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类学绝版笔记

合集下载

《人类学历史本体论 全3册 》读书笔记思维导图

《人类学历史本体论 全3册 》读书笔记思维导图

伦理学答问补 (2012、2016)
关于“伦理学总览 表”的说明(2018)
人类学历史本体论 中
0 1
作者简介
0
0
2
4

(2001)
2010)
0 3
主体性 (subject ality)哲 学认...
0 5
实用理性的 逻辑 (2004)
阴阳五行:中国人的 传统宇宙观(2001)
人类学历史本体论 上
0 1
作者简介
0 2
前记 (2018)
0 3

0 4
内在自然人 化说 (1999)
0 6
关于情本体 (2004)
0 5
两种道德论 (2001)
情本体、两种道德与 “立命”(2006)
谈“恻隐之心” (2007)
再谈理性与本能 (2008)
新一轮“儒法互用” (2009)
为什么说孔夫子加 Kant(2014)
“美育代宗教”答问 (2008、2016)
答高更(Paul Gauguin)三问(...
内容简介
谢谢观看
读书笔记
最 新


最新版读书笔记,下载可以直接修改
《人类学历史本体论 全3册 》
PPT书籍导读
读书笔记模板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社会
群体
社会性
人类
条件
文化
行为
道德
人类学
理性 哲学
现代
历史
伦理学
传统
伦理
中国
本体论
心理
目录
01 人类学历史本体论 上
03 人类学历史本体论 下

历史人类学(2)

历史人类学(2)

历史人类学(2)历史人类学第二章一、了解泰勒、摩尔根、马林诺斯基、拉德克里夫·布朗泰勒与摩尔根:(一)泰勒的残存法和万物有灵论:残存法:1.文化的演进主要表现在“理性的进步”,文明和野蛮的差别就在于文明人已经进化到了摒除迷信习俗,转而依据科学或理性的原则2.三种看待世界的基本方式:巫术的方式;宗教的方式;科学的方式。

尽管这三种方式可能同时存在,但却代表着人类理性进步的三个阶段3.残存是仪式、习俗、观点等,它们被习惯势力从它们所属的社会阶段带入到一个新的社会阶段,于是成为这个新文化由之进化而来的较古老文化的证据和实例。

通过分析和研究作为文化的历史证据的这些残存,就可以追溯发展的历史,从而重建文化的演进过程万物有灵论或泛灵论:1.两个基本信条:相信所有生物的灵魂在肉体死亡或消失之后能够继续存在;相信各种神灵可以影响和控制物质世界和人的今生来世,同时神灵和人是相通的,人的行为会引起神灵的高兴或不悦。

2.万物有灵论是宗教的最初形式,并据此构建了其进化图式的宗教发展史3.先民们对人的灵魂的信仰,延伸到动物、植物以及高山、大河等无生命的物体,形成泛灵信仰。

泛灵信仰发展为祖先崇拜(包括图腾崇拜),然后再到精灵崇拜,再到多神崇拜,最后发展为一神崇拜(二)摩尔根的社会进化观1.亲属称谓和家庭进化:《易洛魁联盟》《人类家庭的血亲和姻亲制度》运用大量的新材料,系统地提出了家庭进化的理论.推断出人类从乱婚状态经过群婚的各个阶段与形式,并经过对偶婚阶段才达到文明时代的一夫一妻制2.《古代社会》的进化大纲:文化的进步主要表现为技术的演进,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的发明和发现正是划分每个阶段的具体标志.(三)泰勒和摩尔根为代表的进化论人类学在认识人性和文化方面做出了独特的贡献:1.让有关人类起源的研究运用一些系统性的方法,而不再一味地依赖某种理论或宗教传统的独断之见2.在先天遗传的生物特征与后天学习的社会行为之间做了一个明晰的区分3.很好地回答了人类学研究长久以来的一个主要争论:“为什么人类看似相似,但表现的行为却大相径庭?”马林诺斯基:(一)波兰裔犹太人。

历史学笔记

历史学笔记

历史学笔记一、史前史1. 人类的起源- 人类起源于非洲,约250万年前。

原始人类居住在洞穴和树林中,以狩猎和采集为生。

- 考古学的发展揭示了人类的进化历程,如直立人、尼安德特人和智人等不同类型的人类在地球上的活动轨迹。

2. 史前文明- 早期文明出现于美索不达米亚、埃及、印度河流域和黄河流域等地。

这些文明以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为基础,创造了许多重要的发明和技术,如文字、农业工具、陶器和金属制品等。

3. 古代文明- 古希腊和罗马是世界历史上重要的文明古国,它们对政治、艺术、哲学、科学和宗教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远东地区的中国、印度和日本等国家也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其发展和成就在世界范围内备受瞩目。

二、中世纪历史1. 欧洲中世纪- 中世纪是欧洲历史上发展最为迅速和曲折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政治和社会格局形成了当今西方世界的基本特征。

- 封建制度、教会权力和十字军东征等事件是中世纪欧洲历史的重要特征,对当今西方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伊斯兰文明- 伊斯兰文明在中世纪时期达到了鼎盛,成为了世界上最先进和繁荣的文明之一。

阿拉伯科学家在数学、医学、天文学和化学等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3. 亚洲的中世纪- 亚洲地区的中世纪历史主要包括中国、印度、东南亚和中东国家等地区的历史发展。

这些地区的文化和历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三、近现代历史1. 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它标志着中世纪的结束和现代社会的诞生。

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科学和文学等领域迎来了一次全面的复兴。

2. 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是现代世界历史上最为重要的事件之一,它使得全球经济和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工业革命在英国首先爆发,并迅速蔓延到欧洲和世界各地。

3. 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 在近现代时期,欧洲列强纷纷进行殖民扩张,将殖民地作为自己的优势资源。

这导致了殖民地人民的剥削和贫困,同时也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战争和冲突。

四、当代历史1. 两次世界大战- 20世纪上半叶,世界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

初一历史笔记归纳

初一历史笔记归纳

初一历史笔记归纳【初一历史笔记】一、古代文明时期1.人类起源和早期文明:- 人类起源可以追溯到大约200万年前的非洲;- 最早的人类学名为直立人,大约出现在200万年前;- 早期人类的生活方式主要是以狩猎和采集为主;- 早期人类学会使用火,并开始制作简单的工具;- 在8000年前,人类开始进行农业生产,实现了食物的永久保存。

2.河流文明和黄河文明:- 河流文明是古代最重要的两个文明之一,主要位于三大河流流域:尼罗河、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 黄河文明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一种文明,主要位于黄河流域;- 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 黄河流域也是中国的政治、文化和社会中心。

3.古埃及文明:- 古埃及文明出现在尼罗河流域;- 古埃及的三个最重要的文明时期是:早王朝时期、中王朝时期和新王朝时期;- 古埃及的主要神庙和金字塔是为法老王而建立的;- 古埃及文明中的象形文字和纸张制造技术是世界上最早的。

二、古代希腊时期1.希腊城邦的特点:- 希腊城邦是一种独特的政治组织形式,城邦包括城市和周围的农村地区;- 城邦是一种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希腊城邦的政治体制主要有民主制和寡头制两种。

2.雅典的民主制度:- 雅典是古希腊最重要的城邦之一,也是最早实行民主制度的城邦;- 雅典的民主制度包括:公民大会、民众法庭、市民议会和城邦政府;- 雅典的公民是指具备政治权利的成年男性,约占全体人口的10%左右。

3.希腊的奴隶制度:- 希腊城邦的经济基础是农业和手工业;- 奴隶是希腊城邦的劳动力来源,他们被视为财产而非人类;- 奴隶制度在希腊社会中起到了重要的经济作用;- 奴隶起义是希腊城邦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

三、古罗马时期1.古罗马帝国的兴起:- 罗马城建于公元前753年;- 罗马帝国的兴起分为三个阶段:共和国时期、奴隶主政时期和帝国时期;- 共和国时期罗马的政治体制为元老院共和制;- 帝国时期罗马的政治体制为君主制。

早期人类学理论笔记摘抄(3篇)

早期人类学理论笔记摘抄(3篇)

引言人类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起源、演化、文化和社会结构的学科。

早期人类学理论为我们理解人类历史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视角。

以下是对早期人类学理论的一些摘抄和总结,旨在帮助读者了解这一领域的发展脉络。

一、进化论与生物人类学1. 查尔斯·达尔文(Charles Darwin)的自然选择理论查尔斯·达尔文在其著作《物种起源》中提出了自然选择的理论,认为物种通过适者生存和自然选择的过程不断进化。

这一理论对生物人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抄:“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主要机制,它通过生存斗争和遗传变异,使适应环境的个体生存下来并繁衍后代。

”2. 托马斯·亨利·赫胥黎(Thomas Henry Huxley)的人猿同祖论赫胥黎是达尔文理论的坚定支持者,他提出了人猿同祖论,认为人类和猿类有共同的祖先。

摘抄:“人类和猿类在形态、结构和行为上都有许多相似之处,这表明它们有共同的祖先。

”二、文化人类学1. 爱德华·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的文化定义泰勒在其著作《原始文化》中提出了文化的定义,认为文化是“一个复杂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人类在社会生活中的能力与习惯。

”摘抄:“文化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中所创造的一切,包括物质和精神产品。

”2. 弗雷德里克·巴斯蒂安(Frederick Bastian)的文化圈理论巴斯蒂安提出了文化圈理论,认为文化不是孤立发展的,而是相互影响和传播的。

“文化圈是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在文化上相互影响、相互借鉴而形成的共同文化区域。

”三、结构功能主义1. 埃米尔·涂尔干(Émile Durkheim)的社会学理论涂尔干是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强调社会结构对个体行为的影响,提出了社会分工和社会团结的概念。

摘抄:“社会结构是社会成员相互关系的总和,它通过社会分工和社会团结来维持社会的稳定。

人类学笔记

人类学笔记

人类学笔记补充a一、文化人类学的学科观1、文化整体观:多角度、多方位地研究人类经验的众多方面。

其次,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如何形成的,又是如何传递给下一代的,再次,地域、时间的角度看,都比其他学科广阔。

2、文化相对观: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创性和充分的价值,一切文化的价值都是相对的、平等的。

将文化行为放在其具体的历史、环境和社会中加以评估和对待。

3、文化普同观:指地球上全人类文化的一致性和共同性。

4、文化适应观:适应指地球上的生物群种通过自身变化与周围环境达成协调并繁衍下去的过程,人类的适应包括生物性适应和文化适应。

生物性适应指人类同周围环境保持生理、心理和行为上的体质协调;文化适应是指通过改变生活方式的策略达成和自然与社会环境之和谐。

5、文化整合观:指的是构成文化的诸要素在大多数情况下相互适应与和谐的状况,即强调人类生活的各个层面是如何一起协调地运作的。

6、民族中心主义/我族中心主义:是以自己的文化为标准来衡量和评价其他文化,认为只有自己的文化是自然的、正常的和优秀的,自己的文化高于一切文化的思想。

二、早期人类学理论1、进化论:人类学的第一个里程碑,是人类学形成的标志性学说。

古典进化论又叫早期进化论或单线进化论,产生于19世纪的中后期,被称为是人类学的第一个流派,以研究社会与文化的进化为目的。

进化:通过不断的分化和整合、从不确定、不连贯、同质、向确定、连贯、异质的变化。

进化论的贡献:使自己能够第一次摆脱神学教义的束缚,以系统的方法来研究人类的特性;更有意义的是,进化论可以正确地区分哪些是人类生物遗传的因素,哪些是通过学习得来的社会特性。

局限:不能不受当时欧洲中心论思想的影响,无法以正确的态度来对待各种非西方的文化;19世纪末,进化论受到了其他学派和学者们的批评。

2、传播:指一个主体向外部的扩散,带有从中心向边缘的地位差异的色彩。

传播论学术要点:中心向边缘;文化变迁的过程主要是文化采借的结果;传播是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文化采借多于发明;不同文化间的向同行是许多文化圈相交的结果;进化论忽略传播迁徙,传播角度重构人类文化史。

高中历史必修一笔记整理手写

高中历史必修一笔记整理手写

高中历史必修一笔记整理手写高中历史必修一笔记整理手写人类历史是一本永恒的大书,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地翻阅着它,我们可以感受到文明的进步与生活方式的不断变迁。

而高中历史必修一则是人类历史中的一部分,下面将对其进行笔记整理。

一、古代文明1.旧石器时代特点:使用石器打猎、采集生存。

2.新石器时代特点:出现农业和手工业,人类有了定居生活方式。

3.古代文明特点:政治和宗教的结合,遗产等级制。

4.希腊罗马古代文明特点:建立了城邦制度和民主政治,艺术和文化繁荣。

5.中国古代文明特点:出现封建制度,成文法律和儒家思想传承等。

二、现代世界的诞生1.文艺复兴特点:人文主义思想的兴起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

2.资本主义的诞生特点:商品经济的发展,机器工业的出现和工人阶级的崛起。

3.工业革命和科学技术革命特点:机器制造业和大规模生产的普及,电力、化学、原子能等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4.自由主义思潮的兴起特点:强调个人自由和权利,主张自由市场经济。

三、二战和国际关系1.第一次世界大战原因:沙皇主义和帝国主义的矛盾。

结果:德国战败,签署《凡尔赛条约》。

2.纳粹德国的崛起特点:种族主义和国家主义。

结果:二战爆发,德国战败。

3.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特点: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对立。

结果:冷战的出现和所谓的“核威慑”。

4.联合国的成立目的:加强国际合作,维护世界和平和稳定。

主要职能:维和、调解纠纷等。

四、改革开放与中国的崛起1.改革开放目的:释放生产力,推进经济发展和现代化。

特点:市场经济的引入,对外开放和产业结构的变革。

2.中国崛起特点:快速经济增长、自主创新和国际重要性的提升。

战略:“和平崛起”,向着现代化强国迈进。

以上就是高中历史必修一的笔记整理,通过阅读这些笔记,我们可以对人类历史、现代世界以及中国的历史进程有更为全面和深刻的认识。

人类学概论笔记重点

人类学概论笔记重点

人类学概论章节要点第一章人类学要义第一节何为人类学第二节人类学的领域第三节认识论与方法论主题章节要点:人类学有如下概念要点:人类学是研究人性与文化的学科,具有兼容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学科的跨学科特征。

人类学是关于不同文化的他者及他者性的学科,是以文化概念为中心,参与观察为主要方法,采取经验性的田野工作进行研究的领域。

人类学是人类学者和田野调查点当地人进行的有关文化内涵的知识性交流实践,并就文化撰写的结果——民族志素材进行分析、诠释或建构而著书立说(含口传记录和影视作品)。

当我们承认存在着超越文化和语言界限的客观现实,以及总会有共同的可供研究的分析单元与要素的前提下,发现人类行为的共性及差异,以及发现某种通则或进行理论概括的跨文化比较法才能得以实现。

在人类学的诸分支学科中,跨越时空的生物——文化连续性与中断是人类学视野下体质与考古研究的共同旨趣。

在此基础上,引起对人类自身进化和多样性的科学分析与文化诠释。

由于不同文化中的语言和言语规则不尽相同,因此,话语分析和交际民族志在关注同一族群内部的交际的时候,同样注重跨文化互动中的语言文化差异及其意义。

而当代的文化研究,因日益凸显政治的、经济的、区域的、国家的、信息的,以及全球化的巨大的系统侵入,不断影响传统人类学旧日的研究领地,为此传统乡土社会和外在力量移入之间的联动过程尤为引人注目,成为今日人类学不可逾越的考查要点之一。

人类学在形成自身学科的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特有的学科认识论主题。

例如对人类普同性的认识是建立在对各个地理区域社会与文化的相似性与差别的基础之上;不同文化具有相对性和平等性,并不意味着放弃批评或赞成某一群人的所思所为,而是将其文化行为放入具体的历史、环境和社会中加以评估和看待。

人类对环境的适应,不只是修正自己的社会文化系统,同时也是修正自然环境以适应自己的生存需要。

人类群体的适应还包括教育、创新、发明等方式调整成员的行为习惯,以使社会得到持续的发展。

第七篇《人类学笔记》

第七篇《人类学笔记》

第七篇《人类学笔记》一、《人类学笔记》的写作背景(原因)1972年美国人类学家劳伦斯•克拉德第一个以《卡尔•马克思的民族学笔记》和形式编纂了马克思晚年人类学笔记的核心部分,即马克思对摩尔根的《古代社会》,拉伯克的《文明的起源和人的原始状态》,菲尔的《印度和锡兰的雅利安人村社》,梅思的《古代法制史讲演录》的摘录,并作了长篇介绍。

该书的出版,在国际学术界引起了巨大反响,继“青年马克思”被发现以后,一个新的形象——“晚年马克思”又出现在人们面前:孜孜不倦地研究、探索,并对其一生理论进行全面反思的马克思。

人们对“晚年马克思”的认识仁智不同。

有的人或公开或隐蔽地否认马克思晚年的探索与《资本论》的联系,认为这是他思想发展的“断裂”,以为马克思晚年已经放弃了资本论的创研,根本就不打算出版《资本论》第二、三卷。

如美国的唐纳德•R•凯利就认为马克思晚年“开始对人文科学的一个更大的领域发动新的进攻,正因为被这一兴趣所吸引,马克思才未能——或许他从未打算完成他的《资本论》”。

事实与上述看法相反,马克思不仅在70年代研究土地所有制和经济危机问题,而且还在1877-1881年之间重新开始修订《资本论》第二卷,相继写出了四份手稿,甚至在他的生命最后几个月里,“继续为《资本论》第一卷第三版的问世而操劳”,用恩格斯的话来说,就是马克思打算“把某些论点表达得更明确一些,把新的论点增添进去,把直到最近时期的历史材料和统计材料补充进去。

”新发现的马克思于1867年8月到1882年11月给伦敦书商菲力浦的五封信,为此提供了重要的物证。

“断裂论”割裂了马克思的思想发展过程,忽略了《资本论》时期的创作与晚年研究之间的内在联系,贬低和阉割了《人类学笔记》的创造性贡献。

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倒认为劳伦斯•克拉德的一些说法还有合理的因素。

在他看来,“马克思的民族学手稿是对《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和《资本论》中的论点的补充,同时又是对他在1843-1845年间所持立场的发展。

人类学概论庄孔韶笔记

人类学概论庄孔韶笔记

人类学概论笔记:
1.人类学是全面研究人及其文化的学科,关注人类及其文化的整体。

2.人类学成为一门学科,和英国人泰勒的积极推动有密切的关系。

3.人类学的研究范围涵盖了人类的起源、语言、文化、社会、宗教、考古、生
理等方面。

4.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参与观察、访谈、比较分析、跨文化研究等。

5.人类学的发展经历了早期、古典、近代和现代四个时期。

6.早期人类学的研究重点在于人类的起源和进化,以及语言和文化的发展。

7.古典人类学的研究重点在于人类的生理和文化特征,以及人类的分类和分布。

8.近代人类学的研究重点在于人类的社会和文化特征,以及人类的历史和文化
变迁。

9.现代人类学的研究重点在于人类的全球化和现代化问题,以及人类的社会和
文化变革。

10.人类学在中国的兴起和发展与近代中国的民族觉醒和民族认同有关。

以上是人类学概论的笔记整理,内容涉及学科定义、研究范围、研究方法、发展历程等方面。

人类学考研笔记

人类学考研笔记

一个人类学者的形象,往往是背着行装,远离故土与亲人,不惮风雨,不避艰险,以孤往之大勇,只身一人到异民族去,做长期的田野工作,对人类终极前途进行关怀与思考。

因此,人类学者要有好的身体,能够背起行囊走南闯北;还要能够理解自身的世界,同时欣赏他人的生活。

P3~P14历史建构理论:古典进化论、新进化论、传播学派、历史特殊论、文化相对论、心理人类学、新心理人类学P14~P18整体分析理论:法国社会学派、功能主义学派、结构主义人类学P18~P20意义探求理论:象征人类学、解释人类学P20~P27后现代人类学理论、马克思主义民族学、中国民族学P27~P32研究方法:田野工作、跨文化比较研究法、历史文献研究法、跨学科综合研究法P32~P41人类学分支学科:体质人类学、语言学、考古学、文化人类学等P41~P59四个基本研究领域与文化变迁:亲属制度、经济制度、政治组织与社会控制、宗教与仪式、文化变迁参考书目《人类学通论》庄孔韶主编,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黄淑娉、龚佩华著,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民族学通论(修订本)》林耀华主编,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年《民族学理论与方法》宋蜀华、白振声主编,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社会人类学》朱炳祥,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人类学基础》朱炳祥、崔应令,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民族学(ethnology)民族学是以民族和其文化以及文化形成的原因为研究和解释对象的一门学科。

(民族包括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氏族、部落、部族、民族)(文化包括历史发展规律、经济结构、社会组织、习俗信仰,又可分为物质文化、社群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其他定义:民族学是以民族共同体为研究对象,揭示其产生、发展、变化与消亡规律的学科。

民族斯大林经典定义: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人类学经典读书笔记

人类学经典读书笔记

人类学经典读书笔记简介这份文档旨在记录人类学经典读书笔记。

通过阅读经典的人类学著作,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人类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与演变,以及人类行为和思维的多样性。

以下是对几本经典人类学著作的读书笔记概要。

文明的衰亡与文化的复兴作者: Arnold J. Toynbee- 预先理解: Toynbee认为,文明的衰亡并非必然,而是由于文明自身的内在问题导致的。

文化的复兴则需要对文明的内在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和解决。

- 著作亮点: Toynbee通过对历史上各个文明的研究,提出了"挑战与应对"的模式。

他认为,文明的衰亡是由于对挑战的错误应对,而文化的复兴则需要对挑战做出正确的应对。

社会契约论作者: Thomas Hobbes- 预先理解: Hobbes认为人类社会的存在是基于契约的。

人们通过契约共同组成政府,以维护社会秩序和安全。

- 著作亮点: Hobbes提出了“人人与人人之间的战争”的概念,即在没有政府的情况下,人类社会将陷入无尽的争斗与混乱。

他认为政府的存在是为了保护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并维护社会的秩序。

文化与社会作者: Clifford Geertz- 预先理解: Geertz认为文化是人类社会的核心要素。

通过研究文化,我们可以了解到人们的意义系统、象征行为和社会秩序等方面。

- 著作亮点: Geertz强调了对文化的厚描绘方法,认为人类社会是由各种象征系统所构成的。

他主张研究人类社会应该注重文化的符号与意义,而非简单地审视社会结构和群体行为。

以上是对几本经典人类学著作的简要读书笔记。

通过深入阅读这些经典之作,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和文化的本质。

中国人类学史复习资料

中国人类学史复习资料

中国人类学史复习资料中国人类学史复习资料第一章导论1.人类学包括体质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两大分支。

2.我国北方学界基本沿袭了欧洲大陆的学术传统,将人类学有关的学科分为:人类学、考古学、民族学、语言学;南方学界较多的受到美国学派的影响,把两大分支,四大学科糅合在一起。

3.中国人类学的特色:(1)架构上受美国人类学的影响较大,强调体质人类学及文化人类学三大分支的四学科结合;(2)具有较强的传统历史学的学风;(3)人类学应用研究有逐渐向社会学靠近的趋势;(4)新中国民族学的传统对象是少数民族,现在同时关注汉族并在一定场合灵活运用“人类学”旗号的意向,这种做法似乎告诉人们当年苏维埃民族学派的影响已经淡化;(5)人类学体系尚不健全,目前有关的研究仍分归于法学、历史学、地学和文学等大门类下,人类学中国化的成熟程度远落后于社会学和民族学。

4.中国人类学史的分期:(1)萌芽时期:1928年以前;(2)创立时期:1928-1937;(3)发展时期:1938-1949;(4)恢复与发展时期:1966年以前;(5)重灾期:1966-1978;(6)重新恢复和再度发展时期:1979年以来。

5.人类学重建以来学科史研究若干问题:(1)认为人美学与民族学是有着密切联系的两门不同学科;(2)人类学的南北两派特色以及与社会学、历史学的交叉关系;(3)本土化及大陆与域外同行的对话;(4)口述与文献史料的并举。

第二章中国人类学发展的背景1.西方传统里的人类学与民族学:孔德、斯宾塞、泰勒、摩尔根、费雷泽、博厄斯、涂尔干、马林诺夫斯基、拉德克里夫-布朗。

2.中国古代人类学知识的积累的三条线索:(1)主体族群对周边地区和国家的异文化记载;(2)来自中原的著述者对于自身文化内部之不同部门的观察;(3)被主体族群视为他者的异文化族群对自己历史和文化的表述。

3.古代文献反映的人类学问题:(1)关于考古学的思想与实践;(2)关于当时思想家的社会观;(3)对于人的天性和中国式思维的探讨和论辩;(4)古代中国人具有民族文化进化的思想;(5)与符号语言学相关的讨论。

人类简史读书笔记摘抄(3篇)

人类简史读书笔记摘抄(3篇)

一、引言《人类简史》是尤瓦尔·赫拉利所著的一部历史类书籍,全书以宏大而独特的视角,探讨了从史前时代到现代社会人类历史的发展脉络。

作者以流畅的文笔、丰富的史料,带领读者穿越时空,领略人类历史的精彩瞬间。

以下是我阅读《人类简史》的一些笔记摘抄。

二、人类历史的三个转折点1. 农业革命在《人类简史》中,作者指出农业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转折点。

在此之前,人类以狩猎采集为生,生活节奏自由,但食物来源不稳定。

农业革命使人类开始定居,形成了村落和城市,促进了人口增长和文明的发展。

然而,农业革命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如贫富差距、社会不公等。

摘抄:“农业革命是一场巨大的转变,它让人类从自由自在的狩猎采集者变成了辛苦劳作的农民。

然而,农业革命并非一场甜蜜的盛宴,它带来了新的挑战和问题。

”2. 科学革命第二个转折点是科学革命。

作者认为,科学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转折点之一,它使人类掌握了自然规律,推动了工业革命、信息革命等一系列技术革命。

科学革命使得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摘抄:“科学革命是一场认知革命,它让人类从愚昧无知的状态中解脱出来,开始探索宇宙的奥秘。

然而,科学革命也带来了一系列道德和伦理问题。

”3. 大融合第三个转折点是“大融合”。

作者认为,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人类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融合”。

不同文明、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使得人类共同体逐渐形成。

摘抄:“大融合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三个转折点,它让人类从孤立无援的状态中解脱出来,开始共同面对世界性的挑战。

然而,大融合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如文化冲突、民族矛盾等。

”三、人类历史的四大主题作者在书中多次强调,权力是人类历史的核心主题之一。

从部落首领到国家元首,权力一直是人类争夺的焦点。

摘抄:“权力是人类历史的核心,它决定了社会的组织形式、政治制度和文化发展。

”2. 信仰信仰是人类历史的重要驱动力。

从原始宗教到现代科学,信仰一直是人类追求真理、探索宇宙的途径。

人类学笔记.

人类学笔记.

万字。
《人类学笔记》是研究古代社会历史发展的,即研究 原始社会发展的规律问题。
3
《人类学笔记》撰写的背景
★资本制度更趋动荡。资本制度的发展前景不 容乐观是《人类学笔记》所处时代最重要特 征之一。 ★无产阶级革命形势复杂。巴黎公社革命刚刚 失败;无产阶级代表们的观念时有冲突。 ★社会主义道路亟待探索。
24
《古代法制史讲演录》笔记
一.古爱尔兰法 1.古爱尔兰法律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仲裁制度。 2.教会对法律具有影响力。 3.古爱尔兰法关注和照顾女性的权益。 二.作为社会基础的血缘关系 三.部落和土地 四.首领及其等级 1.部落首领权力扩大的原因 2.部落首领的产生 3.首领和贵族的划分
25
《古代法制史讲演录》笔记
22
《印度和锡兰的雅利安人村庄》笔记
二.锡兰的农业经济 笔记摘录和评注了三方面的主要内容: 1.村社经济 村社人口分布和首要组成部分;村社首领;村 民耕作方式。 2.土地占有和国家经济 3.谷物税 三.印度雅利安人社会土地制度的演化
23
《古代法制史讲演录》笔记
◆旨在关注古代法律与社会体制良性运行之间 的关系。 ◆马克思摘录和评注该书的目的不是因为其正 确的观点和思想,根本原因只是为了深刻理 解摩尔根的《古代社会》的思想。从结论看, 马克思认为梅恩的观点使错误的,也即是说, 此笔记是从相反的意蕴上诠释其社会理论的。
马克思《人类学笔记》
目录
◆ 序言 ◆ 《人类学笔记》撰写的背景 ◆ 《人类学笔记》的内容 ◆ 《人类学笔记》中“对社会道路的反思” ◆ 《人类学笔记》对当代中国社会道路建 设的启示
2
序言
《人类学笔记》由美国著名人类学专家劳伦斯·克拉 德于1972编纂出版,当时是以《民族学笔记》命名。 《人类学笔记》又称《民族学笔记》收录了马克思于 1879-1882年间,阅读科瓦列夫斯基、摩尔根、梅恩、 拉伯克、菲尔等人著作时所作的笔记。马克思阅读 菲尔著作的笔记,中文发表在《马克思主义研究资 料》1987年1-4期;其它四篇笔记发表在《马克思恩 格斯全集》中文第一版第四十五卷。约合中文40

人类学笔记

人类学笔记
◆旨在探讨东方社会模式的构成问题。 ◆马克思试图通过探讨东方社会形态的演 变,来找寻共产主义这一社会形态的建构 模式。笔记阐释了东方社会模式的经济特 征、文化特征、宗教特征和社会运行体制 特征。
21
《印度和锡兰的雅利安人村庄》笔记
一.孟加拉现时的农村生活 笔记主要摘录了两个方面的内容: 1.孟加拉农村生活的一般情况 当地的交通情况;村民的基本生活状态;农民的 分类。 2.孟加拉农村具体的社会建构 教育;宗教仪式;柴明达尔和马赫金;家庭生活; 行李和行乐;农村犯罪;行政制度和地主;经济 状况。
1. 1793年,土地被法定为柴明达尔的私有财产。 2.1812年,以法律形式肯定政府不加干涉“自由契约” 后,城市资本家合法地拥有土地所有权或使用权。 3.1826年,田野所有制的实施破坏了连环保等公社所有 制的基本象征。 4.1822年,实行农村公社被强制分割的新“公社所有 制”,从根本上破坏了印度传统的公社所有制。 5.由于高利贷者开始在土地上制度中逐渐扮演重要角色, 与公社毫不相干的资本家阶级便有机会侵入公社内部, 从而导致公社的宗法性质消失,公社首领的影响消失。
1.实行土地共同所有制和集体耕种的氏族公社 2.由相对较大的氏族公社分化为相对较小的家 庭公社 3.由亲属等级的远近来确定的不均等份地制度 4.按照实际占有情况批准份地的制度 5.定期重新分配公社土地的份地制度
9
《公社土地占有制,其解体的原因、进程和结果》笔记
四.印度本地罗阇(du)时代的土地关系史 1. 在公元前9世纪的印度,与氏族和农村的土地所 有制并列着家庭土地公有制,即氏族公社和农 村公社已经逐步自行解体。 2.公社的氏族团体和农村团体被用之于行政和司 法目的是这个时期印度土地关系中最重要的特 征之一。 3.从公元前9-5世纪到公元5-6世纪,印度的土地关 系有农村公社、支配公社团体土地的权力逐渐 被掌握制定法律的首领所取代、家庭所有制等 三种主要形式。

人类学百年争论读书笔记

人类学百年争论读书笔记

人类学百年争论读书笔记
人类学是研究人类本质和文化的学科,它与其他社会科学学科不同,人类学强调对人类行为和文化进行全面的、跨学科的分析和理解。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人类学家们对于研究方法、理论框架和研究对象的选择等方面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在人类学的发展史上,最早的争论就是在文化演化论和文化相对主义之间。

文化演化论者认为人类文化是逐渐演化而来的,可分为野蛮文化、文明文化和进步文化。

而文化相对主义者则认为每个文化都有自己的内在逻辑,不同文化之间无法进行比较和评价。

这场争论的结果是,人类学家们逐渐意识到文化是多样性的,并且不可分割的与历史、社会和个体相关。

另一次重大争论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这一时期被
称为“反人类学运动”。

一些人类学家批评人类学过于依靠西方现代
化的文化价值观,同时忽视了被研究对象的反馈。

反人类学运动的影响促使人类学家们反思其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并开始采用新的方法,如参与式观察和民族志等来更好地理解被研究对象。

更近年来,人类学家们又开始围绕着“文化多样性”和“文化全球化”展开争论。

一些人类学家认为全球化正在导致世界文化的同质化,而另一些人认为文化多样性将继续存在,因为文化具有不同的适应性和创造性。

这场争论的结果是,人类学家们更加关注全球化和跨文化交流的影响,同时也更加重视本土文化的维护和振兴。

总之,人类学的百年争论证明了这门学科的活力和多样性。

每一
次争论都促使人类学家们反思和改进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解释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读书笔记摘抄人类简史(3篇)

读书笔记摘抄人类简史(3篇)

第1篇一、引言1. 人类历史并非线性发展,而是充满了偶然性和多样性。

2. 人类文明的发展并非完全由自然因素决定,而是受到人类自身选择和创造的影响。

3. 人类历史是一部不断探索、创新和适应的过程。

二、人类历史的起点1. 人类起源于非洲,大约在100万年前。

2. 人类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发展出直立行走的能力,这使得人类能够更好地利用工具,提高生存能力。

3. 大约在20万年前,人类开始出现语言,这为人类文明的传播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农业革命1. 农业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使得人类从狩猎采集生活方式转变为定居生活。

2. 农业革命带来了人口的增长,但也带来了资源紧张、社会矛盾等问题。

3. 农业革命使得人类社会逐渐形成了阶级和等级制度。

四、城市和国家1. 城市的兴起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它使得人类的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2. 国家是城市文明发展的产物,它通过制定法律、维护秩序,保障了社会的稳定。

3. 国家之间的竞争和战争,使得人类社会不断进步,但也带来了无数的痛苦和灾难。

五、宗教和信仰1. 宗教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人类提供了精神寄托和道德规范。

2. 宗教信仰在历史上起到了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但也带来了战争和冲突。

3. 随着科学的发展,宗教信仰的影响力逐渐减弱,但仍然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六、科学革命1. 科学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它使得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2. 科学革命推动了工业革命,使得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3. 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了许多便利,但也带来了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问题。

七、资本主义和全球化1. 资本主义是工业革命后的主要经济形态,它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也带来了贫富差距和社会矛盾。

2. 全球化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它使得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紧密,但也带来了文化冲突和民族矛盾。

八、未来展望1. 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新兴科技的发展,将为人类社会带来前所未有的变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人类学全国研究生暑假学校讲座笔记整理第一讲:历史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8月1日)——萧凤霞(香港大学人文社会研究所)70年代以后的人类学不完全只研究“他者”,而转向对自身社会的观察。

人类学的选点带有某种选择性,和个人追求、价值取向有重大关系。

我的研究背景:中山小揽镇(1985年开始同陈春声、刘志伟一起跑田野)事实上,大多数人都可能误解了华南帮或广东帮,华南不是我们的研究“专利区域”,而只是了解中国社会和探索人类学理论的一个近便的手段。

历史学研究的是时间的一点,而人类学研究的是空间的一点。

我们必须明白资料是一个被创造的过程,文化就是在客观和主观的互动中被创造出来的,而不是某个实在的东西。

对于人类学者而言,当事人怎么解释,怎么看待自己描述的对象更为重要。

20世纪的历史研究:从大陆路线转向海洋路线。

举例:南越王墓,佛山南海神庙(被供奉的“菠萝庙”,印度人。

“菠萝”在印度语中表示“到彼岸去”)光塔:阿拉伯文化在南海(很典型地反映出历史上多种异域文化在广东的交融)中国、南亚、中东,剖析亚洲的三个重要的点。

领域则从政治史(精英)、社会史(阶级、社会结构)、经济史到文化史。

历史学开始变得越来越“文化”。

人类学在此之前,非常不历史。

可以从西方人类学理论思潮看出人类学对历史的忽略甚至排斥,尤其是马林诺夫斯基的功能主义。

后现代日益成为时髦的名词,如今很多年轻的学者没有亲历过“现代理论”阶段,因而接受后现代理论是需要相当谨慎的。

不了解现代是什么,便永远不能理解后现代在批判谁。

我对此有深刻体会,70年代之前我所接触的都是属于现代的,属于实证主义的那套东西,能感受到它带来的好处和弊端。

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虽未至田野,“田野”却已被研究者到达了。

(因为人在流动,田野中的人走出他的世界步入我们的视野)选择了一点之后,什么样的声音都应该被包括进去。

广东帮(祠堂)、福建帮(庙宇)。

推荐在座阅读《乡土中国》。

毛泽东时代,用30年时间使中国农村走向封闭,城乡对立事实上从20世纪才开始出现。

30年中,中国农村是停滞的,它被困住了。

由此多元化的中国农村走向单一化。

封建迷信是个很有趣的说法,是国家语言在作祟。

第二讲:历史人类学与台湾研究(8月1日)——庄英章(台湾交通大学客家研究中心院长)台湾研究的三大传统:早期的台湾土著(高山族)研究、70年代之后汉人社会研究成热门、80年代原住民研究的回流(重新兴起)。

台湾不是研究大陆汉人社会的替代品,而是研究传播传承的实验室(汉人从大陆迁徙到台湾,是如何重新构建他们的文化的)“小历史研究”的题材,跨学科研究的风行。

日本殖民时代的资料非常详细(1905年之后)30、40年代功能学派脱离了历史的路径,泛化的历史人类学概念。

我本人非常赞同张小军教授发表在〈历史人类学〉学刊中的某篇论述历史人类学是什么的论文中的观点。

闽南(福建):自唐宋后兴起,庙与中央政权的互动。

民间信仰的繁荣。

粤东(广东):宗祠,明之后兴盛。

研究汉人社会应放在大历史的背景下,人类学家需要与历史学或社会学结合。

了解宗族必须放在类似的民间组织中。

若干理论假设:理论的适用性问题。

小地方能否反映大社会?施坚雅的社区空间理论在台湾。

从移民社会到土著化社会(从祖籍地到台湾地方神灵)80年代的族群研究——汉:闽南与客家的区别?客家方言群与福佬客。

台北的“童养媳”盛行(资料记录非常详细)费孝通在江村经济中对童养媳的经济解释看来并不在台北适用。

从边缘看中心,汉与非汉的互动来研究汉人社区(土著与汉文化的互动)传统的切入点则是:汉人活动核心区域研究。

定义:什么是汉?什么是客家?(我们目前的解释是不是过于客家本位主义?)台湾当前四大族群:汉人(闽南与客家)、高山族、外地人(1949年后迁入)、新族群(从东南亚各地区嫁入台湾的女性)推荐乔健:底层的生活史。

莆田的妈祖信仰:台湾妈祖研究(建筑、进香)“人”的界定,新认同,新信仰的形成(文化是被创造的过程)。

“传统”也可能被创造。

举例:台湾北部的客家“彤花祭”第三讲:走出历史——历史人类学视野下的田野研究和民族志(8月2日)——张小军(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一、历史人类学视野下的民族志Ethno:翻译成“文化群”更为合理从民族志到文化志民族志就是对某种单独文化的系统描述。

John Wesley powell地质雪茄,1879年在美国创立民族学办公署,在政府中建立了人类学的专门机构。

我认为人类学中的选点(研究计划),最关键的是有问题意识(寻找一个问题)田野研究的三个最基本问题:真实性,伦理性和歧义性。

二、社会学在说概念(擅长理论),人类学在讲故事(田野更为重要)。

功能?象征?现代?后现代?(“日常”概念给我们的启示,透过田野,走进生活。

如果要做一个出色的人类学家,就得先过好自己的日常生活。

)民俗志:堆材料(并非贬低,材料有其自身价值)民族志:有理论,有其问题意识。

三、民族志的写作是对理论的探讨过程。

四、历史人类学的民族志萨林斯(理论常青树):《历史之岛》、《历史的隐喻与神话的现实》奥特纳:以实践的观点来吸收历史研究人类学民族志的三个层面:1、田野资料;2、经验观点或理论;3、深层或抽象理论举例:保安族与畲族的定义,对50年代初民族识别的质疑(费孝通也曾在香港发表过类似的质疑)萧凤霞的《不落家》。

《蒙塔尤》法国年鉴学派勒华拉杜里《屠猫记》、文思理《甜与权》第四讲:口述传统与口述历史(8月2日)——程美宝(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口述传统、口述历史、口述材料等。

乡村社会/不识字者/妇女口述/口承/口传社会(oral society)无文字/前文字社会(illiterate society, pre-literate society)口述性——书面性思维、认知、学习、表达方式口述社会与文字社会的交叉“荷马问题“(the Homeric question:荷马史诗是集体创作?)巴莫曲布嫫《口头传统与书写传统》口述—书写问题,大分野。

口述社会的特性。

张海洋译:《关于口传的思维和表述特点》,《民族文学研究》,2000年增刊)口述社会的特性:添加而非从属/ 聚合而非分析/ 冗赘或复言/ 保守或传统化/ 贴近自身的生活世界/ 对抗的调子设身处地和参与而非保持客观距离/文字化的结果即逻辑化歌词是史料之一。

关于忘记什么。

1、认识几何图形的方法是给它们取物体的名字;2、不用范畴名词而按实际情境进行分类;3、对三段论的形式逻辑不感兴趣;4、难以对即使是最具体的物体进行定义;5难以抽离具体情境。

口述社会的特性(认知和表达层面)1、直接面对来自听众的压力,需随机应变,从而改变记忆。

2、口述的人物/角色往往很有分量。

3、团体性。

4、声音的内在性及其对世界观的影响。

5、数数/喊数。

数什么决定了怎么数。

具体而非抽象。

协助记忆的工具1、押韵;2连珠;3、对偶;4、对立。

口述社会的特性(社会层面)1、难以产生个人主义;2、难以产生官僚系统;3、口述社会中的“知识分子”。

杨详根:《与历史对话:口述史学的理论与实践》口述史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搜集史实”,而更在于理解目下这个人是如何想的,他如何看待他的过去,他想从他的过去得到些什么。

记录谈话日期及其地点(这是一次历史性的会晤)(历史文献产生的过程与情景,留存以供查核)访谈在当事人所熟悉的环境中进行,最好是在他的家里进行。

口述历史的操作——史诗传统的田野研究框架中提出的五个在场要素:表演事件、表演传统、表演者、传统受众、研究者主体最简单的问题就是最好的问题。

1、重构时序;2、更多的是会把其自身的经历与某些大事联系起来;3、再重构时序(勾勒出历史趋势)这些历史事件对访谈对象和他提到的人有什么影响呢?有没有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有没有改变他们的世界观,对历史的认识?影音设备越简单越好,必须同时笔录,必须尽量按照访谈对象的原话做笔记,沿用访谈对象的语言和词汇。

如果个别词汇未能用汉字表述,用音标记录,并记录访谈对象对其的解释。

必须高度重视、清楚交代“口述材料”作为历史材料的产生过程。

指出原话,访谈者的复述或转述,还是作者的个人见解。

第五讲:民间契约文书的收集与解读(8月3日)——郑振满(厦门大学历史系)民间文献。

袁治平:《民事审判与民间契约》契,凭证;约,合同,约定。

历史源流:1、西周金文中关于土地交易的铭文2、汉代残简及买地券:居延和汉墓出土3、隋唐五代契约文书:敦煌和吐鲁番出土4、宋元契约文书:徽州和泉州5、明清至民间时期的文书主要类型:经济文书、家族文书、赋役文书、诉讼文书、宗教文书陈春声《明清契约文书研究》2、收集途径1)公藏机构:大陆各级档案馆、博物馆、图书馆、方志办及研究机构的收集2)文物市场:文物店与文物商人3)田野调查:文献普查与定点调查整理方法:1)背景介绍:生产(时代、地方、人)、流传、收藏、收集2)分类索引:时间、地点、内容、文书群(文献的原始状态,属于哪一包文献)3)校注说明:别字、俗例、印章、批注傅依凌《福建佃农经济史丛考》导言,福建协和大学1944年从“分家文书”看古代家庭“社”:春社、秋社第六讲:历史人类学视野下的民族考古学(8月3日)——周大鸣(中山大学人类学系)中国近代民族学和考古学的形成中国早期民族考古活动西方民族考古学的产生 Jesse Fewkes (1900:529)农业起源的研究需沿着河流找干旱、半干旱地区新考古学:不同人群创造的不同器具,并不能直接从器具看时代划分。

传播论:泰尔德马克思:越是在古代,重复发明就越是常见杨成志:云南彝族调查(1928),傅斯年:历史语言研究所从少数民族民族志写中国古代历史以考古学印证民族学(王国维)以民族学印证考古学林惠祥:台湾高山族,以民族学材料解释考古遗物郭沫若:1929《中国古代社会研究》民族与考古互相印证成为中国考古学和民族学的一大重要特色。

例子:运用民族材料对比研究河姆渡的古代实物资料。

第七讲:族谱(8月3日晚上圆桌讨论补充讲座)——刘志伟(中山大学历史系)最基本要素:宗支谱作为“历史”的系谱,作为“结构”的系谱如何编撰?历史中的族谱。

刘志伟不认可:国史、方志、宗谱为中国史学三大支柱。

史书——“过去”的记忆/ “现在”的表达史料——有意识史料/ 无意识史料弗里德曼系谱中的非对称分裂社会结构、世界观、秩序、规范、价值体系文字传统、士大夫传统(族谱反映的)口述传统、本地传统苏询(族谱的祖师爷)、欧阳修(现代族谱接近此)从编撰族谱者往上看:唐宋之间、宋元之间单传(口述传统)超出高祖(五代)以上的,都是口述传统。

由文字传统向口述传统的转变,明以后族谱的编修又受《皇策》的影响。

推荐阅读《徽州社会文化史》第八讲:从传说解读历史——华北和华南的经验(8月4日)陈春声(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赵世瑜(北京师范大学乡土中国研究中心)一、口述史:当事人对亲历事件的表达传统:口耳相传传说不是口述史沈万三传说与北京建城传说之例孟姜女传说之例广州姑嫂坟传说之例(白云山的白云索道)樟林天后宫传说之例周庄与沈万三传说二、传说与区域社会史移民传说之例1:洪桐大槐树2:南雄珠玑巷3:彰化何婆*三山国王庙三、传说的搜集与分析文献中传说的钩嵇口头传统的采集记录文本的有效性和有限性传说的地方性和超地方性传说的荒诞与合理作为历史记忆的传说/ 仪式中的人,仪式中的传统族群与河流(与当代行政区划的冲突)移民建庙思考“本地人为什么自己从某地而来”,不去考究其是否真实,而考察当事人为什么这样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