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教学大纲
民俗学教学大纲
民俗学概论》教学大纲一、计划适用对象本计划是针对学分制下全校艺术专业和彝学学院的学生而设计的。
包括民俗学知识的概论、民俗的分类别二大板块。
按照本计划,学生在学习民俗学的有关基本知识同时,结合自己的专业,掌握与本学科密切相关的民俗学知识,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拓展自己的职业生涯,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二、本课程在讲授中应注意这样几点:1、每一章都应有案例2、在讲理论或案例时,既要注意受众的民族感情和当代主流文化,也要关注当今民俗文化发展的“趋同性”。
3、用电子课件授课,准备专门的图纹文件配合电子课件授课。
4、针对教学对象内容应有所侧重,形式也应有所变化。
三、课程基本信息四、课程教育目标这里所展示的民俗学概论计划,是分制下针对彝学专业和艺术学专业而专门设计的,旨在使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了解和掌握民俗学的基本知识,了解和掌握民俗学在当今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尤其是了解和掌握吉祥民俗艺术在中国人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所讲授的相关知识,为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为社会经济发展,为发扬光大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在今后社会经济生活中,强化自己的职业生涯和发展中国特色的经济文化储备必要的知识,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五、理论教学内容和要求第一章绪论(4学时)知识点:掌握民俗的概念、特征与功能,了解中国民俗文化悠久历史,理解中国民俗文化的多元化和丰富性。
民俗的构成、养成与传承、民俗的调查与研究、民俗文化在当今旅游业中的作用。
第一节.民俗的定义(1学时)第二节.民俗特征一社会功能(1学时)第三节民俗的构成、养成与传承(1学时)第四节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1学时)第二章物质生产民俗(4学时)知识点:物质生产民俗的定义、特征,物质民俗生产民俗所包括的类别,以及这些类别的特点。
第一节定义与特征(0.5学时)第二节自然生态民俗(0.5学时)第三节农业生产民俗(1学时)第四节狩猎、牧业和渔业民俗(0.5学时)第五节工匠民俗(0.5学时)第六节商业与交通民俗(1学时)第三章服饰民俗(4学时)知识点:构成服饰的要素,服饰发展变化的特点,服饰体现的文化观念,中华各民族服饰。
《中国民俗学》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民俗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700141032课程英文名称:Chinese Folklore课程总学时:32 讲课:32 实验:0 上机:0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7一、大纲使用说明(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中国民俗学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留学生)本科二年级的一门必修课。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能够了解本学科的形成、历史与中国民俗的历史和现状。
把握民俗学的基本理论,熟悉民俗的基本类型,提高学生民俗文化的基本素养,加深学生对中国历史文化和基本国情的认识。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拓宽专业知识面,掌握主要的民俗学知识和系统的理论方法,了解中国人的生活智慧和各民族不同的文化面貌,从而在精神上充实自己,在实际生活中学会具体应用。
(三)实施说明1.中国民俗学课程适用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留学生)本科二年级第二学期使用,共32学时。
2.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教师讲授、分析和学生自学相结合的方法,并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模式进行。
每一章都结合案例分析,给学生展示生动具体的民俗事项,增强学生的理解力。
3.教师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酌情安排各部分的学时,课时分配表仅供参考。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修完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一年级、本科二年级第一学期课程的学生。
(五)对习题课、实验环节的要求习题以每堂课老师留的作业为主,实践环节可通过定期组织学生观看含有中国民俗情景的影视作品,或进行田野调查采访,还可以设置情境进行多种形式的表演。
(六)课程考核方式1.考核方式:考查2.考核目标:要求学生了解中国民俗学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掌握中国主要的民俗类别和民俗事项。
3.成绩构成:本课程的总成绩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
(七)参考书目《中国民俗学》,乌丙安著,长春出版社,2014年1月版。
《民俗学概论》,钟敬文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12月版。
《中国民俗学》讲稿纲要
《中国民俗学》讲稿纲要第一讲民俗概论一、什么是民俗?民俗学发展到今天,有关什么是民俗,什么是民俗学这样一些最为基本的问题仍然没有形成统一的观念。
分析其中原因,正如民俗学家陶立璠所说:“为什么一个看来似乎简单明了的问题,下一个准确的定义却非常困难?关键在于‘民俗’发生在每个人的生活中,大家又熟视无睹。
”要了解“民俗”这个概念,我们必须要知道作为词汇的“民俗”与作为学科的“民俗”之间是有差异的:作为词汇的“民俗”:作为词汇的“民俗”在中国早就出现:《礼记·淄衣》曰:“故君民者,章好以示民俗。
”《管子·正世》曰:“料事务,察民俗。
”《汉书·董仲舒传》:“变民风,化民俗。
”作为学科的“民俗”:民俗一词是有“民”(folk)和“俗”(lore)这两个部分组成,但是从民俗学这个学科诞生的那天起,有关“民”和“俗”的定义的争论就一天也没有停止过,什么是“民”和什么是“俗”的观点非常多,而且不断发展,正因为如此,“民俗”一词的概念的界定也是难以把握,以致于众说纷纭,观点庞杂。
20世纪40年代,美国出版的《民俗、神话与传说的标准辞典》一书,就载有民俗一词的简明定义达21条之多。
比如有文化遗留物说、精神文化说、民间文学说、传统文化说等。
钟敬文先生认为,民俗是人民大众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它既包括农村民俗,也包括城镇和都市民俗;既包括古代民俗传统,也包括新产生的民俗现象;既包括以口语传承的民间文学,也包括以物质形式、行为和心理等方式传承的物质、精神及社会组织等民俗。
民俗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文化模式。
它涵盖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即:一、民俗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二、民俗是靠口头和行为的方式一代一代传承的;三、民俗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已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文化模式,这种模式制约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
二、民俗如何分类?民俗的最早分类标准出现在英国。
英国民俗学会于1890年出版的由高莫主编的《民俗学概论》的分类是:(1)观念和信仰民俗,包括迷信的信念和举动、关于自然物的迷信、关于树木百草的迷信、动物迷信、精怪、禁厌术、土医术、法术和占卜、关于冥界生活的信条和一般迷信等;(2)旧传的风俗,包括节俗、礼俗、嬉戏和地方风俗等;(3)旧传的叙事谭,包括童话、民间故事、趣谈、寓言、深化、叙事曲、民歌、地方传说和旧传等;(4)民间成语,包括韵言、母歌、谜语、谚语、诨名和方言等。
日本民俗学研究教学大纲
日本民俗学研究教学大纲日本民俗学研究教学大纲日本民俗学是一门研究日本传统文化、习俗和社会习惯的学科。
它不仅涉及到日本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还关注着他们的信仰、节日和传统仪式。
本文将探讨日本民俗学研究教学大纲的构建,以及如何通过这门学科来深入了解日本文化。
第一部分:导论在本部分,我们将简要介绍日本民俗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我们将讨论民俗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以及其在跨学科研究中的重要性。
此外,我们还将介绍日本民俗学的历史和发展,并探讨其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
第二部分:日本传统节日在这一部分,我们将深入研究日本的传统节日,如正月、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和新年。
我们将探讨这些节日的起源、意义和庆祝方式,并分析它们在日本文化中的地位。
此外,我们还将讨论日本人民对这些节日的态度和参与程度,以及节日庆祝活动对社会团结和文化传承的影响。
第三部分:日本传统仪式在这一部分,我们将研究日本的传统仪式,如婚礼、成人仪式、葬礼和祭祀。
我们将探讨这些仪式的背后文化和宗教信仰,并分析它们在日本社会中的作用和意义。
此外,我们还将讨论这些仪式的演变和现代化趋势,以及它们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第四部分:日本民间信仰在这一部分,我们将研究日本的民间信仰,如神道教、佛教和妖怪信仰。
我们将探讨这些信仰的起源、发展和影响,并分析它们在日本文化中的地位。
此外,我们还将讨论民间信仰对日本人民生活和价值观的影响,以及它们在当代社会中的传承和重要性。
第五部分:日本传统生活方式在这一部分,我们将研究日本的传统生活方式,如茶道、花道、武道和和食。
我们将探讨这些生活方式的哲学和实践,并分析它们在日本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
此外,我们还将讨论这些生活方式对个人修养和社会和谐的意义,以及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和发展。
结论通过对日本民俗学研究教学大纲的探讨,我们可以深入了解日本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通过研究日本的传统节日、仪式、民间信仰和生活方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日本人民的价值观、习俗和社会习惯。
民俗学概论钟敬文教案
民俗学概论钟敬文教案《民俗学概论》教学目标1. 让同学们对民俗学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激发对民俗文化的兴趣。
2. 帮助同学们掌握民俗学的基本概念、范畴和研究方法。
3. 培养同学们观察和分析民俗现象的能力,提高文化素养。
教学重点重点:民俗学的定义、范畴和主要研究方法。
难点:如何引导同学们理解民俗现象背后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
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地讲解民俗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民俗案例,帮助同学们理解抽象的概念。
3. 讨论法:组织同学们就某些民俗现象进行讨论,促进思维碰撞。
教学过程1. 导入(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咱们要一起走进一个有趣的领域——民俗学。
你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过年要贴春联、放鞭炮?为什么端午节要吃粽子、赛龙舟?这些都是民俗的表现,而民俗学就是研究这些现象的学科。
那到底什么是民俗学呢?咱们一起来探索一下。
2. 讲解民俗学的定义和范畴(老师):民俗学呀,简单来说,就是研究民间风俗习惯的一门学科。
它包括了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和语言民俗等多个方面。
比如说,咱们平时穿的衣服、住的房子,这属于物质民俗;结婚、丧葬这些仪式呢,就是社会民俗;宗教信仰、民间艺术,那是精神民俗;而咱们说的方言、谚语,就是语言民俗啦。
3. 结合案例分析民俗现象(老师):来,咱们看个例子。
比如说中秋节,大家都知道要吃月饼、赏月。
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习俗呢?这背后其实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月饼象征着团圆,赏月则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再比如,有些地方过年有舞龙舞狮的习俗,这又反映了人们怎样的心理和愿望呢?同学们可以想一想,然后咱们一起交流交流。
(组织同学们讨论,倾听同学们的想法,给予肯定和引导)4. 介绍民俗学的研究方法(老师):那要研究民俗学,都有哪些方法呢?常见的有田野调查、文献研究、比较研究等等。
田野调查就是亲自到民间去观察、采访,收集第一手资料;文献研究呢,就是查阅各种历史文献、地方志等等;比较研究就是把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俗进行对比分析。
中国民俗文化教学大纲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专业教学大纲中国民俗文化一、说明(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历史文化专业的任意选修课,与中国古代文化史课程有较密切的关系,可以帮助历史专业的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化史的内容。
(二)教学目的通过这个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我国传统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影响,使学生们更清楚地了解民俗文化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从而培养起学生热爱民俗文化、学习民俗文化的热情,为保护民俗文化、弘扬民俗文化做出一定的努力。
(三)教学内容本课程由民俗文化学概论、春节习俗、婚姻习俗、育子习俗、丧葬习俗、民俗活动、民间艺术、民居文化八部分组成。
每一部分都要介绍该种文化习俗的起源、发展过程,以及在现代生活中的影响。
(四)教学时数本课程总教学时数为十八个课时。
(五)教学方式课堂讲授。
二、正文前言教学要点民俗学的兴起、民俗的定义与民俗文化在民族文化中的位置教学时数两学时教学内容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的关系民俗学在中国的发展情况民俗学的定义民俗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考核要求识记、领会第一章春节习俗教学要点春节历史文化与民间习俗教学时数两学时教学内容春节的起源春节禁忌春节习俗考核要求识记、领会第二章婚姻习俗教学要点婚姻习俗。
教学时数两学时教学内容求亲与定亲亲迎习俗的变化考核要求识记、领会、第三章育子习俗教学要点求子与育子习俗教学时数两学时教学内容求子风俗诞生礼仪育子习俗考核要求识记、领会第四章丧葬习俗教学要点丧葬习俗教学时数两学时教学内容客家丧葬习俗各地丧葬风俗丧葬禁忌考核要求识记、领会第五章民俗活动教学要点庙会、社火、傩戏教学时数两学时教学内容庙会的起源与发展社火的起源与发展傩戏的起源与发展考核要求识记、领会第六章民间艺术教学要点民间年画、民间剪纸、民间面塑教学时数两学时教学内容民间年画的历史与文化习俗民间剪纸的历史与文化习俗民间面塑与风俗习惯考核要求识记、领会第七章民居文化教学要点北京四合院、福建土楼、其它民居教学时数四学时教学内容北京四合院与大门福建客家土楼欣赏其它典型民居介绍考核要求识记、领会、三、教材及教学参考书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史丛书,中国社会科学院。
《民俗学》课程标准
《民俗学》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定位本课程是市场营销专业的专业课。
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联系生活实际思考问题。
特别是结合家乡民俗事项,比照其他地方的民俗,进行乡土教育,培养他们的爱国爱家感情。
另外,对于民俗学的热点问题进行专题讨论,根据学生将来的就业方向和人生规划,做有针对性的问题的探讨,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利用民俗学知识和方法作多学科方向的研究。
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在知民俗、懂民俗的基础上在市场营销实践当中将民俗知识运用得当,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课程设计根据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基于就业岗位群的实际工作需要,着重对学生传授民俗基本知识,了解丰富多彩的民俗事项,增强见闻并进行分析,理解民间文化的内涵,从而热爱中华传统文化,了解中国人的生活智慧和各民族不同的文化面貌,并在实际生活中传承和运用。
三、课程目标(一)知识目标1.培养学生解读民间文化的能力。
通过学习,使学生接触更多的民俗现象,了解各民族不同的文化特点,解读民间文化的起源、发展和内涵,从而增进对民间文化的认识,如掌握有关物质生产、生活的民俗,岁时节庆民俗,人生仪俗,民间信仰,民间文学等知识。
掌握民俗学的概念、现状与发展,认知民俗现象的能力;2.培养学生运用民俗知识的能力。
通过学习民俗知识,使学生掌握丰富的民俗资料,为文化创意与策划提供思路,利用民俗文化知识推陈出新,进行别具一格的策划。
同时运用民俗知识,举办各种具有民族特色文体活动,将民俗与经济活动结合起来,创造经济效益。
(二)能力目标1.社会能力(1)热爱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培养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2.方法能力(1)能自主学习民俗学相关的知识(2)能通过各种媒体资源查找所需信息(3)能寻找社会上的民俗活动积极参与五、教材使用与教学设备配置钟敬文《民俗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多媒体教学设备及其相关教学影像资料六、课程考试与评估最终成绩=平时成绩60%+期末考试成绩40%平时成绩=作业+阶段测试成绩+出勤+学习表现。
《民俗学概论》教学大纲
《民俗学概论》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课程编号:课程名称:民俗学英文名称:Folklore 课程性质:专业任选课总学时:60 学分:2学分适用对象:汉语言文学专业先修课程:民间文学二、编写说明(一)课程的性质概括地说,本课程是介绍民俗学学科原理,练习民俗事象认识方法。
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在专业学科体系中,民俗学属于少数民族文化研究方向。
本课程定位于社科知识的扩展,主要介绍:1.民俗学基础原理;2.现实生活中各种民间文化事象;3.民俗学学科的文化意义。
其中,文化事象的介绍与学科文化意义将作为重点。
前者是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有助于本专业的学生认识、理解现实生活中复杂的文化现象,促进作为文学专业核心能力的作品欣赏与分析能力。
后者是思维锻炼的极佳途径,通过与其他文艺学课程的配合,可以传授给本专业学生解决人文学科领域一些实际问题的方法、以及文化原则。
(二)课程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民俗学概论》的学习,要求学习者掌握基本民俗学理论知识,了解一些有代表性的民俗事象知识,并能综合运用主要的民俗调查方法,理解历史的、当下的民俗学学科文化立场。
开设本课程的一个重要意义是:民俗学在自身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外来学科本土化、学科理念演进等文化样本事件,最终形成了包容、开放的学科特征,承认并致力维护文化多样性,努力探索体现文化主体意识的途径,这与学校教育理念、与社会和谐发展导向是相通的。
本课程将在具体学科知识、方法的传授中强调这一理念,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
本课程计划理论讲授课时10课时;要求完成4-6次课堂实践,合计2课时;并根据情况进行一次课外实践。
(三)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本课程讲授一个学期,分为《民俗学原理》、《中国民俗事象》和《民俗田野调查》三部分。
本课程重点是学习民俗学学科知识;掌握学科基本原理,培养正确的学科观念;难点是训练学科原理与实践能力的结合。
《民俗学原理》的重点章节是第二章。
难点章节是第四章。
民俗学(博物馆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民俗学》(博物馆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本文由大学生电脑主页[ ]—大学生的百事通收集整理】课程名称:民俗学适用专业:博物馆学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理论课)制定时间:2005.4教务处制《民俗学》课程教学大纲(2004年制订,2005年修订)一、课程代码∶40110303二、英文名:Ethnology三、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四、先修课程:中国历史五、学分∶3学分六、学时∶54学时七、课程概述∶该课程以介绍民俗学为主要内容,首先介绍民俗学的性质、地位及作用,阐述民俗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民俗学重点研究民俗的现象及其规律,其中主要阐述民俗的特征与种类。
它的理论基础是历史学、旅游学、社会学以及心理学。
要求学生在了解民俗学知识的基础上,掌握民俗学的一般规律,并且能够在实践中运用民俗学的原理分析相关问题。
八、教学目的:民俗学教学目的和任务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述民俗学的发展规律,揭示民俗的特点,介绍民俗学的相关理论,使学生认识民俗学的客观规律,同时让学生掌握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理论素养,为进一步深入学习与研究打下基础。
九、教学方法∶历史教育心理学的教学方法与要求是∶要求教师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贯彻“少而精”的原则。
在教学中既要系统地讲授,又要突出重点,同时还要有理论分析和概括。
此外,在教学中还应恰当地介绍学术上的不同观点,努力吸收科学上的成果,不断地更新教学内容。
在教学手段上,采取讲授为主,适时地组织课堂讨论、作业等教学活动。
在教学设施的要求上,主要依托教材与相关参考书。
十、实验:本课程无实验内容十一、教学基本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民俗学的概念与范围(6学时)教学要求:了解民俗学的发展、性质、研究范围及作用。
重点掌握民俗学的性质和研究范围。
第一节民俗学发展简述及性质一、民俗学发展简述国际上:19世纪30年代开始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二、民俗的性质民俗学是通过民间传承,来考察社会生活变迁,并借此研究民族文化的一门学科第二节民俗学的研究范围及作用一、民俗学的范围经济民俗社会民俗信仰民俗游艺民俗二、民俗学的作用对世界文化财富的贡献提高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进相互了解和团结第二章民俗的特征(上)(9学时)教学要求:了解民俗具有民族性、阶层性、时代性、原始性和神秘性等特征。
民俗学概论 教学大纲
民俗学概论教学大纲一、说明(一)课程性质“民俗学概论”是为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主的文史类学科本科大学生开设的学分选修课程之一,是一门以分析探讨我国民俗学理论为主体,融合基础性、理论性和研究性于一体,对文史专业常规课程进行必要补充和对学生知识结构进-步完善的重要学科。
(二)教学目的通过广泛介绍、分析中国民俗事象和民俗原理,旨在丰富提高学生专业文化素质,获得更加全面的分析研究问题的思维与方法;了解我国传统民俗和现行•民俗特点,自觉发扬我国优良文化传统,正确而合理地进行移风易俗,投入社会文明建设。
(三)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中国民俗事象介绍、原理分析、史学理论三大部分。
民俗事象包含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语言民俗四个方面,原理分析包括民俗本体论、民俗主体论、民俗符号论、民俗传承论、民俗控制论,民俗史学理论包括民俗发展史和民俗研究史两部分。
(四)教学时数本课程开设一学期,每周2学时,共计36学时。
(五)教学方式以课堂教学为主。
利用多媒体播放各类民俗事象影视资料,使学生掌握民俗学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直观了解民俗文化的多样性。
二、本文第一章物质民俗教学要点:介绍物质民俗的主要事象和基本特点。
教学时数:10学时教学内容:总论(1学时)民俗学概念,学科特点,民俗特征,民俗功能。
第一节物质生产民俗(3学时)一、农耕民俗。
农耕民俗主要包括农耕时令与过程方式民俗、农事占验与祈禳禁忌民俗。
二、渔猎民俗。
渔猎民俗包括渔猎工具、渔猎方活动、渔猎祈禳禁忌、渔猎生态四个方面民俗。
三、百工民俗。
主要包括传承工艺、行业习惯、信仰崇拜三个方面。
第二节物质流通民俗(3学时)一、运输民俗。
包括运输设施、运输工具、运输特点三个方面民俗。
二、贸易民俗。
包括商贸行为(行商、坐商、白由商、中间商)和商贸标志两个部分。
第三节物质消费民俗(3学时)一、服饰民俗。
包括服饰构成要素、服饰行为惯制、服饰文化内涵三个方面。
二、饮食民俗。
包括饮食制作、饮食惯制、饮食结构三个部分。
[教学设计]民俗学概论教学大纲
《民俗学概论》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民俗学是一门以社会民间风俗习惯为对象进行系统研究的人文科学,而《民俗学概论》课程作为我校航空服务与管理专业开设的人文知识通识选修课之一,主要是通过对民俗的基本原理以及物质生产民俗、服饰民俗、饮食习俗、居住民俗、人生仪礼民俗、社会组织民俗、社会交往礼仪、岁时节日民俗、精神信仰民俗、民间语言文学、民间游娱竞技等各类民俗事象的分门别类的简扼介绍,为广大学生提供较为全面的民俗文化基础知识。
二、课程设置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增强学生对历史文化和中外各民俗的认识,系统地掌握民俗的概念、基本特征和社会功能;使学生既能对各类风俗有所了解,又能根据民俗学的基本原理对众多民俗现象进行分析理解。
三、学时、学分与教材本课程计划学时34学时,学分为2学分。
推荐教材:民俗学概论》钟敬文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参考书:《民俗学》陶立璠著学苑出版社2003年版《《中国民俗学教程》苑利顾军著光明日报出版社2003年版《民俗学导论》叶涛吴存浩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中国社会风俗史》秦永洲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四、课程学习要求本课程的学习要求,要从学习方法、基本知识点、基础理论考核和有关民俗实例等几个方面综合起来,对民俗学全面加以把握。
在本科阶段,学习民俗学,强调其中基本知识点是主体,学习与考核的目标是对其的阐述与说明。
(一)学习要求学习要求是对知识点所应掌握的深度的概况。
根据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计划,对考核知识点的深度掌握,对基本理论的深度要求,采用了“了解”、“理解”和“深刻了解”这些存在递进关系的词汇来描述。
对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采用了“掌握”、“熟练掌握”三个词汇来描述。
(二)基本知识点基本知识点是对课程知识体系在广度上的概括。
根据课程的特殊性而言,其知识广度主要包括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础知识。
本课程的基本理论,是指构建民俗学的一些基础理论;基本方法是指运用民俗学的一些基本理论指导旅游实践活动的方法论;基础知识是指中外民俗的一些典型例子,其既是基础的知识点,又是扩展知识面的重要一环。
中国民俗学大纲
第一章概论一、民俗的概念二、民俗的形成1、经济原因2、政治原因3、宗教原因4、地域原因三、民俗的分类四、民俗的基本特征1、集体性2、地域性3、变异性4、传承性和扩布性5、规范性五、民俗的社会功能1、民俗的教化功能2、民俗的规范功能3、民俗的娱乐功能4、民俗的审美功能5、民俗的维系功能6、民俗的调节功能六、民俗调查的方法七、民俗与旅游1、民俗文化对旅游的作用A.重要的旅游资源B.丰富旅游活动,提高旅游地的经济效益2、旅游对民俗文化的作用A.积极作用:促进民俗文化交流与传播;促进旅游接待地民俗文化的现代化;促进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B.消极影响:民俗文化的同化和庸俗化;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冲击;腐朽生活方式的散播,传统道德观念的堕落。
C.开发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原则a.保持民俗文化原貌的原则b.尊重民俗文化习惯的原则c.获得效益的原则八、教学参考书八、教学参考书1、钟敬文主编《民俗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2、乌丙安著《民俗学原理》,辽宁大学出版社,1985年3、童恩正著《文化人类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二章物质生产民俗学习目标物质生产民俗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民俗文化现象,是人类在各种生产活动中形成的习俗。
由于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生产活动,使得生产民俗不仅在乡村社会具有重要影响,而且在城市商业影响甚剧,因而了解生产民俗成为掌握其他民俗事象所必须。
在学习生产民俗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农业民俗、猎获与采集民俗、商业民俗的主要内容和一些典型民俗事象。
第一节农业生产民俗一、定义及内容二、农业耕作的节令习俗三、农业生产过程习俗哈尼族吹“栽秧号”。
湘西土家族“薅草锣鼓”体现了生产中的互助习俗。
瑶族盛行一种“击鼓挖地”的协作形式彝族的“火把节”哈尼族的“捉蚂蚱节”藏族的望果节四、农业祭祀和禁忌有些民族还有在农时节令、节日期间禁止农事活动的习俗。
不许在某些特殊的日子里从事生产劳动是生产禁忌的内容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俗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授课专业:汉语言文学
学时数:36 学分: 2
一、课程性质与目的
1.课程的地位与作用:本课程作为专业选修课,旨在在于提高大学生素质,拓宽专业知识面;
同时也为有相关研究兴趣,毕业后准备继续在此方向深造或者从事相关领域工作的同学铺垫基础,培养他们的研究热情,引导他们对社会文化现象的探索研究
2.课程的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系统掌握民俗学基本概念、主要理论方法,以及各种类型的民俗文化知识。
3.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
目的:本课程主要研究老百姓的生活方式和民间文化现象,探讨民俗事象形成和演变的规律。
要求:掌握民俗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分析方法,并运用已获得的知识和方法,分析自己熟悉的民俗事象。
从宏观上了解民俗特征、本质、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其社会功能,同时加深对民俗现象背后意义的理解。
二、课程教学内容
第1章概论(课堂讲授6学时)
使学生了解民俗学的定义、特征、性质、作用。
重点:讲解作为独立学科的民俗学的特征。
难点:理解当前对于民俗学学科性的争议。
第2章居住民俗(课堂讲授3学时)
使学生了解我国各地主要的民居类型、各民族村落传统附属建筑,掌握建房仪式、相关习俗以及居室文化。
重点:地域环境与民居建筑的关系。
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建筑空间理解中国人的空间观念。
第3章服饰民俗(课堂讲授3学时)
使学生了解服饰民俗的内涵,服饰的功能,掌握服饰民俗的特点。
重点:介绍服饰民俗的特点。
难点:解析服饰民俗流行的特点。
第4章饮食民俗(课堂讲授3学时)
使学生了解我国主要的饮食结构和各民族的饮食习俗,掌握饮食烹饪技术、饮食民俗观念、饮食民俗类型。
重点:节日饮食和仪式饮食。
难点:解析物质文化的象征符号意义。
第5章节日民俗(课堂讲授6学时)
使学生了解我国传统节日民俗,以及少数民族的几大节日;掌握节日所负载的民俗文化和传统节日的走向;透视中国人的时间观念和政府管理时间的制度。
重点:以功能主义理论解析几大节日的文化内涵。
难点:古今时间观念的差别。
第6章仪礼民俗(课堂讲授3学时)
使学生了解人的一生的主要阶段,掌握人生仪礼的内涵和功能。
重点:民众生活中最为隆重最丰富多彩的婚丧仪礼和习俗。
难点:透过人生仪礼,从中理解中国人的生死观。
第7章民间信仰(课堂讲授6学时)
使学生了解民间信仰的对象和特点,掌握民间宗教与民众精神世界的互构关系,民间宗教的地方传承和变迁模式,以及民间宗教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重点:介绍我国民间信仰的基本形态。
难点:理解当代民众对于民间宗教的需求心理。
第8章民间竞技(课堂讲授3学时)
使学生了解传统民间游戏和竞技类型,分析民间竞技和游戏的作用,以及其中蕴藏的智慧,并探讨其当代社会价值。
重点:结合师范学生的就业去向,对儿童游戏做较为详细深入地讲述。
难点:传统儿童游戏与现代游戏机之间的关联性,及其如何区分看待。
第9章研究方法(课堂讲授3学时)
使学生了解民俗学研究的各种方法,包括一般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如比较的视角和宏观与微观结合的研究方法等。
重点:介绍田野调查方法和文献资料查找方法。
难点:民俗学论文和报告的撰写。
三、教学环节的基本要求
(一)课堂讲授
1.教学方法
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联系生活实际思考问题。
特别是结合家乡民俗事项,比照其他地方的民俗,进行乡土教育,培养他们的爱国爱家感情。
另外,对于民俗学的热点问题进行专题讨论,根据学生将来的就业方向和人生规划,做有针对性的问题的探讨,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利用民俗学知识和方法作多学科方向的研究。
2.教学手段
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全部采用电子文本教案。
四、建议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教学:
1.钟敬文.民俗学概论.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
参考书:
1. 乌丙安.中国民俗学.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1
2.陶立璠.民俗学.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
3.高丙中.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4.周星.民俗学的历史、理论与方法.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