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失范行为及其教育控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生失范行为及其教育控制
●马和民
学校秩序的建立和维持依赖于学校生活的两种运行机制:学校的组织管理与对学生行为的教育控制。换言之,就是通过使学校生活结构化、使学校成员的行为规范化,从而形成学校秩序。而学校对学生行为的控制,又具体涉及两类工作机制:其一是对规范行为的激励;其二是对失范行为的制约。对学生失范行为的控制渗透于学校工作的几乎所有层面。诚然,对学生失范行为的教育控制,实则依赖于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这里,主要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立足于学校教育主阵地的立场,探讨学生失范行为的理论解释以及教育控制的理论应用。
一、学生失范行为的界定及其表现
学生失范行为是指违反教育规范的行为。教育规范是制约和控制学校成员个人行为合理性的重要途径,可以分为正式与非正式两类。正式规范是以法律、,对违反者有特定的惩罚;非正式规范是不成文的,但能被学校成员普遍理解和接受。根据违反教育规范的程度,可以区分出三类失范行为:越轨行为、普通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越轨行为是可能引起非议或轻微惩罚的行为,违法行为则是违反了各种教育法律与法规的行为,这种行为必然遭到执法机构的轻度处罚,而犯罪行为是最严重的失范行为,它是一种触犯刑律并受到严惩的行为。从三种失范行为的数量看是依此减少,从影响看渐趋严重,从惩罚手段看则愈益严厉。
具体而论,学生越轨行为是指违背教育习俗、教育规章的行为,即违规、违纪行为,大致包括:不诚实行为、逃学行为、欺骗行为、不守纪行为等。学生的普通违法行为主要是指小偷小摸、打架、流氓行为等。普通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最主要的区别是前者的社会危害性还不足以用刑罚来惩罚。普通违法行为与越轨行为的区别是前者的危害性显然比后者严重,因而遭到的惩罚方式、执行力度也截然不同。当前学生的失范行为尤其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校园暴力 校园暴力或称校内暴力,主要涉及三类,一是对教师的暴力事件(殴打教师),二是以学生群体为背景而发生的学生之间的暴力事件(如学生之间打群架、欺辱弱小同学),三是毁坏学校设备
等事件。校园暴力早已是一个国际性的社会问题,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20世纪70、80年代就有突出的表现。当前我国中小学校中也有不少表现。
学生色情犯罪 在不良大众传播物品中,淫秽物品的失控对青少年性越轨犯罪的影响非常严重,据某少管所的调查,性犯罪青少年中有超过七成的人接触过淫秽书刊、录像、CD、VCD和网上色情资料。美国著名传播学者威尔伯1施拉姆在其《传播学概论》中曾说过,所有的电视都是教育电视,唯一的差别就是它在教什么。更广泛地说,所有的大众传播物品其实都具有“教育的功能”。
学生经济犯罪 经济社会的来临,西方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不断涌入,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中存在着盲目追求高消费,讲排场,摆阔气,贪图享受,不思进取的倾向。青少年学生本身又缺乏经济收入,拜金思想和享乐主义往往驱使他们为满足个人私欲而走上犯罪道路。大连市工读学校在校生中,侵财犯罪者高达9819%,侵财的主要方式有盗窃、抢劫甚至暴力抢劫。上海市一少年犯在一份悔过书写道:钱、钱、钱、,一切向钱看,金钱至上,没有一个念头不和金钱沾边。这说明,目前的消费膨胀,金钱万能,是青少年越轨犯罪的重要原因。
学生违法行为的新倾向 吸毒已成为当前我国学生违法行为中的新现象,学生正成为毒品威胁的“高危人群”。根据中国首届禁毒展览会披露,在目前我国的吸毒人群中,85%的人是17—35岁的青少年,其中82%的人是在对毒品完全无知的情况下染
70 VOL.31.NO.4.2002 GLOBAL EDUCA TION
马和民/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 副教授 (上海 200062)
上毒瘾的。1999年初,北京世纪蓝图市场调查公司就吸毒问题,对京沪两地510名13—19岁的青少年进行的一项调查,又再次反映出问题的严重性。该调查显示,6%的被访者称自己周围有同龄人吸毒, 9%的人坦言自己对毒品感到好奇,1%的人表示如有机会愿意尝试使用毒品。随着网络社会的来临,网上违法行为是当前新科技领域的下的新倾向。
二、学生失范行为的理论解释
对学生失范行为的解释,适用于成人失范行为的理论解释。失范行为的理论解释主要源自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教育社会学者综合运用多种理论来解释学生的失范行为。
11失范的生物学解释 19世纪,生物学的迅速发展导致了“体质变态说”的出现。意大利犯罪学家西塞·朗姆布罗索(C.Lombroso)是这一解释的创始人。他认为犯罪、越轨是因遗传而得的生物变异的结果,这会在面部特征上有所显露。近年来在一些西方国家,“生物学热”再次升温。例如,美国学者梅纳切姆等人的报告声称,在男性中的暴力犯罪可能是一个多余的男性染色体把他构造成XYY型而不是正常的XY型的结果。他们还经过实验认为,在男性中具有XYY变态的人是在一般男性中具有这种变态人的四倍多。〔1〕这种说法其实并未得到证实,由于上述两种情形的百分比都非常小,所以很难在梁色体和犯罪之间建立一种有意义的相关。
21失范的心理学解释 心理学上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心理缺陷说”,另一种是“挫折———侵犯说”。一些心理学家力图把越轨、犯罪解释为“心理缺陷”的结果,认为正常人知道限制他们的越轨冲动,“心理缺陷者”则不能。而“心理缺陷”主要是因童年的社会化失调所造成。在童年时代,孩子如果遭到双亲的遗弃,就会使孩子正常的社会化过程中断,使他们在心理和感情上受到严重的挫折,难以发展出健全的人格和自我,将来就难以适应社会环境,容易产生越轨和犯罪行为。另一些心理学家则强调“挫折———侵犯说”,认为越轨者是一种由挫折产生的针对他人和社会的侵犯形式。而挫折的程度是与需要强度或者受阻的程度为基础的,进而推断,侵犯的强度是与挫折的强度有关的。心理学解释在分析一个具体个人为何会产生越轨或犯罪行为时富有成效,但它难以解释越轨或犯罪的社会现象。
31失范的社会学解释 社会学把重点放在导致越轨行为产生的社会环境上。社会学的解释主要可以分为两类研究取向:一种是“结构模式”,主要从社会结构和文化的角度去探讨;另一种是“过程模式”,主要从失范行为的发展过程角度进行分析。
(1)“差异交往说”。美国犯罪学家萨塞兰德
(E.H.Sutherland)在其《犯罪学原理》(1939)一书中提出,所有的人都要经历社会化过程,但他们如何社会化取决于与谁交往。一个孩子通过与越轨群体的交往学到了对越轨行为的理解、态度和技能,这种交往越密切,这个孩子学到的犯罪手段就会越高,犯罪的动机越高,犯罪的可能性也就越大。这种理论也就是中国的老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2)“控制缺乏说”。这一理论是由雷克里斯(W.C.Recless)提出的。他认为,群体的成员资格和社会生活环境决定个人的行为,但他特别强调社会环境的社会控制对个人的效用,认为越轨和犯罪是由于社会内外部的控制削弱和受到破坏引起的。
(3)“失范说”。“失范”(anomie)一词,源于希腊文。在16世纪的神学中是指不守法、尤其是亵渎神。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以此说明“与道德规范不一致的社会现象”。在他看来,道德规范是维持人与人、以及社会团结的基础,而法国正处于从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大转变时期,使得控制个人行为的道德规范越来越松弛,个人之间的道德制约丧失了,这就是失范现象。他在其名著《自杀论》中,以自杀为例说明了导致失范行为的原因。
(4)“手段—目标说”。美国社会学家墨顿提出。他继承了涂尔干的失范理论,即社会整合的缺乏会造成极度紧张,从而会引起越轨行为,同时又结合美国社会的失范现象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但他把主要视角放在“极度紧张”上,他认为这种极度紧张不是因社会整合的缺乏所引起,而是因社会手段和目标不统一所造成。社会的文化上为每一个人都规定了合法的正确目标,但社会并没有在结构上为每一个人提供合法的手段去实现这些目标,这样就会使人产生挫折和紧张,在没有合法的手段时就会用非法的手段来实现这些目标,从而出现越轨行为。但是,墨顿并不认为,在这种情形下越轨是唯一的选择。他提出,在个人面对上述矛盾时,有五种可能的适应方式:11改革者:通过越轨手段追求文化上合法的目标;21墨守成规者:在损害目标的前提下严格坚持规范所准许的合法手段;31逃跑主义者:他们同时放弃合法的目标和合法的手段:41造反者:他们创造新的规范和目标以代替旧的规范和目标;51顺从者:他们坚持合法的手段和目标(见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