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区域政府合作:现状、困境与路径选择概要

合集下载

关于推动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有关情况的报告

关于推动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有关情况的报告

关于推动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有关情况的报告标题:推动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报告摘要: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举措之一。

本报告对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的背景、目标、现状和前景进行分析和评估,并提出推动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的策略和建议。

一、引言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最活跃、最发达的地区之一,由上海、江苏、浙江三个省市组成。

近年来,中央政府高度重视长三角地区的一体化发展,将其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部分。

本章介绍了推动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的背景和意义,为后续分析提供了必要的背景信息。

二、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的现状和挑战本章对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的现状进行了梳理和评估。

主要内容包括经济一体化水平、产业协调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人员流动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

同时,还分析了当前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如区域发展不平衡、政策衔接不畅等。

三、推动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的策略和建议为了促进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本章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策略和建议。

其中包括加强政府协调机制,推进产业链融合和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人才流动,保护生态环境和文化传统等方面。

四、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的前景和影响本章展望了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的前景和未来影响。

预计一体化发展将带来经济增长、产业升级、人口流动、资源优化等方面的积极影响,并对中国乃至全球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结论:推动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实践价值。

通过有效的策略和建议的实施,可以进一步加强长三角地区各个方面的合作和协调,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双赢局面。

相关各方应紧密配合,共同努力,推动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迈上新的台阶。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一个地区内部的协调发展已经成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

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地区,一体化发展已经成为当前经济、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本文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为主题,探讨其发展现状、困境和解决方案。

长三角地区包括沪苏浙皖四个省市的21个地级行政区,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和文化底蕴。

然而,长三角地区的一体化发展长期面临着诸多困境,包括城市发展不平衡、经济结构不合理、环境污染等问题。

这些问题的存在,限制了长三角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挑战着长三角地区的协调发展。

要解决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面临的困境,提高其经济发展的竞争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要加强区域间的合作。

长三角地区是一个典型的经济联系紧密、人口聚集度高的地区,各个城市之间密不可分。

因此,要实现长三角地区的协调发展,需要加强各地区间的沟通和协作,促进资源的共享和优化。

政府可以推动建设长三角城市群,建立长三角地区的协调机制,实现政策的协同,强化协作的力度。

其次,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一个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直接影响到经济的发展和商业的繁荣。

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发展相对较快,但公共交通、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却存在着负面影响。

因此,增加对基础设施的投资,优化现有的基础设施,并完善配套设施,将构建一个更加协调的长三角地区打下坚实的基础。

最后,要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长三角地区的快速发展,带来的是环境资源的消耗和污染,给这个地区带来了严峻的环境问题。

因此,要加强长三角地区环境的保护和治理,控制环境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

总之,长三角地区的一体化发展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但其发展也面临着许多挑战。

政府应加大对长三角地区的投资,并加强区域间的合作,以便实现资源的共享和流通,同时加强环境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长三角的一体化发展需要政府、企业和公民共同参与,步入繁荣昌盛的发展之路。

长三角地区的一体化发展需要政府、企业和公民共同参与。

长三角地区区域经济非均衡的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长三角地区区域经济非均衡的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长三角地区区域经济非均衡的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1. 引言1.1 长三角地区区域经济现状长三角地区是中国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区域之一,由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苏五个省市组成,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人口密集,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较大。

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处于中国的前列,是全国最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呈现出多种特点和优势。

这一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为经济快速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

长三角地区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为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提供了新动力。

长三角地区拥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优越的区位优势,为企业发展和市场开拓提供了便利条件。

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存在一些不平衡和不足之处。

一方面,区域内部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区间产业结构、城市规划、交通基础设施、人口流动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一些地区相对落后,发展潜力未得到充分挖掘。

长三角地区与其他地区间的经济发展也存在差距,需要进一步加强合作与协调,实现互利共赢。

长三角地区的经济现状呈现出光明的一面,但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只有通过深化改革,加强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才能推动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迈向更高水平。

1.2 非均衡发展的背景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区域之一,其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问题日益凸显。

非均衡发展的背景可以从多个方面来分析。

长三角地区拥有上海、江苏、浙江等发达省市,但与之相邻的安徽、江西、山东等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明显较低。

这种地区间的经济差距导致了资源配置不均衡,进一步加剧了地区经济的不平衡发展。

长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差异明显,工业和服务业发展不均衡,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模式和增长速度存在较大差异。

城市规划与发展不平衡也是长三角地区非均衡发展的重要背景之一,一些城市规划不完善,城市功能布局不合理,导致了经济资源的不均衡配置。

交通基础设施差距以及人口流动和社会保障差异也是长三角地区非均衡发展背景的重要方面。

长三角城市群府际合作研究

长三角城市群府际合作研究

长三角城市群府际合作研究长三角城市群是中国城市发展的重要代表之一,长三角城市群府际合作研究对于推动区域协同发展、促进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长三角城市群的形成背景、府际合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方向三个方面展开研究。

一、长三角城市群的形成背景长三角城市群是指以上海、江苏省的苏南和苏北地区、浙江省的杭州、宁波和温州地区、以及安徽省的合肥、常州等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

长三角城市群的形成源于地理位置和历史条件。

长三角地区处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交通便利,资源丰富,经济发达。

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优势明显,交通便利,资源丰富,对外开放条件较好,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区域之一。

长三角地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之一,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成果显著,对外开放意识较强。

地理位置和历史条件使得长三角地区成为了中国最具发展潜力和最具竞争力的地区之一。

二、府际合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长三角城市群的形成背景决定了各城市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经济联系和合作关系。

由于历史原因以及各地方政府在地方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利益分歧,长三角城市群内部的府际合作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长三角城市群内部的城市发展水平差异明显,城市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

一些城市发展落后,经济基础薄弱,固有发展模式难以适应城市群发展需要。

长三角城市群内部的城市间存在一些历史遗留问题,信任度不高,合作意愿较低。

长三角城市群内部的政府之间合作机制不够完善,信息不对称、协作缺失等问题依然存在。

资源禀赋不均,垄断现象严重,长三角城市群内部的城市间竞争激烈。

三、未来发展方向长三角城市群府际合作是加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手段。

为了推动长三角城市群经济的区域协同发展,提高长三角城市群的整体竞争力,未来长三角城市群在府际合作方面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建立健全长三角城市群城市间的互信互助机制,增强合作意愿,增进政府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信任。

建立长三角城市群内部的政府间合作机制,建立政府联席会议等合作机制,确保各方信息及时对称,信息共享,信息开放。

长三角区域合作类型、障碍和治理路径

长三角区域合作类型、障碍和治理路径

长三角区域合作类型、障碍和治理路径+TYPES, OBSTACLES, AND GOVERNANCE PATHS OF REGIONAL COOPERATION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陈雯杨柳青张鹏孙伟CHEN W en;YANG Liuqing;ZHANG Peng;SUN W ei【摘要】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实施以来,区域合作动力更为多元化,成效日益明显,类型 更加多样化,如专题区域合作、跨区域园区合作 和毗邻地区合作。

研究发现,这几种区域合作过 程行政分割的障碍表现为逆向选择或道德风险的 问题。

针对不同问题,采取不同对策方式,有利 于达成成本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

专题区域合 作通过成立城市间部门联席会议形成常态化沟通 机制,可以克服信息不对称的逆向选择问题;通过开展利益协商,处理双方因合作意愿不一致、成本-收益平衡困难而产生的不合作道德风险。

跨区域园区合作还涉及到持续的成本投入、利益 分享,当前主要通过建立成本分摊、利益分享的 合作机制缓解合作协议法律效应缺失造成的“合 而不做”道德风险。

毗邻地区合作既需要高位制 定高质量一体化协调的准则和专业内容,也需要 加强实体协调机构专班与地方之间的协调衔接,降低信息不完全的逆向选择和交易成本的道德风 险。

【关键词】长三角;区域合作;区域治理;逆向 选择;道德风险AB STR AC T: Sinc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al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regional cooperation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has become more diversified, with more diversified dynamics and remarkable results.This study finds that no matter what the forms and content of regional cooperation projects are,they will more or less encounter the obstacles of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in the actual process to successful cooperation.These obstacles can basically be decomposed into problems of adverse selection or m oral hazard.In response to different problems, adopting different countermeasures is conducive to achieving cost-sharing-benefit-sharing cooperation.Thematic regional cooperation can overcome theadverse selection problem of information asymmetry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of inter-city joint meetingsto form a normalized communication mechanism;through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est negotiation,the uncooperative ethics caused by the inconsistentwillingness of cooperation and the difficulty ofcost-benefit balance between the two parties canbe dealt with.Cross-border cooperation parks alsoinvolve continuous cost input and benefit sharing.At present,it is mainly 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of a cost-sharing and benefit-sharing cooperationmechanism to alleviate the m oral hazard caused bylack of legal effects of the cooperation agreement.In adjacent regional cooperation,the establishmentof entity coordination agencies to promote regionalcooperation may have two results:one is thatadministrative orders drive the implementation ofcooperation,which is efficient but easily causeslocal “delayed”resistance;the other is repeatedinterest negotiation to achieve a relatively balancedinterest of all parties,the transaction cost is highbut more effective,but which one is more efficientremains to be seen in the future.【作者简介I陈雯(1967-女,博士.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本文通信作者。

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路径选择

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路径选择

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路径选择摘要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明显成效,经济社会发展走在全国前列,具备更高起点上推动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良好条件,但经济一体化发展程度仍然偏低、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本文在分析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研究了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理清了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思路,提出了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现状长三角区域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简化称呼,覆盖了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三省一市全域,占据约百分之四的国土面积,创造了中国近百分之二十五的经济总量和百分之三十的进出口总额。

(一)经济总量稳步上升在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作为国内发展的领头军,引领国家经济总量稳步上升,使得中国经济增长迈上新的台阶。

2020年长三角三省一市创造了全国近25%的经济总量。

尽管2020年全世界受新型冠状病毒的影响,总体经济呈现下滑趋势,但长三角地区由于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因地制宜的政策,仍然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科技创新能力增强科技创新产业的相互融合和渗透能力与科学技术融入传统产业的能力越来越强。

2019年长三角地区R&D(研究与试验发展)相关研究经费6727.9 亿元,2020年长江经济带R&D经费比2019年增长约15%,达到10562.5亿元。

同年,长江三角洲地区研发经费支出和有效发明专利数均占全国三分之一左右。

长三角地区依附其独特的经济优势,推动了其科技创新产业的高速发展。

(三)人才一体化进程加快长三角地区努力克服要素资源流动的行政障碍,建立并完善单一市场体系。

三省一市把交通、医疗、社会保障、科技创新等因素与经济、社会联系起来,使得经济与社会文化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加快政府间政策制定和市场化进程。

教育等资源的自由流动,有效地促进资本、信息的流动,使得人才一体化进程加快。

二、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区域风险传染速度较快对于长三角地区来说,由于全球范围内的分工与合作,区域内的产业和经济社会活动都处于“一条链”和“一条船”的状态。

《促进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税收合作研究》

《促进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税收合作研究》

《促进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税收合作研究》一、引言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其经济一体化发展对于提升国家整体经济实力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税收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工具,在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本文旨在探讨如何通过税收合作进一步推动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二、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现状与挑战长三角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等省市,其经济体量庞大,发展潜力巨大。

近年来,随着一体化战略的深入实施,区域内的交通、信息、产业等各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果。

然而,在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其中税收政策的不统一和地区间的税收竞争问题尤为突出,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三、税收合作在促进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中的作用税收合作可以通过协调和统一区域内的税收政策,优化税收环境,为区域内的企业提供更加公平、透明的税收环境,从而吸引更多的投资,促进产业的发展。

此外,税收合作还可以通过加强信息共享、建立协同征管机制等方式,提高税收征管的效率和公平性,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四、长三角地区税收合作的现状及问题目前,长三角地区在税收合作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建立了跨区域的税收信息共享平台,加强了税务部门的沟通与协作等。

然而,仍存在一些问题,如税收政策的不统一、地区间的税收竞争等。

这些问题导致企业在不同地区面临不同的税收环境,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经营和发展。

五、促进长三角区域税收合作的策略建议(一)统一税收政策,加强政策协调为促进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应统一区域内的税收政策,加强政策协调。

这需要各级税务部门密切配合,共同研究制定适应区域发展的税收政策,确保政策的一致性和连续性。

(二)建立跨区域的税收信息共享平台通过建立跨区域的税收信息共享平台,实现税务信息的实时共享和交换,提高税收征管的效率和公平性。

同时,通过信息共享,企业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不同地区的税收政策,合理规划经营活动。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路径与机遇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路径与机遇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路径与机遇一、引言长三角地区是中国东南部经济发达、人口众多、文化繁荣的地区,由上海、江苏、浙江三省会组成。

随着经济发展、人口增多、资源短缺和环境压力的加剧,长三角地区渐渐走向一体化发展。

那么,在一体化发展中,长三角地区的路径和机遇是什么?二、路径(一)区域协调发展长三角地区现有的区域划分,阻碍了经济、社会和人口的有序流动和优化配置。

因此,地区一体化的第一步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这需要各级政府主动开展地域间协议合作,促进一体化的全方位、多层次、高效率发展。

(二)产业合作产业合作是长三角一体化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抓手。

在产业合作方面,闵行区制造业和嘉兴的纺织业发达,可以与苏州建立电子信息产业合作,浙江省五金、数控机床与南京建立最佳匹配,共同打造电梯和轨道交通产业等。

(三)人才流动长三角一体化地区内的人力资源是最重要的。

如何更好地利用现有的人才资源,加强人才在地区内的流动,以及促进团队、技术和产业在长三角地区的有序移动,将是推动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基础。

(四)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的合作需要更高水平的基础设施保障,特别是交通网络的建设和提升。

随着高速铁路、高速公路、航空港和港口等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长三角地区内部的交通成本不断降低,加快了人才、资金和产业资源的流通,并推动了长三角地区的一体化进程。

三、机遇(一)全球产业分工的深度调整在长三角地区,众多优势产业领域,均具有明显的国际竞争力。

例如,上海的金融服务业,江苏的汽车制造业,浙江的轻纺、家具、装饰、文化、旅游,特别是阿里巴巴、华大、紫光等知名企业,都领先同业。

此外,众多支持性企业、孵化器、股权基金和投资方,为长三角区域内的企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二)高级制造业升级换代长三角地区已成为高级制造业的聚集地,包括航空制造、现代装备制造、汽车和电子制造和节能环保产业等。

应顺应全球制造业的总体发展趋势,推进装备制造、电子制造等高端制造业升级,即可进入全球制造业发展的中心地带,从而引领区域产业向高质量发展。

当前长三角跨区域转移承接的现状、困难梗阻和意见建议-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当前长三角跨区域转移承接的现状、困难梗阻和意见建议-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当前长三角跨区域转移承接的现状、困难梗阻和意见建议-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当前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在全国具有重要的经济地位和影响力。

长三角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三个省份,这三个省份之间相互依存,形成了一个紧密的经济合作体。

长三角地区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大量人口涌入,推动了区域间的人口流动和资源转移。

然而,当前长三角地区在跨区域转移承接方面也面临着一些实际困难和梗阻。

首先,人口流动情况复杂多样,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源的需求量大,吸引了大量来自其他地区的人口涌入。

这种人口流动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如就业、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压力加大。

其次,不同地区之间的行政壁垒也制约了跨区域转移承接的顺利进行。

各地方政府在资源配置、产业政策等方面存在不同考虑和利益冲突,导致跨区域合作难以推进。

此外,产业协同不足也是一个重要问题。

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集中,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导致产业链条上下游环节之间缺乏良好的衔接和协同,制约了跨区域转移承接的效果。

针对以上问题和困难,我认为有以下几点意见建议:首先,需要加强政策支持,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吸引更多的人才和资金流入长三角地区,促进跨区域转移承接。

其次,应加强各地合作机制的建设,构建长三角地区的协同发展机制,提高资源整合和协作能力,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总之,当前长三角地区的跨区域转移承接面临一些困难和障碍,但也存在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只有通过加强政策支持和合作机制建设,才能够推动长三角地区实现更高水平的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

1.2文章结构2. 正文2.1 当前长三角跨区域转移承接的现状2.1.1 人口流动情况当前长三角地区是中国人口最为集中的区域之一,各个城市之间的人口流动日益增加。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长三角地区寻找发展机会和提升生活水平。

例如,大城市如上海、杭州、苏州等吸引了大量劳动力和优秀人才的流入,使得这些城市的人口规模不断增加。

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5篇材料]

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5篇材料]

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5篇材料]第一篇: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发挥微观主体的作用。

在形成统一的市场竞争规则的基础上,大力倡导长三角区域内企业的联合、整营。

在一些战略性产业领域,提倡企业之间的重组与兼并活动。

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当市场交易成本过高时,企业之间的兼并重组能使外部交易成本内部化,使交易成本降低,从而有效地提升经济活动的效率。

通过企业之间多种形式的广泛合作,改善企业间过度、无序竞争的关系,能够有效地整合区域内各城市间的产业关系,增强分工与协作,最终形成区域内合理的产业结构。

制度取向(1)改革GDP体制与政绩考核制度。

第一,GDP指标只衡量行政辖区本地经济发展的状况,已不适应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趋势。

将经济增长的统计框架由单一的GDP体制变为GDP与GNP双轨制,将属地原则的财政税收体制改革为更加灵活的属地和异地并存的税制。

第二,中央政府应制定更为科学的政绩考核制度。

除了考核地方官员发展经济的能力之外,还应注重对其在社会管理、发展教育、社会保障、环境治理等工作中成绩的考核,以引导其注重社会的协调发展。

(2)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建设。

加快制定各类法律法规,一方面使区域内经济活动微观主体有法可依,另一方面应制定相关法律以规范和约束地方政府的行为和职能。

政府制定各种条例、命令、规定要合法,同时要树立依法行政的观念,真正做到依法办事,杜绝行政超越法律的现象。

地方政府在依法行使社会经济管理职能时,要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坚决杜绝政府在社会经济管理活动中的任意处置权,克服主观随意性。

第二篇:长三角与珠三角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研究题目:长三角与珠三角地区区域经济发展比较研究区域性经济的概述1·1长三角与珠三角的定义(改为:区域经济定义)1·2目前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现状1·3区域性经济带来的影响(改为: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现状(改为: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现状)2.1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特点2.1.1创新一体化机制2.1.2现阶段主要挑战2.1.3.。

长三角一体化的挑战与机遇

长三角一体化的挑战与机遇

长三角一体化的挑战与机遇近年来,长江三角洲地区成为了中国最著名的经济增长极地。

在这一区域,国家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江苏、浙江、上海三省一市联合成为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区。

虽然这个计划已经提出多年,但是其真正的实施依旧面临着诸多挑战。

本文将从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方面探讨长三角一体化的挑战与机遇。

经济方面的挑战与机遇首先,在中国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许多城市和地区出现了经济增长形势不平衡的问题。

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拥有更先进的技术和高质量的人才,而另一些地区则由于落后的基础设施和技术限制而经济增长受到限制。

因此,长三角一体化的推进可以为地区之间的经济交流提供新的契机,使得更多不同层次和领域的企业可以集聚,并获得更广阔的发展机会。

同时长三角一体化的推进,意味着将三个省份的经济力量结合到一起,得到更大的规模效应,从而为当地实现联合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机遇。

然而,长三角一体化也会带来一系列挑战。

城市之间经济水平的差异可能会给一些地区带来巨大的竞争压力,尤其是对于那些由于工业结构和投资基础设施等方面的限制,无法参与到高科技和高效益产业中的城市。

因此,政府需要在实施一体化的计划中指导这些地区制定出适合自己的发展路线,以避免发展失衡,引发社会不安。

社会方面的挑战与机遇长三角一体化计划旨在打造全球一流的城市群,支撑未来的经济发展。

在这个计划中,三个省份都面临挑战,需要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未来型城市。

三个省份都必须增加公共服务的供给,如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并保证其投资合理,以满足市民的需求。

在社会方面,长三角一体化意味着三个省份的城市将面临人口增长的共同挑战。

这应该是一个机遇,以吸引更多的移民服从规划,重新安排人口以及资源分配,加强不同城市之间的互动。

长三角一体化计划需要合理加强人口规划,同时使不同省份的社会政策相互交流,促进各级市民享受公共福利资源。

环境方面的挑战与机遇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长三角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长三角经济合作

长三角经济合作

关于长三角经济合作现状、困境及构建经济学0920700116 陆婷当前,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已呈现出了这样一些特点:一是政府、学界和企业界形成了一种合力;二是跨地区多层次、多形式、多领域合作逐步展开;三是经济融合方兴未艾,市场的推力不断增强;四是一体化的城市、交通、信息、网络体系正在加速构建。

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深,长三角区域经济合作发展问题凸显出来。

各地方政府深刻意识到只有顺应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的发展趋势,积极推进长三角区域合作,消除行政壁垒,充分发挥区域整体优势,才能保持持续高速增长的发展态势,从而形成整体竞争力达到共赢的局面。

正是在这种潜在利益的刺激下,一种由地方政府自发倡导的区域政府合作机制正在逐步形成。

在这种条件下,区域政府合作机制无疑是一种适应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需要而生成的新的制度安排。

一、长三角区域政府合作的现状长三角由于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均质化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发达的产业集群等众多因素,近年来经济增长迅猛,已成为我国第一大经济区。

无论是在经济总量上还是在发展速度上,长三角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巨轮的领航者,甚至被认为是未来世界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长三角区域政府合作已从经济领域拓展到社会、文化各个领域;从企业层面发展到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部门及个人等各个层面;从单向往来提升到双向、多向的互动合作,初步形成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市场运作的良性发展局面,并确立了高层领导的会晤机制,就一些政府间的合作进行磋商。

目前,长三角各城市已基本完成各自的市场体系建设,并且在交通连接、旅游联动、生态环境治理协调、信息资源共享、人力资源流动等领域的合作正在逐步深入。

长三角各城市在区域政府合作背景下进行经济增长模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和深化区域经济协作,将为长三角未来的长期快速健康发展奠定一个新的、更为坚实的基础。

随着我国融入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市场化改革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进一步推进,地方政府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

长三角城市合作工作总结

长三角城市合作工作总结

长三角城市合作工作总结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由上海、江苏、浙江三个省份组成。

近年来,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合作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推动地区经济发展、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首先,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合作促进了资源的共享与互补。

上海作为经济中心,
拥有丰富的金融、科技和人才资源;江苏省以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要支柱;浙江省则以民营经济和外贸业闻名。

通过城市合作,各地可以共同利用资源,实现互补发展,提高整个地区的竞争力。

其次,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合作推动了基础设施建设的协同发展。

在交通、能源、环保等领域,各城市之间加强合作,共同规划和建设基础设施,提高整个地区的运输效率和环保水平。

例如,长三角地区的高铁网和城际铁路网络已经初步形成,为地区经济一体化提供了有力支撑。

另外,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合作促进了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

各城市之间加
强产业合作,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共同培育新兴产业,加快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

长三角地区已经形成了一批国际知名的科技创新园区和产业集群,为地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总的来说,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合作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和问题。

未来,长三角地区各城市应继续加强合作,深化一体化发展,共同推动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现状与展望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现状与展望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现状与展望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在长三角地区的发展方面的眼光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

长三角地区由上海、江苏、浙江三个省份组成,经过近年的发展,这一地区的经济实力愈加强大,并且正在逐渐实现区域一体化的目标。

这一进程对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至关重要。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现状以及未来的前景。

一、长三角经济地区的现状长三角地区是中国最富裕和最具活力的经济体之一。

这一地区以发展制造业业为主,其中高科技制造业更是司空见惯。

上海、江苏、浙江这三个省份在国内的经济地位也十分突出。

2017年,长三角地区的经济规模达到了27.5万亿元。

其中,上海的经济规模为3.28万亿元,江苏的经济规模为8.6万亿元,浙江的经济规模为7.63万亿元。

另外,这一地区还拥有中国最大的港口和最重要的经济开放中心。

然而,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虽然已经非常辉煌,但是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例如,近年来一些沿海城市的房价上涨太快,导致了人们对楼市出现了一定的担忧。

而且,这一地区的分散治理模式也导致了许多城市间的发展缺乏协调性。

二、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意义对于长三角地区的发展,区域一体化是关键的因素之一。

区域一体化能够加强不同城市间的联系和合作,同时也可以激发地区经济的活力。

尤其是现在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已经开始,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成为一个更加必要的战略措施。

此外,区域一体化还可以促进政策的协调和城市间的利益平衡。

这种协调不仅能够实现更加公正和透明的政策制定,也可以避免过度竞争和城乡分化的问题。

三、实现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难题然而,实现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多个城市之间的竞争和政治路径依赖都可能成为实现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障碍。

例如,江苏和浙江之间的竞争一直存在,这可能影响地区一体化的推进。

除此之外,个别城市利益分布不均的问题也可能造成一定的麻烦。

另外,长三角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基础设施建设状况也会影响区域一体化的实施。

长三角区域政府合作:现状、困境与路径选择

长三角区域政府合作:现状、困境与路径选择
第 6卷 第 9期
20 0 8年 9月
经 济 与 社 会 发 展
E O O C A D S CA E E O M N C N MI N O I LD V L P E T
VOL. No 9 6. . S EP. 0 2 08
长 三 角 区域 政 府 合 作 : 状 、 现 困境 与 路 径 选 择
各政府在长 期 的经 济交往 中所达 成 的一 种共 识 , 从 域经济协作 , 将为长三角未来的长期快速健康发展
制度变迁的视角来看 , 这种合作的生成是典型的诱 奠定一个新的、 更为坚实的基础。 致性制度变迁 , 即各地方政府在长期 的经济来往 中 随着我国融入全球化程度的加深 、 市场化改革
赢的局面。正是在这种潜在利益的刺激下, 一种 由 调、 信息资源共享 、 力资源流动等领域的合作正 人 地方政府 自发倡 导 的区 域 政府 合 作 机 制 正 在 逐 步 在逐步 深入 。长 三 角 各 城 市在 区域 政府 合 作 背 景 经济结构调整和深化区 形成。长三角区域政府合作机制 的形成是区域内 下进行经济增长模式转变、
长三角区域政府 合作的现状
化相通 、 经济相融 , 存在着广泛 的共同利益。各城 市通过紧密合作 , 整合 区域优势, 互利共赢 , 加快经

经济增长迅猛, 已成为我 国第一大经济区…。无论 区划的政府合作、 经济协作和互动关系, 来共同分享 是 在经济总量 上还 是在发 展速 度 上 , 长三 角 已经成 合作所带来的经济利益 , 促进长三角地区在更大范 为中国经济巨轮的领航者 , 甚至被认为是未来世界 围、 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 经 济增长 的发动机 。 二 、 三 角 区域 政 府 合 作 的 困境 长 长三角 区域 政 府合 作 已从 经济 领 域 拓 展 到社

长三角城市群府际合作研究

长三角城市群府际合作研究

长三角城市群府际合作研究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长三角地区已经成为了我国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城市群之一。

长三角地区由上海、江苏、浙江和安徽四个省份组成,拥有着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人力资源和良好的产业基础,成为了全国乃至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

在长三角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同城市之间的合作与互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这个背景下,长三角城市群府际合作研究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课题。

长三角城市群府际合作研究,主要着眼于各个城市政府之间的合作与协调机制,旨在构建长三角城市群更加紧密、高效的合作关系,推动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长三角城市群府际合作研究不仅是在理论上对城市间的合作进行总结和思考,更是在实践中对城市发展模式和政府间协同机制进行探讨和改进。

一、长三角城市群府际合作现状在长三角城市群内部,不同城市之间的合作与互动呈现出多元化的形式,包括政府间合作、产业合作、资源共享等。

在政府间合作方面,各地政府长期以来通过签订合作协议、举办区域合作交流会议等形式,开展政策协调、市场合作等活动,强化城市群内部合作关系。

在产业合作方面,长三角城市群内的各个城市在产业布局、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等方面进行紧密合作,形成了一系列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的示范区和共建共享的产业平台。

在资源共享方面,长三角城市群中的城市之间在人才培养、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实现了共同发展。

长三角城市群府际合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长三角城市群内部的政策协调存在一定的困难,不同城市在政策制定和实施上存在差异,导致了一些合作项目执行效果不尽如人意。

长三角城市群内部的产业链条尚未完全贯通,产业合作模式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一些领域的合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长三角城市群内部的资源共享尚需进一步深化,部分资源共享项目尚未真正实现全面互惠互利的效果。

长三角城市群府际合作仍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和潜力,需要针对性地进行研究和改进。

《长三角城市群府际合作问题研究》

《长三角城市群府际合作问题研究》

《长三角城市群府际合作问题研究》一、引言长三角城市群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其经济实力、产业集聚以及创新驱动的潜力已为世人所瞩目。

随着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府际合作在推动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然而,在府际合作过程中,仍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长三角城市群府际合作的主要问题,并基于这些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策略,以推动该区域持续健康发展。

二、长三角城市群府际合作的背景与意义长三角城市群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和安徽的部分城市,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和资源优势。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各城市间的合作变得愈发重要。

府际合作是指不同行政区域之间的政府通过协调、协商等手段,共同解决跨区域问题,促进区域整体发展的过程。

对于长三角城市群而言,府际合作的背景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趋势,其意义在于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实现共同发展。

三、长三角城市群府际合作面临的主要问题1. 政策协调不够顺畅:各城市间的政策制定和执行存在差异,导致政策协调不够顺畅,影响了区域整体效益的发挥。

2. 资源环境压力: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增大,跨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亟待解决。

3. 产业同质化竞争:部分城市在产业发展上存在同质化竞争,导致资源浪费和恶性竞争,影响了区域整体效益。

4. 区域发展不平衡:长三角城市群内部发展不平衡,部分地区发展滞后,影响了整体协同发展的进程。

四、解决长三角城市群府际合作问题的策略1. 加强政策协调与沟通:建立定期的府际沟通机制,加强政策协调与沟通,确保各城市间的政策制定和执行保持一致。

2. 推进生态环保合作:建立跨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合作机制,共同应对资源环境压力,实现绿色发展。

3. 优化产业结构:引导各城市根据自身优势和特点,优化产业结构,避免同质化竞争,实现错位发展。

4. 扶持落后地区发展:加大对落后地区的扶持力度,通过政策倾斜、产业转移等方式,促进区域均衡发展。

长三角区域合作发展新态势分析

长三角区域合作发展新态势分析

济转型升级 ” 作为工作 的重 中之 重。随着创 新转型 步伐 的加 快 , 浙 江经 济 向 “ 产业集 群”升级 , 朝“ 浙 江创 造”蜕变 , 高端让 效益翻 番 , 创新 使活 力增 强 , 浙 江正在 力求 “ 由里往 外美 ” 。2 0 1 1 年, 浙江 G D P
增速为 9 %, 多 年来首次低 于全 国平均 水平 , 全省化 学 需氧量 、 氮氧 和二氧化硫排 放量分别 比上年下 降 了2 . 8 1 %、 2 : 5 5 %和 3 . 1 5 %, 浙 江节能减排 完成情况 居 全 国前 列 。2 0 1 1 年, 浙 江农 村居 民人均 纯 收入
略意 图。

长三 角区域 战略地 位明显提升
长三 角在 中国未来发展 中具有极其重要 的战略
2 0 0 8年 9月 《 国务 院关 于进 一步 推 进长 江 三 角洲 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 的指导 意见》 ( 以
地位和突 出的带头作用 。这 两种优势有机组合成 的 区位优 势 , 正成 为支撑长 三角城市 快速发展 的 内在
协调 层 , 每年 三 四月份 举行 2 2 个 城市 常务 副市 长 参加 的长三 角城 市经济 协调会市 长联席会议 , 将 最
尤 其是 国务 院批复 的 《 区域规划 》 , 充 分表 明了
国家进 一步提 升长三角整体实力和 国际竞争力 的重
大决策部 署。长三角 已成为我 国融入 国际市场程度 最高 、 参与国际竞争最深入 、 受 国际经济形势变动 影
响最直接 的地 区之 一 , 在 国际市场 竞争 中发挥先锋
高层会 议确定 的合作 目标变成合作 专题 , 确 定牵头 执行城 市 ; 三是执 行层 , 由1 0个 专业委 员会和城 市

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中地方政府合作研究

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中地方政府合作研究

评估结果:优势与不足、成 功与失败的原因分析
评估指标:经济指标、社会 指标、环境指标等
比较分析:与其他地区或国 家的比较,总结经验和教训
成功案例的总结与推广
案例选择:选取具有代表性的 地方政府合作实践案例
案例分析:分析案例中地方政 府合作的具体做法和成功经验
案例总结:总结案例中地方政 府合作的成功因素和关键措施
01
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中地方政 府合作的实践案例
合作项目的选择与实施
合作项目筛选标准:符合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目标,具有战略意义和示范效应
合作项目实施方式:地方政府间建立合作机制,共同出资、共同建设、共同管理
合作项目成功案例:介绍长三角地区地方政府合作的具体项目,如交通、环保、产业等 领域的成功案例 合作项目成效评估:对已实施的合作项目进行成效评估,总结经验教训,为未来合作提 供借鉴
添加 标题
定义: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地理位置相近的 国家或地区通过经济合作、政策协调等方式 促进经济融合的过程。
添加 标题
理论基础: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主要基于比 较优势理论、规模经济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对于长三角 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中的地方政府合作具有重 要的指导意义,有助于推动区域内的资源优 化配置、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
鼓励社会参与监督与评估,提高监督与评估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建立奖惩机制,对合作表现优秀的地方政府给予奖励,对合作不力的地方 政府进行问责。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积极参与国际合作 项目,分享长三角 地区的成功经验
加强与国际先进城 市的交流,引进先 进理念和技术
推动长三角地区的 企业和机构参与国 际竞争与合作
合作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添加标题
合作模式的创新:长 三角地区地方政府在 一体化发展过程中, 不断探索新的合作模 式,如建立联席会议 制度、共同制定规划 等,以促进区域协调

长三角区域政府合作:现状、困境与路径选择

长三角区域政府合作:现状、困境与路径选择

作者: 彭正波
作者机构: 桂林工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系讲师,广西桂林541004
出版物刊名: 经济与社会发展
页码: 28-30页
主题词: 长三角;区域政府合作;路径选择
摘要:长三角区域地方政府间的合作进行得如火如荼,这是我国地方政府适应区域经济一体化、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的举措与行为。

伴随着长三角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区域政府合作机制作为一种新的制度开始逐步生成。

文章以长三角地方政府问的合作行为为研究对象,从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的区域政府合作现状入手,分析当前长三角区域政府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制度困境,提出构建长三角区域政府合作机制的措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三角区域政府合作:现状、困境与路径选择[摘要]长三角区域地方政府间的合作进行得如火如荼,这是我国地方政府适应区域经济一体化、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的举措与行为。

伴随着长三角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区域政府合作机制作为一种新的制度开始逐步生成。

文章以长三角地方政府间的合作行为为研究对象,从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的区域政府合作现状入手,分析当前长三角区域政府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制度困境,提出构建长三角区域政府合作机制的措施。

[关键词]长三角;区域政府合作;路径选择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深,长三角区域经济合作发展问题凸显出来。

各地方政府深刻意识到只有顺应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的发展趋势,积极推进长三角区域合作,消除行政壁垒,充分发挥区域整体优势,才能保持持续高速增长的发展态势,从而形成整体竞争力达到共赢的局面。

正是在这种潜在利益的刺激下,一种由地方政府自发倡导的区域政府合作机制正在逐步形成。

长三角区域政府合作机制的形成是区域内各政府在长期的经济交往中所达成的一种共识,从制度变迁的视角来看,这种合作的生成是典型的诱致性制度变迁,即各地方政府在长期的经济来往中逐渐意识到,在现有制度框架下已无法实现区域利益的帕累托改进,而区域合作的潜在预期收益大于成本,因此彼此都意识到必须打破现有的制度均衡,进行制度创新以获得潜在的制度收益。

在这种条件下,区域政府合作机制无疑是一种适应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需要而生成的新的制度安排。

一、长三角区域政府合作的现状长三角由于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均质化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发达的产业集群等众多因素,近年来经济增长迅猛,已成为我国第一大经济区。

无论是在经济总量上还是在发展速度上,长三角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巨轮的领航者,甚至被认为是未来世界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长三角区域政府合作已从经济领域拓展到社会、文化各个领域;从企业层面发展到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部门及个人等各个层面;从单向往来提升到双向、多向的互动合作,初步形成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市场运作的良性发展局面,并确立了高层领导的会晤机制,就一些政府间的合作进行磋商。

目前,长三角各城市已基本完成各自的市场体系建设,并且在交通连接、旅游联动、生态环境治理协调、信息资源共享、人力资源流动等领域的合作正在逐步深入。

长三角各城市在区域政府合作背景下进行经济增长模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和深化区域经济协作,将为长三角未来的长期快速健康发展奠定一个新的、更为坚实的基础。

随着我国融入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市场化改革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进一步推进,地方政府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

地方政府应基于互利共赢的理念,积极开展区域政府合作,长三角地区则顺应了这一趋势。

长三角地区的各城市间,虽然分属不同的行政区域,但由于地域相近、人缘相亲、文化相通、经济相融,存在着广泛的共同利益。

各城市通过紧密合作,整合区域优势,互利共赢,加快经济互动发展,特别是政府间合作的内容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

种种迹象表明,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步伐明显提速,政府间的合作更加密切。

期望通过行政区划的政府合作、经济协作和互动关系,来共同分享合作所带来的经济利益,促进长三角地区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

二、长三角区域政府合作的困境长三角各地方政府在新的发展环境下,所推行的一系列政府合作行为,实质性地推动了区域政府合作机制的建立,从而加速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但必须清醒地看到,这种新兴的合作机制还处于起步阶段,所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制度困境,更应引起我们的关注。

(一)缺乏完善的合作协调机制制度化的程度相对较低,准确地说只是一种地方政府倡导式的非制度性合作协调机制。

政府间许多共识的达成是靠领导人作出的承诺来保障的,缺乏法律效力,使得这种共识的达成缺少稳定性,一旦地方领导调动便容易使合作机制架空。

各政府间合作一般采取集体磋商的形式,而没有形成像欧盟那样的谈判机制。

这种形式容易在涉及到实质性利益的问题上,由于分歧太大而无法达成共识。

特别是在行政力量过强的条件下,这种合作机制相当程度上还难以摆脱地方政府的控制,或者某些方面还得借助于地方政府的政治权威来推进。

因此,缺乏完善的区域合作协调机制,使得较大规模的跨区域合作项目的实现有些难度。

(二)地方利益割据,政府间关系松散区域合作的组织形式相对较为松散,没有一套制度化的议事和决策机制,也没有建立起一套功能性的组织机构,大大增加了区域政府间的合作成本。

长三角地区有16个城市,行政隶属关系复杂,许多方面政策不统一,利益不一致,各自为政,各行其是,地区之间的协调难度很大。

条块分割,恶性竞争,甚至以邻为壑的不良风气导致一些区域性交通基础设施和环境治理工程因各地政府之间缺乏协调而进展缓慢。

更为严重的是政府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对本地企业采取保护,以政府行为介入市场竞争,阻止资源流出,限制外地商品进入本地市场,对异地投资企业实行双重征税政策。

这种市场分割、恶性竞争和地方保护严重干扰和制约了区域内企业之间的正常市场运作,形成了所谓的“条条经济”、“块块经济”以及“诸侯经济”。

各自为政的行政体制和行政摩擦,是长三角一体化的最大“绊脚石”。

(三)缺乏统一的合作战略规划区域内各政府间合作共识已经确立,但缺乏统一的合作战略规划。

近年来,各地政府纷纷将融入大上海、共享长三角区域经济合作收益作为自身的发展战略。

从各地方的城市发展规划来看,将分散的城市聚合成为整体,不仅有共识,而且有行动,具备了一定的基础。

但是,这种共识是没有统一方案的共识,因而,在这种共识下,各地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按照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实际需要来展开的,而不是从整个区域发展的要求出发的。

从整个长三角出发,现存规划缺乏整体性,而且在目前的地方管理体制下,这种新的城市聚合,将有可能形成新的“块块结构”,以及由此必然导致的新的“块块竞争”和“块块封锁”。

(四)长三角区域经济合作非均衡制约由于各城市在各个行政区的地位不同,造成政府的政策倾斜不同,政府的投资、扶持力度不一样,导致了一些城市总体实力及竞争力要强于其他城市。

此外,由于地理因素以及后天的发展使得一些城市的潜力逐渐发挥出来,这都造成区域内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

长三角各个城市的投资环境、经济实力、综合实力存在着非均衡性,这给长三角区域政府合作带来了挑战,也影响了合作机制的构建。

现实的不均衡是不争的事实。

(五)缺乏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协调能力长三角地区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地方政府的市场主体地位意识不断加强,进而使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地方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趋于复杂化。

虽然地方政府的自主权日益增大,但我国毕竟是单一制国家,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仍然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地方政府的区域政府合作机制的建立离不开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以及相关的改革和制度保障。

然而中央政府角色缺位,未能及时提供有效的政策或制度保障。

强调中央政府协调作用,是因为中央政府可以作为超脱于地方利益争端的公正裁判,从而在地方政府的博弈结构中充当信息沟通与冲突裁判的作用,这就需要不断强化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而要强化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就要加强中央政府的政治权威,提高中央政府的财政能力,加强宏观政策的执行监督、集中管理具有全国性影响的公共事务。

三、长三角区域政府合作机制的构建区域政府合作的目的,就是通过行政性力量基于对市场规范的共识,扫除行政壁垒,促进区域内部要素的流动,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最终形成一个统一的地域经济组织,即区域经济共同体。

这一合作机制与传统体制下的地区合作与发展不同,它必须是建立在分享共同利益基础之上的合作行为。

因此,从追求区域共同利益这一合作原则出发,在区域政府全作制的建构上应考虑以下几点关键因素。

(一)构建一个统一协调的市场竞争规则区域政府合作的关键是市场竞争规则的一体化,一个统一协调的市场竞争规则对建立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机制来说至关重要。

缺乏它的支撑,就无法在区域大市场范围内协调各地方的政府行为,无法限制地方政府主导的盲目重复建设的冲动,无法使区域内市场主体进行充分有效的公平竞争,无法防止市场竞争被各地区行政权力和垄断势力扭曲,无法实现区域范围内的资源有效配置。

因此,应实行统一的非歧视性原则、市场准入原则、透明度原则、公平贸易原则,清理各类法规文件,逐步取消一切妨碍区域市场一体化的制度与政策规定,取消一切妨碍商品、要素自由流动的区域壁垒和歧视性规定,促进市场的发育与完善。

(二)建立跨行政区的制度性组织协调机构由于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建立在跨行政区基础之上的,为了消除局部利益对区域共同利益的侵蚀,必须在分立的行政区基础上形成共同的内在机制,并在保证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制定具有约束力的共同政策和制度规范,实现组织体系内的跨行政区的协调与管理。

没有统一的跨行政区的区域协调管理机构,区域合作就很难进入到真正的实质性阶段;没有明确的协议或制度,就很难保证地方政府在追求地方利益的同时不会对共同利益产生消极影响。

(三)实现区域内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体化基础设施的一体化是区域一体化的基本架构,交通、港口、通讯是推进区域一体化的重要基础,也应该是区域整体规划的核心。

没有基础设施的一体化,不仅使现有的资源与设施空置与浪费,而且极大地影响地区间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提高了区域内的交易成本。

目前,由于受条块分割体制的影响,跨区域基础设施很难实现“无缝隙”衔接,甚至地区之间竞相追求大而全、小而全,严重影响了区域整体形象,制约了经济效率的提高。

(四)培育区域经济特色,发挥产业竞争力区域整体竞争力归根到底在于产业的竞争力,而产业竞争力的关键在于产业区域特色优势的形成。

因此,区域内各地必须从自身的比较优势和竞争力出发,统一制定适合本地区特点的区域产业政策。

政府要充分尊重企业的意愿,努力为企业的跨地区扩张和竞争创造更为宽松的条件和环境,在竞争中进行产业整合,在竞争中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和区域优势。

因此,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必须形成统一的区域产业政策,加强与各地方政府间的协调。

为企业间的竞争创造良好的市场条件,通过竞争实现整合,逐渐形成以分工协作为基础的区域性产业网络,进而形成整体优势和网络。

(五)建立“双赢”的利益协调机制的同时加强对话磋商利益关系是政府间关系中最根本、最实质的关系。

当利益调节机制运作良好时,地方政府间关系发展就比较顺利;反之,当利益调节机制失灵或激励乏力时,地方政府间关系发展就比较缓慢,甚至还可能出现一定程度的倒退。

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构建区域政府合作机制是必然趋势,区域间价值的分配要体现不同参与者各自的利益,才能建立信任关系。

如果在利益分配时不考虑对方的因素,就会失去合作的互信基础,从而长期失去创造共同价值的可能。

因此,必须建立和健全双赢的利益协调机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