醋、酱、盐、梅 来烹调鱼和肉,用柴火烧煮。厨工调配味道,使各种味道恰到好处;味 道不够就增加调料,味道太重就减少调料。君子吃了这种肉羹,用来平 和心性。国君和臣下的关系也是这样。国君认为可以的,其中也包含了 不可以,臣下进言指出不可以的,使可以的更加完备;国君认为不可以 的,其中也包含了可以的,臣下进言指出其中可以的,去掉不可以的。 因此。政事平和而不违背礼了,百姓没有争斗之心。所以《诗· 商颂·烈祖》 中说:‘还有调和的好羹汤,五味备又适中。敬献神明来享用,上下和 睦不争斗。先王使五味相互调和,使五声和谐动听,用来平和心性,成 就政事。音乐的道理也像味道一样,由一气、二 体、三类、四物、五声、 六律、七音、八风、九歌各方面相配合而成,由清浊、小大、短长、疾 徐、哀乐、刚柔、迅速、高下、出 入、周疏各方面相调节而成。君子听 了这样的音乐,可以平和心性。心性平和,德行就协调。所以,《诗· 豳 风· 狼跋》说:‘美好音乐没瑕疵。’现在梁丘据不是这样。国君认为可 以的,他也说可以;国君认为不可以的,他也说不可以。如果用水来调 和水,谁能吃得下去?如果用琴瑟老弹一个音调,谁听得下去?不能总 是‘相同’ ,就和这些道理是一样的。” 返回
补充注释
春秋中期,诸侯纷立,战乱不息,中原的强国晋国谋划 攻打齐国。为了探清齐国的形势,便派大夫范昭出使齐国。 齐景公以盛宴款待范昭。席间,范昭借酒劲向齐景公说: “请您给我一杯酒喝吧!”景公便让待臣给他倒了一杯酒。 范昭接过酒,一饮而尽。晏婴把这一切看在眼里,厉声命令 侍臣道;“快扔掉这个酒杯,为主公再换一个。”依照当时 的礼节,在酒席之上,君臣应是各自用个人的酒杯。范昭用 景公的酒杯喝酒违反了这个礼节,是对齐国国君的不敬,范 昭是故意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试探对方的反应如何,但还是 为晏婴识破了。 范昭回国后,向晋平公报告说:“现在还不是攻打齐国 的时候,我试探了一下齐国君臣的反应,结果让晏婴识破 了。”范昭认为齐国有这样的贤臣,现在去攻打齐国,绝对 没有胜利的把握,晋平公因而放弃了攻打齐国的打算。

《晏子对齐侯问》教案

《晏子对齐侯问》教案

《晏子对齐侯问》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和而不同”的思想内涵;理解“和而不同”的思想对当今社会的意义。

2、体会本文说理的特点,学习本文的论辩技巧教学重点:1、理解“和而不同”的思想内涵2、体会本文说理的特点教学方法:讨论法、探究分析法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一、“和而不同”思想“和”与“同”在春秋时期是两个用得很普遍的词,代表两种不同的思想观点和处理人和自然、人和人的关系的方法.“和"者,谐也;“同”者,一也。

有不同而求和谐,达和谐而存不同。

“和”的原意指五味的调和,八音的谐和,进而引伸为一种哲学思想。

多元并列,多样共存,是世上万事万物的自然存在状态,有些政治家把它引入政事之中,用来处理不同观点的存在与争论,以求得不同意见的互相吸收,避免不必要的错误。

“同”则是无原则的附和、赞同,“同"否定不同,回避矛盾,不允许不同意见、不同认识的存在及发表。

其基础是私利的一致或为了求得一已之利。

孔子在《论语》中表达的“和而不同"的思想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说:“君子讲和谐而不求相同,小人只是苟同而不讲和谐。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孔子说:“君子在道义上合群而不互相勾结,小人互相勾结而不能在道义上结合。

”)和:和睦;同:苟同。

和睦地相处,但不随便附和。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必须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从不愿人云亦云,盲目附和;但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一致,不讲求原则,与别人却不能保持融洽的关系.“和而不同”显示出孔子思想的深刻和高度的智慧。

二、关于《左传》请在前言中划出相关知识点:1、名称:《春秋左氏传》、《春秋左传》、《左氏春秋》2、作者: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3、体例:是中国史学史上第一部形式完备的编年体史书4、文学地位:是先秦叙事性散文的代表作三、晏子简介晏子名婴,春秋时齐国的大夫,他聪明机智、学问渊博、能言善辩。

大学语文---晏子对齐侯问

大学语文---晏子对齐侯问
返回
说理形象生动: 文章以厨师和羹
与乐师操琴的双重比 喻反复论证主旨,使 人易于感知和接受, 也使所论显得精辟透 彻,富于哲理性。
返回
思考与练习
一、晏子所论与后面一篇课文中史伯所论有什么 异同?
二、为什么说“和”与“同”是两种不同的政治 状态? 本文中“和”,是要承认矛盾存在的客观
性三和、不本同文意的见说的理合有理什性么。特君点臣?之间,应允许存 在意“不师感见不 同 同操 知本同 ” 认的琴 和文看 否 识基的 接说法 定 的础双 受理和 不 存上重 ,形不同在达比也象同,及成喻使生意回发“反所动见避表和复论。,矛。”论显文在盾保,证得章彼,持而主精以此不的“旨辟厨充允只同,透师分 许 是”使彻和发 不 表则人 。羹表 同 面相易与各 意 上反于乐自 见 的。、 一致。显然“和”才是国家政治的应有状态和 理想境界。
晏子在陪同景公到麦丘游览的时候,遇到了一位老 者。老者说;“希望您长寿,希望您不要得罪百姓。” 景公说;“如果说百姓得罪君主还有可能,哪里有君主 得罪百姓的说法呢?”晏子说;“桀、纣是得罪了君王 还是得罪了百姓呢?是被君王杀死的,还是百姓杀死的 呢?‘景公如梦方醒,将麦丘赏给了老者作为封地,感 谢他给了自己忠告和智慧。
中说:‘还有调和的好羹汤,五味备又适中。敬献神明来享用,上下和
睦不争斗。先王使五味相互调和,使五声和谐动听,用来平和心性,成
就政事。音乐的道理也像味道一样,由一气、二 体、三类、四物、五声、
六律、七音、八风、九歌各方面相配合而成,由清浊、小大、短长、疾
徐、哀乐、刚柔、迅速、高下、出 入、周疏各方面相调节而成。君子听
了这样的音乐,可以平和心性。心性平和,德行就协调。所以,《诗·豳 风·狼跋》说:‘美好音乐没瑕疵。’现在梁丘据不是这样。国君认为可

《晏子对齐侯问》课件

《晏子对齐侯问》课件
详细描述
晏子在回答齐侯的问题时,不仅给出了具体的建议,还阐述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他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而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具备正确的思想观
念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晏子的人生智慧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04 《晏子对齐侯问》的现代 意义
对现代政治的启示
强调德治
晏子主张德治,认为君主应以德 为本,以民为本,这对现代政治 有重要启示,即政府应注重民生 福祉,以民为本,推晏子的个性、经历以 及时代背景密切相关。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 家和思想家,晏子具备高超的智慧和辩才, 而他的语言风格正是他智慧的体现。同时, 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也为他的语言风格提供了 土壤和养分。因此,本篇的语言特色不仅具 有美学价值,更具有思想意义和历史价值。
03 《晏子对齐侯问》中的智 慧
忠诚守信
晏子认为忠诚守信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这对现代人生 有重要启示,即树立忠诚守信的价值观,以良好的品德赢 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刚毅坚韧
晏子为人刚毅坚韧,这对现代人生面对挫折和困难时有重 要启示,即保持刚毅坚韧的品质,不屈不挠地追求自己的 目标和理想。
05 《晏子对齐侯问》的争议 与评价
历史评价
正义。
提倡诚信
晏子认为诚信是治国之本,这对 现代政治中政府诚信建设有重要 启示,即政府应树立诚信形象,
提高公信力。
强调法治
晏子虽然主张德治,但也强调法 治的重要性,这对现代政治中法 治建设有重要启示,即法治与德 治应相辅相成,共同推动国家治
理体系现代化。
对现代人际关系的启示
尊重他人
晏子认为尊重他人是人际交往的基本 原则,这对现代人际关系有重要启示 ,即尊重他人的人格、权利和意见,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晏子对齐侯问》课件

《晏子对齐侯问》课件

评价与争议
高度评价
该作品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重要著作之一,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历史 意义。
争议与批评
对于该作品中的某些观点和主张,也存在不同的评价和争议,有些学者认为其过 于理想化或不切实际。
05 《晏子对齐侯问》的现代 意义
对现代政治的启示
强调德治
晏子主张德治,认为君主的道德 修养对国家至关重要,这对现代 政治有着重要的启示,即政治领 导者应该注重自身道德修养,以
《先秦诸子散文》
本书收录了先秦时期各学派的代表性 著作,可以从中了解当时的社会思潮 和哲学思想,对于理解《晏子对齐侯 问》的思想内涵有较大帮助。
深入思考的问题
晏子在回答齐侯时所采用的语言技巧 和策略是什么?
如何评价晏子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
《晏子对齐侯问》对于现代外交和谈 判有何启示?
个人感悟与启示
坚持正义原则
晏子认为做人做事应该坚持正义原则,不违背良知和道义, 这对现代个人的道德修养和行为准则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06 《晏子对齐侯问》的延伸 阅读与思考
相关文献推荐
《春秋左传注疏》
本书是对《春秋》的注释和疏解,其 中包含了丰富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关系 ,有助于深入理解《晏子对齐侯问》 的背景和意义。
齐侯向晏子询问如何治理国家,晏子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和政治环境,提出了自己 的见解和建议。
《晏子对齐侯问》的创作背景是春秋时期的社会变革和政治斗争,反映了那一时期 士人阶层对于国家治理的思考和探索。
03 《晏子对齐侯问》的主要 内容
齐侯的问题
齐侯问晏子
“治理国家应该遵循什么 原则?”
齐侯问
“应该先考虑什么,后考 虑什么?”
意义。
强调社会责任

2024年语文教案-晏子故事两篇

2024年语文教案-晏子故事两篇

一、教案基本信息《晏子故事两篇》适用年级:五年级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学习《晏子故事两篇》,了解晏子的聪明才智和爱国精神。

2. 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 引导学生学习晏子的品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道德观念。

教学重点:1. 理解《晏子故事两篇》的内容,把握晏子的形象。

2. 学习晏子的聪明才智和爱国精神。

二、教学内容与步骤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1.1 教师简要介绍晏子的背景和成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2 板书课题:《晏子故事两篇》2. 自读课文2.1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2 教师检查学生的自读情况,解答疑问。

3. 学习第一篇故事《晏子使楚》3.1 学生默读第一篇故事,理解故事内容。

3.2 教师讲解故事中的难点字词和句式。

3.3 学生跟读、背诵故事。

4. 学习第二篇故事《晏子辞相》4.1 学生默读第二篇故事,理解故事内容。

4.2 教师讲解故事中的难点字词和句式。

4.3 学生跟读、背诵故事。

5. 课堂小结5.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晏子的聪明才智和爱国精神。

5.2 布置课后作业:熟读《晏子故事两篇》。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1.1 教师检查学生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1.2 板书课题:《晏子故事两篇》2. 深入学习课文2.1 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晏子的形象。

2.2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3 学生讨论、回答问题,分享学习心得。

3. 分析晏子的品质3.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晏子的聪明才智、爱国精神、谦虚低调等品质。

3.2 学生举例说明晏子这些品质在课文中的体现。

4. 拓展延伸4.1 学生分享了解到的晏子的其他故事,了解晏子的生平事迹。

4.2 教师总结晏子的品质,强调学习晏子的重要性。

5. 课堂小结5.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晏子的品质。

5.2 布置课后作业:写一篇关于晏子的作文。

三、教学评价1. 学生对《晏子故事两篇》的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晏子对齐侯问教案

晏子对齐侯问教案

晏子对齐侯问教案教学要点:1、阐述“和而不同”的意思和内涵2、思想升华到社会、国家、国际交流教学难点:1、“和而不同”的内涵2、和而不同在人际关系、国际关系中意义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1、有关晏子(1)这就是晏子用自己的智慧规劝国君的一个故事。

齐景公特别喜欢鸟。

有一次他得到了一只漂亮的鸟,就派一个叫烛邹(zhúzōu)的人专门负责养这只鸟。

可是几天后,那只鸟飞跑了。

齐景公气坏了,要亲手杀死烛邹。

晏子站在一旁请求说:“是不是先让我宣布烛邹的罪状,然后您再杀了他,让他死得明白。

”齐景公答应了。

晏子板着脸,严厉地对被捆绑起来的烛邹说:“你犯了死罪,罪状有三条:大王叫你养鸟,你不留心让鸟飞了,这是第一条。

使国君为一只鸟就要杀人,这是第二条。

这件事如果让其他诸侯知道了,都会认为我们的国君只看重鸟而轻视老百姓的性命,从而看不起我们,这是第三条。

所以现在要杀死你。

”说完,晏子回身对齐景公说:“请您动手吧。

”听了晏子的一番话,齐景公明白了晏子的意思。

他干咳了一声,说:“算了,把他放了吧。

”接着,走到晏子面前,拱手说:“若不是您的开导,我险些犯了大错误呀!”(2)、春秋末期,齐国和楚国都是大国。

齐国派大夫晏子出使到楚国去。

楚王仗着自己国势强盛,想趁机侮辱晏子,显显楚国的威风。

楚王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就叫人在城门旁边开了一个五尺来高的洞。

晏子来到楚国,楚王人把城门关了,让晏子从这个洞钻进去。

晏子看了看,对接待的人说:“我访问狗国,会见狗王,当然得钻狗洞。

”说完,晏子就钻进去。

晏子钻过狗洞后,就狂吠一声,逢人便咬。

据当时楚国派出所不完全统计,晏子咬伤十个士兵、七个将军、十六个儿童、五个老太、三个警察、九个小贩、十三个歌伎、八个孕妇、四个画家、一百个诗人、两个牙科医生、二十五个水利专家、五十二个乞丐、三个打工妹、七个银行职员、九个饭店服务小姐、五十五个、八十三个记者、十二个网民、二百个股民、六个铁匠、十九个菜农、八十八个经理、四十六个清洁工人、九十九个抄写员、三十个面首、六十一个田径运动员、九个老头、十一个工商人员、一百零三个税务人员、九个老头、十一个工商人员、一百零三个税务人员、两个海关官员、九个特级厨师、七十五个主编、七百五十个编辑、一个捏糖人、八个补锅匠、六十六个同性恋者、七十三个小说家、五个读者、三个书商、三十三个邮递员、七十个教师、六百个文联正副主席、十个节目主持人、二十一个钟点工、八百个无业闲杂人员,以及十五头牛、二十只猪、八匹马和九条狗。

大学语文晏子对齐侯问 ppt课件

大学语文晏子对齐侯问 ppt课件
返回
资料链接
教学参考 补充注释 扩展阅读 相关图片
返回
大学语文晏子对齐侯问
• 晏子的爱民思想与事迹 () • 晏子的廉政思想 () • 晏子治国思想看企业的和谐管理 ( 杨文凯
中国管理传播网 )
返回
大学语文晏
子对齐侯问 晏婴,字仲,谥平,习惯上多称平仲、晏子。山东高密人。
春秋后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春秋后期齐国 的国相,曾在齐灵公、庄公和景公三朝任事,以有政治远见和 外交才能,作风朴素闻名诸侯。他爱国忧民,敢于直谏,在诸 侯和百姓中享有极高的声誉。他博闻强识,善于辞令,主张以 礼治国,曾力谏齐景公轻赋省刑,汉代刘向《晏子春秋》叙录, 曾把晏子和春秋初年的著名政治家管仲相提并论。
返回
说理形象生动: 文章以厨师和羹
与乐师操琴的双重比 喻反复论证主旨,使 人易于感知和接受, 也使所论显得精辟透 彻,富于哲理性。
返回
大学语文晏子对 齐侯问
一、晏子所论与后面一篇课文中史伯所论有什么 异同?
二、为什么说“和”与“同”是两种不同的政治 状态? 本文中“和”,是要承认矛盾存在的客观
性三和、不本同文意的见说的理合有理什性么。特君点臣?之间,应允许存 在意“不师感见不 同 同操 知本同 ” 认的琴 和文看 否 识基的 接说法 定 的础双 受理和 不 存上重 ,形不同在达比也象同,及成喻使生意回发“反所动见避表和复论。,矛。”论显文在盾保,证得章彼,持而主精以此不的“旨辟厨充允只同,透师分 许 是”使彻和发 不 表则人 。羹表 同 面相易与各 意 上反于乐自 见 的。、 一致。显然“和”才是国家政治的应有状态和 理想境界。
本文所记为昭公二十年。
返回
译文
大学语文晏子对齐侯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晏子对齐侯问教案教学要点:1、阐述“和而不同”的意思和内涵2、思想升华到社会、国家、国际交流教学难点:1、“和而不同”的内涵2、和而不同在人际关系、国际关系中意义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1、有关晏子(1)这就是晏子用自己的智慧规劝国君的一个故事。

齐景公特别喜欢鸟。

有一次他得到了一只漂亮的鸟,就派一个叫烛邹(zhúzōu)的人专门负责养这只鸟。

可是几天后,那只鸟飞跑了。

齐景公气坏了,要亲手杀死烛邹。

晏子站在一旁请求说:“是不是先让我宣布烛邹的罪状,然后您再杀了他,让他死得明白。

”齐景公答应了。

晏子板着脸,严厉地对被捆绑起来的烛邹说:“你犯了死罪,罪状有三条:大王叫你养鸟,你不留心让鸟飞了,这是第一条。

使国君为一只鸟就要杀人,这是第二条。

这件事如果让其他诸侯知道了,都会认为我们的国君只看重鸟而轻视老百姓的性命,从而看不起我们,这是第三条。

所以现在要杀死你。

”说完,晏子回身对齐景公说:“请您动手吧。

”听了晏子的一番话,齐景公明白了晏子的意思。

他干咳了一声,说:“算了,把他放了吧。

”接着,走到晏子面前,拱手说:“若不是您的开导,我险些犯了大错误呀!”(2)、春秋末期,齐国和楚国都是大国。

齐国派大夫晏子出使到楚国去。

楚王仗着自己国势强盛,想趁机侮辱晏子,显显楚国的威风。

楚王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就叫人在城门旁边开了一个五尺来高的洞。

晏子来到楚国,楚王人把城门关了,让晏子从这个洞钻进去。

晏子看了看,对接待的人说:“我访问狗国,会见狗王,当然得钻狗洞。

”说完,晏子就钻进去。

晏子钻过狗洞后,就狂吠一声,逢人便咬。

据当时楚国派出所不完全统计,晏子咬伤十个士兵、七个将军、十六个儿童、五个老太、三个警察、九个小贩、十三个歌伎、八个孕妇、四个画家、一百个诗人、两个牙科医生、二十五个水利专家、五十二个乞丐、三个打工妹、七个银行职员、九个饭店服务小姐、五十五个、八十三个记者、十二个网民、二百个股民、六个铁匠、十九个菜农、八十八个经理、四十六个清洁工人、九十九个抄写员、三十个面首、六十一个田径运动员、九个老头、十一个工商人员、一百零三个税务人员、九个老头、十一个工商人员、一百零三个税务人员、两个海关官员、九个特级厨师、七十五个主编、七百五十个编辑、一个捏糖人、八个补锅匠、六十六个同性恋者、七十三个小说家、五个读者、三个书商、三十三个邮递员、七十个教师、六百个文联正副主席、十个节目主持人、二十一个钟点工、八百个无业闲杂人员,以及十五头牛、二十只猪、八匹马和九条狗。

晏子被带到楚王那里,楚王说:“你干啥呀?我只是开个玩笑。

”晏子面不改色,他站起来说:“大王怎么不知道哇?准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这种橘树移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

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同样的道理,齐王人在齐国是人,一到楚国,就做起狗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

”晏子说完,又趴下身,对准楚王的脚脖子,就是一口。

楚王被咬了,还赔不是说:“我原来想取笑大夫,没想到反而让大夫取笑了。

”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但也没延续几天,楚国就灭了。

因为楚国举国上下,都得了狂犬病,还没等齐国攻打—齐国也不想攻打,只是在一旁静等着楚国吠叫着灭亡。

原来晏子出使楚国前,他就神机妙算到楚王会来这一手。

“何不将计就计?”晏子附耳说道。

齐王一把抓住他的手,急急摆:“大夫万万不可!我不能一日无你,人民也不能几天没你啊。

”晏子凛然说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大丈夫好男儿,此时不报国,更待何时!”说完,跪在了齐王面前,热泪纵横:“请大王赐疯狗咬我。

”齐王喃喃而语:“民族英雄啊,民族英雄啊。

”齐王把手一挥,刚想大声喝道—晏子叩起头来:“多谢大王赐封。

”齐王明白过来,对晏子说:“卿且平身,寡人封你为民族英雄说完,齐王把手一挥,大声喝道:“侍卫,拿疯狗来!”齐王有条爱犬疯了,齐王一直舍不得杀掉,就养在废弃的马厩里。

晏子说:“且慢!莫拿来,不要伤了大王,我去马厩就是了。

”齐王凝视着晏子背影,禁不住再次喃喃而语:“民族英雄啊,爱犬啊,啊啊啊……嚏!”,传来疯狗不无兴奋的吠声和晏子不无痛苦的叫声。

出使回来后不久,就死了。

齐王怕他伤人,也把他关在废弃的马厩里,并派侍卫日夜看守。

临死前,晏子只说了一句话”“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

”晏子是抱着遗憾而死的。

他没有看到他一口咬出的楚国灭亡。

齐王用国葬厚待了晏子,亲自爬到他棺材上去吹喇叭,跳缩头舞。

缩了几回头后,齐王突然把头一伸,对史官说:“这个不要记!”2、有关《左传》《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完整的编年史,也是优秀的散文典范。

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是用历史事实来解释《春秋》的著作,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春秋》是概括的记述历史,而《左传》则详细的记载事件本末细节,此书丰富多彩,叙述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情况和历史人物的言行。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

汉朝人说是春秋末年的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

近代人认为系战国初年的学者根据各国的史料编成的,它不全是对春秋的解释。

它顺延着鲁国十二个国君的次序,记载了春秋时期各诸侯的政治、外交、军事等方面的活动及有关人物的言论。

《左传》重要注本有晋代杜预集解、唐代孔颖达作疏的《春秋左传正义》和清代洪亮吉注的《春秋左传诂》等。

《左传》散文最突出的成就是长于叙事,其主要特点是简洁生动,工巧严谨。

作者创造性地运用了不少出色的艺术手法,使其叙事文约事丰,精妙优美,达到了微而显、婉而辩、精而腴、简而奥的辩证统一。

尤为出色的是,《左传》特别善于描写战争和外交辞令,这是它高超的叙事艺术的集中体现。

《左传》之写战争,结构完整,情节精彩,运笔灵活,并不局限于正面的战斗场面描写,而能着眼于战争的前后左右;重在描述战争的来龙去脉和胜败的内外因素,以历史家的卓越识见,揭示其前因后果、经验教训,因而波澜起伏、跌宕多姿。

并且还以简练形象之笔,描写战争中的人物和事件,绘声绘色。

这样的战争描写,不仅前所未有,而且后所难及。

《左传》散文艺术的另一突出成就是善于写人。

《左传》虽以年为经,以事为纬,并非自觉描写人物,但毕竟涉及了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

全书有姓名可稽者,几近三千之众。

其中形象较为鲜明、具有一定个性者为数不少。

作者通过一系列政治、军事、外交活动的描述,刻画了许多各具性格特征的动人形象。

《左传》散文艺术的又一突出成就是工于记言。

春秋时列国外交空前频繁,行人聘问讲究外交辞令。

这些外交辞令经《左传》采录后精心提炼,都已成为千古传诵的美文。

《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流传至今,被称为“《春秋》三传”。

二、分析课文1、学生自己预习课文,注意文章中的字音。

遄(chuan)齐(ji)醯醢(xihai)鬷嘏(zonggu)2、强调重点字词据、齐、济、平、干、3、重点句子翻译(1)据亦同也,焉得为和?(2)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

(3)是以政平而不干,民无争心。

4、艺术特色双重比喻、反复论证5、小结本文主要从国家政治的角度、论证了“和”与“同”的本质区别,晏子认为,君臣之间的“和”,不是不分黑白、混淆是非的稀泥,而是要承认矛盾存在的客观性和不同意见的合理性。

君可则献其否,君否则献其可,君臣之间,应允许存在不同看法和不同意见,在彼此充分发表各自意见的基础上达成“和”,才是国家政治的应有状态和理想境界。

而“同”则相反,“同”否定不同,回避矛盾,不允许不同意见、不同认识的存在及发表,如梁丘据之同于齐候,乃是为利益驱使谄媚君王,不说真话实话,以保持表面的一致。

这不仅表明官员人品低下,也容易助长君王的专制思想。

三、板书设计晏子对齐侯问:厨师和羹、以平其心乐师操琴、以平其心双重比喻、反复论证四、资料卡片齐景公打猎回来,晏子随侍与遄台(今临淄县西五十里),梁丘据也乘车疾行而至。

景公曰:“只有梁丘据才是与我相和的人啊!”晏子对曰:“他与您不过是同,怎么能算和呢?”景公曰:“难道和与同竟然不是一回事吗?”对曰:“当然不同了。

‘和’就像浓浓的肉汤,要用水、火、醯(即醋)、醢(肉酱)、盐、梅(古人以梅做调料)等诸多烹饪的不同要素,来烹制鱼肉,要用柴禾烧火,厨师来调味,使酸咸适中,味道不足,就多加一些,味道过于浓的,就让它淡一些。

君子食用这样的肉羹,以平衡心智。

君臣关系也是这样。

君主肯定的东西,如果有不对的,臣子应当把自己的反对意见贡献给君主,使君主能够做出正确的决定;君主认为不对的东西,如果有对的地方,臣子应当把其中有道理的意见贡献给君主,以便让他能够国改正自己的错误,这样政治才能够获得真正的稳定,不冒犯人民,使民众不会因为怨恨而产生叛逆的想法。

《诗经·商颂·烈祖》曰:‘亦有和羹,既戒既平。

鬷嘏无言,时靡有争。

’(亦有和羹,调和完毕。

神享无言,朝野无争)正是先王(殷中宗)通过调和各种滋味、谐和各种声音,能够使内心平和,在政治上大有成就的原因。

音乐和食物很相象,需要气(以下括号注解均用杜预注。

气息)、体(配合音乐的舞蹈)、类(诗之类别,如风、雅、颂)、物(制作乐器的各种材料)、声(音调)、律(声音之清浊、高下)、音(音阶)、风(各地的音乐风格)、歌(歌唱?)等不同要素,来共同完成;还需要清浊、大小、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周即密)这些不同的变化来相互调节、补充。

君子听了这样的音乐,使心境平和。

内心平静,德业和睦,所以《诗经·豳风·狼跋》有赞美周公摄政的句子‘德音不瑕’(德行和音乐一样没有瑕疵)。

而如今梁丘据就不是这样。

您肯定的,他也跟着肯定;您说不对的,他也跟着不同意。

就像单纯用水来加水,做出来的,就不是食物,谁能吃呢?又像琴瑟只有一种音调,还成什么音乐,谁还能听下去呢?君臣之间不可求同的道理就是这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