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张爱玲的人生经历对其创作的影响
张爱玲的人生经历对其创作的影响
![张爱玲的人生经历对其创作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4b237c5f02020740be1e9b5a.png)
目录引言 (2)一、爱玲对其创作的影响 (3)1、爱玲的生活背景对其创作对象和创作容的影响 (3)2、爱玲的生活教育背景对其创作风格的影响 (4)(一)善用讽刺 (5)(二)对偶互补与参差对照 (5)二、爱玲的家庭遭遇对其创作的影响 (6)(一)爱玲笔下母亲形象的类型 (6)1、庸俗的母亲 (6)2、冷漠自私的母亲 (7)3、变态的母亲 (8)(二)爱玲笔下母亲形象的意义 (8)三、爱玲的爱情对其创作的影响 (9)(一)爱玲与胡兰成恋爱前的创作 (9)(二)爱玲与胡兰成恋爱期间的创作 (10)(三)爱玲与胡兰成分手后的创作 (10)四、的沦陷对爱玲创作的影响 (12)结论 (14)主要参考文献 (16)摘要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坛上杰出的女性作家。
她从自己悲剧的人生出发,写出了一幕幕人生的悲剧,留给世人许多有争论的独特而精彩的艺术世界。
她的每一部作品几乎都能找到生活中的原型,同时她的人生经历也极影响了其作品的创作,本文着重分析了她的人生经历对其作品的影响,主要从生活背景对创作对象和创作容的影响,生活教育背景对其创作生活的影响、家庭遭遇对其创作生活的影响、爱情以及战争爆发沦陷对其创作的影响。
关键词:人生经历;创作;影响;爱玲爱玲的人生经历对其创作的影响引言爱玲的作品容几乎都是来自她的生活,她作品中的人物也和她周围的人物有极大的相似性,可以说她的人生经历带给了她作品很大的影响,在这里将一一介绍她的生活背景、教育背景、家庭遭遇、爱情、以及的沦陷对其创作的影响。
一、爱玲对其创作的影响1、爱玲的生活背景对其创作对象和创作容的影响1920年9月30目,爱玲出生在一个门第显赫的官僚家庭—公馆,那一天下着阴冷的小雨,这似乎预示着爱玲的一生将被笼罩着暗淡的色彩。
爱玲在她的创作中也多次的将公馆描绘成世上最黑暗的地方,形容它犹如古墓一般的幽暗。
看爱玲的描写,读者就能感受到她对公馆是厌恶的。
当然,也不排除她在成长中逐渐了解自己身世后加剧的厌恶感。
张爱玲的人生经历对其创作的影响
![张爱玲的人生经历对其创作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4485af364b73f242326c5f13.png)
引言...................................................... - 3 -一、张爱玲对其创作的影响 (3)1、张爱玲的生活背景对其创作对象和创作内容的影响 (3)2、张爱玲的生活教育背景对其创作风格的影响 (4)(一)善用讽刺 (5)(二)对偶互补与参差对照 (5)二、张爱玲的家庭遭遇对其创作的影响 (6)(一)张爱玲笔下母亲形象的类型 (6)1、庸俗的母亲 (6)2、冷漠自私的母亲 (7)3、变态的母亲 (8)(二)张爱玲笔下母亲形象的意义 (8)三、张爱玲的爱情对其创作的影响 (9)(一)张爱玲与胡兰成恋爱前的创作 (9)(二)张爱玲与胡兰成恋爱期间的创作 (10)(三)张爱玲与胡兰成分手后的创作 (10)四、上海的沦陷对张爱玲创作的影响 (12)结论 (14)主要参考文献 (16)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坛上杰出的女性作家。
她从自己悲剧的人生出发,写出了一幕幕人生的悲剧,留给世人许多有争论的独特而精彩的艺术世界。
她的每一部作品几乎都能找到生活中的原型,同时她的人生经历也极大地影响了其作品的创作,本文着重分析了她的人生经历对其作品的影响,主要从生活背景对创作对象和创作内容的影响,生活教育背景对其创作生活的影响、家庭遭遇对其创作生活的影响、爱情以及战争爆发上海沦陷对其创作的影响。
关键词:人生经历;创作;影响;张爱玲张爱玲的人生经历对其创作的影响引言张爱玲的作品内容几乎都是来自她的生活,她作品中的人物也和她周围的人物有极大的相似性,可以说她的人生经历带给了她作品很大的影响,在这里将一一介绍她的生活背景、教育背景、家庭遭遇、爱情、以及上海的沦陷对其创作的影响。
一、张爱玲对其创作的影响1、张爱玲的生活背景对其创作对象和创作内容的影响1920年9月30目,张爱玲出生在上海一个门第显赫的官僚家庭—张公馆,那一天下着阴冷的小雨,这似乎预示着张爱玲的一生将被笼罩着暗淡的色彩。
张爱玲的人生体验对其小说创作的影响
![张爱玲的人生体验对其小说创作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6d001581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be.png)
2015.11张爱玲以其敏感、细腻的女性视角,向我们诠释的是一种“苍凉”的美感。
在她的作品中,真实描摹了普通人的灰暗人生,刻画出了普通人的可怜人性,她的作品中弥漫着孤独的情绪,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作家作为感情充沛的个体,其人生经历和感情跌宕的蛛丝马迹必定会成为其重要的人生体验,而这种体验必然会投射于作品之中,张爱玲也不例外。
她的的作品之所以会呈现这样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张爱玲对家庭成长、社会生存和爱情婚姻经历等人生体验的感知与认识。
一、家庭成长经历对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影响张爱玲最主要的成长体验是来源于父母,其父是个典型的遗少,虽其祖父张佩纶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朝廷重臣李鸿章之女,但是到她父亲这一辈,已经家道中落,其父染有捧风弄月的习气,吸毒、嫖妓、娶姨太太,并且性格暴躁。
母亲则是受新思想熏陶的新女性,美丽而冷傲,爱好文学和音乐,几度跨洲越洋去留学。
旧习气和西洋化的格格不入导致两人长期婚姻不和,张爱玲八岁时两人协议离婚。
父母不幸的婚姻生活导致了张爱玲童年时代父爱与母爱的双重缺失。
1、母爱的缺失母爱是一个人童年生活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而张爱玲的母亲在她的心目中是辽远而神秘的,母亲在女儿童年成长中渴求母爱的每时每刻都是缺席的。
张爱玲和母亲一起生活的时间极其有限,而母亲又是一个在情感上非常淡漠的女人,张爱玲从未感受过母爱的温暖与慈祥;即使当她拖着受尽虐待的躯体、带着满满的希望逃出父亲的家投奔母亲时,母亲也未能给她所渴望的温暖。
这种刻骨铭心的体验,造成了日后她对母亲这一形象的极端理解,并通过文本将这一思绪表达了出来。
在张爱玲的笔下,母亲都是冷漠与自私,甚至是残酷的。
《倾城之恋》中白流苏想象中的母亲不是现实中的母亲。
当流苏满怀着孩子般的心情伏在母亲的床上哭诉委曲时,母亲却只知一味地避重就轻,劝说女儿回到已亡故的前夫家中去领个孩子守寡度日。
母亲视流苏为一个麻烦。
终于,流苏也明白了她所祈求的母亲与她真实的母亲根本是两个人。
浅析张爱玲的个人经历对其作品的影响
![浅析张爱玲的个人经历对其作品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56499ef8dd3383c4bb4cd287.png)
浅析张爱玲的个人经历对其作品的影响作者:陈亮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33期摘; 要:作家和作品之间往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张爱玲这位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旷世才女,其传奇的一生,对其文学创作也有着深远影响。
本文试从梳理张爱玲的个人经历,浅析对其作品的影响,为大家研究张爱玲其人、其作品、作家与作品等提供粗浅的认识。
关键词:张爱玲;作家;作品[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33-0-01一、张爱玲其人其事张爱玲是20世纪40年代上海沦陷时期最走红的女性作家。
上个世纪20年代,她生于上海滩的名门望族。
其祖父是清代末期的名臣,祖母是当时清朝的重臣李鸿章的长女。
但是,在张爱玲出生和成长的时候,当时那个时代和她家庭的繁华都已经是“过去时”了。
2岁,随其父亲迁居浙江。
4岁,张爱玲开始在私塾接受教育,当时她的母亲在欧洲游学,张爱玲由姨奶奶照顾。
8岁,随父亲重新回到上海居住,这个时候张爱玲开始学习才艺,绘画、钢琴以及英文等,并且开始接触到《三国演义》、《西游记》等一些古典名著。
10岁,父母协议离婚,张爱玲随父亲生活。
12岁,和冷酷凶悍的后母一起生活,这个时候,少年张爱玲从物质到精神都受到了欺凌。
张爱玲写出首篇短篇小说《不幸的她》。
13岁,张爱玲又发表其个人第一篇散文《迟暮》,并开始与父亲学写旧诗。
17岁,张爱玲与后母争吵,遭到父亲毒打并被父亲关押了起来。
18岁,张爱玲从父亲和后母那里逃了出来,开始和母亲一起生活。
19岁,张爱玲就读香港大学。
1941年底,珍珠港事件爆发,香港沦陷,香港大学停课。
第二年夏天,张爱玲返回上海。
生存的困境,亲情的缺失,对少年时期的张爱玲影响很深,也使她形成了独立孤僻的性格。
俗话说,痛苦出诗人,少年时期不愉快的经历也成为张爱玲小说创作的重要素材。
如果说22岁之前张爱玲才气初露端倪的话,她真正步入文坛就是在此次返回上海之后。
1943年回到上海,张爱玲开始以文字为生。
从心理学角度浅析张爱玲作品创作和她成长经历间的内在关系
![从心理学角度浅析张爱玲作品创作和她成长经历间的内在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2fe3d76048d7c1c708a14588.png)
从心理学角度浅析张爱玲作品创作和她成长经历间的内在关系文秘班0801402024摘要:本文认为,张爱玲早期的个人成长经历与她的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有着密切的联系,她的作品很大一方面反映了她独特的心理。
而这种心理的形成又与她独特的家庭环境和成长经历密不可分。
本文通过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方法来分析张爱玲的恋父,自恋等情结的形成,以及这种情结在她作品中的体现。
关键词:张爱玲;自恋;恋父情结;心理自疗;引言:众所周知,张爱玲是个独特的女子,她的才华,她的人生经历都让人觉得她是如此的与众不同。
有人说张爱玲是世俗的,但是世俗的如此精致却除此之外别无第二人可以相比。
也有人说张爱玲性格中聚集了一大堆矛盾:她是一个善于将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享乐主义者,又是一个对生活充满悲剧感的人;她是名门之后,贵府小姐,却骄傲的宣称自己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小市民;她悲天怜人,时时洞见芸芸众生“可笑”背后的“可怜”,但实际生活中却显得冷漠寡情;她通达人情世故,但她自己无论待人穿衣均是我行我素,独标孤高。
是什么让一个平凡的女子又如此诸多的不平凡,通过这篇文章,我想从心理学角度结合张爱玲的早期人生经历对这一问题做一个浅显的解读。
一、自恋情结的形成很多人认为张爱玲是一个清高孤傲的女子,认为她的孤傲源自于她的自恋。
但是自恋的根源是什么呢?张爱玲在她的《天才梦》中也大胆地写出了自己所自恋的东西——才华和家世。
她是这么写的“我是一个古怪的女孩,从小被目为天才,除了发展我的天才外别无生存的目标。
然而,当童年的狂想逐渐褪色的时候,我发现我除了天才的梦之外一无所有——所有的只是天才的乖僻缺点。
世人原谅瓦格涅的疏狂,可是他们不会原谅我。
加上一点美国式的宣传,也许我会被誉为神童。
我三岁时能背诵唐诗。
我还记得摇摇摆摆地立在一个满清遗老的藤椅前朗吟‘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眼看着他的泪珠滚下来。
七岁时我写了第一部小说”,“九岁时我踌躇着不知道应当选择音乐或美术作我终身的事业”。
论政治文化视域下的张爱玲创作之得失
![论政治文化视域下的张爱玲创作之得失](https://img.taocdn.com/s3/m/d5991b27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dd.png)
精品文档供您编辑修改使用专业品质权威编制人: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________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团队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或复制使用后,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全文可编辑,以便您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同时,本团队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资料,如办公资料、职场资料、生活资料、学习资料、课堂资料、阅读资料、知识资料、党建资料、教育资料、其他资料等等,想学习、参考、使用不同格式和写法的资料,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office materials, workplace materials, lifestylematerials, learning materials, classroom materials, reading materials, knowledge materials, party building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论政治文化视域下的张爱玲创作之得失关键词:政治文化,张爱玲,小说主题,文学风格,顺口溜一、张爱玲的生平与创作张爱玲是中国当代著名女作家,她的创作涉及小说、散文、诗歌等多个领域。
浅谈张爱玲的乱世创伤及其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浅谈张爱玲的乱世创伤及其对文学创作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1d0aca440029bd64793e2cbb.png)
浅谈张爱玲的乱世创伤及其对文学创作的影响论文关键词:张爱玲乱世战争体验精神惶恐论文摘要:文章根据“刺激一回应”的理论模式,解析张爱玲的乱世创伤的缘由,以及这一乱世创伤对作家文学创作的具体影响与表现。
认为张爱玲的文学作品弥漫着郁郁苍苍的乱世之感,这种乱世之感主要来自于作家切实的战争体验所带来的巨大的心理刺激和精神创伤,张爱玲的文学创作某种程度上正是这一创伤记忆的展现。
具体表现在:一是两种截然迥异的文学风格即沉重与闲适;二是通过对婚姻和家的渴求的热衷,刻画市民阶层的精神惶恐。
张爱玲研究自1980年代以来,跃变为中国现当代文学领域里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张爱玲是一位天才式作家,这样的评价不算是过誉,因为她对人性阴暗面的暴露,女性婚恋的关注,人物悲剧性命运的安排,语言的华丽优美,意象的精心构造,传统与现代的融合等等,所有这些都充分显示了她卓尔不凡的文学能力,令人赞叹不已。
众所周知,张爱玲的文学创作主要发生在1940年代。
对于生活在日伪占领的上海且不知革命为何物的张爱玲来说,她的文学创作没有纷飞的战火,没有愤怒的呼号,这是显而易见的,倘如为此横加指责,既是多余也没必要。
但我们不能据此判断张爱玲是一个纯粹的“为艺术而艺术”的作家,是一个“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的城市隐者,她对1940年代的战乱现实是充耳不闻的。
因为张爱玲毕竟生活在那个年代,她不能摆脱也无法超越,更何况作家切切实实地经历过一次战争的体验,这次战争体验深深烙印在她的心胸里无法忘怀,并通过文学的形式予以展现和描述,故而字里行间仍然能够闻到一股没有战火的硝烟味,而这一硝烟味源自于自己的乱世创伤及其文学呈现。
一、乱世之感与乱世创伤张爱玲对“乱世”这一字眼似乎格外地偏爱,频繁地出现在她的文章中。
比如“乱世佳人”,“乱世里的盛世的人”,“越是乱世,个性越是突出”,“我想着:‘这就是乱世”’,仁’〕“现在的人起的都是下流的念头,只顾一时,这就是乱世”,“乱世里的人,得过且过,没有真的家。
浅谈张爱玲的人生经历对其创作的影响
![浅谈张爱玲的人生经历对其创作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6ef54706ba0d4a7303763a0e.png)
浅谈张爱玲的人生经历对其创作的影响说起张爱玲,我脑海中浮现出的总是那孤傲的神态,双手叉腰,下颌上扬,目光斜视,一身火红的旗袍如同如同一只狂舞的火凤凰呼之欲出。
她始终是个“异数”,她的作品绝不迎合任何人,任何人也休想迎合她,她始终会与这个世界保持一定的距离而让人无法靠近。
但是,纵使看她再不顺眼,每次当我读到她的作品时,总会为她的文字所折服。
那种文字精致到只有汉字才能表达出来,迷惘到只有上海才能产生,冷静到只有张爱玲才能写出。
张爱玲,就如她的第一本小说集的名字一样,始终是个传奇。
有人说是性格决定命运,而我认为是命运决定性格,最起码在张爱玲这里是对的。
张爱玲出身名门望族,但祖上的煊赫抵挡不住家族的衰落。
她虽然家道中落,但是潜意识里还保存着大家族的高雅与气派.其父是个典型的遗少,其母亲却是新派女性,父母之间旧习气与新文化额激烈碰撞最终导致了离婚。
后母的出现更是让她咀嚼了人世沧桑与世态炎凉,父母婚姻的不幸又引发了她对婚姻的消极态度。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在她的爱情小说中几乎都是以悲剧结尾。
在张爱玲的作品中,到处充满一种悲剧意识,这种悲剧意识仿佛是与生俱来的,不知是巧合还是注定,她七岁时写的第一部小说就是关于一个家庭悲剧的故事。
小时候家庭生活的不幸和失败的婚姻在她生命中留下了永远的阴影,也形成了她孤傲乖僻的性格.在她的的文字中不知不觉中有“零点”写作风格的存在,她用深刻而冷峻的笔刻画出一个个具有悲剧命运的女性,她用几乎不带任何个人感情色彩的描写,在无形之中用事实传达出一种悲剧的意味,为作品打下厚重的苍凉的底色.《金锁记》中的曹七巧是一个封建制度下的悲剧人物,她为追求黄金而出卖了自己的灵魂。
《金锁记》中的婚姻是枷锁,锁住的是爱情,刺激的是对金钱的欲望.作为一个下层出身的女子,她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哥嫂为了金钱,葬送了她的爱情,最后造成了她的心理变态:自己得不到的别人也休想得到,亲手破坏了儿子和女儿的爱情与婚姻,将她的悲剧亲手传送给下一代。
张爱玲早期生活对其小说创作的影响
![张爱玲早期生活对其小说创作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07e27c28bed5b9f3f80f1c25.png)
张爱玲早期生活对其小说创作的影响作者:李燕燕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20期[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0-0-02一、张爱玲的童年生活在她作品中的折射(一)中西文化背景的形成张爱玲是清末著名“清流派”代表张佩纶的孙女,前清大臣李鸿章的重外孙女。
因此,生长在这个官宦世家的她从小就目睹了它的繁华与沉落。
张爱玲的父亲是一个封建遗少,整日沉浸在鸦片的烟雾中,她的母亲却是一位新式女性,崇尚西方文化。
她就是在这样的中西合璧的文化夹缝中自得其乐的生长起来,获得了一份极为奢侈的文明享受!当张爱玲以作家的身份问鼎文坛时,就再也没有哪位作家能像他那样丰富细腻准确的演绎刻画封建家族的日常琐碎生活和家族内部的人情冷暖。
父母离婚以后,父亲的家就越来越像一个沉重的梦魇压得她喘不过气来,而母亲家里欢快的自由空气和文明生活又使她是多么的向往。
一方面是灰暗、令人窒息的末时封建文化,一方面是新生的西方文明。
张爱玲作品中的中西文化背景就这样在她童年的文化夹缝中渐渐形成了,后来更是折射在她的字里行间。
(二)熟读《红楼梦》对她创作的影响“我唯一的资格是熟读《红楼梦》,不同的本子不用留神看,稍微眼生点的字自会蹦出来。
”[1](P2)无法否认,《红楼梦》对张爱玲的创作有着不可衡量的影响,它甚至从一开始就影响了张爱玲的整体创作风格。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大部分作家都关心民族的命运,作品的題材也多为政治话题。
但《红楼梦》记述日常生活的叙事方法给她提示,使张爱玲拒绝尝试“时代纪念碑式”的作品,让她关注平凡生活中饮食男女的琐碎欲望。
从细小处展示当时人们的生活场景,揭示了泸、港繁华场地中人的空虚、扭曲;爱的虚无、美满婚姻希望的渺茫、生命的琐碎。
使她关注生活中的细节,“于柴米油盐、肥皂、水与太阳之中去寻找实际的人生”。
[2](P67)另外,《红楼梦》的整体氛围是浓郁的悲剧气氛,它影响了张爱玲的作品氛围。
张爱玲的生平与创作历程中国知名作家个人生平介绍课件
![张爱玲的生平与创作历程中国知名作家个人生平介绍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15634d1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b6.png)
3.1.1 张爱玲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张爱玲作品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张爱玲的作品不仅在文学界,也 在电影、电视剧、戏剧等领域产 生了广泛的影响。她的作品被多 次改编为影视作品,并受到了观 众的热烈欢迎。例如,《红玫瑰 与白玫瑰》、《倾城之恋》等作 品被改编成电影后,成为了经典 的电影作品,深受观众喜爱。
1.2.1 早期作品及其风格
张爱玲
早期作品
独特风格
早期作品风 格独特
诗意和悲剧 色彩
女性内心 世界
相互影响 协同发展
张爱玲
早期作品
早期作品反映时 代背景
社会背景
时代特征
战争影响
1.2.2 中晚期作品及其风格转 变
张爱玲中晚期作品情感色彩明显变化 张爱玲中晚期作品情感色彩发生了明显变化。早期作品以悲情为主,而晚期作品则 更注重表现亲情、友情等情感。如《十八春》中,主人公面对家庭变故,依然坚定 地追求自己的爱情和亲情,情感表现真实而动人。 张爱玲中晚期作品创作风格多样 张爱玲中晚期作品的创作风格更加多样化。早期作品多以新文艺腔为主,而晚期作 品则融合了更多的现代主义元素,语言更加独特。如《小团圆》中,运用意识流、 内心独白等现代主义手法,展现出现代女性的内心世界和思想。 张爱玲中晚期作品关注社会现实 张爱玲中晚期作品更加关注社会现实。早期作品主要关注个人命运和情感,而晚期 作品则更深入地剖析社会现象和问题。如《倾城之恋》中,通过对香港沦陷这一历 史事件的描绘,展现出社会现实的残酷和人性的复杂。 张爱玲中晚期作品自我认知增强 张爱玲中晚期作品的自我认知明显增强。早期作品还处于模仿阶段,而晚期作品则 更注重表现自我和个性。如《红玫瑰与白玫瑰》中,通过对两位女性命运的对比, 表达出对自我认知和女性地位的思考。
苍凉人生体验对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影响
![苍凉人生体验对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f1aa7468f46527d3240ce061.png)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苍凉人生体验对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影响谢真真 曲阜师范大学作者简介:谢真真(1993.3-),女,汉族,山东菏泽人,曲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6-057-01引言:张爱玲处于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她出生于没落的世家大族,她经历了十里洋场的上海岁月,她描绘了清冷华丽的香港故事,也经历了让她“低到尘埃里的爱情”,最终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直至人生迟暮。
她的小说是众多平凡人的小说,她的笔下全是一些小人物。
正如她自己所说:“在传奇里面寻找普通人,在普通人里面寻找传奇。
” 通过她不平凡的人生经历,通过她的笔触,我们感受到了那个特殊年代,人们生活的艰难、无爱的婚姻、人性的麻木。
一、童年经历对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影响(一)父母婚姻概述张爱玲的父亲张庭重和母亲黄素琼结婚时,人人都称羡他们是金童玉女。
在当时的大背景下确实如此,两个家族都是世家大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衰败了,但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张庭重和黄素琼婚姻的悲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彼此思想或者是精神上的不合导致的。
他们婚姻的破裂给张爱玲带来了很大的影响,甚至是伤害。
这影响了她的一生,也影响了她作品的创作。
在张爱玲的笔下婚姻是无爱的婚姻,人性是扭曲的。
张爱玲曾说:“生命是一袭华袍,上面爬满了蚤子。
”(二)父亲对张爱玲的人生及小说创作的影响在生活中,张爱玲与她父亲的关系:刚开始父亲也是很宠溺张爱玲的,张爱玲在文学上很有天赋。
张爱玲在她的散文集《天才梦》中写道:“我是一个古怪的女孩,从小被视为天才,除了发展我的天才外别无生存目标。
”但是父亲的一些所作所为,对于接受了新思想张爱玲,或者说在对比父亲与母亲的生活之后,张爱玲她曾说:“父亲的房间是没有下午,没有希望的下午,越来越接近黑暗的下午,在那里坐久了,便觉得沉下去沉下去。
”这是张爱玲对他父亲生活的真实的感想。
张爱玲个人经历对其作品风格影响
![张爱玲个人经历对其作品风格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57313d06856a561253d36f00.png)
张爱玲个人经历对其作品风格影响作者:钟莉来源:《课外语文·下》2019年第01期【摘要】张爱玲的人生有太多坎坷苦痛的记忆,因而其作品充满了苍凉与悲情,无奈与绝望。
她用情感燃烧生命,她笔下所塑造的形象无一不是打上了专属烙印。
【关键词】张爱玲;个人经历;作品风格【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张爱玲——中国现代文坛上的临水照花人,她的人生充满传奇色彩,妩媚多姿,却又幽幽可叹。
在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文坛,张爱玲是一个“异数”“残酷的天才”。
她笔下女性的婚姻爱情生活皆有所附属,她们爱得苍凉而委琐,故事的背景皆被涂上了荒凉的不圆满的底色。
张爱玲有一双毒辣的眼睛,往往能直击世情深处。
一、个人经历张爱玲是一个有着独特感悟与特殊风格的作家,她擅长在单调贫乏的生活中,塑造各种女性形象,尤其擅长塑造另类的悲剧女性形象。
为什么张爱玲会逸出当年的主流作家群体,选择这一题材进行创作呢?又是什么原因使她笔下的女性命运坎坷,沉沦到无力抵抗,充满宿命呢?(一)童年生活的不幸张爱玲,1921年9月出生于上海一个曾颇煊赫的家庭,她是晚清名臣李鸿章的曾外孙女,祖父是清末“清流党”张佩纶。
良好的家世及早期完整的古文学教育,使她早慧而聪颖,但一直以来父母情感的不和造成其无法享受一个快乐温情的童年,《私语》中“父亲的房间里永远是下午,在那里坐久了便觉得沉下去,沉下去”,在她的童年世界中没单纯的明丽,有的只是铭心的压抑与苍凉。
这种强烈的感觉造成其笔下的人物也是孤独的。
在张爱玲早期作品中,没有一篇是歌颂母爱或是父爱的,这种偏执的、压抑的灰色笔调也许正是这段时光的产物。
(二)名门望族的衰亡“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子,里面爬满了蚤子。
”华美的表象背后,往往是不为人知的真实。
尽管张爱玲曾经家世煊赫,但是时代的洪流已将这一代推到了没落的边缘。
对世态,张爱玲的看透比他人来得更早更清晰。
她说:“我从小就活在遗老遗少的家庭阴影中,见到听到的都是那些病态的人、病态的事。
论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
![论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https://img.taocdn.com/s3/m/863dd4587e21af45b307a8ae.png)
论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张爱玲是一位20世纪40年代在上海孤岛成名的女性作家,也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作家,她经历四十年代的昙花一现和五十年代后漂泊海外自甘寂寞,至八十年代的张爱玲热。
张爱玲有言“悲凉是一种完成】。
”在这里笔者对其一生及其创作中所特有的悲剧意识进行了探索,解读其作品形成的社会历史根源及其对作家一生的影响。
一、张爱玲小说悲剧意识的形成原因张爱玲的人生充满了悲剧色彩,她的童年以及婚姻的不幸和她所接触的周围环境,酿成了她的悲剧的人生观,同时也酿成她小说的悲剧创作意识。
1.张爱玲家庭经历的影响人的一生中对人个性形成最重要的阶段当然是童年和少年时期,同时它也对作家作品风格的形成有着重大的影响,而家庭又是社会化的最初场所,在人生可塑性最强的阶段,作家所接触的家庭成员,特别是父母,他们的思想文化素质、行为方式、生活习惯以及兴趣爱好,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作家个性和特色的形成。
张爱玲出生在一个有着显赫家庭背景的世家里,其外曾祖父是李鸿章,祖父是清末大臣张佩伦,母亲黄逸梵是个名门闺秀。
尽管张爱玲出生在这样的贵族家庭里,但她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并未获得一般人想象中的幸福。
这主要源于她父母不幸的婚姻。
张爱玲的父亲依靠祖上的财产过着奢侈的生活,在与黄逸梵结婚后不久,便开始了养姨太太、赌钱和吸大烟的生活,一步步堕落下去。
而黄逸梵决定抛夫别子,赴洋留学。
后来她从国外回来,曾试图挽救这个濒临破裂的家庭,然而她并没有成功。
从生活方式的不同乃至思想的迥异,发展到家庭无休止的争吵,最终导致了离婚。
父母不幸的婚姻,在张爱玲幼小的心灵里过早地投下了重重阴影,无论是谁,在童年这个本该需要父母爱护的时候却被遗忘一旁,看着父母之间的战争应该是惊恐的、无助的,也许就是在这一时期,幼小的张爱玲,感受到人生的悲,世事的难和时事的艰辛,这对其童年的影响是极其巨大的。
同时张爱玲父母的离婚,也导致她与弟弟的归属权和抚养权的问题,结果是她俩被判为父亲监护和抚养。
论童年经验对张爱玲文学创作的影响
![论童年经验对张爱玲文学创作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b086f20caa00b52acec7ca10.png)
论童年经验对张爱玲文学创作的影响作者:李欣莲来源:《北方文学·中旬》2016年第08期摘要:张爱玲出生于名门官宦世家,但是她的童年生活是不幸的,童年的缺失经验成为她强大的创作动力和丰富的创作资源。
童年经验对张爱玲的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浓厚的悲剧意识;二、鲜明的女性自省意识;三、突出的绘画艺术效果。
关键词:悲剧意识;自省意识;绘画艺术张爱玲出生于名门官宦世家,她的祖父张佩纶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清廷重臣李鸿章的女儿,父亲张志沂曾任天津津浦铁路局英文秘书,母亲黄素琼是长江水师提督黄翼升的孙女。
张爱玲虽然出身于显赫家族,但她的童年生活却是不幸的,父母感情不合,经常争吵,父母离婚之后,又要承受继母的虐待。
儿时的张爱玲几乎没有感受过父母的宠爱和关心,她的童年是在孤独和寂寞中度过的。
马斯洛认为一个人如果没有爱,他就会“强烈地感到孤独,感到在遭受抛弃、遭受拒绝、举目无亲、浪迹人间的痛苦。
”[1]张爱玲的童年生活是不幸的,但是,童年的缺失经验却成为她强大的创作动力和丰富的创作资源。
童年经验对张爱玲的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浓厚的悲剧意识张爱玲出身豪门,家世显赫。
但1920年出身的张爱玲却生不逢时,她更多感受到的是家族的没落和面对家族衰败时的惊恐、无奈、悲伤的情绪。
小时候,在民初式样的老洋房里“有太阳的地方使人瞌睡,阴暗的地方有古墓的清凉” [2]童年记忆中的感伤成为她挥之不去的梦魇,也为她的创作奠定了情感基调。
张爱玲在文学创作中擅长于表现败落的旧式家族和残缺的人性。
“苍凉”是张爱玲作品中出现得较多的词汇,也是她作品中呈现得最突出的氛围。
《倾城之恋》中白流苏和范柳原的故事结局看似完美,当他们新的生活刚刚拉开序幕,凄凉的胡琴声响了起来“胡琴咿咿呀呀拉着,在万盏灯的夜晚,拉过来又拉过去,说不尽的苍凉的故事——不问也罢!”[3]《金锁记》中长安无奈地离开自己喜欢的学校“来了半年,又无缘无故悄悄地走了。
论张爱玲的人生经历对其笔下女性形象塑造之影响
![论张爱玲的人生经历对其笔下女性形象塑造之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301111c651e79b89680226c3.png)
论张爱玲的人生经历对其笔下女性形象塑造之影响论文导读:我们不难发现有许多张爱玲自己的影子。
尤其在其笔下的女性形象身上。
无奈下的凄凉:。
而她们的结局又是凄凉的。
绝望希望,论张爱玲的人生经历对其笔下女性形象塑造之影响。
关键词:张爱玲,女性形象,绝望希望,无奈,凄凉张爱玲是中国二十年代末至三四十年代沦陷区女性文学的代表人物。
她的创作多以四十年代的都市社会为背景,表现旧式家庭女性的爱情婚姻与道德心理,表现男性与女性复杂的矛盾关系。
许多人认为“张爱玲是民国世界的临水照花人”,她的认知态度是冷静客观的。
她用超脱而悲悯的态度对待她笔下的人物形象。
“她静静冷冷地观看,并用她那挑剔的、善于发现丑的眼睛审视着这些背向着时代盲目地挣扎着的女性。
”[①]或许张爱玲在描写她笔下的芸芸众生时的确是冷静的,甚至可以说是冷漠的,读她的作品,我们不难发现她在描写众多人物的悲欢离合时往往跳出这些事件本身,只作客观地陈述,就连张爱玲自己也说“现代文学作品和过去不同的地方,似乎也就在这一点上,不再那么强调主题,却是让故事自身给它所能给的,而让读者取得他所能取得的。
论文大全,绝望希望。
”[②]“我的本意很简单,既然有这样的事情,我就来描写它。
”[③]她似乎只对作品作单纯的描写而懒得设定主题,所以才导致大多数人认为她是冷静的,客观的,完全置身事外的,其实这是一种错觉。
我以为冷静或是冷漠的态度并不意味着作者的置身事外,我们仔细阅读作品,再参照作者自身的经历,就不难发现作者在描写笔下众多人物形象的悲欢离合时其实倾注了许多自己对人生的体验和感悟。
尤其在其笔下的女性形象身上,我们不难发现有许多张爱玲自己的影子。
事实上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几乎没有完美的,而且她们的生活可以说是一份份失败的记录,这些人物都是有着人性弱点和人生缺憾的。
张爱玲按照自己对人生和人性的感知如实书写出生命的无奈和人生的不易。
张爱玲出生于显赫的贵族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贯通了西方文化的鲜活与东方文化的沉重。
张爱玲的人生经历对其创作的影响
![张爱玲的人生经历对其创作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4485af364b73f242326c5f13.png)
引言...................................................... - 3 -一、张爱玲对其创作的影响 (3)1、张爱玲的生活背景对其创作对象和创作内容的影响 (3)2、张爱玲的生活教育背景对其创作风格的影响 (4)(一)善用讽刺 (5)(二)对偶互补与参差对照 (5)二、张爱玲的家庭遭遇对其创作的影响 (6)(一)张爱玲笔下母亲形象的类型 (6)1、庸俗的母亲 (6)2、冷漠自私的母亲 (7)3、变态的母亲 (8)(二)张爱玲笔下母亲形象的意义 (8)三、张爱玲的爱情对其创作的影响 (9)(一)张爱玲与胡兰成恋爱前的创作 (9)(二)张爱玲与胡兰成恋爱期间的创作 (10)(三)张爱玲与胡兰成分手后的创作 (10)四、上海的沦陷对张爱玲创作的影响 (12)结论 (14)主要参考文献 (16)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坛上杰出的女性作家。
她从自己悲剧的人生出发,写出了一幕幕人生的悲剧,留给世人许多有争论的独特而精彩的艺术世界。
她的每一部作品几乎都能找到生活中的原型,同时她的人生经历也极大地影响了其作品的创作,本文着重分析了她的人生经历对其作品的影响,主要从生活背景对创作对象和创作内容的影响,生活教育背景对其创作生活的影响、家庭遭遇对其创作生活的影响、爱情以及战争爆发上海沦陷对其创作的影响。
关键词:人生经历;创作;影响;张爱玲张爱玲的人生经历对其创作的影响引言张爱玲的作品内容几乎都是来自她的生活,她作品中的人物也和她周围的人物有极大的相似性,可以说她的人生经历带给了她作品很大的影响,在这里将一一介绍她的生活背景、教育背景、家庭遭遇、爱情、以及上海的沦陷对其创作的影响。
一、张爱玲对其创作的影响1、张爱玲的生活背景对其创作对象和创作内容的影响1920年9月30目,张爱玲出生在上海一个门第显赫的官僚家庭—张公馆,那一天下着阴冷的小雨,这似乎预示着张爱玲的一生将被笼罩着暗淡的色彩。
张爱玲的创作变化
![张爱玲的创作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a0f52a50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1288a15.png)
张爱玲的创作变化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其作品以独特的写作手法和情感描写而闻名,被誉为中国现代感情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张爱玲的创作风格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从早期的社会现实主义写作,到后来的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的融合,她的作品展示了一个作家经历了世事的沧桑与内心情感的变化。
早期的张爱玲作品着重揭示了民国时期上海社会的虚荣与世态炎凉。
在她的小说中,奢华的生活和中产阶级的道德沦丧成为常见的主题。
例如,在《小团圆》中,她通过对一家资产阶级家庭的描写,展示了封建礼教和物质追求对人性的扭曲。
这一阶段的作品以写实的手法刻画人物和社会,对中国现实进行了深入的观察和揭示。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自身经历的发展,张爱玲的创作呈现出明显的转变。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她的写作开始呈现出一种更加个性化和主观化的风格。
她将自己的亲身经历融入到小说中,将作品与现实生活相融合。
这一阶段的作品充满了情感和感伤,对个体内心世界的探索和表达成为主要的创作动力。
例如,在《红玫瑰与白玫瑰》中,张爱玲通过对两位女主角的情感描写,表达了自己对于爱情和婚姻的矛盾与追求。
在晚年的创作中,张爱玲的作品进一步演变为现代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融合。
她开始摒弃传统的叙事结构和时间线索,采用非线性的写作方式,使读者无法准确捕捉故事的真实发展。
其中,以《半生缘》为代表的作品,通过复杂的叙述结构和隐晦的语言表达,探索了人性的复杂和生命的无常。
这种创作风格的转变,使她的作品具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和审美价值,也为中国现代文学开辟了新的创作路径。
总的来说,张爱玲的创作变化体现了一个作家才情的成长和内心情感的变迁。
她从社会现实主义的写实描写,到个人情感的触动和浪漫主义的追求,再到现代主义的实验风格,她的作品逐渐展示出了对现代社会与人性的深刻洞察和独特理解。
张爱玲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敏锐的洞察力,使她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存在,也为后世作家提供了宝贵的启示与创作借鉴。
浅谈张爱玲的童年少年经历与其创作的悲剧意识
![浅谈张爱玲的童年少年经历与其创作的悲剧意识](https://img.taocdn.com/s3/m/a530a49851e79b8968022642.png)
浅谈张爱玲的童年少年经历与其创作的悲剧意识“Long, Long Ago”“告诉我那故事,往日里我最心爱的那故事。
许久以前,许久以前……”(《金锁记》)是已经很久了,张爱玲魂归大海都已经十年余了;她的传奇小说,她的传奇生涯,是一个个很久很久以前的故事,也是一个个有着悠长悠长回味的故事。
她那些饱含苍凉的故事,总是带着几丝淡淡的愁绪,总是蒙着几分隐隐的悲情。
我总是感觉到,那些故事从辽远的地方向我扑来,我不由启口:“在很久以前,在遥远的东方,在中国的上海,有一个女孩子,她每一天每一天都在做着她的天才梦……”(《流言天才梦》)一张爱玲的童年生活1920年代的上海,是十里洋场,灯红酒绿、觥筹交错,好一派富贵景象。
但在这宁静的繁华中其实蕴藏着深深的危机,时代的大变革将在其中发生裂变,这一隅的宁静渐渐地只是表面的装饰了。
树欲静而风不止,在大时代的破坏与变动中,巨大的列车轰鸣而来,把每一种别样的声音都融成它自己的声音,这是无法抗拒的,任何人也阻止不了。
张爱玲就出生在中国这个激流洪涛般的大时代。
那是一个秋天。
秋天一般给人净朗怡人的感觉,但1920年的初秋却微雨初凉、毫无生气,是阴沉沉、懒洋洋的。
9月30日,张爱玲降生,父母为她取了个小名,叫小煐。
她的生活也许就像这天气一样,一开始就带着降色的沉哀。
张爱玲生在民国,无缘得见外曾祖父李鸿章、祖父张佩纶等辈在时代的洪流中弄潮的风姿,她对生活、对世界的最开始的感受来自家庭。
而家庭给她的最早的印象是父母之间的不和谐,这对她后来人生的影响之大是难以想像的。
张爱玲的父亲张廷重一生落寞守成、碌碌无为,与在史书上留名的李鸿章、张佩纶等的辉煌生涯形成强烈反差。
张廷重生于1896年,没多久清朝就灭亡了,他成了一个出身豪门贵族、身带“皇”气的遗少。
他拼命玩乐,过着腐化堕落的生活,在醇酒妇人中碌碌一生。
他身上的恶习,如赌博、抽大烟、嫖妓、养姨太太等等,不一而足。
而张爱玲的母亲黄素琼虽然出身传统的官宦世家,思想上却因为清末民初民主自由气氛和五四风潮的熏染而极为开化,是那个时代的新女性。
浅谈张爱玲的乱世创伤及其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浅谈张爱玲的乱世创伤及其对文学创作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1a4d5617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1d.png)
浅谈张爱玲的乱世创伤及其对文学创作的影响论文关键词:张爱玲乱世战争体验精神惶恐论文摘要:文章根据“刺激一回应”的理论模式,解析张爱玲的乱世创伤的缘由,以及这一乱世创伤对作家文学创作的具体影响与表现。
认为张爱玲的文学作品弥漫着郁郁苍苍的乱世之感,这种乱世之感主要来自于作家切实的战争体验所带来的巨大的心理刺激和精神创伤,张爱玲的文学创作某种程度上正是这一创伤记忆的展现。
具体表现在:一是两种截然迥异的文学风格即沉重与闲适;二是通过对婚姻和家的渴求的热衷,刻画市民阶层的精神惶恐。
张爱玲研究自1980年代以来,跃变为三、市民阶层的精神惶恐我们知道,几千年的不知是巧合还是刻意地安排,张爱玲的一些小说的篇名恰好地呈现出生活在乱世的市民精神惶恐的三个阶段:即“倾城”一“封锁”一“等待”。
首先是“倾城”时期,虚无感迅速地蔓延,“整个世界黑了下来”,“钱财,地产,天长地久的一切,全部不可靠了”,靠得住只有活着的“这口气”和婚姻。
]接下来的就是“封锁”时期,在这段被“切断”的时间与空间里,上海的市民们尽做些“不近情理的梦”¨以消磨时日。
不过,他们的心里仍然怀有期盼,期盼时局平定,女人们等待男人回来,这就是“等待”时期。
然而人们的生命却在等待中“自顾自地走过去了。
”他们只顾及眼前的生活和平安,对过去既不沉湎,对将来也不作太高的希求,不作挣扎反抗的努力,只是希望自己活着就好,真实表现了生活在殖民地里的相当一部分人苟活不抗争的集体意识,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厚实感。
海德格尔说人的本质是生存。
尤其在兵荒马乱的年代里,这一问题显得更为突出。
张爱玲本人1942年后半年返回上海,尽管寄宿在姑妈的公寓里,但如何生存的问题紧要地摆在她的面前,为此最终走上了卖文为生的生涯。
正是基于这样的生活体验,张爱玲特别关注生活在乱世时代里的女性尤其是年轻女性的生存问题。
在作家看来,一个年轻女子,总免不了走结婚嫁人的道路,尤其是那些没有职业的女性,结婚成为她们维持生存、寻求安稳的最佳选择。
论张爱玲女性悲剧意识对创作的影响
![论张爱玲女性悲剧意识对创作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896e3410b7360b4c2e3f64ae.png)
论张爱玲女性悲剧意识对创作的影响张爱玲是闪烁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文坛两颗耀眼的星星。
她的创作刻画的是在金钱、情欲中挣扎沉浮的护港都市男女,而她的情感生活经历和女性的独特体验,激发了她内心的女性悲剧意识并进一步影响了她的文学创作。
张爱玲于1920年出生于没落的宫宦世家,祖父是清末著名“清流派”代表张佩纶,曾外祖父是前清大臣李鸿章,然而显赫的家世并没有给她带来幸福的童年。
父亲是典型的纵垮子弟,靠着祖上传下的遗产,泡赌城、逛戏院、养姨奶奶,很少理会张爱玲。
母亲崇尚西洋文化,在她4岁时,母亲和姑姑结伴去法国学习,一走就是五年。
1927年到1937年母亲虽曾两次回国,并为她上学进行努力,但长期不在一起,加之她离母亲的“淑女”要求相去甚远,所以母女感情淡漠。
环境使她早熟,从小便有成人般世故,懂得在利害之间选择,以冷漠的目光看待父母和家庭。
对父亲对自己的殴打和监禁,她念念不忘,但也冷淡地为父亲辩护:毕竟他养了我那么多年。
父女之间出现施惠者与受惠者的对立,不断追求个人自由的母亲面对亲生儿女,也全然从利害上打算,对着出逃投奔自己的女儿,她第一句话是:跟着我没钱。
这使张爱玲少年时有种寄人篱下、缺乏自信的萎顿。
父亲再婚后继母与她互相仇视。
作家因特定的出身、经历而产生的特殊的悲剧意识,甚至可以说是作家特定出身、经历在作品中的投影。
张爱玲在童年时代的人生记忆,使得她对母亲及母性的光辉理解不足,解构了传统的母性神话。
正是因为童年生活缺乏父母关爱、缺少温暖的生活情感体验,折射到文本中,就是作家笔下一系列反传统的母亲形象、委琐的父亲形象的出现。
在她的小说世界里,母亲不再神圣慈爱,女儿也不再温柔纯洁,母女处于尖锐的对立状态。
母亲因为受着封建思想意识的毒害,或自我意识丧失,没有独立的经济地位,处于琐屑卑微的境地,不再是女儿的保护伞;或受着金钱、情欲的压抑而导致变态,疯狂地压迫着女儿,把自己承受的灾难转嫁到女儿身上。
1943年,张爱玲认识了胡兰成,出于对胡兰成的才气的倾慕,她很快坠入情网,疯狂地爱上了这位既无骨气,又无民族气节的花花公子、汉奸文人,并在一年后迅速与胡结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张爱玲的人生经历对其创作的影响
说起张爱玲,我脑海中浮现出的总是那孤傲的神态,双手叉腰,下颌上扬,目光斜视,一身火红的旗袍如同如同一只狂舞的火凤凰呼之欲出。
她始终是个“异数”,她的作品绝不迎合任何人,任何人也休想迎合她,她始终会与这个世界保持一定的距离而让人无法靠近。
但是,纵使看她再不顺眼,每次当我读到她的作品时,总会为她的文字所折服。
那种文字精致到只有汉字才能表达出来,迷惘到只有上海才能产生,冷静到只有张爱玲才能写出。
张爱玲,就如她的第一本小说集的名字一样,始终是个传奇。
有人说是性格决定命运,而我认为是命运决定性格,最起码在张爱玲这里是对的。
张爱玲出身名门望族,但祖上的煊赫抵挡不住家族的衰落。
她虽然家道中落,但是潜意识里还保存着大家族的高雅与气派。
其父是个典型的遗少,其母亲却是新派女性,父母之间旧习气与新文化额激烈碰撞最终导致了离婚。
后母的出现更是让她咀嚼了人世沧桑与世态炎凉,父母婚姻的不幸又引发了她对婚姻的消极态度。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在她的爱情小说中几乎都是以悲剧结尾。
在张爱玲的作品中,到处充满一种悲剧意识,这种悲剧意识仿佛是与生俱来的,不知是巧合还是注定,她七岁时写的第一部小说就是关于一个家庭悲剧的故事。
小时候家庭生活的不幸和失败的婚姻在她生命中留下了永远的阴影,也形成了她孤傲乖僻的性格。
在她的的文字中不知不觉中有“零点”写作风格的存在,她用深刻而冷峻的笔刻画出一个个具有悲剧命运的女性,她用几乎不带任何个人感情色彩的描写,在无形之中用事实传达出一种悲剧的意味,为作品打下厚重的苍凉的底色。
《金锁记》中的曹七巧是一个封建制度下的悲剧人物,她为追求黄金而出卖了自己的灵魂。
《金锁记》中的婚姻是枷锁,锁住的是爱情,刺激的是对金钱的欲望。
作为一个下层出身的女子,她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哥嫂为了金钱,葬送了她的爱情,最后造成了她的心理变态:自己得不到的别人也休想得到,亲手破坏了儿子和女儿的爱情与婚姻,将她的悲剧亲手传送给下一代。
在《金锁记》中,或多或少有张爱玲旧时家庭的影子,或是张将其幼时的家庭体验在《金锁记》中表
现了出来,《金锁记》仅仅是一个例子,张爱玲作品中的悲剧意识无处不在,正如她那句无人不知的名言: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
除了明显的悲剧意识,张爱玲小说另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强烈的世俗性,纵观她的创作,几乎都是爱情小说,这从某个方面来说可以一定程度上反映她创作的世俗性特点。
张爱玲从来不刻意追求作品的思想高度与文笔的高雅性,她不是为了写作而写作,她的小说都是将自己揉碎了再从碎渣中提炼出来的。
张爱玲本身也是个世俗的人,她承认自己是个“拜金主义者”。
她喜欢钱,却从没吃过没钱的苦,她只知道钱的好处,小时候得到的第一份稿费就去买了唇膏。
她狂热地追求时尚,经常脚穿高跟鞋身裹旗袍出现在上海各大时尚杂志的封面上。
她在上海长大,上海强烈的世俗气息也对她有深远的影响。
所以张爱玲的小说往往被称之为“小资”,可能因为她的小说关注的层面更多集中在市井和琐碎生活。
张爱玲的小说中没有大人物,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有的是小人物的种种俗欲,为了安身立命,而不得为之的命运。
贫穷的白流苏,葛薇龙;都不得为之的生计而以婚姻,青春为代价,换取物质的满足。
出卖一生,终于成为富有者的梁太太,曹七巧,在扭曲的灵魂中挣扎。
葛薇龙对衣饰的喜爱,白流苏为长期饭票——婚姻的算计。
所有这些小说中的人物,全是在俗世中苦苦挣扎的凡夫俗子,他们渴望爱情,却不得不屈从于生活,残酷的现实扼杀了爱情,在这里没有浪漫,在这里作者不会为了迎合读者而去创造一个浪漫的结尾,正好相反,小说几乎全是悲剧结尾。
我认为这其中有很大部分是张爱玲与胡兰成的爱情悲剧造成的,张爱玲将对爱情的失望反映到小说中来,就是一个个爱情悲剧。
如果将张爱玲的小说上升到哲学角度来看的话,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张爱玲小说人伦关系的异化。
张爱玲在人伦情感、爱恋婚姻、生老病死等日常生活描写中探询人类存在的真实状态, 张爱玲通过描绘现代都市人复杂的、被异化的人伦关系,来映照自己独特的生命体验,继而表达人生的孤独与苍凉,人与世界、他人的疏离与冷漠。
这些在她的作品中具体表现出来,就是父母关系,兄弟姐妹关系,婆媳关系等等的畸形与异化。
张爱玲笔下有一类女人欲望被压抑或摧残,心灵发
生了扭曲,如有恋父情节,不允许他人与自己的父亲好一点儿,甚至对自己的母亲也采取了敌视的《心经》中的许小寒,又如被金钱侵蚀毒害的,成为金钱的奴隶、有着强烈的占有欲望和复仇愿望的《金锁记》中的曹七巧。
另外,《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留情》中的敦凤、《茉莉香片》中的冯碧落、《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葛薇龙,心甘情愿地认为女人作为妻子和母亲和形象存在,须且只须传宗接代和操持家务,所以她们依附于丈夫或依附于“物质”,失去了追求自由的勇气和力量。
在《小团圆》这不近乎张爱玲自转的小说里,我们看到一个没落贵族几近畸形的家庭关系:父母亲各自追求自己的生活,不理会姐弟俩;母亲与姑姑共享一个男子的奇怪三角关系;家族堂表兄妹之间近乎常态的乱伦。
相比其他,这种异乎寻常的母女关系更令人触目惊心。
这一切,都与张爱玲小时候不行的家庭生活有很大的关系。
张爱玲童年时候父母不断吵架,最终离婚,继母进门后的虐待,孤独、寂寞与自卑已经追随着她,逐渐形成了内倾型、自省型的性格,和家庭的联系已经很脆弱,因此,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张爱玲就对人情世事,人际关系有了特殊的敏感,有了那个年纪不该有的成熟,这在她的小说中反映出来,就产生了各种复杂、畸形、异化的人伦关系。
翻开张爱玲的小说,就是阅读一部“爱恨情愁”的历史。
她揭示了金钱化的都市旧式大家庭的丑陋,如她那惊人的设譬:“生命是一袭华丽的袍,爬满了蚤子。
”张爱玲的作品是悲剧,而纵观张爱玲的一生,其悲剧色彩也十分浓厚。
但是鲁迅说过:“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团圆”模式只有瞒和骗,只有悲剧才能体现崇高感和震撼力。
张爱玲用自己的作品阐释了悲剧美学。
张爱玲,始终是个“异数”,永远不可复制,因为她的人生经历不可以复制,她只属于那个时代,她的成功是各种因素相互交错的结果,张爱玲现象在中国文学史上只能说是一个偶然,而不具有必然性。
张爱玲是一个别致的女子,她用作品写就了一生的传奇,她的故事里那些鲜活生动的人物,让人欲罢不能,她的文字雅俗相触,中西合璧,传统意义与现代的技巧相统一,她笔下的人物依然是鲜活的,虽然她已远离人世,而她的文字依然在滚滚
红尘中徜徉。
纵使张爱玲这样高傲的女子,在爱情面前,也会低到尘埃里去,也会放下所有的自尊,去全心全意爱胡兰成。
是的,他就是这样一个奇女子,一个有爱有恨,敢爱敢恨的人。
她所有的爱情观,只有一句话:“因为爱过,所以懂得;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而这,正是她的作品中悲剧意味深处所让人难以察觉的温暖。
她是伟大的,但是总是觉得她离“最伟大”,总是差那么一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