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指导意见
小学数学教案检查意见
小学数学教案检查意见
教案名称:加法与减法运算
一、教学目标:
1. 能够正确使用加法和减法符号进行简单的计算。
2. 能够熟练掌握十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运算。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
1. 认识加法和减法符号。
2. 十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运算。
3. 利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三、教学步骤:
1. 讲解加法和减法符号的意义和使用方法。
2. 练习十以内的加法运算,包括进位。
3. 练习十以内的减法运算,包括退位。
4. 练习应用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
1. 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际情境引导学生学习加法和减法运算。
2. 同桌互动:让学生在小组中互相帮助、相互学习。
3. 游戏教学法:通过游戏的方式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估:
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参与度、思维活跃度等。
2. 定期进行小测验,检查学生对加法和减法运算的掌握情况。
3. 随堂检查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表现。
六、教学反馈:
1. 学生对加法和减法运算是否掌握得好。
2. 学生在解决应用题时的思维能力和操作能力。
3. 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建议:
1. 鼓励学生多加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 多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3. 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知识。
小学数学教案的建议
小学数学教案的建议
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准确认识和书写1-10的数字;
2. 学生能够按照顺序排列十以内的数字;
3. 学生能够用数字表示物品的数量。
教学准备:
1. 数字卡片(1-10的数字);
2. 物品卡片(如图形、水果等);
3. 黑板和粉笔。
教学步骤:
1. 引入:让学生看数字卡片,辨认1-10的数字,并在黑板上书写。
2. 讲解:通过展示物品卡片,让学生用数字表示物品的数量,例如:“有3朵花,请写下数字3。
”
3. 练习:让学生在小组或个人练习中,用数字卡片顺序排列1-10的数字。
4. 拓展:让学生观察周围环境中的物品数量,用数字表示出来,并进行书写练习。
5. 总结:复习1-10的数字,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做出相应的指导和帮助。
教学延伸:
1. 让学生尝试用其他方式表示物品数量,如手指、计数棒等;
2. 教师可以设计游戏或活动,帮助学生巩固对1-10数字的认识;
3. 小组合作练习,让学生互相帮助和纠正错误。
教学评价:
1. 观察学生在练习中的表现,包括识别数字、书写数字和表示物品数量的能力;
2. 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鼓励学生间的合作和交流;
3. 对学生的表现给予积极的反馈和肯定,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教学反思: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认识和书写十以内的数字的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指导意见
小学数学教学指导意见一、指导思想小学数学教学应致力于实现小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全面育人,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要教书育人于一体,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将品格、习惯、兴趣和方法的培养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二、教学原则(一)主体性原则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只有当课堂教学成为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独立创作的活动时,教学才富有创造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才能得到有效培养。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把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有机结合起来。
(二)活动性原则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要多给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和操作实验等“做数学”的机会。
只有在活动中,学生的行为、情感、认知等多方面才会投入到数学学习中,他们才能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三)创新性原则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之中。
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归纳概括得到猜想和规律,并加以验证是创新的重要方法。
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质疑—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活动中积累经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注重数学现实原则数学现实具有整体性,它是一种认知结构,体现了数学知识之间的内部联系;数学现实具有实践性,它是从数学的角度观察客观世界,并进行思考所获得的知识内容;数学现实具有个体性,按照学生的生活情境,它属于一个个体的、变化的、发展的动态系统,在个别指导时,要符合学生的数学现实,在班级授课时,则要顾及学生的年龄特征、城乡生活环境、普遍认知水平等因素。
数学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数学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教师必须在讲授表层知识的进程中不断地渗透相干的深层知识,让学生在掌控表层知识的同时,领会到深层知识,才能使学生的表层知识到达一个质的“奔腾”。
下面是作者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数学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期望对您有所帮助!数学的有效教学方式努力打造合适学生实际的教学环境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爱好。
”只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自信心,才能在自觉的学习活动中,使学生爱好盎然,充分发掘出学生的内在潜力。
所以,教师在教学进程中,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内容,设计丰富多彩的学生容易接受的教学活动。
如:有关数学教材内容的智力故事、谜语、有趣的图片等,再使用多媒体课件,使抽象的、难以知道的数学问题,变得形象生动、清楚明白,也非常容易让学生知道。
如:在讲述“鸡兔同笼”问题时,先使用多媒体让学生观看一些丰富多彩的画面,即很多小鸡和小兔子在绿绿的、青青的草地上在来回奔跑,有的在不停的啼鸣,有的在渐渐的吃着青草,有时候画面展现了许许多多的小鸡头和小兔头,有时候显现满草地的小脚,学生认真的看着画面,不时发出会心的笑声。
这时,我适时地提出这样几个问题:草地上的小鸡和小兔总共有六十只,可是它们的脚却有一百三十八只,问小兔和小鸡各有多少只?学生看到这个问题后,立刻愣住了,然后纷纭进入摸索当中。
就是由于有了这个生动活泼的画面,学生兴趣非常高涨,也为他们很快进入教学活动当中奠定了基础。
认真设计好各种类型的练习题对实行有效教学有很大的增进作用。
要真正实行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必须加强各种类型练习题的设计,让学生触类旁通,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成效。
例如:在学习“质数和合数的意义”时,在让学生充分知道质数和合数的条件下,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游戏活动:就是让学生依照自己的座号,根据老师的要求的规则起立,看看谁最机警。
像座号是最小合数的同学起立,是质数的,合数的,既是奇数还是合数的,是质数还是偶数的,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的等等,学生们在嘻嘻哈哈的笑声中进一步知道了质数和合数的定义及范畴,更让学生养成了勤于摸索,机动灵活的学习精神,也使课堂气氛空前活跃。
小学数学教案作业改进意见
小学数学教案作业改进意见
1. 增加示例演练:在每个新概念的学习过程中,增加一些示例演练,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理解和掌握知识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2. 增加趣味性:在设计数学练习题目时,可以融入一些生动有趣的题材,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增加学习的趣味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引导自主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多进行思考和讨论,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探索解决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
4. 布置巩固性作业:在课堂教学之外,布置一些巩固性作业,让学生在课后进行练习和巩固,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5. 定期进行课堂小测:定期进行课堂小测,检验学生学习情况,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困难,为后续教学调整提供参考。
通过以上改进意见,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提高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教学教研工作意见
2015年小学数学教学教研工作意见小学数学学科本年度将以“一师一优课”活动为抓手,结合高效课堂创建的考核评价,努力打造小学数学智慧课堂,将继续以“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研究为重点,强化课程意识,不断提升教研活动的实效性,将继续跟踪新教师跟岗培训,做好理念引领和基本功的锤炼,不断提升每一位教师的专业素养,特提出如下指导意见,请各校教研组参照执行:1、继续跟踪新教师跟岗培训,做好理念引领和学习,整体提升专业素养。
近三年上岗的新教师共71名,在去年跟岗培训的基础上,本年度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提升专业素养,达到一年入格、两年合格、三年出格的要求:(1)进一步熟读课程标准,熟读三个指定篇目,树立“小学阶段的数学教育必须服务于、服从于儿童的健康快乐成长。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每一个儿童都是一个珍贵的生命,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幅生动的画卷,教师应当体会儿童生命的最大丰富和主动性,关注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每一点进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肯定自己。
”常常反思我们的教学如何让每一个学生更加自信、更加充满智慧、更加富有个性。
6月份举行青年教师“三读懂”的竞赛活动。
(2)“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
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是学生不断经历、体验各种数学活动过程的结果。
数学活动经验需要在“做”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中积淀,是在数学学习活动过程中逐步积累的。
”这是《课标》(2011版)教学建议第四点,是我们打造智慧课堂的钥匙,也是我们“一师一优课”出优课的不二法门。
只要我们每节课都秉承“让学生经历知识的产生过程”的理念,我们的教学就差不到哪里去,学生就会在“做”和“思考”的过程中悟到很多教师无法言传无法告知的东西。
(3)每位老师要养成自我反思、不断总结教育教学工作的习惯,提倡“带着问题备好课,胸有成竹进课堂,伴着反思出教室”,学会在实践中提出问题,在理论的指导下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把教育教学的过程当作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努力做一个研究型的数学教师。
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指导意见
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指导意见“课堂”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主战场,是教师教育和教学活动的主阵地。
现在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是通过师生的相互作用,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使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最终达到“人的发展”的目的。
为了进下一步规范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切实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使教师的专业素质得到提高,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数学教育,特制定本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如下:一、基本要求遵循数学教学从现实背景抽象出数学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探索总结规律、构建数学模型----运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教学规律。
构建创设情境----探究学习----拓展应用的课堂教学基本结构。
二、具体要求:1.创设情境情境的创设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既要符合现实生活、贴近学生的实际,又要与数学学习紧密相连,以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认知规律的目的。
2.探究学习(1)系统的把握教材:教师应认真研究教材,深刻体会教材意图,分析认真研究教材的知识系统和逻辑关系,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紧密结合数学知识挖掘其蕴涵的思想方法、数学文化,能瞻前顾后的分析教材、统揽全局把握教材,把每一部分知识纳入到所在知识系统进行教学,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整体性和连贯性,感受数学文化,感悟数学学习的意义和价值。
(2)让目标成为课堂的灵魂:三维目标的设计要全面、准确、具体、实用,一切教学活动都要紧紧围绕目标设计,让目标成为有效调控学生的自主探究、教师的点拨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等一切学习活动的主线,突出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的灵魂作用。
(3)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中心:研究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研究学生的认知规律,准确把握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和生长点,找准教学的起点。
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从现实生活中搜集信息、分析信息、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特别是要让学生经历由现实问题抽象出数学问题一直到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让学生在这一“数学化”的学习过程中,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和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培养构建意识和初步的建模能力。
小学数学一至六年级教学指导意见
小学数学一至六年级教学指导意见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分析与建议一、教材分析:本册教材共有十三个小单元构成,其中第十三个单元是期末复习,其它均是新授单元。
这样安排正是考虑到课程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考虑到了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生活经验和刚入学的特点。
力求面向全体学生,兼顾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并依据《课程标准》将其分成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使用四个领域。
“数与代数”领域。
包括理解20以内的数,10以内的加减法,20以内的进位加法,理解钟面上的整时和接近整时的时刻,用相关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一类是求两个数一共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求总数);一类是从总数里去掉一部分,求还剩多少【或另一部分】的实际问题)(求剩余)。
“空间与图形”领域。
包括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协助学生初步建立长度观点;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上下、前后、左右等位置关系;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直观理解,在拼搭游戏中简单了解应用这些形体的基本特征。
“统计与概率”领域。
包括简单的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使用所学的知识实行分类、整理,并作简单的分析或说明。
“实践与综合使用”领域。
有两次实践活动:结合理解物体安排了《有趣的拼搭》,结合10以内数的理解和计算安排了《丰收的果园》。
教材编排特点:是以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安排教学内容的。
在教学理解10以内的数之前,先安排数一数、比一比和分一分等内容的教学;在教学10以内的加减法之前安排了分与合的教学。
通过数一数,让学生初步感受物体的个数需要用数来描述,数和物体之间存有某种对应关系;通过比长短、比高矮、比轻重,让学生初步理解简单的比较方法;通过数的分与合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分合思想。
注意适当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利于学生的学习。
教材安排20以内的认数和计算时,先教学10以内数的理解和计算,再教学11——20各数的理解及相对应的进位加法,体现了数与计算的发展与联系。
又如在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教材按9加几,8、7加几和6、5、4、3、2加几的顺序,有详有略、先详后略地教学,在鼓励算法多样化的同时,侧重引导学生用“凑十法”实行计算,有利于学生把掌握的计算方法主动类推到新的计算情境中,并逐步加深对十进制计数法的体会。
2010--2011下小学数学教学指导意见
2010--2011年下学期小学数学课程实施指导意见一、指导思想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统领,以“根基教育”为突破口。
特别要在培养学生自觉学习数学的兴趣及良好的学习习惯上下功夫。
继续落实市教科院《教学设计与评估》读本——“345优质高效课堂”。
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数学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
教学要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
通过有效的措施,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发展观,把提高质量作为数学教学的核心任务。
二、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习惯的培养1. 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学习数学的兴趣为解决数学问题提供了良好的心理准备,积极的数学学习兴趣可以使学生越学越自信。
教师只有善于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获取知识,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
教师要通过优化课堂教学和利用教学媒介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精心地设计练习和学生明确的学习目标来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数学思想方法的掌握和积极的鼓励性评价等来保持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加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把学生数学学习习惯养成教育当作教学工作的重点来抓。
如:1.课前的准备习惯把数学书、文具盒、包括课堂笔记和演练草稿本,必须随数学书在一起。
2.课前预习的习惯。
3.做题目时随手列竖式的习惯。
4.用铅笔、尺子规范画图的习惯;包括连线题目都要用铅笔直尺的。
5.检查验算的习惯。
6、自觉改错的习惯等等。
一个老师上课规范、要求严谨的态度也影响着整个班级每一个学生学习严谨的态度,直接影响教学质量。
3、养成学生“自我检查”的习惯自我检查就是检查自己所得的结果是否合理、是否正确,它是培养学生自我意识、思维判断性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实际上学生解答应用题发生困难或出现错误时,问题主要在理解题意和综合分析数量关系上,因此学生虽然检查结果,看似结果与列式计算无误,但由于列式有误,解答仍然错误。
小学数学教案建议
小学数学教案建议课题:加法与减法运算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使用数字字母记录数学题目的结果。
2. 能够熟练掌握加法和减法的基本运算规则。
3. 能够灵活运用加法和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加法的基本运算规则和应用。
2. 减法的基本运算规则和应用。
教学难点:1. 灵活运用加法和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2. 掌握进位和退位的方法。
教学步骤:1. 复习:回顾上次课学习的内容,让学生快速回忆加法和减法的基本概念。
2. 新知:介绍加法和减法运算的基本规则和步骤,让学生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意义和应用。
3. 练习: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加法和减法练习,巩固基本运算规则。
4. 拓展:让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灵活运用加法和减法的能力。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让学生反思学习的收获和不足之处。
6. 作业:布置适量的作业,巩固学生所学内容。
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举例让学生理解加法和减法的基本概念。
2. 操练串联法:通过一系列操练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合作和沟通能力。
教学资源:1. 数学教材2. 黑板、彩色粉笔3. 数学练习册4. 问题解决练习题教学评估:1. 教师观察学生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
2. 学生进行加法和减法练习的准确率和速度。
3. 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思维逻辑。
教学反馈:1. 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及时的肯定和指导。
2.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问题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
3. 鼓励学生多加练习,提高数学运算能力。
小学数学教案指导建议
小学数学教案指导建议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概念和算术技能。
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数学学习习惯。
二、教学内容:
1. 数学概念的介绍和理解,如数字、加减乘除等。
2. 算术技能的训练,如口算、列式计算等。
3. 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和方法。
三、教学方法:
1. 手指操作法:通过手指操作和物件操纵,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和算术运算。
2. 游戏法:设计各种趣味性游戏,让学生在玩中学,提高学习兴趣。
3. 讨论法: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和交流,解决数学问题,培养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
四、教学过程:
1. 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启发,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
3. 分层次、分步骤进行讲解和训练,确保学生逐步掌握知识和技能。
五、教学评价:
1. 经常性的口头回答和书面作业,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 定期的小测验、月考和期末考试,评估学生的学习成绩。
3. 综合性的评价,包括学习态度、思维能力、合作精神等方面。
六、教学反思:
1. 及时总结和分析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足,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2. 建立师生、生生之间的反馈机制,促进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和交流。
3. 不断完善教学设计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小学数学教学指导手册
小学数学教学指导手册引言:数学作为一门基础且重要的学科,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具有重要的培养作用。
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数学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发展。
本文将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课程设计、评价方法等方面,探讨小学数学教学指导手册的编写,旨在帮助教师合理指导学生的学习,提高数学教学的效果。
一、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中的第一步,它决定了教学的方向和内容。
小学数学教学目标应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要目标,同时注重数学知识的学习和运用能力的培养。
教材内容要与学生的年龄和认知水平相适应,关注学生的兴趣点和实际应用。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合理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学习兴趣。
二、教学方法:小学数学教学中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在讲解知识时,可以采用示范、讲解和引导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理解与记忆有机结合。
在解题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践和合作,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在评价学生时,注重考察学生的思维过程和解题思路,而不仅仅关注答案的准确性。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灵活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三、课程设计:小学数学课程设计应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为中心,注重知识与技能的融合。
课程设计要体现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原则,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
同时,要注重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通过丰富的教学材料和实例,使学生能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课程设计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思维,通过开展数学竞赛和研究性学习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四、教学资源:小学数学教学需要充分利用各类教学资源,提供多元化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材料。
教师可以使用教材、课件、多媒体教学等教学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和形式,使学生能够在多种环境下学习和运用数学知识。
2017秋学期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学指导意见
2017秋学期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学指导意见一、教材分析苏教国标版三年级《数学》教材上册的教学内容包括数与代数领域安排了5个单元,空间与图形领域安排了2个单元,实践活动领域安排了2个操作型活动和1个探究型活动,另外,教材里还编写了11道思考题、6篇“你知道吗?”和3个“动手做”活动。
(一)教学内容分析数与代数部分:一共安排了5个单元,包括《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千克和克》、《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解决问题的策略》和《分数的初步认识(一)》。
1.第一单元: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二年级已经教学了表内乘法,还认识了万以内的数,本册主要教学两、三位数乘一位数。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在整数乘法中具有重要的承上启下的功能,既是表内乘法的自然延伸,也是两、三位数乘两位数以及多位数乘法的重要基础。
本单元主要教学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乘法,它包括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积在100以内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和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倍的认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多少倍”、“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简单的实际问题,用乘法和加(减)法两步计算解决的简单实际问题。
教材围绕计算方法的探索、计算能力的形成和计算知识的应用安排了丰富的教学内容。
2.第二单元:千克和克千克和克是生活中最为常见的质量单位,本单元主要教学千克与克的认识及相关质量单位的简单换算。
学生认识千克和克的关键在于感受1千克和1克的实际轻重,能根据实际背景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进行表达和交流,能合理估计一些常见物体的质量。
教材十分重视有关质量知识与技能的教学,不仅要求学生知道千克和克这两个质量单位,而且要求他们具有1千克和1克的初步观念,能用秤计量物体有多重。
3.第四单元: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小学数学把整数除法分成三段教学,依次是:表内除法和有余数的除法,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如果除数是三位数、四位数的除法,则用计算器计算。
本单元主要教学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它包括整十数(含几百几十)和整百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和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及验算方法。
简阳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指导意见
时间:2015.04主讲:秦丽地点:会议室简阳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指导意见一、指导思想以《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等方针政策为指导,全面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
通过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使课堂教学更加符合教育学、心理学原理和学生年龄特征;使课堂教学更加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体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进一步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生动活泼、富有情趣的材料和环境;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二、目标任务探索和实践好的课堂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努力实现《义务教育数课程标准》关于教学和评价的基本理念。
关于教学的基本理念: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民民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
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体会和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努力让学生切实掌握数学的基本知识,形成一定的数学基本技能,领悟数学的基本思想,积累一定的数学活动基本经验。
同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的培养关于评价的基本理念: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
2019_2020学年度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指导意见
2019~2020学年度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指导意见一、教材分析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共安排十一个单元的内容。
具体安排为:《数一数》;《比一比》;《分一分》;《认位置》;《认识10以内的数》;《认识图形(一)》;《分与合》;《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认识11—20各数》;《20以内的进位加法》;《期末复习》。
上述教学内容根据2011年版的课标的修订,可以归入“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和“综合与实践”四个领域:1.“数与代数”领域安排了6个单元。
内容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认数,安排在教材的第一单元《数一数》、第五单元《认识10以内的数》、第七单元《分与合》,第九单元《认识11—20各数》;第二部分是计算,安排在第八单元《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第十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
这些内容是学生今后计算学习的重要基础,教材编排时不但课时有所增加,而且增设了“思考题”和“你知道吗”的内容,旨在帮助学生夯实基础,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丰富对数的认识,加强探索规律和知识的简单应用。
2.“图形与几何”领域安排了3个单元。
即第二单元《比一比》、第四单元《认位置》、第六单元《认识图形(一)》,一方面利用生活经验认识长短、高矮、轻重,初步建立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另一方面,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等位置关系,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再一方面,通过实物、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初步感知这些几何图形的基本特征。
这些内容既是进一步学习图形与几何的重要基础,同时也能为其他领域内容的学习提供支持,有利于丰富学生数学学习素材,促进学生积累学习“空间与图形”的初步经验,实现不同领域内容地有机融合。
3.“统计与概率”领域安排了1个单元。
即第三单元《分一分》,要求学生能根据给定的标准或者自己选定的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初步感受分类与分类标准的关系,初步体会统计的价值,并为以后学习统计和概率领域的内容打好基础。
小学数学学科作业设计与实施指导意见
小学数学学科作业设计与实施指导意见数学是小学学科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它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具有重要作用。
适当的数学作业设计与实施可以巩固和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成果。
下面是我对小学数学学科作业设计与实施的指导意见。
一、作业设计原则1.巩固性原则:数学作业设计应注重巩固学生已学过的数学知识与技能。
通过作业的设计,可以帮助学生复习与巩固当天所学的内容,提高学生的记忆与运用能力。
2.拓展性原则:数学作业设计应注重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与解决问题能力。
通过作业的设计,可以让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新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理性原则:数学作业设计应合理安排,既不能过难,使学生产生挫败感,也不能过简单,使学生感觉无聊。
作业的难度应适合学生的能力水平,有助于学生的学习进步。
4.差异性原则:数学作业设计应注重个体差异。
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能力、兴趣和学习风格各不相同,作业的设计应考虑到学生的个体特点,为不同的学生提供适宜的学习任务。
二、作业设计要点1.设计适量的练习题目:作业中的练习题目应量力而行,既不能太多导致学生时间不够,也不能太少使学生感到轻松。
练习题目的种类应多样化,既包括基础题目,也包括拓展提高题目,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2.提供思考题目:作业中应包含一定数量的思考题目,要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思考题目可以是开放性题目,鼓励学生多样的思考与解决问题的方式。
3.设计实践性题目:作业中应设计一定数量的实践性题目,要求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应用到实际中进行解决问题。
实践性题目可以是生活中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习的乐趣。
4.加强交流与合作:作业设计应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进行交流与合作。
可以设计一些合作性的作业,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与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团队意识。
三、作业实施建议1.及时批改并及时反馈:老师在学生上交作业后应及时批改,并及时给予学生反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教学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小学数学教学应致力于实现小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全面育人,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要教书育人于一体,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将品格、习惯、兴趣和方法的培养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二、教学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只有当课堂教学成为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独立创作的活动时,教学才富有创造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才能得到有效培养。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把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有机结合起来。
(二)活动性原则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要多给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和操作实验等“做数学”的机会。
只有在活动中,学生的行为、情感、认知等多方面才会投入到数学学习中,他们才能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三)创新性原则
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之中。
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
核心,归纳概括得到猜想和规律,并加以验证是创新的重要方法。
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质疑—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活动中积累经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注重数学现实原则
数学现实具有整体性,它是一种认知结构,体现了数学知识之间的内部联系;数学现实具有实践性,它是从数学的角度观察客观世界,并进行思考所获得的知识内容;数学现实具有个体性,按照学生的生活情境,它属于一个个体的、变化的、发展的动态系统,在个别指导时,要符合学生的数学现实,在班级授课时,则要顾及学生的年龄特征、城乡生活环境、普遍认知水平等因素。
(五)合作互助原则
学生之间的合作交往对学生自我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合作学习是建立在学生个体合作需要基础上的,在学生个体解决某个数学问题遇到障碍,百思而不得其解时进行合作学习才有价值,才有成效。
合作学习要处理好优秀生与学习困难生的关系,要让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
(六)反思评价原则
反思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
要及时反馈学习信息,诊断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预期,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对教学适时进行调控和改进,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建议
(一)备课
备课是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法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
备课要以课程标准
和教材为依据,着重进行教材分析、学生分析,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并做好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1.教学目标的拟订须建立在认真学习《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潍坊教科院下发的《小学数学学业质量标准与教学指南》、仔细研读教材和全面分析学情的基础上,要通盘考虑总体目标、学段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要善于把课时目标合理地分解为环节目标。
2.课时教学目标的拟订要关注知识技能性目标与过程性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的描述要明确、具体、可操作、可检测。
过程性目标要关注学生数学经验的积累、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以及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落实,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3.要充分依据教材提供的材料结合学生的学习设计教学。
因为教材是体现课程标准及教学理念的规范文本,其中凝聚着丰富的教学经验,提供的材料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是教师组织教学的主要依据。
4.教材研读要关注整套教材的基本结构,厘清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内容及在各学段的分布情况,并以此为背景研读课时教学内容,合理划分课时。
在把握教学重点、难点的同时,可补充、修改、调换、删减等方法完善教材资源。
5.科学的学情分析是实现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
学情分析包括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学习环境等要素,对任教班级的整体水平做到心中有数,以便于恰当地进行分层教学。
6.教学情境的创设和环节的构建都要为解决数学问题服务。
问题的设计要关注思考性和挑战性,有利于课堂生成,有利于展现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二)上课
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上课时要做到: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正确,教学方法灵活,教学结构严谨,教学语言简洁,教学状态自然,教学效果良好。
1.课堂是教师依据教学设计,引领学生达成教学目标的互动过程。
课堂组织的内容主要包括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运用有效的教学手段。
2.教师的教学语言要精炼、规范,要及时进行解题方法和思路的提炼与总结,关注学生的数学表达,逐步培养学生有根有据地说理习惯。
3.课堂实施要充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注意教学时间的合理分配,切入重点要快,充分利用每节课的最佳时间,一般应在前20—25分钟完成主要教学任务,并保证学生有10分钟左右的集中练习时间,让学生在课内完成课堂作业,切实减轻学生课后作业负担。
4.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让课堂充满生命力。
运用有张有弛的教学节奏、直观的图像、实物、语言、情境、阅读、思考、质疑、研讨、提示、操作、实践、练习等多种方法和手段的交替结合,吸引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
5.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以合作学习为契机,实行科学分组,恰当地选择合作学习的内容和时机,要让多数学生都有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倾听、学会欣赏、学会观察、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反思。
6.恰切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掌握学习方法,增强学习能力。
7.重视反馈与矫正方法的研究,要把教学中的“反馈—矫正”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尽量做到及时、准确、全面,师生都要形成反思与评价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