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 古诗词鉴赏 学案
2019届一轮复习诗歌鉴赏教案(全国)14
![2019届一轮复习诗歌鉴赏教案(全国)14](https://img.taocdn.com/s3/m/f030fb033186bceb18e8bbce.png)
2019届一轮复习诗歌鉴赏教案(全国)4.咏物言志诗——绘尽天下万物态,寄寓世间感慨情对接教材篇目:《咏柳》(贺知章)、《卜算子·咏梅》(陆游)、《石灰吟》(于谦)、《望岳》(杜甫)题材特征内容情感常用技法内涵借助吟咏自然或社会事物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内容单纯咏物、托物言志(寓意)、托物喻理、托物讽世。
(1)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主要是正面描写(绘形绘色)与侧面烘托。
(2)从修辞手法看,主要是比喻、象征、拟人和对比。
(3)从抒情方法看,主要是托物言志。
标志(1)从对象上来看,咏物诗的对象是单纯的某个物。
着重对所咏之物的特征、功能进行刻画,或者着重对所咏之物的某一内蕴、精神进行吟咏。
(2)从题目上来看,或以所咏之物为诗名或以“咏某物”“题某物”“某物吟”等为题目形式。
情感(1)寄寓作者的理想抱负,或实现个人理想,或报效国家。
(2)寄寓高尚的节操,或表达怀才不遇与命途多舛的伤感,或抒发年华易逝与理想破灭的哀愁。
(3)托物讽世,或忧国忧民,或感时伤世,或愤世嫉俗,或针砭时弊,或冷嘲热讽。
4.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独鹤韦庄夕阳滩上立徘徊,红蓼【注】风前雪翅开。
应为不知栖宿处,几回飞去又飞来。
鹤褚载欲洗霜翎下涧边,却嫌菱刺污香泉。
海鸥浦雁应惊讶,一举扶摇直上天。
【注】蓼:草本植物,开淡红色或白色的花。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两诗写鹤都采用了细节描写:前诗写鹤伫立、展翅的细小动作,后诗写鹤嫌菱刺污香泉而不洗濯的细微心理。
B.两诗写鹤都采用了烘托手法:前诗以夕阳、沙滩、红蓼为背景烘托,后诗以溪涧、蓝天为背景烘托。
C.两诗都采用了虚实结合手法:两首诗中鹤的颜色、动作为实写;两首诗都着一“应”字表猜测,是虚写。
D.两诗都是托物言志的咏物诗:两诗吟咏鹤的形象,其实都融入了诗人内心的观照,寄托了诗人的志趣。
E.两首诗的表达技巧有所不同:前诗运用夸张手法,动静结合;后诗也用夸张手法,只有动态的描写。
2019届一轮复习 诗歌鉴赏 教案(全国) (4)
![2019届一轮复习 诗歌鉴赏 教案(全国) (4)](https://img.taocdn.com/s3/m/3bcd8d05650e52ea551898ad.png)
2019届一轮复习诗歌鉴赏教案(全国)(五)咏史怀古诗——历览古今通得失,观景知人论兴衰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11分)酹江月秋夕兴元使院作①,用东坡赤壁韵胡世将神州沉陆,问谁是、一范一韩人物②。
北望长安应不见,抛却关西半壁。
塞马晨嘶,胡笳夕引,赢得头如雪。
三秦往事,只数汉家三杰③。
试看百二山河,奈君门万里,六师不发。
阃外④何人,回首处、铁骑千群都灭。
拜将台欹⑤,怀贤阁杳,空指冲冠发。
阑干拍遍,独对中天明月。
[注] ①兴元:地名,今陕西汉中市,南宋时为宋金对垒前线。
作者曾任川陕宣抚使。
②一范一韩人物:指北宋抗击西夏、巩固西北边防的范仲淹与韩琦。
③汉家三杰:指辅助刘邦夺取天下的张良、萧何、韩信。
④阃(kǔn)外:指统兵在外。
⑤拜将台:传说刘邦在此拜韩信为将。
下文中的怀贤阁是为纪念诸葛亮而建的。
欹(qī),倾斜。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神州沉陆,问谁是、一范一韩人物”说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年为国建功的名将已逐渐被人们淡忘。
B.“北望长安应不见,抛却关西半壁”写出现在缺少可以抵御外侮的名将,国家半壁江山已沦入敌手。
C.“试看百二山河,奈君门万里,六师不发”,词人对朝廷软弱避战、不积极保卫河山的做法表示痛惜。
D.该词写出了作者面对破碎的山河的万千思绪,自己身处战争后方无力扭转战局,心中充满失望与忧愤。
E.词中“三秦往事,只数汉家三杰”一句,借古人之事,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解析:选AD A项,“当年为国建功的名将已逐渐被人们淡忘”说法错误,词人对他们无比仰慕与怀念。
D项,“自己身处战争后方”错,作为边帅初到兴元的胡世将当时身在战争前线,这一点可从注释中看出。
(2)“塞马晨嘶,胡笳夕引”和“拜将台欹,怀贤阁杳”是词作中两组对仗的句子,请任选一组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其作用。
(6分)答:参考答案:(示例一)“塞马晨嘶,胡笳夕引”写出了边塞军情紧张,敌人兵临城下,大战一触即发的紧张场景,暗示了作者此时面对紧张局势内心的焦急,与下文“赢得头如雪”的无奈形成了对比。
2019届一轮复习 诗歌鉴赏 教案(全国) (9)
![2019届一轮复习 诗歌鉴赏 教案(全国) (9)](https://img.taocdn.com/s3/m/8acf00771eb91a37f1115cad.png)
2019届一轮复习诗歌鉴赏教案(全国)结构技巧题的2大切入点(一)从哪些角度思考对这类题目,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①线索的设置。
②顺序的安排:时间顺序、空间顺序、以某种感情的变化为顺序等。
③过渡照应。
④开头与结尾:前后呼应、铺垫照应。
⑤结构特点:倒叙、先抑后扬。
(二)有什么作用一卒章显志诗言志,卒章显志作为一种言志的方式,是指诗人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
这种构思立意追求的是“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
[应用体验]1.阅读下面的清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渡百里湖查慎行湖面宽千顷,湖流浅半篙。
远帆如不动,原树竞相高。
岁已占秋旱,民犹望雨膏。
涸鳞[注]如可活,吾敢畏波涛?[注] 涸鳞:比喻处于窘困境地、亟待救援的百姓。
诗歌的尾联在谋篇布局方面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5分)[自主尝试] (请参考上面[表达技巧题解题“3步骤”],分条答题)参考答案:①卒章显志。
(明技巧)②诗歌前三联描写了湖面宽阔,湖水较浅,船行速度缓慢,岸边的树木越显高大,百姓在盼望下雨的情景。
最后一联则表明,只要能让百姓得到雨水缓解旱情,即使自己渡湖时遇到风浪也在所不惜的心情。
(释运用)③直抒胸臆,突出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析作用)[白话诗歌]湖面宽阔水浅,船篙只没入湖水中一半。
远去的帆船好像停在那里,和树差不多一样高。
卜辞上说今年要有秋旱,老百姓都盼望下雨。
如果下雨,百姓得活,我岂能害怕远行遇到大的风浪?[诗歌鉴赏]查慎行是清代诗人,他喜好描绘大自然,善用白描手法,以景入诗,借景寓情。
这首诗前两联就是典型的写景,写自己在舟行百里湖时的所观。
后两联转而抒情言志,渡湖时正值当地秋旱,人民苦不堪言,“犹望雨膏”,于是诗人发出了只要能让人民过上风调雨顺的好日子,即使渡湖时遇到风浪要付出代价也在所不惜的感慨。
“涸鳞如可活,吾敢畏波涛?”“涸鳞”显然是指当地因为旱情受苦的百姓,而“波涛”在此是虚写,因为旱情,当时的湖面是不可能出现真实的“波涛”的,以此表现出诗人为了人民不惜牺牲一切的精神。
【语文】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古诗词鉴赏技巧指导(3-4)学案
![【语文】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古诗词鉴赏技巧指导(3-4)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da9d91e3a32d7375a5178094.png)
2019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古诗词鉴赏技巧指导(3-4) 学案考生在解答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类试题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建立丰富的资料库,避免“无米之炊”。
(1)表达方式:包括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
诗歌鉴赏通常涉及抒情(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此外还有记叙(多用于叙事诗)和议论(多用于点明诗歌主旨)等。
(2)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对偶、夸张、借代、设问、反问等,其特点和用法跟现代文学作品中的 修辞手法大致相同。
(3)谋篇布局:主要有首尾照应、开门见山、铺垫、层层渲染、先总后分、过渡、先景后情、卒章显 志、伏笔、欲抑先扬或欲扬先抑等。
(4)其他常见表现手法: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物抒情(托物言志、象征)、 借事抒情、寓理于景、借古讽今、虚实相生、动静结合、对比、反衬(以动衬静、以乐景衬哀情、以哀景 衬乐情)、白描等。
2.以课文为依托,引入“源头活水”。
精心选择重要而有代表性的诗歌进行重点赏析,是考生备考古代诗歌鉴赏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考生 在选择诗歌的时候,应该多关注教材中那些经典的诗歌。
此外,考生还应把教材中那些表达技巧相同的诗 歌放在一起鉴赏,如《石头城》和同样采用了“借古讽今”手法的《桂枝香·金陵怀古》等篇目,《山居秋 暝》和一样采用了“动静结合”手法的《李凭箜篌引》等篇目。
3.探究高考设题,寻求答题启示。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类题目的设题角度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 类是“小角度”设题,一类是“大角度”设题。
(1)“小角度”设题。
此类题的“切入点”较小,考查的针对性较强,题干中明确规定了从表达技巧 中的某一个具体方面鉴赏。
如“这首元曲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做赏析”。
此类题的考查目标非常 明确,题干明确告诉考生须从修辞手法的角度鉴赏。
答题时考生只要根据题干中所要求的表达技巧的相关 知识,并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作出分析即可。
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案:诗歌鉴赏含解析
![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案:诗歌鉴赏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b354da4c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ad.png)
课题高考诗歌鉴赏复习● 教课目的阅读简易的古代诗文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论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看法态度● 要点、难点要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难点评论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看法态度● 教课方案第一课时形象鉴赏题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
借助 ppt ,教师观看 ppt 导入新课。
●真题操练(投影PPT)操练体悟●主导学生活动:利用该方方法投影 PPT,人物形法,达成相研究象类答题指导关讲堂链接说明ppt 出示课题,导入新课。
古诗形象知识梳理所谓形象就是主观情义和外在物象交融的结晶,是浸润着作者浓烈主观感情的意象。
它包含人物形象、光景形象、事物形象三种。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包含诗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和抒怀主人公形象。
光景形象是指诗歌中描述的自然光景和人文景物。
能够是情中之景,有单个光景形象,有由多个光景形象 (意象 )组合成的境界。
诗歌中的事物形象,即咏物诗或杂诗中的形象,如骆宾王《咏蝉》中“蝉”的形象,陆游《卜算子·咏梅》中“梅”的形象等。
明确:鉴赏人物形象题常有的发问方式有:①该诗刻画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②诗中所刻画的人物有何特色?审题时要审清两点:①分清是诗中人物形象仍是诗人自己的形象,②是要求剖析仍是归纳。
解答这种题的基本思路:以人物 ( 肖像、行动、语言、神情、心理 )、环境 (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情节为依照,从人物的身份、性格、思想感情以及作者对所写人物的态度下手。
答题的一般步骤:①什么形象 ( 中心词应是形象 ) ;②剖析形象的基本特色( 联合诗歌内容剖析) ,形象的意义( 联系感情、要旨剖析 ) 。
(全国通用版)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典诗歌古典诗词对比鉴赏教案.docx
![(全国通用版)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典诗歌古典诗词对比鉴赏教案.docx](https://img.taocdn.com/s3/m/30f8d9ff5901020206409c1c.png)
古典诗词对比鉴赏第27讲古典诗词对比鉴赏教材版本全国通用课时说明2课时知识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复习目标能够正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并进行对比复习重点诗歌思想异同分析复习难点对比鉴赏诗歌的方法一、自我诊断知己知彼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11分)(豫北重点中学2017届联考试题试题)鹭篦杜牧雪衣雪发青玉嘴,群捕鱼儿溪影中。
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晩风。
郑谷闲立春塘烟淡淡,静眠寒苇雨飕飕。
渔翁归后汀沙晚,飞下滩头更自自由。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两首诗都对鹭鷲进行了细腻的刻画,杜诗以雪、青玉为喻,突出了鹭鹭的惊艳形貌; 郑诗以“闲” “静”來刻画鹭贅的安静情态。
B.两首诗都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营造意境。
杜诗以静衬动,以碧山衬托鹭贅的动;郑诗以动衬静,以鹭鹭的动衬托坏境的静。
C.两首诗都以鹭鹭为描写对彖,但形彖大不相同。
杜诗中的鹭贅嘴青毛白,矫健敏捷; 郑诗中的鹭蛊娴静从容,口rti口在。
D.两首诗的写景顺序相反,杜诗由近及远,从近处的鹭鹭转向碧绿的远山;郑诗由远及近,从远处的池塘转向近处的鹭鸳。
E.两首诗的意境不同,但热爱生活的情趣相近。
杜诗描绘的是鹭蹩捕鱼图,充满生趣; 郑诗描绘的是鹭蛊休憩图,娴静自在。
(2)将杜诗中的“惊飞”与郑诗中的“飞下”互换,可以吗?请简要分析。
(6分)【答案】(1) BD(2)不可以。
杜诗中的“惊飞”准确地写出了鹭鸳受到惊吓的敏捷反应,与“群捕” 一致; “飞下”是由高到低,而杜诗是由低到高,不合事理。
(3分)郑诗屮的“飞下”与全诗的闲适意境一致,“惊则与后面的“自由”相悖。
(3分)【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B项,“杜诗以静衬动”“郑诗以动衬静”错。
杜诗写鹭鹫“惊飞”,更显环境的幽静,是以动村静;郑诗前三句极写静,在渔人都已经归去的静谧的环境屮,鹫在滩头自由自在,益显其动,是以静衬动。
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导学案
![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ac6431ad336c1eb91b375d02.png)
作者信息
联系作者生活年月及写作时间,可知此诗写于盛唐之时,抒发的是对盛唐的赞
美,同时也能表露出作者英豪无用武之地之感。
说明信息
对时代(如“六帝”“三吴”)、地理(如“派 ”)、疑难句子作了介绍,为理解诗
歌内容扫清了阻碍。特别是说明
④ 解说了任公子的典故的含意。
4
(五)边塞征战诗——金戈铁骑征战事,大漠秋风大方情
[针对训练]
5.阅读下边这首词,达成后边的问题。
水调歌头 ·题剑阁
崔与之①
万里云间戍,立马剑门关。乱山极目无际,直北是长安。人苦百年涂炭,鬼哭三边锋镝,天道
久应还。手写留屯②奏,炯炯寸心丹。对青灯,搔白首,漏声残。老来勋业未就,妨却一身闲。
蒲涧③清泉白石,梅岭绿阴青子,怪我旧盟④寒。战火安全夜,归梦绕家山。
衡的《西京赋》 。④邻笛悲:魏晋时,向秀与嵇康、吕安友好,嵇、吕后被司马昭杀戮,过嵇旧居山
阳,听邻居笛声,怀亡友感旧音而叹,向秀作《思旧赋》。
这首诗的尾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论述。
答:
分析: 作答时,要注意联合文题、说明归纳出感情,再剖析表现这种感情的手法。
答案: ①尾联曲婉深厚地表达了诗人路经友人李远旧居时对友人的深切和悲伤情怀。②用典,作者用向秀路经其友人山阳旧居,闻邻居笛声,感怀故人,作《思旧赋》的典故表达感慨悼念之情。③反衬手法,以有声衬无声,用风吹落木的萧萧之声和悲凉的笛声反衬友人逝去后旧居的冷淡悲凉,表现诗人内心的沉痛悲伤。
答:
分析: 颔联、颈联集中写田园的荒凉:桑林被砍尽了,田园里连杂草都没有,山上能砍的树都砍了,一片冷清的情况。
答案: 田园里一片荒凉,桑林伐尽了,野菜也被挖完了,一派冷清的情况。表达了诗人无穷怜悯百姓的感情和对统治者的深刻责备。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讲义 古诗词鉴赏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讲义 古诗词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fba86e15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8e.png)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讲义古诗词鉴赏一、研究诗歌阅读的基本常识在考试中,古代诗歌鉴赏题的得分率普遍较低。
这是因为考生往往无法读懂诗歌,导致思路不清晰,答题不规范。
因此,在复古代诗歌阅读这一专题时,我们首先需要研究如何读诗。
一)了解诗歌的结构章法和基本特点了解诗歌的结构章法和基本特点,对于我们把握诗歌的层次内容、诗歌大意有着重要作用。
1.结构章法我们可以从“起承转合”的写作思路入手,读懂思路层次、大体内容,协助解答某类试题。
“起承转合”是古人写诗填词所遵循的结构章法。
“起”即开篇,“承”是对“起”句的承接、拓展,“转”是诗意的跳宕转折,“合”是收束全诗。
2.基本特点1)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对应一致的,如乐景写乐情,哀景写哀情。
2)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相关、相反、相衬的,形成虚实相衬的关系,如乐景衬哀情等。
训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春思二首(其一)XXX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XXX。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请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
答:该诗首句从草色、柳色写起;次句写桃花、XXX,继续从色彩角度写生机盎然的春光;第三句转写诗人的愁恨;第四句以“春日”结景,以“恨长”结情。
参考答案:先写景,后抒情:先选取草色、柳色、桃花、XXX等典型春景表现春日之美,再用东风不消愁、春日惹恨长来点明XXX。
(或:先写春天的色彩;次写春天的繁花;接着写不解愁的春风;最后写春日惹恨,点明XXX。
)二)明辨常见的三类“诗家语”诗家语”是诗人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和诗词格律的要求对诗歌的语言所作的变形处理。
古诗词作品如何对句子作变形处理呢?1.特殊句法技巧阐释】古代诗词中的主、谓、宾皆可省略。
省略成分人面不知何处去]②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润如酥的小雨天街,近看草色却遥无)①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西岭千秋雪含在窗中,东吴万里船泊在门口)②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东流去的毕竟青山遮不住)怀古咏史诗通常以回顾历史、怀念过去为主题,通过对历史人物、事件、文物等的描写,表达对古代文化、传统、精神的敬仰和思考。
高考第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教学设计
![高考第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c37a7e9bed5b9f3f80f1c13.png)
高考第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教学设计2019年高考第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教学设计2019年高考第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识记 a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2. 分析综合 c(1)筛选文中的信息(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3.鉴赏评价 d(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基础知识梳理】一、形象鉴赏诗歌形象(能力层级d),考查赏析诗歌人物形象、意象、意境的能力,就是要求把握诗歌刻画的艺术形象的特征和蕴含的意义,分析它们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社会意义。
诗歌中的形象,是指诗人根据现实生活中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形成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人、物和自然景象,并借以寄寓作者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
诗歌作品中的人物、事件、自然景物和具体生活不是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是能推己及人,彰显的是他的忧国忧民的性格,塑造的是一个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诗人自身形象。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如陶渊明《饮酒》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然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塑造了一个归隐田园的诗人自身形象。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得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诗人自身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如陆游和辛弃疾这两位诗人的许多诗歌都表达了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进而凸现了他们矢志报国的爱国形象。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塑造了一个思念故乡亲人的诗人自身形象。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
如杜甫的《兵车行》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塑造了一个反对征伐的诗人自身形象。
(8)爱恨情长的形象。
如李商隐的《无题》中“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2019届一轮复习诗歌鉴赏教案(全国)27
![2019届一轮复习诗歌鉴赏教案(全国)27](https://img.taocdn.com/s3/m/ee809f98e518964bce847c3d.png)
2019届一轮复习诗歌鉴赏教案(全国)一、区分表达技巧指出下列诗(词)句所用的表达技巧。
1.借代与借喻试指出下面诗句中画横线词语所用的修辞手法是借代还是借喻。
(1)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柳永《望海潮》)借喻(2)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借代(3)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
(杜甫《岁暮》)借代(4)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刘禹锡《望洞庭》)借喻(5)自古妒蛾眉,胡沙埋皓齿。
(李白《于阗采花》)借代(6)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陶渊明《归园田居》)借喻(7)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
(赵秉文《和韦苏州〈秋斋独宿〉》)借代(8)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借代名师点拨:借喻的本质是“喻”,往往“喻”中有“代”。
借代的本质是“代”,即直接把借体作为主体的替代,不存在“喻”的成分。
借喻可以转换成明喻,借代则不能。
2.衬托与对比试指出下面诗句所用的表现手法是衬托还是对比。
(1)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许浑《谢亭送别》)衬托(反衬)(2)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王禹偁《村行》)对比(3)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杜甫《绝句二首(其二)》]衬托(正衬)(4)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 衬托(反衬)(5)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齐己《早梅》) 对比(6)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李煜《浪淘沙》) 衬托(反衬)名师点拨:衬托是利用事物间相近或对立的元素,用一些事物作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对比是把两个对立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对立面进行对照,突出事物特点。
二者的区别主要是:①衬托有主有次,对比不分主次;②对比主体双双出现,衬托主体未必出现。
衬托分正衬和反衬。
对比与反衬有时不易区分,高考评分时往往都算对。
3.渲染、烘托与衬托请指出下列诗歌画线句所用的表现手法是渲染、烘托还是衬托。
全国卷20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案:专题九 第一讲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 Word版含解析
![全国卷20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案:专题九 第一讲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 Word版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f44a312c55270722192ef78e.png)
第2部分/专题九古代诗歌阅读考纲展示命题探究第一讲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基础点:诗歌创作的目的是抒情,而诗人的思想感情往往是借助诗中的形象委婉含蓄地表现出来。
因此鉴赏古诗词,首先必须把握古诗词的形象。
所谓形象是指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寄寓了作者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可分为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三类。
(1)人物形象包括抒情主人公形象和诗歌所刻画的人物形象。
(2)景物形象是指诗歌和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指的是情中景,包括景物描写、场面描写和色彩描写等。
(3)事物形象多指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
所谓物象,即被诗人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或称为“情中象”。
这些物象大多带有诗人的主观色彩,曲折地表现诗人的品格和思想感情。
重难点:1.景物形象的概括分析。
2.意象的含义和作用。
[考法综述]鉴赏古诗词中的形象,就是把握诗歌中所刻画的艺术形象的内涵。
鉴赏艺术形象的内涵,就是要分析、判断诗歌中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诗歌所蕴含的社会意义。
鉴赏古诗词形象题目要求考生概括诗歌中人物、景物、事物的特征,提示主旨所刻画的某一具体形象的意义。
从近几年高考命题形式来看,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命题:人物形象概括分析、景物形象概括分析、事物形象概括分析。
命题法1人物形象典例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邹明府游灵武[注][唐]贾岛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
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
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明府:对县令的尊称。
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诗中邹明府形象的主要特点是:①清正廉洁。
②三年县令任满离去,马依旧瘦弱,随身相伴的还是那些书。
如今冒雪远游朔方,前程艰险,单薄的衣衫哪抵得住透骨寒风。
③正是通过这些细节的刻画,展现了邹明府至清至廉的形象。
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古代诗歌鉴赏 学案-文档资料
![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古代诗歌鉴赏 学案-文档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a6317020650e52ea551898b5.png)
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古代诗歌鉴赏学案考情纵览阅读素养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
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
注意“歌”“行”“引”“曲”“吟”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于古体诗。
古体诗不拘对仗,押韵较自由。
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2.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律诗是格律要求非常严格的近体诗。
常见的有“五律”“七律”和“排律”三种。
“五律”“七律”以八句完篇,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
按照律诗写作的起承转合结构,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
颔联、颈联的上下句都必须是对偶句。
绝句本称“截句”,乃截取律诗一半而来。
绝句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绝”“七绝”。
3.词,又称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等。
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根据字数不同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
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
字数相等或大致相等,单调只有一段。
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阕、上阕或上片,第二段叫后阕、下阕或下片、过片。
4.曲,又称词余、乐府。
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
散曲兴起于宋、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
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
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
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
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
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掌握读懂古诗的基本方法一、标题切入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
因为标题是诗歌的眼睛,是诗歌内容形式等丰富信息的载体,有的标题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内容,有的揭示了作品的线索,有的奠定了作品的感情基调,有的点明了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有的交代了诗歌的题材、体裁。
从标题切入,就是要把握住这些丰富信息。
2019届一轮复习诗歌鉴赏教案(全国)5
![2019届一轮复习诗歌鉴赏教案(全国)5](https://img.taocdn.com/s3/m/6d2e339233687e21ae45a932.png)
2019届一轮复习诗歌鉴赏教案(全国)鉴赏表达技巧考情解读学案引语对古诗表达技巧的考查是高考命题的一个重点,也是必考点,同时也是考生复习的难点。
难在第一步——准确判断诗歌所用的表达技巧。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情感所起到的作用。
表达方式类题中对描写(正面、侧面)和抒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等)的考查较为常见;修辞类题一般考查比喻、拟人、夸张、借代等;表现手法类题中虚实结合、以小见大、动静结合等较为常见;结构技巧分析类题一般考查卒章显志、承上启下等。
解答试题的前提是对表达技巧方面的知识有储备,能够结合诗句进行辨析。
尤其能做到规范作答。
作答时要求要点完备,并且能够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解构真题引领规范类型一表现手法[2017·天津高考]阅读下面的宋诗,按要求作答。
太湖恬亭[宋]王安石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
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
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
更待夜深同徙倚[注],秋风斜月钓舟归。
[注] 徙倚:徘徊,流连不去。
尾联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任选一种加以简析。
(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路梳理1.明确考点辨别要求本题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要求任选一种简析。
2.研读诗歌细致分析解答这类试题,首先要熟知表现手法有哪些,主要是对比、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其次要结合诗句对表现手法进行分析;最后要写出该手法的运用有什么效果。
从尾联诗句中一个“更待”可以看出,“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是诗人想象的情景,可以判断为虚写。
2019届一轮复习 诗歌鉴赏 教案(全国)17
![2019届一轮复习 诗歌鉴赏 教案(全国)17](https://img.taocdn.com/s3/m/075a6656e518964bcf847cd6.png)
2019届一轮复习诗歌鉴赏教案(全国)赏析“诗眼”类题型在近几年高考中没有考查,属于冷考点,从归类上看,从属于“题型一品味关键词(炼字)”,但因“赏析诗眼”题的方法与“题型一”有区别,故单列题型讲解。
所谓“诗眼”,是以人眼为喻,指在诗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对表达主题、深化意境、突出形象起关键作用的高度概括的词句。
[常见设问]1.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2.指出“××”在全诗中的具体内容,并简要赏析首联在写法上的特点。
3.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4.本诗是怎样以“××”统摄全篇或贯串全篇的?请结合全诗进行简要赏析。
5.古人写诗讲究一字传神,请简析某句中的某个字的妙用。
[解题方略]1.确定“诗眼”5角度(1)内容上:最能揭示作者情感的字(词),如“愁”“思”“忆”“惊”(这类字是直接揭示)和“凉”“冷”“孤”(这类字常常语意双关,一方面指自然界中的凉、冷、孤,另一方面指诗人或主人公的心理感受)。
(2)修辞上:常常出现在描写句中,且常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3)词性上:这类字(词)以动词和形容词为主,其中具有“多重含义”,以最小的面积表达最大的思想的动词往往是“诗眼”;临时改变词性的形容词往往是“诗眼”。
(4)结构上:最能统领全篇的字(词),全诗都是或明或暗地围绕该字(词)来写,只是各有侧重,此类字(词)以形容词或动词为主。
(5)位置上:五言诗一般是句子第三个字,七言诗一般是句子第五个字。
2.赏析“诗眼”4意识(1)要有多要素意识①最生动,最具活力。
②最能营造意境。
③最易统摄全篇。
④最能表现作者感情和主旨。
抓住这些要素分析“诗眼”(关键词),是最有效的。
(2)要有多层级意识“诗眼”与重点字(词)在句子中、上下片中、全篇中乃至诗人情感中,分别有着不同的特点、意义或作用。
固然,诗人的情感与句子、上下片、全篇密不可分,但是,这不妨碍我们分析“诗眼”与重点字(词)在这些层级中的不同表现。
2019届一轮复习 诗歌鉴赏 教案(全国) (6)
![2019届一轮复习 诗歌鉴赏 教案(全国) (6)](https://img.taocdn.com/s3/m/ad30a51e90c69ec3d5bb75ad.png)
2019届一轮复习诗歌鉴赏教案(全国)四、诗国余晖中的晚唐诗歌晚唐,是从敬宗宝历元年至唐末,前后长达八十余年。
1.时代特征唐王朝的国势趋于全面衰落,晚唐时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等种种矛盾日益激化,兵连祸结,社会动荡。
晚唐士人对国事日非深感忧虑,对唐王朝的中兴无望深感失落,这种衰世之象对晚唐诗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代表诗人杜牧、李商隐、温庭筠、皮日休、陆龟蒙、聂夷中、杜荀鹤、罗隐、韩偓等。
3.作品风格4.(2015·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11分)残春旅舍韩偓①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②。
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
两梁免被尘埃污③,拂拭朝簪待眼明④。
[注] ①韩偓(约842-923):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
②咸京:这里借指都城长安。
③梁:官帽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
④朝簪:朝廷官员的冠饰。
(1)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哪里,并简要赏析。
(5分)答:解析:颔联承接“忆咸京”三字,首先抒写对皇都美好春光的回忆:“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颔联巧妙之处在于用了“抱”“吹”两个动词。
仰望绿暗红稀的树梢,蜜蜂抱着花须随花飞落;俯观柳絮飘坠的池水,鱼儿吞吐水沫,像是吹着柳絮游玩。
飞花、落絮本是残春景物,而蜜蜂一“抱”,鱼儿一“吹”,就平添了无穷兴趣与几分生机,故没有半点伤春伤别的落寞,一扫晚唐衰飒的诗风。
参考答案:①构思巧妙,把“花须落”“柳絮行”这些常见的残春景象与“蜂抱”“鱼吹”联系起来,十分新奇;②用词巧妙,“抱”“吹”的使用虽然出人意料,却又显得非常自然。
(答出①的,给3分;答出②的,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2)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6分)答:解析:颈联的意思是,诗人以写诗抒发内心的悲愤,躁动只能依靠参禅降伏;愁肠百结,欲借酒为兵,来冲击愁阵。
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2.2 古代诗歌鉴赏(教学案)
![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2.2 古代诗歌鉴赏(教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dfc996440b1c59eef9c7b409.png)
专题2.2 古代诗歌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是诗歌鉴赏试题的命题热点。
诗歌的四大命题热点中,尤其要关注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的命题;要注意名家的非名作和非名家的名作,尤其是宋词作品;比较鉴赏的题型将会受到追捧。
一、鉴赏诗歌的形象形象是主观情志和外在物象融合的结晶,是浸润着作者浓郁主观情感的意象。
它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三种。
1、人物形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包括抒情主人公形象和诗歌所刻画的人物形象。
前者是诗人自己,后者是诗人所刻画和要表现的人物。
常见的提问方式有:①这首诗塑造了怎样的诗人形象?②简要分析(或概括)诗中刻画的人物形象。
③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具有怎样的特点?2、景物形象景物形象(意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或人文景物,有单个景物形象,也有由多个景物形象组合成的意境。
常见的提问方式有:①诗中描绘了怎样的画面?②诗中描写了怎样的意境?有什么作用?3、事物形象诗歌中的事物形象,即咏物诗或杂诗中吟咏的对象,如骆宾王《咏蝉》中“蝉”的形象,陆游《卜算子·咏梅》中“梅”的形象等。
二、鉴赏诗歌的语言诗歌是语言的艺术。
诗歌的语言要求精练、含蓄,富于形象感和感染力。
鉴赏诗歌的语言要求考生了解诗歌语言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调动想象、联想、比较等多种方法,进一步领悟诗歌的精妙之处。
命题角度有赏字词、赏语句、赏语言风格。
1、赏字词炼字主要是锤炼诗词中的动词、形容词和副词。
这类题往往要求品味这些经过锤炼的字所深藏的情思或品味其更为形象生动的效果。
常见的提问方式是:①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②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③本诗的某字,换成另外一个字好不好?为什么?2、赏语句对诗歌语句的鉴赏,一般有如下角度:对句意的把握,对表达技巧和在结构上的地位的分析。
更多的时候是综合考查。
3、赏风格不同诗人的作品,或者同一诗人的不同时期的作品,往往呈现出不同的语言风格。
鉴赏诗歌语言风格,就是对诗歌语言的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方面的赏析。
2019届一轮复习诗歌鉴赏教案(全国)6
![2019届一轮复习诗歌鉴赏教案(全国)6](https://img.taocdn.com/s3/m/d86178ffcfc789eb162dc832.png)
2019届一轮复习诗歌鉴赏教案(全国)思想内容与观点态度考情解读学案引语“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在古诗鉴赏中是一个必考点。
在高考命题实践中真正的“诗歌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评价题很少见,通常是要求考生回答“表达了什么思想”“抒发了怎样的感情”这类“是什么”的问题,它考查的重点在于根据诗句内容读懂诗歌,了解作者的经历和诗歌的创作背景。
常见命题类型主要有三种。
一是概括诗歌的内容主旨,二是分析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三是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命题有两种形式:一是传统的主观设问,二是五选二的客观选择题。
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这是诗歌鉴赏的核心。
一般在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时,需要结合诗歌所提供的信息。
如诗歌的标题、作者、关键句、注释、诗歌的类型、意象等。
也就是说,综合考虑,多角度入手,这样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关于评价类试题因为难度偏大,命题中出现的较少,但评价的前提是理解思想内容,只有理解了才能做出准确的评价。
解构真题引领规范类型一思想内容类[2017·全国卷Ⅲ]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试题。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①白居易一篇长恨有风情②,十首秦吟近正声③。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④。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注] ①元九、李二十: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
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
②长恨:指作者的长诗《长恨歌》。
③秦吟:指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吟》。
正声:雅正的诗篇。
④伏:服气。
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路梳理本题考查分析诗歌情感态度的能力。
2019届一轮复习 诗歌鉴赏 教案(全国) (8)
![2019届一轮复习 诗歌鉴赏 教案(全国) (8)](https://img.taocdn.com/s3/m/3e9f61c880eb6294dd886cad.png)
2019届一轮复习诗歌鉴赏教案(全国)表现手法一 对比对比是为了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诗歌的表达效果和感染力,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
如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诗人在写作技巧上运用了对比手法,将封建贵族“朱门酒肉臭”的奢华生活和穷苦百姓“路有冻死骨”的悲惨命运对比得更加鲜明突出,形象地揭露出当时社会的悲惨丑恶状况。
[应用体验]1.(2013·四川高考)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
九日和韩魏公①苏洵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②。
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③。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
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
[注] ①九日,农历九月九日,即重阳节;韩魏公,即韩琦,时为丞相。
②金罍,泛指酒盏。
③曲台,指太常寺,掌礼乐郊庙社稷之事。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
(4分)[自主尝试] (请参考上面[表达技巧题解题“3步骤”],分条答题)参考答案:①妙在用三层对比(明技巧)强化了诗人忧愁之深和潜藏于胸的未绝壮志。
(析作用)②佳节时不喜反忧,壮心在现实中的落空与在醉酒豪言中的显现,“久”与“偶”在时间上一长一短:(释运用)三层对比,(明技巧)层层递进,准确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心世界。
(析作用)[白话诗歌]我年近半百才有幸登门拜访,实在是无能,满头华发与闪闪酒盏相互映衬。
实在是不敢承受您的延请,我只是陪伴儒官们在曲台掌礼乐郊庙社稷之事,在闲职位上直至老去。
很久以来,佳节之时都是在忧愁中度过,雄心壮志也只是在醉酒中才会说一说。
傍晚归家,雨后寒冷,难以入眠,自己把韩琦新写的诗句读了百遍。
[诗歌鉴赏]韩魏公名琦,字稚圭,相州安阳(今属河南)人。
早年曾同范仲淹一起防御西夏,推行庆历新政。
新政失败,先后出知扬州、定州、并州。
嘉祐年间还朝,历任枢密使、宰相。
韩琦原作题为《乙巳重阳》,乙巳是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七古代诗歌鉴赏第一节整体阅读学会快速读文——研透高考真题,探讨阅读规律(对应学生用书第96页)Ⅰ古代诗歌阅读“三步赏析法”第一步:看标题,定题材,知大概标题是我们理解诗歌的重要切入点,读标题可以读出以下内容:1.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2.写作缘由或目的;3.作品的感情基调;4.诗歌的主要内容;5.诗歌的题材;6.暗示的表现手法。
第二步:看作者、注释,挖掘暗示信息(一)看作者,了解思想情感、写作风格。
(二)注释往往暗示着重要信息,一定要仔细审读。
注释的内容有:1.提供写作的背景,暗示主旨情感;2.解释重点词语,帮助理解诗句;3.注解典故;4.提供与“此诗作于贬官或流放之际”类似的注解。
第三步:看正文,把握诗歌鉴赏要素1.理清诗歌结构诗⎩⎪⎨⎪⎧古体诗:以自然段为层近体诗⎩⎪⎨⎪⎧⎭⎪⎬⎪⎫绝句:前两句写景(次),后两句抒情(主) (第四句最重要)律诗:前四句写景(次),后四句抒情(主); 分为首、颔、颈、尾四联有的诗讲究起承转合 词⎩⎪⎨⎪⎧上片(阕)⎩⎨⎧⎭⎬⎫首句渲染气氛主句写景尾句过渡写景(次)下片(阕):抒情(主)古代诗歌讲究起承转合:“起”用于扣题;“承”对诗意申述;“转”用于拓展诗境;“合”收束主题,卒章显志。
2.抓住关键词句,定位诗歌的情感基调(1)结句和其他表明诗眼的字句,往往直接透露了诗的主旨。
(2)诗词中的一两个字往往揭示了其情感,这样的字叫“情感语言”。
如果抓住了这些字,把握思想情感往往既快又准。
这类“字”有时藏在写景叙事句中。
3.把握诗歌形象,分析诗歌表达技巧通过读诗,准确把握诗歌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件,分析诗歌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塑造了怎样的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揭示了什么样的事理。
[三步快速读文示范](2017·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尝试答题]1.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A .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氏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故事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诫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BD[结合诗歌题目“送子由使契丹”和苏轼兄弟的生平可知,苏轼兄弟与李揆非常相似,声名卓著,举世皆知,苏氏一门,尤其是苏轼在契丹声名尤著,故化用此典。
由此推知,苏辙如果被单于知道自己家世第一,很可能被扣留。
所以苏轼用此典一是嘱咐苏辙切勿承认苏氏父子是最佳的人才,二是暗含对远行弟弟的担心,希望他能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可知A、C、E正确。
B项“即使卓越如苏氏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与D项“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有误。
]2.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分析诗人的性格,除知人论世外,须从理解诗句传达的情感入手。
首联诗人明显是化用王勃的名句抒情,所以了解王勃的名句,理解其传达的情感是关键。
王勃原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慰勉友人不要像青年男女一样,为离别泪湿衣巾,而要心胸豁达,坦然面对。
苏轼化用这两句,显然也有此意。
根据以上分析,概括诗人性格,并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
【答案】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
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
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
Ⅱ熟知常考7大题材,确保思考方向不跑偏鉴赏诗歌时,我们总能发现有些诗歌题材相同。
由于题材相同,诗中的情感是相近的,手法是相似的。
为此,我们阅读诗歌,完全可以从题材入手,取得“读一首诗,知一类诗”的效果。
根据题材分类,中国古诗大致有羁旅思乡诗、爱情闺怨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送别怀人诗、边塞征战诗、山水田园诗等几种类型。
当然,这些诗很难有清晰明确的界限。
阅读时,既要把握诗的大致题材,更要把工夫花在对诗词内容的准确把握和理解上。
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临江仙 登凌歊台感怀李之仪①偶向凌歊台上望,春光已过三分。
江山重叠倍销魂。
风花飞有态,烟絮坠无痕。
已是年来伤感甚,那堪旧恨仍存!清愁满眼共谁论?却应②台下草,不解忆王孙?【注】 ①李之仪(约1035-1117),北宋词人,宋徽宗初年,李之仪因得罪权贵蔡京被除去名籍,编管太平州(今安徽当涂),本词应作于李之仪居太平期间的某年春天。
②却应:即“岂应”,相当于现代汉语“难道是……吗”。
(1)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 .起句照应诗题,“偶向”二字透露出词人平日幽居、极少出门的境况,“望”字领起下文,引出对登台所见之景的描写。
B .“春光已过三分”紧承首句,写登台远望的整体印象,既点明时令已是暮春,又在平淡的叙述中寄托着强烈的情感。
C .飞花、坠絮本是自然之物,但在词人眼中,飞花姿态优美,坠絮落地无痕,二者一有情一无情,可谓不着一字,褒贬分明。
D .“那堪”与“已是”呼应,语意上更进一层,写旧恨新愁相继,让人难以承受,突出了忧愁之深重绵长。
E .“清愁满眼”把抽象的愁写得具体可感,仿佛愁绪弥漫空际,触目所见,无不含愁,但又不言因何而愁,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
BC [B 项,“强烈的情感”理解有误,“春光已过三分”一句概括词人种种思绪,把无限的空间感化作有限的时间感,收到的是含蓄蕴藉的审美效果。
C 项,“二者一有情一无情,可谓不着一字,褒贬分明”理解有误,这两句生动描写飞花与坠絮的情态,并无赞美前者有情、贬斥后者无情之意。
](2)全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伤春之情:看到眼前春光将尽,流露出遗憾伤感之情。
②思归之情:词人登台远眺,只见江山重叠,阻断望乡之路,更觉愁苦。
③被排挤(或“政治不得志”“被贬谪”)的郁闷:词人因触犯权贵编管太平州,前途无望,旧恨新愁,异常苦闷。
④无人理解的落寞:词人满怀愁绪,却无人可以倾诉,内心无限寂寞惆怅。
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导学号:35900062】应天长韦庄绿槐阴里黄莺语,深院无人春昼午。
画帘垂,金凤舞,寂寞绣屏香一炷。
碧天云,无定处,空有梦魂来去。
夜夜绿窗风雨,断肠君信否?(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前两句运用动静描写,以“黄莺语”反衬出春昼午后沉寂一片。
B.庭院沉寂,闺室也悠然。
精妙的画帘低垂,微风吹来,凤凰迎风起舞。
C.在这深闺之中,女主人公慵懒而寂寞,环境的幽寂更加衬托出人的孤独。
D.“空”在诗歌中含义独特,如王维的“空山新雨后”,此词中“空”的含义正与王诗相同。
E.“君信否”即“君知否”,此句反问,描写出独居孤处的女主人公极端苦闷的心情。
BD[B项,“凤凰迎风起舞”错误,此句指画帘上绘的金凤凰,经风吹动,宛如起舞。
D项。
“此词中‘空’的含义正与王诗相同”错误,王诗中的“空”是“安静”的意思,此词中的“空”是“只有”的意思。
](2)请结合下片中的句子分析作者是如何描写女子的相思之情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下片以夜色表达女子的相思。
“碧天云”既是所见的夜色,又暗指她所怀念的漂泊在外的人。
“夜夜”句用风雨摇窗、深夜梦醒的典型环境,表达她对远人的深沉眷恋。
末句是哀切的呼唤。
独居孤处的女主人公在极端的苦闷中无法可想,只能对着远方如此倾诉。
这样,她对行人的深厚情意以及思而不见的抑郁心情,就充分地表现了出来。
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酹江月秋夕兴元使院作①,用东坡赤壁韵胡世将神州沉陆,问谁是、一范一韩人物②。
北望长安应不见,抛却关西半壁。
塞马晨嘶,胡笳夕引,赢得头如雪。
三秦往事,只数汉家三杰③。
试看百二山河,奈君门万里,六师不发。
阃外④何人,回首处、铁骑千群都灭。
拜将台欹⑤,怀贤阁杳,空指冲冠发。
阑干拍遍,独对中天明月。
【注】①兴元:地名,今陕西汉中市,南宋时为宋金对垒前线。
作者曾任川陕宣抚使。
②一范一韩人物:指北宋抗击西夏、巩固西北边防的范仲淹与韩琦。
③汉家三杰:指辅助刘邦夺取天下的张良、萧何、韩信。
④阃外:指统兵在外。
阃,kǔn。
⑤拜将台:传说刘邦在此拜韩信为将。
下文中的怀贤阁是为纪念诸葛亮而建的。
欹,qī,倾斜。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神州沉陆,问谁是、一范一韩人物”说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年为国建功的名将已逐渐被人们淡忘。
B.“北望长安应不见,抛却关西半壁”写出现在缺少可以抵御外侮的名将,国家半壁江山已沦入敌手。
C.“试看百二山河,奈君门万里,六师不发”,词人对朝廷软弱避战、不积极保卫河山的做法表示痛惜。
D.作品写出了作者面对破碎的山河的万千思绪,自己身处战争后方无力扭转战局,心中充满失望与忧愤。
E.作品中“三秦往事,只数汉家三杰”两句,借古人之事,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AD[A项,“当年为国建功的名将已逐渐被人们淡忘”说法错误,词人对他们无比仰慕与怀念。
D项,“自己身处战争后方”错误,应为“作为边帅初到兴元的胡世将身在战争前线”。
](2)“塞马晨嘶,胡笳夕引”和“拜将台欹,怀贤阁杳”是作品中两组对仗的句子,请任选一组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