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传播学
网络传播学第四章

-
二. 网络舆论的功能
1. 舆论监督 2. 信息传播 3.交流思想
-
三. 网络舆论的规律
1.网络舆论既可能“兴”“衰”迅速,也可能长期持续。 2.网络舆论既容易“一边倒”,又难以主导。
-
四. 网络舆论存在的问题
1. 谩骂攻击 2. 发布虚假信息 3. 大量民事侵权
-
五. 网络舆论的引导与规范
经个 验人
生 活
人际传播情境
-
第二节 网民由精英走向大众化
一. 网民数量 二. 增长分析
1:网民人数 和上网方式
-
2:网民性别分布
-
3:网民年龄分布业分布
-
6:网民个人月收入分布
-
2:网民上网地点
-
8:网民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
-
8:网民经常使用的网络服务/功能之一
P131
-
第五节
网民行为特征分析
-
一.网民注意力呈现“马太效应”
美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莫顿(Robert K. Merton)归纳“马太效应”为:任何个体、群 体或地区,一旦在某一个方面(如金钱、名 誉、地位等)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 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 成功和进步。即社会中尤其是经济领域内广 泛存在的一个现象:强者恒强,弱者恒弱, 或者说,赢家通吃。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它是 种既有消极作用又有积极作用的社会心理现 象。
在中国的经济领域,有所谓的"2000万现象":彩电,冰箱,空 调等均在用户数量达到2000万以后迅速走向大众化,中国手机的普 及更加印证了"2000万用户往往会带来雪崩效应"的观点.中国网 络自突破2000万用户后开始向低收入,女性网民倾斜,也印证了这 一趋势.
新闻学网络传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新闻学(网络传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代码: 050301)一、专业培养目旳本专业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具有良好旳职业道德, 具有扎实旳新闻理论知识与技能、广阔旳文化与科学知识, 掌握一定旳现代网络技术, 熟悉我国新闻宣传政策法规旳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毕业后能在新闻、网络、出版等行业以及其他企事业单位从事编辑、记者、宣传助理、文秘等工作。
二、培养规格规定(一)培养规格规定本专业学生重要学习新闻学和传播学旳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接受新闻业务旳基本训练, 具有从事新闻、宣传、文秘、公关、管理等有关职业所需要旳基本素养和基本能力, 可以积极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 并富有创新精神。
1. 热爱中国共产党,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 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 具有对旳旳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崇高旳道德品质。
2.具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掌握新闻学旳基础理论, 具有新闻(网络传播)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摄影等专业技能。
3. 理解我国新闻工作旳方针、政策和法规;理解新闻专业学科前沿旳发展动态;掌握计算机旳基本知识, 纯熟运用现代网络传播技术;掌握一门外语。
4. 具有调查研究旳能力;具有适应社会旳能力、获取知识旳能力、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旳能力以及与人合作共事旳能力;具有科学、合理旳知识构造;具有实事求是、勇于创新旳科学态度。
5.具有健康旳体魄、具有健全旳人格和良好旳心理素质, 到达国家规定旳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原则。
6.具有良好旳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 具有健全旳人格和良好旳心理素质, 具有较强旳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成为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旳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重要职业岗位关键能力、能力要素、课程对应关系表三、重要支撑学科新闻传播学四、专业关键课程与特色课程(一)专业关键课程:新闻学概论、新闻采访学、新闻写作学、新闻评论学、新闻编辑学、新闻摄影、广播电视新闻采编、中国新闻事业史、外国新闻事业史、网络新闻实务、网络传播学(二)特色课程:网络新闻实务、新闻采访学、新闻编辑学、广播电视新闻采编五、重要实践教学环节本专业重要实践教学环节有: 公共基础类实践(军事理论与技能训练、形势与政策等), 专业类实践(科研综合实践活动、暑期新闻专业小实习、新闻课外专业实践、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 素质拓展与创新类实践(社会实践、专业素质拓展)。
《网络传播学》课件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口碑传播是指受众在接收到传播内容后,向他人 推荐或分享的行为,口碑传播的效果往往比传统 广告更为显著。
网络传播的社会影响
信息泛滥Βιβλιοθήκη 01网络传播的便利性和快速性导致了信息的泛滥,大量无用的、
虚假的信息充斥着网络空间,给受众带来困扰。
社交变革
02
网络传播改变了人们的社交方式和社交习惯,人们可以通过社
交媒体等平台随时随地与他人交流和互动。
实施处罚措施
对违反法律法规的网络传播行为,依 法进行处罚,包括罚款、撤销资质等 。
加强国际合作
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共同 打击跨境网络传播违法行为。
网络传播的自律机制
行业自律组织
企业自我约束
成立相关的行业自律组织,制定自律规范 和标准,引导会员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和伦 理准则。
网络传播企业应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 加强员工培训和教育,提高自律意识。
详细描述
网络传播学的跨学科性表现在它融合了传播学、计算机科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体系;实践性则体现在它 关注网络信息传播的实际问题和现象,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动态性则是因为互联网技术和信息传播方式不断 变化,网络传播学的研究内容也需要不断更新和发展。
02 网络传播的原理与技术
网络传播的原理
信息的高速流动和广泛覆盖。
网络传播的技术基础
互联网技术
互联网是网络传播的核心技术,包括 TCP/IP协议、HTTP协议、SMTP协议 等,实现了全球范围内的信息互联互 通。
云计算技术
大数据技术
大数据技术通过对海量数据的采集、 存储、分析和可视化,为网络传播提 供了更加精准的目标用户分析和个性 化推荐。
网络新闻传播学的学科定位

网络新闻传播学的学科定位一、引言网络新闻传播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是在互联网时代兴起的。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快速发展,网络新闻传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就网络新闻传播学的学科定位展开探讨,分析其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学科关联及发展趋势等方面内容。
二、研究对象网络新闻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网络新闻传播现象及其规律。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主要媒介已经由传统的报纸、电视等转变为互联网。
因此,网络新闻传播学主要关注的是网络新闻的生成、发布、传播、接受和影响等方面的问题。
网络新闻的生成过程包括新闻的采集、编辑和发布等环节。
网络新闻传播学研究如何利用网络技术和平台,提高新闻采集和编辑的效率,并借助搜索引擎和推荐算法等手段,增加新闻的曝光度。
网络新闻的传播过程主要包括信息的传播途径、传播路径以及传播效果的研究。
网络传播具有即时性、交互性和个性化特点,影响着信息传播的效果和影响。
网络新闻的接受过程指的是用户如何获取并消化网络新闻的过程。
网络新闻传播学关注用户对新闻的选择、关注和参与程度等因素,研究用户在互联网环境下的新闻接受行为,并分析用户对新闻的态度、意见和反馈等。
网络新闻的影响主要指的是网络新闻对个人、社会和公共领域的影响。
网络新闻传播学研究网络新闻对舆论的引导和塑造、政治和文化价值观的传递、社会事件和公共议题的发酵等。
三、研究方法网络新闻传播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两种。
定量研究主要通过问卷调查、统计分析和数据挖掘等方法,收集大量的数据,并依据统计学进行分析和解读。
定量研究可以提供客观、精确的结果,对于大规模样本和大范围数据的研究较为适用。
定性研究主要通过深度访谈、观察和内容分析等方法,从个案和局部的角度出发,对研究对象进行深入的描述和解释。
定性研究能够帮助研究者深入理解网络新闻传播现象的内在机制和含义,发现研究对象中隐藏的规律和现象。
网络新闻传播学的研究方法还包括实证研究和理论研究。
网络传播概论知识点总结

网络传播概论知识点总结一、网络传播的基本概念1. 网络传播的定义和特点网络传播是指利用计算机、互联网和其他数字化技术进行信息传递和交流的活动。
网络传播具有即时性、全球性、互动性和个性化等特点,极大地改变了人们获取和传播信息的方式。
2. 网络传播的发展历程和现状网络传播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ARPANET,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互联网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网络传播在不断发展和演变。
3. 网络传播的影响和作用网络传播的发展对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促进了信息的传递和交流,同时也带来了信息泛滥和网络安全等问题。
二、网络传播的基本理论1. 信息传播理论信息传播理论研究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的特点和规律,包括信息的产生、传播和接受等环节,是网络传播研究的基础理论之一。
2. 传播学理论传播学理论是研究传播现象的学科,主要包括传播过程、传播效果和传播媒介等方面,对网络传播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3. 媒介效应理论媒介效应理论主要研究媒介对受众的影响,包括信息传递、态度和行为的改变等,对网络传播的影响和作用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网络传播的主要形式和特点1. 网络媒体网络媒体是指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体,包括门户网站、社交媒体、博客、微博等形式,它具有即时性、互动性和全球性等特点。
2. 网络社交网络社交是指利用互联网进行社交活动,包括社交平台、社交应用等,它促进了人们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改变了传统社交方式。
3. 网络广告网络广告是指利用互联网进行商品和服务的宣传和推广,它具有精准定位、互动性和成本效益等优势,成为主流的广告形式。
四、网络传播的影响因素1. 技术因素网络传播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支持,包括互联网技术、移动通讯技术、云计算技术等,它们的不断进步和创新推动了网络传播的发展。
2. 经济因素经济因素对网络传播有着重要的影响,包括广告投入、市场需求、盈利模式等,它们决定了网络传播的商业化程度和发展方向。
网络传播学概论

网络传播学概论网络传播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致力于研究通过网络手段传播的信息,并对其产生的影响。
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网络传播变得越来越重要,它不仅影响着人们在社会方面的生活,而且还影响着个人的生活方式。
本文将从网络传播定义、网络传播特点、网络传播影响及其发展前景四个方面来深入探讨网络传播学的内容。
网络传播是指人们通过网络手段传播信息,并对其产生的影响。
它主要包括网络媒体、网络营销和社交媒体等。
它是社会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互联网等新兴的技术工具实现传播的功能,因此具有很强的技术性。
同时,网络传播也是一种文化形式,由于它与人类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它传播的信息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网络传播具有诸多特点,如快速、高效、可见性强等。
一方面,网络传播的速度比传统的传播形式要快得多;另一方面,它的效率也比传统的传播形式高得多,可以帮助企业更快地充分利用资源,提高生产力;此外,由于它的可见性较强,任何人都可以轻松的获取到任何的信息。
网络传播同样也有很多的影响。
首先,它加速了人们的生活节奏,人们可以轻松地通过网络获取任何信息;其次,它改变了人们的沟通方式,使人们可以轻松地及时地进行沟通;第三,它使传统的传媒受到不断的冲击和变革;最后,它也改变了人们生活、工作方式,使人们可以更加轻松、高效地应对和利用社会资源。
网络传播的发展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虽然它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但它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它的发展将有助于更好地发挥社会传播作用,有助于建设网络体系,更好地促进社会的发展,并在新兴的技术支持下实现信息的更快传播。
综上所述,网络传播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主要研究通过网络传播的信息,以及它产生的影响。
它具有一定的特点,如快速、高效、可见性强等,并为社会带来一定的影响,但它也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未来,网络传播学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网络传播概论考研题库

网络传播概论考研题库一、网络传播的定义与特点1. 简述网络传播的基本概念。
2. 网络传播与传统媒体传播相比有哪些特点?3. 论述网络传播的互动性和去中心化特征。
二、网络传播的发展历程1. 描述互联网的起源及其对传播学的影响。
2. 分析网络传播技术的发展对信息传播方式的影响。
3. 论述社交媒体在网络传播中的作用。
三、网络传播的类型与模式1. 列举网络传播的主要类型。
2. 讨论网络传播的传播模式,如病毒式传播、口碑传播等。
3. 分析网络传播中的信息扩散机制。
四、网络传播的伦理与法律问题1. 讨论网络传播中的隐私权问题。
2. 分析网络传播中的知识产权保护。
3. 论述网络传播中的虚假信息和谣言传播问题。
五、网络传播的社会影响1. 论述网络传播对公众意见形成的影响。
2. 分析网络传播对政治参与和民主进程的影响。
3. 讨论网络传播对文化多样性和全球化的影响。
六、网络传播的策略与技巧1. 讨论如何有效利用网络传播进行品牌推广。
2. 分析网络传播在危机管理中的作用。
3. 论述网络传播中的受众分析和定位策略。
七、网络传播的未来趋势1. 预测未来网络传播技术可能的发展方向。
2. 讨论人工智能在网络传播中的应用前景。
3. 分析大数据技术对网络传播的影响。
八、案例分析1. 分析一个成功的网络传播案例,讨论其成功的原因。
2. 讨论一个网络传播失败的案例,分析其失败的原因。
3. 通过案例分析,总结网络传播中应注意的问题。
结语网络传播学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领域,考研题库的建立旨在帮助学生系统地理解和掌握网络传播的相关知识。
通过不断的学习与实践,学生可以更好地适应数字时代的传播环境,为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希望本题库能够为考研学子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指导。
网络传播导论知识点总结

网络传播导论知识点总结一、网络传播基础知识1. 网络传播的定义和特点网络传播指的是利用互联网进行信息传递和交流的行为,是一种基于网络技术的传播方式。
网络传播具有全球性、互动性、即时性、多样性等特点,对信息的传播和接收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
2. 网络传播的发展历程网络传播的发展经历了从早期的简单文字信息传递到多媒体信息传播,再到社交网络、微博、直播等互动性强的新媒体形式。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网络传播形式不断创新,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3. 网络传播的基本原理网络传播的基本原理包括信息的数字化、信息的传输和传播、信息的加工和利用等。
通过互联网,信息被数字化后可以传输、加工和利用,实现了信息的广泛传播和共享。
二、网络传播理论1. 信息传播理论信息传播理论是网络传播领域的基础理论,主要研究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的规律和特点。
包括信息的产生、加工、传播和接收等方面的内容。
代表性理论包括香农-韦纳模型、传播噪声理论等。
2. 传播学理论传播学理论是研究传播行为和传播效果的理论体系,包括传播者、受众、传播内容等方面的内容。
经典理论有传播四大功能、符号互动论、使用与满足论等。
3. 社会影响理论社会影响理论关注网络传播中社会影响力的作用和机制,研究传播对社会群体的影响。
网络传播中的社会影响理论包括观众认知、媒介依赖理论、社会认知理论等。
4. 新闻价值理论新闻价值理论是新闻传播领域的理论基础,主要研究新闻识别和确定的规律。
代表性理论有门户价值理论、认知日程理论、权威信源理论等。
5. 传播伦理理论传播伦理理论研究的是网络传播中的伦理道德问题,主要包括隐私保护、信息真实性、版权保护、信息道义等方面的内容。
传播伦理理论包括西方传统伦理理论、公共关系伦理理论以及网络伦理理论等。
三、网络传播媒体和平台1. 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互联网是网络传播的基础设施,是利用TCP/IP协议簇相连的全球信息基础设施。
移动互联网则是利用移动通信网络实现信息传播的新型网络形式。
(完整word版)网络传播学概论重点

网络传播学概论第一课互联网发展历史一、国际互联网的发展历史国际互联网的发展经历了4个阶段:1969—1985:初步形成阶段;1985—1995:渐进发展阶段;1995—2003:规模高速扩张阶段:2003年至今:两大方向:在“网内”实现Web2.0式传播;在“网外”呈现媒体融合状态。
二、我国互联网的发展历史我国互联网的开发建设比美国晚20年左右;1995年,基本上与世界网络保持了同步的态势。
发展历史分3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筹划至1994年4月正式接入互联网;1994年至2001年“三网融合”目标的提出;“三网融合”目标的实施与发展阶段。
第二课一、人类信息传播阶段二、网络传播特点与优势:1、传播与更新速度快、成本低2、信息量大、内容丰富3、低成本全球传播4、检索便捷5、多媒体6、超文本7、互动性三、“新媒体”的界定P10四个角度:1、“数字化”、“互动性”是新媒体的根本特征。
2、“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3、“新媒体”的“新”是以国际标准为依据。
4、“新媒体”是一个宽泛的概念。
第三课、Web2.0 的传播理念(了解理论的应用、阴影不用背)一、长尾理论: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其余80%尽管是大多数,却是次要的。
优点:成本低、风险低、效益高、选择多元化缺点:收益时间长在Web2.0时代,公司的利润不再依赖传统20%的“优质客户”,而是许许多多数量庞大的原先被忽视的客户;长尾理论因此也成为Web2.0商业价值的重要诠释。
该理论本质上强调“个性化”和“小利润、大市场”。
Google和亚马逊都是典型的例子。
二、六度分隔理论:该理论认为,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认识所有的人。
在Web2.0时代,六度分隔理论可以让现实世界的60亿人通过互联网,建立紧密的联系。
每一个Web2.0网站都是网络中的一个提供社会网络服务(SNS)的站点。
《网络传播学》课件

网络传播
通过本课程,您将全面了解网络传播学的理论与实践,为您未来在网络传播领域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持和指导。
网络传播的传播路径
研究网络传播信息传递的路径, 包括社交媒体、新闻平台等。网络传播的影响与效果源自1网络传播的社会影响
剖析网络传播对社会的影响,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
2
网络传播的舆论场效应
研究公众在在线平台上的声音与舆论,以及对社会决策的影响。
3
网络传播的品牌建设
展示如何利用网络传播手段,为品牌树立良好的形象和声誉。
《网络传播学》PPT课件
欢迎来到《网络传播学》课件!本课程将为您介绍网络传播学的基本概念、 发展历程以及其在当代社会的重要性。
课程介绍
本节将为您介绍《网络传播学》的课程内容、目标与重点,并分享学习方法 和要求,为您打下扎实的学习基础。
网络传播基础知识
网络传播概念与发展历 程
深入探讨网络传播学的定义、 发展历程以及与其他学科的 关联。
网络传播的特点与优势
通过对网络传播的分析,揭 示其与传统传播方式的比较 优势。
网络用户行为与心理
研究互联网用户在网络传播 中的行为模式与心理活动。
网络传播的要素与过程
网络传播的参与者与 角色
分析网络传播中各类参与者的 角色与影响力,并探讨他们在 传播过程中的作用。
网络传播的内容与形 式
探索网络传播中的内容类型和 传播形式,如文字、图像、视 频等。
网络传播学读后感

网络传播学读后感After delving into the field of cyber communication, a profound realization struck me.It"s a discipline that transcends mere transmission of information, encapsulating the essence of human interaction in the digital era.The intricacies of how messages spread like wildfire across the web is both fascinating and daunting, revealing the power and vulnerabilities of our interconnected world.在深入探讨网络传播学之后,我有了深刻的感悟。
这不仅仅是一门关于信息传递的学科,它还包含了数字时代人类互动的核心要义。
信息如何在网络中如野火般蔓延的复杂性既令人着迷又让人敬畏,它揭示了我们所处互联世界的力量与脆弱性。
Each chapter of the book unfolds like a digital tapestry, weaving together theories and case studies that highlight the impact of online discourse on society.It becomes increasingly apparent that in this digital age, our clicks and shares carry immense weight, shaping public opinion and potentially altering the course of events.每一章节都像是一幅数字挂毯,交织着理论与案例研究,突显了网络话语对社会的影响。
网络传播

网络传播课程目标和要求目标:随着互联网的崛起,网络传播作为一种全新的信息传播方式快速崛起。
本课程围绕网络传播这一核心议题,介绍和讨论网络传播的类型、网络传播中的受众及其行为、网络媒介特性、网络传播效果、网络舆论、网络广告、电子商务等内容。
要求:熟悉网络媒介,结合自身的网络使用,理解网络传播的相关内容;并以此为基础,扩展对网络传播的了解。
及时阅读相关材料。
第一章网络传播概述什么是网络传播网络传播学的学科性质对传播学知识的影响(一)什么是网络传播媒介技术发展与信息传播媒介与传播:每一次媒介技术的突破,都会带来信息传播方式的革命,从而推动社会生活的变革。
媒介与社会:信息传播技术和传播方式的变革,对人们的思考方式、行为方式、认知能力,以及社会结构、文化形态都会发生深刻的影响。
什么是媒介媒介一词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使用,指使事物发生关系的中介体、手段、工具等(张国良:《新闻媒介与社会》)。
广义的媒介指人体的延伸,如麦克卢汉说衣服是皮肤的延伸,车轮是脚的延伸,电话是耳朵的延伸等。
狭义的媒介指传播媒介,包括个人媒介、组织媒介和大众传播媒介等。
媒介即信息因尼斯:媒介的偏向麦克卢汉:真正影响和改变人们的,不是传播媒介中的具体内容,而恰恰是媒介本身。
媒介即信息,社会为媒介的性质而不是媒介的内容所影响。
波兹曼:媒介塑造了我们对世界的理解梅罗维茨:媒介形塑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媒介在传播中的作用媒介是人类传播活动中,达到传播目标的重要工具。
媒介是影响人们态度、情感、思维和行为的重要变量。
个人形象的建构与发展,受媒介的影响和制约。
媒介有自己的偏好,对传播内容有深刻的影响,指导着我们看待和了解事物的方式。
阅读材料:媒介的影响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举过三个例子,分析媒介对于文化的影响(《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第18-21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没有书面文字的非洲部落如何解决纠纷大学博士论文口试中对于引用的态度苏格拉底的辩护传播的历史关于传播的历史,传播学者唐·彭伯说:我们假定人类现代历史的4万年为一年,此时正值12月31日深夜,该年的最后一天。
网络传播学_习题集(含答案)

《网络传播学》课程习题集一、多项选择题1.网络媒体较以往的传统媒体而言特征包括()。
A传播方式的交互性B数字化C多媒体D个性化E超文本2.魔弹论是建立在()假设的基础上的。
A受众面对大众媒介处于完全被动的地位B认为大众媒介力量有限C受众与大众媒介地位相当D受众面对大众媒介并不是处于完全被动的地位E认为大众媒介力量巨大3.人类的传播活动大体上经历了那几个阶段()A口头传播时代B文字传播时代C印刷传播时代D电子传播时代E网络传播时代4. CMC作为新型传播手段。
它有哪些特点()A、从传播模式看,它既然实现人际传播、组织传播,也可实现大众传播。
B、从传播方式看,它既可以实现传授者之间的一对一传播,也可以实现传授者的一对多、多对多传播。
C、从传播内容看,它既可以传播文本信息,也可以传播声音信息、图像信息和视频信息。
D、从传播媒介看,互联网是CMC传播的基础,CMC不能离开Internet而单独存在。
E、从传播的实效性上看,它既可以实现传授者之间的同步传播,也可以实现传授者之间的异步传播。
5.系统模式理论是德国学者马莱兹克提出来的。
他的主要观点是()。
A、大众传播过程一般不会受社会环境的影响。
B、大众传播过程是各种社会力量、心理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
C、传播的主要因素如传播者、接受者、媒介与信息,都会受到不同的社会力量和心理因素的制约。
D、传播者和受众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进行着互动的、双向的信息传播。
E、整个传播过程是一个复杂的、互动的系统。
6.一般而言,我们可以把网络传播者分为()。
A、职业的网络传播者B、普通的网络传播者C、专门的网络传播者D、技术型网络传播者E、非技术性网络传播者7.网络媒体受众的心理特征包括()。
A、独处心理B、隐蔽心理C、匿名心理D、角色扮演心理E、共享心理8.网络传播模式的多种传播类型结合的特点体现在()的结合。
A、人际传播B、群体传播C、组织传播D、大众传播E、交互传播9.网络传播中的把关行为包括()。
网络传播学复习题

网络传播学复习题一、网络传播的概念与特点网络传播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它具有以下显著特点:1、数字化:信息以数字形式存在和传输,便于存储、处理和传播。
2、多媒体融合:能整合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的信息,丰富了传播内容。
3、全球性:打破了地域限制,使信息能够在全球范围内迅速传播。
4、交互性:传播者与受众之间可以实时互动,受众不再只是被动接受信息。
5、个性化:能够根据用户的兴趣和需求,提供定制化的信息服务。
二、网络传播的类型1、网站传播网站是网络传播的重要平台,包括新闻网站、商业网站、政府网站等。
它们通过页面设计、内容更新等方式向用户传递信息。
2、社交媒体传播如微博、微信、Facebook 等,用户可以创建个人账号,分享信息、观点和生活点滴,形成社交网络。
3、搜索引擎传播用户通过输入关键词,搜索引擎为其提供相关的网页链接和信息,帮助用户快速获取所需内容。
4、视频分享平台传播像 YouTube、抖音等,用户可以上传、观看和分享视频。
5、在线论坛和社区传播人们围绕特定主题展开讨论和交流,形成具有共同兴趣的群体。
三、网络传播的受众1、受众的特点网络受众具有自主性强、个性化需求高、参与意识浓等特点。
他们可以自由选择信息,同时也能主动发布和传播信息。
2、受众的行为包括信息搜索、浏览、分享、评论、转发等。
受众的行为不仅受信息内容的影响,还受到社交关系、平台算法等因素的制约。
四、网络传播的效果1、认知层面网络传播能够拓宽受众的知识面,增加对事物的了解和认识。
2、态度层面可能改变受众对某一事物的看法和态度,形成舆论。
3、行为层面影响受众的行为决策,如购买商品、参与活动等。
五、网络传播中的伦理问题1、虚假信息传播网络上存在大量虚假、夸大的信息,误导公众。
2、隐私泄露个人信息在网络传播中可能被不当收集和使用,导致隐私泄露。
3、网络暴力一些网民在网络上发表攻击性言论,对他人造成伤害。
4、知识产权侵犯未经授权转载、复制他人作品等行为屡见不鲜。
《网络传播学概论》课件

视频、直播等形式。
实时互动
3 网络社交媒体传播具有实
时互动的特点,用户可以 即时评论、转发和分享。
网络视频传播
直观生动
网络视频传播以视频形 式呈现,能够直观生动
地传递信息。
内容丰富
网络视频传播涵盖了电 影、电视剧、综艺节目 、短视频等多种类型。
跨时空传播
网络视频传播不受时空 限制,用户可以在任何 时间、任何地点观看视
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技术 的应用
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将为 网络信息传播带来新的形式和 体验,提供沉浸式的传播体验 。
社交与信息传播的深度融 合
未来社交媒体将更加融入网络 信息传播体系,成为人们获取 和分享信息的重要渠道。
跨文化交流与全球传播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跨文 化交流和全球传播将成为未来 网络信息传播的重要趋势。
互动性强
网络广告传播可以与受众进行实 时互动,提高广告的互动性和参 与度。
网络社交媒体传播
社交属性
网络社交媒体传播基于社 1
交关系,通过用户之间的 互动实现信息的传播。
分众化传播
4
网络社交媒体传播可以根 据不同用户群体的兴趣和 需求,实现分众化的信息 传播。
内容多样性
2
网络社交媒体传播的内容
多样,包括文字、图片、
《网络传播学概论》 课件
• 网络传播学概述 • 网络传播的原理与技术 • 网络信息传播的形式与特点 • 网络信息传播的策略与技巧 • 网络信息传播的挑战与未来发展
目录
Part
01
网络传播学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网络传播学是一门研究网络传播现象、规律和方法的学科,它以互联网为研究载体,探 讨信息传播的新模式、新机制和新趋势。
网络传播学

绪论1.网络传播的概念网络传播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的人类信息(包括新闻、知识等信息)的传播活动。
在网络传播中的信息,以数字形式存储在光、磁的存储介质上,通过网络高速传播,并通过计算机或类似设备阅读使用。
”2.新媒体的两大特征数字化互动性:由所有人面向所有人进行的传播3.为什么把网络传播学设定为一门单独的学科?广义的传播虽然包括自然界的传播和人类社会的传播,但传播学属于社会科学范畴,有一套自己的理论体系和不同的分科研究领域。
网络传播学是传播学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但它包括的门类和范围更广。
计算机技术平台的变化多端;网络的多媒体功能和信息容量的无限性。
4.网络传播学研究的基本问题(1)、界定网络传播学的研究对象(2)、网络传播学与传播学之间存在的个性与共性关系(3)、网络传播学的研究方法(4)、网络传播学理论到实务转换5.网络传播学研究的对象及范围——研究对象:人类通过计算机网络所进行的各种信息传播活动和规律。
——研究范围:网络传播发展历史、网络传播理论知识、网络传播业务。
6.网络传播学的研究方法;与传播学相比的继承与突破继承的研究方法:1、社会调查法——直接调查:观察法——间接调查:问卷调查、抽样调查2、内容分析法3、控制实验法4、其他研究方法:逻辑方法、数学方法、个案研究、比较研究突破的研究方法:5、特殊方法——网络调查法第二章1.互联网的定义:互联网(INTERNET,又译因特网、网际网),即广域网、局域网及单机按照一定的通讯协议组成的国际计算机网络。
人们可以与远在千里之外的朋友相互发送邮件、共同完成一项工作、共同娱乐。
2.第一台计算机——1946年第一台计算机ENIAC于美国诞生3.互联网发展经历的四大阶段(1)、基于军事需求的萌芽阶段(20世纪60-70年代)大事记:——1959年10月,前苏联的人造卫星“斯普特尼特”上天;——美国的高级研究计划署成立(ARPA);——1969年,互联网诞生,ARPA建立ARPAnet网络,连接军事及研究用电脑主机(2)、在科研领域的应用和完善大事记:——1972年,计算机可以更加简便的接入互联网——1973年,全球性的互联网开始浮现首批连入ARPANET的其他国主机出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传播学笔记网络中各个节点的交织为我们构建了一个虚拟社会。
各种评论相继出现:“互联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言论多样化的舞台,以及信息自由流动的机会”“互联网络,这是个最民主的地方”“传播权利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得到真正的普及”网络所具有的“虚拟实在开创了人类一个崭新的生存空间,也存在把人类带到与真实世界更远的地方的危险作为网络交际主体的人在网络交际中则是“由语言构成的虚拟主体”★网络虚拟社会的特点:(1)自由性(2)开放性(3)虚拟性:虚拟实在是指在效果上,而不是在实质上。
(4)非人性化★互联网的雏形是阿帕网(ARPAnet)于1969年诞生于美国★1998年5月联合国新闻委员会正式确认网络是“第四媒体”。
★网络传播其实就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的人类信息(包括新闻、知识等信息)传播活动。
★网络传播的优点:(一)更具经济性。
(二)更具保存性。
(三)更具检索性。
(四)更具互动性。
★网络传播细可分为网络人际传播、网络群体传播、网络组织传播、网络大众传播网络人际传播是指个体间借助计算机和互联网,以文字和网络符号为主要手段所进行的传递信息、交流情感的传播活动。
★网络人际传播主要可分为同步与非同步的两大类型。
(一)、非同步网络人际传播非同步(nonsynchronous)交流主要是通过电子邮件(E-mail)、电子公告牌(BBS)进行的。
(二)、同步网络人际传播同步(synchronous)即通过网络实时的交流空间进行的人际交流。
其基本形式有Web聊天、聊天软件(ICQ、OICQ)和互动游戏等形式。
网络作为人际传播平台时,受众的心理包括:1、要求被认同的心理;2、渴望交流的心理;3、代入的心理(指受众无力实现却又想获得虚幻满足的心态);4、逃避心理;5、自我表露与隐匿;6、网上印象与表演;7、求“异”思维与情感诉求。
★网络人际传播的特点:1.网络人际传播是一种以文字交流为主的传播。
既挑战语言文字,又挑战交际策略。
2.网络人际传播具有广泛性。
3.网络人际传播常常具有偶然性。
4.网络人际传播具有匿名性。
5.个体在网络人际传播中具有多重性。
网络人际传播的利用:(一)个体对网络人际传播的利用1.网上积极的人际交流,能扩展人们的交际范围与能力,增加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的交流机会。
2.网上人际交流如E-mail可以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
3.网上交流,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缓解人们的现实生活压力,调节心情。
有时可起到心理治疗的作用。
但滥用则可能带来相反的效果。
(二)新闻传播与人际传播1.E-mail或聊天,可以成为一种采访手段。
2.通过E-mail这种方式,来加强读者与编辑之间的交流。
3.通过聊天室来加强读者之间、读者与专家之间、读者与名人之间、读者与报道对象之间或读者与记者编辑之间的交流。
4.传统媒介可以利用网络人际传播,加强传播效果。
例如在广播电视直播节目中,开通聊天室或BBS。
★网络群体的形成途径:(1)将物理世界已经存在的群体复制到网上:班级成员相对固定、交流模式变化不大、稳定性较强、具有一定的排外性等等(2)通过网络形成的新群体:红客联盟、论坛里面、网络同居等来源面宽、流动性大、稳定性不够、易消失等★网络群体传播的特点:1、成员身份公开性与匿名性并存2、重新赋权3、群体压力程度与成员对群体的认同度有关网络中的组织传播分类:(1)内联网:主要实现组织内的传播(2)互联网:主要实现组织外的传播★内联网与组织传播1、内联网可以实现的功能主要有:Web、电子邮件、公告板、论坛、短信、ftp等2、内联网给传统组织传播带来的影响:(1)内联网改变了传统的组织结构,实现了信息的共享使组织的结构由“金字塔”式变为“网络式”。
(2)内联网改变了组织成员间的交流方式在互联网上,组织宣传活动主要是以建立网站的形式展开。
与传统的宣传活动相比,网络宣传具有以下特点:1、组织在宣传活动中可以更好地掌握主动权2、组织的网络宣传活动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网站的影响力★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网络的特点:1、信息发布的低“门槛”2、资源的无限性3、传播的跨国界4、传播的灵活性传统媒介的传播一般特点是点对面,而在网络中,传播可以几种方式存在:点――点,点――面,面对面。
从传播的时间性来看,网络传播可以是同步传播,也可以是异步传播。
5、传播的互动性6、传播信息的多媒体化7、信息呈现方式的非线性8、大众传播与其他形式传播的进一步融合9、网络不仅仅是媒介它还是一种虚拟空间,一种生活平台,一种商业平台。
10、小众化11、提供完全个性化的服务 RSS服务等网络对传统媒体的挑战:新兴媒体出现以后,旧媒体都会面临一个生存问题。
目前,人们对此的认识有以下几种:1、旧媒体不会灭亡2、网络媒体必然代替传统媒体3、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融合。
4、网络媒体将成为一种主流媒体,传统媒体将让位于网络媒体而边缘化、非主流化。
★互联网对报纸的冲击:1、读者被分流,发行量下降。
2、报纸的广告开始被分流。
3、由于信息越来越多地通过无纸化传递,印刷品也将不断减少,很多报社的对外承揽的印刷业务将受到网络的影响。
国内报纸电子版的现状与缺陷现阶段一个比较成熟的报纸电子版有以下的内容:提供报纸的主要内容甚至是全部内容,提供同一集团其他媒体的内容,提供繁体字版和英文版,提供为读者服务的相关数据库,提供旧报查阅服务,提供读者信箱以方便双向交流,设立广告栏目吸引广告客户,提供热门的站点方便读者等。
★报纸如何面对网络时代1、报道思维:由平面到立体建立新报道模式,充分发挥报纸的优势,应对网络的挑战。
强化综合报道,应对网络信息的散碎化特征。
因为经过思考和分析的新闻具有深度,具有网络不可替代的优势。
在互联网时代,报纸除了刊载新闻外,将报道重点逐步转到跟踪报道、连续报道、专题报道、系列报道等深度报道上来,无疑是一种有力的竞争手段。
2、版面编排:由线性到感性,强化新闻图片的作用活跃版面。
文字具有线性特征,在阅读时需要读者充分调动思考。
网络媒体集中了各种传播符号,拥有比旧媒介更全面的符号系统,既有文字、图表,也有大量的“感性符号”,如声音、图片、动画等,报纸在版面编排过程中,对“感性符号”更加重视。
首先,新闻图片在版面上的地位不断提高,数量增多,篇幅加大,大量采用成组照片。
其次,标题字号普遍加大,在版面上更加突出、醒目,读者完全可以按照网络阅读习惯,先浏览标题再有选择地详读。
第三,线条、色块、色彩的运用更加频繁。
第四,稿件的排列越来越多地采用模块式结构,模块式编排已经取代穿插式编排,成为当代报纸版面设计的主流。
各组新闻犹如各个网页,之间少有交叉,组成相对独立而又互相联系的版面系统,帮助读者在简洁的环境下接受信息,从而改变以往容易使人疲劳的阅读环境和线性阅读习惯。
3、区别于网络媒体信息繁杂、良莠不齐的特点,增强自身可信度,固守纸质媒体的权威形象。
4、报纸要以自身特色求生存。
发展地区性新闻,个性化报道,平民化报道,加强时效性。
5、报业须朝社会公众媒体方向发展。
加强受众地位的研究,报业应当把满足社会公众信息需求、创办更多的社会公共媒体作为发展的方向。
6、利用互联网把“短腿”加长,提高竞争力,促进事业发展。
利用网络提高新闻发现能力。
利用网络增加新闻采访手段。
报网联动扩大新闻效果。
可以考虑与网站之间交换稿件、交换栏目、共建栏目等。
7、学会利用时间差,加强早间报道。
★传统的广播事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挑战之一:新型媒介崛起带来的受众分流。
挑战之二:来自广播传输的技术限制。
挑战之三:是网站的廉价传播成本对传统广播的大投资构成的威胁。
挑战之四:广播的转变对为其服务的新闻从业员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挑战之五:是在媒介的整合兼并中如何保持广播特色。
挑战之六:是从业人员的观念冲突。
★广播如何应对挑战1、融入网络,通过进入互联网,弥补广播的缺陷,拓展广播的功能,在竞争中争取主动地位。
2、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改造广播节目生产和播出手段。
3、实现思维方式的变革。
4、发挥广播之所长,巩固既有的听众群。
5、办出特色,办出精品节目。
6、媒体结合,资源共享,将是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
数字电视(DTV),是指从电视节目采集、录制、播出到发射、接收全部采用数字编码与数字传输技术的新一代电视,是在数字技术基础上把电视节目转换成为数字信息(0,1),以码流形式进行传播的数字形态,综合了数字压缩、多路复用、纠错掩错、调制解调等多种先进技术。
“网络电视”(IPTV),是集互联网、流媒体、通信等技术于一体的,利用宽带互联网和互联网协议传送流媒体数据,以电视机加机顶盒或电脑为电视接收端,为用户提供交互功能的一种崭新的数字电视业务。
★网络时代的电视传播新趋势1、电视传播网络化2、电视内容多样化3、传播方式双向化4、电视服务商业化★网络新闻与电视新闻网络新闻的比较优势1、话语权的解放与互动式信息传播2、舆论的非中心化与个性信息传播3、全天候新闻报道与滚动式信息传播★电视新闻的比较优势1、公信力、权威性2、主持人的人格魅力3、电视新闻报道的形象可感性4、强大的人才资源优势★电视新闻的发展态势1、创建电视新闻频道2、“网上造浪”,新闻栏目上网3、互动电视时代的信息互动4、更新信息传播形式5、构筑信息平台,传播特色新闻。
首先,电视新闻要成为高密度的信息场。
其次,就是电视新闻内容与形式要生动鲜活。
6、确定电视新闻节目定位及文化品味追求7、实施品牌战略8、建立具有特色的电视新闻传播形式9、注重电视新闻的传播效果10、突出电视新闻独有的语言特色11、贴近受众生活,体现人文关怀受众地位的改变:1、受众本位意识增强。
受众的这种本位意识主要表现在:第一,自主意识增强、个人独立性增强。
第二,平等意识加强:网络受众在信息面前人人平等。
第三,维权意识渐浓。
2、新型的传受关系和角色转换。
★网络受众的整体特点1、个性化;网络传播意义上的“受众”,不再是一个只有一种性格的整体(单数),而是无数个个体的相加(复数)。
2、主动性;网络受众的主动性也体现在使用新闻的方式上的很大转变。
受众成长为独立的理性个体,网络中的受众开始思考了。
网络受众的主动性还体现在受众与媒体的即时互动上。
此外,受众接受指向更明确.3、权利化4、虚拟化网络传播对受众接近权的突破接近权,指“大众即社会的每一个成员皆应有接近、利用媒介发表意见的自由”。
网络对于受众接近权实现的积极意义:1.网络传播打破了传统媒介的信息准入特权。
2.网络使个人意见获得有力传播。
3.网络使传统媒介的权力受到制约和监督。
网络正在实现受众接近权1.信息传播的另一种渠道。
2.弱势信息获得沟通交流的机会。
3.网络与传统媒体的联动效应。
★网络受众对网络传播过程的参与(一)以新的方式获取信息(二)直接参与到信息的生产和传播过程中(三)对网络议题的重构与制定★网络受众新闻观念的转变(一)追求新闻的软化和泛化(二)追求新闻的“全时性”(三)对新闻深度的更高要求加强网络把关的必要性:⒈信息的开放性和匿名性导致“噪音”掺杂其中⒉受众所拥有的主动性增大了不良信息的点击率⒊网络的交互性和迅速及时大大加速了不良信息的传播★“把关”理论的新特点:1、“把关”标准更趋向于市场化,尺度逐步放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