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十一课《论语》十二章课件(完美版)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1课《论语》十二章课件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1课《论语》十二章课件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 ―公元前479年4月11日), 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 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 家、教育家,他首创了私人 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首 创人。
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 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 订六经,即《诗》《书》《礼》 《乐》《易》《春秋》。相传他 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 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 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 典《论语》。后南宋朱熹把《论 语》《中庸》《大学》《孟子》 合称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 要经典。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 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 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 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 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 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 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 “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 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 的“祭孔大典”也一度成为和中 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 祀”。
固定句式:“不亦......乎?”意为“不也......吗?” 表示委婉的反问语气
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第二句话讲的是交友的乐趣。 这些话是孔子对他的弟子说的。第三句话是为人的气度, 属于个人修养范围。
姓曾名参,曾参,字子舆

对此多次进行检讨。 三,泛指多次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谋划,商量办法
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的,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 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 的。
表转折,却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通“惘”,迷惑。迷 茫而无所适从
有害
孔子说:“只学习而不思 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 只是一味地空想而不学习, 就会精神疲惫而无所得。

第11课《论语十二章》课件(共78张)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1课《论语十二章》课件(共78张)语文七年级上册

逝者如斯夫

朗读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 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 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 孔子并称“孔孟”。
• 孔子重视因材施教。注重“学”、“思”结合,其理论从修身齐家,到治 国平天下,政治、经济、军事、伦理、教育,几乎无所不包。
• 孔子还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 。他认为做人应该善良、富 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
课文探究
• 本章赞扬了颜回乐于学习、安于贫困的品质。
第七章
分析文义
• 子曰:“知之
代词,学问
者不如 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的人
以……为乐趣 名词意动
喜欢、爱好
分析文义
•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孔子说:“对于学习,了解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
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课文探究
• 本章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
• 1、从本章来看,学习和修养的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 • 十五岁到四十岁:学习领会 • 五十、六十岁:安心立命,不受外界左右 • 七十:主观意识和做人规则融合为一
课文探究
• 2、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是怎样的? • 思想与言行融合,自觉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
顺承
• 博学而笃志
并列
•其
• 仁在其中矣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1课《论语十二章》课件 (共44张PPT)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1课《论语十二章》课件 (共44张PPT)

《论语》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 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 “四书”。共20篇。
《论语》属语录体散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 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20篇。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 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 据。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孟子》《中庸》 《大学》《论语》)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宋朝 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本文十二 章是儒家修身之言,讲的是做人之道。
2.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是怎样的? 思想与言行融合,自觉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 强去做。 3.我们从这一章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道德修养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要经过长时间 的学习,循序渐进。
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为政》)
翻译:
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 现,就可以做老师了。”
一词多义
为:
可以为师矣 当、做 为人谋而不忠乎 替
知:
人不知而不愠 了解 温故而知新 懂得
而: 人不知而不愠 温故而知新 博学而笃志 其: 仁在其中矣 其不善者而改之
转折 顺承 并列
它的 他人
特殊句式 省略句:
可以为师矣。“以”后面省略代词“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句首省略动词“择”
判断句:
贤哉,回也!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学习
辩证统一
思考
迷惘
停殆
讨论正确的学习方法: 学习与思考相结合,才能有所得。 此则说明了学习与思考互相补充、相辅相成的关系。
学习是思考的基础,思考是对所学的深入理解,不能忽 视任何一个方面。

第11课《论语十二章》课件(共51张)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1课《论语十二章》课件(共51张)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十章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翻译: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流逝, 日夜不停。”
段解:学习态度。教育弟子要珍惜时间。
〈名〉 象形字。甲骨文字形,左
右是岸,中间是流水,正像河 流形。本义:河流
第十一章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翻译:孔子说:“一国军队,可以改变其主帅; 平民百姓的志向却是不能改变的。”
一、省略句: 1、可以为师矣。(“以”后面省略代词“之”) 2、其不善者而改之。(句首省略动词“择”) 3、人不知而不愠。(“知”后面省略代词“之”)
二、判断句: 1、贤哉,回也! 2、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成语归纳
不亦乐乎 三人行,必有我师
三省吾身 择善而从 三十而立 逝者如斯 温故知新 匹夫不可夺其志
第七章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 如乐之者。”
翻译:孔子说:“懂得某种学问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 喜爱它的人不如把研究这种学问作为快乐的人。”
段解:这里,孔子强调了学习兴趣的重要性:有了浓厚的兴 趣,我们才会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去努力。孔子在这里没 有具体指懂得什么,看来是泛指,包括学问、技艺等。孔子 正是这一点的身体力行者,孔子听《韶乐》,“三月不知肉 味,”即为明证。
第五章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 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疑惑。
段解: 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 为二者不可偏废。学习和思考相结合,才能有所得。
第六章 dān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 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 回也!”
(2)30—50岁,欲仕不能。
(3)50—55岁,在鲁从政。

第11课《论语》十二章教学课件(共38页)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1课《论语》十二章教学课件(共38页)语文七年级上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
迷惑、疑惑
上天的旨意 能听得进不同意见
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
随心所欲
越过 法度
十而从心所欲,不逾 矩。”
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有所成就,四十岁遇事 能不迷惑,五十岁顺应上天的旨意,六十岁能够听得进不 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可以随心所欲,不会越过法度。
本章讲人的道德修养。
几个 一定 在其中 选择 好的方面,优点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
跟从、学习
顺承
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我的老师的 人。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好的地方就作为 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
本章讲学习态度:
向一切人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 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类 似的毛病。
当、做 替
人不知而不愠 知
温故而知新
了解 获得
人不知而不愠 而 温故而知新
博学而笃志
转折 顺承 并列
仁在其中矣 其
它的
其不善者而改之 他人
特殊句式
1.省略句: 可以为师矣。“以”后面省略代词“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句首省略动词“择”
2.判断句: 贤哉,回也!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出自本文的成语: 不亦乐乎、三省吾身、温故知新、乐在其中、
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 2、“学”与“思”的辩证关系: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孔子“仁”的儒家思想表现在: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五)小试身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论( lún)语 陬邑( zōu)
不愠( yùn )
)乎三yu省è (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论语十二章》课件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论语十二章》课件
5分钟自读自学,5分钟小组讨论。
学习态度
•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XXX) •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积极进取,以学为乐) •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谦虚好学) •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珍惜时间)
学习方法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思结合) •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习要经常复习) •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故知新) • 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取长补短) •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广泛学习)
二读大意
➢ 请对照课文注解解读课文,那些句子的大 意你还不明白,请红笔标上“?”
➢ 答疑环节,做好笔记
三读成语
• 成语是长期以来形成的情势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固定 短语。多由四个字组成,但也有三个字或者四个字
以上的。
不亦乐乎 三省吾身 三十而立 四十不惑 知命之年 从心所欲 温故知新 逝者如斯 择善而从 学而不思则罔 三人行,必有我师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修身做人
•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宽容待人,厚道仁义)
•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
乎?传不习乎?
(反思进步,诚实取信)
•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 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
逾矩。
(立志于学,艰苦奋斗,正确认识自己)
•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 改其乐。 (贫贱不移,求学为乐)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 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 回也。”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 /乐之者。”

12《论语》十二章 课件(共30张PPT)

12《论语》十二章 课件(共30张PPT)

孔子说:“懂得学问和事业的人比不上喜爱学问和事业的人,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好之者不如 乐 之者。”
喜爱学问和事业的人比不上以学问和事业为快乐的人。”
疏通文意
第七章:学习态度
以学习为乐
学习的三个层次:知、好、乐,以“乐之”为心理状态的最 高境界。由此可见,兴趣是学习和做事的最好的动力。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对学习感兴趣,有强烈 的求知欲望,不用老师和家长督促,也会用心学习,取得好成绩。 有的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上课和做作业似乎是为了应付老师 和家长,或者为了应付考试。作为学生,要努力调整自己的心态, 在学习当中寻找乐趣。
疏通文意
第六章 道德修养
赞美颜回安贫乐道的高贵品质。
颜回“不改其乐”,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 总是要有一点精神追求,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 活清苦、困顿,也能自得其乐。
疏通文意
懂得、知道
7、子曰:“知
代词,它,这里指学
问和事业。

者不
比得上

喜爱好,爱之好者,者……的人:
疏通文意
古义: 冷水 今义:包括冷水、热水
8、子曰:名“作动饭,吃 疏粗粮食饮
胳膊
水, 曲肱
表而顺接枕之,乐乐趣
亦也
代词:这
在 其中

矣。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
不义
正当手段
表而修饰富且贵,对于于我如好像浮云。”
用不正当手段得来的财富和地位,对于我来讲就像浮云一样。”
举一反三、道听途说、见贤思齐、尽善尽美、 患得患失、任重道远、三思而行、随心所欲、 言而有信、文质彬彬、察言观色。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1课《《论语》十二章》课件(46张ppt)[优秀课件资料]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1课《《论语》十二章》课件(46张ppt)[优秀课件资料]

不亦君子乎
古: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今:泛指品德高尚的人
可以为师矣
古:可以、凭借 今:可能、许可
古:粗劣 饭疏食饮水
今:疏通、疏散 古:冷水 饭疏食饮水 今: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
匹夫不可夺志也
古:普通人 今:无学识、无智谋的人
古:多次 吾日三省吾身
今:数词,三
学而时习之
名词作状语,按时
吾日三省吾身 名词作状语,每天
子曰:“三人 行,必有/我师焉(yān)。择其
几个人 走路 一定
选择
善者/而
从之,其 不善者/而改之。”
好的方面 跟从、学习 不好的方面,缺点
优点
章解:孔子说:“几人同行,必然有可以作为我老 师的人。选择他们的长处学习,将他们的不足引以 为戒,作为借鉴而改正。”
请简析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
整数和零数之间
不译
指能有所成就
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
迷惑
上天的意旨
能听得进不
疑惑 古人认为天是世间万物的主宰 同的意见
章十解/而:从孔心子所说欲:,我不十逾五(岁yú开)始矩立(志jǔ学)习。,”三十岁能 有所成顺就从,意四愿十岁遇事越就过不迷惑法,度五十岁懂得了什
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
《论语》主要讲了三方面的问题:学习态度、学习方法、 修身做人
子曰:“学/
而 时 习 之,不亦/说
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连词 按时 温习
同“悦”
这里指孔子。曰:说 表顺接
复习
愉快
(yu章è)解乎:?孔有子志朋说同/道:“自从学远习方了来知,识不然亦后/乐按乎一?定人的不
时间复习它合,的人难道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

《〈论语〉十二章》ppt课件

《〈论语〉十二章》ppt课件

9
10
第十章
是孔子对于时间流逝,生命短暂的感叹。 告诫人们要珍惜时光。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二级
课 堂 检 测 三级 四级 五级
第叁部分
2024/10/11
18
总结
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第二章
强调随时反省自己,提高自我修养。
第六章
修身要经受困苦,贫穷的考验,表现 了颜回安贫乐道的君子形象。
1
6
2 赏析1 5 第五章 阐明学与思的辩证关系,即学和思要相结 合,才能有所得。
3
第三章
自述一生进德修业的发展过程。随年龄
增长,思想境界也逐步提高,这也是一
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4
第四章
强调思考是学习的关键,能在温习旧知识 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
原文2
7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 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
8 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
9 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10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 昼夜。"《子罕》
11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 夺志也。"《子罕》
第七章
体现了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
第八章
讲富贵和仁义之间如何抉择,体现了孔 子宁愿贫贱而坚守义,不义之财不可取 的观念。
第九章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论语》十二章课件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论语》十二章课件
❖ 子曰:“ 贤 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
忍受

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 乐。
乐于学
贤哉,回也!”
第七章
代词,学问 ……的人 喜欢、爱好
❖ 子曰:“知 之
者不如 好之者,好之
以……为乐趣 名词意动
者不如乐之者。”
第八章
吃饭
名词作动词
冷水 弯着胳膊 顺承
❖ 子曰:“饭 疏食饮水,曲肱 而枕之,
当做枕头
粗粮(糙米)
名词作乐动亦词在乐其趣中矣。不义
表承接 对于
而富且贵,于我如浮
正当手段
云。”
第九章
几个
在其中
❖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
顺承 跟从、学习
而 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第十章

流逝 这
舍弃(停留)
❖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 夫,不舍昼夜。”
句尾语气词,表感叹
⑴舍——三声,同舍;四声,也作动词,居住, 停留。孔子这话不过感叹光阴之奔驶而不复返吧 了,未必有其它深刻的意义。
复习 知道 改正 舍弃
2、通假字
不亦说乎:通“悦”,喜悦、愉快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通“又”,放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通假字的读音和所通的字应该一样。
3、古今异义
时:常常,经常。按一定的时间
三:多次
水:冷水
可以:可以凭借
匹夫:普通人,男子汉
善者:优点,长处 不善者:缺点
这类词要多比较,留意,记忆
3、词类活用 ❖ 学而时习之 ❖ 时:名词-状语,按时
复习(练习)
第三章
同“又”顺承
顺承
❖ 子曰:“吾十有五 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站立,站得住 顺承 迷惑 顺承 自然规律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 11.《《论语》十二章》课件(86张ppt)(优质版推荐)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 11.《《论语》十二章》课件(86张ppt)(优质版推荐)

❖ 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 作我老师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如果 也有他们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 本章讲学习态度:向一切人学习。不但要 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 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
夜。”
舍弃
•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就像这河水 一样流逝,日夜不停。”
积累卡一:《论语》简介
《论语》,儒家经典著作,由孔 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 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 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 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东汉列为“七 经”之一。宋代把它与《孟子》 《大学》《中庸》合称“四书”, (《诗经》《尚书》《礼记》《易 经》《春秋》并称“五经”)。 北宋宰相赵普赞曰:“半部论语治 天下”。
为人谋而不忠乎
wèi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yòu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hào
逝者如斯夫

小组内大声朗读纠错; 学生朗读打分; 全班齐读成诵。
断句:1、看意思,2、看句子结构,
3、看标志性词语,4、看句式。
❖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 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 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⒉“达” 表意明确, 语言通畅,语气不走样。
⒊“雅” 用简明、优 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 把原文的内容、形式和风 格准确地表达出来。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1、利用课下注解进行翻译。 2、利用积累的文言文词汇来翻译。 3、运用“六”字法来翻译。 4、结合上下文猜测大意。 5、直译与意译结合。
❖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 释理解其他章节的意思,将不懂 之处圈出来,小组讨论,小组之 间互相翻译。

七年级语文上册11《论语》十二章课件

七年级语文上册11《论语》十二章课件
• 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并从中获得新的 领会,做到这样的程度,可以成为老师了。
课文探究
• 本章谈学习方法
第五章
分析文义
• 子曰:“学转而折不思则迷罔惑,思转而折不学则疑殆惑。”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 殆。”
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便会迷惑而 无所得。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有疑 惑。”
• 《论语·述而》载:"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 《易》,可以无大过矣。'",
• 孔子向乐师襄子学鼓琴,连学了十天都不换曲子(进,增加 之义。);这时,学生不急,倒是老师急了,就说:你做得 挺好,可以换曲子学习(益,增加,加练)了;孔子说:我 只是把握了曲调(曲),还没掌握乐理(数,规律,即乐 理。)呢;过了一段时间,老师又说:乐理你已经掌握了, 可以换曲子学习了;孔子说:我还没有弄清楚这个曲作者的 创作思想(志)呢!又过了一段时间,老师又说:你已经理 解了曲作者的创作思想啦,可以换曲子学习了;孔子说:我 还没搞清这位曲作者是什么样的一个人(为人)呢!再过了 一段时间,孔子一副有所穆然寻思的样子,又是一副愉悦地 望向高空而又意志深远的样子。孔子说:“我知道这位曲作 者是怎么样一个人了,这人黑黑的,高高的,眼晴深邃苍茫, 有一种超出一切、惠及万民的王者气度!除了周文王,谁还 能作得出这样的乐曲呢?!”老师听了这番话,向这个不凡 的学生行了一个大礼,(“避席再拜”),并说:“您说的 正是《文王操》啊!”
• 判断句: • 贤哉,回也! •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 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子贡问道:“孔文 子凭什么被人们谥为‘文’呢?”孔子说:“孔文子聪敏好学, 不认为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是羞耻,因此谥他为‘文’啊!”)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论语》十二章课件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论语》十二章课件

3 当“义”与“富贵”产生矛 盾时,应该如何选择?
⑥于:对,对于。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 于利。”——《论语·里仁》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1 为什么说几个人在一起行 走,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
①焉: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②善者:好的方面,优点。
③从:学习。 2 以人为师的正确做法是什么?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 这里的 “故”和“新”指什么?
2 孔子认为,可以凭借什么做老 师?
①故:旧知识。 ②可:可以。 ③以:凭借。 ④为:做、担负。
3 复习旧知识,就一定会产生新知 识吗?中间的关键步骤是什么?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 “罔”和“殆”的意思很 类似,它们有何不同?
学习
彼此融会 互相促进
修身
学习是为了更好地修身做人
拓展延伸
如果从《论语》十二章中选择一章作为你的 座右铭,你会选择哪一章?结合你的学习生活, 说说你的理由。
小贴士 座右铭是指人们激励、警戒、提醒自己,作为行动指南的格言。
检测反馈
默读以下三则材料,说说分别 印证了《论语》十二章中的哪些内容, 并说说你从中获得了哪些启示。
会在博学、笃志、切问、近思 中?
④仁:仁德。
3 这一章综合讲了学习和修身, 你能从中总结出学习和修身之间 的关系吗?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 ——《论语·阳货》
课文研读
《论语》十二章里,很多章节的内容都具有共同点,或
谈学习态度,或谈学习方法,或谈修身做人,或谈到乐, 或谈到志,请试着选择一两个关键词来对十二章进行归类。
材料二
曹公擒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 厚……表(上奏章)封羽为汉寿亭侯。

第11课《论语十二章》课件(共34张)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1课《论语十二章》课件(共34张)语文七年级上册
孔子说:“懂得学问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研究学问为 乐的人。”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在其中了。用不 正当手段得来的富贵,对我来说就像浮云一样。”
读懂意思
9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读出感情
1子曰:“学而时习,不亦说?有朋远来,不亦乐?人不知,不愠,不亦 君子?” 3子曰:“吾十有五志于学,三十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 ,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4子曰:“温故知新,可以为师。”
《论语》教我们做人: 做有志气的人: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做贤明的人: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 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做快乐的人: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 贵,于我如浮云。 做热心交友的人: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做懂得珍惜的人: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做自我反省的人: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做君子: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示例2:我选择“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 乐贤哉,回也。”送给身处逆境或生活条件不太好的人,这句话意思是: 一竹筐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这种困苦,颜 回却不改变他的快乐。多么高尚呀,颜回!在生活中,人们受到了困难、 挫折、打击等可能会心灰意冷,我要用这句话激励他们保持积极乐观的 心态。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11《论语十二章》课件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11《论语十二章》课件

第四章: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重点字词解释: (1)温:复习,复习。 (2)故:旧的,本来的。这里指 学过的知识. (3)新:新的理解与体会。 (4)而:连词,表示顺接。 (5)知:领会,获得。 (6)可:可以。(7)以:凭借。(8) 为:成为,做。 (9)矣:语气词,表肯定。
翻译:孔子说:“复习学过的知识,从中获得新的 见解与体会,凭借这一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段解:学习方法。强调温故知新。
这个事例证实了课文中的哪一句话?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课堂练习
请根据以下提示,从课文找出相对应的句子。
(1)孔子认为学习要时常复习的句子是: “——————, —————————”。
(2)在全国中学生夏令营开营仪式上,主持人说: “ ————,————。对远道而来的朋友,我们 感到由衷的高兴,欢迎大家来这里!”
志也。”
字词解释: (1) 三军:古制,12500人为一军 (2)匹夫:普通的人,男子汉。
翻译:孔子说:“一国军队的主帅可以被夺去, 男子汉的志向却不可改变。” 段解:道德修养。一个人应该坚定信念,矢志不 渝。
第十二章: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仁在其中矣。”
字词解释: 1、子夏:孔子的学生。 2、笃(dŭ):忠实,坚守。 3、切问而近思: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 4、仁:仁德。
课堂练习
解释下列红色词语的意思。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说”通“悦”,愉快
2、吾日三省吾身。
(自我检查,检讨)
3、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超出,超过)
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喜欢,爱好)
5、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忠实, 坚守)
翻译下列句子:

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1《论语》十二章课件

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1《论语》十二章课件
君子要安贫乐道,克制物欲,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 道德品质方面。做到“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排除干 扰)、“敏于事而慎于言”(实践锻炼),“就有道而 正焉”(虚心请教)才算到达“好学”的要求。
君子应安贫乐道,谨言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 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而:表假设,如果。 如…何:固定句式,译为 “怎样…呢?” 礼、乐:名作动,对待礼, 对待乐。
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 有仁德,他怎样对待礼呢? 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他怎 样对待乐呢?”
研读文本
阐明仁和礼乐的关系
试简要分析“仁”和“礼”“乐”的关系。
孔子认为君子与小人在“义利观”上应该有什么
不同?
从人的价值标准的角度出发,指 出了君子与小人在人生价值和追求上 的不同,“利”要服从“义”,要重 义轻利。
在道义和利益的取舍上,君子更重 视道义,而小人更重视利益,运用对 偶、对照的手法强调了对义和利不同 的认识是君子和小人的区分。
研读文本
➢ 子曰: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 成。
第七章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 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弘:广、大,这里指志向 远大。毅:意志坚强 而:表并列。 以为:把…作为。 已:停止
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志 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担 当的责任重大,而且路程遥远。 把仁作为自己担当的责任,不 是也很重大吗?到死才停止, 不也很遥远吗? ”
了解孔子思想
在教育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根据不同的对象确定不同的教育内容,也重视身教, 要求自己“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第11课《论语十二章》课件(共48张)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1课《论语十二章》课件(共48张)语文七年级上册
方来,不是很愉快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是有才德的人吗?”
“君子”与“小人”相对,有二义:一指身份,即出身贵族;二指修 养,即有德行学问。孔子所说的“君子”指有才德的人。
➢ 宋代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认为是引导初学者入“道德之门”,你如 何理解这三句话的含义?
孔子提倡的学习,不只是纯知识的书本学习,更重要的是“为人” 的学习。
尼 邑。孔子先祖为商王室后裔:孔子之父叔梁纥
山 ( hé)为鲁国陬邑(zōu yì)大夫,以勇力著
诞 圣
称。相传孔子出生前,其母曾到家乡附近的尼
丘祈祷求子,故取名为“丘”,字“仲尼”。

公元前532年,孔子20岁,为鲁国季氏
政 的委吏,为季氏管理仓原。他做事兢兢业业,
鲁 国
使得仓廪充盈、账目清楚。

设 国后政治上仍不受重用,于是每日在杏坛弹琴,与弟子删订文化
教 典籍。孔子也被誉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孔子回到鲁国后,作丘陵之歌,抒发感慨。儿子孔鲤、得意
山 弟子颜回的相继去世,令孔子悲恸不已。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年),
而 孔子最亲密的弟子子路又在卫国去世,病重的孔子拄拐叹歌,不 逝 久溘然长逝,享年73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滨。
➢ 从本章来看,学习和修养的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
本章是孔子自述其一生进德修业的发展过程。 十五岁到四十岁:学习领会; 五十、六十岁:安心立命,不受环境左右; 七十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是怎样的? 思想与言行融合,自觉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
➢ 我们从这一章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也逐步提高。道德修
养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循 序渐进。
介词,凭借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1课《论语十二章》课件-(共44张课件)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1课《论语十二章》课件-(共44张课件)
11《论语》十二章
新课导入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 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 是有思想的中国人。“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 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今天,就让 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 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h 整体感知
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这里指孔子。
不是很愉快吗?不亦……乎, 常用于表示委婉的反问。
子曰:“学而时 习之 ,不亦说乎?有朋自
按时温习。时,按时。说,同“悦”, 愉快。
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 子
生气,恼怒。指有才德的人。
乎? ” (《学而》)
翻译
孔子说:“学习了,然后按时温习,不也很愉 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 人家不了解我,并不因此恼怒,不也是君子吗?”
是否尽心尽力做事; 是否以诚信交友; 是否认真复习学过的功课。
十五岁。有,同“又” 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子曰:“吾十有 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迷惑,疑惑。
立身,指能有所成就。 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

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
上天的意 旨。古人认为天是世
间万物的主宰。命,命令。
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论语》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
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
“四书”。共20篇。
《论语》属语录体散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 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20篇。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 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 据。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孟子》《中庸》 《大学》《论 语 》)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宋朝 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本文十二 章是儒家修身之言,讲的是做人之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 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 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 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做事才能随心所 欲,不会超过规矩。”
学有所获(三) 这则主要讲什么?告诉我们什么样的道理?
• 主要内容:孔子以自己的人生经历告诉我们,人应该要 不断的成长。
• 道理: 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塑造理想人格, 这句话就是修身的基本方法——自省。
说文解字(三)
• 子曰:“吾十有( 同“又”用于零数和整数间 )五而志( 立志 )于学, 三十而立( 立身,指有所成就 ),四十而不惑( 迷惑 ),五十而知 天命( 上天的旨意 ),六十而耳顺( 听得进不同的意见 ),七十而从 心所欲( 想 ),不逾( 越过)矩( 法度 )。”《为政》
• 有朋( 指志同道合的人 )自远方来,不亦乐( 快乐 )乎?人不知 ( 知道,了解)而( 连词,表转折,但是 )不愠( 生气,恼怒 )(省略宾 语),不亦君子(指有才德的人,今义指品德高尚的人)乎?”——《学而》
• 译文: 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 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有修养的人吗?”
•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 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学有所获(二) 这则主要讲什么?告诉我们什么样的道理?
• 内容: 这则主要强调治学的人必须重视品德修养,要自我 反省,替别人办事要尽心竭力,与朋友交往要诚信, 老师传授的知识要按时温习。
第十一课
《论语》十二章
一.导入新课
• 同学们你们知道四书五经吗? • 四书: 《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
•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简称为“诗、书、易、礼、春秋”。 • 四书五经是儒家经典,其中的《论语》更是经典中的经典,
宋朝有未宰相叫赵普,他曾宣称半部《论语》治天下,意 思是他学会半部《论语》就可以治理天下了。我们今天就 来学习一下《论语》的一部分,《论语》十二章。
七.问题预备
• 1.理解每则的意思,尝试着把它翻译成现代文。 • 2.每则分别讲什么内容? • 3.每则给我们什么启示?
一.说文解字(一)
• 子曰(说):“学而( 表转折,然后 )时( 名词作状语,按时 )习 ( 温习 )之( 代词,它,学过的知识 ),不亦说( 同“悦”愉快)乎 ( )? 不亦······乎?表示委婉的反问
二.《论语》简介
• 地位: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 作者: 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不是孔子) • 文体: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 • 主要内容: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共20篇 • 思想: 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
及教育原则等。
三.孔子简介
• 孔子 • 生卒: (公元前551年9月28日―
公元前479年4月11日) • 姓名: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 • 籍贯: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
市) • 地位: 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 称号: “圣人”
孔子的贡献
• 早年周游列国,开创了私学,发展了我国的教育事业。相 传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有贤人七十二。 孔子在古代被尊 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 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 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 【启示】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 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有一个 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 和言行的融合,应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
人,春秋末期的 思想家 、教育家 、政治家 ,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至圣先师”

“孔春孟秋” 末期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与孔子并称
•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 论语( ) 不亦说乎( ) 不愠( ) 三省吾身( ) 传不 习乎( )不惑( ) 不逾矩( )( ) 不思则罔( ) 不 学则殆( ) 一箪食( )曲肱而枕( )( )( ) 好之 者( ) 笃志( )
度。也是孔子认为的君子应该具有的气度与修养。
• 启示: 1.学习要学会及时的复习;2.要在学习中找到乐趣,同
学的作用是共同学习;3.要学会宽容大度。
说文解字(二)
• 曾子曰:“吾日( 名词作状语,每天 )三( 泛指多次 )省( ) 反省检查 吾身( 指代自己):为( 替 )人谋( 谋划事情 )而不( 竭尽心力 ) 乎?与朋友交而不信( 诚信)乎?传( 传授,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不 习( 复习 )乎?”——《学而》
二.学有所获(一) 这则主要讲什么?告诉我们什么样的道理?
• 主要内容:第1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对于知识,“学”只是一
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 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第2句话 讲的是学习乐趣。志同道合的人来访可以增进友谊, 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第3句话讲的是为人态
五.你读我读大家读
• 先听示范朗读,再由同学单独读,最后大家有感情的朗读
六.学而练
• 1.《论语》是 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
撰而成。它以 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 《论语 与 《大学 、 《中庸 、《孟子并称“四书”。共二十篇。 •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 仲尼 ,春秋时期鲁国
• 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 秋》。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 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被尊为儒教始祖。
四.生字生词
• 论(lún )语 说( yuè) 愠( yùn) 三省( xǐnɡ) • 传( chuán) 逾( yú) 罔( wǎnɡ)曾( zēng)子 • 怠( dài ) 箪( dān ) 好( hào )之者 • 肱( ɡōnɡ )笃( dǔ )传( chuán )不习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