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乙型脑炎 PPT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死率较高(20%~50%),可有 后遗症。
二、病原学 ( Etiology)
1.乙脑病毒属黄病毒科、 黄病毒属。 2.病毒呈球形,直径 15~22nm,核心为核心蛋 白和单股正链RNA,被外 膜包裹。
Electron micrograph of JE virus particles in an infected neuron
有助于临床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 之用。
三、流行病学( Epidemiology)
(一)传染源 :乙脑是自然疫源性 疾病,人或动物(包括家畜和家禽)
是本病的传染源。但人感染后病毒
血症期短,且血中病毒数量较少, 乙脑病人和隐性感染者不是主要传
染源。
感染的动物, 特别是猪是本病 主要传染源。在
人群流行前,检
2d内高达39 ~ 40℃,伴头痛、恶心
和呕吐,多有嗜睡或精神倦怠。可有
颈强直及抽搐,病程1 ~ 3d。
(二)极期: 病程3 ~ 10d,初期症
状逐渐加重,主要表现为脑实质受损
症状。表现如下:
1、高热 :体温高达40℃以上,发热 越高,热程越长,则病情越重。 2、意识障碍 :程度不同,有嗜睡、 谵妄、昏迷、定向力障碍等。昏迷越
持续抽搐,肌张力增强,脉搏慢,
高热。
3) 昏迷加重或烦躁不安。
4) 瞳孔忽大忽小,对光反射迟钝。
1.病毒对神经组织的直接侵袭有 关,致神经细胞变性、坏死和胶
质细胞增生与炎性细胞浸润。免
疫电镜检查在神经原的胞膜及神
经纤维上都可发现病毒抗原存在。
2.与免疫损伤有关,当机体特异性 IgM与病毒抗原结合后,在脑实质 和血管壁上沉积,激活补体系统及 细胞免疫,引起免疫性攻击,致脑 组织损伤和坏死,以及血管壁破坏, 产生附壁血栓,和大量炎性细胞渗 出血管壁,形成血管套。
(三)人群易感性 :人普遍易
感,感染后多数呈隐性感染, 乙脑病人与隐性感染者之比为1:
300~2000。感染后可获得较 持久的免疫力。
病者大多为10岁 以下儿童,尤以 2~6岁儿童发病率 最高。近年由于儿 童和青少年广泛接 种乙脑疫苗,故成 人和老年人的发病 率相对增高。
(四)流行特征 : (一)地区性:乙脑流行于亚洲东部的热带、 亚热带及温带地区。我国除东北部、青海、新 疆、西藏外均有本病流行。 (二)季节性:在热带地区(如印度、马来西 亚),本病全年均可发生,而温带和亚热带则 本病流行80%~90%集中在7、8、9三个月。 (三)人群分布:本病集中暴发少,呈高度散 发性,家庭成员中少有同时多人发病。
性呼吸衰竭。
中枢性呼吸衰竭的原因: 1)脑实质炎症; 2)缺氧; 3)脑水肿; 4)颅内高压; 5)脑疝; 6)低血钠脑病。
中枢性呼吸衰竭的临床表现:
呼吸节律不规则及幅度不均, 如呼吸表浅等,如出现脑疝,常
见有颞叶钩回疝(压迫中脑)及 枕骨大孔疝(压迫延脑)。
脑疝临床表现:
1) 中枢性呼吸衰竭。 2) 面色苍白,喷射性呕吐,反复或
深,持续时间越长,病情越重。
3、惊厥或抽搐 :可由于高热、脑实
质炎症及脑水肿所致。多于病程第2
~
5d,患者先见于面部、眼肌、口
唇的小抽搐,随后呈肢体阵挛性抽搐,
可为单肢或双肢,重者出现全身抽搐,
强直性痉挛,历时数分钟至数十分钟
不等,均伴有意识障碍。频繁抽搐可
导致发绀、甚至呼吸暂停。
4、呼吸衰竭:主要为中枢性 呼吸衰竭,多见于重症患者, 亦可有外周性呼吸衰竭及混合
查猪的感染率,
就可预测当年本
病的流行强度。
(二)传播途径 :
通过蚊虫叮咬而传 播。
国内传播的蚊种有库蚊、伊蚊
和按蚊中的某些种,而以三带喙库 蚊是主要传播媒介。蚊感染后并不 发病,但可带毒越冬或经卵传代,
可成为乙脑病毒的长期储存宿主,
造成蚊→动物→蚊的不断循环。
病毒自然扩增
易感人群
人畜共患疾病(zoonosis)
(二)病理解剖(pathology)
乙脑的病变范围较广,可累及 脑及脊髓,但以大脑、中脑和丘
脑最为严重。部位越低,病变越 轻。
乙脑患者 MRI 检查所示脑实质病变:丘脑部位的高异 常信号和脑组织肿胀
1.神经细胞病变: 神经细胞变性、肿 胀及坏死,尼氏小 体消失,核可溶解, 细胞内出现空泡, 严重时形成粟粒或 米粒大小的坏死软 化灶。
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
3.血管病变:脑实 质及脑膜血管充血 扩张,有大量浆液 性渗出,形成脑水 肿。血管内皮细胞 肿胀、坏死、脱落, 产生附壁血栓,形 成栓塞。
五、临床表现(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 :
潜伏期4 ~ 21d,一般为10 ~ 14d。 典型分为四期:
(一)初期 :起病急,体温在1 ~
2.细胞浸润和胶质 细胞增生:脑实质
中有淋巴细胞和大
单核细胞浸润,聚 集在血管周围,形
成“血管套”。
胶质细胞增生,如聚 集成群,则形成胶质 小结,多位于小血管 旁或坏死的神经细胞 附近。若小胶质细胞、 中性粒细胞侵入神经 细胞,称“嗜神经细
胞现象wk.baidu.com。
由坏死神经细胞及其周围的小淋巴细胞 浸润所形成的胶质小结
流行性乙型脑炎
Epidemic Encephalitis B
一、概述(Definition)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 乙脑病毒引起的,以脑实质炎症为 主要病变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
病。本病经蚊虫传播,主要分布在
亚洲、多在夏秋季流行。
临床特点:高热、意识障碍、抽 搐、病理反射及脑膜刺激征为特 征。重症者伴中枢性呼吸衰竭,
四、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一)发病机制( pathogenesis)
蚊子叮咬,病毒进入人体 单核吞噬细胞繁殖
病 毒 数 量 与 毒 力
人 体 免 疫 力
血流
病毒血症
通过血脑屏障 致脑炎
有报道,注射百日咳菌苗后, 或原有脑囊虫病或癫痫等,
可降低血脑屏障功能,促使 乙脑发生。
病毒性脑炎的发病机制:
3.外膜包括膜蛋白M和外膜
蛋白E ,在病毒表面具有 血凝素活性刺突(由糖蛋
白组成),能凝集雏鸡、 鸽、鹅红细胞。
4.病毒的抵抗力不强,不耐
热,56℃30min可灭活,对 各种常用消毒剂都很敏感, 但耐低温和干燥。
5.病毒的抗原性较稳定。人与动 物感染病毒后,不论发病或隐性
感染,血中均可产生补体结合抗 体、中和抗体、血凝抑制抗体,
二、病原学 ( Etiology)
1.乙脑病毒属黄病毒科、 黄病毒属。 2.病毒呈球形,直径 15~22nm,核心为核心蛋 白和单股正链RNA,被外 膜包裹。
Electron micrograph of JE virus particles in an infected neuron
有助于临床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 之用。
三、流行病学( Epidemiology)
(一)传染源 :乙脑是自然疫源性 疾病,人或动物(包括家畜和家禽)
是本病的传染源。但人感染后病毒
血症期短,且血中病毒数量较少, 乙脑病人和隐性感染者不是主要传
染源。
感染的动物, 特别是猪是本病 主要传染源。在
人群流行前,检
2d内高达39 ~ 40℃,伴头痛、恶心
和呕吐,多有嗜睡或精神倦怠。可有
颈强直及抽搐,病程1 ~ 3d。
(二)极期: 病程3 ~ 10d,初期症
状逐渐加重,主要表现为脑实质受损
症状。表现如下:
1、高热 :体温高达40℃以上,发热 越高,热程越长,则病情越重。 2、意识障碍 :程度不同,有嗜睡、 谵妄、昏迷、定向力障碍等。昏迷越
持续抽搐,肌张力增强,脉搏慢,
高热。
3) 昏迷加重或烦躁不安。
4) 瞳孔忽大忽小,对光反射迟钝。
1.病毒对神经组织的直接侵袭有 关,致神经细胞变性、坏死和胶
质细胞增生与炎性细胞浸润。免
疫电镜检查在神经原的胞膜及神
经纤维上都可发现病毒抗原存在。
2.与免疫损伤有关,当机体特异性 IgM与病毒抗原结合后,在脑实质 和血管壁上沉积,激活补体系统及 细胞免疫,引起免疫性攻击,致脑 组织损伤和坏死,以及血管壁破坏, 产生附壁血栓,和大量炎性细胞渗 出血管壁,形成血管套。
(三)人群易感性 :人普遍易
感,感染后多数呈隐性感染, 乙脑病人与隐性感染者之比为1:
300~2000。感染后可获得较 持久的免疫力。
病者大多为10岁 以下儿童,尤以 2~6岁儿童发病率 最高。近年由于儿 童和青少年广泛接 种乙脑疫苗,故成 人和老年人的发病 率相对增高。
(四)流行特征 : (一)地区性:乙脑流行于亚洲东部的热带、 亚热带及温带地区。我国除东北部、青海、新 疆、西藏外均有本病流行。 (二)季节性:在热带地区(如印度、马来西 亚),本病全年均可发生,而温带和亚热带则 本病流行80%~90%集中在7、8、9三个月。 (三)人群分布:本病集中暴发少,呈高度散 发性,家庭成员中少有同时多人发病。
性呼吸衰竭。
中枢性呼吸衰竭的原因: 1)脑实质炎症; 2)缺氧; 3)脑水肿; 4)颅内高压; 5)脑疝; 6)低血钠脑病。
中枢性呼吸衰竭的临床表现:
呼吸节律不规则及幅度不均, 如呼吸表浅等,如出现脑疝,常
见有颞叶钩回疝(压迫中脑)及 枕骨大孔疝(压迫延脑)。
脑疝临床表现:
1) 中枢性呼吸衰竭。 2) 面色苍白,喷射性呕吐,反复或
深,持续时间越长,病情越重。
3、惊厥或抽搐 :可由于高热、脑实
质炎症及脑水肿所致。多于病程第2
~
5d,患者先见于面部、眼肌、口
唇的小抽搐,随后呈肢体阵挛性抽搐,
可为单肢或双肢,重者出现全身抽搐,
强直性痉挛,历时数分钟至数十分钟
不等,均伴有意识障碍。频繁抽搐可
导致发绀、甚至呼吸暂停。
4、呼吸衰竭:主要为中枢性 呼吸衰竭,多见于重症患者, 亦可有外周性呼吸衰竭及混合
查猪的感染率,
就可预测当年本
病的流行强度。
(二)传播途径 :
通过蚊虫叮咬而传 播。
国内传播的蚊种有库蚊、伊蚊
和按蚊中的某些种,而以三带喙库 蚊是主要传播媒介。蚊感染后并不 发病,但可带毒越冬或经卵传代,
可成为乙脑病毒的长期储存宿主,
造成蚊→动物→蚊的不断循环。
病毒自然扩增
易感人群
人畜共患疾病(zoonosis)
(二)病理解剖(pathology)
乙脑的病变范围较广,可累及 脑及脊髓,但以大脑、中脑和丘
脑最为严重。部位越低,病变越 轻。
乙脑患者 MRI 检查所示脑实质病变:丘脑部位的高异 常信号和脑组织肿胀
1.神经细胞病变: 神经细胞变性、肿 胀及坏死,尼氏小 体消失,核可溶解, 细胞内出现空泡, 严重时形成粟粒或 米粒大小的坏死软 化灶。
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
3.血管病变:脑实 质及脑膜血管充血 扩张,有大量浆液 性渗出,形成脑水 肿。血管内皮细胞 肿胀、坏死、脱落, 产生附壁血栓,形 成栓塞。
五、临床表现(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 :
潜伏期4 ~ 21d,一般为10 ~ 14d。 典型分为四期:
(一)初期 :起病急,体温在1 ~
2.细胞浸润和胶质 细胞增生:脑实质
中有淋巴细胞和大
单核细胞浸润,聚 集在血管周围,形
成“血管套”。
胶质细胞增生,如聚 集成群,则形成胶质 小结,多位于小血管 旁或坏死的神经细胞 附近。若小胶质细胞、 中性粒细胞侵入神经 细胞,称“嗜神经细
胞现象wk.baidu.com。
由坏死神经细胞及其周围的小淋巴细胞 浸润所形成的胶质小结
流行性乙型脑炎
Epidemic Encephalitis B
一、概述(Definition)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 乙脑病毒引起的,以脑实质炎症为 主要病变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
病。本病经蚊虫传播,主要分布在
亚洲、多在夏秋季流行。
临床特点:高热、意识障碍、抽 搐、病理反射及脑膜刺激征为特 征。重症者伴中枢性呼吸衰竭,
四、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一)发病机制( pathogenesis)
蚊子叮咬,病毒进入人体 单核吞噬细胞繁殖
病 毒 数 量 与 毒 力
人 体 免 疫 力
血流
病毒血症
通过血脑屏障 致脑炎
有报道,注射百日咳菌苗后, 或原有脑囊虫病或癫痫等,
可降低血脑屏障功能,促使 乙脑发生。
病毒性脑炎的发病机制:
3.外膜包括膜蛋白M和外膜
蛋白E ,在病毒表面具有 血凝素活性刺突(由糖蛋
白组成),能凝集雏鸡、 鸽、鹅红细胞。
4.病毒的抵抗力不强,不耐
热,56℃30min可灭活,对 各种常用消毒剂都很敏感, 但耐低温和干燥。
5.病毒的抗原性较稳定。人与动 物感染病毒后,不论发病或隐性
感染,血中均可产生补体结合抗 体、中和抗体、血凝抑制抗体,