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失范行为及其教育控制

合集下载

大学生道德失范及其矫正措施

大学生道德失范及其矫正措施

大学生道德失范及其矫正措施姓名:学号: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班级:大学生道德失范及其矫正措施摘要:道德失范是以过去僵化的计划体制下生成的道德理念和规范作为参照系对现今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一种评判。

道德失范似一把双刃剑给社会带来了双重影响。

它一方面引起了人们道德意识淡薄和社会行为的无序,另一方面又使人们形成了一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新的道德理念并因此支配着人们的行为。

关键词:道德滑坡、情操、道德意识1.引言:道德与道德失范的内涵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是一系列建立在对善与恶理解基础上的规范或准则。

这些规范和准则调节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 ,即使在没有制裁的情况下 ,人们也能遵守这些规范和准则。

道德准则是由社会中存在的关系决定的 ,必须考虑到一定的经济、政治。

2.道德的尺度2.1 现在上大学已经不在是遥不可及的了,人的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是心理的必要物质基础,而生活环境影响是心理发展的决定因素。

当今社会生活丰富多彩实际上隐藏着巨大的诱惑,年轻的大学生面对灯红酒绿的世界或者化虚拟空间,缺乏鉴别力的应对性,加之重智育、轻德育的机制的诱导,在欲望和利益的支配下,好想试一试,从而做出了一些非道德、不文明的行为。

从而在社会上成为一个无用的人了。

2.2 在道德价值的尺度上,人们像生产商品那样考虑成本,如果成本太高,即使是道德而大公的行为,可能也会选择放弃。

因为国家能禁止人们不能实践的行为,而不能要求人们必须去完成道德倡导的事情,这或许是市场经济的缘故吧。

所以“让人感兴趣的是那些本来不愿挤车,甚至反感挤车,而最后自己也不得不挤车的人”。

原因是排队的成本太高了吧! 道德的评价标准似乎是存在着很大误差,有人把它称之为“道德蹂躏现象”。

故意将生活中的某些规范加以嘲弄和奚落,以表明自己是新时代传统道德的批判者,把自己张扬为“新新人类”的弄潮儿,而将非道德的言语和举动大加赞扬,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在他们的心目中,高雅的学者与街头的小痞子没有什么两样,对两者进行嘲笑同样是“精神的享受和快乐的源泉”,导致有的大学生想做道德的事却又害怕遭遇同学奚落而退却,这难道不是道德行为悲剧性命运的病因吗?3.道德失范存在的原因3.1 在道德失范、文明失落的今天,大学生也莫名其妙地参与其中,其表现纷繁芜杂,难辨真伪,但我们仔细探究,总可以归结为以下一些主要特征。

探索大学生失范问题及高校思政教育对策

探索大学生失范问题及高校思政教育对策

探索大学生失范问题及高校思政教育对策摘要:大学生失范是当前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

文章针对不同年级阶段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人格及行为方面的失范现状着重分析失范的成因和根源,并结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大学生失范重构和相关对策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大学生失范的矫正及高等教育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

关键词:大学生失范矫正思政教育对策失范是指社会缺乏约束人们行为的共同规则的状态。

关于失范理论最具代表性的是法国社会学家迪奥着眼于时间维度的“失范是社会伦理发展的必然结果”理论和美国学者涂尔干基于空间维度的“失范是所有道德的对立面”论断,说明失范对当前社会道德的负面冲击。

随后,各国学者对于失范理论、失范根源和失范矫治等课题开展研究,他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背景下得出了丰富的结论。

各种观点至少在两个方面达成共识,即失范多发生在社会转型期间、失范必然对社会道德和社会秩序起到负面影响。

大学失范根源及大学生失范的提出大学是知识积累、传播和服务的主体。

我国自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先后经历改革开放、人才分配双轨制、高校扩招等社会变革和教育改革,高等教育取得了有史以来最令人鼓舞的长足发展。

与此同时,大学作为高等教育的主要载体,在变革进程中逐渐从社会边缘走向中心并占据越来越重要的社会地位。

并且,在此重大社会转型期间,大学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受社会规范解组影响出现了较为具体的失范;另一方面大学在与社会作用的过程中出现了新的不协调,两方面因素共同构成了大学失范。

文章着重讨论了思想失范、道德失范、人格失范以及行为失范等四个方面。

大学生失范成因分析思想失范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生理和心理特定阶段。

其人生价值取向受市场经济、网络、西方文化、社会不良思潮等外界因素影响,加之社会阅历浅、实践经验匮乏,对现实社会缺少理性思考,在思想方面主要表现出意识形态淡薄,政治诉求功利化,价值取向“近视”化等问题。

例如,不少大学生在《入党志愿书》中写到“对党组织交代的任务要有选择性的接受”、“加入中国共产是参与政治工作的必然要求”等内容,一些大学生在金钱观、恋爱观、事业观中,单纯以个人利益出发,贪图享受,利己主义膨胀。

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及解决对策

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及解决对策

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及解决对策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的网络行为逐渐呈现出失范化的趋势,这给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习生活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本文将从网络行为失范的原因及其影响出发,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引起社会对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问题的重视,并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参考。

一、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的原因1.社交网络依赖:移动互联网时代,社交网络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些大学生过度依赖社交网络,长时间沉迷严重影响学习、工作和生活。

2.信息过载:移动互联网为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但是信息过载也导致大学生无法有效地筛选和利用信息,时间浪费在琐碎的信息中,影响学习和工作效率。

3.网络暴力: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暴力现象日益普遍。

一些大学生在网络上泄露他人隐私、进行网络欺凌等行为,伤害他人,也损害了自己的品德和人格。

4.虚拟世界迷失:一些大学生沉迷于虚拟世界,无法正确认识和面对现实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导致生活失落,心灵空虚。

1.影响学习:网络行为失范导致大学生花费过多时间在社交网络、游戏等上,严重干扰学习和思考,影响学业成绩。

2.伤害自身:网络行为失范容易导致大学生的自我价值观混乱,形成自卑心理;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对视力和身体健康造成伤害。

3.伤害他人:网络暴力行为会对他人的人格和尊严造成伤害,严重者可能导致精神健康问题。

4.影响社会稳定: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若得不到有效控制,可能进一步影响社会秩序和稳定。

三、解决对策1.引导正确使用网络:学校和社会应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教育,倡导正确的网络使用观念,提高大学生对网络行为失范的警觉性。

2.建立网络行为规范:学校和社会应建立相应的网络行为规范,明确网络言行规范、个人信息保护等方面的要求,形成对大学生网络行为的约束。

3.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大学生应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合理安排学习、工作和娱乐时间,控制自己使用网络的时间和频率,培养健康的网络生活方式。

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现象及其对策研究

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现象及其对策研究

公关论坛将不利于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的教育。

4.缺乏网络诚信诚实守信自古以来一直都是中华民族的优良品质,在虚拟开放的网络环境中,同样也要求社会成员遵守诚实守信的道德规范。

但是一些大学生在运用网络的过程中,为了满足自我的私利,出现了种种失信的行为,这种不良现象一旦泛滥,将成为危害社会安全稳定的一股毒瘤。

当前,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常常会借助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在网站课程上布置相应的课后作业,学生在完成的时候更有可能会采用投机取巧的方式来完成。

以及在网络考试之中,出现诸多的作弊行为。

在功利主义、利己主义的驱使下,大学生的网络守信责任意识愈加淡薄。

5.沉迷网络游戏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游戏应运而生。

一些网络游戏开发者或者运营者为了博取流量,吸引广大用户的关注,提高玩家的参与度,进而赚取丰厚的利润,不惜花费大量的资金投入到技术研发当中,使游戏人物更加多样,游戏场景更加逼真,让玩家群体的体验感更强更佳。

大学生玩网络游戏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增长知识,减少日常生活学习的压力,但是部分网络游戏中暴力、血腥的场景容易使大学生在游戏里对他人进行言语攻击,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相较于义务教育阶段,大学生的空余时间更加充裕,且少了之前家庭学校的严格管束,多数大学生在体验游戏所带来的放纵与自由的感受之后,越来越沉溺于网络游戏世界中,导致网络游戏成瘾。

二、影响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主要因素在了解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具体表现之后,深入剖析影响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主要因素,可以帮助我们有的放矢地解决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

(一)网络信息内容监管约束力度不够网络信息监管的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对网络中的内容监管约束力度不够,导致各种良莠不齐的信息充斥着网络世界,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大学生网络道德的选择。

一方面,网络信息内容审核机制有待健全。

在网络空间当中,每个用户都可以突破身份、地位的限制,成为信息内容的发布者与传播者。

学生失范行为解决措施

学生失范行为解决措施

学生失范行为解决措施学生失范行为解决措施学生失范行为是指学生在校园环境中违反规定、做出不恰当行为或表现出不当态度的情况。

这些行为可以包括违反学校纪律、欺凌同学、故意损坏学校财物、缺席课程、迟到、早退等。

当学生出现失范行为时,学校应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来纠正学生的行为,并帮助他们重建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首先,学校应建立严格的纪律规定和惩罚制度。

学生在入学时应被告知学校的纪律要求,包括不允许欺凌、偷窃、故意损坏财物等。

对于违反纪律的学生,学校可以采取惩罚措施,如警告、罚款、留校察看等。

这些措施可以起到震慑作用,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推动他们改正不良行为。

其次,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

学校可以组织一些专题讲座或班会,向学生传授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这些教育活动可以涵盖诚信、友善、尊重他人、自律等方面的内容,帮助学生明确正确的行为标准,并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动力。

此外,学校应积极与学生的家长合作。

家庭是学生个性形成的重要环境,家长在学生的行为塑造中起着关键作用。

学校可以定期与家长进行沟通,了解学生在家庭环境中的表现,并共同制定解决方案。

家长可以提供更多的关心和支持,与学校共同监督学生的行为,确保他们能够遵守学校的规定和纪律。

最后,学校应提供适当的辅导和支持措施。

对于一些出现失范行为的学生,可能存在一些潜在问题,如情绪困扰、学习困难、人际关系问题等。

学校可以安排专业人员对这些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通过这种方式,学校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自己的行为背后的原因,并找到合适的方式来应对困难。

总之,学生失范行为的解决措施需要学校、家长和学生本人的共同努力。

学校应加强纪律教育,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教育,并与家长合作,提供适当的辅导和支持。

通过这些措施的综合应用,学校可以有效应对学生失范行为,帮助他们恢复正确的行为准则,实现个人成长和发展。

学生失范行为的社会因素分析及应对对策-最新教育资料

学生失范行为的社会因素分析及应对对策-最新教育资料

学生失范行为的社会因素分析及应对对策自学校诞生以来,学生在学校和课堂中出现的各种失范行为,一直是社会各界广为关注的问题。

教育活动中学生的失范行为及其对这些违规行为的控制不仅是一个教育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

目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社会转型期的社会“失范”,社会秩序的纷乱和冲突,使青少年学生在生活和学习过程中感到无所依从和狐疑,对其缺乏必要的行为导向[1]。

另一方面由于青少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处于不断发展形成中,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因此,社会因素成为造成学生失范行为产生的主要因素。

一、学生失范行为的界定学生失范行为是指违反教育规范的行为。

教育规范是制约和控制学校成员个体行为合理性的严重途径,可以分为正式与非正式两类。

正式规范是以法律,法规的形式不变下来的,对违反者有特定的惩罚;非正式规范是不成文的,但能被学校成员普遍理解和接受。

[2]%学生的失范行为在教育活动和社会生活中的表现多种多样,从学业成绩不良、考试作弊到逃学、旷课、离家出走,从偷窃、勒索他人财物到恃强凌弱,甚至对他人进行暴力攻击,进而违法犯罪。

二、学生失范行为的表现形式学生失范行为是对社会和文化体系与社会期望的偏离,是对学校纪律和学生行为规范的违背,给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发展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在学校教育实践中,学生的失范行为表现形式是繁复多样的,大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概括和分类:根据失范行为发生的场所来规定,可以把学生的失范行为分成:课堂中的违规行为和课堂外的违规行为。

所谓课堂中的违规行为,指在课堂上影响和破坏教师教学和其他学生学习的行为,以及学生自己违背教师的要求的各种行为,例如课堂上的大声喧哗,故意扰乱课堂纪律等。

所谓课堂外的违规行为,指的是在学校的课外活动和学生交往中的各种违规行为。

例如青少年学生之间的打架斗殴等暴力行为,青少年学生在学校之外或社会上的各种违规行为,如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参与赌博,等。

这些违规行为的特点是,常常与社会的意识形态和社会行为规范或道德规范有一定的联系,有些情节严重者涉及违法犯罪行为。

职业院校学生挫折教育与失范行为管理研究

职业院校学生挫折教育与失范行为管理研究

职业院校学生挫折教育与失范行为管理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职业院校作为培养技术技能的重要教育机构,承担着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的使命。

然而,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职业院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面临着各种挫折和困难,挫折教育成为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关注的焦点。

挫折是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不同的挫折表现形式对学生的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从背景介绍的角度来看,职业院校学生所面临的挫折也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如学习困难、心理压力、职业规划不清等,这些挫折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产生着重要影响。

因此,挫折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方式,有助于帮助学生正确看待挫折,积极面对挑战,提高学习自信心和适应能力。

本研究旨在探讨职业院校学生挫折教育与失范行为管理的关系,为学校教育工作者提供有效的管理策略和教育方法。

1.2 研究意义职业院校学生挫折教育与失范行为管理是当前教育领域中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挫折教育的重要性在于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困难和挫折,提高他们的抗挫能力和应变能力。

在当今社会,挫折是不可避免的,而如何正确面对挫折将对个体的成长和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而失范行为在职业院校学生中时有发生,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原因也各不相同。

研究职业院校学生挫折教育与失范行为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学生个体而言,挫折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和心理素质,提高他们的自我调节能力和应对困难的能力。

对于学校和教育管理者来说,有效管理失范行为可以维护校园秩序,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对社会而言,职业院校学生的教育质量和行为表现直接关系到未来社会的发展和稳定。

研究职业院校学生挫折教育与失范行为管理的意义在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1.3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职业院校学生挫折教育与失范行为管理之间的关系,并深入分析失范行为的表现及原因,以及职业院校学生失范行为管理的有效策略。

通过对挫折教育在失范行为管理中的作用进行研究和探讨,旨在为学校管理者和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管理和引导职业院校学生,有效预防和处理失范行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我国青少年体育失范行为现象及后果的研究评述

我国青少年体育失范行为现象及后果的研究评述

我国青少年体育失范行为现象及后果的研究评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青少年体育失范行为现象日益突出,给青少年健康成长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

本文将对我国青少年体育失范行为现象及其后果进行研究评述,旨在深入了解该问题的具体表现和对社会的影响,以便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一、青少年体育失范行为现象青少年体育失范行为是指在体育锻炼过程中出现各种不良行为,主要包括体育比赛中的暴力行为、偷懒懈怠、违反纪律、药物滥用等。

我国青少年体育失范行为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比赛中的暴力行为:在体育比赛中,一些青少年学生出现了斗殴、辱骂对手、恶意犯规等暴力行为,严重影响了比赛的进行和运动员的健康。

2.偷懒懈怠:一些青少年学生在体育训练中表现出较大的懒散和懈怠,不尊重教练和队友,影响了整个团队的训练和比赛效果。

3.违反纪律:部分青少年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不遵守纪律,如迟到早退、不听从指挥、私自离场等行为频发,导致管理难度加大。

4.药物滥用:一些青少年学生在为了追求更好的成绩而滥用兴奋剂、类固醇等药物,给身体带来了严重的损害。

以上种种体育失范行为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同时也对整个社会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青少年体育失范行为带来的后果不容忽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个人成长的影响:体育失范行为会导致个人自律能力不足、团队合作意识淡薄、勇于挑战的精神丧失,严重影响了个人的成长。

2.对家庭的影响:一些体育失范行为严重的青少年学生会给家庭带来许多困扰,如经常因体育问题遭受学校通报批评、成绩下降等,给家长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

3.对社会的影响:青少年是国家未来的希望,如果长期以来体育失范行为得不到有效控制和教育,将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影响国家整体竞争力和社会和谐稳定。

青少年体育失范行为现象十分严重,对社会、家庭和个人都造成了重大的负面影响,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必须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1. 加强体育教育:从小培养青少年的体育意识和体育精神,树立正确的竞技观和比赛观念。

大学生失范行为

大学生失范行为

大学生失范行为大学生是社会的未来和希望,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能够目睹到一些大学生的失范行为。

这些行为不仅损害了大学生自身的形象,也对社会造成了不良影响。

本文将探讨大学生失范行为的原因及其解决方法,以期帮助大学生们塑造良好的形象,成为对社会有益的栋梁之才。

一、大学生失范行为的背后原因1. 心理压力过大在当代社会,大学生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人们对大学生的期望也越来越高。

大学生在学习、就业、人际关系等方面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这种心理压力过大,使得一些大学生在处理问题时失去了理智,产生了各种不良行为。

2. 家庭教育不完善一些大学生在家庭教育中没有得到良好的引导和教育,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他们可能没有形成良好的自律意识,对自己的行为没有准确的判断,导致在大学期间容易发生失范行为。

3. 社会环境不良一些大学校园里存在着不良的社会环境,例如校园暴力、不良风气等。

这种社会环境对大学生产生了消极的影响,让他们误以为失范行为是一种时尚或者潮流,从而跟风而动。

二、大学生失范行为的表现及其影响1. 缺乏自律意识的表现部分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失去了自律意识,不重视学业,经常缺席课程,不按时完成作业,甚至违反考试纪律。

他们对自己的行为缺乏自我反省和监督,对个人成长和未来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2. 不良生活方式的表现一些大学生养成了不良的生活习惯,沉迷于网络游戏、追逐时尚、沉迷于娱乐活动等,耽误了学习时间,导致身心健康出现问题。

这种不良的生活方式不仅使自己无法成为有用之才,也造成了浪费社会资源的恶性循环。

3. 违反校规校纪的表现部分大学生无视学校的规章制度,违反校规校纪,进行作弊、打架斗殴、破坏公物等行为。

这些行为不仅破坏了校园秩序和学习环境,也有可能给他人造成人身伤害,严重损害了校园统一协调的价值观。

三、解决大学生失范行为的方法1. 加强家庭教育完善家庭教育,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家长要从小注重培养孩子的自律意识,让他们懂得分辨是非和良知的声音,培养正确的行为习惯。

教育社会学,讲义第四章 学校失范行为的理论与实践

教育社会学,讲义第四章 学校失范行为的理论与实践

第四章学校失范行为的理论与实践本章主要内容第一节教育规范和失范行为第二节学校中的失范行为第三节失范行为和教育控制学习目标了解教育规范和社会控制的含义识记失范行为的类型和不同学科视角的解释运用相关理论对教师和学生的失范行为进行分析掌握控制学生失范行为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第一节教育规范和失范行为学校生活的两种机制:学校的组织管理和对失范行为的教育控制那么什么是失范行为呢?教育规范与社会规范一、教育规范的含义和特点奴隶社会时期(基本的社会学习内容)——西汉元帝时期(蒙学教材)早期的教育规范,座右铭的方式影响学生——教育规范变成教材内容,学规第一节教育规范教育规范的含义:学校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标准,是控制和约束学校成员行为合理性的基本机制。

教育习俗、教育规章和教育法律三者的不同点:适用范围的差别、约束力的差别:教育规章和教育法律要大于教育习俗强调重点的差别(三)教育规范的类型1.从个体作用看,个体规范和群体规范2、从涉及内容看,行为规范和道德规范3、从适用范围看,公共场所规范和班级规范等(四)教育规范的作用和特点自律(有关个体的内容)和协调(有关人际关系的方面)特点:规范的历史性、民族性、群体性、控制性二、规范行为和失范行为教育规范是制约和控制学校成员个人行为合理性的重要途径失范行为:越轨行为、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规范行为和失范行为的关系可分别对应于文化和反文化的关系第二节学校中的失范行为一、学校失范行为的类型研究(一)失范行为的类型学解释1.失范的生物学解释因为遗传而在生物学上变态的结果2.失范的心理学解释心理缺陷说和挫折侵犯说3.失范的社会学解释结构模式和过程模式差异交往说:一个人如何社会化取决于和谁交往。

控制缺乏说:社会环境的社会控制对个人的效用失范说:道德规范是维持人与人以及社会团结的基础手段——目的说:因为社会手段和目的不一致所造成的五种可能的适应方式:改革者、墨守成规者、逃跑主义者、造反者、顺从者亚文化群体理论:与主流文化的价值观和行为倾向相抵触过程模式:标签论。

学生失范行为的类型

学生失范行为的类型

学生失范行为的类型学生失范行为的类型学校是一个教育和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但在学校中,也难免会出现一些学生失范的行为。

这些行为不仅会影响到个人形象和学习成绩,还可能对周围的同学和老师造成不良影响。

因此,了解并分类这些失范行为是非常必要的。

一、违反纪律1.迟到早退迟到早退是一种常见的违纪行为。

它不仅会影响到自己的课程进度,还会打扰其他同学的学习秩序。

2.旷课逃课旷课逃课是指无故缺席或提前离开上课时间。

这种行为会导致知识掌握不全面,严重影响考试成绩。

3.上网聊天在上课或自习时间里使用手机上网聊天也是一种违纪行为。

这样做不仅浪费时间,还可能分散注意力。

4.打闹嬉戏在校园内打闹嬉戏也是一种常见的失范行为。

这种行为容易引起伤害,并且会破坏校园秩序。

5.违反校规学校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而违反这些规定也是一种违纪行为。

例如在宿舍内吸烟、擅自离校等。

二、不良习惯1.抄袭作业抄袭作业是指在完成作业时,通过抄袭同学的作业来达到完成任务的目的。

这种行为会导致自己的知识水平无法提高,同时也会影响到同学之间的信任关系。

2.考试作弊考试作弊是指通过各种手段获取答案或者替代他人参加考试。

这种行为不仅会影响个人的成绩,还会损害考试公平性和学校声誉。

3.玩游戏在学习时间内玩游戏也是一种常见的失范行为。

这样做不仅浪费时间,还可能对视力和身体健康造成伤害。

4.沉迷手机沉迷手机是指在日常生活中过度依赖手机,并且无法控制使用时间。

这种行为容易导致注意力分散、视力下降等问题。

5.吸烟喝酒吸烟和喝酒是一些学生的不良习惯。

这种行为不仅会影响身体健康,还可能引起其他问题,例如违反校规、影响他人等。

三、社交行为1.欺凌欺凌是指在校园内对其他同学进行威胁、侮辱或者伤害。

这种行为严重影响被欺凌者的心理健康,并且会破坏校园和谐氛围。

2.谣言传播在校园内散布谣言也是一种社交失范行为。

这种行为容易引起恐慌和误解,并且会破坏校园稳定。

3.恶意评价在网络上或者现实生活中对他人进行恶意评价也是一种社交失范行为。

学生失范行为及其教育控制

学生失范行为及其教育控制

学生失范行为及其教育控制●马和民 学校秩序的建立和维持依赖于学校生活的两种运行机制:学校的组织管理与对学生行为的教育控制。

换言之,就是通过使学校生活结构化、使学校成员的行为规范化,从而形成学校秩序。

而学校对学生行为的控制,又具体涉及两类工作机制:其一是对规范行为的激励;其二是对失范行为的制约。

对学生失范行为的控制渗透于学校工作的几乎所有层面。

诚然,对学生失范行为的教育控制,实则依赖于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这里,主要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立足于学校教育主阵地的立场,探讨学生失范行为的理论解释以及教育控制的理论应用。

一、学生失范行为的界定及其表现学生失范行为是指违反教育规范的行为。

教育规范是制约和控制学校成员个人行为合理性的重要途径,可以分为正式与非正式两类。

正式规范是以法律、,对违反者有特定的惩罚;非正式规范是不成文的,但能被学校成员普遍理解和接受。

根据违反教育规范的程度,可以区分出三类失范行为:越轨行为、普通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

越轨行为是可能引起非议或轻微惩罚的行为,违法行为则是违反了各种教育法律与法规的行为,这种行为必然遭到执法机构的轻度处罚,而犯罪行为是最严重的失范行为,它是一种触犯刑律并受到严惩的行为。

从三种失范行为的数量看是依此减少,从影响看渐趋严重,从惩罚手段看则愈益严厉。

具体而论,学生越轨行为是指违背教育习俗、教育规章的行为,即违规、违纪行为,大致包括:不诚实行为、逃学行为、欺骗行为、不守纪行为等。

学生的普通违法行为主要是指小偷小摸、打架、流氓行为等。

普通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最主要的区别是前者的社会危害性还不足以用刑罚来惩罚。

普通违法行为与越轨行为的区别是前者的危害性显然比后者严重,因而遭到的惩罚方式、执行力度也截然不同。

当前学生的失范行为尤其表现为以下几方面:校园暴力 校园暴力或称校内暴力,主要涉及三类,一是对教师的暴力事件(殴打教师),二是以学生群体为背景而发生的学生之间的暴力事件(如学生之间打群架、欺辱弱小同学),三是毁坏学校设备等事件。

学生失范行为解决措施

学生失范行为解决措施

学生失范行为解决措施一、前言学生失范行为是指在校园内或校外发生的不符合学校规章制度和社会公德的行为,包括但不限于违反纪律、违法犯罪、欺凌等。

这些行为不仅会影响到学生自身的成长和发展,还会对校园安全和秩序造成不良影响。

因此,针对学生失范行为,我们需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预防和处理。

二、预防措施1.加强教育宣传学校可以通过开展主题班会、组织文艺活动、举办讲座等形式,向学生普及法律知识和社会公德,并引导他们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2.建立规章制度学校应当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明确各项管理措施和惩罚标准,并加强对规章制度的宣传和执行力度。

同时,要求每位学生在入学时签署承诺书,承诺遵守校规。

3.加强家庭教育家长是孩子最重要的教育者,在日常生活中要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观念。

同时,家长要与学校保持密切联系,及时了解孩子在校表现和情况,并积极参与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

三、处理措施1.教育谈话对于一些轻微的失范行为,可以采取教育谈话的方式进行处理。

教育谈话不仅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还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避免类似情况再次发生。

2.课外劳动对于一些较为严重但不涉及违法犯罪的失范行为,可以采取课外劳动的方式进行处理。

通过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或校内劳动实践等形式,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通过劳动来弥补过错。

3.停学留校对于一些严重违反规定但尚未涉及违法犯罪的失范行为,可以采取停学留校的方式进行处理。

在此期间,要求学生认真反思自己的错误,并接受心理辅导和帮助。

4.移交公安机关对于涉及违法犯罪的失范行为,学校应当及时移交公安机关处理。

同时,要求学生配合调查,并接受法律制裁。

四、总结学生失范行为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预防和处理。

通过加强教育宣传、建立规章制度、加强家庭教育等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失范行为的发生;而通过教育谈话、课外劳动、停学留校、移交公安机关等措施,可以对失范行为进行有效处理。

同时,在预防和处理失范行为的过程中,需要注重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能力的培养,让他们成为有责任感、有担当的社会人才。

职业院校学生挫折教育与失范行为管理研究

职业院校学生挫折教育与失范行为管理研究

职业院校学生挫折教育与失范行为管理研究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职业院校教育成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渠道。

职业院校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着各种挫折和困难,而这些挫折和困难往往会导致一些失范行为的出现。

对职业院校学生的挫折教育和失范行为管理进行深入研究,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培养优秀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一、职业院校学生的挫折教育挫折是每个人成长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职业院校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也会面临着各种挫折,例如学习成绩下降、人际关系问题、就业压力等。

如何帮助学生正确面对挫折并从中学习,是职业院校教育工作者和家长都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1.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挫折教育者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挫折,告诉他们挫折是成长过程中的一部分,不要因为挫折而灰心丧气,而是应该学会从中吸取教训,坚强面对。

教育者可以通过学习案例、故事、讲座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各行各业的成功人士也曾面临过挫折,但他们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坚定的信心走过了挫折,最终取得了成功。

2.培养学生的应对能力教育者要培养学生的应对能力,让他们学会用积极的态度去面对挫折。

教育者可以通过心理辅导、职业规划等方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他们在面对挫折时能够冷静思考,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3.为学生提供支持与帮助教育者要为学生提供支持与帮助,让他们在挫折面前不至于孤立无助。

教育者可以通过心理辅导、学习辅导等方式,帮助学生解决挫折带来的心理和学习问题,同时也要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交活动,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从而在挫折中得到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二、职业院校学生失范行为管理失范行为是指个体在某一社会规范或要求范围内行为失去控制,违反社会规范或要求,出现危害自己或他人的行为。

职业院校学生的失范行为主要包括违纪、违法、上瘾等,这些行为不仅对社会秩序和学校教育造成了负面影响,也对学生个人的健康和发展构成了威胁。

1.加强学校的失范行为管理学校要加强失范行为的管理,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和机制。

学生失范行为的类型

学生失范行为的类型

学生失范行为的类型引言学生失范行为是指学生在校园中违反学校规章制度、教师教育规范以及道德准则的行为。

这些行为不仅对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带来负面影响,也对整个校园环境和其他学生的学习秩序造成干扰。

本文将探讨学生失范行为的不同类型,分析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学生欺凌行为1.物理欺凌•描述:学生通过身体接触或使用武力对其他学生进行伤害或威胁。

•原因:可能是出于攻击性、优越感或寻求权力的表现。

•解决措施:1.加强学校安保力量,确保学生人身安全。

2.教育学生关于互相尊重和合作的重要性,倡导和谐校园氛围。

3.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2.言语欺凌•描述:学生使用侮辱、恶意嘲笑、歧视或威胁性语言对其他同学进行攻击。

•原因:可能是出于自卑、攻击性或群体排斥的动机。

•解决措施:1.建立明确的校园道德准则,加强对言语欺凌的预防和处罚。

2.开展针对学生的心理教育课程,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情绪调控能力。

3.给予受害者关爱和支持,让他们感受到学校的安全和温暖。

3.网络欺凌•描述:学生通过社交媒体、聊天工具等网络平台对其他同学进行羞辱、侮辱或恶意传播不实信息。

•原因:可能是出于匿名性、攻击性或获取关注的动机。

•解决措施:1.加强对网络规范的教育,让学生了解网络欺凌的危害性。

2.建立网络举报平台,鼓励受害者和目击者报告网络欺凌行为。

3.配置网络监控系统,对学生在校园网络上的言行进行监督和管理。

二、学术不诚实行为1.抄袭•描述:学生将他人的作品、观点或研究成果作为自己的,并未加以引用或注明原出处。

•原因:可能是出于懒惰、时间压力或成绩焦虑的心态。

•解决措施:1.加强学术诚信教育,让学生了解抄袭行为的严重性。

2.提供科研指导和写作技巧培训,帮助学生学会正确引用和参考文献的方法。

3.采用反抄袭软件检测学生的作业和论文,对抄袭行为进行查处和惩罚。

2.作弊•描述:学生在考试或作业中使用非法手段获取答案或完成任务。

学校失范行为的实践教学(3篇)

学校失范行为的实践教学(3篇)

第1篇一、引言学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场所,是培养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重要阵地。

然而,在当前教育环境中,学校失范行为时有发生,如欺凌、作弊、暴力等,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教育教学秩序和学生的身心健康。

为了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本文将探讨学校失范行为的实践教学。

二、学校失范行为的类型1. 欺凌行为:包括言语欺凌、身体欺凌、网络欺凌等。

2. 作弊行为:包括抄袭、代写作业、考试作弊等。

3. 暴力行为:包括校园暴力、网络暴力等。

4. 不良习惯:包括吸烟、酗酒、沉迷网络等。

三、学校失范行为的实践教学策略1. 加强思想道德教育(1)开展主题班会:定期开展以“诚信、友善、责任”等为主题的班会,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组织道德讲座:邀请道德模范、优秀教师等进行讲座,传递正能量。

(3)开展道德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 完善规章制度(1)制定校园欺凌防治方案:明确校园欺凌的定义、表现形式、处理措施等,加强对欺凌行为的预防和治理。

(2)建立考试诚信制度:制定考试纪律,加强对作弊行为的处罚力度。

(3)完善校园安全管理制度:加强校园巡逻,防止暴力事件的发生。

3. 增强家校合作(1)开展家长学校:邀请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

(2)建立家校沟通渠道:通过家长会、家访等形式,加强家校之间的沟通。

(3)共同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学校和家长共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

4. 创新教育方法(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心理讲座、团体辅导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2)实施差异化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

(3)加强实践教育: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四、实践教学案例1. 案例一:某中学开展“诚信考试”活动活动内容:在考试前,学校通过班会、宣传栏等形式,加强对诚信考试的宣传;在考试过程中,加强监考,严肃处理作弊行为;在考试后,对表现良好的学生进行表彰。

当代高职学生失范行为及其教育对策

当代高职学生失范行为及其教育对策

摘 要 基 于 我校 高 职 学 生逐 渐 增 多 .学 生 的失 范行 为 时 有 发 生 . 生 的 管理 难 度 加 大 . 者 进 行 了 一 些 思 考 . 提 学 笔 并
出 了一 些教 育 对 策
学生 中有不少这种类型 的学生 , 他们不犯大 的错误 , 一般也 不会给老师“ 捅大娄子 ”但是也比较难教育管理, , 他们主要表 现为说谎、 旷课 、 迟到、 早退 、 与教师顶撞 、 恶作剧 、 说脏话等 。
24 沉 迷 于 网 络 .
关 键 词 高 职 学 生 失 范行 为 教 育 对 策
On C o e po ar H i e Voc to l ud t ’ A no i nt m r y gh r a i na St en s m e
当前 网络文化 已经成 为社会 的主流文化 ,特别是青少 年一代 。许多孩子从双手接触键盘 的那一刻 , 就已被 网络世
count m easur er es
3 学生失 范行 为的原 因分 析
从上述学生的失范行为的表现来分析 , 学生产生失范行
为 的原 因 主要 有两 个 方 面 , 是 心理 原 因 , 社会 原 因 。 一 二是 31 心 理 成 因 .
Au h rS a d e s De at n f n ls ,u i gHih r r l t o ’ d r s p rme t gih nn g e ma oE F No
t i kn n d e e a d c t n lc u tr a u e . h n i g a d ma e s v r le u ai a o n e me s r s o Ke wo d hg e o ain lsu e t;n mi cse u ain y r s i h r v c t a t d n sa o e a t;d c t o o

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的现实表征及其教育治理策略

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的现实表征及其教育治理策略

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的现实表征及其教育治理策略汇报人:日期:目录CATALOGUE•引言•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的类型及特点•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的现实表征•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的教育治理策略•结论与展望01 CATALOGUE引言•当前,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重要领域,然而,伴随着网络使用的普及,大学生的网络失范行为也日益凸显,这不仅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稳定产生了不良影响,也给高等教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因此,研究大学生的网络失范行为及其教育治理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研究背景和意义•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的现实表征,包括网络沉迷、网络欺凌、网络色情、网络谣言等主要问题,并从教育治理的角度提出相应的策略和方法。

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研究目的和方法02CATALOGUE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的类型及特点•网络失范行为是指在网络空间中违反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导致不良后果的行为。

这些行为可能包括网络欺凌、网络色情、网络谣言、网络暴力等。

网络失范行为的类型利用网络空间对他人进行恶意攻击、侮辱、恐吓等,导致受害者身心健康受到伤害。

网络欺凌网络色情网络谣言网络暴力在网络空间中传播色情内容、恶意挑逗等,破坏公共秩序和社会道德。

在网络空间中散布虚假信息、误导公众,造成社会混乱和恐慌。

利用网络空间对他人进行语言暴力、人身攻击等,导致受害者受到精神和身体上的伤害。

网络空间的匿名性使得个体可以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更容易做出失范行为。

匿名性网络空间的远程性使得失范行为可以跨越地域和时空限制,影响范围更广。

远程性网络失范行为类型多样,涉及内容广泛,对社会和个体影响也各不相同。

多样性由于网络空间的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导致失范行为难以控制和管理。

难控性网络失范行为的特点03CATALOGUE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的现实表征一些大学生过度沉迷于网络游戏,导致学业受影响,甚至出现心理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生失范行为及其教育控制●马和民 学校秩序的建立和维持依赖于学校生活的两种运行机制:学校的组织管理与对学生行为的教育控制。

换言之,就是通过使学校生活结构化、使学校成员的行为规范化,从而形成学校秩序。

而学校对学生行为的控制,又具体涉及两类工作机制:其一是对规范行为的激励;其二是对失范行为的制约。

对学生失范行为的控制渗透于学校工作的几乎所有层面。

诚然,对学生失范行为的教育控制,实则依赖于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这里,主要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立足于学校教育主阵地的立场,探讨学生失范行为的理论解释以及教育控制的理论应用。

一、学生失范行为的界定及其表现学生失范行为是指违反教育规范的行为。

教育规范是制约和控制学校成员个人行为合理性的重要途径,可以分为正式与非正式两类。

正式规范是以法律、,对违反者有特定的惩罚;非正式规范是不成文的,但能被学校成员普遍理解和接受。

根据违反教育规范的程度,可以区分出三类失范行为:越轨行为、普通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

越轨行为是可能引起非议或轻微惩罚的行为,违法行为则是违反了各种教育法律与法规的行为,这种行为必然遭到执法机构的轻度处罚,而犯罪行为是最严重的失范行为,它是一种触犯刑律并受到严惩的行为。

从三种失范行为的数量看是依此减少,从影响看渐趋严重,从惩罚手段看则愈益严厉。

具体而论,学生越轨行为是指违背教育习俗、教育规章的行为,即违规、违纪行为,大致包括:不诚实行为、逃学行为、欺骗行为、不守纪行为等。

学生的普通违法行为主要是指小偷小摸、打架、流氓行为等。

普通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最主要的区别是前者的社会危害性还不足以用刑罚来惩罚。

普通违法行为与越轨行为的区别是前者的危害性显然比后者严重,因而遭到的惩罚方式、执行力度也截然不同。

当前学生的失范行为尤其表现为以下几方面:校园暴力 校园暴力或称校内暴力,主要涉及三类,一是对教师的暴力事件(殴打教师),二是以学生群体为背景而发生的学生之间的暴力事件(如学生之间打群架、欺辱弱小同学),三是毁坏学校设备等事件。

校园暴力早已是一个国际性的社会问题,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20世纪70、80年代就有突出的表现。

当前我国中小学校中也有不少表现。

学生色情犯罪 在不良大众传播物品中,淫秽物品的失控对青少年性越轨犯罪的影响非常严重,据某少管所的调查,性犯罪青少年中有超过七成的人接触过淫秽书刊、录像、CD、VCD和网上色情资料。

美国著名传播学者威尔伯1施拉姆在其《传播学概论》中曾说过,所有的电视都是教育电视,唯一的差别就是它在教什么。

更广泛地说,所有的大众传播物品其实都具有“教育的功能”。

学生经济犯罪 经济社会的来临,西方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不断涌入,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中存在着盲目追求高消费,讲排场,摆阔气,贪图享受,不思进取的倾向。

青少年学生本身又缺乏经济收入,拜金思想和享乐主义往往驱使他们为满足个人私欲而走上犯罪道路。

大连市工读学校在校生中,侵财犯罪者高达9819%,侵财的主要方式有盗窃、抢劫甚至暴力抢劫。

上海市一少年犯在一份悔过书写道:钱、钱、钱、,一切向钱看,金钱至上,没有一个念头不和金钱沾边。

这说明,目前的消费膨胀,金钱万能,是青少年越轨犯罪的重要原因。

学生违法行为的新倾向 吸毒已成为当前我国学生违法行为中的新现象,学生正成为毒品威胁的“高危人群”。

根据中国首届禁毒展览会披露,在目前我国的吸毒人群中,85%的人是17—35岁的青少年,其中82%的人是在对毒品完全无知的情况下染70 VOL.31.NO.4.2002 GLOBAL EDUCA TION 马和民/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 副教授 (上海 200062)上毒瘾的。

1999年初,北京世纪蓝图市场调查公司就吸毒问题,对京沪两地510名13—19岁的青少年进行的一项调查,又再次反映出问题的严重性。

该调查显示,6%的被访者称自己周围有同龄人吸毒, 9%的人坦言自己对毒品感到好奇,1%的人表示如有机会愿意尝试使用毒品。

随着网络社会的来临,网上违法行为是当前新科技领域的下的新倾向。

二、学生失范行为的理论解释对学生失范行为的解释,适用于成人失范行为的理论解释。

失范行为的理论解释主要源自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者综合运用多种理论来解释学生的失范行为。

11失范的生物学解释 19世纪,生物学的迅速发展导致了“体质变态说”的出现。

意大利犯罪学家西塞·朗姆布罗索(C.Lombroso)是这一解释的创始人。

他认为犯罪、越轨是因遗传而得的生物变异的结果,这会在面部特征上有所显露。

近年来在一些西方国家,“生物学热”再次升温。

例如,美国学者梅纳切姆等人的报告声称,在男性中的暴力犯罪可能是一个多余的男性染色体把他构造成XYY型而不是正常的XY型的结果。

他们还经过实验认为,在男性中具有XYY变态的人是在一般男性中具有这种变态人的四倍多。

〔1〕这种说法其实并未得到证实,由于上述两种情形的百分比都非常小,所以很难在梁色体和犯罪之间建立一种有意义的相关。

21失范的心理学解释 心理学上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心理缺陷说”,另一种是“挫折———侵犯说”。

一些心理学家力图把越轨、犯罪解释为“心理缺陷”的结果,认为正常人知道限制他们的越轨冲动,“心理缺陷者”则不能。

而“心理缺陷”主要是因童年的社会化失调所造成。

在童年时代,孩子如果遭到双亲的遗弃,就会使孩子正常的社会化过程中断,使他们在心理和感情上受到严重的挫折,难以发展出健全的人格和自我,将来就难以适应社会环境,容易产生越轨和犯罪行为。

另一些心理学家则强调“挫折———侵犯说”,认为越轨者是一种由挫折产生的针对他人和社会的侵犯形式。

而挫折的程度是与需要强度或者受阻的程度为基础的,进而推断,侵犯的强度是与挫折的强度有关的。

心理学解释在分析一个具体个人为何会产生越轨或犯罪行为时富有成效,但它难以解释越轨或犯罪的社会现象。

31失范的社会学解释 社会学把重点放在导致越轨行为产生的社会环境上。

社会学的解释主要可以分为两类研究取向:一种是“结构模式”,主要从社会结构和文化的角度去探讨;另一种是“过程模式”,主要从失范行为的发展过程角度进行分析。

(1)“差异交往说”。

美国犯罪学家萨塞兰德(E.H.Sutherland)在其《犯罪学原理》(1939)一书中提出,所有的人都要经历社会化过程,但他们如何社会化取决于与谁交往。

一个孩子通过与越轨群体的交往学到了对越轨行为的理解、态度和技能,这种交往越密切,这个孩子学到的犯罪手段就会越高,犯罪的动机越高,犯罪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这种理论也就是中国的老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2)“控制缺乏说”。

这一理论是由雷克里斯(W.C.Recless)提出的。

他认为,群体的成员资格和社会生活环境决定个人的行为,但他特别强调社会环境的社会控制对个人的效用,认为越轨和犯罪是由于社会内外部的控制削弱和受到破坏引起的。

(3)“失范说”。

“失范”(anomie)一词,源于希腊文。

在16世纪的神学中是指不守法、尤其是亵渎神。

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以此说明“与道德规范不一致的社会现象”。

在他看来,道德规范是维持人与人、以及社会团结的基础,而法国正处于从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大转变时期,使得控制个人行为的道德规范越来越松弛,个人之间的道德制约丧失了,这就是失范现象。

他在其名著《自杀论》中,以自杀为例说明了导致失范行为的原因。

(4)“手段—目标说”。

美国社会学家墨顿提出。

他继承了涂尔干的失范理论,即社会整合的缺乏会造成极度紧张,从而会引起越轨行为,同时又结合美国社会的失范现象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但他把主要视角放在“极度紧张”上,他认为这种极度紧张不是因社会整合的缺乏所引起,而是因社会手段和目标不统一所造成。

社会的文化上为每一个人都规定了合法的正确目标,但社会并没有在结构上为每一个人提供合法的手段去实现这些目标,这样就会使人产生挫折和紧张,在没有合法的手段时就会用非法的手段来实现这些目标,从而出现越轨行为。

但是,墨顿并不认为,在这种情形下越轨是唯一的选择。

他提出,在个人面对上述矛盾时,有五种可能的适应方式:11改革者:通过越轨手段追求文化上合法的目标;21墨守成规者:在损害目标的前提下严格坚持规范所准许的合法手段;31逃跑主义者:他们同时放弃合法的目标和合法的手段:41造反者:他们创造新的规范和目标以代替旧的规范和目标;51顺从者:他们坚持合法的手段和目标(见表1)。

表1 墨顿的个人对文化目标的适应模式适应模式文化上批准的目标文化上批准的手段11改革者+-21墨守成规者-+31逃跑主义者--41造反者-+-+51顺从者++ (注:+表示顺从,-表示不顺从或越轨) (5)“亚文化群理论”。

以美国社会学家科恩(A1K1Cohen)为代表,他在《亚文化群体》(1955)一书中提出,犯罪者亚文化群所具有和维护的价值观及行为倾向,与主流文化相抵触、相背离,这是犯罪的真正根源,而亚文化的产生是社会化过程不完善、不适当引起的,通常是在社会下层中形成的。

这种观点从文化角度分析失范行为,体现了社会学的洞察力。

但是其适应面较窄,它难以解释“白领犯罪”、高科技犯罪、以及为什么犯罪率有起伏差异等。

(6)过程模式主要是以“标签论”为代表。

美国社会学家贝克(H.Belker)是这一理论的代表,盛行于20世纪60年代。

这种理论主要探讨了越轨—犯罪的过程,而非它的原因,强调了违法、犯罪是社会创造的,而非本体所赋予或自然发生的。

其要点为:第一,失范是一种政治现象,权力常常是决定谁去贴“失范者”这个标签,以及谁被贴这个标签的关键因素;第二,必须改造的是社会关系,而不是失范者;第二,认为失范与控制失范是同一社会现象的两个相互联系的组成部分。

三、学生失范行为的类型分析怎样对学生失范行为作出合理解释呢?如果仅以理性或非理性角度作解释,仍显得过于笼统,因为理性或非理性行为内部还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德国社会学家韦伯所提出的关于社会行为的“理想类型”(Ideal Type)是对所有社会行为高度的理论概括,这种解释有助于走出仅依据某一“失范理论”的解释有限性的困境。

在韦伯看来,一切社会行为都可以区分为目的取向的理性行为;价值取向的理性行为:情感行为;传统行为四类。

如此,我们可以把学生失范行为划分为:目的取向型失范行为、价值取向型失范行为、情感型失范行为、传统型失范行为这四类(见表2)。

表2 学生失范行为的特征及其失范理论比较失范行为类型行为目的行为特征行为举例适用理论目的型失范行为谋取个体或群体的功利性利益理性行为财产型违法、犯罪,如盗窃、抢劫、诈骗等差异交往论亚文化理论经济犯罪论价值取向型失范行为反对学校主导目标、价值观理性行为逃学、不诚实行为教师某些非正常行为亚文化理论控制缺乏说标签论情感型失范行为满足生理、心理、情感上的需求非理性行为未成年学生杀人、体罚等心理学解释传统型失范行为遵循传统习俗、维护传统秩序非理性行为学生讲哥们义气教师非正常行为等“失范”理论控制缺乏说 目的型失范行为,是指行为失范者采用违背教育规范的手段谋取个体或群体的功利性利益的失范行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