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的困境及走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的困境及走向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受到了巨大的冲击,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在给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的同时,也给其传统文化带来更大的挑战。文化的与时俱进是其内在本质的体现,是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全面发展的精神动力。因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有其客观的必然性。然而,文化又是民族区分的基础,是将民族成员联合起来的凝聚核心,并且,每个民族优良的传统文化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在历史进程中的每一个特定时期都曾发挥过不可替代的积极的作用。当前,创新和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少数民族实现自身本质力量,推动该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是维护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因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及其走向问题,是一个值得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重要问题。

一、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特征

关于一般意义上的文化内涵,国内外有众多的界定。19世纪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把文化界定为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习俗、法律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在他之后,美国人类学家克鲁伯与怀特把文化定义为包括各种外显或内隐的行为模式,它通过符号的运用使人们习得及传播,并构成人类群体的显著成就。文化的基本内核是由思维方式、观念意识、价值系统构成。文化体系虽可被认为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同时也可认为是限制人类作进一步活动的因素。简而言之,文化即人化,是人类物质生产活动和精神活动成果的积淀和泛化,它由物质的、观念的和制度的三个层面的内容组成。民族文化是特定的族群与一定的生态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们之间交互作用所获得的任何能力及物质、精神成果,并通过该特定环境的隔离机制得以保留和发展。由此可见,民族文化是由特定的生态环境、社会环境及文化个体三大要素结成的一个严密的、动态的系统。一种文化能得以确立,被人承认,并被特定的群体所认同,就说明它有自己生长的特殊土壤、独特魅力和不可替代的功能。历史性、人为性、地域性是所有文化的共同特征。中国自古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铸成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鲜明特征:

(一)个性鲜明,表现形式多姿多彩

个性特征是一个民族的核心标志。从民族文化的外显因素来看,不同的民族,有其不同的建筑样式,如傣族的竹楼,哈尼族的蘑菇房,藏族的藏式楼房和白族的四合院,蒙古族的蒙古包与土家族的吊角楼。在各民族的服饰方面,朝鲜族的短衣长裙与傣族的短衣长裙有截然不同的风格,苗族妇女身上的银饰与景颇族妇女身上的银饰也不相同。在婚姻习俗方面,布朗族婚后新媳妇不落夫家,摩梭人的母系大家庭。在饮食习惯方面,北方游牧民族喜食肉类和奶类食物,南方民族喜食清淡和味酸的食物。在文字方面,彝族有彝文,维吾尔族有维文,傣族有傣文,蒙古族有蒙文。在民族性格方面,傣族温婉和善,蒙古族骁勇刚毅,傈僳族坚韧耿直,阿昌族睿智善辩等等。各民族文化的鲜明个性,成为我们识别的重要依据,也是民族间区分的核心标志,是各民族最具生命力的象征。

(二)历史悠久,文化结构稳定

在夏、商、周至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形成了华夏华夷五方格局。秦汉便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多民族国家。中国的疆域和中华文化是现今各民族的祖先在历史上共同开拓和创立的。各民族文化在漫长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自然而然被赋予了顽强的生命力。各民族文化的内核通过复杂的社会遗传机制世代传承,不断渗透到其成员的意识深层,从而使其文化具有一种超强的稳定性,得以代代相传,历久不衰。例如,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民族性格、价值取向、审美情趣等深层次的因素并不会因为时间的更迭,环境的变化而消失。

(三)各民族文化都是多种文化因子的统一体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促使各民族在相互往来的过程中,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既各具个性,又具有多层次共同性的民族关系特征。反映到民族文化上,便表现为形式各异的文化因子之间的相互关联和互相渗透。例如不同民族的行为方式、审美趣味、甚至思维方式、心理特点和思想意识都会产生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是与时俱进的,在其发展、变迁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与外来文化交流和碰撞。某些外来文化因子在被吸收的同时已经被加以整合而发生了改变,使其真正融入民族文化之中,成为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即被涵化了。少数民族文化经历了长期的吸纳、涵化、摒弃的过程,多种民族文化因子熔铸成了一个有机的文化统一体。

(四)与生俱来的象征性是少数民族文化的内在法则

在少数民族文化中,象征性往往是通过外显部分的某种象征意义来表达民族文化的内在意义的。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彝族、哈尼族视黑色为尊严和高贵,而藏族、回族等少数民族则视白色为尊贵。蒙古族把雄鹰当作正义和勇敢的象征,景颇族则把雄鹰看作是邪恶的代表。对一种民族来说,文化的意义就是文化的内在法则。这种文化的法则通常是内在地深入到每个成员意识深处,甚至是潜意识中,每个民族成员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并传承着这些文化法则,不断通过具有象征意义的文化形式来诉说、表达、强化它们。在民族文化的研究中,只有充分了解和认识一个民族文化的象征意义,才能较准确地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

二、少数民族文化现代转型的必然性

按照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和规律,对于任何民族和国家来说,现代化是其必经之路。近代以来的中国,经过抵抗与彷徨,最终不得不选择传统文化的现代重构。民族地区作为中国的迟发展地区,在现代化进程中,其文化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与冲击不言而喻。然而,不同文化间的碰撞、交流、发展和变迁是其内在本质的体现,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因此,少数民族文化的现代转型具有必然性。

(一)少数民族文化现代转型的内涵

从哲学社会科学的视角看,转型,是指事物从一种运动形式向另一种运动形式过渡、转换的过程。而“文化转型”是特定文化在社会政治、经济等基础性因素巨变的条件下的一种变化和发展,是对传统的一种历史性的全面的超越,是对旧文化的一种辩证的否定。从这个意义上讲,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实质上是一个历史的进步,是消除我们生存于其中并构成我们的理解背景和生存环境的文化传统与现代社会及文化之间存在的一种紧张和对立状态。它使传统文化具有现代性,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成为民族地区现代化的真正基础和动力,成为现代化的中国社会、中国人的灵魂,使之与当代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

文化的发展总是通过“认同”与“离异”两个阶段来进行的。“认同”表现为与主流文化的一致性,它排斥异己力量,巩固主流文化已经确立的界限与规范。“离异”则表现为批判和扬弃,是在一定时期内对主流文化的否定和怀疑,最终形成对主流文化的冲击,乃至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