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性少数群体生活世界的建构
是否应该关注性少数群体权益作为辩论辩题
![是否应该关注性少数群体权益作为辩论辩题](https://img.taocdn.com/s3/m/82f5ee5a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7327562.png)
是否应该关注性少数群体权益作为辩论辩题正方观点,应该关注性少数群体权益。
作为辩论辩题,我们认为应该关注性少数群体权益。
首先,性少数群体也是社会的一部分,他们享有与其他人相同的权利和自由。
正如马丁·路德·金曾经说过,“人人生而平等”。
因此,我们应该尊重并保护性少数群体的权益,包括他们的性取向、性别认同等方面。
其次,关注性少数群体权益是社会进步的体现。
伊丽莎白·凯迪·斯克顿曾说,“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可以用它对待少数群体的方式来衡量。
”只有当一个社会能够包容和尊重不同性取向和性别认同的个体时,才能真正实现平等和包容。
因此,关注性少数群体权益是社会进步的必然选择。
最后,忽视性少数群体权益会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
例如,忽视同性恋者的权益可能导致歧视、暴力和精神健康问题的加剧。
而忽视跨性别者的权益可能导致其在就业、教育和医疗等方面面临不公平待遇。
因此,为了构建一个更加公平和包容的社会,我们必须关注性少数群体的权益。
反方观点,不应该关注性少数群体权益。
作为辩论辩题,我们认为不应该过分关注性少数群体的权益。
首先,社会应该以大多数人的利益为重。
尽管性少数群体也是社会的一部分,但他们只占据了社会的少数份额。
因此,社会应该更多地关注大多数人的需求和利益。
其次,过分关注性少数群体权益可能导致对传统价值观的冲击。
社会的稳定和秩序建立在传统价值观的基础上,而过分关注性少数群体的权益可能引发对传统价值观的挑战和动摇。
这可能导致社会的混乱和不稳定。
最后,过分关注性少数群体权益可能会忽视其他重要的社会问题。
例如,贫困、教育、医疗等问题影响着社会的大多数人,而过分关注性少数群体的权益可能会使这些问题被忽视。
因此,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社会的整体利益,而不是过分关注少数群体的权益。
在这个辩题中,我们认为应该更多地关注性少数群体的权益。
因为这不仅是对平等和包容的体现,也是社会进步的必然选择。
同时,忽视性少数群体的权益可能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这是我们不能忽视的。
性少数群体
![性少数群体](https://img.taocdn.com/s3/m/3ca328bd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ba.png)
后来,美国心理学家瑞奇·萨文威廉姆斯(RitchSavin-Williams)等科学家使用这一术语用以形容那些不 愿被性与性别标签定义的年轻人 。
2015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Institutes of Health,NIH)宣布成立性与性别少数研究办公 室(Sexual and Gender Minority Research Office) ,此后,众多专业和学术机构都开始采用这一术语。
定义
概念
包括
性少数群体是指在性倾向、性别认同、性身份或性行为等方面上与社会上大多数人不同的群体,主要指的是 性倾向非异性恋的群体、跨性别群体、非二元性别群体等 。
性少数群体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即包含了媒体中常说的LGBT+人群,也包含了一些自我认同既不是顺性别异 性恋,也不是LGBT+的人群(如存在性发育障碍的人) 。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2018修正) 第三条 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 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劳 动权利。 第十二条 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不同而受歧视。 第四十六条 工资分配应当遵循按劳分配原则,实行同工同酬。 工资水平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国家对工资总量实行宏观调控。 《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2015修正) 第三条
第十一章:性的社会建构[20页]
![第十一章:性的社会建构[20页]](https://img.taocdn.com/s3/m/30c8f85bcc22bcd126ff0cf3.png)
一、色情与淫秽在当今中国的定义
1990年12月28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 务委员会把之前的规定集中为:“具体 描绘性行为或者露骨宣扬色情的诲淫性 的”。
二、对于定义的社会建构
各个国家对于色情与淫秽的定义都会有 所不同,但是其中的关键因素却是相同 的:
一是对于性的表现程度; 二是对于其效果的判定; 三是有某些价值的例外。 通俗地说,它不但必须是性的,而且必
3 法中,是否存在社会建构?如果存在, 它是什么样的?
须是“煽情”的,还得是“无聊”的。
三、国际上的三种争论
(一)关于言论自由的关键问题是,无 论如何定义色情与淫秽,它究竟属不属 于言论自由的范围?
(二)社会建构来自于女权主义的争论 关键在于女性是不是被使用和贬低了。
(三)社会关于年龄的争论
四、目前中国的社会建构
上述国际上的三种争论无一存在于 当今中国,这就是一种社会建构。
二、性的社会建构理论
(二)性的建构思想的发展 性的社会建构视角认为,性并不仅仅是
个体的内在驱动力的作用结果,更主要 的是由具体的历史环境和社会环境所催 生的;社会文化的建构不仅影响个体的 主体性和行为,同时也通过性认同、性 的定义、性的意识形态以及对性的管理 来形塑集体的性经验。
第二节 女性之性的建构:中国 的应用实例
五、社会建构理论的认知
社会建构理论绝对不排斥行为主体对自 己的生活的选择与改造,反而把这作为 “建构”这一思想基点的丰富与发展。 上述研究充分呈现出女性对于自己之性 与性之表达的理解和实践,就是运用社 会建构理论的深入。
第三节 社会建构两例:色情与性玩具
一、色情与淫秽在当今中国的定义 二、对于定义的社会建构 三、国际上的三种争论 四、目前中国的社会建构 五、性玩具
中国性少数群体生存状况报告
![中国性少数群体生存状况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d3816996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bb.png)
部分企业在招聘过程中存在对性少数群体的歧视, 但政府正在加强监管和打击力度。
职业发展
性少数群体在职场中面临晋升机会较少、职场歧 视等问题。
性少数群体的医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保健权利
医疗保障
性少数群体享有与其他人 群平等的医疗保障权利, 包括疾病预防、治疗等方 面。
心理健康
性少数群体在心理健康方 面存在较高需求,但相关 服务资源有限。
中国性少数群体生存状况报 告
目录
• 性少数群体概述 • 性少数群体的权利保障与挑战 • 性少数群体的心理健康与支持服务 • 改善性少数群体生存状况的建议与展望
01
性少数群体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性少数群体是指在性倾向、性别认同、 性身份或性行为等方面上与社会上大 多数人不同的群体。
分类
包括但不限于同性恋、双性恋、无性 恋、跨性别、性别认同障碍等。
性少数群体在中国的历史与现状
历史
中国历史上对性少数群体的观念和态 度经历了多次变化,从古代的严厉禁 止和歧视,到近现代的逐渐开放和包 容。
现状
随着社会进步和观念变革,中国政府 在法律、政策和宣传上对性少数群体 的权益保护逐渐加强,但仍然存在一 些歧视和排斥的现象。
性少数群体的社会角色与贡献
文化贡献
社区支持
建立社区支持网络,为性少数群体提供生活和工作方面的帮助和支 持。
公益组织支持
鼓励和支持公益组织为性少数群体提供各种形式的支持和帮助。
性少数群体的自助组织与活动
自助组织
建立性少数群体自助组织,为他们提供自我帮助、自我教育和自我 发展的平台。
社交活动
组织各种形式的社交活动,促进性少数群体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增 强他们的社交能力和归属感。
社会学视角下的性少数群体与多元文化
![社会学视角下的性少数群体与多元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0dfafbd5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3e.png)
社会学视角下的性少数群体与多元文化性少数群体是指那些在性别和性取向方面与主流社会相对偏差的人群。
根据先前的研究数据显示,在全球范围内,约有4%的人群自认为是同性恋者、双性恋者或异装癖者,而其它性别少数群体则更为罕见。
而这些人的存在反映了社会多元文化的现实。
性少数群体的历史被政治力量不断挑战和剥夺,他们被社会打上“畸形”、“邪恶”、“不健康”等概念标签,并遭受种种压迫和歧视。
但是,近年来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这些少数群体是一个体系,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多元文化表达方式。
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可以思考一下多元文化对社会的好处,以及这些性少数群体在此过程中扮演的角色。
首先,多元文化是人类社会非常重要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是文化交流、文化互动、文化融合的体现,并可以促进批判思维和抵抗任何形式的压制与剥夺。
而性少数群体正是文化多元性的代表之一,他们虽然在生理方面和主流社会有所不同,但是他们在价值和意识形态的表达方式上却是同主流社会同等地位的一份子。
因此,性少数群体的存在对文化多元化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实现了文化多元性和包容性的发展。
其次,在社会学视角下看,性少数群体是一种社会变革力量的代表。
就像历史上全球各地的女权运动一样,性少数群体也意识到了“以己之力推动社会文化进步”的重要性。
他们通过各种形式的声援和抗争,为人类社会的文化多元发展和消弭歧视、压迫等旧社会可耻现象,做出了十分高贵和优秀的贡献。
然而,社会多元化并不是自然而然地就会像流水一样顺畅地发展的。
在社会多元化和包容的发展过程中,性少数群体基于自身固有的独特性,需要打破现有社会的传统观念,摆脱各种限制和禁锢。
这需要广泛的社会教育和宣传,以及对各种文化多元性的包容性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性少数群体需要通过这些措施来获得和改善社会认同和生活保障,让多元化的社会文化体现出真正的价值。
综上所述,性少数群体是一种代表多元文化的群体,他们为人类社会文化的多元和包容性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性教育的性少数群体
![性教育的性少数群体](https://img.taocdn.com/s3/m/aab212bb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f0.png)
性教育的性少数群体性教育是指教育个体认识性别、性别角色、性与伦理的过程。
在现代社会中,性教育应该包括对所有群体的关注和照顾,尤其是性少数群体。
性少数群体是指那些不符合传统社会性别二元论的群体,包括同性恋、双性恋、跨性别者等。
本文旨在探讨性教育如何关注和满足性少数群体的需求。
1. 概述性少数群体的现状在引言中,我们可以简要地介绍性少数群体的现状,如全球性少数群体数量庞大,并存在着各种社会歧视和偏见。
这些群体在接受性教育时常常遇到困难,因为传统的性教育往往以异性恋和传统性别角色为基础。
因此,有必要实施一种包容性的性教育,以满足性少数群体的需求。
2. 促进包容性的教育环境接下来,我们可以讨论如何促进包容性的教育环境。
这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去除歧视和偏见性少数群体在传统社会常常受到歧视和偏见的影响。
学校和教育机构应该积极采取措施去除这些负面影响,营造一个对所有学生包容的环境。
例如,可以组织多元化的活动,宣传和倡导尊重和平等。
2.2 增加相关课程传统的性教育通常只涵盖异性恋关系和性别角色,忽视了性少数群体的需求。
因此,我们可以在课程中增加相关内容,例如同性恋、双性恋和跨性别的知识。
这样有助于性少数群体的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他们自己的身份,并减少被孤立感。
3. 提供专业支持和咨询为了满足性少数群体的需求,学校和教育机构应该提供专业的支持和咨询服务。
可以设立专门的咨询机构或安排专业人员提供咨询服务。
这样,性少数群体的学生可以获得有关性与性别的准确信息,并得到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4. 引导同伴互助同伴互助是性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友谊和互相理解。
对于性少数群体的学生来说,同伴互助更是至关重要。
学校可以通过促进不同群体之间的交流和互助来鼓励多元化和包容性。
例如,可以组织同伴小组、座谈会或活动,使得性少数群体的学生能够互相分享经验和支持。
5. 推动社会意识的提高最后,我们可以论述推动社会意识的提高对于性教育的重要性。
理性对待性少数人群
![理性对待性少数人群](https://img.taocdn.com/s3/m/0f753c385a8102d276a22f1b.png)
理性对待性少数人群对于同性恋和双性恋我想我们并不陌生。
从最早的同志到断背山(或背背山)再到拉拉最后到铺天盖地的日本漫画中的百合,这些与同性恋有关的名词也时常能够听到。
但是,我们对性少数人群的了解到底有多深呢?我们对性少数人群的态度也通常只是好奇甚至鄙夷,从未想过要主动的去接触和深入了解这一人群。
在少数性当中,同性恋和双性恋占绝大所数。
那么,到底什么是同性恋呢?同性恋是指一个人无论在性爱、心理、情感及社交上的兴趣,主要对象均为同性别的人,这样的兴趣并未从外显行为中表露出来。
那些对与同性产生爱情、性欲或恋慕,称为同性恋者。
在人类的性取向中,对两种性别的人都会产生性吸引或性冲动的取向被称为双性恋。
双性恋对两种性的被吸引力并不一定是相等的。
一个双性恋者可能同时保持与两种性别的性爱关系,也可能与其中一种性别保持单一性爱关系,或偏爱于一种性别。
另外两种性取向是同性恋和异性恋。
因为同性恋通常被作为社会坏名声的标志,所以双性恋也被用作没用公开宣称自己是同性恋的人的委婉叫法。
在同性恋和异性恋中都可能出现双性恋,可以说它是独特的同性恋和异性恋的结合。
也有人认为同性恋和异性恋都是单一的性取向,而双性恋则是包含了这两种取向的一种性取向。
其实,性少数人群在很早以前就出现了。
随着社会的进步历史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时刻变化着,对于同性恋的认识和态度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中世纪的欧洲,同性性行为被基督教会谴责为罪恶,并在一些欧洲国家,包括英国,被定为违法。
在某些情况下,男人会因为介入同性性行为受到监禁,比如一百年前英国的奥斯卡·王尔德的著名案例。
西方人关于同性性行为有罪的信念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十二世纪。
但是,大约从十二世纪后半叶开始,比较恶毒的敌意出现在通俗文学中,并最终传播到神学和法律文献中。
十三和十四世纪是一个对任何异端都不宽容的时代,伴随着工业革命中日益增强的世俗社会的政府和医学专业的权威,对同性恋的谴责从宗教转移到世俗社会和医学专业。
浅谈性少数群体生活世界的建构
![浅谈性少数群体生活世界的建构](https://img.taocdn.com/s3/m/899cde56ad02de80d4d840d9.png)
性少数人群生活世界的重新建构概念界定:性别、社会性别(gender):男女二元化分野。
本质论认为性别是先天的自然、生理差异,影响后天的行为外观;部分女权主义者认为,性别是由社会文化所建构,强调性别之间的权力关系。
性别相对于性(sex)而言,前者凸显社会文化层面,后面凸显生理层面。
性少数人群:简写作LGBT。
L=Lesbian(女同性恋),G=Gay(男同性恋),B=Bisexual(双性恋),T=Transgender(夸性别)。
LGBT的基本理念是酷儿理念,它认为性是流动的,变态就是常态,每一个人本身就是多元的存在,他可以是同性恋,也可以是异性恋,甚至可以是男人,也可以是女人。
性少数群体起因的理论研究(1)生理学方面的研究苏珊布莱克摩尔认为性倾向及其行为是由基因决定的,西蒙列维关于同性恋男尸下丘脑的研究显示出出生前荷尔蒙对性取向决定问题会上产生影响。
另外,作为主要文化传播模式的“模仿”,也可以用来解决与性倾向有关的一些行为。
(2)精神分析和后现代解释精神分析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首先提出“双性恋”的概念,由于人们在童年时期具有俄狄浦斯情结(女孩恋父情结和男孩恋母情结))所导致的人们在童年时期对父母的双向模仿,会使大多数人身上都具有某种潜在的或无意识的同性恋倾向,也就是说每个人潜意识都存在双性倾向美国性学家金赛根据全美大范围的性经验研究,提出人天生的性倾向并非是二元对立的,而是七级连续的观点。
同性恋和异性恋处于连续体的两端,但都是极少数,绝大多数人都处于性阶段的中间。
性身份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流动的。
人之所以成为异性恋或者同性恋并非自然而然,而是个人特质和社会文化环境不断互动的结果。
性别建构论在性别领域,社会建构论的最初观点是:每个人的成长都是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性别是以生理性别为基础的社会建构,但是在成长的过程中获得性别认同,在经过社会的建构之后才成为男人和女人。
虽然生理性别是天生的,但是社会性别既非内在的,也非固定的,而是与社会交互影响的产物,并会随着时间和文化的不同而改变。
中国性少数群体生存状况 - 基于性倾向,性别认同和性别表达的社会态度调查报告_CH(2016年5月)
![中国性少数群体生存状况 - 基于性倾向,性别认同和性别表达的社会态度调查报告_CH(2016年5月)](https://img.taocdn.com/s3/m/2d287bff551810a6f524863e.png)
©2016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国北京亮马河南路2号邮政编码:100600网站: 电邮: @版权所有,不得翻印免责声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本出版物中所示调查数据、信息、结论以及其中所表达的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意见,不代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官方立场。
本出版物中所使用的资料和定义及展示的资料,凡涉及到任何国家、领土、城市或地区,或其当局的法律地位,或涉及其边境或边界的界限划分等内容,均不反映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观点。
英文版本为中文版本的译本。
如中、英文两个版本有任何抵触或不相符之处,应以中文版本为准。
引用:《中国性少数群体生存状况 - 基于性倾向、性别认同及性别表达的社会态度调查报告》,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16年。
目录前言5致谢7摘要8导言10研究目的 101.1主要概念 111.2研究方法 111.31.3.1 研究对象的来源 111.3.2 样本概况 121.3.3 本研究的优势与局限 15主要发现162.1 性少数的基本社会人口特征 16性少数所处的社会环境 162.22.2.1 日常环境 162.2.2 社会舆论环境 172.2.3 社会服务环境 212.2.4 制度环境 21性少数的生存境况 232.32.3.1 生活状况 232.3.2 “出柜” 252.3.3 歧视 262.3.4 制度愿景27性少数在不同环境下受到不公平对待的经历•访谈案例选编 282.42.4.1 家庭 282.4.2 学校 282.4.3 职场 282.4.4 医疗 292.4.5 心理咨询 292.4.6 其他社会服务 292.4.7 宗教 30总结与讨论31建议33消除对性少数群体的错误认识 344.14.1.1 确保在精神医学领域实现对性少数群体的完全去病理化 344.1.2 确保在各级各类教材中实现对性少数群体的完全去病理化34推动社会不同领域的多元性别教育 344.24.2.1 提高政府官员以及基层行政执法人员的多元性别平等意识 344.2.2 提高医疗卫生、精神健康、社会服务等领域专业人员的多元性别平等意识 354.2.3 提高教育工作者的多元性别平等意识35改善针对性少数群体的文化与社会环境 354.34.3.1 充分发挥媒体在文化上的积极建构作用 354.3.2 促进社会力量参与性少数群体的公益服务 35加强对性少数群体权益的法律保护 364.44.4.1 建议将性少数群体纳入现行法律法规的适用范围 364.4.2 建议加快反歧视相关法律的立法进程 36图表目录表 1 问卷调查样本的基本社会人口特征 13表 2 样本的出生性别、性倾向、性别认同及性别表达构成 14表 3 性少数受访者在日常生活环境中遭遇歧视的形式(%) 27图 1 问卷调查样本的地域分布(%) 13图 2 日常生活环境对性少数的接受程度(%) 17图 3 受访者对性少数的态度(%) 18图 4 受访者对与性少数有关的假设性问题的回答(%) 18图 5 按年龄分组的受访者对性少数的态度(态度量表)(%) 19图 6 按年龄分组的受访者对性少数的态度(假设性问题)(%) 19图 7 媒体上的性少数可见度(%) 20图 8 媒体上的性少数形象呈现效果(%) 20图 9 性少数在社会服务环境下是否介意披露自己的身份(%) 21图 10 学校多元性别教育情况(%) 22图 11 职场性少数知识培训与反歧视规定情况(%) 22图 12 非少数受访者对性少数平权政策的态度(%) 23图 13 非少数与性少数分年龄组的已婚率比较(%) 24图 14 性少数与非少数的职场状况比较(就业状况)(%) 24图 15 性少数与非少数的职场状况比较(工作持续时长)(%) 25图 16 性少数与非少数的职场状况比较(工作福利待遇)(%) 25图 17 性少数受访者在日常生活不同环境中“出柜”的情况(%) 26图 18 性少数受访者在日常生活环境中遭遇歧视的发生率(%) 26图 19 性少数受访者对性少数平权政策的态度(%) 27前言“十七项可持续发展目标都立足于一条根本原则:不让一人落伍。
性别与性取向的社会建构
![性别与性取向的社会建构](https://img.taocdn.com/s3/m/9a349442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0b.png)
性别与性取向的社会建构在当代社会,性别与性取向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之一。
性别是指人类根据生物特征和社会文化认同划分为男性和女性的一种分类方式。
而性取向则指个体对于自身的爱慕对象的性别偏好,包括异性恋、同性恋和双性恋。
性别与性取向的社会建构,即尽管性别和性取向是个体内在的特点,但是社会环境、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在个体形成性别和性取向认同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社会环境对于个体的性别建构具有重要影响。
从小到大,我们都处于一个由家庭、学校和社会构成的环境中,这种环境为我们塑造了性别角色、性别认同和性别行为。
例如,在传统观念中,男性被培养成强壮、勇敢、冷静和主导的角色,而女性则被教育成温柔、善解人意和从属的角色。
这种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限制了个体发展多元的性别特质和满足个体真实的性取向需求。
因此,社会环境对于性别建构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其次,文化传统对于性别建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习俗塑造了不同的性别角色和性取向认同。
例如,在某些文化中,女性可能被期望以母性为主,并对家庭责任负有更多的义务。
相比之下,男性可能被定义为家庭的经济支柱,他们需要在事业上取得成功。
这种文化传统导致了性别角色的不平等和性别取向的歧视。
然而,随着社会进步和文化多元化的推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思这种传统观念的合理性,呼吁尊重个体的性别和性取向差异,创造一个平等和包容的社会环境。
另外,价值观念也在性别与性取向的社会建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个体的价值观念对于性别和性取向的接受程度、态度和行为方式都产生着直接的影响。
例如,一些保守观念的人们可能对于同性恋持有偏见和歧视,因为他们认为异性恋是唯一正确的性取向。
而在进步思想的引领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性别和性取向的多样性,尊重每个人的自由选择并打破传统的性别束缚。
这种价值观的转变促进了对于不同性取向的包容和平等。
总的来说,性别与性取向的社会建构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过程。
我们无法回避社会环境、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对于个体性别和性取向认同的影响。
是否应该关注性少数群体权益作为辩论辩题
![是否应该关注性少数群体权益作为辩论辩题](https://img.taocdn.com/s3/m/32a54a98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80.png)
是否应该关注性少数群体权益作为辩论辩题正方观点:作为正方辩手,我认为我们应该关注性少数群体的权益,因为每个人都应该享有平等的权利和尊重。
性少数群体包括同性恋者、双性恋者、跨性别者等,他们在社会中经常受到歧视和排斥。
然而,根据《世界人权宣言》第一条的规定,所有人生来自由平等,在尊严和权利上一律平等。
因此,我们有责任保障性少数群体的权益,让他们能够在社会中得到平等对待。
同时,关注性少数群体的权益也符合道德和伦理的要求。
伟大的人权倡导者马丁·路德·金曾经说过,“不公正的任何地方,就是对正义的威胁。
”如果我们忽视性少数群体的权益,那么我们就是在容忍不公正的存在。
而且,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霍尔姆斯也曾经说过,“公正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这就意味着我们不能因为性少数群体的少数地位就忽视他们的权益,而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此外,我们也不能忽视性少数群体在社会中所面临的问题。
例如,美国历史上就曾经发生过“斯通河事件”,一起针对同性恋者的骚扰和暴力事件,这就是因为社会对性少数群体的歧视和排斥而导致的。
因此,我们有责任关注性少数群体的权益,让他们能够在社会中得到平等对待。
反方观点:作为反方辩手,我认为我们不应该过分关注性少数群体的权益,因为我们应该以整体社会的利益为重。
性少数群体只是社会中的一小部分,我们不应该为了少数群体而牺牲整体社会的利益。
另外,过分关注性少数群体的权益也可能引发社会的不满和反感。
例如,美国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同性婚姻合法化”引发的社会争议,许多人认为这是对传统价值观的挑战。
因此,我们应该以整体社会的稳定和和谐为重,而不是过分关注性少数群体的权益。
此外,我们也不能忽视性少数群体在社会中所面临的问题。
例如,美国历史上就曾经发生过“斯通河事件”,一起针对同性恋者的骚扰和暴力事件,这就是因为社会对性少数群体的歧视和排斥而导致的。
因此,我们有责任关注性少数群体的权益,让他们能够在社会中得到平等对待。
社会对性少数群体的包容-辩论辩题
![社会对性少数群体的包容-辩论辩题](https://img.taocdn.com/s3/m/704e6167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92.png)
社会对性少数群体的包容-辩论辩题正方,社会对性少数群体的包容是应该的。
首先,我们要明确的是,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性取向,无论是同性恋、双性恋还是跨性别者,都应该受到社会的尊重和包容。
性取向是个人的私事,不应该成为被歧视和排斥的理由。
其次,包容性少数群体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有益的。
许多研究表明,性少数群体在艺术、文化、科技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贡献。
如果我们能够包容这些群体,他们将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华,为社会带来更多的创新和进步。
再者,许多国家和地区已经通过立法保护性少数群体的权利,这也反映了社会对性少数群体的包容。
例如,美国最高法院在2015年通过了同性婚姻合法化的法案,这一举措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和认可。
这表明,社会对性少数群体的包容已经成为了全球的趋势。
最后,我们引用著名的人权活动家玛丽亚·泰勒·摩尔的一句话,“爱是不分性别的,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的选择。
”这句话充分表达了对性少数群体的包容和尊重。
因此,我们应该支持社会对性少数群体的包容,让每个人都能够自由地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
反方,社会对性少数群体的包容是不应该的。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传统的价值观念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很多人来说,同性恋和跨性别者等性少数群体的存在是违背他们的价值观念的。
因此,社会对性少数群体的包容可能会引起一些人的不满和抵触。
其次,性少数群体的存在可能会对传统家庭观念和道德观念产生影响。
例如,同性婚姻的合法化可能会对传统家庭观念产生冲击,这可能会引起社会的混乱和不稳定。
再者,社会对性少数群体的包容可能会给一些人带来误导。
特别是对于年轻人来说,他们可能会因为社会的包容而产生对性取向的困惑和误解,这对于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是不利的。
最后,我们引用著名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一句话,“人类的性取向是由童年的经历和家庭环境所决定的。
”这句话表明了性取向可能受到环境和经历的影响,而社会的包容可能会加剧这种影响。
社会对性少数群体的包容-辩论辩题
![社会对性少数群体的包容-辩论辩题](https://img.taocdn.com/s3/m/4d46d301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37.png)
社会对性少数群体的包容-辩论辩题正方,社会对性少数群体的包容是一种进步和尊重多样性的体现。
性少数群体在社会中也应该享有平等的权利和尊重,而不应该因为性取向不同而受到歧视和排斥。
首先,性少数群体在社会中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他们同样是社会的一部分,应该享有与其他人相同的权利和尊重。
像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肯尼迪曾在一次裁决中表示,“同性伴侣也应该享有相同的尊重和尊严,他们有权利与其他人一样幸福地生活。
”这表明了对性少数群体的包容是社会进步的一部分。
其次,性少数群体的存在并不会对社会造成任何负面影响。
相反,包容性少数群体会为社会带来更多的多样性和创新。
像苹果公司的CEO蒂姆·库克就公开支持同性婚姻,并表示,“多样性和包容是苹果公司成功的关键。
”这表明了包容性少数群体对于社会的积极作用。
最后,对性少数群体的包容也是对人权和平等的体现。
正如南非前总统曼德拉曾经说过,“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可以从它对待少数群体的方式看出来。
”这表明了对性少数群体的包容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体现。
综上所述,社会对性少数群体的包容是一种进步和尊重多样性的体现,对性少数群体的包容不仅能够为社会带来更多的多样性和创新,也是对人权和平等的体现。
反方,社会对性少数群体的包容并不意味着放任不管,而是应该在尊重多样性的基础上,合理规范和引导。
性少数群体的存在确实应该得到尊重,但也需要考虑到社会的道德和价值观念,不能一味地放任不管。
首先,性少数群体的存在可能会对传统价值观和道德观念造成冲击。
像美国前总统里根曾表示,“我们不能因为尊重少数群体的权利而忽视了传统家庭价值观念的重要性。
”这表明了对性少数群体的包容应该在尊重传统价值观的基础上进行。
其次,性少数群体的存在可能会对社会的稳定和秩序产生负面影响。
像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曾表示,“同性恋者的存在可能会对社会的稳定和家庭的完整性造成影响。
”这表明了对性少数群体的包容需要在维护社会稳定的前提下进行。
是否应该废除对性少数群体的歧视辩论辩题
![是否应该废除对性少数群体的歧视辩论辩题](https://img.taocdn.com/s3/m/48840518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f7.png)
是否应该废除对性少数群体的歧视辩论辩题正方,应该废除对性少数群体的歧视。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每个人都应该受到平等对待,无论其性取向如何。
歧视任何群体都是不道德的,因为每个人都应该享有相同的权利和尊重。
性少数群体也应该享有同样的权利,包括结婚、领养孩子、工作和教育等方面的权利。
其次,歧视性少数群体不仅违反了道德准则,也违反了法律。
许多国家和地区已经通过了法律来保护性少数群体的权利,包括反歧视法和同性婚姻合法化等。
废除对性少数群体的歧视是符合法律的,也是符合社会潮流的。
此外,废除对性少数群体的歧视也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性少数群体在社会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的创意和才华对社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如果我们能够给予他们平等的机会和待遇,那么整个社会都将受益。
最后,让我们引用美国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的名言,“我有一个梦想,那就是我的四个孩子将不是因为肤色,而是因为他们的品格被评判。
”这句话不仅适用于种族歧视,也同样适用于性少数群体的歧视。
我们应该以品格和能力来评判一个人,而不是其性取向。
反方,不应该废除对性少数群体的歧视。
首先,性取向是一个个人选择的问题,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
但是,社会对性少数群体的歧视并不是针对个人的选择,而是基于传统价值观和宗教信仰的一种观念。
这种观念在社会中有着深厚的根基,废除对性少数群体的歧视可能会引起社会动荡和不稳定。
其次,废除对性少数群体的歧视可能会对传统家庭价值观产生负面影响。
传统的家庭观念是由父母和子女组成的,如果我们废除对性少数群体的歧视,可能会对传统家庭观念产生冲击,导致家庭结构的不稳定。
此外,废除对性少数群体的歧视可能会对社会道德产生负面影响。
在一些宗教和道德观念中,同性恋被视为不道德的行为,如果我们废除对性少数群体的歧视,可能会对社会的道德观念产生冲击,导致社会道德的混乱。
最后,让我们引用美国前总统罗纳德·里根的名言,“家庭是社会的基石。
是否应该废除对性少数群体的歧视辩论辩题
![是否应该废除对性少数群体的歧视辩论辩题](https://img.taocdn.com/s3/m/0922c692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28.png)
是否应该废除对性少数群体的歧视辩论辩题正方观点,应该废除对性少数群体的歧视。
首先,我们应该废除对性少数群体的歧视,因为每个人都应该享有平等的权利和尊重。
性取向并不影响一个人的品德和能力,因此歧视性少数群体是不公平的。
正如美国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所说的,“我有一个梦想,我希望我的四个孩子将来生活在一个不是以人的肤色,而是以他们的品格来评判的国家。
”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对待性少数群体的态度。
其次,废除对性少数群体的歧视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性少数群体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和作用是不可或缺的。
例如,英国计算机科学家艾伦·图灵就是一位性少数群体的代表,他的工作对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如果我们继续歧视性少数群体,就会限制他们的发展和贡献,这对整个社会都是一种损失。
最后,废除对性少数群体的歧视是符合人权和社会正义的。
联合国《世界人权宣言》明确规定,“人人生而自由,在尊严和权利上一律平等。
”而对性少数群体的歧视显然违反了这一原则。
因此,废除对性少数群体的歧视是维护人权和社会正义的必然选择。
反方观点,不应该废除对性少数群体的歧视。
首先,性取向是个人的私人事务,不应该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每个人都有权利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包括对性少数群体的看法。
废除对性少数群体的歧视可能会侵犯其他人的言论自由和信仰自由。
其次,性少数群体的存在可能会对传统价值观和家庭结构产生负面影响。
例如,同性婚姻的合法化可能会对传统家庭观念产生冲击,导致社会价值观的混乱。
因此,对性少数群体的歧视在一定程度上是社会秩序和稳定的维护。
最后,废除对性少数群体的歧视可能会给社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例如,同性婚姻合法化可能会导致一些道德和社会问题的出现,这对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是不利的。
在这个辩题中,我们需要充分考虑到不同群体的利益和社会的整体利益,以及如何平衡这些利益。
因此,我们应该在废除对性少数群体的歧视问题上进行深入思考,而不是简单地做出决定。
辅导员如何对性少数群体进行深度辅导的思考
![辅导员如何对性少数群体进行深度辅导的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65287375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dd.png)
辅导员如何对性少数群体进行深度辅导的思考
辅导员是教育工作者,负责聆听和引导学生,改善学生之间的价值观与
行为,并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和尊重他人。
当学校里出现性少数群
体时,辅导员将需要对他们进行深度辅导。
首先,辅导员需要了解性少数群体的经历,认识他们的身份和特殊性。
辅导员需要给他们正确的知识和信息,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价值观,尊重并
尊重他人,弥补他们的概念上的误解。
其次,辅导员应该站在性少数群体的
立场,理解他们的想法,努力了解他们的希望与担忧,勇于发出声音,积极
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用不同的方式提高学校中性别少数群体的参与度。
此外,辅导员可以提供行为辅导。
专业的心理学家和学校行政人员可以
帮助辅导员了解个体的心理特征,并采取积极的措施改善其行为。
同时,辅
导员还可以提供有关友谊,尊重和学会如何解决问题的思维训练给性少数群体,如果他们面临挑战,辅导员还可以给予支持并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心理
模式,最终能够应付未来。
总之,辅导员对性少数群体的有效辅导,不仅要求教育者有正确的理解,努力了解他们的需求,还要要求辅导员在行为辅导,和宣传良好的概念方面
进行细心考虑,最终能够真正帮助学生在性少数群体的环境下找到幸福和自信。
性少数群体如何获得社会认同
![性少数群体如何获得社会认同](https://img.taocdn.com/s3/m/e0cf9599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32.png)
性少数群体如何获得社会认同在当今社会,性少数群体包括同性恋、双性恋、跨性别者等,他们在追求平等权利和社会认同的道路上面临着诸多挑战。
社会的偏见、误解以及传统观念的束缚,使得性少数群体的生存环境和心理状态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那么,性少数群体究竟该如何获得社会的认同呢?首先,加强教育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教育是消除偏见和误解的有力武器。
学校、家庭和社会都应当承担起教育的责任,通过开设相关课程、举办讲座和培训等方式,向大众普及性少数群体的知识,让人们了解性取向和性别认同的多样性是一种自然存在的现象,而非病态或异常。
在学校教育中,应将性少数群体的相关内容纳入到健康教育、社会学等课程中,让学生从小就树立起尊重差异、包容多元的价值观。
同时,教师也要接受相关培训,以便能够正确引导学生,营造一个包容和平等的校园环境。
家庭教育同样不可或缺。
父母应当以开放和包容的心态与孩子进行交流,让他们明白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爱的对象,而不应该因为性取向或性别认同的不同而受到歧视。
社会层面的教育也非常重要。
媒体、公益组织等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如制作专题节目、发布宣传资料等,向公众传递准确的信息,消除对性少数群体的刻板印象和错误认知。
其次,完善法律保障是性少数群体获得社会认同的重要基础。
法律是保障公民权利的最后一道防线,只有通过法律明确性少数群体的平等权利,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他们的社会地位。
目前,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已经出台了相关法律来保护性少数群体的权益,如同性婚姻合法化等。
然而,在很多地方,性少数群体在就业、住房、医疗等方面仍然面临着不平等的待遇。
因此,我们需要不断推动法律的完善,确保性少数群体在各个领域都能享受到平等的权利和机会。
同时,执法部门也应当严格执法,对于侵犯性少数群体权益的行为予以坚决打击,让法律真正成为性少数群体的保护伞。
再者,性少数群体自身的积极行动和发声也是获得社会认同的关键。
他们应当勇敢地站出来,展现自己真实的一面,让社会了解他们的生活、情感和诉求。
是否应该废除对性少数群体的歧视辩论辩题
![是否应该废除对性少数群体的歧视辩论辩题](https://img.taocdn.com/s3/m/046293bf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51e4852.png)
是否应该废除对性少数群体的歧视辩论辩题正方观点,应该废除对性少数群体的歧视。
首先,我们应该废除对性少数群体的歧视,因为每个人都应该享有平等的权利和尊重。
无论一个人的性取向如何,他们都应该被视为平等的成员,而不是被歧视或排斥。
正如美国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所说,“我有一个梦想,我梦想有一天,人们不会以他们的肤色,而是以他们的品格来评判。
”这个梦想同样适用于性少数群体,他们应该被以其品格和行为来评判,而不是被歧视。
其次,废除对性少数群体的歧视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有益的。
性少数群体在社会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有着丰富的创造力和智慧。
如果我们能够给予他们平等的机会和待遇,那么社会将能够从他们的贡献中受益。
就像苹果公司的CEO蒂姆·库克所说,“我们相信多样性是我们的力量,它使我们更有创造力和创新。
”废除对性少数群体的歧视将为社会带来更多的多样性和创新,这对社会的发展是有益的。
最后,废除对性少数群体的歧视是符合人道主义的。
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的选择和生活方式,而不是去歧视他们。
正如英国作家奥斯卡·王尔德所说,“最高级的道德是不要对任何人做出伤害。
”废除对性少数群体的歧视是对每个人尊严和权利的尊重,这是符合人道主义的。
综上所述,废除对性少数群体的歧视是符合道德、符合社会发展和进步的。
我们应该给予每个人平等的权利和尊重,而不是去歧视他们的性取向。
让我们共同努力,消除对性少数群体的歧视,创造一个更加平等和包容的社会。
反方观点,不应该废除对性少数群体的歧视。
首先,我们不应该废除对性少数群体的歧视,因为这是一种社会和文化的价值观。
许多社会和文化都对同性恋和跨性别者持有保守的观念,认为这是不正常的行为。
废除对性少数群体的歧视将会对这些传统观念造成冲击,导致社会价值观的混乱和不稳定。
正如美国政治家迪克·切尼所说,“我相信每个州都有权利去决定婚姻的定义。
”这表明了对传统价值观的尊重和保护。
性教育中的性少数群体教育
![性教育中的性少数群体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968cdbfa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b2.png)
性教育中的性少数群体教育近年来,性教育在全球范围内逐渐受到重视。
性教育的目的是帮助个体获得关于性和性健康的知识,发展健康的性态度和价值观,并培养正确的性行为。
然而,在性教育中,性少数群体的教育面临着一些特殊的挑战和需求。
本文将探讨性教育中性少数群体教育的重要性,现状和挑战,并提出改进和推进性少数群体教育的建议。
一、性少数群体教育的重要性1. 促进多元包容的社会氛围:性少数群体教育有助于促进社会对性少数群体的理解和包容。
通过教育,人们可以了解和尊重性少数群体的身份和权益,减少偏见和歧视。
2. 保护性少数群体的权益:性教育是确保所有人享有健康和安全性生活的基本权益之一。
对于性少数群体来说,他们可能面临来自社会的偏见、歧视和暴力。
通过性教育,可以帮助他们获得自我保护的能力和知识,增强自信心。
3. 预防性健康问题:性少数群体由于受到社会压力和缺乏正确性知识的影响,更容易遭遇性健康问题,例如性病和精神健康问题。
性教育可以向他们传递有关保护自己和他人健康的重要信息,帮助他们避免潜在的风险。
二、性少数群体教育的现状和挑战1. 教育机构和师资的不足:性少数群体教育在传统教育体系中通常被忽视,这导致教育机构和师资的不足。
很少有学校提供性少数群体教育的相关课程,且教师缺乏相关知识和培训。
2. 缺乏适当的教学资源:性少数群体教育需要适当的教学资源,例如教材、研究和支持机构。
然而,目前还缺乏这些资源,这限制了性少数群体教育的推进。
3. 社会观念的保守和歧视:性少数群体面临来自社会的偏见和歧视,这对性少数群体教育形成了挑战。
社会观念的保守和歧视往往导致对性少数群体教育的抵制和忽视。
三、改进和推进性少数群体教育的建议1. 教育体系中加入性少数群体教育课程:学校应该将性少数群体教育纳入正式课程中,教授相关知识和价值观,以促进对性少数群体的理解和尊重。
2. 提供师资培训:提供针对教师的性少数群体教育培训,使他们具备相关知识和技能,能够为学生提供准确的性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性少数人群生活世界的重新建构
概念界定:
性别、社会性别(gender):男女二元化分野。
本质论认为性别是先天的自然、生理差异,影响后天的行为外观;部分女权主义者认为,性别是由社会文化所建构,强调性别之间的权力关系。
性别相对于性(sex)而言,前者凸显社会文化层面,后面凸显生理层面。
性少数人群:简写作LGBT。
L=Lesbian(女同性恋),G=Gay(男同性恋),B=Bisexual(双性恋),T=Transgender(夸性别)。
LGBT的基本理念是酷儿理念,它认为性是流动的,变态就是常态,每一个人本身就是多元的存在,他可以是同性恋,也可以是异性恋,甚至可以是男人,也可以是女人。
性少数群体起因的理论研究
(1)生理学方面的研究
苏珊布莱克摩尔认为性倾向及其行为是由基因决定的,西蒙列维关于同性恋男尸下丘脑的研究显示出出生前荷尔蒙对性取向决定问题会上产生影响。
另外,作为主要文化传播模式的“模仿”,也可以用来解决与性倾向有关的一些行为。
(2)精神分析和后现代解释
精神分析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首先提出“双性恋”的概念,由于人们在童年时期具有俄狄浦斯情结(女孩恋父情结和男孩恋母情结))所导致的人们在童年时期对父母的双向模仿,会使大多数人身上都具有某种潜在的或无意识的同性恋倾向,也就是说每个人潜意识都存在双性倾向
美国性学家金赛根据全美大范围的性经验研究,提出人天生的性倾向并非是二元对立的,而是七级连续的观点。
同性恋和异性恋处于连续体的两端,但都是极少数,绝大多数人都处于性阶段的中间。
性身份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流动的。
人之所以成为异性恋或者同性恋并非自然而然,而是个人特质和社会文化环境不断互动的结果。
性别建构论
在性别领域,社会建构论的最初观点是:每个人的成长都是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性别是以生理性别为基础的社会建构,但是在成长的过程中获得性别认同,在经过社会的建构之后才成为男人和女人。
虽然生理性别是天生的,但是社会性别既非内在的,也非固定的,而是与社会交互影响的产物,并会随着时间和文化的不同而改变。
社会性别是由社会建构的,是社会和符号的创造物。
(1)性别的文化建构: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中,性别的概念和行为规范会按照当时当地的习俗被建构起来。
比如亚洲文化要求女人被动柔和,亚洲女人的人格特征就会被这样建构起来。
(2)社会角色理论:男女的心理区别来源于社会角色不同,由于劳动分工不同,女性更多在家庭活动,男性更多在社会上活动。
(3)心理分析论:弗洛伊德的儿童性欲理论可以知道,虽然两性有极为不同的心理本质、性本质,但是所谓的男性气质、女性气质、异性恋、同性恋都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获得的,是特殊的文化环境造成的。
酷儿理论:
“酷儿”这一概念指的是文化中所有非常态的表达方式。
这一范畴包括同性恋、双性恋和其他潜在的,不可归类的非常态立场。
酷儿意味着对抗——既反对同性恋的同化,也反对异性恋的压迫,它包容了所有被权利边缘化的人们,酷儿理论就是为这些社会非常态人群争取权利的理论。
酷儿理论一直与传统的性别机制抗衡,主张解构同性恋和异性恋的两分结构,同时还主张性别两分法的解构。
Butler在subject of sex gender and desire 中指出sex的二元区分其实也跟gender一样都是文化建构的。
性别(gender) 是重复表演(reiterated acting) 的效果,生产出静态的或规范性的性别,同时模糊了任何单一个人性别表演的矛盾与不稳定性。
这样的效果,生产出我们认为的「真实性别」(true gender)。
sex与gender都是一场没有原本(original)只有摹本(copy)的操演(performativity),是社会规范性的建构。
[欲望]不被认为有生物基础,反倒是「发生在性别规范矩阵(matrix) 中的认同形构的合法性实践,决定了哪种愉悦(pleasure) 能够存活下来,哪些则会死去」。
社会系统对性少数群体生活的殖民
(1)社会偏见和歧视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看,佛洛依德认为人的被抑制的观念会以否定的形式出现在人们的意识中,既被否定被压抑的同性恋倾向转变成了对同性恋的恐惧。
福柯认为“同性恋恐惧症”是跟随“同性恋”这一概念被社会话语建构起来的,它其实就是异性恋霸权思想的一种体现。
从社会习俗的角度分析,这种否定或压抑是社会规范的要求,人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在取得某种身份、获得社会认同感的过程中,人的很多来自主观的观念和欲望必然要经历被排挤、被否定、被压抑的过程。
同性恋是被社会拒绝的,想要获得社会认同,想要表明自己是“正常人”必须明确表明对同性恋的否定立场。
所以,同性恋的社会身份是被权力和知识建构的。
(2)系统对于生活世界的入侵
韦伯在对于现代化社会的分析中指出,由于形式理性取代了实质理性,人们的精神世界中不再包含对价值合理的追求。
在私人生活中,人们缺乏对于崇高价值的追求,只要能够实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的行动就是合理的,只要能够实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的行动就是合理的,只要符合法律规范和程序就是合法的,而不考虑这种合理性和合法性是不是具有价值性和正当性。
这种工具的理性化导致了“意义的丧失”。
在哈马斯那里,“意义的丧失”是由于系统对于生活世界的入侵造成的,系统统治了生活世界。
另外,系统对生活世界的控制,也体现为韦伯所说的生活领域中出现的货币化和科层制度化,生活世界物化,使人们失去了自由交往的可能性,这就是“自由的丧失”。
系统对于生活世界的入侵直接影响了人的个人自由和自主性。
系统对生活世界的殖民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们之间的交往关系越来越多地受到权力和金钱的交往媒介控制,二是语言在交往中的作用减弱了。
同性恋尤其是女同性恋,一方面女性在男权社会的权力结构下遭受不平等待遇,一方面作为非异性恋者要受到来自异性恋霸权的发对,可以说处在边缘的边缘。
在道德层面,异性恋所建构出来的同志恐惧把同性恋标榜直接为不道德的、不健康的事物。
在法律层面,同性恋伴侣没有合法地位。
在语言交往方面,大众传媒常常会沦为系统的一部分,为了权力和金钱而工作,并不能起到为边缘
群体发声的作用。
结语
对于生活世界殖民,哈马斯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在生活世界领域内扩展交往行动的范围。
在重新建构世界的理性化的过程中,人们通过交往对于自己生活在其中的文化传统进行反思,生活世界的再生产,意味着人们使得文化和传统得以更新。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人作为社会性动物的基本需求,正如马克思所言,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交往行为中包含的内在理性的建构可以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世界正因为身在其中人和事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的共存才变得美丽,“性取向”只是区分人群的很多角度的一个方面。
在现实中,能把人与人之间彻底隔离开的还有很多东西,种族、阶层、贫富、文化背景、价值观念等,我们生活在其中,不能让社会系统限制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自由,不能失去彼此相互理解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