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文物的腐蚀结构及文物保护相关问题
浅析青铜器文物的腐蚀及其养护
![浅析青铜器文物的腐蚀及其养护](https://img.taocdn.com/s3/m/1c6f9aa9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93.png)
浅析青铜器文物的腐蚀及其养护青铜器是我国古代文明的珍贵遗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青铜器文物会遭受腐蚀和损坏。
本文将从腐蚀的原因、类型和养护方法三个方面来分析青铜器文物的腐蚀及其养护。
青铜器文物的腐蚀主要受到以下几个原因的影响:1. 环境因素:青铜器文物的腐蚀与周围环境息息相关。
空气中的含氧量、湿度以及污染物的存在都会加速青铜器的腐蚀速度。
2. 金属成分:青铜器由铜和其他金属混合而成,不同的金属成分会影响青铜器的腐蚀程度,含有锌的青铜器由于锌的腐蚀速度较慢,可能相对保持较好的状态。
3. 历史采制工艺:古代青铜器的采制工艺相对简单,其中包含一定的杂质和缺陷,导致其本身就存在易于腐蚀的弱点。
青铜器文物的腐蚀大体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 物理腐蚀:主要指由于氧化和变质导致的青铜器表面的破损或脱落现象。
2. 化学腐蚀:主要是指由于青铜器受到酸性或碱性物质侵蚀而产生的腐蚀现象。
酸性物质会使青铜器失去光泽,碱性物质会导致青铜器表面发生化学反应。
3. 微生物腐蚀:在潮湿环境中,微生物的生长会分解青铜器表面的有机物,导致青铜器产生黑斑或腐蚀。
针对青铜器文物的腐蚀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养护方法:1. 环境控制:在展示或保管青铜器文物的场所应控制温湿度,尽量避免高温高湿的环境,以减缓青铜器的腐蚀速度。
2. 防护层:可以给青铜器涂上一层保护膜,以防止空气和水等外界因素对青铜器的侵蚀。
3. 清洁保养:定期对青铜器进行清洁,注意使用专业的清洁工具和方法,以避免对青铜器造成二次损伤。
4. 修复和防腐处理:对于已经腐蚀严重的青铜器文物,可以进行修复和防腐处理,以延长其使用寿命。
青铜器文物的腐蚀是一个持久而复杂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环境和金属成分等因素。
通过采取合适的养护方法,能够有效延缓青铜器的腐蚀速度,保护好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
浅析青铜器文物的腐蚀及其养护
![浅析青铜器文物的腐蚀及其养护](https://img.taocdn.com/s3/m/fb08bc41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27.png)
浅析青铜器文物的腐蚀及其养护青铜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杰出代表,承载着中国古代先民的智慧和勤劳。
随着时间的推移,青铜器文物也面临着腐蚀和损坏的问题。
正确地进行腐蚀分析和养护是保护青铜器文物的重要步骤。
本文将对青铜器文物的腐蚀现象及其养护方法进行浅析。
一、青铜器文物腐蚀的原因青铜器文物腐蚀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包括自然环境、人为因素和材料本身的性质等因素。
在自然环境方面,青铜器文物受空气、湿气、阳光、雨水等因素的影响,可能导致氧化、硫化等腐蚀现象的发生。
在人为因素方面,青铜器文物长期暴露在空气中,受到了人为破坏和损害,也会导致腐蚀的发生。
青铜器文物本身的材料性质也会影响腐蚀的发生,比如材料纯度、含铅量、铅的分布等因素。
青铜器文物腐蚀的表现多种多样,主要包括表面氧化、金属裂纹、孔洞、斑点等。
表面氧化是最为常见的一种现象,一般表现为青铜器文物表面呈现灰绿色、青绿色、红色等不同的颜色,同时也会出现表面粗糙、斑驳等情况。
金属裂纹和孔洞则是青铜器文物腐蚀较为严重时的表现,这些现象会严重影响文物的保存和观赏价值。
三、青铜器文物的养护方法正确的养护方法对青铜器文物的保护至关重要,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清洁青铜器文物的清洁是养护的第一步,一般可采用化学清洗和机械清洁相结合的方法。
化学清洗可以采用一些特殊的清洗剂,如硫酸氢铵、硫酸氢胺、草酸等,以去除青铜器文物表面的氧化层;机械清洁可以采用刷洗、打磨等方式,以去除文物表面的污垢和氧化物。
2. 防腐护理防腐护理是青铜器文物养护的重要措施,可采用一些特殊的技术手段进行防腐护理,如喷涂氧化锌、热溶蜡等,以增强文物的抗氧化性能和抗腐蚀能力。
3. 环境控制青铜器文物的环境控制也是养护的重要环节,一般应尽量控制文物的环境湿度、温度和光照等因素,以减缓文物的腐蚀速度。
4. 定期检测定期检测是青铜器文物养护的必要手段,可以定期对文物进行检测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青铜器文物的腐蚀现象及其养护是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问题。
浅谈馆藏金属类文物的修复和保护
![浅谈馆藏金属类文物的修复和保护](https://img.taocdn.com/s3/m/c5de9048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3f.png)
浅谈馆藏金属类文物的修复和保护随着社会的发展,文物的保护和修复工作变得越来越重要。
金属类文物作为文物保护中的重要一环,其修复和保护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金属类文物因其易受氧化、腐蚀等因素的影响,保护和修复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简要讨论馆藏金属类文物的修复和保护工作,旨在提高公众对金属类文物保护的认识,促进更好地保护和修复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一、金属类文物的修复1. 清洗和去污金属类文物在长期的贮藏和使用过程中,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表面可能会积聚灰尘、污渍等杂质。
首先需要进行清洗和去污的工作。
在清洗过程中,需要注意使用合适的清洗液,避免对金属本身造成损害。
对于一些表面附着的污渍,需要使用特殊的清洗工具进行处理,以免损害文物表面。
2. 涂层处理对于一些氧化严重的金属文物,需要进行涂层处理,以防止进一步的氧化和腐蚀。
涂层处理可以采用一些专门的防腐涂层或者金属保护漆进行处理,以保护文物的表面。
3. 修复工艺对于一些金属文物的损坏部分,需要进行修复工艺。
修复工艺需要根据文物的损坏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有的可能需要进行焊接加固,有的可能需要进行填补补漆等工作,以使文物恢复原有的完整性和美观性。
1. 控制环境金属类文物在长期保存过程中,需要控制环境,以减少氧化和腐蚀的可能性。
需要控制保存库房的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避免对文物造成不利影响。
2. 防盗防火金属类文物在保存过程中,需要加强防盗和防火措施,以保证文物的安全。
防盗措施包括安装监控摄像头、加强警戒等,防火措施包括安装消防设施、定期进行防火检查等,以防止文物因外部因素造成的损坏。
3. 定期检测和保养金属类文物在长期保存过程中,需要定期进行检测和保养工作。
定期检测可以发现文物的变化情况,及时采取措施进行修复和保养,以确保文物的长期保存和展示。
文物修复与保护基础知识单选题100道及答案解析
![文物修复与保护基础知识单选题100道及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ca5f1378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88f415c.png)
文物修复与保护基础知识单选题100道及答案解析1. 文物修复的首要原则是()A. 保持文物的完整性B. 恢复文物的原始状态C. 最小干预D. 遵循传统工艺答案:C解析:文物修复的首要原则是最小干预,即在保证文物安全和展示需求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对文物的干预。
2. 以下哪种材料常用于文物的加固处理?()A. 水泥B. 环氧树脂C. 玻璃D. 木材答案:B解析:环氧树脂具有较好的粘结性和稳定性,常用于文物的加固处理。
3. 文物保护中,控制环境湿度的重要指标是()A. 相对湿度B. 绝对湿度C. 露点温度D. 饱和湿度答案:A解析:相对湿度对文物的保存影响较大,是控制环境湿度的重要指标。
4. 青铜器表面的绿色锈通常是()A. 氧化铜B. 碱式碳酸铜C. 硫化铜D. 氯化铜答案:B解析:青铜器表面的绿色锈一般是碱式碳酸铜。
5. 纸质文物的主要成分是()A. 纤维素B. 蛋白质C. 脂肪D. 淀粉答案:A解析:纸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
6. 书画修复中常用的“揭裱”技术,主要目的是()A. 更换画芯B. 去除污渍C. 重新装裱D. 分离画芯与裱背答案:D解析:揭裱是将书画的画芯与裱背分离,以便进行修复处理。
7. 文物修复中,使用化学试剂清洗时应遵循的原则是()A. 大量使用B. 随意使用C. 少量多次D. 一次到位答案:C解析:使用化学试剂清洗文物应少量多次,避免对文物造成损害。
8. 古代陶瓷修复中,常用的补缺材料是()A. 石膏B. 泥土C. 塑料D. 金属答案:A解析:石膏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和强度,常用于陶瓷修复的补缺。
9. 对于金属文物的腐蚀,以下哪种因素影响最大?()A. 温度B. 湿度C. 光照D. 氧气答案:B解析:湿度是影响金属文物腐蚀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10. 木质文物腐朽的主要原因是()A. 虫蛀B. 微生物侵蚀C. 火灾D. 风化答案:B解析:微生物侵蚀是木质文物腐朽的主要原因。
11. 文物保护中,防止紫外线对文物损害的方法是()A. 涂抹防晒霜B. 安装紫外线过滤器C. 用布遮盖D. 定期晒太阳答案:B解析:安装紫外线过滤器可以有效减少紫外线对文物的损害。
铁器文物腐蚀与保护的几个问题
![铁器文物腐蚀与保护的几个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96dea149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48.png)
□李建丽铁器文物腐蚀与保护的几个问题一、铁质文物腐蚀的根本原因目前对于铁质文物腐蚀的影响因素方面的研究已十分系统、完整。
在《文物保藏学原理》中,根据腐蚀环境的不同将腐蚀分为大气腐蚀、土壤腐蚀、海水腐蚀,并分别阐述了每一类腐蚀的影响因素,但未提到腐蚀的根本原因。
还有学者将腐蚀反应的影响因素分为内因和外因,内因是文物本身的化学组成、内部与表面的结构等,由此决定它的特性;外因是指文物所在的环境中,如温度、湿度、光线、环境大气污染和地质污染等。
但关于腐蚀的根本原因仍有待研究。
有学者将氯离子、铁自身的结构性质等因素归为腐蚀发生的原因。
文物的组成成分不均匀、氯离子等因素可能会影响腐蚀反应,生成不同种类的电化学腐蚀,但文物组织结构的差异、表面金相组织的不同等因素,绝不是引起电化学腐蚀的原因,这些铁质文物自身的结构性质,也不是造成腐蚀反应的内在因素。
它们都是腐蚀反应加速的原因而非腐蚀反应的原因。
如文物界的“谈氯色变”,氯离子的存在会加速铁质文物的腐蚀速率,但并不代表它是腐蚀发生的原因。
简要推理可知,若文物储存于只有氯离子的环境中、或是文物只是表面或结构十分不均匀,文物的腐尽管如此,若是腐即使其二、腐蚀的严重性依据金属腐蚀的电化学理论,铁质文物的腐蚀依然遵循金属腐蚀的电化学机理,只是,在出土之前已遭受到严重的腐蚀,出土并进入富氧的大气环境后,一个高效的铁腐蚀电池体系立刻开始启动并以极高的速度在腐蚀的第三阶段运行。
这是金属文物区别于一般工业制品在腐蚀方面的最著的特点。
从哲学上看,这就是所谓矛盾的特殊性问题,不了解矛盾的特殊性就无法认识具体的事物。
基于同样的观点,铁质文物又与青铜器不同,从金属学讲,铜及其合金属易钝化金属,通常条件下,在腐蚀过程中很容易再次钝化。
与此相反,铁是活泼金属,不仅阳极过程的电流密度大,而且没有特殊的条件,是很难进入钝态的。
也就是说,铁在全面腐蚀阶段,其腐蚀速度仅受阴极过程控制。
大量的实验事实业已证明,铁的腐蚀产物中,有许多成分是氧进行还原反应的良好电催化剂,即我们俗称有害锈,可极大地加速阴极过程,从而加速铁的腐蚀。
浅谈馆藏金属类文物的修复和保护
![浅谈馆藏金属类文物的修复和保护](https://img.taocdn.com/s3/m/d0b9d945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80.png)
浅谈馆藏金属类文物的修复和保护文物是人类社会的珍贵遗产,它们记录着历史的沧桑和文明的传承。
而金属类文物更是历史文化的瑰宝,因其在历史上的广泛应用和较长的保存时间,所以金属类文物常常成为博物馆馆藏中的珍品。
金属类文物的修复和保护工作也是相对较为复杂和重要的。
本文将就浅谈馆藏金属类文物的修复和保护进行一些探讨。
一、修复金属类文物的方法1. 清洗金属文物在长期保存过程中容易受到空气、水分、污染物等的侵蚀,因此在修复时首先需要进行清洗。
清洗过程一般采用物理方法,如水洗、机械擦洗等。
但需要注意的是,清洗时要选择合适的清洗剂,避免对文物造成二次损害。
2. 消除锈斑金属类文物常常会因长期的氧化而产生锈斑,这对文物的保存造成了威胁。
在修复过程中,需要采用化学方法或机械方法将文物表面的锈斑去除,以保护文物的完整性。
3. 补缺在文物保存过程中,常常会出现缺损情况,需要进行补缺处理。
对于金属文物,一般采用金属补缺的方法,即使用相同材质的金属进行补缺。
在补缺过程中需要注意补缺材料的选择和与原材料的匹配,以保证修复后的文物外观和材质的一致性。
4. 防腐金属类文物在长期保存过程中容易受到腐蚀的影响,因此在修复过程中需要进行防腐处理。
防腐的方法一般包括表面镀层、化学涂层等,以防止文物再次受到氧化腐蚀的威胁。
5. 保护措施修复金属类文物之后,需要进行有效的保护措施。
这包括适当的环境控制(如温度、湿度等)、定期的检测和维护,以确保文物在长期保存过程中不会受到二次损害。
二、金属类文物保护的意义金属类文物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和传承者,其保护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金属类文物记录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对于历史的研究和传承具有重要的价值。
金属类文物是文明的象征和见证,对于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金属类文物的保护也是对历史的尊重和珍视,体现了人类对历史文化的珍重和传承。
在今天,金属类文物的保护面临着许多挑战。
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对文物的侵蚀增加了文物的保存难度。
浅谈馆藏金属类文物的修复和保护
![浅谈馆藏金属类文物的修复和保护](https://img.taocdn.com/s3/m/2707a383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39.png)
浅谈馆藏金属类文物的修复和保护馆藏金属类文物的修复和保护是博物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金属类文物在历史长河中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然而经过岁月的侵蚀,金属文物也面临着腐蚀、断裂、变形等一系列问题。
及时采取修复和保护措施,对金属文物的保存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修复工作是保护金属文物的一项关键工作。
针对不同的损伤情况,采取不同的修复方法。
对于腐蚀较为严重的金属文物,首先需要进行脱腐蚀处理,去掉已经腐蚀的表层。
然后,根据文物的特点选择相应的修复方法,如填补缺损、粘接断裂部分、修复变形等。
修复过程中需要考虑材料的可逆性,以免做出不可逆的修复,损坏原始文物的完整性。
金属文物的保护需要注意环境的控制。
金属文物对于湿度、温度、光照等环境因素十分敏感。
过高的湿度会加速金属的腐蚀,过低的湿度可能导致金属收缩变形。
适宜的温度范围能够保持金属文物的稳定状态。
过强的光照会对金属表面产生光化学反应,导致颜色变化、腐蚀等问题。
博物馆在陈列和储存金属文物时,应该控制好环境参数,确保文物不受环境的破坏。
金属文物的保护还需要科学合理地进行清洁保养。
金属文物在长时间的储存和展览过程中,会在表面积累灰尘、油脂等污物。
适时地进行清洁保养,能够保持金属文物的原貌,延长其寿命。
清洁过程中需要使用到一些专业的工具和清洁剂,同时注意避免对金属表面产生损伤。
金属文物的保护还需要加强科学研究。
通过对金属文物的构成、特性、损伤机理等进行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制定出修复和保护的策略。
还可以通过科学研究来寻找更好的修复材料和方法,提高修复和保护技术的水平。
馆藏金属类文物的修复和保护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
通过科学合理的修复和保护措施,可以最大限度地延长金属文物的寿命,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
金属质地文物保护技术
![金属质地文物保护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59f619d5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a4.png)
金属质地文物保护技术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金属文物作为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人类的智慧和记忆。
然而,由于金属材料的特殊性质,金属文物的保护和修复一直是一个难题。
本文将介绍一些金属质地文物保护技术,以期为文物保护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一、金属文物的特殊性质金属文物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质,如易腐蚀、易氧化、易受潮、易受热等。
这些性质使得金属文物在保存和修复过程中需要特别的注意和处理。
二、金属文物保护技术1. 环境控制技术环境控制技术是金属文物保护的基础。
通过控制文物存放环境的温度、湿度、光照等因素,可以有效地减缓文物的老化和腐蚀速度。
同时,还可以防止文物受到外界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2. 防腐蚀技术防腐蚀技术是金属文物保护的重要手段。
常用的防腐蚀方法包括表面涂层、电化学保护、气相抑制等。
这些方法可以有效地减缓文物的腐蚀速度,延长文物的使用寿命。
3. 清洗技术清洗技术是金属文物修复的重要环节。
清洗可以去除文物表面的污垢和氧化物,使文物恢复原有的光泽和色彩。
常用的清洗方法包括机械清洗、化学清洗、电化学清洗等。
4. 修复技术修复技术是金属文物保护的重要手段。
修复可以修补文物的损伤和缺陷,使文物恢复原有的形态和功能。
常用的修复方法包括焊接、填补、复原等。
三、金属文物保护的注意事项在金属文物保护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保护文物的完整性和原始性。
2. 保护文物的材质和结构特点。
3. 保护文物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4. 保护文物的安全和可持续性。
四、结语金属质地文物保护技术是一项复杂而又重要的工作。
只有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才能有效地保护和修复金属文物,使其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
我们应该珍惜每一件文物,为文物保护工作做出自己的贡献。
浅谈馆藏金属类文物的修复和保护
![浅谈馆藏金属类文物的修复和保护](https://img.taocdn.com/s3/m/b8da0fb9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65.png)
浅谈馆藏金属类文物的修复和保护
金属类文物是中国文化遗产中的重要一环,但由于自然环境及人为因素等原因,不少
馆藏金属类文物已经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锈蚀等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对它们进行修复和
保护。
修复金属类文物,首先要了解文物的材质、制作工艺和损伤情况。
然后需要进行清洗、除锈、填补、修补等步骤。
在清洗时,要特别注意选择适当的清洗剂,不要使用过于浓烈
的化学品,以免对文物造成更大的损伤。
对于锈蚀的文物,我们可以选择油剂进行除锈,
但是也不能使用含有酸性的油剂,以免对金属材质造成损害。
填补和修补时,要选用与文
物原材料相同或相近的材料进行,以确保修复后的文物不仅修复完好,而且还能更好地保
持其历史风貌。
保护金属类文物也需要注重细节。
首先要对文物的环境进行保护。
比如,要选择恰当
的展示柜,保证文物的气候环境不太潮湿,影响文物的保存。
其次,要注意文物的使用。
公共场所的文物若频繁搬动或触摸,就可能会导致文物失去原有的保护层,从而导致氧化
和变形等问题。
此外,对于馆藏金属类文物,还可以通过调整卫生和消毒措施,减少文物
的受损风险。
馆藏金属类文物的修复和保护需要专业知识和技能,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和流程。
一
旦文物受到了损伤,我们也要保持冷静,不可盲目的进行修复或保护,最好是先咨询专业
人员,以确保文物的修复和保护能够达到最好的效果。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更好地保护
好中国的文化遗产,让世人共同领略其独特的魅力。
铁质文物保护视角下腐蚀机理及防腐蚀保护技术研究
![铁质文物保护视角下腐蚀机理及防腐蚀保护技术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fc81a658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b5.png)
铁质文物保护视角下腐蚀机理及防腐蚀保护技术研究概述在本文中,我们将从铁质文物的保护视角出发,对铁质文物的腐蚀机理进行探讨,分析腐蚀的原因及过程,同时介绍针对铁质文物腐蚀的防腐蚀保护技术,并对其应用情况进行评估。
铁质文物腐蚀机理铁质文物腐蚀的机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主要涉及到多种物理、化学和生物环境因素的作用。
一些重要的因素如下:1. 氧化反应铁质文物与氧气接触会出现氧化反应,通常称为生锈。
铁制品在潮湿的环境中和长期接触空气后,会逐渐出现锈迹。
生成的铁锈层不仅会使铁质文物的表面变得不光滑,还可能在内部产生继续腐蚀的反应。
2. 电化学腐蚀铁质文物在湿润环境中,会形成电池。
它受到氧化还原物质(如水、碳酸盐和叶绿素等)的影响,形成了阳极和阴极,形成电位差,电子就从负极向正极流动,引起了电化学腐蚀反应。
具体来说,在阳极处,铁离子会被氧化,从金属表面脱落形成铁离子,而在阴极处,还原反应会发生,产生的电解质离子和氢离子形成了氢气泡。
3. 生物腐蚀生物腐蚀是指通过细菌、真菌和藻类等生物体的作用,使铁质文物产生腐蚀。
这是一个比较复杂、多样性的过程。
例如,铁质文物在叶绿素的存在下,通过藻类的代谢活动,展现出光合作用产生的质子浓度不断升高的现象。
结果产生的酸性环境,会引发铁质文物生锈的反应。
防腐蚀选择及保护技术为了防止铁质文物的腐蚀,需要在文物保护中采用一些防腐蚀的选择和保护技术。
常用的技术如下:1. 包覆包覆是利用一些物理或化学方法,在铁质文物表面覆盖一层膜或防护剂,防止其接触到空气和水份。
例如,利用物理化学方法产生的膜,如酸化膜、有机钛膜、有机硅膜、有机锡膜等,能够有效防止铁质文物表面的氧化反应。
此外,还有由糠醛等生物制剂所制成的氧离子保护层,具有阻止铁离子的脱落以及减缓铁锈形成的功能。
电化学保护是指利用电化学方法来阻止铁质文物腐蚀的过程。
常用的方法包括金属阳极保护、半导体阳极保护和电催化保护等。
金属阳极保护是利用铝、锌等金属吸收阳极区的氧气,阻止锈层的形成。
馆藏脆弱铁质文物劣化机理及保护关键技术研究
![馆藏脆弱铁质文物劣化机理及保护关键技术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87b63f30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b1.png)
馆藏脆弱铁质文物劣化机理及保护关键技术研究随着时间的推移,铁质文物在馆藏中面临着严重的劣化问题。
了解这些劣化机理并研究保护关键技术对于文物保护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的角度对馆藏脆弱铁质文物劣化机理及保护关键技术进行全面评估,希望能为文物保护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1. 脆弱铁质文物的劣化机理脆弱铁质文物的劣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1 金属腐蚀铁质文物在受潮、通风不佳的环境下,容易发生金属腐蚀,表现为锈斑、锈蚀、脱落等现象。
这种腐蚀会严重损坏文物的表面,使其失去原本的外观和特征。
1.2 疲劳断裂长期的负荷作用或振动会导致铁质文物发生疲劳断裂,表现为裂纹、断裂等。
这对文物的完整性和结构稳定性造成了威胁。
1.3 退火效应当铁质文物在高温环境下长时间存放时,会发生退火效应,导致材料性能下降,强度减小,从而影响文物的使用和展示。
2. 保护关键技术2.1 环境控制技术保持恒定的温度和湿度是保护铁质文物的关键。
合适的环境控制技术可以降低文物的腐蚀速度,延长其寿命。
2.2 防腐蚀技术采用化学方法或电化学方法进行防腐蚀处理,可以有效地减少铁质文物的腐蚀现象,保护其表面的完整性。
2.3 结构加固技术对于已经出现裂纹或疲劳断裂的铁质文物,需要采用结构加固技术进行修复,以恢复其原有的稳定性和完整性。
3. 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对于馆藏脆弱铁质文物的劣化问题,我们需要从根本上找到解决办法。
除了技术上的保护手段外,更重要的是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加强对文物保存环境的监测和控制,以及提高保护意识,让更多的人了解铁质文物的珍贵性和脆弱性。
总结与回顾通过对馆藏脆弱铁质文物劣化机理及保护关键技术的全面评估,我们不仅对文物劣化问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明确了保护关键技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未来的文物保护工作中,我们需要综合运用各项技术手段,保护好每一件珍贵的铁质文物,让其得以长久保存,并为后人传承文化遗产。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文物保护工作也得到了更多关注和支持。
刍议青铜器文物的腐蚀与养护
![刍议青铜器文物的腐蚀与养护](https://img.taocdn.com/s3/m/71588699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d5.png)
刍议青铜器文物的腐蚀与养护青铜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遗产,具有独特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条件的变化,青铜器文物面临着腐蚀的问题。
腐蚀不仅对文物本身造成破坏,还影响了文物的保护和研究。
了解青铜器文物的腐蚀原因,采取适当的养护措施,对于保护青铜器文物的完整性和保存价值至关重要。
青铜器文物腐蚀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环境因素。
青铜器文物的腐蚀程度与环境的湿度、温度、气候和大气污染等因素密切相关。
高湿度会导致青铜器表面形成一层氧化膜,进一步加速腐蚀过程。
温度的变化也会对青铜器造成影响,特别是高温和低温的极端条件下,青铜器容易受损。
大气污染物可以与青铜器表面的铜质物质发生反应,形成二次碱式硫酸铜等有害物质,加速了腐蚀的进程。
第二,内部结构因素。
青铜器文物内部的结构和组成也会影响其腐蚀性。
青铜器通常由铜、锡等金属组成,锡的含量越高,腐蚀程度越重。
如果青铜器内部存在裂纹、气泡等缺陷,也会加速腐蚀过程。
人为因素。
青铜器文物的腐蚀也与人为因素密切相关。
错误的保存方法、不当的展示和处理等会导致青铜器文物的腐蚀。
不合理的清洗方法和使用有害的化学品也会损害青铜器的表面。
为了保护青铜器文物,采取适当的养护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一些养护的方法和建议:控制环境条件。
青铜器文物的存放和展示环境应尽量减少湿度、温度的变化,尽量避免暴露在高温、高湿度和大气污染等有害环境下。
可以使用湿度和温度监测设备,定期检查环境条件的变化,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节。
定期检查和清洁。
定期检查青铜器文物的表面状况,发现腐蚀迹象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修复和保护。
清洁时应注意使用温和的清洁剂,避免使用有害的化学物质。
在清洗过程中,应避免使用搓洗的方法,以免对文物造成损害。
制定科学的保存方案。
根据青铜器文物的材质和腐蚀情况,可以制定适当的保存方案。
使用防腐剂进行表面保护,制定针对不同腐蚀原因的具体措施,确保文物得到最佳的保护。
浅析青铜器文物的腐蚀及其养护
![浅析青铜器文物的腐蚀及其养护](https://img.taocdn.com/s3/m/532bf43d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85.png)
浅析青铜器文物的腐蚀及其养护青铜器文物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但由于长期埋藏在地下或被放置在湿润的环境中,很容易遭受腐蚀。
本文将从青铜器文物腐蚀的原因以及养护的方法进行分析。
青铜器文物的腐蚀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 金属腐蚀:青铜器主要由铜和锡两种金属组成,其中铜容易被空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硫腐蚀,形成氧化铜和硫化铜。
锡则容易被氧化成氧化锡。
这样一来,青铜器的表面容易形成厚重的氧化物,导致腐蚀。
2. 盐腐蚀:青铜器文物大多数埋藏在地下,土壤中含有各种盐类,如氯化物、硫酸盐等。
这些盐类会渗入青铜器内部,并与金属反应,形成氯化铜和硫酸铜等物质。
这些化合物会极大地加速青铜器的腐蚀过程。
3. 酸碱腐蚀:在某些湿润环境中,青铜器文物可能会受到酸性或碱性物质的腐蚀。
例如土壤中的酸性物质和湿地中的碱性物质。
这些物质会侵蚀青铜器的表面,并使得其变得破损。
为了保护和养护青铜器文物,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控制湿度:青铜器对湿度非常敏感,过高的湿度容易导致腐蚀。
我们应该控制湿度,避免青铜器长时间暴露在潮湿的环境中。
可以使用干燥剂吸湿,或者将文物存放在相对湿度控制好的展柜中。
2. 防止盐渗透:为了避免盐类对青铜器的腐蚀,可以在文物出土后先使用软刷将表面的泥土清理干净,然后将文物放置在含有除盐剂的溶液中浸泡一段时间。
这样可以将文物内部的盐去除,减缓腐蚀的速度。
3. 表面修复:对于已经受到一些腐蚀的青铜器,可以使用细砂纸轻轻擦拭,去除表面的氧化物。
然后使用金属清洁剂或保护剂进行表面保护,防止进一步的腐蚀。
4. 定期保养:对于展览的青铜器文物,需要定期检查和保养。
可以使用专业的保护剂进行保养,以防止腐蚀的发生。
要注意文物的环境,避免暴露在阳光下或者潮湿的环境中。
对于青铜器文物的腐蚀及其养护需要我们从多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和处理。
通过控制湿度、防止盐渗透、表面修复以及定期保养等措施,可以延长青铜器文物的寿命,保护和传承中国的古代文化。
浅析青铜器文物的腐蚀及其养护
![浅析青铜器文物的腐蚀及其养护](https://img.taocdn.com/s3/m/36f37bed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ea.png)
浅析青铜器文物的腐蚀及其养护青铜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杰作之一,它既富有艺术价值,又具有历史、考古、学术等多重价值。
由于青铜器的古老和脆弱性,它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侵蚀和破坏。
了解青铜器文物的腐蚀过程和养护方法变得十分重要。
青铜器文物的腐蚀主要包括氧化腐蚀和离子交换腐蚀两种类型。
氧化腐蚀是指青铜器表面与氧气反应产生的氧化物腐蚀现象。
天然环境中空气中的氧气、水分和二氧化碳等物质会与青铜器表面的铜、锡等元素反应,生成氧化铜、氧化锡等物质。
长期氧化会导致青铜器表面形成厚重的氧化层,影响其外观和保护作用。
离子交换腐蚀是指青铜器与周围环境中的溶液中的离子(如盐、酸等)发生反应,形成溶解物质的腐蚀现象。
当青铜器暴露在潮湿、酸性或碱性的环境中,周围的溶液中的离子会与青铜器表面的金属离子发生交换,导致青铜器受到腐蚀。
为了防止青铜器文物的腐蚀,必须进行适当的养护措施。
要保持青铜器文物的环境稳定。
青铜器最好处于稳定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避免暴露在太阳光下,远离湿度高或酸碱性较强的环境。
应定期清理青铜器文物周围的灰尘和油污,保持其表面清洁。
要加强青铜器文物的保护措施。
可以使用专门的保护剂对青铜器进行表面处理,形成一层保护膜,减少氧化腐蚀的可能性。
可以使用透明的玻璃罩或展示柜来阻挡空气中的湿度和污染颗粒,减缓青铜器文物的腐蚀速度。
还可以通过修复和护理来保护青铜器文物。
修复是指对已经损坏的青铜器进行修复和恢复,使其恢复原貌;护理是指对青铜器文物进行定期维护和检查,修补破损处,以延长其使用寿命。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大型青铜器文物,应考虑到其保存和保护的困难,可采取将其移动至更适合保存的环境,或进行拆解、复制等方式进行保护。
青铜器文物的腐蚀及其养护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
只有通过合理的保护措施和养护方法,才能确保青铜器文物的长期保存和传承。
浅析青铜器文物的腐蚀及其养护
![浅析青铜器文物的腐蚀及其养护](https://img.taocdn.com/s3/m/d12476e8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85.png)
浅析青铜器文物的腐蚀及其养护随着中国文化的发展,青铜器文物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青铜器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其所具有的文化、历史、艺术价值无法用言语来衡量。
青铜器文物的保存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文化任务。
然而,青铜器材质的特性决定了其易腐蚀,影响了青铜器文物的保存。
因此,对于青铜器文物的腐蚀成因、腐蚀类型及其养护保养措施的研究,对于青铜器文物的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青铜器腐蚀主要是由于多种原因造成的,其主要成因为以下三个方面:1. 动力性因素青铜器文物保存在自然环境中,气候和岁月是造成青铜器文物腐蚀的主要因素。
青铜器在自然界中由于毒气、风化、光照、降雨等自然因素的侵蚀而发生 corrosion,在高温、潮湿、紫外线、氧化气体等情况下发生氧化等化学反应。
青铜器文物保存过程中与空气、土壤中的气体、溶液接触,起化学反应,其成分发生变化,然后腐蚀的作用更加明显,使青铜器表面的保护层遭到破坏。
微生物如细菌、真菌、藻类、酵母等有可能侵蚀青铜器表面和内部,导致青铜器文物的腐蚀。
微生物的生存和繁殖十分依赖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青铜器文物在常温潮湿环境下很容易滋生微生物。
青铜器文物的腐蚀类型可分为以下几类:1. 普通的腐蚀青铜器普通的腐蚀,是由于环境因素引起的腐蚀,比较容易发现,如气候、土壤等因素,造成青铜表面发生变化,产生“绿锈”。
绿锈是由于青铜表面的铜颗粒与空气、水或其他元素发生反应而产生的氧化铜薄层。
2. 离子交换腐蚀离子交换腐蚀是指青铜器表面形成的非金属氧化物在水中形成离子,并与金属青铜的离子在水中发生交换的过程,引起青铜的腐蚀。
3. 电化学腐蚀电化学腐蚀是指青铜器文物因气候、土壤、化学物质等因素与其它金属材质结合而引起的电化学反应,青铜的一部分形成了一个正极,而另一部分形成了一个负极,从而产生电流,引起腐蚀。
三、青铜器文物的养护保养措施在青铜器文物的保存和保护中,养护和保养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以下是几种青铜器文物的养护保养措施:1. 严格控制气候气候是造成青铜器腐蚀的主要因素之一。
铁质文物保护视角下腐蚀机理及防腐蚀保护技术研究
![铁质文物保护视角下腐蚀机理及防腐蚀保护技术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4c5f641c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07.png)
铁质文物保护视角下腐蚀机理及防腐蚀保护技术研究铁质文物作为人类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
由于铁质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其容易受到腐蚀的影响,导致文物的破坏和腐蚀加剧。
在铁质文物保护中,研究腐蚀机理并采取合适的防腐蚀保护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腐蚀机理研究是铁质文物保护的基础。
腐蚀是指金属或合金在特定环境中发生氧化或溶解反应的过程。
在铁质文物中,腐蚀反应主要是指铁与水和氧气发生反应,形成铁氧化物,即常见的铁锈。
铁锈的形成是因为铁和水中的氧气发生氧化反应,生成氢氧化亚铁(Fe(OH)2),接着再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铁氧化物(Fe2O3·H2O),即铁锈。
环境中的酸碱度、湿度、温度、微生物等因素也会加速铁质文物的腐蚀过程。
在防腐蚀保护技术研究方面,可以从材料的选择、涂层保护、电化学保护等多个角度进行探讨。
材料的选择是铁质文物保护中的重要一环。
由于不同材料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不同,因此选用合适的材料具有防腐蚀的优势。
选择不锈钢或者纯铁作为文物材料,可以减少铁质文物的腐蚀速度。
还可以采用合金或复合材料进行修复,以增强文物的防腐蚀性能。
涂层保护技术是比较常用的铁质文物防腐蚀保护方法。
涂层能够有效地降低铁质文物与周围环境的接触,从而减少腐蚀的发生。
常用的涂层材料有有机涂层和无机涂层。
有机涂层通常是采用聚合物材料,如蜡或者聚合物薄膜,能够形成一个隔绝的保护层,防止氧气和水的进入。
无机涂层则是采用金属氧化物材料,如氧化铝、氧化锌等,在铁质文物表面形成一层稳定的氧化膜,降低腐蚀速度。
电化学保护是一种利用电化学原理来保护铁质文物的方法。
电化学保护主要包括两种方式:阴极保护和阳极保护。
阴极保护是在铁质文物表面加上外部电源,在文物表面形成一个保护电流,使铁质文物成为阴极,阻止了铁质文物的氧化反应。
阳极保护则是在铁质文物表面形成一个保护膜,使铁质文物成为阳极,从而减少腐蚀速度。
浅析青铜器文物的腐蚀及其养护
![浅析青铜器文物的腐蚀及其养护](https://img.taocdn.com/s3/m/2055d233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ec.png)
浅析青铜器文物的腐蚀及其养护青铜器作为中国古代文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由于青铜器的制作材料和工艺特点,青铜器文物普遍存在着腐蚀问题,对其进行适当的养护非常重要。
本文将从青铜器文物的腐蚀原因、腐蚀形式以及养护方法三个方面进行浅析。
青铜器文物的腐蚀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环境因素:青铜器文物通常保存在地下或土墓中,长期受到土壤中含有的酸碱盐等化学物质的侵蚀,导致腐蚀加剧。
2. 氧气和水分:氧气和水分是铜腐蚀的主要因素,长期暴露在空气中或者湿润的环境中,青铜器表面会形成一层铜氧化物,同时也会加速青铜器的腐蚀过程。
3. 细菌和微生物:长时间的保存会使青铜器表面沾染上各种微生物,这些微生物会分解和产生酸性物质,加速青铜器的腐蚀。
青铜器文物的腐蚀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 表面氧化:由于长时间受到氧气和水分的作用,青铜器表面会出现绿锈和红锈,严重影响青铜器的整体美观。
2. 硫化:青铜器文物中的铜会和硫化氢等硫化物发生反应,产生黑色污渍,严重影响青铜器的质量和保护。
3. 脱漆:青铜器文物表面的脱漆现象会加速青铜的腐蚀过程。
青铜器文物的养护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温湿度控制:青铜器文物保存时应控制好温湿度,避免暴露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中,可以采用恒温恒湿的展柜等设施。
2. 防止细菌侵蚀:在保存青铜器文物时,可以使用一些抑制细菌生长的化学物质,如草酸等,避免细菌对青铜器的腐蚀。
3. 表面清洁保护:定期对青铜器文物表面进行清洁,可采用软刷和温和的溶液进行清洁,避免使用强酸碱溶液或金属刷等会对青铜器造成损害的工具。
4. 涂层保护:可以在青铜器文物表面涂抹一层保护性涂层,如蜡、油等,起到保护和阻隔氧气和水分的作用。
5. 定期检测修复:定期对青铜器文物进行检测和修复,及时处理各种腐蚀问题,维护青铜器的完好性。
青铜器文物的腐蚀问题是非常严重的,需要采取一系列科学合理的养护方法进行保护和修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缝隙的宽度与缝隙腐蚀深度和速度有 关,一般发生缝隙腐蚀达到最敏感的缝宽为 0.025-0.1mm⑧。
西 古 城 出 土 铁 钉 2002HXIIT6② :35 金 相照片中显示铁器多层折叠端点的腐蚀状 况,器物均匀腐蚀并且自表面沿不同材料层 折叠交界向内部延伸发展(图一〇)。
图一一、一二显示出两件器物的折叠锻
2.局部腐蚀 局部腐蚀是最常见的破坏形态,常呈现 出小孔状或线状向纵深发展。 3.点腐蚀 点腐蚀,即小孔腐蚀,集中于金属表面 的很小范围,并深入到金属内部的蚀孔状腐 蚀形态,一般是直径小而深,是极具破坏性 的隐患。 硫化物、硅酸盐、碳化物、氧化物等区 域,晶界、晶格缺陷都是易于产生点腐蚀的 敏感位置。 一旦形成蚀孔后,孔蚀的发展便 很快。 点蚀坑形态既取决于材料成分和组织 结构,也取决于工艺介质的组成和点蚀坑内 的溶液组成。 丸 都 山 城 出 土 铁 镞 2003JWYTl05② :1 腐蚀由表面蚀孔向纵深两侧呈水平形发展 (图六)。 西古城出土铁钉 2002HXITl①:8 非 金属夹杂物周围优先腐蚀,导致蚀孔呈尖锐 状向纵深发展, 连接夹杂物形成分枝 (图 七)。 西古城出土铁钉 2002HXIIT6②:35 有 的表面腐蚀区自均匀腐蚀层呈圆弧线伸向 内部(图八),另有区域腐蚀呈较尖锐的弧线
沉积,但是目前所观察的样品尚未发现现代 灰口铸铁腐蚀产生的石墨骨架与海绵状锈 蚀物质(图一三)。
麻口铁表面腐蚀层,致密坚硬,内部莱 氏体晶粒与表面呈垂直状态,表面层隔绝了 内部与外部的联系(图一四)。
6.高碳材料优先腐蚀和晶间腐蚀 晶间腐蚀过程中,作为阳极的晶界面积 很小, 与大面积的作为阴极的晶面相接触, 所以腐蚀常常快速侵蚀到金属深部。 有时导 致灾难性的破断事故。 临近边缘腐蚀区,晶 界腐蚀严重直接导致晶粒瓦解脱落,其后果 使金属失去机械强度和延展性。 图一五反映 出金属晶界的优先腐蚀。 大多情况下铜锡合金青铜文物发生。 α+ δ 相或富锡 α 相优先腐蚀 (图一五—一九), 但是在一些青铜器中也观察到 α 相优先腐 蚀的情况,这应与青铜合金中含锡量以及埋 藏环境都有关系。
金属腐蚀受到合金内因和介质外因的 双重影响。 内因包括金属的热力学稳定性、 化学成分、聚集状态、元素的分布、相对状态 及分布、杂质、应力状态、表面状态、氢超电 压等。 外因包括介质中的离子特性、离子及 溶解氧的浓度及浓度分布、 介质的导电率、 腐蚀产物的性质和分布、有无缓蚀剂、是否 存在外来杂质等。 此外,温度(包括温差)、系 统的几何形状、压力、金属与介质的相对运 动、放射性辐照等则是与内因和外因都有关 系的因素②。
三、文物保护相关问题
1. 应 注 重 考 古 发 掘 器 物 的 系 统 观 察 和 检 测
中国传统文物修复技术的发展历史悠
-128-
久, 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具有特色的工艺流 程,尤其是青铜器的保护。 国家文物局已经 颁布了由中国国家博物馆拟定的文物保护 行业标准訛輯輥, 但是文物保护行业研究状况存 在相当大的反差,一方面,文物保护专业人 员逐步结合各种高科技手段进行器物检测, 并依据结果构建保护方案,将传统保护处理 技术与现代科技有机结合起来,使得保护处 理技术日益成熟,文物保护理论也不断丰富 完善,只是有些研究项目标本量少,缺少代 表性是个亟待改善的问题。 另一方面,每年 考古发掘出土的大批文物还不能依据行业 标准进行系统的观察、 检测和保护处理,文 物保护行业标准真正实施还有待于一代甚 至几代文物保护学者艰辛努力。 因此,从现
-127-
图二〇 镇江出土青铜戈 7:38 铜晶粒及周邻腐蚀组织元素面分布
并没有多大的差别。 冶炼方法、冷加工和热 处理对土壤腐蚀影响不大, 腐蚀率约为 0.2mm / a。 金属的腐蚀速度随着在地下埋藏 时间的增长而逐渐减缓。 铜和铜合金的土壤 腐蚀速度约为碳钢的 1 / 5-1 / 10⑩。 铁质和青 铜文物的腐蚀结构表明,材质和工艺都会极 大地影响器物的腐蚀速度,青铜器的腐蚀较 之铁器要缓慢得多,随着年代的增长,腐蚀 逐渐趋缓。
-124-
内外全部表面发生金属的溶解和阴极的氧 还原为氢氧离子的反应。 当缝内氧消耗完 后,氧化还原反应不再进行,缝内外氧的浓 度差异形成“浓差电池”,缝内金属不断腐蚀 形成氯化物和盐类而溶解,阴极过程移到缝 外,外部得到阴极保护。 进一步的发展使氯 离子又迁入缝内,形成金属盐类,水解,使缝 内酸度增加,促使金属腐蚀溶解。
论和吸附理论。 前者认为小孔的发生是当腐 蚀性阴离子(如氯离子)吸附在表面钝化膜并 进入膜内后“污染膜”,产生了强烈的感应离 子导电,于是此膜在一定点上变得能够维持 高的电流密度使阳离子杂乱移动而活跃起
来 , 当 膜 — — — 溶 液 界 面 的 电 场 达 到 某 一 临 界 值时,就发生点蚀。 后者则认为点蚀的发生 是由于氯离子和氧的竞争吸附结果而造成 的。 当金属表面上氧的吸附点被氯离子所替 代时,形成可溶性金属-羟-氯络合物,而使 破坏性点蚀发生。 总之是氯离子在金属表面 某些点处引起膜的局部破坏⑦。
从金属腐蚀结构形态,大致有图一所示
-121-
类型,包括均匀的全面腐蚀,点或缝隙等局 部腐蚀,晶粒间界腐蚀或穿晶腐蚀,由于负 荷导致应力腐蚀,由于周期性运动产生的磨 耗腐蚀及腐蚀疲劳以及不同材料交界形成 电脑腐蚀。
1.全面腐蚀 铸铁的腐蚀大多比较均匀,基本上只在 表面形成薄薄一层致密的锈层,致密、坚硬, 局部锈蚀产物剥落后留下圆形的黄褐色锈 斑,应列入全面腐蚀之列。
(a)
均匀腐蚀,全面腐蚀
(b)
点蚀(孔蚀)
(c)
(d)
晶间腐蚀
穿晶腐蚀
(e)
腐蚀
(f)↓
周 期 运 动
腐蚀疲劳
↓ 圮 应力
(g)
电势较高金属
(h)
腐蚀集中于交界处
应 力 腐 蚀 破 裂 (scc)
(i)
磨耗腐蚀
↓负荷
流 动
周期运动←
腐 (j)
蚀
介
质
微动腐蚀
图一 腐蚀形态示意图⑤
图二至图五显示出亚共晶白口铸铁的 边缘腐蚀结构。 图二相对靠近中心,图四为 外边缘。 图二已经自然腐蚀出晶粒间界,空 隙周围腐蚀较其他区域严重。 图三中珠光体
图一五 镇江出土青铜剑样品 GC3:1252 132x 表面 层 α+δ 相优先腐蚀
腐蚀。 5.选择腐蚀 在金属合金的腐蚀过程中,会发生某一
相或某一元素富集的区域优先腐蚀,有些金 属元素重新析出,属于成分选择性腐蚀。 电 化学理论认为, 电位较正的金属元素为阴 极,电位较负的金属元素为阳极,从而构成 腐蚀电池。 使电位较正的金属保持稳定或重 新沉淀,电位较负的金属发生溶解⑨。
从电化学角度解释腐蚀过程,电化学反 应的阳极过程和阴极过程包括若干分过
程— — — 电 化 学 反 应 的 电 荷 传 递 过 程 , 反 应 物 和反应产物的传递过程,溶液离子电迁移过 程,电极界面双电层的充放电过程,电极表 面的吸附、脱附过程,表面膜结晶生长过程, 以及伴随电化学反应同时存在的化学反应 等,构成一个互相牵制和影响的腐蚀体系③。
-126-
图一六 镇江出土青铜矛 10130 富锡 α 相优先腐蚀 400x
图一七 镇江出土青铜剑 GC3:1251 132x 剑首部样品断面下沉积铜多晶体条带
图一八 镇江出土青铜矛 DYEL3:650 50x 表面腐蚀层表面腐蚀层下沉积铜
图一九 镇江出土青铜剑 GC3:1251 50x 剑首部腐蚀表层锡元素偏析导致层状分布
现代腐蚀学研究的缺憾,先秦时期青铜合金 中铜沉积及重构现象使我们对青铜合金腐 蚀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由于青铜合金的选择性腐蚀,铜析出而 周围组织虽保持原来的金属结构形态,但是 成分却于原来的合金相有很大偏差,产生元 素的偏聚(图二〇)。
现代金属材料腐蚀研究中有观点认为, 铸铁、碳钢,低合金钢在土壤中的腐蚀速度
图二 五女山城出土铸铁残片腐蚀显示晶界
图三 五女山城出土车輨 1996HWII 区 T44:2 珠光体相优先腐蚀
图四 五女山城出土车輨 1996HWII 区 T44:2 整体 已完全腐蚀但还保留伪晶形态
图五 五女山城出土铸铁残片边缘致密矿物质锈层
伸向内部(图九)。 有两种理论解释点腐蚀,钝化膜破坏理
-122-
优先腐蚀,渗碳体未完全腐蚀,仍保持白亮 色。 图四与图三相对照,渗碳体已经腐蚀,金 属已经矿化,但是仍然保持原有的金属结构 形态。 图五隐约可见尚未消失的伪晶和硅酸 盐夹杂物,但很难辨别金属结构形态,锈层 致密坚实。
这种全面腐蚀中优先腐蚀角色的转换, 以电化学理论解释,是阴阳极在金属表面上 变换不定,不可辨别,全面腐蚀的腐蚀速度 较小⑥。
内蒙古文物考古
2009 年第 2 期
金属文物的腐蚀结构及文物保护相关问题
贾 莹 高秀华 (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一、金属腐蚀概述
金属腐蚀指金属材料受到环境介质的 化学作用或电化学作用而引起的变质和破 坏,其中也包括上述作用与机械因素或生物 因素的共同作用。 某些物理作用(例如合金在 某些液态金属中的物理溶解现象) 也可以归 入金属腐蚀范畴①。
图一〇 西古城出土铁钉 2002HXIIT6②:35, 多 层 之 间 交 界 的 腐 蚀
图一一 西古城出土铁钉 2002HXIT2-东扩②:5 多层之间交界的腐蚀
图一二 集安出土铁削 2006JSMM22K3 多层材料交界
图一三 集安出土铁铧 JSMMl4K 气孔周围和边缘腐蚀层
-125-
图一四 集安出土铁铧残片 JSMMl4K 边缘腐蚀
打材料之间的缝隙宽度不同。 但二者埋藏环 境不同,不能进行腐蚀速率的比较。
图 一 一 为 西 古 城 出 土 铁 钉 02HXIT2 东 扩①:5 样品抛光态断面,折叠锻打的多层材 料结合比较紧密,但是,交界处优先腐蚀,已 成为矿物质,不见原金属结构。
图一二显示出铁器叠加锻打的多层材 料之间有比较大的缝隙,该观察区已经完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